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节燃放炮竹鞭炮古诗词45首精选

描写春节燃放炮竹鞭炮古诗词45首精选
描写春节燃放炮竹鞭炮古诗词45首精选

描写春节燃放炮竹鞭炮古诗词45首精选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但也称“爆竹”。

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3送年

北风寒,北风南去何时还?

何时还:才弃孤帆,又登客船。

如烟往事成笑谈,神州亿万尽欢颜。

尽欢颜:爆竹声起,又是一年。

4畲田行【唐】刘禹锡

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

钻龟得雨卦,上山烧卧木。

惊麏走且顾,群雉声咿喔。

红焰远成霞,轻煤飞入郭。

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

青林望靡靡,赤光低复起。

照潭出老蛟,爆竹惊山鬼。

夜色不见山,孤明星汉间。

如星复如月,俱逐晓风灭。

本从敲石光,遂至烘天热。

下种暖灰中,乘阳拆牙孽。

苍苍一雨后,苕颖如云发。

巴人拱手吟,耕耨不关心。

由来得地势,径寸有余金。

5生春二十首【唐】元稹

何处生春早,春生稚戏中。

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

骂雨愁妨走,呵冰喜旋融。

女儿针线尽,偷学五辛丛。

6岳州守岁二首【唐】张说

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

愁逐前年少,欢迎今岁多。

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

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

7失调名【宋】晁补之

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

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

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

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

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

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

这是一首描写北宋春节风俗的词,词作仿佛是一幅北宋春节的年俗画,在瑞雪初霁、白梅盛开的日子里,春节到了,“灶马”“门神”“酴酥”“桃符”“驱傩”“爆竹”等纷纷登场,爆竹声吓退了鬼怪。在这大吉大利的新年里,词人祈愿与家人都能永远长寿。透过词作,今人可以清楚地知道千年前人们欢度佳节的盛况。

8玉楼春【宋】李处全

年光箭脱无留计。才过立春还守岁。

要知一岁已寻侬,听打个惊人喷嚏。

椒盘荐寿休辞醉,坐听爆竹浑无寐。

明朝末后饮屠苏,白发从渠相点缀。

9一翦梅【宋】韩淲

醉倒城中不过溪。

溪外无尘,惟掩柴扉。

水浮桥漾翠烟霏。

一片闲情,能几人知。

留饮君家絮帽敧。

爆竹声中,万事如斯。

梅催春动已熹微。

尔既能来,我亦何疑。

10鹧鸪天【宋】刘辰翁

旧日桃符管送迎。灯毯爆竹斗先嬴。

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

梅弄雪,柳窥晴。

残年犹自冷如冰。

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

11喜迁莺【宋】史浩

雪消春浅。

听爆竹送穷,椒花待旦,

系马合簪,鸣鸦列炬,几处玳筵开宴。介我百千眉寿,齐捧玉壶金盏。

最奇绝,是小桃新坼,争妍粉面。

女伴。频告语,守岁通宵,莫放笙歌散。酒晕朝霞,寒欺重翠,却忆凤屏香暖。笑拂满身花影,遥指珠帘深院。

待到了,道一声稳睡,明年相见。

12柳梢青【宋】宋无名氏

爆竹声收,烧灯节过,恰又经旬。

闻道当年,长庚梦李,嵩岳生申。

江淮草木知名。

有多少、阴功在人。

只恐称觞,棠阴未徙,促觐枫宸。

13《浣溪沙》宋向子諲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瞳瞳晓色上林庐,老去怕看新历日,

退归拟学旧桃符,青春不染白髭须。

14《清平乐·一杯椒醑》王炎

一杯椒醑。惜饮难成醉。

爆竹声中人未睡。共道今宵守岁。

不如且就衾裯。谁能细数更筹。

三百六旬过了,明朝却是年头。

15《元日》宋陈造

爆竹声中杂笑呼,斗杓插海寺钟初。

椒觞带梦随小饮,桃板得诗仍自书。

愒日晚涂知内讼,占风吉卜定非虚。

新年旧管新收累,大府隆宽傥贷予。

16《鹧鸪天·爆竹声中岁又除》宋赵师侠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

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後饮屠苏。

归与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17《临江仙·爆竹声残天未晓》宋张伯寿爆竹声残天未晓,金炉细爇沉烟。

儿孙戏彩映芳鲜。

共倾元日酒,同祝大椿年。

我愿儿孙如我寿,高低富贵随缘。

不须厚禄与多田。

诗书为世业,清白是家传。

18《江城梅花引己卯除夕》元邵亨贞

灯前儿女小团*。

岁将阑。夜将残。

一度逢春,一度减朱颜。

明日东风三十二,又添得,二毛侵,鬓底斑。

世问世间行路难。

身世闲。天地宽。

往事往事恨未了,长恨儒冠。

爆竹声中,春又到柴关。

一任黄尘门外扰,且留取,旧梅花,独自看。

19《壬子除夕》宋陆游

前村後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

老逢新正幸强健,却视徂岁何峥嵘!

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岂知一出践忧患,歛缩岂复希功名。

雪霜满鬓觉死近,节物到眼空叹惊。

蚕官社公正暖热,春盘傩鼓争施行。

蓬门车马所不至,山僧野叟相逢迎。

呜呼吾曹见事晚,古俗实在蚩蚩氓。

茆檐一笑语儿子:明当满举屠苏觥。

20《观伯时画马》宋黄庭坚

仪鸾供帐饕虱行,翰林湿薪爆竹声,风帘官烛泪纵横。木穿石盘未渠透,坐窗不遨令人瘦,贫马百藖逢一豆。眼明见此玉花骢,径思著鞭随诗翁,城西野桃寻小红。

21《除日/除夜》宋朱淑真

爆竹声中腊已残,绀酥酒暖烛花寒。

朦胧晓色笼春色,便觉风光不一般。

22《永新宰潘仁叔再约观梅》宋戴复古去年忆访潘怀县,樽俎风流主意饶。

爆竹声中度残岁,华灯影里醉元宵。

春风又起观梅兴,野客仍烦折简招。

预想张园寻故事,插花秉烛过溪桥。

23《次容斋喜雪禁体二十四韵》宋方回燠寒节若无嗟若,不寒而燠疫疠作。

叵堪穷腊阳气泄,况乃炎方土风恶。

大块积蓄久酝酿,元造斡回骤飘落。

朝曦掩翳九乌死,夜吹呼号万骑掠。

饯岁才轰爆竹声,鞭春初截土牛角。

芳芽脆甲缩芹荠,饥喙枵肠诉乌鹊。

小迟尚可诧祥瑞,大快一举洗污浊。

蛰虫且当伏深穴,贞松决不仆幽壑。

孤舟独钓柳何奇,衡门空宇陶如昨。

冻手三噢复三咻,泥屐一前仍一却。

未妨猎骑湿鞍韉,政恐征车埋轸较。

谁方轻暖拥文貂,我欲豪饮欠金错。

雀窥囷廪绝秕糠,蛛軃檐榱收网络。

老人畏怯小儿喜,富翁骄傲寒士虐。

蜚蜮定复扫蛮蜑,归雁未敢度幽朔。

衔枚猛将死不惧,煨芋野僧贫亦乐。

九头鬼车悉逃遁,三足毕方能距躩。

眼生灯晕蝶栩栩,肤涩衾棱鸡喔喔。

预占麦饵堆村场,绝喜米价减郛郭。

忽得肤使奇丽句,韵未易赓笔屡阁。

颍阴故事聚星堂,汶叟先生元佑脚。

禁体物语继醉翁,即今再见苏龙学。

幸公忧国仆无与,煎水烹茶聊一酌。

24《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宋方翥

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

无因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

25《元日得家书喜》宋林景熙

爆竹声残事事新,独邻临镜尚儒巾。

寒窗琴册灯花晓,衰鬓江湖柏酒春。

道在老天扶客健,书来稚子识家贫。

旧山亦有间风月,归与渔樵作主人。

26《与谢三学士唱和八首·除夜偶成拜上学士三丈》宋欧阳修

万瓦青烟夕霭生,斗杓迎岁转东城。

隋宫守夜沈香燎,楚俗驱神爆竹声。

玉树罗阶家宴盛,羽觞称寿彩衣荣。

九门朝客思公甚,向晓天风舞雪霙。

27《枕上复用道间级字韵呈同人》宋王迈

爆竹声中度岁忙,椒花杯上换春阳。

欠书元日神茶帖,又看新年傀儡场。

客枕方酣千里梦,朝靴正踏五更霜。

主翁须要惺惺在,富贵何如归故乡。

28《癸守岁职儿桃源黄溪村居》宋阳枋

贪看子舍筑溪滨,屈指除宵又及辰。

七八再逢新甲子,十三重记旧庚申。

一杯春酒红衰脸,四世斑衣悦老身。

爆竹声听桃洞晓,举家疑是避秦人。

29《元日客中和同年韵》宋赵必象

岁堂堂去逐江干,夜半东风送旧寒。

爆竹声中人老大,梅花香外客平安。

一番春事从头起,万里天衢著步宽。

上下云龙平昔愿,拟摩短翮附飞翰。

30《水龙吟·除夕》南宋诗人孙惟信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

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

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

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

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

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

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在其词作中,把过年的习俗写得生动形象,尤其是燃放驱傩爆竹,通宵不眠,结句表达了新年之际求和顺、祈平安的美好愿望。

31《爆竹行》南宋诗人范成大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燃爆竹原本是火烧竹子,使之毕剥发声以驱鬼神。这首诗对燃放爆竹过程中的喧闹景象作了生动描绘,诗作平易浅显。

32《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二首其一宋苏辙

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

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

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

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曾因“乌台诗案”、上书救兄苏轼而被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在这里的一个新年,他写下诗歌《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二首。其一写诗人虽然遭逐在外,但听到新春的爆竹声,心里还是兴奋不已。桂酒祈年,梅花寄远,没有羊酪、官酒,牛狸、崖蜜也是美味。何况,两位女婿王适、曹焕不嫌自己贫病交加,诗人衰老的容颜也在此时绽出了笑容。

33除夜立春南宋诗人叶茵

别岁传佳话,论文忆旧盟。

黄柑凝腊酿,爆竹带春声。

节序有终始,儿童争送迎。

此身强健在,列炬到天明。

南宋诗人叶茵,出生于江南水乡,为人不慕名利、善诗文,诗作《除夜立春》质朴清新、明白如话,读之令人忍不住想与作者分享那爆竹声中的迎新喜悦。

34《荆州十首》其一宋苏轼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一代文豪苏轼曾写有《荆州十首》。仁宗嘉四年(1059年),在故乡服母丧毕的苏轼和父苏洵、弟苏辙一起沿江东下,赴京师开封,是年岁末抵达荆州。新年到了,荆州百姓燃爆竹、迎新春的情景,激起了苏轼的思亲之情。他在其中一首中写道母亲长眠于故土,一家老小远离族亲匆匆奔波,身处异乡的苏轼只能在他乡阵阵的爆竹声中,抒发“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的心情了。

35岁晚怀二弟宋姚孝锡

和易成欢老易伤,壮游垂白未还乡。

烟尘无复音书到,魂梦犹疲道路长。

爆竹又惊新荐岁,屠苏空忆旧传觞。

年年此日遥相忆,鸿雁何时续断行。

徽宗政和年间进士姚孝锡,曾任代州(今山西代县)兵曹参军,金兵攻陷代州后被命为五台主簿,由宋入金,其诗多抒故国之思、亲人之念。在《岁晚怀二弟》一诗中,他这样表达羁留异乡、怅然落寞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诗人被羁于异地塞北,年华老去而归国无望,加上家书难收,道途漫漫,新春佳节之际,在阵阵爆竹声中,诗人回想起与亲人一起传觞饮酒的日子,陷入了“年年此日遥相忆,鸿雁何时续断行”的殷切思念之中。

36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宋方翥

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

无因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

高宗绍兴年间进士方翥,不愿为官,但在一个除夕之夜,却因奉命赴部而宿于一外地客舍。深夜中,舍内青灯

如豆,屋外冷雨淅沥,此时的诗人,心中无比孤寂凄凉。

睡梦中,他回到了家乡,然而,孩童们欢度新年的爆竹声

却把诗人的归乡好梦给惊醒了。现实的处境和内心的梦想

是多么矛盾啊。

37《除夜二首》宋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两宋之交的陈与义,洛阳人,写有不少忧国忧民的爱

国诗篇。“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这是他

送友人回京师开封的伤感与不满。“一自胡尘入汉关,十

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这

是他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和对前途无望的悲苦。

北宋亡国后,陈与义避乱江南,饱经流离之苦。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辞旧迎新之际,诗人在岳阳写下

《除夜二首》,表达了流离他乡渴望收复失地的心情。诗

人与晚唐的杜甫有相似的乱世遭遇,因而诗作把个人命运

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沉郁而悲壮。在这首诗作中,诗

人应该是一夜未眠,想到北方金人的入侵,义愤难平,时

年仅39岁的他,鬓发已经变白,唯有灯火依旧明亮。此时,与去年(1127年,北宋亡国之年)相比,虽辗转异乡,但

眼下暂得的欢愉也算是一番慰藉吧。明天就是新年了,诗

人要登上岳阳楼,眺望“岛烟湖雾”中春天的来临。实际上,诗人的结句语意双关,在盼望春天到来之中寄托了恢

复失地的美好愿望。

38《乙亥岁除渔梁村》南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高宗绍兴年间进士黄公度,德才深得宰相赵鼎赏识。

赵鼎因力荐岳飞抗金而被贬,黄公度也遂遭秦桧妒恨,仕

途坎坷。秦桧死后,黄公度于绍兴二十五年(农历乙亥年)奉诏回临安。是年大年三十,诗人经过一个叫渔梁村的地方,在万般感慨中,写下《乙亥岁除渔梁村》作者感叹自

己奔波仕途、沉浮宦海的身世,抒发功业未就、人已老去

的伤感,归乡之梦被爆竹声惊醒,在“残灯”“永夜”中,心里又添一段孤寂的客愁。此时,诗人想象家里的儿女们

应该围在暖和的地炉边念叨着自己吧。诗作情景相生,质朴、真切而感人。

39《丁酉除夕》南宋陆游

浮生过五十,光景如飞鸿。

寒暑俯仰间,四序忽已终。

殊方感漂泊,晚境嗟龙钟。

桃符与爆竹,懒复随儿童。

不寐非守岁,燕坐夜过中。

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力主抗金救国,收复中原,但

因受投降集团的压制,一生壮志难酬。他曾写有两首有关

除夕的长诗。在《丁酉除夕》中,诗人感叹:“”时光无情,年华已逝,除夕之夜,诗人闲坐不寐,但不是守岁迎新。此时,过年的爆竹仿佛也不再与孩子一起热闹了。在《壬子除夕》中诗人写道:“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

爆竹声。老逢新正幸强健,却视徂岁何峥嵘。儿时祝身愿

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岂知一出践忧患,敛缩岂复希功名……”在千村万户迎新的爆竹声中,诗人想到自己人已

老了,虽然身体还好,但过去的岁月却是那么不平凡,忆

起年轻时代平定中原的决心,再想到出仕以来遭遇的种种

忧患,不免让人心灰意冷。诗作中,热闹的爆竹声与作者

的悲凉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0《鞭春牛》诗明朝人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

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

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41《赠放烟火者》元人赵孟頫千古名诗

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

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

——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42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43明人黎淳《爆竹》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习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诗文讴歌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奉献精神。

44明代诗人文征明《乙卯除夕诗》

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

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

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

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

45清朝道光皇帝诗

爆竹如雷殷,池水若砥平。

坚冰太液镜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宣。

——清代烟花跃入历史鼎盛期。清廷每年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赛武烟火会。诗文一展中华儿女练武卫国、不甘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关于中国春节的来历和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

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

关于春节的四首古诗词

“儿童烧爆竹,妇女治椒花。独有龙钟叟,凄凉感岁华”这是刘克庄的《岁除二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在我国古诗词有很多而你知道的关于春节的诗词有多少呢?整理了“关于春节的四首古诗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元日》 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大年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鞭炮)。 岁:年。 除:过去了。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送暖:送来暖暖春意。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家家户户。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日:大年初一。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古诗意思: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着美味的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 《田家元日》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田家元日》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作五言绝句。前两联对诗人对自己年过四十却没能为官表示哀伤,后两联对和农夫一起推测天气,表现出自适之情。诗人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心情。 【注释】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②斗:指北斗星。回北:指北斗星的斗柄从指向北方转而指向东方。古人认为北斗星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指南,天下皆夏;指西,天下皆秋;指北,天下皆冬。 ③起:开始。东:北斗星斗柄朝东。 ④强仕:强仕之年,即四十岁。 ⑤无禄:没有官职。禄:官吏的薪俸。尚:还。 ⑥桑野:种满桑树的田野。就:靠近。耕父:农人。 ⑦荷:扛,担。 ⑧占:推测占气候:根据自然气候推测一年收成的好坏。 【翻译】 昨天夜里北斗星的斗柄转向东方,今天早晨一年又开始了。我已经四十岁了,虽然没有官职但仍担心农事。靠近在种满桑树的田野里耕作的农夫,扛着锄头和牧童一起劳作。农家人推测今年的收成,都说这一年是丰收年。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来历 小组成员介绍。 组长:陈天天(负责出调查问卷、整理资料) 组员:沈一蕾(收集资料) 内容摘要 “春节是一种民俗文化,可少有人知道春节的来历,活动通过“春节的来历”研究学习,让同学们加深对春节的了解和对来历的认知。活动从实地采访,问卷两方面研究,不但得知了群众对春节的了解情况,还普及了春节的知识。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了解千百年前蕴藏在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节日相继被人们遗忘冷落,唯有春节是一个化不开的情结。春节是一种民俗文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那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也日益被简化、改造。更是少有人知道春节来历,因此,我们小组决定设计研究《春节的来历》这个内容,了解千百年前蕴藏在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 二、研究目的 本次活动让同学们通过“春节的来历”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春节的了解和对春节来历的认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养成善于观察,敢于探究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从中学会调查、参观访问、查找资料、运用网格资源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对春节来历的分析、研究,培养他们善于分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积极动手实践,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采访法、问卷法。 青年人至老年人不等。 研究时间:2月20日~2月28日 四、课题实践过程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课题 (一)通过阅读书籍、浏览网络的途径,了解、收集有关春节的资料,并从而引出课题“春节来历”。 (二)提出与研究相关的问题。 1、关“春节”名字的由来。 2、春节起源的传说故事。 3、春节和年的概念。 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做准备。 阶段二:实地采访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

春节的来历和传说 首先全体员工提前祝全国人民新春快乐!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春节的来历(一)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1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_春节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_春节 一、春节的来历: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喧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连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庆贺那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进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进行凉爽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要紧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奇,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狠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损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损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夫人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把‘年’兽撵走。”夫人婆仍然劝讲,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觉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夫人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翌日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稳无恙十分惊奇。这时,夫人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讲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非常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明白了驱逐“年”兽的方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咨询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二、春节的习俗1、腊月二十三祭灶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阻碍非常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讲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予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3、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因此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慎重,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落福来年。 4、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预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钞票、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描写春节的经典诗句_关于春节的古诗词大全

描写春节的经典诗句_关于春节的古诗词大全 一年一度一春节,眼看鼠年春节就要到了。关于写春节的诗句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春节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1、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2、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守岁》 4、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5、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6、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7、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8、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9、天上风云庆会时——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10、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1、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2、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3、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叶颙《已酉新正》 14、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15、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16、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17、蜡鹅花下烛如银。——李慈铭《临江仙·癸未除夕作》 18、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9、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0、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21、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2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2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4、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25、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26、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27、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28、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29、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30、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3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3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33、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1、年年此日遥相忆,鸿雁何时续断行。 2、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3、嗟以龙钟身,如何岁复新。 4、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5、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6、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 7、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 8、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 9、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10、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放鞭炮的由来

放鞭炮的由来: 逢年过节,都要放鞭炮,放鞭炮是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真的是非常的热闹,那么放鞭炮的由来是什么?为什么过年要放鞭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放鞭炮的由来: 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 《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而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就是年兽,经常趁人不备袭击人畜。人们为了年兽,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春节鞭炮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期间,各街巷通衢里,大户人家悬灯结彩。街头巷尾,乡里材社,到处百艺杂陈,各献高技,热闹非凡乡间多延请戏班剧团演戏,还开展听道情、扭秧歌、唱花鼓及各式品种的娱乐嬉戏,也有舞狮子,耍龙灯等种种文体活动。人们欢天喜地,共庆新春。 放烟花应该是一些孩子们最喜欢的过年习俗了吧。随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天空上有了各种五颜六色的斑点——烟花被他们送上了天空。孩子们看着烟花,笑着,叫着,欢乐的奔跑着。放烟花是已经传承了几千年的习俗了,孩子们不仅喜欢它美丽的姿态,还喜欢它的缤纷色彩。 现在你知道放鞭炮的由来了么?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活动,在放鞭炮的同时我们更加要注意人身安全,不要造成生命危险,要到正规的烟花店购买合格的产品,才能为节假日增添喜悦。

最新有关春节的古诗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元旦》 唐·成文斡 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凤城新年辞》 清·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元日就是说阴历的一月初一,第一天的意思。第一句,在放鞭炮的声音中,一年过去了,又到了新的一年;第二句,春天到了,春天的风也暖暖的,送来了屠苏酒(当时的习俗);第三句,每一个家庭都迎来了新的日子,阳光也很充足;第四句,总是拿新的桃符(门神),去把旧的换下来。

有关春节的古诗词

【春节的古诗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导语:过年了,年夜饭,一道红红火火的过年大餐。海鲜类,肉类,蔬菜类,各种山珍海味挤满了团团圆圆的餐桌。以下小编整理了有关春节的古诗词,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除夜太原寒甚》 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译文: 请捎个信去告诉居住在远方的'友人,眼前尽管天气寒冷,这点寒冷算不了什么,不必为它发愁。春风已经吹来,离我们不远了,就在我们房屋的东头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译文: 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已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赏析: 这是一首写喜庆春节的五律诗。第一、二句,从气候角度写春节期间的祥和:无风无霜,春意盎然。第三、四句,日历上又多了一岁,新春代替了旧年。第五、六句,从树木的角度写春的到来,梅花、柳树展现了新姿,显得冬天不雕的松树有了些老态。最后两句,写春节中的人,因为高兴饮了过多的屠苏酒,欢笑的声音响彻了云霄。 《守岁》 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译文: 年终岁寒,冬雪消融,暖洋洋的宫闱里似乎吹进了和煦的春风。巨大红烛点燃了,远远看上去,像一簇簇花团。君臣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通宵歌舞。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译文: 长期以来两家关系就很好,彼此相知亲密无间。天黑之后点起描画的红烛,排起守岁的宴席,友朋列坐其次。席间歌女唱起《梅花》旧曲,大家畅饮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传说起源大全介绍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传说起源大全介绍 作为中国的一项传统习俗,春节放鞭炮是一种热闹,一种喜庆,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小编整理了春节放鞭炮的来历传说起源大全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您。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传说起源大全介绍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是出于迷信,认为鞭炮能驱邪、避瘟,保佑家人平安吉祥。有关放鞭炮还有着一个有趣的传说。过年时需要放鞭炮的原因,恐怕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叫年的怪物。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驱逐鬼怪 相传,古时的人们曾深受一种叫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这天。年便会闯入村庄,伤害人们吞食牲畜,使得老百姓们整日惊慌失措。在一次躲避年的出逃过程中,村寨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为受到村中老妇的帮助,他许诺为人们驱走掉年。老人在房门上贴了大红纸,点了许多火光,使得屋内通亮,还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了劈劈啪啪的响声,年一到村庄,看到这个场景,吓得浑身发抖,狼狈逃离。村民们欣喜若狂,纷纷换上新衣服,张灯结彩,互相道贺。从此人们一到除夕这天,便仿照着老人的方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烛火通明,燃放爆竹,在敲锣打鼓中通宵守夜,迎接新春的到来。第二天一早,人们还要走亲串友,互相祝贺道喜。从此这一风俗越传越广,随着代代的相传也就成了今天的过年。 延至今日,除夕放鞭炮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春节,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新年快乐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

春节相关诗词.docx

最新整理[春节的诗词]春节相关诗词春节相关的诗 词名句 癸巳除夕偶成〔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凤城新年词〔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已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新年作〔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迎春〔(叶燮〕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迎春歌〔袁宏道〕 东风吹暖娄江树,三衢九陌凝烟雾。白马如龙破雪飞,犊车辗水穿香度。 绕吹拍拍走烟尘,炫服靓装十万人。额罗鲜明扮彩胜,社歌缭绕簇芒神。

绯衣金带衣如斗,前列长宫后太守。乌纱新缕汉宫花,青奴跪进屠苏酒。 采莲盘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双双。梨园旧乐三千部,苏州新谱十三腔。 假面胡头跳如虎,窄衫绣裤槌大鼓。金蟒纩身神鬼妆,白衣合掌观音舞。 观者如山锦相属,杂沓谁分丝与肉。一路香风吹笑声,千里红纱遮醉玉。 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裳髻淡淡妆。拾得青条夸姊妹,袖来瓜子掷儿郎。 急管繁弦又一时,千门杨柳破青枝。 田家元旦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玉楼春)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唐】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除夜 【唐】曹松 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 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燎暗倾时斗,春通绽处芬。 明朝遥捧酒,先合祝尧君。 岁除夜 【唐】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岁月已如此,寇戎犹未平。 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 除夜 【唐】尚颜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春节放鞭炮的危害一、空气污染 燃放鞭炮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氮(no2) 等。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层后,氧化为硫酸(so4),在云中形成酸雨(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能强烈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酸雨可导致树木、森林死亡,湖泊中鱼虾绝迹,土壤营养遭到破坏,使作物减产或死亡。而二氧化氮会刺激人的眼、鼻、喉和肺;另外还形成城市烟雾,影响可见度;并且会形成硝酸小液滴,也产生酸雨。当然,在燃放鞭炮的过程中不止产生这两种有害的气体,像没有燃尽的火药以及剩下的灰尘都是一种污染。由此可见,在燃放鞭炮时所释放的有害物质给空气造成污染。

二、噪音污染 燃放鞭炮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燃放鞭炮所发出的噪音对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会损害我们的听力,还会损害人的心血管系统;它不但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还会影响睡眠、造成疲倦等。 春节放鞭炮寓意春节放鞭炮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放爆竹是一个汉族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鞭炮,欢乐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这声声爆竹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放鞭炮注意事项1、远离易爆物品。放鞭炮时应该远离易燃易爆物品,比如柴草堆,煤气罐等,一旦发生危险后果将不堪设想。 2、放置稳当后再燃放。在燃放鞭炮时,应该将鞭炮高高挂起或者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同时要注意周围是否有人,有人的话千万不能放。在放鞭炮时,千万不能用手拿着放,否则鞭炮在极短的时间内容易燃爆,后果不堪设想。鞭炮通常用香条点燃,很少用打火机、火柴点燃,使用明火应特别注意。 3、人群远离。燃放鞭炮时,人应该尽量远离,不可因为好

春节的来历二完整版

春节的来历二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春节的来历(二)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由于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描写春节的诗句赏析

描写春节的诗句赏析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大节,源远流长。文人善咏志抒怀,在这样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免不了感慨万千。或喜迎新春,或感怀旧年,或异乡思亲……同是中华儿女,古今文人情怀皆相同。在又一年的春节来临之际,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前人描写春节的诗句,赏诗,怀古,在悠悠诗韵中辞旧迎新,感受诗人情怀—— 1、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3、除夜(白居易) 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4、岁除夜(罗隐) 官历行将尽,村醪强自倾。 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10、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11、甲午元旦(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12、新年有感〔钱来苏〕 金瓯何事告凋残,此责当涂敢自宽。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满地疮痍不忍看,三边耕织有余欢。 勤劳无逸能兴国,士马腾欢敌胆寒。 13、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4、元旦试笔(选一)〔陈献章〕 天上风云庆会时,庙谟争遗草茅知。 邻墙旋打娱宾酒,稚子齐歌乐岁诗。 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 晚风何处江楼笛,吹到东溟月上时。 15、癸巳除夕偶成〔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16、凤城新年词〔查慎行〕 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17、已酉新正(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18、新年作(刘长卿)

除夕为什么要放鞭炮 除夕放鞭炮的四个故事传说

除夕为什么要放鞭炮除夕放鞭炮的四个故事传说 中国的过年过节都有很深意义的,年三十放鞭炮,就是把我们房子里面不好的东西把它赶走小编整理了除夕为什么要放鞭炮除夕放鞭炮的四个故事传说,希望能帮助到您。 除夕为什么要放鞭炮 怪兽"夕";的出现 相传上古时期,有个可怕的怪兽名字叫夕,平时隐居深山,但是每到腊月三十那天,他就会跑出来,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们想了许多办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顶用。年年岁岁,牲口被夕吃没了,人也逐渐稀少了。后来老百姓忍无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爷。 "灶王爷";搬救兵 灶王爷深知夕的厉害,知道自己不是夕的对手,于是决定借腊月二十三回天宫述职的机会上天庭搬救兵。可是玉皇大帝不愿意管这件事,旁边的神仙也都犯懒。灶王爷就设法讨好玉帝,因为身上也没带礼物,只有随身带的几个糖瓜(我们都知道灶王爷最爱吃糖瓜),就拿出来给玉帝吃,说是人间特产。你别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这么原生态民俗的小吃他还真没吃过,结果一吃就把牙给粘住了。玉皇这个急呀,想着赶紧吧牙上的糖瓜弄下来咽下去。灶王爷趁这个时候跟玉帝说搬救兵的事,玉帝这时候哪有心情管这个事呀,也不管灶王说什么,一概点头。你想他牙被粘住说不出来话呀。他点头那意思就是你说什么都好,赶紧把这玩意给我弄下来是真的。灶王爷一看玉帝点头了,赶紧给玉帝端了杯热茶,趁机问:"您既然答应派兵了,那您看派谁去呀?";玉帝喝了热茶,把糖瓜泡软了,总算张开了嘴,一张嘴头一句话就是说:"黏呀!好黏呀!";旁边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点自己出这趟差呢,一听这句话,又拿犯坏的,就趁机抓住话头说:"玉帝有旨,派年随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年";除"夕"; 灶王爷一看,"年";神农的小儿子,还是个小娃娃(也就是年娃娃)小孩不高兴了,是骡子是马咱拉出来溜溜。灶王爷也没办法,奉旨只好带着年回人间。临走,这年还带了两件玩具,一块红绸子、一个竹筒。三十晚上,夕又来捣乱了,年和夕展开了一场大战,年就拿出红绸子和竹筒。原来这不是一般的红绸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时候和托塔李天王的儿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这两件法宝就是从哪吒那里借来的,红绸子是哪吒的混天绫,竹筒是火尖枪变化而成,能够喷火。年用这两件法宝把夕赶跑了。 "年";传法宝 为了防止自己走后,夕再来作恶,年把红绸子剪成许多小条分给大家帖在大门上。又教百姓们做爆竹,点燃后跟喷火竹筒一模一样。从此夕被吓得再也不敢到村子里来了。为了纪念这件事,百姓们把腊月三十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这就是为什么每逢除夕夜都会放鞭炮的原因了。 除夕放鞭炮代表着什么 中国的过年过节都有很深意义的,年三十放鞭炮,就是把我们房子里面不好的东西把它赶走。除了这个之外,也代表把我们生命里不好的东西把它丢掉,要大扫除。 不仅是外在的世界劈里啪啦的,把这不好的赶走,我们也是要把内心的不好的东西赶赶走。我们内心,我们人生里面,有不好的东西要赶走,很重要,赶走就不会生病了。负能量积多了,这个人命运就会不好,负能量都给它净化掉,消灾免难,里面的负能量去掉了,外在的灾难就不再有了。 相关文章: 1.过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2.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3.春节放鞭炮的来历传说起源大全介绍 4.除夕放鞭炮的作文5篇

关于春节的古诗

关于春节的古诗[标签:栏目],关于春节的古诗 1、xx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2、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3、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4、毛滂 5、xx 6、非唯律变情堪恨,抑亦才疏命未通。 7、寒灯xx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 8、我年已强壮,xx尚忧农。 9、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10、xx 11、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12、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13、元日 14、一年滴尽莲花漏,xx屠苏沉冻酒。 15、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16、元日·xx 17、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 18、高适 19、xx芳容徲,xx老态多。

20、除夜 21、xx 22、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23、田家元日 24、岁除夜会xx张少府宅 25、xx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26、新年有感 27、已xx正 28、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29、xx 30、岁除夜 31、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32、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33、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34、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35、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 36、小儿呼叫走xx,云有痴呆xx人卖。 37、旧曲xx唱,xx酒传。 38、故乡除夜 39、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40、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41、xx 42、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43、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 44、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 45、冰消出镜水,xx散入风香。 46、屠苏成醉饮,欢笑xx窝。 47、江外除夜 48、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 49、xx 50、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51、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52、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53、老添新甲子,病减旧xx。 54、半夜腊因风卷去,五更春被角吹来。 55、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56、来鹄 57、历添新岁月,春满旧xx。 58、岁月已如此,xx犹未平。 59、遥望xx烽火急,狂流一柱在xx。 60、佳人重劝千xx,xxxx袖。 61、往事并随残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 62、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xx。

关于春节的来历与习俗

关于春节的来历与习俗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

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

春节的来历简介

春节的来历简介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2020年春节将至,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春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春节的习俗 1、腊月二十三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扫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