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教育思想

山西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第二节张雪门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

张雪门(1891—1973),浙江鄞县人,近现代学前教育家。他通过开展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

1912年就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校长。

1918年,创立宁波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幼稚园——星荫幼稚园,并任园长。1920年4月,与人合办两年制的幼稚师范。同年,应邀到北平任孔德学校小学部主任,并考察平津幼稚教育。

1924年,在北大教育系学习,悉心研究了福禄倍尔、蒙台梭利以及世界各国的幼儿教育。

1930年,应熊希龄之聘,在香山见心斋开办北平幼稚师范学校,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了系统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

1937年7月上旬,他出席在北平召开的中华儿童教育社的第六届年会,8日下午忽闻发生"卢沟桥事变",随后又探知日军已进驻北平,他当即南下,在上海与熊希龄商定,将香山慈幼院分院,即北平幼师迁往湖南,后因遇到困难,又决定迁至广西。 1938年2月,幼稚师范在桂林东华门大街成立,招生2班。1939年疏散至三江县,至1942年又招4班,前后共招6班。当时广西全省99个县1个市均有该校的毕业生从事幼教工作,为广西省幼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在此期间,他还曾到陕西城固西北师范学院讲授《儿童保育》课程,并编著了《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等书。 1944年,幼师迁重庆,在张雪门的领导下,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实验。为适应抗战时期的需要,他规定教育方面的重点在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爱国观点,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习惯等。同时他组织了师范生辅导委员会,拟定保育员训练规程和幼稚园办法,招收战时儿童保育院毕业女生进行保育员训练,积极准备进行儿童福利制度的推广。在他的推动下,当时重庆附近各地均成立了作为试验机构的幼儿园,仅重庆一地即成立了4个幼儿团。

1946年,前往台湾办理儿童保育院(台北育幼院),后因工作繁重,患上眼疾,并于1952年离开育幼院。

1960年,他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的情况下陆续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行为课程》等专著。

1973年脑病复发,抢救无效病逝于台湾,享年83岁。他的著作还有《幼稚园行政》、《儿童保育》等。

二、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张雪门认为,幼稚教育的目标必须随时代的前进而改变

中国幼稚教育的类型:

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清末仿效日本创办的蒙养院

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标——外国教会在中国所办幼稚园

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中国受意大利蒙台梭利和美国杜威教育思想影

响的幼稚园

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

改造民族幼稚教育的具体目标:

(1)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

(2)唤起我民族的自尊心

(3)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

(4)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

幼稚教育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

1.中国的传统文化

2.国家民族的需要

3.儿童的心理发展

三、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

●行为课程的含义

●行为课程的目标

●行为课程的内容

●行为课程的组织

●行为课程的实施

(一)行为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调制。用各种的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活动。”

他认为,把课程看成就是知识,或者把课程当做书本上的知识的认识是不对的。

幼稚园课程:3—6岁孩子所能做而又欢喜做的经验预备。

“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人生(个人和社会)有绝大的帮助,

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这些经验,学得了一些又想学得多些,而且把学得的传给后人”。

他提出,课程只是知识的一部分,而且它包含了书本上的自然界的一切知识。他强调,“所以课程非仅知识的积体”;“其实课程的范围很大,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等种种的经验,都包括在课程里。换一句话说,课程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

行为课程:“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行为课程是张雪门课程理论的核心。行为课程应以儿童在幼椎园的生活为中心,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之中,使教育生活化。

行为课程应该包含生活和实际行为两大因素。

他指出,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为课程首先要注意的是实际行为,从行动中所得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替不了实际行为。

行为课程要在生活中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完全依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展开,也从生活而结束,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增订幼稚园行为课程》

幼稚园课程应强调直接经验。行为课程首先要注意的是实际行为,从行动中所得认识,才是真实的知识;从行动中所发生的困难,才是真实的问题;从行动中所获得的胜利,才是真实的驾驭环境的能力。游戏、故事、唱歌等教材虽然也可以表演,然而代替不了实际行为。

(二)行为课程的目标

●1.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应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从儿童的能力、兴趣出发,同时幼儿园教育也必须要尊重个人发展的差异性,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

●2.培养生活的能力和意识。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今社会的发展不再需要所谓的一介书生,而是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社会的这一需要让每个人从小就担负起一份建设祖国的责任,从小就得培养各种生活的能力和意识,使

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适应社会。

●3.养成“扩充经验”的方法与习惯。

他主张着重培养儿童“改造旧经验,扩充新经验”的方法,而不是像传统教育总是急于塞进去很多新经验,那样只能适得其反。

(三)行为课程的内容

课程的来源

●儿童自发的诸般活动——儿童自身发展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

●儿童的自然环境

儿童周围生活中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如植物、动物、旅行,儿童对各种自然现象的活动;

●儿童的社会环境

儿童现在生活与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如家庭、临近的地方、各种职业活动等。结构:游戏、自然、社会、工作和美术、故事与歌谣、音乐、常识。

(四)行为课程的组织

行为课程组织的准则:整体性、个体性、直接性

整体性——幼稚园的课程不能像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一样采取分科组织,而是具体的整个活动。在幼稚园各种科目都变成儿童生活的一面,不能分而且也不必分。“不独这科与那科不分,有时候甚至一种科目当作儿童自己生活之表现,科目与人都无法分了。”所以,幼稚园的课程不能是学科式的,学科式的课程,不适合儿童的生活。

直接性——中小学的课程多偏重于间接经验,而幼稚园的课程应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让儿童通过亲身活动来获得经验,对儿童具有更大的发展价值。

个体性——中小学时期,课程虽然也注意儿童的生理与心理需要,但是不像幼稚园时期所占的分量大。幼稚园时期,儿童正处在6到7岁以下,其身体的发展是各时期中最迅速的,而且儿童的情绪、兴趣,性情等心理的发展,都与这个时期有密切关系。所以幼稚园课程应更多地重视儿童本体,而不是强调社会制约性,同样不能过多地强调间接经验和知识。

课程结构:游戏、自然、社会、工作和美术、故事与歌谣、音乐、常识。

(五)行为课程的实施

●课程虽然源于自然行为,但也须经过人工的精选

●课程虽然较重视劳动行为,却须在劳动上劳心

●课程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取材,但须有远大的客观标准

四、论教材与教法

论教材

如何为幼儿选择合适的教材?张雪门认为,一方面教材的功能在满足儿童的需要,应该在儿童生活里取材。另一方面,教材还要适应社会的生活。教材是社会群体遗留下来的经验,如果抛弃了这一种经验,便不能适应社会生活。

他认为,教材是课程的支柱,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实现手段。教材的功能在于满足儿童的需要,自然应在儿童的生活里选材。教材应该从儿童的直接经验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组织。真正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应该适合以下四个条件:

(1)教材必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儿童必须学习人类积累下来的经验。社会在变,人类积累的经验的价值也在变化。儿童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他们是要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和发展的。因此,为儿童选择的经验,应该适合现实生活的需要。

(2)教材必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我国各地差异较大,教材应该符合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只能注意最大多数的普遍要求。

(3)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的需要

儿童好奇,爱动,所以教材要适合儿童生长现阶段中的需要,就得看能不能抛开分类的抽象知识,变成了直接的具体的行动。

(4)教材必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教材应适合现代儿童的学习能力,来练习儿童的平衡感,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与能力。

论教法——做学教合一

●张雪门他认为,在幼稚园的教学里,“在做上教的是教师,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教师能在做上教,拿做来教,做的就是教的,那才是真正的教,学生能在做上学,拿做来学,做的就是学的,那才是真正的学。……我们根据自然生长原则的人,到幼稚园实际去服务,更不能不采用做、学、教合一的方法”。

●1960年,他在《幼稚园教材教法》一书中明确提出:“幼稚园教学法所根据的重要原理则只有一条,便是行动。儿童怎样做,就是怎样学,怎样学就应该怎样做。”要解决好幼儿园的教法问题,“只有一条路子,就是和他的生活发生关系。”

采用行为课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进行前要准备教材、布置环境、详拟计划;在课程进行中,教师要随时巡视指导,不重讲解,而着重指导幼儿行为的实

践,使幼儿在活动中养成负责守法、友爱互助等基本习惯。行为课程的教学结束后,评量与检讨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此了解幼儿的知识、思考、习惯、技能、态度、理想、兴趣等方面的成就,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至于单元的选择,则须配合教育宗旨、教育政策、社会需要及幼儿的能力。

评价:

●以“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为基本思想

●强烈反对以教材为中心,反对成人以教材向儿童灌输现成的熟料

●主张尊重儿童的特点,必须联系儿童的生活,引导儿童在自然和社会的环

境中学习,培养儿童的生活力。

●与当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相通,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有积极意义。

五、论幼稚师范的见习与实习

(一)论实习的意义

幼稚师范教育思想是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研究幼稚教育如仅限于研究幼稚园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决不是彻底的办法"。张雪门的幼稚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他非常注意实践,从一开始起就从"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出发把见习和实习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对于幼稚师范的见习和实习张雪门曾作了系统的论述。

1.师范教育和幼稚园教育同等重要

“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木,决不是彻底的办法”。——张雪

2.注重实践,重视实习

张雪门的幼稚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就是他非常注意

实践。从一开始起就从“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这一基本指导思想出发把见习和

实习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

(二)见习、实习的场所

中心幼稚园:形成幼师生的基本观念与教学能力

平民幼稚园:形成从事幼稚园各种工作的能力

婴儿教保园:了解婴幼儿身心特点及婴儿保教的基本常识

小学:了解幼儿在入小学前在知识、行为兴趣、态度等方面应如何作好准备,

为入学打好基础

(1)中心幼稚园。幼稚师范设立的中心幼稚园是供幼师生获得教育幼儿的实际经验的重要实习基地。中心幼稚园的教师,既是幼儿的教师,也是幼师生的导师。幼师生通过在中心园的实践,可以奠定学习幼稚教育、从事幼稚教育、热爱幼稚教育事业的基础。

(2)平民幼稚园。这是幼师生第二学年实践的主要场所。当时北平幼稚师范校内外共有平民幼稚园五、六个之多。它们均是借用正规幼稚园的园舍设立的,于是幼师生的实习活动便从商借园舍开始,然后进行生源的社会调查,宣传动员

经济贫困的家长送幼儿入园来免费受教育。在幼儿入园后,幼师生则在园内轮流担任园长、教师、会计、采购等工作,通过这种实习可以使幼师生具有独立从事幼稚园各种工作的能力。

(3)婴儿教保园。当时香山慈幼院的婴儿教保园,收托初生到四周岁的儿童,规模较大、设备讲究,对婴儿的保健、营养、教育都很重视。在这里幼师生通过卫生保健、儿童营养、膳食烹饪、婴幼儿服装裁剪制作等方面的实习,可以了解婴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婴儿保教的基本常识。

(4)小学。通过在小学的参观和实习,可以使幼师生了解幼儿在入小学前在知识、行为、兴趣、态度等方面应如何做好准备,为入学打好基础。除以上几种实习和见习之外,他还主张组织学生下乡举办乡村幼稚园,使学生了解农村迫切需要幼稚教育的情况,进一步体会幼稚教育的社会价值,从而坚定其要百折不挠地为幼稚教育事业献身的决心。

(三)见习、实习的时间安排

第一学年每周实习为9学时,分3次进行。先参观本校中心园的园址、园舍、

设备、教具、教学设计、各科教学、游戏,以及教师的态度、技能、兴趣、习惯、

仪表,及教师对幼儿发生问题的处理等,使幼师生对幼稚园有个基本概念。然后

参观各类型的幼稚园,使师范生开扩眼界、扩充知识,研究、比较、探讨适合我

国国情的幼稚教育。最后是参与实习,每周有三个上午到中心园实习教育教学活

动,以形成幼师生的基本观念和教学能力。

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则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在平民幼稚园里,从建园到管

理,都让幼师生独立完成。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实习,另一

半时间到小学实习,使幼师生对幼稚园的两端都有所了解,知道如何使各阶段教

育相互衔接;第二学期则全班下乡,开办农村幼稚园,使幼师生确立为城市平民

及乡村农民的幼稚教育而献身的志向,忠诚于贫苦的劳动人民的教育事业。

见习实习时间安排

(四)实习的组织

有系统有组织的实习具备的四个条件

有步骤有范围有时间有适合的导师和方法

四大阶段:

一、参观,时间为一个学期,其对象为建筑、教具、工具、材料等设备,师生的仪表、态度与兴趣,对幼稚生习惯积极或消极之处置,工作、游戏、文学等教学过程以及整个的设计,重在培养对幼稚园的基本观念。

二、见习,时间为一个学期,从供备材料开始,一直到整个设计活动中的参与。这一时期的指导教师,应以幼稚园教师及实习导师为主。见习地点也以自己的中心或附属幼稚园为宜。

三、试教,时间是一个学年。凡指定幼稚园中的招生、编级、选材、组织课程、指导活动、编制预算决算,以及一切教学上、教师业务上、幼稚园行政上的处理,都由二年级的师范生来担任。

四、辅导,时间是一个学年。这一时期的辅导向横纵两个方向发展,纵向,向儿童家庭推进,开展家庭访问,亲职教育;横向是与广大的社会联系,包括社区调查、营养站、卫生站、辅导会、导生班等,一律由三年级的师范生负责,他们要自己计划,自己分配工作,自己检讨并改进,这一阶段的实习不但要了解儿童的发展情况,而且要进一步主动地展开全面的儿童福利工作,培养地方师资,以求达到幼稚教育的合理和普及。

扩展了实习的空间:幼稚园扩展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从城市扩展到农村。

扩展了实习的时间:只限于三年中的最后一个学期——三年每个学期都安排了实习。

师范教育的全过程,实现了实习的全程化、课程化、生活化,扩展了实习的时间、空间和内容,有助于幼稚师范生将实习和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由于种种因素,张雪门的实习主张以我们现在的条件还无法完全实现,这需要更加科学的教育制度和合理的社会支持系统。尽管如此,张雪门的实习主张对于今天的幼儿师范教育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通过张雪门,我们知道了实习见习的发展目标与方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