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毫无道理 明朝优抚少数民族政策

合集下载

明朝的名族政策

明朝的名族政策

明朝的名族政策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王朝,它以其独特的名族政
策而闻名于世。

明朝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和谐的政策,不仅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权益,还加强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明朝的名族政策一方面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态度,允许各个民族保留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习俗。

无论是蒙古族、回族、藏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他们都被允许保持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传统。

明朝政府保护和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严禁对他们进行歧视或迫害。

这种宽容的态度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和汉族人合作共事和共同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明朝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民族融合。

明朝成立了一些特殊的
机构,如为少数民族提供教育的官方学校和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的医院。

这些措施为少数民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并鼓励他们积极融入汉族主流社会。

此外,明朝还积极鼓励交流和合作。

它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
联系,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带来了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还促进了整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总的来说,明朝的名族政策体现了一个开明、宽容和包容的统治者的智慧。


朝通过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民族融合以及积极鼓励交流和合作,创造了一个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社会环境。

这种名族政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进步,也为后来的朝代树立了榜样。

大明满清辽东第一战:抚顺之战

大明满清辽东第一战:抚顺之战

大明满清辽东第一战:抚顺之战后金的兵力努尔哈赤于建立后金政权的头一年,将原来的四旗扩充为八旗。

八旗中的每一旗由25个牛录组成,每一牛录300人,25个牛录为7500人。

八旗就是6万人。

努尔哈赤用来攻打抚顺的兵力为两万人。

明军的兵力明在辽东共设有25个卫,两个州。

每卫5600人,卫下设所,每所的一千二百人。

当时抚顺是所,隶属于沈阳中卫。

有兵力约1200人,守城将领是李永芳游击。

史载李永芳为辽东铁岭人,万历四十一年就任抚顺所游击。

游击到底是个多大的官,现在看不好比照。

按《明史·志第五十二》职官五所载: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

总镇一方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

李永芳为独守一城者,是守备,看来官职不大。

通过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我们基本上可以找出努尔哈赤攻打抚顺的原因了,那就是叶赫与明军联手,兵力绝不会比努尔哈赤少,叶赫二城的城池坚固,取胜的把握不大,而且攻之将伤亡极大。

抚顺城却不然,仅有守军1200人,攻之易耳。

三、战事经过1、战前动员准备尽管双方兵力悬殊,但努尔哈赤却并没有因此而掉以轻心,战前他作了详尽而周密的准备。

1、发布七大恨大造与论,激励士气。

以往努尔哈赤征战各部,是从未发过檄文的;2、鼓动蒙古科尔沁等部到抚顺讨赏,以分散抚顺守军的注意力;3、派出使者赴广宁侦察敌情,窥探其是否对攻打抚顺有所准备;八月十三日清晨,努尔哈赤焚《七大恨》书祭天,宣布对明用兵,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终于拉开了序幕。

出征前,他对诸贝勒大臣说:“我本不想用兵,但吾对明有七大恨,不雪之何以告慰九泉下的父祖。

征战中,凡俘获之人,不许剥其衣服;(当时女真人不能种棉花,布匹奇缺,所以对俘获之人一律剥其衣物)不许奸淫妇女;不许离散其家室;遇抗拒者杀之,若遇愿归顺者,慎勿轻杀。

然后亲率步骑兵两万,直扑明辽东重镇之一的抚顺。

努尔哈赤率大军从赫图阿拉出发,行至古勒(今辽宁新宾境内)一带驻营。

努尔哈赤的家族矛盾:先后杀了自己的弟弟长子

努尔哈赤的家族矛盾:先后杀了自己的弟弟长子

努尔哈赤的家族矛盾:先后杀了自己的弟弟长子到萨尔浒战役那一年,努尔哈赤已经59岁了,到了离退休的年龄。

而他吵着闹着非要娶人家叶赫老女的时候,是34岁,到了58岁时发布“七大恨”,还咬牙切齿地提起这桩事——这已经相隔24年了,以这么个理由发动战争,其借口的牵强程度,堪称登峰造极。

对于他的部属来说,努尔哈赤掌握着他们生杀予夺的权力,随努尔哈赤弄出什么离奇的借口来,都是无法反抗的。

但是,努尔哈赤的家人却不然。

恰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会出现了以努尔哈赤大弟弟舒尔哈齐、小弟弟雅尔哈齐为首的“反大哥集团”,和以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褚英为首的“反老爹集团”,这两次政治斗争是大清史上比较闹心的疑案,很多史学家翻遍了资料,也搞不懂一团和气的爱新觉罗家族里,怎么会闹出这么两伙分裂力量。

实际上,这两个“反努尔哈赤集团”的出现,是因为努尔哈赤的家人,没有意识到他的雄才大略,对于努尔哈赤挖空心思找借口,不间断地挑起战争表示反感,感情上无法接受而已。

就以努尔哈赤的大弟弟舒尔哈齐来说,替可怜的老兄想一想吧,有一天,他正在和老哥喝酒,两人都是花白的胡子,一大把年纪,黄土已经没了半截腰了,连孙女儿们都已经嫁人生娃娃了,这时候他听到大哥说道:“二弟啊,你还记得二十四年前吗?那时候你还年轻,大哥我瞧上一个漂亮姑娘……可是人家说啥也不嫁给我,二弟啊,要不横竖咱也没事可干,干脆拎刀子把那丫头她全家都杀了吧……”听听努尔哈赤这个理由,他的脑子还正常吗?舒尔哈齐听了这种话,多半会气到发疯。

努尔哈赤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居然能够以二十多年前的一件小事为借口,弄出“七大恨”来,掀起满天的腥风血雨。

我们读历史是看热闹,很难发现这个借口有什么不妥当之处。

可是舒尔哈齐,天天和这种人待在一起,肯定是没办法再忍受下去。

所以舒尔哈齐果断地提出分家另过的要求,真的是受不了了。

然而满洲八旗是努尔哈赤花费心血、精心打造出来的军队,他岂能容忍这种分离主义分子在他眼皮底子为所欲为?于是温柔地请二弟赴宴喝酒,就在酒桌上将他逮了起来,关进一个石匣中,让他认真反省自己的过错。

历史趣闻清的前身建州女真 如何生存又如何成为问题的?

历史趣闻清的前身建州女真 如何生存又如何成为问题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的前身建州女真如何生存又如何成为问题的?导语:建州问题。

建州的历史和明朝一样长。

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时候,建州是服从明朝的。

从明朝初年起一直到努尔哈赤的时候?是这样,努尔哈赤曾经建州问题。

建州的历史和明朝一样长。

在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时候,建州是服从明朝的。

从明朝初年起一直到努尔哈赤的时候?是这样,努尔哈赤曾经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

但是清军入关以后,清朝皇帝忌讳这段历史,他们不愿意让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和明朝有关系。

因此,清朝写的一些历史书把这几百年间建州和明朝的关系整个取消了,把这段历史的真实情况隐瞒起来,说他们的祖先从来就是独立的,跟明朝没有关系。

凡是记载他们的祖先与明朝的关系的历史书,他们都想办法搜来毁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有一部分禁毁书目,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书里面有某些文章对清朝表示不满的;另一类就是牵涉到清朝的祖先的。

这也是一种地方民族主义思想在作怪。

因此这一段历史很?时间被埋没了。

最近二三十年才有人进行研究。

现在讲讲建州这个部族的发展变化。

建州在过去叫女真,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

建州就是金的后代。

为什么叫建州呢?因为他们居住的地区长白山一带就叫建州。

后来努尔哈赤统治了东北,建立了政权,国号仍称为“后金”。

到了他儿子的时候才改国号为“清”。

建州在明朝初年的时候,还没有进入农业社会,还不知道种地,生产很落后,文化当然也很落后。

那时他们靠什么生活呢?靠打猎、采人参过活。

把兽皮、人参一些奇特的物产跟汉人、朝鲜人交换他们所需要的布匹、铁锅一类的东西。

所以建州人的?济生活跟汉人、朝鲜人分不开。

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对粮食的生产感到很迫切了。

但是他们自己不会种,怎么办呢?找汉人、朝鲜人替他们种。

于是通过战争把汉人、朝鲜人生活常识分享。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原因介绍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原因介绍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原因介绍萨尔浒之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那么你了解萨尔浒之战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原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萨尔浒之战的失败原因萨尔浒之战在历史上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面对着明朝和朝鲜的军队,仅仅凭借着自己骑兵的后金能够取得胜利,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那么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到底有哪些呢?采取对自己不利的作战方式是萨尔浒之战失败原因之一,当时的明朝在制定作战方针的时候,没有客观的考虑后金军队作战的方式,面对着后金政权八旗军力的协同作战,明朝反而选择了分散兵力,多路进攻的方式,这样就降低了自己军队对后金部队的威胁。

部队常年不训练,军队内部弥漫着一股懒散的气氛,当时因为常年的懈怠,明朝军队虽然号称是雄师,实际上却是不堪一击,更何况当时的明朝哪里有百万雄师,当时的军队不过区区10万多人,而这当中的实际作战力量和常年征战在外的后金骑兵相比,力量的对比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当时的明朝经过多年的发展,社会当中很多弊端已经深种,难以彻底根除,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当时社会上的官员都反对革新,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而反观女真族内部,不仅当时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多年的征战也让女真族积蓄了不少财富。

这两者之间的对比也是导致萨尔浒之战明失败原因之一。

在人才的选拔任用上,明朝当时为了凑足战争的费用,把很多官职明码标价来买卖,这样提拔上来的官员大多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只能误事,而后金政权的官员选拔制度是非常严格的,这也为后金政权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加分不少。

萨尔浒之战的起因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明朝统治末期的一次著名的战役,交战双方分别是势力日渐崛起的努尔哈赤所在的女真部落和势力日渐衰弱的大明朝。

萨尔浒之战起因一共包括3个部分,一个是努尔哈赤的上台,使得女真部落有了进一步强大的可能,二是明朝与女真之间重重矛盾,使得努尔哈赤下定决心攻打明朝,三是明朝统治混乱,朝廷腐败,努尔哈赤认为这时候是对明朝用兵的最佳时机所以挑起了战争。

明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政策

明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政策

明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政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睿智与开明的朝代,其在民族融合与民族政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明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明朝的民族融合明朝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着多个少数民族群体,如蒙古族、回族、藏族等。

为了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明朝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与手段。

首先,明朝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

他们鼓励各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学校,培养本土教师,推广本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此举不仅提升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也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了解。

其次,明朝实行了宽松的少数民族法律和政策。

尽管汉族仍然是主要民族,但明朝不强迫少数民族居民改易姓氏或丧失自身文化习俗。

相反,他们尊重并保护各民族的习俗和风俗,使得各民族可相对和谐地相处。

再次,明朝实行了区域自治政策。

根据地理、民族与文化差异等因素,明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地区,每个地区都由本地少数民族控制。

这样一来,各少数民族可以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

二、明朝的民族政策明朝除了民族融合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以确保少数民族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首先,明朝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婚姻与通婚。

通过这种婚姻间的融合,不同民族可以进一步增进亲属关系,提升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

其次,明朝实行了少数民族招贤纳士政策。

在政府中,明朝的一些高级职位是对少数民族开放的,这为各民族间的深层交流提供了机会。

再次,明朝推行了宽容的宗教政策。

不同的民族往往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明朝允许各民族自由信仰他们所钟爱的宗教,并在有关宗教事务上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三、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明朝的民族融合与民族政策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明朝的政策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多元化。

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丰富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明朝的宽容与包容态度,成为后来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先导。

难以破解的萨尔浒大战,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遭遇空前摧毁-今日头条

难以破解的萨尔浒大战,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遭遇空前摧毁-今日头条

难以破解的萨尔浒大战,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遭遇空前摧毁-今日头条本文作者为我们爱历史团队成员,通俗历史作家覃仕勇。

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悍然颁布“七大恨”,公开跟明朝叫板,倾巢略明。

短短数日,便攻陷抚顺,接连命下东州、马根单等五百余城堡,掠明帝国人畜三十万,编降民一千户,杀明朝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及千把总等官五十余员,获马九千匹、甲七千副。

万历勃然大怒,决定好好收拾这个小酋长。

万历召开了一个九卿科道会议,挑出了一个牛人担任辽东经略,负责征剿努尔哈赤。

这个牛人姓杨,名镐,字京甫,号风筠,商丘(今河南商丘)人,万历八年进士。

说杨镐是牛人,绝不是信口瞎说,有事实为证:杨镐任山东参议时,曾分守辽海道,率军雪夜度墨山,奇袭蒙古炒花帐,一击得手,大胜,而后垦荒田百三十余顷,岁积粟万八千余,大利边境。

另外,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日本侵略朝鲜,时任右佥都御史的杨镐于次年(1597年)奉命经略援朝军务。

日军由南往北猛攻,连战连捷,势如破竹,锐不可挡,“入王京,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库,荡然一空,八道几尽没”(《李朝实录》),汉城告急。

所幸杨镐从平壤直抵汉城,挥军与日军连番血战,终于化解城下之危,遏止了日军的北进,取得了稷山大捷。

就因为这一战,著名明清史研究家李光涛先生赞称:“稷山大捷,由丁酉倭祸言之,乃明人再度援韩第一功。

而是役立功人物,又应以经理杨镐为第一。

”足见杨镐在抗日援朝战争中居功至伟。

朝鲜人也因此将杨镐视为民族大救星。

继稷山大捷之后,杨镐乘胜再战,拟将日军主力围歼于蔚山。

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连接的十数日暴雨使日军躲过了一劫,明军屡攻不下,士气渐沮,功败垂成,未能使战果进一步扩大,反被日军所败。

按理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

可是,杨镐却因此遭到了朝内大臣的激烈弹劾,指责他“贪猾丧师,酿乱欺罔”(《明神宗实录》),最后落了个革职撤回的下场。

杨镐回国之日,朝鲜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无不痛哭流涕,士民男女重髫戴白,牵衣拦道,一送再送,直出郊外,大臣纷纷赠诗为别。

对明宣传语境下的七大恨的再探析

对明宣传语境下的七大恨的再探析

对明宣传语境下的七大恨的再探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对明七大恨宣传的官和民两个语境。

事实上,前辈诸家所据“真本”大略由此三种:《明神宗实录》(与《满文老档》《武皇帝实录》大略相同)[8] 、天聪四年《木刻揭榜》本和《高皇帝实录》本。

《高皇帝实录》成书最晚,史料价值最差,不足代表本文所论时间段内史事,故不论。

《神宗实录》与《木刻揭榜》两本也不是非真即假,其实两者皆出自后金官方,代表统治者意志,只是两个版本的七大恨是发往明朝的官民两方,目的不同故版本不同。

这里以《国榷》万历四十六年四月甲寅条为例论证之。

“(万历四十六年、天命三年,四月)甲寅,努尔哈赤遣头目章台等送汉人张儒绅、张栋、杨希舜进士七人,因奏七恨,先年无故杀其祖父、背盟护北关、嫁老女、三岔河退耕,自称建州可汗,求南朝官一人、通事官一人,缔好赴贡罢兵。

初东厂太监庐受领司礼监印,其舍人王朝弼,一曰应朝,潜遣张儒绅市于抚顺,逞威福胁,今上书七恨,亦其一也。

”此条史料与《神宗实录》本和《木刻揭榜》本对校,发现谈迁所记日期、人数、身份、张儒绅“逞威福胁”都有错误。

但是“先年无故杀其祖父、背盟护北关、嫁老女、三岔河退耕,自称建州可汗,求南朝官一人、通事官一人,缔好赴贡罢兵”应是真实史料,史源应出《明神宗实录》。

而将“逞威福胁”作为七大恨之一的情况出现在《木刻揭榜》,不见于《神宗实录》,这点差异也是学术界争论两版本哪个是真本的焦点所在。

以《木刻揭榜》理校,以“逞威福胁”的人不是张儒绅而是萧伯芝。

事见《武皇帝实录》:“甲寅(1614年)年四月,万历皇帝遣守备萧伯芝来,诈称大臣,乘八抬轿,作威势,强令拜旨,述书中古今兴废之故,种种不善之言。

太祖曰:‘吓我之书,何为下拜,善言善对,恶言恶对’,竟不览其书,令之回”。

被学术界相互排斥的两个本子,同时出现在成书于清初的《国榷》的一条史料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毫无道理 明朝优抚少数民族政策
一、大明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自洪武以来,满人蒙古人等关外民
族由于其生活苦寒开始南下,与新建立的汉民族政权接触,从此开始
了大明政府与这些南下少数民族的关系史。在对于这些民族的政策态
度上,大明政府采取了极其宽大的方式、以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宽厚仁和,接纳安置了他们。(实际上满人是来自通古斯的棕种矮人,
被俄罗斯人赶出来, 关外不过是大明出于人道给它们的临时避难
所)1、优待安置自洪武十五年(1382年)二月,“故元鲸海千户所速哥
帖木儿、木达哈千户所完者帖木儿、牙兰千户所皂化自女直来归”开
始,大明对这些民族除了一些被留在辽东,编入辽东都司所属卫所。
大明除了安置其驻地,还供给基本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以及赏赐,
可以说是有求必应的。如洪武十七年(1384年)六月,“兀者野人酋长
王忽颜哥等十五人自辽东来归,赐绮、帛衣、钞有差。”、永乐六年
三月已未:“喜乐温河、钦真河等卫女直野人千户喜省哥等来朝,自
陈愿居京师,赐袭衣、彩币、牛、羊、薪、米、居宅。” 、永乐七年
六月丁未:“敷答河千户所镇抚弗里出、忽儿海卫镇抚火罗孙、皆自
陈愿居东宁卫,从之,命礼部给赐如例。” 、永乐九年四月乙酉:“友
帖卫指挥亦令哈,建州卫千户牢若秃等愿入开原及自在州居住,从
之。”、永乐九年六月癸巳:“卜鲁兀等卫千户团脱等奏,愿居安乐州,
从之。”、永乐九年九月癸酉:“建州卫千户囊纳哈等来朝奏,愿居辽
东快活城,从之。”等等,这样类似的记载在《明实录》中是随处可
见的。并且,永乐六年(1408年)四月,大明政府把这种优待安置政策
制度化,“兀者右等卫指挥千百户贾你等奏,愿居辽东三万等卫,从
之。赐钞币、袭衣、鞍马,其居室、什器、薪米、牛羊,命所在官司
给之,自后愿居边卫者,赐予准此例。”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
络绎不绝、衣衫褴褛、一脸渴望的归附者蜂拥进入大明的盛况。在今
天,对于欲进入美国定居的人,以民主自由自称的美国人设下的是签
证、学历、经济担保、GRE、托福等一道道障碍。而几百年前的中国
大明政府,却是以她宽广仁爱慷慨的胸襟,对待前来归附的人。2、
自由来去对于南下归附的少数民族,大明政府不仅给予极其优待安
置,而且给予了最大的自由度,让其自由来去。其自由度之大,即便
是在现在,也是不多见的。永乐六年(1408年)四月,明成祖:“朕即
位以来,东北诸胡来朝者多,多愿留居京师,以南方炎热,特命于开
原置快活、自在二城居之,俾部落自相统属,各安生聚,近闻多有思
乡土及欲省亲戚去者,尔即以朕意榜示之,有欲去者,令明言于镇守
官员,勿阻之。”又有永乐十六年(1418年)九月,“上谕行在兵部臣曰:
‘近辽东缘边官军,多出境市马,以扰夷人,其禁戢之。今后非朝廷
文书,而私出境者,处以重刑,其守臣不严管束者,论罪如律。若安
乐自在等州,女直野人鞑靼,欲出境交易,不在此例。”汉人无政府
文书出境就是重罪,而女真鞑靼出境却是自由往来,比汉人自由得多
得多。3、税赋俱轻南下归附的定居者当然也要承担军人的守土之责,
然而与同为军人的汉军相比,这些南下定居者的负担实在是太轻了。
作为大明国人的汉军是无役不从的,而明初土军(多为朝鲜族或朝鲜
女真)是一人服役,其余兄弟子侄都可免除赋役,据《朝鲜李朝实录》
记载“臣于前年赴京时,见东八站居人,问赋税力役轻重,答曰:‘所
耕虽多,一年纳税只米三斗,家口虽多,一人出役则余皆无役’。其
税役之宽如此,且土地沃饶,真所谓乐土也。”,而鞑军的处境就更
好一些,不当差、不纳粮,也不委任以事。据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所载辽东巡按肖淳的条陈:“建州毛怜等卫夷人降附,安置安乐、自
在二州者,名曰达官......至于自在、安乐二州达官,初谓其犬羊就柙,
犷悍犹存,故不差不粮,亦不委任以事。”也就是说,女真人在大明
是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不差不粮”,即便当今堪称福利社会的欧洲,
也是不可能与大明政府相比的。4、设立互市永乐四年(1406年)三月,
明朝政府“设辽东开原、广宁马市二所。初,外夷以马鬻于边,命有
司善价易之。至是,来者众,故设二市,命千户答纳失里等主之”。
辽东马市正式设立。后又于天顺八年秋七月乙未(1464年),设抚顺马
市,先后在开原、广宁、抚顺设立五关五市,即广宁设一关一市,以
待朵颜、泰宁两卫;开原设三关三市,以待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及福
余卫人;抚顺设一关一市,以待建州女真人。大明之所以设立互市,
宣德六年十一月乙亥载:“朝廷非无马牛而与之为市,盖以其服用之
物,皆赖中国,若绝之,彼必有怨心,皇祖许其互市,亦是怀远之仁”。
设立互市,只是使大明小程度的减少边境被骚扰发生(这一点以后会
论述),然而却极大解决了南下归附者的日常生活需要,隆庆六年七
月辛丑“海西、建州诸夷衣食皆易自内地”,而且对于这些南下定居的
民族来说,还有避免天灾损失的作用,如永乐十五年(1413年)冬十月
丁未“兀良哈之地旱,泰宁卫指挥使锁喃等,以马千匹来易米,前此
易米者其数不多,止用马驼,今泰宁一卫用车三百辆运米”。即便是
大明国难当头的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明政府也不过
“革朵颜三卫互市”。因为兀良哈三卫叛附于瓦剌,寇扰辽东,所以停
止其互市,以示惩罚。但和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的互市仍在继续进行。
成化十四年三月丙戌载:“永乐间辽东设马市三处:其一,在开原城
南关,以待海西女直。其一,在城东五里。其一,在广宁城,皆以待
朵颜三卫夷人。正统间,因漏泄边事已罢其二,惟开原南关市独在”5、
授官世袭永乐十三年十月壬辰:“吉里河卫女直牙失答奏,愿居辽东
东宁卫,命为指挥佥事。”景泰二年九月戊戌:“海西亦马剌卫故野人
指挥佥事阿兰哈子写称哥来归,命袭指挥佥事,于辽东自在州安置支
俸。”等等记载亦是随处可见。

二、揭露阶级斗争论调的无视历史一直以来,说到大明与少数民族,
主要是女真关系时,总有一股文革阶级斗争论调在掩盖真实的历史,
诸如大明政府对其压榨剥削。然而从史载大明政府对女真的政策,可
以轻易推翻这个荒唐的论调。如果大明政府真的是压榨剥削女真人,
那么大明政府何必接纳安置他们?更又何必在接纳之后还要出钱出
物的补贴赏赐(按今天俗一点的说法:“倒贴”),甚至细到柴米、居家
器物;如果大明政府真的是压榨剥削女真人,那么大明政府完全可以
做到罗马人对待高卢人、俄罗斯人对土耳户特人那样,直接将其沦为
奴隶,剥削压榨起来岂不更方便?所以,荒唐可笑的阶级斗争历史观
可以休矣!!大明汉人之所以和女真之间的仇视逐步加深,其原因从
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就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来。1、滋扰边关,
屠戮百姓景泰二年(1451年)十月乙酉载:“建州等卫女直都督李满住、
佟山等,自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来,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蔽”
成化二年(1466年)冬十月甲寅载:“海西、建州等夷人结构三卫,屡
扰边疆”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二月、三月,都有关于建州、海西
女真侵扰辽东地区的记载成化三年秋七月甲子朔载,建州女真“恃强
为恶,自开原以及辽阳六百余里,数万余家,率被残破”等等记载在
《明实录》更是随处可见。因此,大明政府的“怀远之仁”,换来的并
不是边境的长治久安,相反,换来的是屠刀、是杀戮。2、勾结叛乱,
趁火打劫景泰二年(1451年)十月乙酉载:“建州等卫女直都督李满住、
佟山等,自正统十四年(1449年)以来,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蔽”
巡抚辽东都御史陈越奏折:“今朵颜穷迫,潜结海西,转市于我,而
海西藉彼马力,数犯我边,甚为非便”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土
木堡之变,是大明政府一次严重的危机,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大军
进逼北京城。即便这样的国难,大明政府只是“革朵颜三卫互市”,依
然保留了与女真的互市。然而,女真却在李满住、董山等带领下,趁
火打劫,滋扰边关。不仅如此,女真还勾结叛乱的朵颜三卫,利用马
市为朵颜三卫走私,扰乱大明政府惩治叛乱的计划。有哪个国家会对
叛乱、勾结叛乱熟视无睹?3、三心二意,脚踏两只船据《清史稿》
载,“天顺二年正月,李满住朝于明。二月,进董山右都督。时董山
阴附朝鲜,朝鲜授以中枢密使。”女真人一方面向大明政府归附,接
受大明官衔,一方面阴附朝鲜,接受朝鲜官职,只能说明,女真从未
把自己当作大明臣民。脚踏两只船、有奶便是娘的驱动之下,何事做
不出来呢?矛盾终于激化了,大明政府终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终于,在又经历了成化二年(1466年)、成化三年正月、二月、三月的
频繁入寇之后,大明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于成化三年五月(1467
年),“命左都御史李秉提督军务,武靖伯赵辅佩靖虏将军印,充总兵
官,往辽东调兵征建州女直”,成化三年九月,明派军分五路进讨建
州女真,朝鲜也配合明军遣将兵万人,“遏其东,擒斩近千人”。而就
在大明军队尚未到达的七月,建州女真竟又“恃强为恶,自开原以及
辽阳六百余里,数万余家,率被残破”,六百余里、数万余家的烧杀
戮掠后的大规模的惨状,正在前行的大明官兵不会没有看见,因此,
明军的报复手段也是极为残酷的。其后,大明政府诛董山。而成化十
四年正月,女真却又“乘虚入境,大掠凤集诸堡”,报“诛佟山之怨”,
强盗嘴脸俨然矣。结束语:所谓升米恩斗米仇,就是说当一个人快被
饿死的时候,你给他一升米,他会把你当作恩人;可你要给了他一斗
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米,就能给我更多,你要不给我,
那你就成为我的仇人了。大明政府就是不幸地落到这个陷阱之中。大
明历史是个悲剧,大明的宽厚仁和同样充满了悲剧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