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合集下载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一)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原因及对策(一)作者:张娟谷明强兰秀香王秀丽陈连玉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免疫时常因各种原因导致失败。

分析了导致免疫失败的各种内外因素,如病毒株的变异、母源抗体水平、外界因素、疫苗、免疫程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免疫失败;原因;对策鸡的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危害肉鸡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害肉鸡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引起法氏囊萎缩和坏死,甚至死亡,并且导致免疫抑制,使鸡体产生免疫抗体的能力减退或消失,对疫苗(如鸡新城疫、马立克疫苗)接种的免疫应答反应下降,患病鸡容易并发感染其他病毒病或细菌病1-3]。

该病现在广泛使用疫苗接种预防,但免疫失败的现象常有发生,笔者结合实践就其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探讨如下。

1免疫失败的原因一是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是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对外来病源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由于引进的鸡雏来自四面八方,种鸡在开产前是否免疫,在没有抗体监测的情况下,雏鸡母源抗体存在与否不详。

若过早接种疫苗,则易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失去免疫作用,过晚接种又易被病毒感染而发病。

二是病毒毒株与疫苗的抗源性存在差异。

目前,畜禽疫苗购销渠道比较混乱。

外地科研部门新生产的产品流入到各地,一些饲养户都是按照疫苗经销商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实施免疫,而忽略了当地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往往出现法氏囊病毒毒株和疫苗毒株的抗原性不符,这样难免出现免疫失败。

也可能有变异毒株的存在,仍然会发生法氏囊病。

三是免疫方法不当。

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方法有3种,即饮水、滴鼻和点眼4-5]。

但有的饲养户怕麻烦、图省事,将滴鼻与点眼改为头浸;有的饲养户在给鸡饮水时,不注重水的质量,且随意使用自来水稀释疫苗进行免疫,也有的饲养户将2次免疫改为1次免疫。

四是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各种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及其制品都有抑制和杀死疫苗弱毒的作用。

有的饲养户为促进家禽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预防疾病,在免疫接种前后仍然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或含此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结果减弱或抑制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与防控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与防控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由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感染蛋鸡的法氏囊,引起免疫抑制,并导致继发性感染和死亡。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发展,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学法氏囊病病毒属于Birnaviridae病毒家族,为球形病毒,具有双股RNA基因组,有两种血清型,分别为IBDV-1和IBDV-2。

IBDV-1引起的病情较为严重,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最常见的血清型。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口-嘴、饮水、食物和粪污经口的途径传播。

传播特别容易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且在冬季和早春季节更为多发。

临床表现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6天左右,发病期约为一周。

临床表现为:1. 消瘦:患病鸡表现消瘦、食欲不振,从而影响了蛋的产量和孵化率。

2. 腹泻:成年鸡表现为腹泻和水燥,粪便呈水样或黏液样,有时夹杂血丝。

3. 泪囊炎:患病鸡泪囊出现混浊,呈水肿状,多数泪囊体积增大。

4. 泌蛋性差:受感染鸡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通常产蛋率下降。

5. 感染后死亡:病情严重的鸡会直接死亡,而不具有明显症状。

病理变化1. 法氏囊:该病毒主要靶向法氏囊,感染后会导致法氏囊肿大、水肿、破裂,并伴随有明显的出血和坏死。

2. 免疫系统:病毒侵入后,会导致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减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鸡对二次感染更加容易发生。

3. 内脏器官:感染后鸡体的肝、脾增大,此外,呼吸、消化系统也会受到损害。

防控措施1. 空气、水质、饲料等环境的卫生与管理。

保持良好的场所清洁,保持鸡舍干燥,并定期更换饮水,以防止病毒通过口-嘴或饮水途径传播。

2. 免疫措施。

目前可供使用的疫苗有活疫苗、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等,建议在生长期的2-3周、5-6周和9-10周给鸡接种疫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控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控

中国动物保健2021.12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及防控朱文斗(江苏省兴化市新垛畜牧兽医站江苏泰州225700)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该病自发现以来,已成为危害家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该病主要侵害40日龄以下雏鸡,破环雏鸡的免疫系统法氏囊,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降低机体对其它病原的抵抗力。

被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感染的雏鸡,常会继发其它疾病,形成混合感染,导致死亡率升高,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对该病的病原特性、发病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控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氏囊病;传染病;诊断;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该病主要侵害雏鸡,以雏鸡法氏囊肿胀、出血坏死为主要特征。

1957年,该病于美国肉鸡中首次被发现,我国最早于1979年在广州发现相关病例,1980年首次分离到该病病原[1,2]。

目前该病已成为危害家禽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1病原特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 ),属于双RNA 病毒科,无囊膜,病毒粒子呈20面体立体对称。

该病毒在一般环境中较稳定,可在鸡舍内存活122d [3]。

对外在的物理和化学因素均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6℃5h 或60℃30min 仍具有活力,对四氯化碳、乙醚等脂溶型溶剂不敏感,对高温和干燥有抵抗力。

70℃高温30min 或用0.5%氯化铵作用10min 才可杀灭病毒[4]。

因此,鸡舍一旦污染IBDV ,很难将其彻底清除。

IBDV 有两个不同的血清型,分别为血清I 型和血清II 型。

其中具有致病性的为血清I 型,血清II 型不具有致病性。

两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血清II 型免疫所产生的抗体不能保护抗血清I 型病毒抗原的攻击[5]。

2发病特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

3~6周龄的雏鸡是IBDV 的最适宿主,感染后潜伏期一般在2~3d ,并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1~12日龄的雏鸡由于有母源抗体的保护,不易感染本病,成年鸡多为隐性感染,并长期带毒。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说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说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概说鸡法氏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保罗病,是由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和免疫抑制性的禽类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法氏囊位于泄殖腔的背侧,也称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在70-80日龄时体积最大,以后逐渐消退,性成熟时消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

病原是双核糖核酸病毒。

病毒抵抗力强,对一般酸性消毒药能耐受,碱性消毒药能较快杀灭。

该病发生极为普遍,并具有爆发性、连续性特点,雏鸡感染后,可导致免疫抑制和缺陷,故对马立克氏病和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也使病鸡对球虫、大肠杆菌、腺病毒和沙门氏杆菌更易感,使鸡对传染性疾病感染几率增加,造成养鸡业的巨大损失,是目前养禽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

近年来,传染性法氏囊病呈跳跃式流行,每两三年大流行一次。

对传染性法氏囊病,迄今无有效的西药治疗。

因此,实行“以免疫为主”的预防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则是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手段。

雏鸡生长的最初几周内,小鸡可以得到母源性抗体(Maternally Derived Antibody,简称MDA)所提供的保护。

但是这种母源抗体会中和传染性法氏囊的疫苗病毒。

随着母源抗体水平的降低,雏鸡对于野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易感性相应增加。

同时,活毒疫苗“突破”母源抗体干扰及诱导保护作用的效应随之提高。

这也正是疫苗病毒与超强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竞赛”的基本规律。

合适的免疫时间,是雏鸡受野毒感染以前即以疫苗免疫对鸡群进行主动保护,但只有在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降至“疫苗敏感水平”时才可进行免疫,如果太早免疫,则疫苗病毒会大量被母源抗体中和;如果免疫时间太晚则鸡群可能会在主动免疫产生前被野毒感染。

这也正是为什么传染性法氏囊病活毒疫苗病毒的增殖速度必须快于野毒,且能够适当突破母源抗体水平的原因。

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卫法囊(CEVAC® IBD L)为W2512株中等毒力加强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活毒疫苗,用于保护鸡群由于超强毒力传染性法氏囊病毒(vvIBDV)而导致的发病和死亡;高母源抗体水平的鸡群适用。

中药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中药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
预防性用 药。例如 : 预防雏鸡
响。因此 , 饲养户要随时掌握鸡群健康动态 , 在发现 异常 、 显 示感染迹象时应及早用药。
4 中草 药 或 微 生 物 制 剂
中草药 、 中成 药或微生 物制剂用 于疾病的预防有 良好的 效果 , 副作 用小 , 毒 药物 残留少 , 是生产 绿色禽产 品的首选 。 随着 国家 对 农 产 品 药 物 残 留量 的 严 格 要 求 , 尽 量 少用 化 学 应
2 安全 使 用 药 品
使用药品必须严格按照药 品说 明书的要求操作 , 包括用 法、 量、 用 疗程 等。如果 不是兽 医根 据病情有 目的地加 量使 用, 平时最好 不要 超量 用药 和长期用药。规模养鸡常采用拌 料或饮水方式给药 , 于拌料 的药物 必须 是细粉沫状且分级 用
预混 的 , 饮水 中掺 药 应 充 分 混 匀 , 以防 沉 淀 或 漂 浮 。毒 性 大 、
3 治 疗
本病潜伏期为 2 3 。最初发现有些鸡啄 自己的泄殖腔 。 ~d
病鸡畏寒 , 常打堆在 一起 , 精神萎顿 随即病鸡 出现腹 泻 , 出 排 白色粘 稠和水样稀粪 , 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 , 极度 虚弱 , 最后
死亡。
20 0 9年 7 9月 , 内发 生 9 — 2 日龄 幼 鸡 ID, 自拟 - 县 0 10 B 用
依 鸡群大小 定 , 均用药 1/ , 平 g只 水煎取滤液 投服 , 每次每 只 服药液 5 L — h 药 1 连服 2 3剂。 m 。3 4 投 次, - 21 0 0年 第 6期
检观察 。 1尸体外观有三种特征 , : () 即 双眼紧闭、 颈部羽毛逆
白痢应于 l 龄 内开始 ;预防鸡球 虫病应 于 3周龄 以前开 周 始; 气候变化大的季节应注 意预 防鸡 霉形 体病 和鸡 大肠 杆菌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东方
澳龙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
东方
澳龙
传染性法氏囊病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甘布罗病,是由传 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 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鸡体液免疫 中枢器官法氏囊,使病鸡抗体生成受阻,造成 免疫抑制,使预防接种常常失败,又有人形象 称其为鸡的“艾滋病”。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 厌食、腹泻和高度虚弱。剖检变化以机体脱水、 肌肉出血、法氏囊肿大为特征。
东方
澳龙
症状与病变
7、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常污染肛门附近羽 毛,伴有啄肛门羽毛现象。
东方
澳龙
预防措施
1、实行严格的消毒和隔离措施,尽量避免强毒 污染鸡舍及养鸡环境。 2、根据本病流行特点、饲养管理条件、疫苗菌株 特点、鸡群的母源抗体水平,进行预防接种。建 议于10-12日龄首免,16-18日龄再免疫一次。

东方
澳龙
治疗方法
1、发病早期,应立即用高免卵黄液肌肉注谢,用 禽毒克及肾肿解毒药饮水,同时补加 强力补328 或高力维他或维他富-1200。
2、发病中后期,应进行保守疗法:
a、提高舍温1-2℃,饲料蛋白质水平降低到15 %,用乐维他或维他富增补多维。 b、进行新城疫IV系疫苗2-3倍量饮水免疫,并 补加 强力补328或高力维他。 c、应用抗菌药物速可治或禽病消防细菌并发或 继发感染。
东方
澳龙
症状与病变
1、突然发病,厌食无神,羽毛松乱无光泽, 皮肤干燥,眼窝凹陷。 2、排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常污染肛门附近羽 毛,伴有啄肛门羽毛现象。
东方

鸡传染性法氏囊变异株的新特点及防制措施

鸡传染性法氏囊变异株的新特点及防制措施

41盛乐斌/天津市蓟州区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301900摘 要: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IBD )是鸡的一种重要免疫抑制病,严重威胁养禽业的发展,其病毒新型变异株自2017年在我国流行,目前已在我国东北、山东、福建、江苏等13个省检测到。

感染鸡无明显外观症状,但其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却严重萎缩,导致。

本文从养禽场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发病鸡群的防治原则、治疗方法和疫苗免疫四方面提出综合防制措施。

法氏囊;变异株;防制措施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该病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病,主要侵害3~12周龄的雏鸡和青年鸡,病原是一种双链RNA 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该病毒能感染淋巴器官法氏囊组织内未成熟的B 淋巴细胞,诱导其凋亡导致免疫抑制,增加机体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引起继发感染,且造成对某些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IBDV 有两个血清型,血清Ⅰ型主要引起鸡发病,血清Ⅱ型对鸡不致病,血清Ⅰ型IBDV 经历了由经典毒株到变异毒株再到超强毒株的两次较大变异。

1 发病特点白羽肉鸡发病率高,集中在2~4周龄高发,感染后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病鸡生长发育不良,鸡群中弱小鸡多,比例能达到3%~30%,体重不达标(见表1),鸡群均匀度降低,基本不死亡,但因体重小导致淘汰率高。

有的病鸡趴卧瘫痪,驱赶起来后走几步再次趴下,容易继发细菌性疾病致死淘率增加,料比升高,出栏体重不达标。

表1 发病鸡群体重不达标对照表周龄实际体重(g )标准体重(g )第2周456480第3周800905第4周650~12001480商品蛋鸡20~80日龄均有发生,病鸡表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个别排白色稀粪,死亡较少,紧急注射抗体后很快恢复。

传染性法氏囊病课件(共11张PPT)《动物疫病防治》

传染性法氏囊病课件(共11张PPT)《动物疫病防治》

道感染,也可经呼吸道感 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
染。
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 速康复的曲线。本病常与大肠杆菌、新城疫源自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5
三、临床症状
经眼接种3周龄鸡24小时后可见法氏囊的组织学变化,2-3天可 见症状,雏鸡群常大批突然发病,传播迅速,2-3天内可使60~ 70%雏鸡发病终究传播全群。
11
2
二、病的发生
1.病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属于双股双节RNA 病毒科双股双节RNA病毒属, 基因组由两个片段的双股RNA 构成。病毒能在鸡胚上生长繁 殖,经尿囊腔接种后3~5d鸡 胚死亡,胚胎全身水肿,头部 和趾部充血和小点出血,肝有 斑驳状坏死。由变异株引起的 病变仅见肝坏死和脾肿大,不 致死鸡胚。
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发病鸡群的早期临床症状之 一是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 或水样稀便。随着病程的发展,采食减少,颈和全身震颤,病鸡 步态不稳,羽毛蓬松,畏寒,精神萎顿,卧地不动,体温常升高, 泄殖腔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病鸡脱水严重,趾爪干燥,眼窝 凹陷,最后衰竭死亡。急性病鸡可在出现临床症状1~2d后死亡, 鸡群3~5d达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在初次发病的鸡场多呈显 性感染,临床症状典型,死亡率高。以后发病多转入亚临诊型。
• 目前已知IBDV有2个血清型,即 血清Ⅰ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Ⅱ 型(火鸡源性毒株)。血清Ⅰ型毒 株中可分为6个亚型(包括变异株), 这些亚型毒株在抗原性上存在明 显的差别,这种毒株之间抗原差 异性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极为稳定,能 够在鸡舍内长期存在,且特别耐 热。
3
• 2.易感动物 自然感染仅发
传染性法氏囊病
一、简 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甘波罗病,是由呼肠弧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

由于该病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近几年来,经过科研部门及广大兽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然而,从去年以来,我县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一些规模饲养场(户)中,尤其是已经免疫过的鸡群又时有爆发,造成鸡只大批死亡,使饲养场(户)对法氏囊病疫苗产生疑虑。

1 发生鸡法氏囊病的原因1.1 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是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对外来病源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由于引进鸡雏来自四面八方,种鸡在开产前是否免疫,在没有抗体监测的情况下,雏鸡母源抗体存在与否不详。

过早接种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失去免疫作用,过晚接种又易被野毒感染而发病。

1.2 病毒毒株与疫苗的抗源性差异目前,畜禽疫苗购销渠道比较混乱。

外地科研部门新生产的产品流入到各地,一些饲养户都是按照疫苗经销商所提供的免疫程序实施免疫,而忽略了当地传染病流行特点,往往出现法氏囊病毒毒株和疫苗毒株的抗原性不符,这样,难免出现免疫失败。

也可能有变异毒株的存在,仍然会发生法氏囊病。

1.3 免疫方法不当目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免疫方法有3种,即饮水、滴鼻和点眼。

但有的饲养户怕麻烦、图省事,将滴鼻与点眼改为头浸;有的饲养户在饮水时,不注重水的质量,随意使用自来水稀释疫苗:也有的将2次免疫改为1次免疫。

这些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1.4 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各种抗生素与磺胺类药物及其制品都有抑制和杀死疫苗弱毒的作用。

有的饲养户为促进家禽的生长发育,提高生产性能,预防疾病,而在免疫接种前后仍然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或含此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结果减弱或抑制了疫苗的免疫效果。

1.5 消毒不彻底发生法氏囊病的用户,大部分是利用饲养过几批鸡的鸡棚、鸡舍,每批出栏后,没的按正规的方法进行消毒,疫源很难彻底消灭。

1.6 饲养场(户)过于集中,人为的疫病传播目前,各地为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各乡镇都建立了专业养猪村、养鸡屯,几十座塑料大棚连接成片,集中饲养畜禽。

这样。

由于饲养密度过大,车辆出出入入,人员来往频繁,尤其是饲养人员互相走动,兽医技术人员随意到鸡舍解剖病鸡。

这样,有一场(户)发生疫情,将会很快波及到其它场(户),引起疫病的流行。

2 采取的对策2.1 合理安排免疫程序,适时进行免疫为了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要弄清楚种,鸡的来源,孵化用的种鸡产蛋前没有进行免疫的雏鸡最好在3日龄和14日龄各接种法氏囊疫苗1次。

若免疫的种鸡,为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最好在14日龄进行首免,28日龄时再加强1次。

2.2 疫苗的选择及剂量最好应用国家指定生产厂家生产的双价或多价法氏囊苗。

如果滴鼻点眼,最好鼻一滴眼一滴,每只雏鸡约0.05mL,滴后稍停3~5s。

若饮水免疫应确保倍量或双倍量,水中加疫苗保护剂,饮水立前要停水2~3h。

保证每只鸡能充分饮服并争取2~3h内饮完。

2.3 确保疫苗免疫效果在法氏囊疫苗免疫前后24~48h内禁止应用消毒药及抗病毒药,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2.4 法氏囊病的治疗鸡群一旦确诊为法氏囊病要及早应用法氏囊高免卵黄抗体。

500mL卵黄抗体内加庆大霉素100万U,地塞米松20mg;充分混合后,每只鸡肌肉注射1~1.2 mL。

能减少应激和抑制杂菌,见效快、效果好,注射一次即可。

2.5 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对清净区的鸡舍,进雏前应用广谱消毒药喷洒即可。

污染的鸡舍鸡只出栏后,首先要清除粪便及垫料,进雏前10d左右,饲养用具要清洗干净,然后用2%~4%火碱喷洒一次,或每立方米应用高锰酸钾15g、甲醛30mL进行薰蒸,密封48~72h后,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进雏前2~3d再用广谱消毒药喷洒一次。

【临床特征】由于雏鸡体状况、饲养管理和病毒致病力的强弱不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临床表现多样。

临床可见的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高潮在3~6周龄,因母源抗体在3周龄前可保护雏鸡不感染本病,若雏鸡来自传染性法氏囊病阴性的种鸡群,则雏鸡的发病日龄可以提前。

潜伏期约24小时,易感的鸡群中,初发的法氏囊病多呈急性型,一旦流行之后,常呈隐性感染。

病的初期症状之一是部分鸡有自啄肛门羽毛现象。

有的会引起鸡的啄肛,病鸡厌食,无神,羽毛松乱,无光泽,皮肤干燥,沉郁,嗜眠,排出白色或黄色水样粪便,肛周羽毛常被污染,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头下垂,眼睑闭合,脱水,眼窝凹陷,最后衰弱而死亡,或者恢复,个体鸡的病程为5~7天,整个鸡群的病程为2周左右。

急性病鸡可在出现症状后1~2天死亡,3~6天为死亡高峰期,6天后死亡逐渐下降,9天后死亡迅速平息或停止。

病死率0%~60%,较为常见者为2%~8%之间,但雏鸡病死率有时可高达60%以上。

由于法氏囊被破坏,产生免疫抑制现象,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而易患其他传染病,给鸡群造成严重危害。

【病理变化】病死鸡尸体脱水,胸肌颜色发暗,胸肌与股肌常有出血。

腺胃及其与肌胃接合部黏膜以及肠黏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肾脏苍白肿大,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尿酸盐沉着。

脾轻度肿大,表面散在细小的坏死灶。

肝脏表面带黄色条纹,边缘常表现坏死变化。

胸腺和盲肠扁桃体有时肿大、出血。

最显著的病变表现在法氏囊,在感染早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稍肿大。

感染后3~4天法氏囊的水肿和充血更为明显,并有出血,其体积和重量增加达正常的2倍左右。

此时法氏囊外形变圆,呈樱桃大、榛子大不等,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样渗出物,法氏囊本身由正常的白色变为奶油黄色,黏膜散布点状或斑状出血和坏死灶,囊腔内蓄积胶冻样或果浆样渗出物。

感染第5天法氏囊开始缩小,到第8天仅为正常大小的1/3左右。

此时法氏囊呈纺锤状,因炎性渗出物消失,而变为深灰色。

有些病程较长的鸡法氏囊内积存灰黄色干酪样坏死物。

据统计,本病各种常见病变的出现率为:法氏囊淡黄色胶冻样水肿占95.1%,法氏囊出血为17.5%,胸肌、大腿肌出血为74.4%,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为53.2%,胸腺肿大、出血为47%,肾肿大、苍白为56%。

组织病理学变化为法氏囊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固有层的淋巴小结、小梁和黏膜下层明显充血、水肿,伴发出血和异染性细胞浸润。

淋巴滤泡髓质部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常被异染性细胞、坏死的细胞核碎屑、增生的网状细胞所取代,或因坏死的细胞崩解后形成囊状空腔。

浅谈鸡法氏囊病的防治发布日期:2009-07-22文章导读: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法氏囊病毒引起的雏鸡和育成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害鸡的免疫器官——法氏囊,使鸡的免疫机能发生障碍,体液免疫受到抑制,从而引起机体免疫机能降低且极易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该病发病率高达70%,死亡率可达30%。

虽然该病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防控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给许多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一)发病原因1.孵化场及育雏工作原因。

主要由于:(1)种蛋来自法氏囊病多发区,(2)没有做好种蛋消毒工作,(3)孵化技术不过关;(4)没有做好育雏的准备工作,(5)没有做好育雏期饲养管理工作:(6)没有做好必要的药物预防工作。

2.疫苗原因。

疫苗必须是正规合法的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的长途运输必须具备保藏条件(冷冻或冷藏),以确保疫苗的质量:疫苗销售单位是否具备合格的保存条件,所用的疫苗在使用前必须仔细检生产日期、有效期及使用注意事项。

这几个方面必需全面考虑、缺一不可。

达不到要求的疫苗决不可购买使用。

由于利益的驱动市场上经常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疫苗从不法经销商手中卖到养殖户手中,从而导致养殖户鸡的免疫失败。

3.疫苗使用不当。

目前正规厂家生产的多价法氏囊弱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法氏囊病均有一定效果。

但是免疫失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有:(1)所用疫苗与当地的法氏囊病毒的血清型不符,(2)免疫程序不当,(3)使用疫苗时操作方法不当:包括用具没有很好地用清水清洗、使用疫苗期间鸡群很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暂停使用用于预防疾病的药物、使用疫苗期间仍进行常规的喷雾消毒、稀释疫苗的用水量掌握不当。

(二)诊断1.临床症状。

病鸡主要表现为闭眼呆立或卧地不动、用手触摸鸡体感觉体温明显偏高、精神不振、羽毛蓬松、头、尾、翅均下垂、采食量下降、饮水增多、排水样或石灰浆样稀便、后期不食不饮、体温降低、严重虚脱而死亡。

2.剖检变化。

主要表现在胸肌和腿肌上有点状或条状出血、法氏囊肿大2—3倍、剖开可见出血点或出血块、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肝脏未见异常,有的病鸡肾脏肿大、脾脏出血。

根据临床症状与剖检的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对于日龄较小症状不典型的病例可做实验室检验进行确诊。

(三)预防1.选择信誉好、技术过硬的孵化场购买雏鸡,购买时注意选好鸡苗。

2.做好育雏的必备工作。

在雏鸡入舍前1周用烟雾杀星(内含二氯异氰脲酸钠+聚甲醛)按要求用法用量进行熏蒸消毒,3天后开放通风。

入舍前一天用百毒速杀(主要成分为戊二醛)按用法用量对鸡舍进行喷洒消毒。

对鸡舍周围环境用0.2%过氧乙酸喷洒消毒。

3.按科学的饲养管理要求做好育雏的各项工作,主要有:适宜的圈舍温、湿度,适时开水、开食,避免应激反应等。

4.疫苗预防。

选信誉度较高的厂家生产的疫苗、做好接种疫苗的准备工作、按照特定的免疫程序科学地进行免疫。

5.定期搞好环境与圈舍的卫生、消毒工作。

(四)治疗1.目前,治疗该病主要使用法氏囊卵黄抗体,用法用量:按1.5—2毫升/羽肌肉注射1次即可,同时配合使用抗病毒中药散剂如炎毒净(主要成分: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或德正毒威(主要成分:冰皂甙、知母、浙贝母、黄芩等)拌料饲喂,疗效显著,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一般用药4天即全愈。

2.临床实践中针对重病例使用法氏囊卵黄抗体+家禽干扰素、同时肌注,其他用药如上,用药后第2天病情即得到有效控制、病鸡精神明显好转,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五)小结1.一般法氏囊疫苗如与病毒的血清型相符均可收到很好的免疫效果,所以养殖户选用疫苗时必须慎重。

生产中我们建议养殖户尽可能使用本省产的正规疫苗,据调查,许多养殖户多年使用本省或本地生产的正规疫苗几乎没有发生该病。

2.做好乡村级散养户鸡的统防工作。

一般养殖大户防疫观念比较强,防疫工作做得比较好,养殖场发生该病的可能性较散养户小。

大多散养户防疫意识比较淡薄,更容易放松对法氏囊病的防范,而发生后对周围养殖大户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起该病爆发。

因此,做好乡村级散养户鸡的统防工作可以说是防控鸡法氏囊病的关键所在。

3.各主管部门应抓好疫苗的监管工作,避免伪劣疫苗在市场流通。

5.抓好春防工作。

一般春季养鸡数量多,疾病发生率高,因此必须重抓预防工作。

防疫、消毒、药物预防等各项工作均不可放松。

一旦防疫失败而发生法氏囊病就必须积极尽早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