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年人群生活状况及行为情景(大家)

城市老年人群生活状况及行为情景(大家)
城市老年人群生活状况及行为情景(大家)

·城市老年人群生活状况及行为情景调查

无庸质疑,近些年,长沙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方经济迅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老百姓对生活的满意度也高了,通过几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沙的“文明程度”也在潜移默化的提升。但是长沙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类城市相比,治安、人情、交通差距还是巨大的。

长沙让人产生幸福感了吗?城市中的老人到底过得怎么样?

我们小组在包括湖大校区、南郊公园、岳麓山、科教新村等地展开了调研活动。

下面是我们组对受访人群对城市的意见(也就是希望长沙能积极改变的方面),以及对城区建设的评价进行的总结。

内容包括:

·城市老年人生活情景分析

·居住的室内外环境整体分析

·交通出行分析

·老年人幸福感分析

·需要改变的状态

·对城区的评价

·城市老年人生活情景分析

当今老年人生活状况良好,年龄层主要以60岁到79岁居多,身体状况很差的老年人还是居少数,大部分老年人都是有一些小毛病,曾患大病的老年人还是居少数,由于老年人大部分已经退休,所以可以分担家里面部分家务,外出频率也偏多,至于娱乐状况则多数老年人喜欢外出活动,这对于老年人身心两方面都有非常好的益处,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也都基本可以满足老年人自己的生活娱乐需求,主要经济来源大部分都是来自于退休工资,也有少部分老年人来自于儿女以及商业保险一类,至于消费情况大部分老年人认为周遭的商业区已经能够满足自身的对于购物的需求,也认为大部分商业区的分布还是趋于正常与合理,至于老年人的身体素质与城市设计、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则是经常被大多数人忽略与不重视的问题,很多老年人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最终根源可能就是居住环境的不适所造成的,很多老年人虽然不认为长沙的交通有什么不便,但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范围还是十分受限于地域关系的影响,我认

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还是城市规划没有照顾到老年人出行需要的缘故,现在尊老爱幼这个词仿佛只是挂在嘴边的东西罢了,没有什么人真正去履行这个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成为义务的责任,像公交车上老年人的让座问题,对于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问题,都将是很多老年人需要甚至必须面临的问题,正是由于这种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为社会对于老年群体的不重视使得老年人对于社会的依赖感以及安全感都十分的缺乏,甚至排斥去容入这个社会,进一步造成老年人对外出活动的排斥。至于有宗教信仰的老年人,周遭环境对于此的影响还是有的,但是并不会影响老年人对宗教信仰的偏移,也不会阻碍老年人正常的宗教行为,虽然谈不上照顾,但老年人在这种环境中还是可以将其信仰完好的保留下去的。

·居住的室内外环境整体分析

关于老年人房屋的室内的环境的调查来看,就老年人的观点来说,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因为大部分老年人一般都经历过相当一段时间的穷苦日子,所以对家居环境的要求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在这方面老年人并不注意。但还是有很多生活在敬老院的老年人,他们的居住环境就十分的另人蛋疼了,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孤寡老人应该受到的对待,社会应该给予这些老人更多的关爱。而关于老年人的娱乐户外活动的空间范围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首先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行动已经不太便捷,加上外出出行本身的不便,所以活动空间也就主要集中在了社区以及周边公园等一些地方,房屋居住地的生态方面植被覆盖率与植被密度等数据还是相当不错的,只要因为老年人居

住的一些老房区植被水平还是相当好的。至于居住环境对于人性化这方面的考虑还是有一定的程度的,当今社会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自然是要做到将人的体验摆放到第一位去考虑的,像现在很多小区都安置了一些提供给老年人以及小孩进行玩耍与健身的室外健身器材等,都可以说明进行城市规划时对这一方面的考虑,虽然其普及情况还需要加强,但总的来说,在这方面还是相当不错的。

·交通出行分析

在本次调研的老年人中,有22人为长沙本地人,31人为外来迁入人口。其中大部分本地人表示在长沙不会迷路,对大型公共建筑的位置能明确指出;而非本地人中,11位表示对长沙的交通指向性不明确,容易迷路,20位表示已迁入长沙多年,能指出公共建筑以及人流密集场所的方位。

1、城市道路设计是否具有引导性,是否使老年人在里面容易迷路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在长沙定居3,4年的老年人仍不能比较直接的一般性目的地,通常要经过几番辗转,问路才能到达。这说明长沙城市道路的道标以及指示牌的设置不足或设置的位置不明显,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辨识能力与相关需要。以我们身边的岳麓山风景区为例,经常有人就在岳麓书院门口问岳麓书院在哪儿。而在湖南大学校区力,许多路牌是一些教学楼改建以及迁离之前设置的,建筑迁离之后,路牌也没有及时更新,或新路牌设置之后,旧路牌没有及时拆除,使得道路指向之间自相,矛盾误导行人。

2、城市交通流线分析

以下是长沙市交通地图:

一般城市道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科学比例是1:2:3,而长沙的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比例确实3:2:1可供集散的支路严重缺乏,使得交通小循环减少目的地到达的路径减少。交通路线安排的不合理性直接导致长沙,一个中型城市,就拥有“媲美”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拥挤的交通。此外,停车位不足也加剧了长沙道路的拥挤,大量道路延边空间被停泊的汽车占用,使原本拥挤的道路空间更加紧迫。大型建筑的建设应更多的考虑地下多层停车场的设置以减少水平空间的浪费,特别是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混乱的交通会带来不必要的时间与空间的浪费,甚至危及行人安全,尤其是老年人这一需要受到社会关注与帮扶的弱势群体。

在受访的老年人中,有42人表示经常出外进行户外活动,11人表示偶尔出外。而常用出行方式位步行或公交车的有48人,自驾车出行的有3人,子女及其他人开车接送的有2人。

公交车作为老年人最为亲睐的出行方式之一,与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然而,长沙的公交路线的安排却不是很不合理。据统计,只2009年末,长沙市公交线路攻击129条,公交线路总长

度2254km,线网总里程489km,而线路重复系数却高达4.16,公交路线复线条数超过5条的路段有69处,复线条数最多的五一大道线路条数为32条,公交线路分布极不均匀,不能形成密集的城市交通网络,同时不同公交公司之间缺乏统一的管理与也使得本来就人流量大的区域的交通更加混乱。

另外,还是有37为老人认为长沙出行还是比较方便的,人流集中的超市,公园等还是能找得到的。有16人认为在长沙市区出行并不方便。

·老年人幸福感分析

在被试的53位老年人中,有30人表示在长沙居住幸福感高,22人中等,仅一人表示幸福感低。

1、从城市设计是否人性化的方面出发

城市设计的人性化,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长沙作为历史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长沙有着丰富的旅游观光资源。而长沙也建设了大量景区,公园。这些公共休闲场所正是老年人所需要的。橘子洲头,岳麓景区,包括我们这次问卷调查的场所之一,南浦公园,都为老年人提供户外活动,社交,娱乐的场所。在南浦公园,我们就采访了一位在公园亭子里和“乐友”一起拉二胡的老先生。他在每天早上六七点就会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拉拉曲子,下下棋,然后在买菜,回家带孙子。他说像南浦公园这样的场所对一个城市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对他们这些退休在家的人。

2、从城市的人文底蕴以及文化出发

名城长沙出过很多名人,政要,英雄,这是令许多长沙为之自豪的事情。这也是形成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对于体现长沙文化底蕴的地点,有21人能指出一处,6人两处,3人三处,四处及四处以上的6人,17人不能指出。出现频率较高的地点有岳麓书院、第一师范、橘子洲头、天心阁、贾谊故居、爱晚亭、博物馆、杜甫江阁。

3、为什么长沙本地人的居住幸福感都不强,没有归属感(重点在归属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长沙人的普遍素质都偏低,无论是上一辈的人还是新一辈的人,素质都普遍低下,虽然长沙近年有被评选为文明城市,但是只要

是长沙本地人都知道,这是几年连续追求这个所谓的文明城市的称号的结果,也就是说,长沙是连续几年都没有被评上,最后才因为某些表面工程的“到位”而被选中的城市,我敢问一句,这也算是一次公平公正的评选?长沙也真的能算是所谓的文明城市?说起来这些年长沙的变化不过是多了一些外在的华而不实的装饰,内在的东西根本就没有一点改变,真正的文明城市应该是民众文明、市容市貌良好的城市,而不是虽然有高楼林立,但随处有垃圾可见,随处有人在闯红灯,随处都是一番世态炎凉景象的城市。要说为什么长沙人归属感不强,很简单,因为长沙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带给人们一种归属感,都说作为一个长沙本地人,长沙应该是我的老家,所有长沙人应该都是我的家人,但是为什么我在大街上行走,我的家人都是那么的神情淡漠?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家人能够毫无顾忌的在家里面随手丢垃圾?而这些不正是造成了长沙人归属感不强的原因吗?

·需要改变的状态

下列举被试的南郊公园老人反映的南郊公园乃至长沙的问题

1. 1.市民素质需要提高(如让座问题、脏话随处可听见)

在被调查的对象中,有多人反映长沙市民的冷漠:公交车上,某老年妇女和老伴抱着孙女坐公交车,车上的乘客无人让座,尤其是好多乘客明明已经看到他们上了车,往自己的这个方向走,却快速把头转向窗外,假装没有看到;有些学生则插上耳机“陶醉”

地听歌。。。。。。有时候车上有座位纠纷,吵架的双方脏话断;人流量越大的地方越混乱,说脏话的人越多。

2.长沙的卫生条件很差

一个体现:到处都是槟榔渣。公交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吃后的残局无人理会,在公交车上乱扔瓜果皮核的人根本就没有维护公共卫生的意识。

3.空气污染

除了长沙市内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的排放以外,大多数南郊公园的被试者都反映:南郊公园的烧烤严重污染了空气,也影响了南郊公园的环境。周围的景物被熏黑,周围的地面油涔涔的,有一位老人说:“这也算是影响市容。”

4.公共厕所少

南郊公园的公厕主要集中在入口处,但是往公园内部走公厕就很

少,造成不便。

5.停车地方少

6.商圈数量不够,分布不均

主要商圈都集中在河东地区。

下列举被试的湖大校区老人反映的湖南大学乃至长沙的问题1.1.校区公交车站设立太远

湖南大学家属区集中在东楼和集贤宾馆附近,住在那里的老人若想乘公交车出行,需要走到湖南大学体育馆旁的那条路,需要绕很大的一个圈子,出行十分不便。

2.2.湖南大学校园环境差

从天马学生公寓到湖南大学校区的人行道路况很糟,好多地砖已经松动,下雨天时不小心踩到会溅一身泥水。天马学生公寓门口的小吃一条街每天都烟熏火燎,人行道和马路上都被弄得油油的,很滑,很容易摔跤;污染了空气也影响了市容。

3.3.堵车,不遵守交通规则

东方红广场堵车是常事,很多情况下即使有交警情况也不容乐观。

违规停车的人每天都有不少,这导致了更严重的混乱和堵车。4.4.湖南大学缺少路标标示牌

家属区的人反映:现在湖南大学仅能在东楼附近看到一块很久以前的字迹已经模糊的指示牌。所有的被试老人都曾被来到湖南大学的外地人问过路。

5.5.停车地方少

6.6.长沙卫生条件差,空气污染

所有人都说:在长沙很少看到蓝天。这里有气候的原因,但是空气污染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问题。

7.7.湖南大学小区没有菜市场

导致居民买菜极不方便,只能到就近的小超市购买不太新鲜的蔬菜。有许多老人呼吁校方恢复菜市场,方便校区里的居民生活。

(由于岳麓山和科教新村的老人反映的问题以上都有提到,为避免重

复,就不再指出。)

·对城区的评价

长沙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水、陆、空交通发达、便利。被试的老年人大多数人都认为长沙出行很方便,只是现在有少部分人反映:由于修地铁的缘故导致了许多出行绕道,路况不好的情况。在被试的老年人中只有2人反对长沙修地铁,他们认为:修地铁导致城市道路混乱、不习惯使用。其余人均对修地铁持支持态度,认为:地铁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需要地铁、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不需要出站换乘等)、改善交通(减少地面交通压力)。

长沙的老年人普遍认为场挥洒拥挤度偏高,尤其是公交车。

所有的老年人都认为长沙的物价偏高。其中一位在深圳居住到长沙探亲的老年人反映:长沙的某些菜价都超过了深圳等更为发达的城市。

长沙的卫生状况有待改善:多数老人都反映,虽然长沙评上了“文明城市”,但是离真正的文明还有挺长的距离。比如城市街道的卫生,有待规范化的大排档。。。。。。还有空气污染的问题需要有关部门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虽然每位老人都列举了好多长沙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所有老人的幸福感都是中上程度,当被我们调查时,他们真的就是一位位并不专业却热情洋溢的城市规划师一样,为这个城市描绘出一张张理想的蓝图,;无论工资高低,无论受教育的程度,无论宗教信仰,他们都为长沙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有些很有见地很有思想也很有可行性,虽然有些提议很难实现却很适用的,却挡不住这些老人的侃侃而谈。

通过这次的调研活动,我们对长沙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听到了居住在长沙的部分老人的心声,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情景,这次的调研让我们获得敏锐的目光和人文的情怀。

1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全国老龄办

印刷流水号: 调查问卷编号:□□□□□□□□□□□□□ 表 号:CRCA2015-1 制定机关:民政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14]87号 有效期至:2015年9月 *********************************************************************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个人问卷(长表) ********************************************************************* 一、访问地点: 省(自治区、直辖市)___________________ 地级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县(市、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镇/街道 ____________________ 村(居)委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 庭 地 址 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访问记录: 访问 日期 开始 时间 结束 时间 月 日 调查员签名: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日期:___月___日 乡级督导员签名: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日期:___月___日 县级督导员签名: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日期:___月___日 录入人员签名: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 日期:___月___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 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 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 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 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统计调查 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对象身份的资料,任 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用于统计以外的 目的。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老年人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1、身体健康。血压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医疗组成员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血压计为村民进行了免费测量。在几天的测血压活动中,他们共测量了238人(其中有复测者)。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高血压比率不断攀升,依次为12.6%(≤50岁)、16.3%(50--60岁)、23.8%(60--70岁)、 54.8%(≥70岁)。由此可见,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发的。当然血压高低受时间、季节、运动、温度、环境、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尽力确保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可靠性。但从这一数据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此外,通过走访发现中老年人群中还存在着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类风湿等,这些疾病都是影响老年人身体健康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还是健康的,人的寿命大约在75--80岁(该村有一93岁高龄的老人),但以上所反应的问题仍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外部环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频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区社会尊老养老风气的退化,一些人见到老年人不会主动打招呼,视而不见,这对老年人心理笼罩了阴影使之产生了社会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认为老了无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负担,使其生活相对比较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这一点尤其表现在80岁以上的身上。二是来之于家庭内部,老人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对老人的关心,子女忙于事务对老人关怀不够入微等都使老人谢了产生失落感。同时,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行为不理解也极易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创伤,相对应,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行为也存在困惑。 3、饮食健康 通过走访发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饮食并不科学,这对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影响。对于农村人来说,他们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种的。虽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证,但基本上是种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广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价上涨,物源减少,农民对其望而却步,加之农民生活较为俭朴,经常改善生活的相对较少。据调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约占50%,每周一次的约为25%,约14%的人平时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样化,很难保证营养的供应。水果方面,村民平时水果的摄入量比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经常吃的占34.4%,偶尔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经常补充水果在农村尚未真正实

关于城市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

关于乐山市城区老年人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如何应对老龄化进一步加速,使社会服务更加适应老年群体的需求,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越来越来迫切的现实意义。但人们对老年群体的了解并不多,于是,我们对我市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生活状况、休闲情况 一、调查简介 调查时间:2014年4月20日到5月4日 调查地点:乐山市市中心沫若广场、海棠公园、阳光广场、鱼儿湾公园 调查对象和范围:乐山市市中心50岁以上的老年人 调查方法:口头问答为主,调查问卷为辅 调查目的:了解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现如今的生活质量的评价,分析得出乐山市老年人在休闲娱乐方面的需求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方法,引起乐山市政府对老年人生活休闲的需求的关注。 二、调查内容 1、我市人口老龄化的状况 根据我国2010年11月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市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6131人,占12.2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

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79个百分点。显然,我市老龄人口正在快速增加。 2、我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1)、物质方面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甚或来源方面,71.11%的老人是有子女供养,40.00%的老人是有退休金的,28.89%的老人是有存款的,44.44%的老人是有养老保险的,11.11%的老人是自己外出劳动所得的;在居住方面,40.00%的老人与老伴住一起,17.78%的老人与子女住一起,31.11%的老人与老伴及其他家人住一起,11.11%的老人独居。由此不难得出,多数老人的物质生活还不错,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多数独居老人的生活来源都是靠存款 和自身劳动所得,这表明,政府对独居老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关注和帮扶还不够。 ◆社会养老保障大多属于临时、救济、救急、救灾性的,不能从根本 上改变养老现状,社会养老保障的长效运行机制还未形成和健全。 医疗保障问题突出。老年人普遍反映:虽然有医疗保障,但还是怕生病,现有的医疗保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2)、精神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精神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年精神生活有许多闪光之处:有享受生活的;有学习不怠的;有发挥余热的;有钟情文体娱乐的,内容之丰富,“日程”之繁忙,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你的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洛阳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姓名:李倩 学校:洛阳电大 学号:1441001459782 指导教师:吉晓敏 定稿日期: 2016年8月25日

空巢老人生活现状与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空巢家庭已成为社会热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国内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结构、精神慰藉等方面。基于此种情况,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时、客观地分析巩义市目前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并针对空巢老人出现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社区及政府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对策分析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家庭模式的分解,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步入了“空巢老人”的行列。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2],由此可见空巢老人现象已相当严重。而近几年来,我国空巢家庭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全国老龄办2012年9月的数据显示,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4]。在一些大城市,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很多青年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住房,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我的家乡巩义市虽然经济并不算发达,但经过调查,老龄化的形势也日趋严重,与其同时空巢家庭中的空巢老人也成为了老年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是通过对巩义市的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所提及的问题进行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所反映问题的分析,向社会及家庭对待空巢老人的生活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在研究方法上选用的是非概率抽样中的判断抽样。因为对于空巢老人我们接触到的数量有限,所以只能根据调查到的少量个体以了解整个总体的情况。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也搜集了大量文献,以问卷调查法为主,并辅以文献法和访谈法。这次调查始于2013年3月11日,共调查200名空巢老人,男女分别有100人,各占50%,年龄在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的分别有80人,89人,31人,各占被调查人数的40%,44.5%,15.5%。地点基本上是到不同的社区及广场公园进行访问的。在请他们填写问卷的同时我也及时地通过聊天对其进行小型的访谈,了解情况。在调查问卷回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三)空巢老人概念的界定

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状况调查报告论文

关于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状况的调查报告[摘要]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状况的调查,可以评估在当代生活与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人心理感受与期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研究结果: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不仅表现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还表现为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渴望得到子女的关怀,具有较高的归根意识。 [关键词]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elderly, we can assess psychological feelings and expectations of older people in rural areas on the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economic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research results: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rural elderly is not only for the material life’s requirements, but also for the spiritual life’s requirements, they are eager to get their children’s care and have a high sense of returning to their roots. [key words] rural elderly living conditions investigation 引言 目前我国老年人人口总数超过1.43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老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王江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 王江萍 【摘要】居住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有关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社会调查所获取的资料,结合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对目前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老人的居住方式。 【关键词】老年入;居住方式;养老;理想方式 完善的居住条件和令人愉悦的物质环境,对于 所有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必要的,理想的居住方式对 于任何人的生活质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其 住所实际上就是其所有活动的中心,而适宜的居住 环境和居住方式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它有利于老 年人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减少对政府各类援 助的需要。2000年4月我们对武汉市部分社区居 家老人和中青年人进行了老年居住问题的调查,该 调查在武汉三镇各选取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小 区,按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被访问的老 年人中60~70岁的占58.3%,70~80岁的占 28.3%,另有13.4%的老人80岁以上,居家老人 的问卷共回收187份(男性占43.3%,女性占 56.7%),中青年的问卷共回收92份,调查结果基 本真实有效。 统计结果显示,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 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有47.6%的老人希 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 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有64.8%认为这种方 式很理想,而有35.2%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居住; 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15.4%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表1)。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发生 表1老人居住方式调查结果 现在的居住人比例希望与子女比例希望独居比例方式数%同居的人数(%)的人数(%) 与子女同住12265.27964.84335.2 未与子女同住6534.81015.45584.6 合计1871008947.69852.4 252图1在宅养老独居老人对居住方式的选择 着变化,转而更注重生活质量。 调查表明,虽然有52.4%的老人理想的居住方式是独居,但大都选择住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其中有82%的老人愿住在普通的住宅里,而与子女同社区近邻者居多数(图1)。这说明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居家养老仍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在选择独居的老年群体中,不同年龄层选择独居的方式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年龄越高的老人选择独居方式的越少,这是由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对传统居住方式的认可度决定的。当然,老人选择独居也并非完全割断与子女的联系,在空间上和心理上仍有与子女接近的愿望。 中青年人对未来老年人居住方式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青年一代(20~25岁)仅有28.5%,中年人(40~50岁)有42.8%,希望将来与子女住在一起(表2)。当他们进入老年时, 我国的各种养老机构已很完善,其中很多人会选择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工作调研报告 一、选题背景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农业的基础,尽管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但是农村老年人在农村中的地位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罕见的农民工大潮涌入城市,大规模的老年人孤独地留在了农村,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农村老年人已经成为我国“三农”问题中的又一个工作重点。关注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了解他们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北郊的安靖镇一行政村(沙湾村)的村民,包括:老年人,村干部,中年人。位于江西省最西北部的罗溪乡的一行政村(坪源村)的村民,包括:老年人,村干部,中年人。这些对象都是在访问的过程中随机选择的。 2.调查方法:考虑到农村留守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结构性访谈的弹性大,有足够的自我发挥空间的优点,因此本人在这次实地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思想政治状况,农村老年人的住房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医疗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农村老年人的再婚状况,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6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随机访问了两村群

众,并认真做好记录。 三、调查结果 1.行政村基本状况: 沙湾村地形平坦,本地人口(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口)3500多人,其中老年人有1000多人,老龄化程度高达30%。村上的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出租土地和外出务工。农业只占其收入的极少部分,可以这样说,农业只是自给自足的。 坪源村地形崎岖,以丘陵为主,本地人口5000多人,其中老年人1000多人,老龄化程度达20%。村中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务`工种田`林木,村政府收入极少,属于贫困村。 2.思想政治状况: 这里所指的思想政治状况包括老年人对政府的态度与评价、对党的态度与评价、对改革理解与认同程度等三方面。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由于时代的原因和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也有了改善,信任党的领导,拥护党的领导,赞成政府在农村的改革政策。同时,部分老年人对目前社会上的贫富分化、腐败现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忧虑。但是绝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只要天下太平,有好日子过就可以。

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_2

社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xx社区老龄人口较多。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繁忙,父母与子女共同生活动家庭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到底怎么样安享晚年?面临困难问题怎样解决?XX年6月25日拱辰街道xx社区青年汇同xx大学共同开展针对“老年人社区生活状况”调查活动,活动工作人员5人,活动志愿者3人,被访老年50余人。 本次调查数据中最为突出的三个问题: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老年人的年龄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龄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难与社会其他成员共同分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而日益成为贫困阶层。除个别子女条件特别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仅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们收入的低,成为直接影响他们生活质量的主因。二、老年人的思念:因为思念不能常来探望的儿女成了许多老年人的心病,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亲情。尽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强,但不管是独居,还是与子女合住,老人们大都不愿意请保姆,更想让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质上的东西我们并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让我们孤独!”三、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当城市的高楼大厦将人与人彻底阻隔开时,一些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因这高大的建筑,失去了在阳光下散步的机会。因为出行的不便也导致了许多生活必备物品不能及时填补。

针对老年人生活现状和面临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作为社会工作者、敬老志愿服务团队的工作者我们应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导和宣传共同营造爱老敬老的氛围。要提倡在广阔的空间交流,帮助老人走出家门,加强与年轻人接触。老龄社会不仅是人口类型转变的标志,也是社会、经济、科技、医疗卫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老年问题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目前的社会问题。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质上的关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关注。我们应该都来关心、爱护他们。关爱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视老年人,为他们创造一个幸福愉快的生活氛围。

生活方式与居住关系探

生活方式与居住关系探析 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颇为宽泛的社会学名词,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人们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其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整个生活活动的稳定形式和典型特征。生活方式的形式有多种,有个人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有闲暇生活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有传统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在这里,有关生活方式的界定,可能更需要面向城市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以及个人生活方式。 一、城市生活方式与居住的关系 1.传统的城市生活方式与居住的关系 城市生活方式是指城市居民所特有的生活活动的典型形式。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是全体城市居民共有的,而不论其阶级、阶层归属。城市生活方式的特征是由城市经济条件决定的。居住影响城市生活方式,同时生活方式也影响居住形式,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弄堂就颇有代表性。北京是元、明、清三代的古都,生活方式中的等级与正统意识渗透到居住形式上,形成了北京四合院的居住特色。 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上海则表现出弄堂的居住特色。鸦片战争结束后上海被选中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而对外开放,居住方式也就重重地带上一种“住以商而存、商以住而兴”的特征。“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成为一种典型的居住方式。后来,它演变为一种让千千万万上海人生活了一个多世纪并由此而形成了近代上海市民特有文化与素质的、使上海人至今难以忘怀的居住形式——石库门里弄,上海人称之为“弄堂”。 2.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对居住形式的影响

2001年,北京市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为3084美元,突破3000美元,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2%,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人民生活开始进入富裕阶段。 北京城市生活方式集中表现出住房需求快速增加,私家车拥有率迅速提高,资源环境问题的增多带来人们对环境的愈加注意,注重教育投资和健身投资。在这种生活方式下,居住需求的一个重要趋势则表现为居住的郊区化。 目前北京城区内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分别是近郊区的2.2倍和1.4倍,其中个别地区人口密度高达5万人/平方公里。此次非典型肺炎的广泛传播,让人们更加警惕与重视居住的环境问题。SARS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会加快有着工业导向型与居住导向型相结合为自身特点的住宅郊区化。而从居住者来说,现阶段北京居住郊区化的特点有两个,即主动郊区化与被动郊区化,前者看中的是郊区的优美环境和舒适生活,后者则是被郊区住宅的低廉价格所吸引。 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可以大致分为中低价位和高价位两个层次的购买人群。中低价位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主要由以下三类人组成:其一是位于郊区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本地居民:其二是在北京工作或经商的外地人;最后是居住地位于城里的拆迁户。这几类人群的共同点是经济实力有限,往往是首次购房,特别重视房子的总价和经济实用性。同时,由于他们的经济实力有限,拥有私家车的比例相对较低,因此,与城区便捷的交通联系特别是轨道交通联系被他们非常看重。而高价位郊区住宅的购买人群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往往在城区有一处不错的住房,收入较高,工作、家庭比较稳定,交通主要依赖私家车,为了提高生活居住品质,希望在郊区拥有一套舒适的第二居所。这类人并非

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有关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

序言 在时代变迁,社会进步的今天,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仅仅是衣食无忧就表示老年人获得了高质量的生活么?事实上,老人希望得到更多尊严,拥有阳光心情,过上富足的晚年,在家庭中更受重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的多重影响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日趋加重,很多家庭甚至面临需要单独赡养四个老人的问题。因此,老年人的赡养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 我国衡量老年人生活幸福的标准通常是:有基本的物质保障,没有疾病或伤残。这只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与幸福无关。如果老龄化是人生的一个积极经历,老人就应该有继续获得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概念,这是一个以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为目的、最大程度地向老年人提供健康、参与和保障机会的过程。其中,老人的经济收入、心理健康和家庭各方面对积极老龄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生活状态处在特定时期,了解老年人生活的现状,积极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深入调查,了解老年人的生活,针对各个方面做出深入分析,从而得出一系列结论,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关键字:老龄化生活质量物质保障老年生活

目录 一调查方案 (4) (一)调查背景 (4)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5) (三)调查内容 (5) (四)调查方案 (5) 1. 前期准备 (5) 2. 调查方法 (6) 3.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6) 4. 调查结果和对策 (6) 5. 调查小组成员 (6) 二调查分析 (7) (一)被调查者的身体健康状况 (7) (二)被调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11) (三)被调查者的物质生活保障 (13) (四)被调查者的日常生活情况 (17) 三调查结果 (23) 四调查总结 (24)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4223593.html, 我国城市老年人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调查作者:苏剑鸣张萌吴婧怡廖羽捷徐孜涵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9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入户访谈等方式调查现阶段我国一、二线城市老龄人口的生活现状、居住需求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其与不同时段的既往研究数据进行比对,探讨我国城市老龄人口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并对未来居住需求进行科学预测,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住宅设计;居住需求 目前国内外对于老年人的住宅需求及心理的研究虽然十分丰富,但由于不同时代的老年群体在心理、生理、居住需求等方面所存在的时代差异,其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当代适应性以及普适性值得认真探讨。 1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发达国家如荷兰、日本由于老龄化問题出现较早,已形成了完整的老年人适用住宅体系。对于老年人住宅的研究在中国则起步较晚,相关研究成果较少,亟待完善。(2)对于不同时间段,同一国家不同发达程度地区老年人生理状况及住宅需求的调查分析目前在国内国外的研究很少。(3)由于国情的不同,中国与外国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及住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认真探讨。 2研究目的 该研究不仅着眼于把握当前我国城市老年人在居住层面的生理、心理需求的相关数据,还希望通过综合对比近几十年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客观反映由于社会时代变迁所导致的我国城市老龄人口居住需求的历时性变化,从而预测老年人居住需求的未来变化趋势。 3数据和方法 本文使用ADL和IADL量表作为数据分析标准。参考《中国老年人失能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历年研究数据,将健康状态分为三类: (1)完全健康:ADL和IADL总分均为0;(2) ADL失能:ADL问题中至少由1项为3分,或IADL总分已大于等于27分;(3)基本健康:非健康和失能的其它样本。 该调查主要通过现场发放问卷调查与人户访谈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最新)

为弘扬社会责任,体验农村生活,提高个人素质,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我们赴新乡延津县魏邱乡“450行动计划”科技支农服务团就朱寨村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了解,并结合当地实际探究了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养老模式。 一、社会实践背景 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超过1.32亿,占目前总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续增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全迈进了老龄社会的门槛。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老年人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农村,生活条件不适,医疗疾病困扰,精神文化缺失等问题显得较为突出。此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适度和满意度,而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关系到农村稳定和社会长治久安,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坏。所以及时有效的发现和解决中老年人问题,建立适合当地情况的农村养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我们国家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通过对朱寨村近三百户家庭的走访,我们对该村的老年人生活条件、医疗健康状况、文化娱乐休闲状况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况不容乐观。 (一)生活条件 1、居住环境:该村大多数为瓦房,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住上了楼房或平房。而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农村人特有的生活习惯,院落中的物品摆放较为杂乱;现在大多数家中电视已经普及,但通过走访,发现一些老人独居的家中并没有电视,所以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该村实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户(其中每户出资400元,其余由政府补贴),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难,但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总的来说,该村老年人生活条件还行。 2、收入与支出:对于6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其收入主要来自于劳动收入(个人积蓄)。据调查,该村人均耕地1亩左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除去口粮、税粮(现已取消)、牲口食粮外,以市场价出售,年户均粮食收入约3000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仅有几百元,这就是大多数老年人用以养老的资本。对于那些身体尚好或有手艺的人(大多在60-65岁之间)他们还会向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除劳动收入外,老年人资金来源还有子女供给、政策扶持,然而,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关系是否融洽,

六十岁以上老人晚年生活状况社会调查

“六十岁以上老人晚年生活状况”社会调查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老塘关村为例 报告书 学生姓名及学号__ 所在学院__ 年级专业班级____ 指导教师_____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3) (一)调研的目的 (3) (二)调研的内容 (4) (三)调研的地点、方法 (4) (四)调研过程 (4) (五)调研时间 (4) (六)调研结果 (4)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6)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7) 四、结语 (8) 附录一 (8)

六十岁以上老人晚年生活状况社会调查 -------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老塘关村为例 报告书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六十岁以上老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应该受到社会的更多关心。此次对贵州省安顺市西秀七眼桥镇老塘关村六十岁以上老人进行分组,根据不同类型的老人对其晚年生活做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调查,特别是对于老人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及政府的管理不足等问题,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我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老人,晚年生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每一户人家都有年迈的老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老的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快乐,那我们身边的老人过得快乐吗?为什么会这样问呢。因为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要想我们的明天快乐,就要让他们的今天快乐。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快乐就是此次调查的目的。贵州省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老塘关村是一个普通的村子,全村绝大部分的人家都是铁匠,靠手艺为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铁匠再不像以前那样能让全家人都吃得饱穿得暖。很多人被迫外出打工,只留下年迈的父母和幼小的孩子在家里。通过对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老塘关村的252户人家、278位六十岁以上老人中一部分人的调查,发现他们生活中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争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快乐幸福。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的目的 通过本次调查,具体充分地了解老塘关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状况,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让那些在外打工的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让老人们能够过一个快乐而舒适的晚年。

浅谈中国城市旧城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问题

浅谈中国城市旧城区中的“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问题 【摘要】在今后的半个世纪里,我国老龄人口将会经历一个飞速增长的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将会先于其他地区面对老龄化问题,而我国绝大部分城市老人现阶段都居住在社区中,特别是中小型城市中更是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现象。因此本文以在城市居住社区中如何为“空巢老人”提供适合的居住建筑和生活环境进行研究。 标签城市;空巢;老年人;居住环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关心当下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生活条件是一件全社会都应该做的事情。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老龄化对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体现在与其息息相关的居住环境当中。 1 中国目前“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以及其居住环境特点 1.1 “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 中国素来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指的是,让年轻人在父母还健在的情况下,不要出门远行或者客居他乡。但是,在现如今,年轻人为了谋求自己的发展和事业理想,已经不再能够留在家乡,守候在老人的身边,因此,“空巢”老人现象随即产生。 “空巢”现象大多发生在中国的二线城市以及二线以下的城市,而且城市大多位于中部以及中西部地区,因为这些城市往往存在经济欠发达、新型产业不足、教育资源不足、对劳动力需求较少等原因,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难以在当地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以及年轻人得不到充足的就业岗位,因此选择向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导致这些城市的人口结构出现了失调,年轻人外出求学或者工作,老年人被留下下来。 1.2 “空巢老人”日常生活方式的特点 在心理方面,“空巢”老年人相对而言在心理上是比较孤独的,由于长期和子女分开,产生思念子女的心情,在心理上出现失落感,神情恍惚,生活缺少了目的性。因此,导致他们的情绪萎靡,缺少交流,对社交活动的积极性降低,外出次数减少。 在生理方面,首先是老人的视力退化、生理适应能力降低,一些老年人还患有青光眼、白内障之类的眼病,因此他们对环境中光线的要求比其他年龄层的来说要高。其次是听力衰退,老年人一般对高频声音感知较差,因此他们在与人交流中经常以靠近谈话人的方式来弥补听力衰退的不足。并且,老年人的身体灵活性以及体力已经远远不如年轻人,因此在一些室内外空间和构造方式上都要特别设计,比如,道路以及人车混行的道路;楼梯踏面、体面尺寸、坡道铺地、室内家具尺寸、卫生间位置等。 1.3 目前国内老年社区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房地产开发模式新建的郊区大型养老社区,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配套较差、环境较为封闭、人口构成单一、与老人原有生活割裂、不方便子女照顾等等。甚至一些项目完全是挂羊头卖狗肉,以“养老”为卖点,目的是换取政府在政策、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其品质、服务和社区氛围往往与养老社区并无多大关系。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利用电脑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安排学生按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组查找相关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查找相关书籍,摘取资料,进行整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方面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利用电脑进行文字、图片、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制成多媒体,演示改革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

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人的潜力;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了民众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会团结,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学生要学业有成、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变化。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和教师的适时引导突破难点。 三、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开展合作实践法,教学开展资料展示法、谈话法、多媒体师生互动法。 四、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

现代城镇老年人生活需求

浅谈现代城镇老年人养老服务 一、现代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比例升高的过程,1956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将人口是否老龄化的划分标准界定为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为4%以下、4%—7%和7%以上。也就是说,65岁以上老年人总人口中占7%以上,就属于老年型国家,即人口老化。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6亿,有60多个国家老年人口到达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2002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34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经达到9000万,趋势还在不断越来越严重(参见表1),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并且中国老龄化问题还不同与发达国家,有其自己突出的特点,老龄化速度快,中国人口老化不光是比例问题,还有就是数量问题,中国老年人口远多与发达国家,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又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并且出现“未富先老”特殊现象,所以解决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是非常迫切,又是困难和严峻的问题,它不光影响现今这一代老年人的生活问题,还影响未来中国人对生活的期望,对国家和政府的满意程度。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表1

二、中国现今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家庭的类型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类型的增多和结构小型化,出现了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和丁克家庭,在这些家庭里,子女无法负担的起赡养老人的责任或老人没有子女的赡养,家庭养老保障功能被弱化了,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方式已经和现在的家庭模式和结构不象适应,“空巢”老人家庭越来越多,老年人养老的任务势必要有社会的帮助承担,在我国社区在承担起这个认为时暴露出很多的问题。(1)养老制度不完善,没有一个健全的养老系统,仍然以家庭养老站主导地位。(2)退休老年人太多,养老金发放不够,不及时。据一位居民反应“现在70 多岁的老人,特别是企业退休的技术人员,养老金太少,退休工资除了看病医疗,所剩无几,甚至还不够看病的钱!”“我想表达一个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一剖析

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报 告 关于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 班级:轨道交通与信号控制13-3班 姓名:朱鹏 调查时间:2015年7月15号——2015年7月28号 调查地点: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刘家村 调查方式:访谈采访法 指导老师:万长军 评语: ()优秀:论点正确,分析精辟,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优美 ()良好:论点正确,分析合理,结构严谨,内容充实,语言流畅 ()中等:论点正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语言通顺 ()及格:论点基本正确,内容安排基本合理,语言通顺 ()不及格:论点错误,内容粗制滥造,语无伦次,或者大量抄袭,不按照要求答题

一、内容摘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至理名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关心和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和温暖,既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呼吁更多人帮助和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偌大一个城市,车水马龙,忙忙碌碌,殊不知,关爱越来越少,尤其是对那些孤寡老人。为此,本着让孤寡老人安享晚年的态度,步入调查工作,希望通过此次的调查能为孤寡老人带来更多的关爱。 二、关键词:孤寡老人、养老院、农村发展关心、救助、和谐社会 三、正文: (一)背景解析: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现状分析:为了准确了解目前我们周围孤寡老人的生活情况,我采访了一些当地孤寡老人和一家养老院。对孤寡老人以及养老院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通过本次访问,我们主要了解到一下一些信息: (三)具体采访对象: 1、彭福生:刘家村村委会2组,74岁,农民。彭爷爷是本地从小生活在这的。除了对于院里食堂大锅饭的饭菜不太满意之外,他对于敬老院里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毕竟住在院里受到了国家的帮助。他认为自己住在外面没有子女比在院里苦多了。现在住在院里,弟弟时来探望,生活也挺不错的。只是院里住的大多人都是神志不清或无法沟通,彭爷爷有时难免寂寞。看看电视,觉得无聊,想打打牌,又凑不到一桌,出去院里去茶室坐坐,又懒怠。这样想来,有时确实孤单。因此,那天对于我的到访,彭爷爷显然十分开心,话也特别多,毕竟,能找到聊天的对象也是很难得的。沈伯伯是需要关怀的。 2、朱德昌,朱家堡村委会3组,73岁,退休工人。朱伯伯是2009年进院里的,今年是进院里的第六年。他家里没有什么亲戚,但有一些侄子。他进院里是因为家里的两间平房拆迁,赔款不多,赔款之后又懒怠造新房。这位朱伯伯他

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浅析

城市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11-04-06T16:37:16.863Z 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月下旬供稿作者:梁俊辉[导读]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人口增长,将是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的主要现象。梁俊辉(浙江省台州建筑设计院,台州 317000)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数量逐渐递增。文章从老年人喜欢的居住类型作为切入点,从较为完善的方面分析了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室内外建筑设计风格和要求。 关键词:老年人特征;居住环境;环境要求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9-0249-01 1 老年人居住范围及特征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龄人口增长,将是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的主要现象。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其自身也有比较显著的特点。研究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设计,首先要对其活动范围有详细的认识。我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领域大致可分为四个活动圈。第一个是他们的基本生活圈。在这个活动圈里是他们日常滞留时间最长的一个,整个圈子是以家庭为中心,亲朋好友为辐射的一个距离自己出行时间很近的范围。第二个是邻里之间的活动圈。整个圈子大都是以老年人本身居住小区为单位,行走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整体的露天活动范围。第三个是市区活动圈。在这个圈子里,基本以老年人居住的本市区为活动范围,行走不超过30分钟为半径的活动范例,例如:名胜古迹、风景区、公园等。最后一个是集体活动圈,基本以老年人以兴趣或者爱好搭建的一个活动领域。 老年人生活的要求和其它年龄的人不一样,他们需要物质保障基础之上更高一个级别的精神追求。他们大多人都童心未泯,喜欢安静的同时有喜欢热闹。老年人口具有以下几个活动特征:群聚性、类聚性、时域性、地域性、交往性、私密性等。 2 符合老年人口居住的设计分析 从整体结构看,目前大多数建筑都不太适合老年人口居住和活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宽敞的、设施全面的广场。所以对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从设计上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 内部环境设计 2.1.1 公共部分的设计。所谓公共部分主要是包括,出入口、垂直交通以及走廊三个部分。一般开发商为了利益角度,都尽量对公共部分进行压缩。导致老年人的不方面,例如:出行、紧急救治等等。所以公共部分的设计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公共出入口要实行人车分离,最好要设有绿化隔离带。出入平台要大,方便坐轮椅的老人需求,最好实行坡度设计,但是坡度要缓。公共部分要设计雨棚,可以给行动老年缓慢的老年人避雨,也可以防止高楼坠物的危险。台阶部分要有路灯,方便老年人夜晚出现,道路部分设计时,要选用坚固、防滑的材料。第二,对于水平交通问题,主要考虑公共走道和门厅出入安全。设计要素中要包括虑具备轮椅、担架、回旋等条件。水平的走到净宽面积要大、水平走到要设有扶手且扶手高度要适合、水平走到应与居室高度一直等。第三,对于多层建筑来讲,公共楼梯对于老年人活动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2.1.2 套内部分设计。套内入口是连接内外的重要环节,其宽度应在规定面积以上。卧室最好面积要能摆放两张床以上为最佳,位置要向阳,通道净宽度在900mm以上,并且最好有附属卫生间,室内位置要以安静为首选,室内电源要以方便为主要设计选择。对于起居室的设计应遵循朝向良好、面积适宜、使用灵活等原则。而储藏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特殊的身体状况,保证使用过程的安全简易、低负荷的原则布置。厨房的设计责主要是平面布局性要好、橱柜不能过高、光线足、通风性能良好等。对于集厕所、洗浴、更衣、洗手间等功能为一体的卫生间,则应该从面积、入口、通风等整体角度考虑适合老年人的情况出发进行设计。阳台的设置除了满足基本的晾晒生活功能外,还可以满足老年人充分享受日照、观景和休息的要求。 2.1.3 物理环境设计。对于老年建筑室内设计来讲,物理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其主要包括四项,即:安静的声学环境、清晰的光学环境、舒适宜人的热工环境和拥有健康的空气。老年人需要的休息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对于室内外的隔音效果也很好,要做到房间与房间、每户与每户、楼上与楼下之间的隔音设计。 2.2 外部环境设计 关于建筑物的室外环境设计要求是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提高的,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要求,主要应该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考虑,应做到无障碍、便于到达、容易识别等特点。 2.2.1 交通安全设计。从老年人的交通安全角度考虑,人车分离设计是主要原则,应做到一进入老年人居住区以后,就应该有等级分明的行车、行人道路,不行道路应在小区内部整体同行,这样的设计原则不仅体现人本思想,而且会给老年人有亲切的感觉。小区内部的机动车道要有减速带和手控红绿灯,这样即使在高峰期间对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新书也是很高的。并且小区的出入口车道应该合理,利于消防车和救护车的出行,而且步行道和楼梯的无障碍系统和轻体耗材也要从满足角度出发,限制与机动车无关的穿行路线。 2.2.2 休闲活动环境设计。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环境要从人本的角度考虑,第一,安全性的规划,老年人通常的活动都是散步、太极拳等缓慢运动,所以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第二,老年人多数有记忆力下降的特点,所以总体上已经有显著性的容易建筑的外观设计,第三,关于团体的社交设施要完善。 2.2.3 景观的设计。老年人的景观需求设计主要是从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个角度去看的。其中软质景观的设计建议以绿色为主,或者适当的参杂水体设计也是可以的。而硬质景观则包括地坪、园路、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等设施。老年人口居住的设计景观原则应该以安全、人本、健康为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更好的给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提高。 2.2.4 服务设施的完善性设计。对于正常小区的完善性要求较多,单纯的从老年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最需要的则是医疗和体育等设施的配备。其它的一些如:教育、邮政、金融、市政等实施尽量要配套,当然质量不一定要高,但是要全。 3 结语 我国的老龄城市人口居住环境设计问题,是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家的民生大计的事情。只有更好的设施、设备,才能使人们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田雪原.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