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讲义 药物制剂的设计

合集下载

药剂学知识总结——中国药科大学09级生命基地

药剂学知识总结——中国药科大学09级生命基地

名词解释药剂学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临床合理使用的综合学科。

制剂学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研究制剂的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科学和调剂学dispensing pharmaceutics。

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以剂型体现的药物的具体品种,能直接用于患者,如阿司匹林片剂、氯霉素注射剂、氯霉素眼药水等。

剂型dosage forms把药物制备成适合某种给药形式的给药形式及类别,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软膏剂、糖浆剂、气雾剂、栓剂等。

药典pharmacopoeia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撰、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药品质量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整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是研究室实验研究,从计划、实验、监督、记录到实验报告等一系列管理而制定的法规性文件,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所有方面。

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规范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必须凭执业药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nonprescription drug/ over the counter, OTC不需要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安全性要求较高。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 DDS以适宜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用最小的剂量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控制释放药物制剂的合成方法与设计方案

控制释放药物制剂的合成方法与设计方案

本技术涉及一种控制释放药物载体的合成方法,首先选择单体,将两种单体通过控制单体的浓度、反应温度、采用引发剂进行诱发,通过游离基聚合或碳离子聚合或配位聚合的反应,发生共聚合反应,最后生成等规或非等规的高分子共聚物,然后将聚合物溶于水中,加入需包裹的药物成分,用酸调节溶液的pH值,包有药物的聚合物析出,分离经干燥后即可得到控制释放药物载体的制剂。

用该方法制得的制剂包入药物进入人体后,在pH值低于某一值时,聚合物不溶或几乎不溶,而在pH大于某一值时,聚合物发生溶解并将所包药物释放出来,使药物在人体特定的pH环境下,将药物释放出来,充分起到药效的作用。

权利要求书1、一种控制释放药物制剂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a、首先选择两种单体为原料,一种是具有的单体,其中R和R′为相同的甲基或乙基或氢或苯基,或者是不同的甲基或乙基或氢或苯基;另一种是具有的单体,其中R1、R2、R3、R4为相同的甲基或乙基或氢或苯基,或者是不同的甲基或乙基或氢或苯基;b、将两种单体进行聚合反应,采用的引发剂选自偶氮二异丁腈、过氧化二苯甲酰、硫酸、磷酸、三氯乙酸、三氧化二铝、三乙基铝和四氯化、四氯化锡、溴化钛,通过游离基聚合或正碳离子聚合或配位聚合的反应,而发生共聚合反应,最后生成等规的高分子共聚物;c、该聚合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其中溶液中所用溶剂为水或苯或甘油或乙酸或液体石蜡或丁烷或戊烷或己烷;反应温度为50-150℃,压力为0.1-0.3Mpa;d、将所得到的聚合物溶于PH大于7的水溶液中,搅拌均匀;e、在形成的溶液中加入所需包裹的药物活性成分的粉剂或颗粒剂或赋予了一定形状的被赋形的制剂,并与溶液充分混合或分散或溶于溶液中;f、将分散好的溶液通过加酸调节溶液的PH值,当溶液PH值小于6时聚合物包裹有药物成分的混合体将从溶液中析出;其中所加入的酸为盐酸或硫酸或磷酸或醋酸或草酸;g、将析出物干燥后即可得到具有控制释放功能的药物制剂。

药剂学教材PPT

药剂学教材PPT

药物+液体分散介质 附加剂 液体制剂
( 基本组成)
防腐、着色、调味剂 均相:溶液剂=基本组成+ 增溶剂+稳定剂
助溶剂 潜溶剂 非均相:混悬剂=基本组成+助悬、絮凝、润湿剂 乳剂=基本组成+乳化剂
14
液体制剂常用的附加剂 1:增溶剂: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 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 溶液的过程。 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2:助溶剂: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 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S。这第三种物质就是 助溶剂。 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3:潜溶剂: 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S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 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12
一、概述
(一)概念、特点、分类和质量要求
1.概念:药物分散于适宜介质→液体型制剂(内、外用)
2.特点:(1)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
(2)给药途径广,可内服也可外用;
(3)易于分剂量,服用方便;
(4)能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
(2)携带、运输和贮存不方便;
查方法等)
10
2、处方 处方的概念
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剂的重要书面文件。
类型
• 法定处方:药典、部标、国标收载的,有法律约束力; • 协定处方:根据本医院或本地区需要制定,医院药剂科用于常用
药物大量配置和贮存; • 医师处方:医师对个别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具有法律、技术、
经济意义;
11
第二章 液体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缓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药科⼤学平其能⼀、缓控释制剂的现状与进展⼝服药物缓释及控释药物制剂是国内外医药产品发展的重要⽅向。

由于开发周期短、投⼊少、经济风险低、技术含量增加⽽附加价值显著提⾼等⽽被制药⼯业看重。

国外上市的该类制剂品种达200余种,500多个规格。

2002年,全球⼝服缓控释制剂的市场规模为216亿美元,年增长率为9%。

国内缓释、控释药物制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药典收录的缓控释制剂也在逐版增加。

近年来我国缓释及控释制剂的研发和⽣产得到很⼤发展,⽆论从⽣产的品种、数量还是从剂型和释放机理的研究等多⽅⾯已经⼤⼤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距离,还有⼀些中药有效成分或部位正在开发缓控释制剂。

但是,作为⼀类新剂型和新制剂,其⽣产⽔平、质量控制和重现性等⽅⾯有待提⾼,⽅便临床⽤药的不同剂量和规格还有待发展。

缓控释制剂发展的趋势是,从延长药物作⽤时间、⽅便⽤药、平稳⾎药浓度、减⼩毒副作⽤为⽬标进⽽以提⾼病⼈在疾病状态下的药效为⽬标。

根据这⼀⽬标,设计缓控释制剂具有治疗需要的释药速度(并⾮恒释就好)、释药时间(并⾮延长释放时间就好)及释药部位或靶位。

从剂型⽽⾔,近⼏年研发较多的是根据疾病治疗时⾠药理学的定时脉冲缓释系统和⼀天⼀次⽤药的缓控释系统。

从药物⽽⾔,则有更多不同类型的药物进⼊了⼝服缓释及控释选择的范围,如⼀些抗菌素药物开发了缓控释制剂。

⼆、缓控释药物制剂的设计原则1、设计⽬的(1)适应症及治疗需要主要适⽤于长期性及慢性疾病如⾼⾎压、抑郁、过敏、糖尿病、抗菌、慢性疼痛、关节炎、⾼胆固醇和癫痫等,但没有严格的限制。

(2)⽅便⽤药⽅便⽤药是开发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的之⼀。

缓控释制剂提⾼病⼈⽤药顺应性,减少⽤药次数。

液体⼝服缓控释制剂⽅便⼉童、⽼⼈和吞咽困难病⼈⽤药。

复⽅缓控释制剂可以减少漏药率、提⾼效果、减少花费等。

(3)缓控释制剂的经济学缓控释制剂延长药物专利的保护时间、开辟新的有效专利。

药剂学的基本概念.pptx

药剂学的基本概念.pptx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临床药学(Clinical Pharmacy)

第三节 Drug Dosage Forms
一、Classifications
1、按形态分类: 液体、固体、气体、半固体剂型;
2、按分散状态: 溶液、胶体、乳浊液、悬浊液、气溶胶、固体分散型;
3、按给药途径分类: 口服、注射、皮肤、腔道、呼吸道、粘膜
二、The Importance of Dosage Forms
1、改变药物作用性质 2、调节药物作用速度 3、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4、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三、Drug Delivery Systems(DDS)
常用制剂 (普通制剂 conventional products、 即释制剂 immediate release products, IR )
有效 (Efficiency)
稳定 (Stability)
依从(Compliance)
药物制剂的目标: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副作用小、剂量小、用量小 )
任务:
1、剂型及制剂设计的基本理论; 2、研究开发新的剂型和制剂; 3、研究剂型及制剂制备的工艺技术; 4、研究开发剂型和制剂相关新辅料、新机械和新设备; 5、研究和开发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新剂型、新制剂。 6、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释放系统 速释剂型(fast release) 缓释剂型(sustained release) 控释剂型(controlled release) 透皮剂型(transdermal delivery) 靶向剂型(targeting delivery)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

中国药科大学药剂学
体制剂.分散截肢大多是水,也可用植物油.
2.制备条件:大剂量(药物的剂量超过了S而不能以溶液 剂形式应用时)、难溶性药物、混合析出沉淀、为了使 药物产生缓释
不宜:剂量小的药物、毒剧药
3.物理稳定性(混悬剂主要存在此问题,混悬剂中药物微粒的分散度大,使 混悬的微粒具有较高的表面自由能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疏水性药物的混悬 剂比亲水性药物存在更大的稳定性问题。)
(丙二醇)
蒸馏水或精制水,不宜用常水;能溶解大多数无机盐和极性大的有机药 物;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以任意比例混合,易霉变(最常用) 保湿、滋润、延效、防腐(>30%);能与乙醇、水、丙二醇以任意比例混 合;对硼酸、苯酚、鞣质的S比水大;可内服和外用。
万能溶剂,现少用,促渗作用;有大蒜臭;对皮肤有轻度刺激。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增加溶解度并形成 溶液的过程。
常用的增溶剂为:聚山梨酯类和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 2:助溶剂: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
物、复盐或缔合物,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S。这第三种物质就是 助溶剂。 多为低分子化合物(不是表面活性剂),与药物形成络合物。 3:潜溶剂: 在混合溶剂中各溶剂达到某一比例时,药物的S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潜溶。 与水形成潜溶剂的有: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等。
药物+液体分散介质 附加剂 液体制剂
( 基本组成)
防腐、着色、调味剂 均相:溶液剂=基本组成+ 增溶剂+稳定剂
助溶剂 潜溶剂 非均相:混悬剂=基本组成+助悬、絮凝、润湿剂 乳剂=基本组成+乳化剂
二、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极性 极性
半极性
非极性

药剂学讲义 07-1散剂与颗粒剂

药剂学讲义  07-1散剂与颗粒剂

24目
三号筛
355μm±13μm
50目
四号筛
250μm±9.9μm
65目
五号筛
180μm±7.6μm
80目
六号筛
150μm±6.6μm
100目
散剂
七号筛
125μm±5.8μm
120目
颗粒
八号筛 九号筛
90μm±4.6μm 75μm±4.1μm
150目 200目
Dr. JIA NG Shuguang
9
散剂 § 水不溶性药物的吸湿性
颗粒
@ 随相对湿度变化而缓慢发生变化,无临界点。 @ 水不溶性药物的混合物的吸湿性具有加和性。
Dr. JIA NG Shuguang
15
第二节 散剂\一般要求
Ø 散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 内服散剂应为细粉;儿科及外用散剂应为最细 粉。
§ 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Dr. JIA NG Shuguang
12
2
第二节 散剂\定义与特点
z 散剂(powder)系指一种多种药物混合制成的 粉末状制剂。
散剂 颗粒
Ø 分类:内服散剂、外用散剂。
Ø 特点: § 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 外用散覆盖面积大,同时发挥保护和收敛等作用; § 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婴儿服用。 F 中药制剂的重要品种。 F 主要缺点:吸湿性强。
§ 【粒度】用于烧伤或严重损伤的散剂,通过六号筛的粉末 重量,应不得少于供试量的95%。
§ 【外观均匀度】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 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 纹与色斑。

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与制备

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与制备

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与制备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纳米药物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药物治疗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本文将介绍纳米药物制剂的设计与制备过程,包括纳米药物载体的选择、制备方法以及性能评价等方面。

一、纳米药物载体的选择纳米药物载体是纳米药物制剂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药物的稳定性、释放性能以及靶向性等。

在选择纳米药物载体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材料选择:常见的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包括脂质体、聚合物纳米颗粒、金属纳米粒子等。

不同的药物适用于不同的纳米药物载体材料,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载体。

2. 尺寸控制:纳米药物载体的尺寸对于药物的吸收、分布以及代谢都有很大的影响。

通过调节制备条件,可以实现对纳米药物载体尺寸的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表面修饰:通过在纳米药物载体表面修饰适当的功能性分子,可以提高载体的生物相容性、靶向性以及稳定性。

例如,可以在纳米药物载体表面修饰特异性抗体,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二、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纳米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溶剂沉淀法、胶体溶胶法、微乳液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纳米药物载体材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

1. 溶剂沉淀法:溶剂沉淀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药物和载体材料在有机溶剂中共溶,然后加入合适的沉淀剂进行沉淀,最后得到纳米药物载体。

溶剂沉淀法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药物释放性能。

2. 胶体溶胶法:胶体溶胶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载体材料溶解或悬浮于合适的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的交联剂或凝胶剂,形成胶体溶胶,最后通过适当的固化处理得到纳米药物载体。

胶体溶胶法制备的纳米药物载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药物包封率。

3. 微乳液法:微乳液法是一种制备纳米药物载体的新兴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药物和载体材料溶解在水溶液中,再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胶束助剂,形成稳定的微乳液,最后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得到纳米药物载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研发流程中药剂学的相关内容
药物候选化合物的筛选和优化过程:考察药物的物理化 学特性,如盐型、晶型、溶解度、稳定性等。 制剂开发阶段:根据临床用药的需求设计适宜的给药途 径和剂型。 确定给药途径和剂型后:设计和筛选合理的处方和工艺。 已上市的药物:基于更为安全和有效的目标而开展的新 制剂研究
4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30
•药物必须处于溶解状态才能被吸收 •药物溶解后主要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存在。
一般,解离型药物不能很好地通过生物膜被 吸收,而非解离型药物往往可有效地通过类脂性 生物膜。
31
2、 pKa和溶解度的测定
(1) pKa的测定 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 对弱酸性药物: pH = pKa +log[A-]/[HA] 对弱碱性药物: pH = pKa + log[B]/[BH+]
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
25
PubMed检索系统 /pubmed/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WS01/CL0001/ 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ccd/view?id=2
34
(2) 溶解度的测定
一般测定

平衡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测定出达到平衡后的药物的浓度, 亦 称为表观溶解度。
溶解度的测定需注意同离子效应的影响。
pH溶解度曲线
对某一定pH值,溶解度 S=SHA+SA-
35
3. 提高药物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的方法 (不改变药理效应)
减小粒径:研磨、机械/气流粉碎、微粉化 成盐:如苯妥英、巴比妥、青霉素等制成钠盐 固体分散体:药物高度分散于可溶性载体 包合技术:使用环糊精 潜溶:采用复合溶剂 助溶:添加小分子物质 增溶:采用表面活性剂
32
pKa通常可以用滴定法测定
pKa
pka
校正曲线
0.5
测定酸的pKa值 用碱滴定
pH = pKa +log[A-]/[HA]
pKa即为50%的酸被中和时 的pH值
33
胺类药物:游离碱常常很难溶,pKa测定可在含有机
溶剂中进行测定
操作:以不同浓度的有机溶剂 (如5%、10%、15%、 20%)进行,将结果外推有机溶剂为0%时,即可估算出水 中pKa值。
(虚拟药学图书馆)
/
① DrugDB(药物数据库):在开发过程中不断加入 新的和正在研制中的药物,以每月2~3次的速度 更新。 ② Journals: Virtual Library提供近50个药学电 子期刊。
28
二、药物理化性质的测定
主要内容:
pKa 溶解度
熔点 分配系数
多晶型 表面特性
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
29
(一) 溶解度和解离常数
1、测定溶解度和pKa的意义
Kaplan于1972年提出,在pH1~7范围内(37℃),药 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吸收的关系:
①当> 1% (10mg/ml)时,吸收不会受限; ②在1~10 mg/ml时,可能出现吸收问题; ③当<1mg/ml时,需考虑采用适当手段增加溶出, 以促进吸收
鼻、耳、口腔、直肠、阴道 眼用制剂:眼部给药 呼吸道给药制剂:吸入给药 靶向给药:肿瘤…
12
口服给药
最安全、最自然、最方便,但易受胃肠道生理因素的 影响
要求:
在胃肠道内吸收良好;避免胃肠道刺激;克服首过代 谢;具有适宜的口感、气味、大小;适合特殊用药人 群……
剂型:
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散剂、浸膏剂、混悬 剂、乳剂、溶液剂等
39
(四)盐型
改善结晶度和溶解度:钠盐、钾盐、羧酸盐、盐酸盐、硫 酸盐等
减少溶解度:不溶性或难溶性盐
红霉素---红霉素乙酰琥珀酸盐 刺激性
不同盐型对固体化合物的熔点、吸湿性以及多晶型现象都 有很大影响。
非诺洛芬游离酸---钠盐、钙盐 熔点
40
(五) 多晶型
药物常存在有一种以上的晶型,称为多晶型。 (药物的化学成分相同,晶型结构不同)
药物的吸湿性与水溶性有关,但不完全一致
苯佐卡因和盐酸普鲁卡因,二者溶解度相差很大,分别为 0.6mg·ml-1和1000mg·ml-1, 但都不吸湿。
47
3、意义
对于制剂产品,如片剂、胶囊剂等,既要求其具

,以利于润湿、崩解和溶解;
,以保证制剂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的稳定性。
处方前对药物和各种辅料吸湿性进行研究,可以为 优良、稳定的处方设计和辅料的选择提供依据。
溶液,测得平衡时V2的浓度为C2,水相中剩余的药量 M=C1V1-C2V2
P= C2V2 / M
注意:测定方法或溶剂不同,P值差别很大
38
(三)固有溶出速率
有助于评价该化合物在体内可能出现的生物利用 度的问题 溶出速率描述了溶出的快慢程度 溶出速率主要取决于溶解度,同时也受粒度、晶 型、pH值、缓冲液等因素影响。
10
(5)顺应性
顺应性指病人或医护人员对所用药物的接受程度。
顺应性的范畴包括制剂的使用方法、外观、大小、 形状、色泽、嗅味等多方面。
举例:
儿童用药多制备成糖浆剂等;片剂多为咀嚼片; 无针注射系统
11
临床给药的目的
二、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药物理化性质
临床给药的目的
口服给药:最易于被患者接受,更适合慢性疾病患者。 注射给药:起效快、但顺应性差 皮肤或粘膜腔道部位给药:起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制剂设计的出发点:
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降低刺激性或毒副作用
举例:
紫杉醇注射剂:用cremophor增溶提高水中的溶解度, 但增溶剂有较大的刺激性,如果制备成脂质体注射,可 避免刺激。
7
(2)有效性
制剂设计的 核心与基础
影响药物有效性的因素:
药物结构、
、剂量
制剂的设计应能够增强治疗的有效性
举例:
急救
药物制剂的设计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是制剂 研究的起点,决定着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稳 定性、顺应性。
一、制剂设计的目的
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 合适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选择合适的辅料、 制备工艺,筛选制剂的最佳处方和工艺条件,确 定包装,最终形成适合于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制剂 产品。
26
医药专业网站
(1) Rxlist-the Internet Drug Index
Rxlist (网上处方药物索引)是Internet网 上一项免费服务,收录了美国5000多种新上市 或即将上市的药物和产品。
网址:
27
(2)Virtual Library Pharmacy
无定形(amorphous particles):相同化学结构的药物既 能形成不同晶型的结晶,也能够成为无结晶型的状态。
假晶型(pseudocrystalline forms)或溶剂化物 (solvates) :在晶格中化合物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结合,则 该物质可能从一种晶型转变成另一种晶型,或者由无定形 转变成晶型。
36
(二) 分配系数
药物产生药效首先要求药物分子通过生物膜。 生物膜相当于类脂屏障,这种屏障与药物的亲脂 性有关。
1、定义
油水分配系数(P)是分子
的量度,代表药
物在油相与水相中的分配比例。
P=Coil/Cwater
37
2、分配系数测定
使用辛醇/水、氯仿/水系统测定
测定方法:用V2ml有机溶剂提取V1ml的药物饱和水
19
呼吸道给药制剂
哮喘、支气管或肺部疾病、麻醉
剂型:吸入剂、吸入气雾剂、吸入喷雾剂、吸入粉
雾剂
20
靶向制剂
作用于靶部位:器官靶向、细胞靶向、 细胞内靶向
21
第三节 处方前研究
n 包括通过实验研究或从文献资料中得到所有的 科学情报。 n 如:药物的物理性状、熔点、沸点、溶解度、 溶出速度、多晶型、pKa、分配系数、物理化学性 质等。
1
主要内容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制剂设计 制剂设计的基础 处方前研究 药物制剂的优化
2
第一节 创新药物研发中的制剂设计
传统意义的制剂研究包括药物开发阶段的处方筛 选、稳定性研究以及工艺开发等内容。 而溶解度性能、体内吸收、稳定性等问题在化合 物筛选、优化阶段就应该重视。 因此,制剂设计的理念和制剂相关的研究应该贯 穿在新药研发的整个进程中。
22
一、文献检索
文献检索是处方前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1) Internet检索 (2) 光盘检索
23
1、Internet检索
常用的搜索引擎
(http://91.213.30.155/)

24
医药专业网站
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 / 万方数据库系统 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 超星电子图书 Elsevier Science ISI Web of Knowledge
预防
硝酸甘油(心绞痛):舌下、透皮
两性霉素B脂质体:疗效高、毒副作用低
亮丙瑞林缓释微球:半月注射一次,治疗前 列腺癌,效果提高。
8
(3)可控性
药品的质量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 此制剂设计必须做到质量可控。
可控性主要体现在制剂质量的
,因


9
(4)稳定性
稳定性也是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保证。 应通过调节处方、优化制备工艺或改变包装等 解决。
(3) 化学稳定性问题
如无定形青霉素G的稳定性比其结晶性盐低。
45
(六)吸湿性
1. 定义
吸湿性是指药物能从周围环境空气中吸收水 分的特性,是每一化学结构或每一结构系列物质 的内在性质。
吸湿程度取决于周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越大,物料越容易吸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