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癌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国内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Meta分析

国内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Meta分析

究, 并对文献进行 异质 性检 验 , 后应 用 M t 析软 件 Rv a5 1 然 e a分 eM n. 对各 研 究原 始数 据 进行 统计 学 处理 , 算其 加权 均数 计 ( en i r c, D , 值以 9 %可信区间 ( o dne n r , I表示 , M a f e eM )合并 D en 5 Cn ec tv C) i f iea l 同时给 出 M t 分析森林 图。结果 e a 最终进入
t分 析显示 , E F高表 达可能在 H C的发生 、 a VG C 发展及转移 中起重要作用 , 这对要 的参
考意义 。
【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 分析 mt a 【 中图分类号】 R757 3.
1 E ANALYS S oF I I 1
m ,H C) a C 患者血清 中的表达情况 , 探讨其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 中可能 的作用机 制。方法 检 索中国知 网、 国生物医学文献 中 数据库 、 维普及 万方数据库 , 收集 2 o 2 1 国内公开 发表 的论文 , 为 V G 0 0— 00年 且 E F在 H C中表 达及意 义 的独 立病 例对照研 C
i h e e o me to n t e d v lp n fHCC .M e l t Do u n sp b i e h n o 2 o 0 0 wee r t e e h o g NKI tl i os c me t u l h d i C i af m 0 O t 2 1 r er v d t r u h C s n r o i .CB a d VI M P n n n a aa a so a e c nr t is a o i td wi VE e ao el a a cn ma a i g i o a c u t e p s i l a d W a F g d tb e n c s . o t ls d e s cae t GF a d h p te l lrc r i o .T k n t c o n h o s i — n s o u s h n u n t b i t so ee o e et f h t d e .asait a e t o e e o e et sp r r d h a i ee c d 9 % C e v u t i fh tr g n i o e su is tt il ts rh t rg n i wa e o me .T e Me D f r n e a 5 e y t sc f y f n n 1w r t e a ae e o l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

i mmu o i o h mi ltc nq e a d t e n lz d t e rl t n b t e t d e u c me wi l ia a h — n h s c e c e h i u , n n a ay e h ea i ewe n s id o to t ci c l t o t a h o u h n p
维普资讯
第l 4卷 第 6期 20 年 6月 08
河 北 医 学
HE E DI I B IME C NE
Vo . 4. 1 1 No. 6号 : 0 6 3 (0 8 0 1 6- 2 3 20 )6-03 o 0 68一 3
l i caat . eut ① T e3 f 0hpt eua ac o asei n 6 . % )w r psi o o c hrc r R sl: g e h 4 o 5 ea cl l cri m pc s(8 0 o l r n me ee oiv f= te
V G . h f 0 hp t e ua cri m pcm n 1 % )w r p s i rV G . h x rs o f E F T e2o ea cl l ac o asei e s( 0 2 o l r n ee oiv f E F T eepes n o te o i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 子 在 肝 细 胞 癌 中 的 表 达 及 其 临 床 价 值

万 骋 , 崔 斐 , 陈 斌 , 陈锦 章 , 黄 宇 贤 , 罗 荣城
( 方 医 科 大 学 南 方 医 院 肿 瘤 中 心 , 广 东 广 州 南 50 1 1 5 5)
s nw s o asca dwt sx ae tm r i ,ereo ieet t na dap a e poe g r P< . i a t soi e i e ,g , o z dge f f rni i n lh t rti f ue( 0 o n t h u se d ao fo ni 0 ;n eerl e l i l t ea dlm hnd eat i o hp t e ua ac o ap t ns( 5)a dw r e tdt c nc a n p oem ts s f eao l l c i m ai t P< a o i asg y as c lr r n e 0 0 ) C n ls n: E Faeoe — xrse C su sa dpoieaterta b s r p l a . 5 . o cu i V G vr epesd i H C tse ,n rv oe cl ai f pi — o r n i d h i so a c

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血管生成与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目前治疗肿瘤的方法有很多,但效果却不尽相同,有些治疗方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如化疗和放疗等。

为了更好地治疗肿瘤,科学家们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抗血管生成治疗。

本文将从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原理、应用情况等方面详细介绍这种治疗方法。

一、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血管生成是人体内部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调节,通常情况下是处于一种平衡状态。

但肿瘤却能够通过一定的机制破坏这种平衡状态,使得血管生成过度。

这种过度的血管生成是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提供肿瘤细胞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并且帮助它们迅速扩散、转移。

具体来说,肿瘤血管生成是由一种叫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物质调控的。

当人体器官组织缺乏氧气和营养物质时,会释放VEGF,这个物质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增殖,进而形成新的血管。

而肿瘤恰恰利用了这个机制,让被它包裹着的组织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以此使它们不断生长和扩散。

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原理根据上面的描述,我们知道VEGF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

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原理正是通过抑制VEGF的生成和功能,减少肿瘤血管数量,以此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这也是它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式不同的地方,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杀死癌细胞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目前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中,使用的主要药物是VEGF受体的抗体和VEGF结合蛋白。

这些药物能够与VEGF结合,从而阻止它与正常的受体结合,进而抑制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可以抑制VEGF的产生,或者阻止VEGF的信号转导等。

三、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应用情况目前,抗血管生成治疗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该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减少了对患者的毒副作用,同时不会像传统肿瘤治疗方式一样使得恶性肿瘤细胞对治疗产生抵抗性。

其主要的适应症是肝癌、结肠癌、肾癌和脑胶质瘤等癌症的治疗。

表皮生长因子在癌症中的作用研究

表皮生长因子在癌症中的作用研究

表皮生长因子在癌症中的作用研究癌症一直被人们视为最可怕的疾病之一,对人类生命的威胁不可小觑。

虽然近年来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治疗癌症仍然是一个严峻挑战。

因此,弄清楚癌症的发生机制和探索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之一。

表皮生长因子在癌症中的作用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癌症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表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EGF)是一种分泌性的肽类生长因子,它是由巨噬细胞等多种细胞产生的,可以促进细胞增殖和生长。

EGF结合在细胞表面的受体上,刺激细胞内的细胞周期蛋白复合物的活性,从而促进细胞增殖和生长。

EGF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

EGF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EGF和EGF受体在癌症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加,这表明EGF在癌症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EGF通过与EGF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的多种信号通路,如RAS/MAPK、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同时,EGF还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增强肿瘤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能力,从而加重了癌症的恶性程度。

表皮生长因子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EGF在癌症治疗中也有其应用价值。

以EGFR受体作为靶点的药物,如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等,已经被广泛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中。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EGF与其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式。

同时,EGF还可以作为治疗肿瘤的靶点。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些能够特异性结合EGF的蛋白质合成出来,供给肿瘤细胞摄入,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灭。

总结表皮生长因子在癌症中的作用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EGF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激活多种信号通路,促进癌症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并抑制肿瘤细胞凋亡,是癌症恶性化的重要因素。

利用EGF作为治疗靶点的药物和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非常积极的成果,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表皮生长因子在癌症研究中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大,为早日战胜癌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血管生成素2对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血管生成素2对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靶 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

A g2在肿瘤血管新生 中作用显著 。A g2及受体 在癌组 n- n-
织 表 达 明显 高于 周 围组 织 , 别 是 A g 特 n - 异 表 达 于 癌 周 血 2特

Ag n - 子 组 成 与 结构 特点 2分
Ag n 主要 由血 管 内皮 细 胞 和 血 管 周 围 细 胞 合 成 , 过 自 通
管重建 区 , 参与血管新生起 始及延 续过程 , 影响肿 瘤生长 和 转移 。在血管形成早期 , 毛细血管尚未完全形成 的癌组织 中 可见 A g2表达上 升。A g2能激活癌血 管 内皮细胞增 殖 , n一 n-
可作 为 肿 瘤 血 管 生 成 的 早期 标 志 。 二 、 癌 进 展 过 程 中 A g2 和 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肝 n一
7 D。 n- 5k A g 2与 A g1同 源 性 为 6 % 。人 、 A g2同 源 性 n. 0 鼠 n一
Ag n- 与肝癌肿瘤 的血 管生成 , 2参 且与肿 瘤血管形成 的
数 目、 肿瘤 的临床分期及 预后关 系密切。A g n- 2可以破坏 血
约 8 %。小 鼠 c N 5 D A文 库显 示 , n一 A g2与 A g1类 似 , n一 由 4 8个氨基 酸组成 , 9 氨基端 含一个疏水 分泌信号肽 和卷曲螺 旋结构域 ( oe—o e , C) 占结构 的 6 % ; 基端含 纤维 ci dci d C , l l 9 羧 蛋白原样结构域 ( b ngn1 ed m i,D) 功能是受 体结 ii f f oe.k o a F , i n
恶 性 程 度 密 切 相 关 。 人 类 A g家 族 包 括 A g1 A g2和 n n一 、 n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临床意义和检测优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临床意义和检测优势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临床意义和检测优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功能性糖蛋白。

它是特异性的、生理作用强大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能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其增殖、迁移、管腔形成,参与血管生成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它可致肿瘤血管异常生长,阻碍抗肿瘤药物有效输送至肿瘤组织内,并可刺激新生血管生长因子增加。

肿瘤与血管的关系:肿瘤生长和转移原理一方面,如果没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和营养,肿瘤是长不大的,也就1-2mm3的样子。

肿瘤生长必须依赖血管的生成来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另一方面,肿瘤的转移也需要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来实现。

由此可见,肿瘤的生长、转移与血管是密切相关的。

VEGF检测的临床意义1、肿瘤的早期筛查。

肿瘤的生长、转移十分迅速,当肿瘤细胞团向实体肿瘤转化过程中,肿瘤细胞会产生大量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此时多为肿瘤Tis期和T1期,是肿瘤早期筛查的最佳时期,并可通过现有的临床手段予以确诊。

早期筛查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2、肿瘤的广谱性筛查。

有血管新生趋势变化,就伴随VEGF浓度变化。

VEGF可筛查几乎所有实体肿瘤,它的广谱性是其他检测指标不可代替。

3、VEGF可用于肿瘤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

临床上很多恶性肿瘤疾病缺乏特异性的肿瘤标志物,例如肾癌等。

而由于VEGF的广谱性、敏感性使得通过血液检测VEGF就可辅助诊断这类恶性肿瘤疾病。

同时,根据VEGF的水平变化可反映肿瘤的发展程度,对肿瘤的预后可作出判断。

一般而言,同一种恶性肿瘤,VEGF水平越高,肿瘤恶性程度也越高,预后相对较差。

VEGF检测优势1、早:在癌症发生的早期即可发现,对肿瘤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2、广:广谱性肿瘤标志物,适用于各种肿瘤的筛查和检测;3、准:联合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测提高诊断的准确性;4、高:灵敏度高,VEGF的最低检测限为pg级,分析灵敏度为目前肿瘤标志物中最高。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肝癌是常见的富血管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目前在我国很大一部分肝癌在就诊时因肿瘤体积大,不能外科手术,经肝动脉化学性栓塞(tace)是其首选的治疗方法[1,2],但tace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影响tace的疗效的因素很多,其中tace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是重要因素之一,栓塞术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越快、越多,介入治疗的难度就越大,肿瘤易复发和转移,预后差[3,4]。

tace后肿瘤的侧枝血管形成是肿瘤血管生成的结果。

现就肿瘤血管形成的机理、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现状、肝癌tae术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治疗对策作一综述。

1、肿瘤的生长与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从现有微血管中长出新毛细血管的过程。

实体瘤的生长经历两个阶段:当肿瘤直径小于2~3mm时,肿瘤不需要新生血管。

肿瘤细胞通过间质液从毛细血管中获取营养物质,排出代谢物并交换氧气。

这被称为血管前期[5,6]。

在此期间,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随着肿瘤细胞的进一步增殖,肿瘤微环境发生变化,如缺氧、pH升高和no升高[5],刺激肿瘤细胞和宿主细胞产生促血管生成因子,下调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打破局部肿瘤组织中两者之间的平衡,并开始血管生成。

当肿瘤发生血管生成时,肿瘤可以迅速增加并获得转移能力,称为血管期[7,8]。

肿瘤血管生成涉及多种因素,其过程是[5-10]:① 肿瘤组织在缺血缺氧的作用下产生一些可溶性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

② 毛细血管内皮下基底膜的降解和血管周围细胞外基质的重塑。

在此阶段,原始血管充血,通透性增加,细胞连接松散,基底膜被各种消化酶溶解和破坏,形成间隙。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水解酶,如乙酰肝素酶、组织蛋白酶B和D、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剂、弹性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③ 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

在此阶段,内皮细胞大量增殖,穿过原始血管的细胞间隙,到达血管周围组织,形成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血管芽。

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
个体化治疗
基于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未来将实现个体化抗血管生成治疗,根据患 者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05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 案例分析
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案例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抗血管生 成治疗已成为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肺癌的抗血管生成治疗中,常用的药 物包括贝伐珠单抗、安罗替尼等。这些 药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切断肿 瘤的营养供给,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
监测患者接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以确 保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03
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现 状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依赖于新生血管的 形成,抗血管生成治疗通过抑制肿瘤 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的营养供给,从 而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 以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放 疗、免疫治疗等)联合使用,提高治 疗效果。
肿瘤血管生成的调控机制
生长因子调控
肿瘤细胞释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调控血 管生成。
信号转导通路
肿瘤细胞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如PI3K/Akt、MAPK等, 调控血管生成。
基因表达调控
肿瘤细胞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如血管生成相关基因, 调控血管生成。
02
抗血管生成治疗原理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作用机制
克服耐药性
针对耐药性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耐药性机制,开发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或采用联合治疗策略以提高疗效。
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副作用管理
副作用类型
抗血管生成治疗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高血压、蛋白尿、出血、血栓形成等。
副作用管理
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副作用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并给予相应的 对症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癌中的作用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癌;血管生成;文献综述 肝细胞肝癌(HCC)属于多血管性实体瘤,实体瘤若没有血管生成提供足够的血供,其直径不会超过2 mm,肿瘤不能持续生长并发生坏死。因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的血管生成由多种血管生长因子调控,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VEGFR)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最重要的作用。作者就肝癌中VEGF与VEGFR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1 VEGF结构和作用 VEGF是1989年由Ferrara发现的,是最重要的血管生成调节因子。VEGF家族属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VEGF超家族成员,有同源二聚体结构,在单体肽链上含有8个半胱氨酸残基。VEGF家族至少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胎盘生长因子(PIGF)以及T.f. svVEGF等7个成员,其中T.f. svVEGF是最近在蛇毒中发现的[1]。

人VEGF基因位于染色体6P21.3,全长28 kb,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组成,其cDNA基因长14 kb,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34~45 000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亚基之间通过二硫键相连,如果二硫键断裂,则丧失所有生物学活性。VEGF基因经过转录水平的剪切可产生5种不同的转录子,人类至少有5种VEGF,分别由121、145、165、259和206个氨基酸组成。其中VEGF206含有全部8个外显子序列,VEGF189和VEGF165分别缺失部分或全部第6外显子,VEGF121缺失第6、7外显子,VEGF145则保留了第1、8外显子,VEGF165的表达有某种优势。VEGF的N端含有26个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主要由基因结构中的第1外显子编码。除VEGF121和VEGF145外,其余的VEGF均部分或全部与细胞表面含肝素的蛋白聚糖结合。VEGF165是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主要成分,通过与VEGFR结合而发挥生物学作用。

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其生理学上主要功能有:(1)选择性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并促进血管形成;(2)增强血管尤其是微小血管的渗透性,使血浆蛋白等大分子外渗沉积在血管外的基质中,为新生毛细血管网的建立提供营养。VEGF对肿瘤的影响机制可能有[2]:(1)促进肿瘤血管形成,这与VEGF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血管支持物生长有关。VEGF-A、VEGF-B、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1、VEGFR-2等均参与此机制。(2)促进肿瘤淋巴管生长,参与此功能的主要为VEGF-C、VEGF-D及受体VEGFR-3,与肿瘤生长和淋巴管转移密切相关。(3)对肿瘤细胞的细胞动力影响。目前VEGF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还存在着争论,但对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已获得一定的共识,VEGF可诱导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4)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的耐受性及影响免疫功能。VEGF降低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可能与血管的形成相关。而对 免疫功能的影响则主要是VEGF诱导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2 VEGFR结构和作用 VEGFR家族包括VEGFR-1(Flt-1)、VEGFR-2(KDR/Flk-1)和VEGFR-3(Flt-4)3个成员,其中VEGFR-1和VEGFR-2结合VEGF-A,在血管化的调控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VEGFR-3结合VEGF-C和VEGF-D,作用是刺激淋巴管发生[3]。

VEGFRs胞外区有7个免疫球蛋白结构域,胞内区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该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通过受体和配体结合而激活,由受体磷酸化而引起细胞内许多酶发生反应,在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VEGFRs主要在内皮细胞上表达,少数一些细胞如滋养层细胞、单核细胞、造血干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也表达VEGFR,缺氧和VEGF作用使VEGFR,特别是VEGFR-1和VEGFR-2在内皮细胞和肿瘤组织表达上调。不同VEGFR被VEGF活化后产生的效应不同,VEGFR-1不仅在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而且在单核-巨噬细胞中也有表达,作用是刺激骨髓源性细胞的迁徙。巨噬细胞即通过VEGFR-1信号迁徙到肿瘤或炎症组织中刺激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4]。还有报道说VEGFR-1能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以及调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的定位,调节它们在循环中的存活[5]。VEGFR-2对血管增殖比VEGFR-1重要,是血管形成的主要信号,VEGFR-2信号在血管系统发育中是必须的。VEGFR-3主要表达在淋巴内皮细胞,调控淋巴发生以及其配体VEGF-C和VEGF-D[6],对淋巴系统增殖非常重要,人类VEGFR-3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上的无义突变导致由于缺乏淋巴管的发育而发生家族性淋巴水肿综合征(Milroy disease)。新发现的神经纤毛蛋白1是一个独立的VEGFR,其与VEGF165特异性结合,可促进VEGF与VEGFR-2的结合,发挥更有效的生物学作用。此外,尚存在可溶性VEGFR,研究得较多的是可溶性VEGFR-1,它是由VEGFR-1 mRNA不同剪接而产生的,仅有细胞外序列,其在哺乳动物、鸟类及两栖动物中都是保守存在的,所以推测和胚胎发育有关。

3 VEGFR的信号通路 VEGFR-1和VEGFR-2所引起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有所不同,这两种受体共同调节病理性和生理性血管的生成。VEGFR-1扮演双重角色,在胚胎时期负性调节血管生成,而在成人却是正性调节酪氨酸激酶活性,可能与调节内皮细胞间作用、内皮细胞与基底膜作用以及内皮细胞的迁移相关。VEGFR-2(KDR/Flk-1)有强激酶活性,此受体激酶有效地激活内皮细胞中PLCγ(磷脂酶Cγ)和PKC通路以及其下游的c-Raf-MEK-MAP-激酶通路[7]。另外,自磷酸化位点1175酪氨酸的信号,对于PLCγ的结合和激活PLCγ-PKC通路是至关重要的,此位点上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的小鼠(flk-1 1173F/1173F小鼠)由于缺乏血管的发育导致胚胎死亡[8]。

VEGFR-2产生很多的血管发生信号不仅仅是导致内皮细胞增殖,而且导致细胞迁徙及形态建成包括管状结构的形成。951酪氨酸结合接头蛋白TSAd从而调节细胞迁徙[9]。Nrp1是VEGF-A165的联合受体,其与VEGF-A165结合后可以增 加VEGF-A165结合VEGFR-2的亲和力,并且增强了信号转导。对于VEGFR-3的信号通路还没有完全的认识,报道较多的是PLCγ-PKC通路,Ras通路的激活也是有报道的,两条通路在信号活化中起同样作用还是其中某一条起主要作用还需要研究。

4 VEGF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肿瘤生成和转移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血管形成是主要因素之一。肿瘤血管形成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蛋白酶分解基底膜、内皮细胞迁移和增生及毛细血管网形成。在初始阶段,肿瘤细胞释放血管形成因子激活内皮细胞,同时产生蛋白酶使基底膜降解,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另一方面,内皮细胞旁分泌某些生长因子刺激瘤细胞生长,内皮细胞和瘤细胞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由于肿瘤诱发的血管不同于正常血管,其结构与功能异常,易引起局部坏死。另外,肿瘤组织微血管基底膜不完整,血管壁缺乏平滑肌支持,血管壁很薄,易通透,瘤细胞产生的各种因子和蛋白酶类易渗透至细胞间隙;而瘤细胞易穿透到血管内使瘤细胞顺血流到远端部位,形成微小转移灶。肿瘤组织诱导的血管生成是一复杂的多因素调节过程,已陆续发现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其中以VEGF的作用最为突出。

4.1 VEGF在肝癌中的表达 VEGF与肿瘤的血管形成关系密切,并与肿瘤的复发、转移有关,在肝癌中也不例外。Brodsky等[10]使用免疫组化分析以及Western-blot的方法来研究正常肝组织、肝硬化和肝癌中VEGF表达和血管密度的关系,发现与正常肝组织比较,肝癌组织中的血管密度是增高的(185%),并且在血管密度和VEGF表达之间有明显的关联(r=0.98,R2=0.969 6)。说明了VEGF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2 肝癌中VEGF的生成 VEGF的生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可以上调其表达的有缺氧、雌激素等,最主要的因素是缺氧。缺氧通过两种机制影响VEGF的合成:(1)缺氧可以导致HIF-1升高,而HIF-1是缺氧诱导肿瘤组织VEGF高表达的主要因素,可以导致VEGF转录水平的提高和VEGF mRNA稳定性的增强[11]。(2)在缺氧状态下,bcl-2表达显著上调,增强了VEGF mRNA的稳定性,bcl-2通过HIF-l转录因子增强了VEGF启动子的活性,从而诱导VEGF高表达[12-13]。另有研究显示缺氧使得HIF-α蛋白避免了被泛素蛋白降解,HIF-α可以诱导肿瘤组织中VEGF生成[14],而肿瘤自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可刺激肿瘤周围组织细胞以旁分泌的形式分泌VEGF。此外,某些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IL-6、干扰素(IFN)-α、IFN-γ、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均有协同作用,可加强肝癌细胞中VEGF的表达。一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也可使VEGF表达增加。

4.3 肝癌中VEGF/VEGFR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