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湘西竿民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
在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相异趣。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性描写之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他要写的是"更具人性,更近人情",他做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明的,是一片净土。
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的夜。
"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
清新的湘西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心动。
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面。
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因为他的笔调笼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
精选湖南凤凰古城导游词(通用16篇)

精选湖南凤凰古城导游词(通用16篇)精选湖南凤凰古城篇1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
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209国道和湘黔省道从县境穿_过,铜仁大兴机场距县城仅27公里,交通便利.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
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地杰人灵,名贤辈出。
美丽的小城凤凰山城,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关隘雄奇。
碧绿的江水从古老的城墙下蜿蜒而过,叠翠的南华山麓倒映江心。
江中渔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悬崖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码头边的浣纱姑笑声郎郎,……啊!凤凰犹如“一副浓墨浅彩的中国山水画”。
当你徜徉古城用条石砌成的岩板街时,两边的古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亭台楼阁重重叠叠,如巨龙飞舞,似鳌鱼展翅。
细雨声中,仿佛传来进香人的牛皮钉鞋敲击街面,发出“叮叮”的响声,使人产生隔世之感.沈从文故居位于南中营街,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四合古院。
古院正中有小天井,用红石方石板铺成。
天井四周为砖木结构的古屋,正屋三间,厢房四间,共十余间。
房屋矮小,虽无雕龙画凤,但显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
特别是雕花的木窗带有湘西特色,格外引人注目。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就诞生在这里。
他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故居历时一百多年,是沈从文祖父沈宏富手上置办的。
由于历史演变,几经易主,为了表示对沈从文老人的崇敬之情,学习他勤学自励,艰苦笔耕,对国家文学事业的卓越贡献的自学精神,激励后人。
198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购回此屋,重新整修。
并带图样赴京送沈从文审定。
沈从文带病接见,对图样提出意见,并说:“房子烂了,修一下也好,但要将就修上,不要花很多钱,家乡还很穷,要尽量节约”。
边城导游词

边城导游词篇一:边城?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比较阅读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展示湘西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联想到《桃花源记》并背诵其中的语句,让学生从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感受入手,去体会边城的民俗美、人情美,进而理解小说的创作意图。
导语:这里的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的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这便是东晋陶渊明心中笔下的理想社会。
和陶渊明一样,沈从文的心中笔下,也有一个这样美丽的世界——《边城》。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1.沈从文及其小说风格: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湖南凤凰人,苗族。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湘西德夯苗寨导游词(通用6篇)

湘西德夯苗寨导游词(通用6篇)湘西德夯苗寨篇1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为大家讲解张家界旅游、凤凰古城、长沙、韶山等地的景点及民俗风请。
今天我们前往吉首德夯风景区,现在我们所到的地方是吉首市。
吉首市是我国西南门户重镇,州府所在地,是湘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湘、鄂、黔、渝四省边去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也是我州旅游集散中心。
这里有我省最大的农贸市场--乾州农贸市场,有著名的湘泉酒、酒鬼酒、老爹酒等,有湘、鄂、黔、渝四省边区唯一的一所实力雄厚的全国百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吉首大学,有全省闻名的民族风情旅游区德夯。
吉首市总面积1054平方公里,总人口26万多,其中苗族占 40%,土家族占32%。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成为吉首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德夯民族风情旅游景区位于吉首市西郊24公里处,是一个以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为陪衬,古老纯朴的苗族风情为重点的民俗旅游胜地。
今天我们将去欣赏由筒车、水碾、苗寨组成的田园风光,目睹全国公里奇观,体验湘西交通天险,去苗家做客,体验正宗的苗胞生活,领略苗族古老的文明。
我们路边的这条河叫洞河,全长120公里,汇人沅江注人洞庭。
现我们正在湘川公里上沿着洞河行车,大家看着这条河,不知能否领略到"青山簇簇水中生","车在清江里穿行"的景象呢?前面的小镇叫矮寨,是一个苗族集镇,一年一度富有民族特色的"百狮会"、"四月八"、"赶秋"等传统节日在此举行。
每逢场日,边区山寨苗胞在此汇聚,相互交流花带、蜡染、花边、剪纸、丝线、竹器、药材和各种农副产品。
青年男女常在这里,留步路旁,约会场边,寻侣结伴,浓情密语,可谓是"山青水秀人欢笑,轻歌细语甜似蜜",这就是常讲的苗族青年男女"赶边边场",实际上也就是苗家青年男女一种独特的谈恋爱的方式。
现在车正在爬坡,这里就是湘川公里的咽喉--矮寨公里,又称矮寨天险,为湘川公里最险处,是209国道与319国道的重合段。
《边城》教学设计青蓝杯

海口市琼山中学文科组“青蓝杯”教学大赛参赛教师:王梦迎高二年级语文组授课班级:高二381班参赛课题:《边城》(沈从文)《边城》教学方案教材概述: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课文《边城》节选自沈从文中篇同名小说,选文摘取的部分不仅描写了湘西山城充满生机的风俗美和古朴而醇厚的人情美,还通过独特的情节设置刻画了一段美丽又凄凉的爱情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较为容易感受到风俗特点,难在对人情美的分析,故教师要适当引导以求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1、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情之美。
2、理解小说极力赞扬的传统文化中淳朴的人情美,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光大。
教学设计一、导语设计歌曲导入——黄磊的《等等等等》。
(课前多媒体滚动播放)“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的这首歌曲是黄磊的《等等等等》,这里讲述了一个故事。
可为什么是等呢?我想到了最近正在热映的一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啊,也许青春终有一天要远去,但是在我们青年时期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情却让人难以忘记。
今天,我带领大家走进沈从文的《边城》——感受《致湘西茶峒那终究在等待的爱&情》,这人情美来得并不那么浓烈,但却无比的让人沉醉。
《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

《端午日》教学设计《端午日》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日》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的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促使生成注重多元对话启迪思维学法:沉浸文本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究在评议中感悟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一:走近湘西,了解端午习俗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我手里拿的是一本现代文学名著——《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不仅描写一个感人至深的凄美的爱情故事,还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世界。
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一脉清流相伴随,花自开零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PPT1:湘西的美丽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沈从文先生走进这美丽的边城,参加当地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一起来感受那份独特的风土人情。
(板书课题:端午日)2、了解端午习俗。
①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一般认为端午节是为悼念投汨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唐朝文秀《端午》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②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学生活动]发言交流。
[提示]吃咸鸭蛋、吃粽子、插艾蒲、系香袋……二、初读课文,体验端午活动1.湘西茶峒人又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呢?湘西的端午节给你感觉是什么?(PPT2)[学生活动] ①带着问题放声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②交流发言[点拨] 戍shù军引申形近字“戍戌戊戎”辨别口诀:点shù 横xū wù中空,两笔交叉便是róng.湘西端午习俗:①穿新衣。
《边城》导学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边城》导学案(后面附全文)【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小说中塑造的人物翠翠形象。
2.思维提升与发展:学习动作、语言、心理等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翠翠的性格特征;理解作者蕴含在小说中的深沉内涵。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感知风俗和景物描写的作用,注重对散文化小说的独特审美体验。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认知独特的湘西地域文化,感知作者的社会理想,加深对百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认识,感受特殊时代人的心灵变化。
【预习要求】1、要求学生结合下发的《边城》全文电子版,提前看完整篇小说,并概括出主要内容。
2、通读课文节选部分(第三至第六章),边读边整理生字词。
3、自主完成《阳光课堂》第40页-41页的自主预习部分内容。
温馨提示:“新课助读”部分需要圈点勾画。
第一课时一、情境式导入通过腾讯视频让学生观看凌子风导演的《边城》电影片段。
二、课文相关内容了解(一)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其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作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描写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说的热爱。
代表作品: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
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
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词想必也是她拟的。
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二)创作动机(1)从边地走向都市的外来人,“成功者”表面的自负、“乡下人”潜意识的自卑,决定了沈从文微妙的创作心理。
(2)作为一个业已生活于都市的知识分子,沈从文总是以“乡下人”自居,时刻用乡下人的眼光来省察和检视都市人。
(三)整部作品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原创)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原创)我们想记录苗疆和湘西的历史时,往往也是随着中原王朝征伐的脚步:历史上从西汉马援在五溪“马革裹尸还”起,中原王朝就开始不断地征伐五溪地区,而五溪蛮的“反叛”也越发剧烈,朝廷开始视这片区域为心腹大患,双方在沅水流域开始了拉锯战。
沅水就像一把标尺,度量着中原王朝的兴盛和边疆拓展的决心,王朝的五溪治理中心也从沅水中上游的义陵(溆浦),退到下游的陵沅(常德),再徐徐往中游的辰州(沅陵)挺近。
唐王朝的羁縻州,五代以“溪州铜柱”开始的八百年永顺土司王朝都是某种间接统治形式,熙宁开边挺进沅州达到了宋朝所能“拓展”的极限。
而云南“入湖广道”的开通,迫使中原王朝经营位于驿道入口咽喉的腊尔山和雷公山两个生苗区。
明朝廷恩威并施,沿袭土司统治,设立卫所,对腊尔山周围“生苗”区构成了一副强大的军事震慑骨架。
然而“苗反”、“寇边”仍然频繁发生,明朝廷在和腊尓山红苗反复的较量中不胜其烦,有了放弃对这块苗疆统治的想法:先是沿苗疆建起十三哨和二十四堡,再修长约三百八十里的“苗疆边墙”进行军事封锁,从此正式放弃了对腊尔山苗疆的管理,实行起所谓的“蛮不出境,民不入峒”的政策,只希望苗民不要越过边墙“寇边”,掳掠“客民”。
清王朝在中原安定下来以后,通过大肆屠戮的“苗疆开辟”和“改土归流”,实现了腊尔山红苗和雷公山黑苗两个苗疆的统治,随后清王朝设官建制,促进生产,修路架桥,建立学校,移风易俗,弄的有模有样的。
但是也就是这时,在六十年间先后发生了雍乾苗反和乾嘉苗反,雍乾苗反是苗族对苗疆开辟的直接反抗,苗汉民族文化的碰撞在乾嘉之际达到了极限,清朝廷前后动员了近18万兵力,经历了11年之久平息了发生在腊尓山苗疆这场叛乱。
在这之后,我们倒看到中原文明和苗疆文明的妥协和融合。
清朝廷任用苗官征苗兵,在苗疆培育着自己的势力;建义学修书院,以儒学化导着苗民;沿边墙设立集市,输入盐铁而运出土特产,改善着苗疆的民生。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随后我们看到清水江流域争江过程中苗民各方都在寻求清廷官方支持和法律依据;我们看到沅水的放排人和酉水的船工在号子声中源源不断地把木材、桐油等苗疆的土特产地运往中原;我们看到为苗、客民划界的清代苗疆边墙旁的集市苗汉民常年累月的交易,使得边墙失去作用而渐毁;我们听到耄耋老人和咿呀学语的幼童在苗疆义学一同朗朗读书声,这些读书声把儒家的礼仪潜移默化进了苗民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观后
魏威
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巧妙地取材于抗战史上最为激烈的长沙会战和芷江机场保卫战,将人物置放在美轮美奂的湘西雪峰山和壮怀激烈的战争情事中展开描写,成功地塑造了湘西竿民的英雄群像。
无论是田穗穗、石三怒、龙耀武,还是龙十四爷、龙贵,甚至是那些次要人物,都是那样地英烈。
尽管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现实生活中的追求各不相同,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憎恶,但在民族大义面前却无不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凛然正气。
电视剧坚持从人物性格出发,人物的牺牲自有其合理的逻辑。
竿子营处于湘西腹地,闭塞而不与外界往来,竿民孤陋寡闻而近于愚昧、狭隘,因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因袭着数百年的成规陋习。
世已民国而依然听命于十四代守备龙十四太爷,生活的秩序并不因为日寇的入侵而有所改变,依然陶陶然于端午赛龙舟,依然唱起山歌男女欢爱,依然秉承天坑赌命。
然而屈原却被他们视为崇高楷模,十三代先人为国捐躯的忠勇始终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之中。
因此,一旦国家有难,他们便毅然决然地将个人的龃龉、恩仇完全抛却,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全民抗战的阵营中去。
正是这样的情怀、这样的抛却和投入,给了人物以灵魂、从而给人以栩栩如生的艺术感受。
从艺术上来讲,几乎每一个有名有姓的牺牲人物,电视剧均采取了灰蛇长线、预埋伏笔的描写手法,人物原本均是按着自己的性格过着湘西竿民的简单而强悍的生活,追求着自己的爱情,恪守着竿子营的规矩。
田穗穗和石三怒在排帮和竿子营的积怨中苦苦挣扎,上演着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月月深爱着龙耀武,历经磨难而至死不渝;龙十四爷维护着龙家的权威和竿子营的秩序而霸道、狡诈、冥顽不化。
电视剧真实地描写了这一群竿民的生活,几百年来他们就是这样生活的,在美丽而封闭的雪峰山这样的情事世世代代地发生着。
麻大扛把子和田大有的天坑赌命,石三怒被逐出排帮时、田穗穗决意与其同生共死的壮烈已经使电视观众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但是这一切在全剧中只是一个远远的伏笔,只有当石三怒在目睹了日寇的残暴、终于将自己的狭隘完全抛却,毅然跪却在曾被他视为情敌的锁云超锁师长遗体面前的时候,当他轰然起立将自己伤痕累累的躯体去遮挡冢口射向穗穗的子弹的时候,我们才会为他的大义凛然、为他们壮丽的爱情而扼腕叹息;只有当月月不顾一切地推着龙耀武的轮椅和日寇搏命、而龙耀武却还在骂着她“骚货,快点”的时候,当龙耀武最后终于搂抱着月月、唱着甜美的山歌在大火中化为一炬的时候,
我们才仿佛真正地理解了湘西竿民的性格;只有当龙十四太爷抱着心爱的重孙子虎崽,从容地将日寇引向了远离雷达站的红松林的时候,当他就像平日里哄其入睡似地跳入深不见底的天坑而虎崽也露出了安然的微笑的时候,他那曾经致使田大有丧命的奸诈、曾经使月月饱经苦难的顽固,似乎都已成为了可以原谅的瑕疵,电视观众记得的只是他那和先人一样的忠烈。
更加值得称道的是,《血色湘西》的编剧并没有吝啬次要人物的刻画笔墨,胡四混子在全剧大概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场戏,但寥寥几笔却使人难以忘怀。
一个昔日为人所不齿的混混,面对日寇却高喊着“今天我要做一回人”的质朴话语、突然将刺刀刺进了翻译官的肚子。
正是由于编剧始终着眼于人物性格的刻画,着眼于竿子营几百年来一以贯之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把握,成功地描写了湘西竿民的英雄主义群像,从而极大地烘托了主要人物的塑造,绘就了一幅黄钟大吕、回肠荡气的美丽画卷。
值得称道的是,《血色湘西》几乎没有启用一个一线演员,而是大胆地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的需要让青年演员来担纲主演,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剧本的反复推敲修改和制作上、使用在“看得见”的画面上,然而由于人物性格刻画的成功,依然将剧情演绎得丝丝入扣,赢得了电视观众的青睐和越来越好的口碑。
这和某些动辄启用大牌演员而不在剧本创作和制作上下大力气的剧组形成了及其鲜明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