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超对接模式分析.doc

农超对接模式分析.doc
农超对接模式分析.doc

我国现阶段农超对接模式分析

农超对接模式研究,不知从何时起,“农超对接”已经悄然兴起为一个流行的话题,并且被迅速的传播和应用,甚至连政府也为此出面颁布了各方面的政策。农超对接的实质就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农超对接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路巨大的交易成本和漫长的流通速度。它缩短了超市和农户的距离,稳定了流通渠道和价格,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不但给农户带来了实惠,而且增加了超市的竞争力,可以说是一种多赢。

如果想真正的实现农超对接,农户和超市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接:1.产销对接,即超市要对自己的本年、本季度要销售的农产品有一个初步的估计,然后制定要采购的量,进而对合作社或农业企业下订单。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按照超市需求进行生产和交货。2.理念对接,即合作社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的生产,满足消费者的价值体验。这正好符合超市的经营理念,即顾客是上帝,以消费者为本。3.管理对接,即对接双方要履行合同、诚信合作、明确责任。在对接过程中,合作社、农户要接受超市所派人员的监督、培训等,同时合作社、农户也要积极反馈意见来加强对农产品的管理。4.安全对接,即超市在下订单和采购农产品的时候先制定一个明确的安全标准,农户也严格按照安全标准进行生产和提供农产品。5.质量对接,即使把蔬菜质量安全视为合作社的生命线,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生产、流通配送等各环节的管理。超市对合作社和农户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建立了严格的检测制度和操作规程。

一、“政府+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超市”模式

这种模式确实可以算得上一种创新。虽然政府倡导农超对接好多年,但是在实际合作中一直存在农户与商超衔接不顺、农户无法理解商超的市场意图、商场不满意农户作物质量、超市话语权一家独大等问题。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引入了政府和高校。政府可以进行提供土地和政策,积极组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寻找合适的超市进行合作,宣传“农超对接”的内涵和理念等。积极引入政府还可以制衡超市对合作社的控制能力,防止其一家独大。而高效,尤其是农业类高校可以给农民提供种植技术上的支持或者给农民提供定期的培训,这就有效解决了农作物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二、“超市+供销社+合作社+农户”模式

这种模式下,超市是不直接与合作社进行对接的,因为这样可能会花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寻找合适的合作社。所以超市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供销社,供销社这时候就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供销社帮助合作社建立标准化的生产基地。目前北京物美超市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和山东供销社进行合作,且分为“供销社与超市联合直采”和“供销社在超市直营”两种。

三、“超市+合作农场”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由农业生产公司直接投资设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把土地租借给公司进行使用,或者通过土地入股。公司以尽量聘请当地租借土地的农民为员工进行农业生产,并定期给予农户发放租金或者红利。不同于传统“农超对接”模式的是连锁超市也可以入股此农业生产公司,或者进行直接控股进而可以主导整个农超对接流程。在这种模式中,超市和农户的关系更加紧密,农户可享受到更多的农超对接的好处。

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超市”模式

有些农业公司自己组织建立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然后公司出资建立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负责管理生产基地,进行种苗的集中采购、农药的检测、成品的包装储运等。公司负责和超市进行沟通和对接谈判。

五、“超市+大户+小户”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连锁超市扶持农业生产大户的模式。农业生产大户负责对小户农产品的集中储运,平时农产品生产大户负责协调小户的产品种类的选择,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和超市进行沟通等任务。连锁超市派专人指导大户的农产品生产和管理,给予适当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法律、市场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农业生产大户还可联系小户进行投资入股建立农产品加工厂,再将制成品卖给超市,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目前农超对接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连锁超市对于冷链的严格要求和合作社落后的储运条件之间的矛盾,超市的滞后付款和农民的现金付款之间的矛盾,超市的标准化要求和农户分散的种植模式之间的矛盾。相信这些矛盾在超市、合作社、政府、农业研究所等多方的努力下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并且探索合适的农超对接模式去解决和规避问题,只有这样,农超对接才会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

发展“农超对接”模式的建议

“农超对接”是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农超对接”的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农超对接”的优势显而易见:农民种植的风险小了,收入稳定了,市民每天能买到新鲜蔬菜,价格还不高,超市也提高了盈利水平。“农超对接”营销模式的推行给经济带来了转机,但是不管是农民还是市民,要想享受到这种模式带来的实惠,尚需时日。

一、存在问题

随着“农超对接”模式的逐步推广和应用,相应的问题也会不断地出现,我们必须面对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农超对接”模式的健康发展。

合作社反映:缴纳的费用太多—进店费、堆头费、节庆费,加起来达到十二三种。超市会跟农民按照果蔬的单品种收取进店费以及核定销售任务,黄瓜、西红柿、茄子等各种蔬菜每一种都按照各自的销售额来核定任务,如果 3 个月不达标,就必须退场,但是进店费不退。藁城市双联蔬菜专业合作社曾与周边一家超市合作,这家超市三天两头促销,订海报之前不与商户通气就把商品纳入促销品打折销售。货款结算不准时,损耗过多,不按实际数量结算。长期下去,农民难以吃得消。

物流公司反映:随着农超对接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超市感到,物流配送问题成为目前农超对接中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超市的进货量与物流的运输量不匹配,导致部分物流资源浪费,而这当中产生的成本甚至高于产品本身的价格。

超市反映:“农超对接”需要生产的规模化以保证超市不断档脱销,还要实现标准化以满足门店销售的要求。但是农产品生产大部分仍处于“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生产的规模

化和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也比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超对接”的开展。

二、发展建议

实现“农超对接”,需要农民、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超市双方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扶持。

1、提高农民质量意识,尽量减轻相关费用。农民长期以来习惯与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打交道,以量取胜。当超市要求他们按照标准对产品分等分级的时候,往往做得不彻底,导致产品验货时达不到超市的要求和标准。通过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果蔬,才有可能跟得上消费者需求和超市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是“农超对接”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想办法减轻相关费用。大幅度降低直至取消超市的各种收费。由于超市是市场化运作的商业主体,以盈利为目的,建议政府能够给予超市税收方面的优惠,比如对于‘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免收营业税、增值税等。

2、强化农民合作组织,优化物流配送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超对接”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领导作用,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的建设,积极开拓市场,衔接产需,引进项目,搞活流通,带动农民进超市,促进农民增收,使之成为“农超对接”的桥梁和纽带。探索和优化“农超对接”中的物流配送方式。根据“农超对接”物流配送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多元化的配送方案。一是有能力的超市可以自行解决物流配送问题;二是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这样会相应的增加成本;三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力量进行运输,充分挖掘农民的运输能力。

3、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统一资金支付系统。根据“农超对接”模式发展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电子商务平台。广泛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时点销售系统和电子订货系统等,进一步推广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提高市场反应能力,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立一个超市、供应商和银行的三方系统,每一次交易完成后,超市开出“已收单”列入货款金额,合作社凭单据到相应的指定合作银行即可兑现,以解决“农超对接”中的结算问题。

4、扩大范围广开渠道,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与大型骨干超市对接的同时,不要忽视中小超市的作用,中小超市、社区超市潜力非常大,而且是与市民关系最紧密的消费场所,合作社若能开拓这样的市场,就打开了“农超对接”的另一条通道,甚至还可以进行“农宅对接”。农民与超市应该树立精诚合作意识,集思广益共谋发展。从超市角度看,农民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保证供货数量和质量。因此,有必要同生产基地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订单形式,稳定供货基地,要在信息提供、技术支持等方面增加投入。从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角度看,必须认识到农产品进超市是一种发展趋势,依托超市,长期合作,就能赢得市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