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模拟三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模拟三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模拟三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模拟三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共40题,每题1分):

1、哲学是 (D)

A 科学之科学

B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 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B

A 一元论

B 物质

C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D 意识

3、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前提是 A

A 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性

B 否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

C 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D 否定事物的相互区别

4、在实践活动的类型中,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B

A 处理社会矛盾的实践

B 生产实践

C 科学实践

D 人的主观活动

5、人的最深刻最根本的本质是 C

A 物质生产劳动

B 自觉能动性

C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最基本方面在于他们是 A

A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D 历史任务的提出者和组织者

7、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准和客观尺度是 D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思想道德水平

D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体现了 B

A 相对主义的观点

B 辩证法的观点

C 形而上学的观点

D 诡辩论的观点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 B

A 迂回曲折

B 前进上升运动

C 周而复始的循环

D 直线式的发展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 C

A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B 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人

C 改造和探索世界的现实的人

D 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者

11、一切错误思想就其本质而言都是 B

A 人的头脑里固有的

B 客观存在的反映

C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 没有任何根据的

1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B

A 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 唯心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3、下列现象中属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有 C

A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B 先进和落后的相互排斥

C 真理和谬误失去一方,他方就不存在

D 顺利变为困难,困难变为顺利

14、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反映的容主要是: D

A 社会存在

B 地理环境

C 人口因素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5、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最为根本的标准是 A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 思想道德水平

D 科学技术

16、唯物史观认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于 B

A 他的奉献得到社会的承认

B 他为社会作了什么贡献

C 社会对他的合理需要予以满足

D 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关心

17、“真理没有阶级性”这是 D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B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C 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D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18、人们常说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其哲理是讲 B

A 空间的三维性

B 时间的一维性

C 时间空间的客观性

D 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

19、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是依据对————的不同回答来进行的。 A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20、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可以划分 D

A 唯心论和唯物论。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具体科学和哲学。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1、物质的最高属性是它的 A

A 存在性。

B 运动性。

C 可知性。

D 客观实在性。

22、认为具体的物的形态如水、火、气等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是 A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23、汉代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D

A 唯物论观点

B 唯心论观点

C 辩证法观

点 D 形而上学观点

24、认为存在着没有物质的运动是——的观点。 C

A 庸俗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 C 唯心主义 D 辨证唯物主义

25、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 B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B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C矛盾的在性与外在性 D矛盾的实践性与历史性

26、生产力的基本含义是 C

A人的体力与脑力的支出 B人们解决自然界矛盾的能力

C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界的实际矛盾的能力 D人类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能力

27、“望梅止渴”是关于 C

A感觉的生动的例子 B知觉的生动的例子

C表象的生动的例子 D 理性认识的生动的例子

28、世界观是人们对于 B

A世界的看法的总和 B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看法,主要是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C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看法 D世界与人生的最基本的看法

29、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 B

A世界观 B理论化与系统化的世界观

C歪曲的世界观 D 能够消灭的

30、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是 A

A联系与发展的观点B对立统一观点

C系统观点D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

31、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 C )。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C、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不变

32、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B )。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33、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C )。

A、随着生产耗费而逐渐消失

B、能够发生价值增殖

C、借助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中去

D、借助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35、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36、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 )。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7、资本的周转速度( D )。

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B、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

D、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38、把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生产过程中

( B )。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物质存在形态不同

C、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在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39、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D )。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40、生产成本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因为抹杀了( A )。

A、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B、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C、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别

D、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一

二、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与变化发展的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畴的中心线索;它为人们提供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

2、简要说明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它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与面貌;它制约着全部社会物质、政治、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扼要阐明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答、人的社会价值指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自我价值指人从社会的获得。我们知道,人必须先对社会奉献,然后才能取得,因此,人的社会价值高于自我价值。但是,我们说,没有社会价值,就没有自我价值,没有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就没有意义,因此,它们又是统一的。而且,人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它可以获得一种自豪感,这又是自我价值。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与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畴。要判断主观同客观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仅靠主观与客观任一个方面都是不可能的。客观对象不会自动的同主观相符合,要靠实践去发现客观。而主观不能产生任何认识,必须与客观相接触。只有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特点。

5、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容是什么?

答、所谓反映论,即关于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的理论。是否承认反映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界线。它包括如下容: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它是认识的对象;主认识要以客观外界的事物为容,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映象、模写、摄影;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简述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只有矛盾的斗争性才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逻辑证明能作为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

3、历史必须通过人来实践,因此人也可以改变历史规律。

4、在世界的本原上,意识比物质更加基本。

5、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劳分配。

1、错误。

2、不正确。

3、不正确。

4、不正确。

5、错误.

四、论述题(20分)

1、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论述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0分)答、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先进文化的代表,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具有非常重要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唯物史观的时候就已经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是最根本的。社会的发展具有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推动的必然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生产力的发展来调整生产关系,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应该成为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同时,社会的发展又不是纯粹的物质发展,落脚点是文化的发展,精神的提升。而一切发展的落脚点,最后是人民是否满意,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利益、感受是工作的出发点。

因此,他的学说,为我们指出了一个全面的、正确的方向,必将对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带来深远的影响。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10分)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是按照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