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海禁政策
明朝海禁政策的变化

明朝海禁政策的变化一、明朝海禁政策初期(洪武年间 - 永乐初期)1. 背景- 明朝建立初期,政治上需要稳定统治。
一方面,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逃亡海上,与倭寇勾结,时常骚扰沿海地区,威胁明朝的政权安全。
另一方面,朱元璋为了防范国内臣民与海外势力勾结,对他的政权产生威胁。
- 经济上,明朝刚建立,需要恢复和发展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朱元璋认为海外贸易会使国内的劳动力流失,影响农业生产,而且他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来控制对外贸易,以实现“厚往薄来”的外交策略,彰显大国威严。
2. 政策内容-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的诏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贸易。
-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市舶司,进一步加强海禁。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严禁沿海居民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片板不许下海”成为海禁政策的典型表述。
3.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倭寇与沿海反明势力的勾结,维护了明朝初期沿海地区的政治稳定。
- 但是,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沿海居民的生计,使得原本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失去了生活来源,导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动(永乐年间 - 正德年间)1. 背景- 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的国力逐渐强盛。
朱棣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对外联系,同时也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开始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官方主导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
- 随着明朝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海外贸易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一些沿海地区的商业势力希望能够开展合法的海外贸易。
2. 政策变化-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恢复了被朱元璋撤销的市舶司,在浙江、福建、广东设立,负责管理海外贸易事务。
这表明明朝开始有限度地放松海禁政策,允许在官方管理下的海外贸易。
- 郑和下西洋期间,虽然民间海禁依然存在,但官方的航海活动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明朝与亚非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明代的海禁政策与海外探险

明代的海禁政策与海外探险一、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海禁政策与海外探险活动对于中国的海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目的和影响以及明代的海外探险活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海禁政策的实施背景1. 国际局势的变化在明代初期,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但随着欧洲航海事业的兴起,欧洲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并希望打开对外贸易的大门。
中国害怕外国势力对国家安全和疆土完整造成威胁,因此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2. 内忧外患的考量明朝时期,国内农村变革引起社会动荡,政府对内忧外患的压力增加。
海禁政策有助于减少对外危险因素的引入,维护国内的社会稳定。
三、海禁政策的目的和影响1. 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明朝政府认为,限制对外贸易可以控制国内财富流向,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通过禁止私人船只出海,可以实行对外贸易的垄断,从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 防范外来文化影响海禁政策还旨在阻止外国文化的渗透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冲击。
政府认为,限制对外接触可以保持中国的纯正文化和社会秩序。
3. 限制海外探险活动海禁政策使得明朝内部对于海外探险活动的兴趣大大减弱。
政府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陆地建设和内政改革中,限制了对海洋力量的发展。
四、明代的海外探险活动1. 郑和下西洋明代初期,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等将领多次带领船队下西洋,达到了今天的东南亚、非洲东岸和阿拉伯半岛等地。
这些探险活动对中国的海外地理发现和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南洋各族探险家除了政府派遣的海外探险队伍,明代时期还有许多来自南洋各族的探险家。
他们通过航海活动,发现了许多小岛和未知的海域,为后来的航海事业打下了基础。
3. 私人船队的活动尽管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但私人船队仍然秘密地进行远洋航行,开展贸易活动。
这些私人船队探险的范围更广,活动更具灵活性。
五、海禁政策与海外探险的关系与影响1. 存在微妙的联系明代的海禁政策限制了明朝政府对外交易与探险的投入,但并没有完全禁止所有的海外活动。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与影响一、海禁政策的原因明代期间,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海洋活动。
这一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原因多方面。
首先,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
在明代早期,中国曾经历了盛世,国家经济强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军事上的挫败,中国经济逐渐衰落。
面对外来商品的冲击,为了保护国内产业,明朝政府采取了海禁政策。
此举旨在避免外来产品对国内市场的侵蚀,保护本地产业的利益。
其次,海禁政策也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明代期间,倭寇不断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为了防止倭寇进一步侵略,明朝政府对外禁航,有效地控制了倭寇的活动范围,保障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安全。
最后,海禁政策也是为了维护明朝政府的威信与统治。
明朝统治者希望通过限制对外贸易来控制国内社会的变动。
这样可以避免外来思想、文化和技术的渗透,有利于巩固朝廷对社会的控制力。
二、海禁政策的影响明代海禁政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首先,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边缘化。
明代前期,中国对外贸易非常活跃,与东南亚、欧洲乃至非洲的贸易关系密切。
然而,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与外界联系减少,错失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机会。
这导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经济相对衰落。
其次,海禁政策削弱了中国的海洋实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通过海洋贸易可以获取更多资源和财富。
然而,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失去了海上商业的竞争优势,也错失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会。
最后,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封闭性。
由于对外贸易限制,中国社会对外界的了解和认知受到限制。
这种封闭性导致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的相对闭塞,局限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明代海禁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
尽管海禁政策保护了国内产业和社会稳定,但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衰落、海洋实力的削弱以及社会封闭性的加强。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推动开放和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高一历史《明代的海禁政策》知识点回顾

高一历史《明代的海禁政策》知识点回顾明代的海禁政策是指明朝在海洋贸易方面的管理和控制政策。
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保护自身利益,明代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
本文将对明代的海禁政策进行回顾,重点关注其实施的原因、内容和影响。
一、实施原因明代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国家安全:明代初期,海盗活动盛行,对海洋贸易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明朝政府采取了措施限制海外贸易,限制敌对势力获取军事物资。
2. 保护国内产业:明代时期,中国的手工业和农业十分繁荣发展,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来竞争的冲击,限制海外贸易是必然的选择。
3. 控制对外文化交流:明朝朝廷对外文化具有保守态度,认为对外文化的传播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限制了与海外的文化交流。
二、政策内容明代的海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禁止航海:明代实行限制航海政策,禁止中国人在国内船只上从事远洋航行。
此举有效限制了私人的海上贸易和海盗活动。
2. 禁止贸易:明朝政府对外贸易实行了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几个指定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并对外国商人实施严格管制。
明朝规定只有荷兰一国与之通商,其他国家的贸易都被禁止。
3. 禁止海外移民:明代规定禁止中国人移民到国外,限制了人员流动。
三、影响明代的海禁政策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经济受到限制:明代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与外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对国内的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虽然有利于保护国内产业,但也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贸易收入的增加。
2. 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明代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文化的传播,使得中国社会相对封闭,文化交流受到限制,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3. 海禁政策的失败:明代时期,由于海禁政策的严厉限制,逐渐导致走私和私人贸易的兴起。
明朝政府无力控制走私活动,因此海禁政策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明代的海禁政策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国内产业和限制对外文化交流而实施的。
人教版明朝的海禁政策

人教版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时期,海禁政策是朝廷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限制海外贸易,防止外族侵略以及保持国内经济繁荣。
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有多个原因。
首先,明朝建立后,立即面临着辽金、蒙古和倭寇等外族威胁。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实施海禁政策可以有效限制外族对国家的侵略。
其次,明代初始时期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但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农田遭到破坏,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经济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此时,限制海外贸易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
最后,明朝希望避免国内社会动荡,海禁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防范商人与地方权贵的勾结,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明朝的海禁政策分为内禁和外禁两个方面。
内禁是限制国内船只对外贸易,外禁则是限制外国商船进入中国的港口。
1. 内禁内禁是指明朝政府限制国内船只对外贸易的政策。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私人船只远洋航行,规定只有朝廷授权的官方商船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各个海岛必须于冬季停航,夏季起航前需经过朝廷审查批准;严禁私人船只与外国商船交易,一旦发现将受到惩罚。
2. 外禁外禁是指明朝政府限制外国商船进入中国港口的政策。
朝廷规定特定港口为对外贸易港,外商只能在这些港口进行贸易活动,且必须接受朝廷监管。
对于非法入境的外商船只,一经抓获将被没收船只和货物,并处以相应的惩罚。
同时,外禁政策也限制了中国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使得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三、海禁政策对明朝的影响海禁政策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政治影响:海禁政策加强了朝廷对海洋贸易的控制权,增强了中央集权的力度。
通过限制外国商船和私人船只的活动,朝廷有效地减少了商人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2. 经济影响: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国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使得国内市场逐渐垄断在朝廷手中。
明朝的严禁海禁政策分析

明朝的严禁海禁政策分析明朝时期,曾出现了一种叫做“海禁”的政策,即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禁止私人买卖外货海外。
这是因为明朝时期的贸易形式大多是由国家专营,如果私人贸易繁荣,就会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所以这个政策就出现了。
当时的这个政策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便开始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一,海禁政策使得中国与外国之间的关系一度疏远。
因为海禁政策的存在,中国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与外国进行贸易,这就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孤立。
因此,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因为海禁政策而错失了很多给予中国很大帮助的外来文化。
第二,海禁政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严禁海禁政策的存在,中国在某些外国物品上存在很大的需求,但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进行购买,因此不少地区的市场就开始形成了走私活动。
这种情况的发生,不仅使得中国的财政收入大量缩水,而且也让走私者在其中获取了极大的利益。
同时,这样的走私活动也为中国的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少隐患。
第三,海禁政策让中国错失了很多机会。
由于严禁海禁政策的存在,中国错失了不少可能对经济发展有益的机会。
比如,中外贸易所涉及的种类繁多,但是在某些物品方面,中国本身并没有生产技术,但是过分地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就不得不错失了很多合作的机会。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明朝时期的技术相对落后的状况。
第四,海禁政策缺乏有效的制度奖励。
虽然海禁政策在当时的情况下或许是必需的,但其制定者却并未考虑到足够的激励手段。
如果说,此政策单纯依靠着惩罚和暴力手段来维持自身存在,那么这个政策自身就会变得与其目标相悖。
因此,制定者需要思考更多如何根据制度自身特点,设计一些激励机制的问题。
总之,海禁政策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一种必需的政策,但其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给中国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历史中提取教训,进一步完善现代的管理体系,形成更加科学、更加健全的制度。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灿烂的朝代,也是中国封建主义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海运贸易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
但是,明代后期的一些政策却对这种繁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突出的就是明代的海禁政策,这项政策对中国海运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了解中国海运贸易的发展历程和当时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海禁政策概述海禁政策是明朝晚期实行的一个政治措施,主要包括对海外贸易的管制,禁止民间私船出海贸易等措施。
此政策始于明万历年间,实施了一百多年,至清朝初期才被废除。
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中国海运贸易的衰落,对中国的商业、海事、航海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海禁政策的原因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强化中央政权明朝延续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在治理方面,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控制。
明初的初期,南京三衙管辖千余路,全面稽查赋税和各种经济活动。
明代后期,海禁政策的实施则是加强中央政权控制、防止漏税的一种措施。
2、防止倭寇侵扰明朝时期,日本忍者和侍等武装船只,带领掳掠者到中国沿海地区抢劫掠夺。
海禁政策的出台,也是为了应对倭寇的威胁,加强对外防御,确保了南方沿海地区的安全。
3、维护国家利益海禁政策的实施,也是为了防止洋人来华,破坏国家经济和文化的利益。
南明时期,随着西方列强向中国扩张的步伐加快,明代建立海禁法的责任心也越来越强,力图通过加强海防、保持封闭状态,防止洋人侵犯中国的利益。
三、海禁政策的影响明代海禁政策对中国海运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停滞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许多商队无法到达中国沿海,无法进行海外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逐渐停滞。
2、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明代官方实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但是实施海禁政策也导致了财政收入的减少。
中国明朝的海禁政策

中国明朝的海禁政策明初,朱元璋立国之后,鉴于国防安全和对外贸易控制的需要,实行了一系列旨在闭关自守的政策,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海禁政策。
该政策的核心是限制乃至禁止民间私自进行海上贸易,试图通过国家力量对海洋贸易实施垄断。
海禁政策的实施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宽严与执行力度随着不同皇帝的治国理念和政治需要而波动。
在郑和下西洋的年代,即永乐、宣德年间,海禁一度松弛,官方支持的大规模海外探险实际上是一种国家主导的对外开放行为。
然而,随着下西洋活动的终止,海禁政策再次被严格执行,私人海上贸易遭到打击。
海禁政策背后的原因复杂。
一方面,明朝希望切断内陆与海外的联系,以遏制沿海的倭寇之乱;另一方面,朝廷也希望通过控制对外贸易来保护国内产业,以及防止白银外流,维护经济稳定。
此政策产生了诸多影响。
积极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减少了倭寇对沿海的侵扰,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然而,消极方面的影响更为显著,海禁抑制了沿海经济的发展,阻断了中外正常的商品与文化交流,使得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陷入困境,同时催生了大规模的走私和海盗活动。
在社会层面,海禁政策造成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停滞,渔民和商人生计受限,引发不满和对抗。
文化上,由于对外交流的限制,使得中国错失了与外界进行科学、技术交流的机会,间接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滞后。
海禁政策一直持续到明朝晚期,随着葡萄牙等西方势力的到来和沿海倭寇的日益猖獗,明朝不得不逐渐放宽海禁,试图通过开放贸易来缓解国内外的压力。
然而,这一切为时已晚,海禁政策早已根深蒂固地影响了明朝的对外贸易体系,最终未能成为挽救明朝末路的良方。
回顾明朝的海禁政策,我们不难发现,它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其时代背景下的合理性,又有因应变化不力而产生的种种弊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明朝的海禁政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提醒着后人在面对世界的时候,需有包容与开放的心态,方能乘风破浪,与时俱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海禁政策述论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明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遭到海外侵略的朝代。
其对外政策较之前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针对民间的海禁政策。
从洪武四年(1371年)到隆庆年间开禁共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时间。
那么这么久的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何在、过程如何、后来为何开禁、海禁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明王朝建立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对内主要表现为皇权的空前提高、对地方控制的空前强化、国家机器对内对外职能的加强等方面。
对内事务中,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措施,使大权一归朝廷和归君主。
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在对外事务中,朝贡贸易的加强与海禁的实施正体现了这一点。
为垄断对外贸易并使之全面官营化,必须限制或禁止各种非官方渠道的对外贸易,将海外贸易严格限制在朝贡范围内。
因此,海禁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
海禁政策的实行正是出于洪武年间对付南倭北虏策略的考虑。
尽管这时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胁一直未能解除,而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也一直不断,两者较之,前者更为严重。
因此,实行较为消极的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策略需要。
第三,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
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与外国势力侍机卷土从重来。
"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军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豪强悉航海,纤岛倭入寇。
"1"禁滨海民不得私入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2加上洪武十四年的胡惟庸案,其中一条罪名就是私通倭寇。
因此,私通番国也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担臣民与外国势力联合对朱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3朱元璋也毫不掩饰地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
故尝禁其往来。
"4第四,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
朱元璋出身贫寒,完全是小农身份出身,尽管已登上九五之尊,但其个人仍存在潜在的自卑心理。
从他在位几十年中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以稳固统治便可见一斑。
那么这种心理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一种收缩状态,对臣民与外国呈现一种不信任,从而防止内外势力联合的海禁政策的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贡国多诈及防止铜钱等外流,明朝建立后承袭元代的货币财政政策,发行大明宝钞,并禁止使用铜钱与白银,同时也要禁止铜钱与白银外流。
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诏户部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不许出番"。
5第六,是建立以天朝礼制为主要形式与以朝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体系(礼治天下)的需要。
自古以来,中国(中原)一直处于东亚的文化发达之端,国力之强是周围各国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与周围个国一直存在着不对等(但和谐)的关系--宗藩关系。
十三世纪以来周边国家虽仍不能与中国相比,但民间的交往与关系已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严重威胁着政府间的关系,而且元代与明代的对日外交也受到严重挫折,因此,这种官方有意或无意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也受到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在十六世纪初以后在东南亚一带,这种体系也遭受到西方强国的挑战。
明王朝要维持与发展这种体系,感到有必要限制或禁止民间的海外往来。
因此,海禁政策的出笼与发展也是维持与发展天朝礼治天下与在国际关系中保持宗主国身份的需要。
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是中国重农抑商的大陆自足发展的传统民族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最高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上的体现,也是中国统治者在十四到十六世纪面对国际与国内形势新变化所做出的一种消极反映。
二政策实施过程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隆庆元年开禁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
(一)开始实施及逐渐强化的洪武时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并没有马上实行海禁政策。
吴元年(1367年)还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对外经济关系,存在着一个短暂的的允许私人海外贸易关系的时期。
但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颁布一系列的诏令实行海禁政策。
1、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没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似出海"。
62、洪武十四年冬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73、洪武十七年(1384年),"派信国公汤和巡视浙闽,禁民入海捕鱼"。
84、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
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95、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春正月,"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狡诈,绝其往来。
唯流球、真蜡、衢罗斛入贡,而缘海治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悉治重法凡番香、番货皆贩鬻,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民间祷祀止用松柏枫桃诸香,违者罪之。
其两广所产香木听土人自用;不许越岭货卖,虑其杂市番货,故并及之"。
106、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11而且在洪武年颁布的《大明律》中也明确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绢、丝锦私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
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
物货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
失觉察者,减三等,罪只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12而且为保证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明朝贡品贡年实行了限制与规定,实行勘合制以验证真伪,这样将海外贸易有效地控制在政府手中,使得海外贸易全面官营化,给明王朝带来诸多好处,可以继续修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树立中国天子"统驭万国"的对外形象;可以建立与海外各国的经济往来,互通有无;可以通过贸易往来建立成功的外交与安定的国际环境。
同时,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可以使国家垄断海外贸易,专有海外贸易的利权。
并且也巩固了海外国家的宗藩关系。
从这些禁令所颁布的内容上看,出现逐渐向经济方面转化。
到洪武二十三年,明确规定严禁民间对外经济往来,甚至在洪武二十七年规定两广所产的香木不能到外地去卖。
这说明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政策的内容。
(二)似松实紧的永乐时期(郑和时代)从《明实录》上看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以前明政府所颁布的海禁令并不多,仅见两处,即明成祖的即位诏书中明确规定:"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
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13和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又进一步"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14从那以后,永乐帝没有再颁布禁海令,似乎表现宽弛的局面。
其实不然,永乐帝即位之初继承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而且变本加厉。
从永乐二年的诏令中可见一斑:将原来的海船改为平头船,这是釜底抽薪之法,平头船无法在远洋中航行,这样断绝了国内军民与海外各国的主动联系,从而保证了官方的朝贡贸易的畅通无阻,实际上永乐二年以后不再颁布禁海令正说明了这时期的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而且这时期的朝贡贸易达到了最高峰。
私人的海外贸易几无存在空间,况且郑和下西洋的庞大队伍本身就是对民间海外贸易的巨大威慑。
郑和下西洋本身具有招抚海外逃民之责。
这样谁还敢私自下海对外贸易?官方贸易的发达之时正是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之日。
官方的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是相得益彰的。
(三)时松时紧并逐渐失败的后郑和时代(宣德八年至正德年间)宣德八年自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之后,宣德政府就迫不及待地令行在都察院严私通番国之禁,"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司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盗,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知而不告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
15尽管在此之后仍多次下达海禁之令,然而收效甚微,民间私人海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
政府不再派遣使团远航海外招徕入贡,而且严格限海外各国的入贡次数及贡品的数量。
随着朝贡贸易的衰弱,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却发达起来。
随着民间海外贸易冲破海禁的束缚、明朝政府的日益腐朽与塞防的吃紧,海禁政策也随之松懈。
民间的海外贸易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史籍这方面的记载也颇多。
"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
"16而私人海外贸易中心的月港"小苏杭"的美誉。
到了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政府进一步放宽海禁。
主要表现为对海外来华船只不管是官方贡舶还是商民商舶,无论有无朝廷所颁勘合,是否合乎朝贡期限,都允许进行互市、贸易往来,并且还对海外商船实行抽分制。
正德四年(1509年),有衢罗遇风漂到广东"镇巡官合议,税其伙"17以备军需。
宣德五年,地方上奏"盗贼连年为乱,军饷不支,乞将正德三年、四年抽过番货,除贵若象牙、犀角、鹤顶之类解京。
其余粗重如苏木等物,估价该银一万一千二百有奇,宜变卖留充军饷"。
18随着海禁的松弛,民间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正德九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19而这时朝廷内部也出现了要求开禁与发展海外贸易的思想。
15世纪后期,曾任内阁大学的丘浚在上于明孝宗的《大学衍义补》中明确提出,反对国家抑商与对商业活动干预过多,公开主张开放朝贡以外的民间正常对外贸易,并明确向朝廷建言,开放海禁。
以上可以看出,朝廷的最高层已出现此类思想,那时对海禁的松弛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