麻疹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的表现及预防控制

2015-01-29 21:57来源:丁香园作者:邓莉

字体大小

-|+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性很强。现在麻疹改变了以往冬季流行的规律, 成为全年散发的疾病, 发病年龄也从5 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变为8 个月以内

的婴儿及14 岁以上的青少年为主, 这与麻疹疫苗的接种有关。另外, 其临床表现也不典型, 多为轻症, 这些都给麻疹的诊断造成了困难。

我国从1965 年对大城市实行麻疹疫苗普种, 尤其自20 世纪80 年代实行计划免疫后, 麻疹的显性感染率明显下降, 而隐性感染已成为重要形式。据1983~1990 年的文献报道, 在麻疹大流行的季节和地区中, 测定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麻疹密切接触者, 发现隐性感染率

可达86. 21%, 但亦有报道隐性感染率为28. 5%、34. 59% 和75% 者。这种隐性感染率的差异考虑与观察对象体内麻疹抗体水平高低不一有关, 亦与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有关, 还

与感染者与麻疹患者密切接触的程度有关。

1. 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1. 1 潜伏期一般为10~ 14 天, 亦有短至1 周左右, 应用特异抗体被动免疫后可延长至3 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1. 2 前驱期一般为3~ 4 天。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①发热, 多为中度以上。②呼吸道及卡他症状。③Koplik 斑, 在发疹前24~ 48 小时出现, 为直径约1. 0mm 灰白色小点, 外有红晕, 常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 也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④非特异症状, 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

1. 3 出疹期持续3~ 5 天。多在发热后3~ 4 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 40.5o C, 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始见于耳后、颈部, 24 小时内向下发展, 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 第3 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 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 亦有出现淤点者。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 多为一过性, 热退后消失。此期肺部有湿性啰音, X 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1. 4 恢复期出疹3~ 4 天后皮疹开始按出疹顺序消退; 在无合并症的情况下, 食欲、精神等症状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7~ 10 天痊愈。

2. 不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

2. 1 轻型麻疹多见于接受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者。自动免疫即接种麻疹疫苗后出现麻疹, 皮疹以斑丘疹多见, 亦可有疱疹、出血点样皮疹等其他形态皮疹, 而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及全身中毒症状均轻, 常无麻疹黏膜斑。被动免疫指注射过丙种球蛋白后发生的麻疹, 一般表现均轻, 潜伏期延长可达3 ~ 4 周。麻疹黏膜斑可见, 皮疹稀疏, 胸背散在, 出疹顺序常不规则, 色素沉着斑较少。

2. 2 重型麻疹病情重。伴高热、谵妄、抽搐者为中毒性麻疹; 伴循环衰竭者为休克性麻疹; 皮疹为出血性, 压之不褪色者为出血性麻疹。出血性麻疹又称黑麻疹, 不仅仅表现为其皮疹自一开始出现即为出血性的, 压之不褪色, 而且还可以有结膜下出血、鼻出血、颊黏膜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尿血及阴道出血等。根据国外报道, 这类麻疹约占25%。出血性麻疹的原因, 有人说是由于血小板降低所致, 个别患者血小板可降至30ⅹ109/L, 恢复期内即可

回升。但这解释不了有相当多的出血性麻疹患者血小板数目正常, 并不降低, 所以更多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急性期血管的完整性受到暂时性损害所致。即使血小板有改变, 也是由于自然感染的麻疹病毒或接种减毒活疫苗导致的麻疹病毒感染了巨核细胞, 使其受到损害, 致其

成熟障碍, 而非产量减少。

2. 3 先天性麻疹有产前及产后两型。过去罕见妊娠期麻疹, 由于实施计划免疫后成人麻疹发病比例上升, 妊娠期麻疹的发病比例较前也有相对增高, 但总的来看目前还是属于少数。孕妇患麻疹易引起流产、早产或死产,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麻疹的出疹期。国外报道了24 例妊娠期麻疹, 其中9 例于极期分娩, 6 例是足月或接近足月产, 2 例是早产, 均存活。但足月产的6 个婴儿中有3 个于出生时及出生次日出麻疹, 说明麻疹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给

胎儿。如母亲在妊娠晚期感染麻疹病毒则婴儿可带着皮疹出生或生后不久即发病。解放军302 医院收治过1 例先天麻疹, 其母于第4 病日出疹, 极期分娩, 产程顺利, 娩出的男婴也正常。生后立即给婴儿注射胎盘球蛋白2ml。生后第4 日婴儿躯干有淡红色散在斑丘疹, 次日消退。又过2 日皮疹再现, 疹数增多, 除躯干外, 头面及四肢亦见皮疹, 部分融合, 3 日后疹退, 无色素沉着。婴儿一直未发热;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 仅有轻微咳嗽; 未出现柯氏斑; 大便稍稀, 每日4~ 5 次。通过母亲和婴儿血清麻疹抗体的检测证实母子俩患的均是麻疹。

2. 4 异型麻疹见于接种灭活麻疹疫苗后半年以后再次接种者。我国使用减毒活疫苗, 故此型很少见。

2. 5 婴儿麻疹一般在生后6 个月以内, 因为有母亲抗体存在, 婴儿不易感染麻疹。半岁以上婴儿一般症状较轻。

2. 6 成人麻疹发热在39~ 40o C以上者占多数, 麻疹黏膜斑存在, 中毒症状重, 常嗜睡, 但并发症少, 预后较好。此外, 少数人可患2 次麻疹, 其中一半以上发生在第1 次患麻疹的

2 年内。

3. 诊断

伴随感染形式的“隐性化” 改变, 接种过麻疹疫苗的麻疹患者的症状、体征多不典型, 或明显减轻, 并发症减少, 死亡率降低, 但麻疹高年龄发病者明显增加。另外由于仅仅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母体, 其麻疹抗体水平本身不高, 能带给婴儿的保护抗体水平就更低。因此近年已屡见6 月龄以内的婴儿发生麻疹的病例。提示今后麻疹疫苗普种和复种时一定要考虑到保护小婴儿和成年人(特别是成年母亲) 的计划免疫问题。不典型病例需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鼻咽部涂片或尿沉渣染色找多核巨细胞, 在出疹前后1 ~ 2 天即可阳性, 病程第1 周阳性率可高达90% 左右, 对麻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采用免疫荧光法还可查到麻疹抗原, 可作为早期诊断依据。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 ISA) 或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中麻疹IgM 抗体, 在发病后2~ 3 天即可测到(发病后5~ 20 天检出阳性率最高) , 且不受类风湿因子干扰, 也可作为早期特异性诊断方法。现在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麻疹特异性抗体IgM, 由于该抗体水平受取血时间和个体免疫功能影响, 尤其在病程早期阳性率较低, 不利于早期诊断。有研究显示用RT-PCR 方法直接从早期麻疹患儿的咽拭子和尿液中检测麻疹病毒相关基因片段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很高的灵敏度, 且阳性率高于麻疹IgM 抗体检测阳性率, 单份标本就可进行检测, 且基因检测留取标本简单方便, 无痛苦。故此检测方法可用于不典型麻疹早期诊断。

4. 麻疹的并发症

4. 1 喉炎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 严重者可窒息死亡。

4. 2 肺炎原发性麻疹肺炎(由麻疹病毒直接引起) 常发生在前驱期和出疹期, 肺炎表现随皮疹消退而逐渐减轻, 大多预后良好。继发性肺炎(因其他病毒或细菌继发感染引起) 则大多发生在出疹后期或退疹期, 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 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

4. 3 心血管功能不全多见于2 岁以下小儿, 临床表现为气急、烦躁、面色苍白、青紫、四肢厥冷、脉细速、心音低钝, 皮疹不能透发或突然隐退, 肝脏可急剧肿大, 心电图检查有低电压、T 波改变、传导异常等。少数病人有心肌炎或心包炎。

4. 4 神经系统

4. 4. 1 麻疹脑炎发病率约为0. 01% ~ 0. 5% , 多在出疹后2~ 5 天再次发热, 外周血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