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学习PS曲线工具调色思路方法技巧

分析学习PS曲线工具调色思路方法技巧
分析学习PS曲线工具调色思路方法技巧

PS知识

首先声明,这个教程会比较多的讲到思路,而不是特定的一个方法,不适合初学者。另外写的教程是很个人主义的,也许有些地方写的不对,希望多多理解。一直都想写一个关于色彩的总结,为此也麻烦了不少人,向他们讨教各自的secret weapon,然后在这里总结起来。

首先特此感谢大家对我不厌其烦的讨教给予的支持,还有一些大师po的到极致的片子让我们欣赏学习。就不一一点名了,感谢的话,都在心里。从今年上半年到现在,我自己的片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浓郁的色彩变得相当的清淡——"新加坡的细枝末节"系列就是典型的代表。

风格嘛,整体来说就是灰灰的,淡淡的,像白开水。

其实这样感觉的片子,思路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中心思想就只有一个:加灰。什么是灰呢?上个文案里面已经有过解释。

如下图,明度和纯度的降低都可以使整体色彩偏向柔和。加灰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灰色的单色图层,曲线,饱和度,可选颜色,色阶都可以达到加灰的效果。

但是这些都只是过程,具体选哪个都随意,关键是,具体价多少。考验的,是你的眼睛。

我个人喜好来讲我最喜欢用曲线,当然这跟我喜欢用dpp 做初步调整有关。比如这张图,原片和修后的对比来看,除去色彩来说,明暗有些小改动。

改动的特点是,修后没有了黑场(加了灰),但是亮部也有一些控制。

所以首先一步的改动便是调整明暗,根据刚刚讲的那个思路,拉高了黑场,控制高光部分。

于是便成了这样:

当然,这样的灰片给人的感觉有点脏,然后就要开始调色啦。说到调色,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平衡"。即使片子里面有一个主色调,也要照顾到平衡,平衡的片才顺眼。我这里的平衡可以理解成冷暖平衡,比如这张照片的成片,虽然整体色调是冷的,但是屋顶、植物和垃圾桶也是保持了其暖色调,使整个片子不是一味的冷。冷暖呼应达到平衡,片子看上去会比较顺眼。关于冷暖,在色彩平衡里可以看的再清楚不过。红、绿、黄这三色占的比例大的片子,整体感觉就会比较暖;而青、洋红、蓝占的比例大的片子,整体感觉就会比较冷。比如说如果你修一张照片,亮部偏了青,那么暗部偏红就可以一定程度的中和掉整体偏冷的观感,以此类推。

我还发现了一个规律,暖色的片子一般都比同亮度的冷色片子给人更为明亮的观感。就是说,如果一张照片,亮部偏青,暗部偏红的话。

就会给人一种把亮部压暗把暗部提亮的视觉效果;如果反过来亮部偏红,暗部偏青的话,给人的赶脚就会是亮部更亮暗部更暗。

上面这个例子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观感上的差别,亮部红暗部青的那个片子就觉得照片亮部变亮了暗部变暗了所以透了很多,而亮部请暗部红的那个片子,就觉得软了很多。具体哪个颜色好当然是看你的选择。

大道理讲了这么多,具体怎么调的呢?根据个人习惯,新加坡的片子,在调整过明暗之后,基本都是对青红的平衡。

我的一般做法是,首先亮部偏青暗部偏红使照片软下来,然后通过调整"绿-洋红"和"蓝-黄"曲线微微平衡冷暖。

分析实例1:

1、在调整明暗之后,作了亮部偏青暗部偏红的处理。

2、绿色曲线亮部偏了洋红以调整天色,暗部偏了绿以中和冷暖并且提亮植物的颜色。

3、蓝色曲线亮部偏蓝调整天色,暗部偏黄调整植物和垃圾桶的颜色。

这张照片大部分是白色,所以亮部的色彩决定了整个照片的冷暖。刚刚做的处理中,亮部偏了青、洋红、蓝,都是冷色,所以整体照片是偏冷的。

分析实例2:

1、在调整明暗之后,作了高光偏青中间点偏红的处理。

2、绿色曲线整体拉高突出云和植物的颜色。

3、蓝色曲线白场直接拉低(偏黄),亮部和中间调适当恢复蓝色。

这张照片亮部和暗部基本可以算各占一半,因为高光偏青中间点偏红已经互相中和,红色曲线并不起整体冷暖的影响。但是绿色曲线偏的绿和

蓝色曲线偏的黄都是暖色,所以整体营造了暖色的气氛。

1、在调整明暗之后,由于是人像所以必须照顾到肤色,作了整体偏红的处理,但是在高光部分的偏红有一定的控制所以不会偏的很厉害。

2、绿色曲线整体偏绿使红色曲线的偏红不那么突出,但是暗部比亮部会偏的多一点儿。这是因为肤色集中在亮部所以肤色主要还是红色为主的,而暗部的发色不可以太红,所以要多偏绿来中和掉过红的发色。

3、蓝色曲线白场直接拉低(偏黄),亮部和中间调适当恢复蓝色。这样做的原因同样是照顾到肤色,亮部和中间点适当的恢复是为了平衡。

分析实例3-2:

RGB曲线和红色曲线调法与3-1完全相同。与3-1不同的是,绿色曲线亮部偏向了洋红而蓝色曲线亮部偏向了蓝,综合起来形成了片粉紫色的肤色和天色,整体色彩就基本定位偏冷。当然,DPP不能完成所有的调色,这只是初修,发色和阴影还需要在PS里面打磨一下。

一、路径选择工具的优化(CC+)

本条是针对PSCC及以上版本的技巧【在PSCC发布之初本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后续的更新中才加上】,第一次使用CC 时相信很多人在使用路径选择工具时都有一些不适感——尼玛怎么什么都能选。

事情是酱紫的,在CC中,Adobe将路径工具的级别变为全局(与AI类似),双击可将目标图层锁定,在未锁定的情况下路径选择不受图层限制,通俗点说就是,无论你有多少个图层,是否上锁,只要存在就可以被选中,但是选中了却未必可以操作(比如选中的路径中包含上锁图层),这与我们以往的操作习惯有很大出入,Adobe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续版本中增加了这个切换功能。

如上图,这回应该比较好理解了吧~在第一次框选时可以选中任意路径图层(包括上了锁的),重新调整过左上角的选择现有图层/所有图层后,则只能选择当前图层,有点类似移动工具的自动选择。

通过这一设置,我们可以控制路径选择的范围,需要选择某一路径而不想被其他图层打扰时使用“现用图层”,当需要批量操作时选用“所有图层”,随心控制,就是这么炫酷~ 关于这个技巧的应用,后文还有说明。

二、创建副本

快捷键:Ctrl+J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J,【C】+J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在PS中它的标准称谓是“通过拷贝的(形状)图层”,用以从一个图层中对某一区域(选区、形状)创建副本图层,说着挺绕的,所以看图吧:

那么它的拓展呢?看下面:

依然很好理解,相当于在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剪切;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用它来作甚?

这几天有小伙伴来问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统一图层中的多个形状快速成多个图层?我给他录了上述一段GIF。

1、最好选用路径选择工具中的【选择所有图层(CC+)】

2、选中图层,切换至路径选择工具

3、点选所需形状/路径,【C】+【S】+J

4、重复步骤3,直到拆分结束

很简单不是嘛,原理也很好理解,【恕我能力有限,在不使用插件的情况下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快捷的拆分方式,各位看官若有更效率的方法欢迎留言告知】,当然这一技并不仅仅局限于拆分,更多的用法等待着你去发现。

三、编组/解组配合选区对齐

快捷键:Ctrl+G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G

在第二期冷知中有提到一个对齐技巧,在文中有说过——选区这个东西无论是选择还是对齐,其优先级都是凌驾于图层之上的(对于路径无效),所以当你在画板中创造一个选区之后,你的任何对齐方式都是以此选区作为关键对象的!

在这里做一下进一步的拓展,图层间的对齐也是分优先级的,那就是组!当对齐物件中有组存在时无论组内有多少个图层,其对齐边范围为所有组内图层边界之和。听着有点绕,我们举个栗子:

我们画A、B、C三个图层并调整其间距,另画一层D,现在我们想让ABC之间以相对不变的间距与图层D进行对齐,我给出了如下的方法:

①将A、B、C编组(Ctrl+G)

②按住Ctrl点击图层D激活该图层的选区

③点选组1,执行对齐

④解组(Ctrl+Shift+G)恢复原状

PS: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在使用了对齐之后并没有按照视觉上的边界完成对齐,这是因为在Photoshop中,形状图层的边界为路径本身,而不是图层的可视边界,在这里就不放图了,大家做个试验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四、反向图层

快捷键:无

比较隐秘的一个技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排了一堆的图层,最后发现顺序全都反了,眼见如山的图层,怎么办,挨张调整顺序?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一定有类似的插件或者动作的,其实PS里一直都有这一功能的。

图层——排列——反向(选中多个图层才能使用)

那么来看下效果(为了演示效果,此处我设置了快捷键):N个图层反向排列

快速替换内容

五、非线性历史记录

又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功能,不是很好描述,先看图吧:

上图是开启了非线性历史记录的状态,可以看到在我进行撤销操作后在进行的操作,其记录会承接之前的步骤,也就是说无论是否被撤销,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将被保留,这样我们做图时的灵活性就变得更强了,当然弊端也不少,一是开启之后

历史记录条数将增长得飞快,耗资源不说,关键步骤被刷掉就悲催了。再就是习惯问题了,我第一次开启时感觉务必的别扭。新鲜劲儿过去了就改回来了,不知各位看官是否有用得习惯的~

开启方法见下图:

六、渐变窗口拉伸

不算冷,常玩PS的人应该都知道~调整超多拐点的渐变时会很费劲,那么在边缘把窗口拉开就可以了啊,如图:

七、显示蒙版

很多新手对于蒙版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这个技巧可以让你很清晰地感受蒙版的原理:

按住Alt点击蒙版(限图层蒙版,矢量蒙版无效),这时画板将切换至蒙版的灰度状态,使调整更加方便~按住Alt再次点击蒙版即可退出状态。

顺便一提,按住Shift点击蒙版为停用(不冷)

八、钢笔橡皮带

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下面两张对照图:

看到钢笔指针后面的小尾巴了嘛!很有意思是不是!有了这根尾巴,即可即时丈量到下一笔路径的轨迹,心里有底,手上有数。

开启方法不能再简单:

上面这里,勾上橡皮带即可。一、路径选择工具的优化(CC+)

本条是针对PSCC及以上版本的技巧【在PSCC发布之初本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后续的更新中才加上】,第一次使用CC 时相信很多人在使用路径选择工具时都有一些不适感——尼玛怎么什么都能选。

事情是酱紫的,在CC中,Adobe将路径工具的级别变为全局(与AI类似),双击可将目标图层锁定,在未锁定的情况下路径选择不受图层限制,通俗点说就是,无论你有多少个图层,是否上锁,只要存在就可以被选中,但是选中了却未必可以操作(比如选中的路径中包含上锁图层),这与我们以往的操作习惯有很大出入,Adobe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续版本中增加了这个切换功能。

如上图,这回应该比较好理解了吧~在第一次框选时可以选中任意路径图层(包括上了锁的),重新调整过左上角的选择现有图层/所有图层后,则只能选择当前图层,有点类似移动工具的自动选择。

通过这一设置,我们可以控制路径选择的范围,需要选择某一路径而不想被其他图层打扰时使用“现用图层”,当需要批量操作时选用“所有图层”,随心控制,就是这么炫酷~ 关于这个技巧的应用,后文还有说明。

二、创建副本

快捷键:Ctrl+J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J,【C】+J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在PS中它的标准称谓是“通过拷贝的(形状)图层”,用以从一个图层中对某一区域(选区、形状)创建副本图层,说着挺绕的,所以看图吧:

那么它的拓展呢?看下面:

依然很好理解,相当于在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剪切;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用它来作甚?

这几天有小伙伴来问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统一图层中的多个形状快速成多个图层?我给他录了上述一段GIF。

1、最好选用路径选择工具中的【选择所有图层(CC+)】

2、选中图层,切换至路径选择工具

3、点选所需形状/路径,【C】+【S】+J

4、重复步骤3,直到拆分结束

很简单不是嘛,原理也很好理解,【恕我能力有限,在不使用插件的情况下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快捷的拆分方式,各位看官若有更效率的方法欢迎留言告知】,当然这一技并不仅仅局限于拆分,更多的用法等待着你去发现。

三、编组/解组配合选区对齐

快捷键:Ctrl+G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G

在第二期冷知中有提到一个对齐技巧,在文中有说过——选区这个东西无论是选择还是对齐,其优先级都是凌驾于图层之上的(对于路径无效),所以当你在画板中创造一个选区之后,你的任何对齐方式都是以此选区作为关键对象的!

在这里做一下进一步的拓展,图层间的对齐也是分优先级的,那就是组!当对齐物件中有组存在时无论组内有多少个图层,其对齐边范围为所有组内图层边界之和。听着有点绕,我们举个栗子:

我们画A、B、C三个图层并调整其间距,另画一层D,现在我们想让ABC之间以相对不变的间距与图层D进行对齐,我给出了如下的方法:

①将A、B、C编组(Ctrl+G)

②按住Ctrl点击图层D激活该图层的选区

③点选组1,执行对齐

④解组(Ctrl+Shift+G)恢复原状

PS: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在使用了对齐之后并没有按照视觉上的边界完成对齐,这是因为在Photoshop中,形状图层的边界为路径本身,而不是图层的可视边界,在这里就不放图了,大家做个试验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四、反向图层

快捷键:无

比较隐秘的一个技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排了一堆的图层,最后发现顺序全都反了,眼见如山的图层,怎么办,挨张调整顺序?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一定有类似的插件或者动作的,其实PS里一直都有这一功能的。

图层——排列——反向(选中多个图层才能使用)

那么来看下效果(为了演示效果,此处我设置了快捷键):

N个图层反向排列

快速替换内容

五、非线性历史记录

又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功能,不是很好描述,先看图吧:

上图是开启了非线性历史记录的状态,可以看到在我进行撤销操作后在进行的操作,其记录会承接之前的步骤,也就是说无论是否被撤销,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将被保留,这样我们做图时的灵活性就变得更强了,当然弊端也不少,一是开启之后历史记录条数将增长得飞快,耗资源不说,关键步骤被刷掉就悲催了。再就是习惯问题了,我第一次开启时感觉务必的别扭。新鲜劲儿过去了就改回来了,不知各位看官是否有用得习惯的~

开启方法见下图:

六、渐变窗口拉伸

不算冷,常玩PS的人应该都知道~调整超多拐点的渐变时会很费劲,那么在边缘把窗口拉开就可以了啊,如图:

七、显示蒙版

很多新手对于蒙版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这个技巧可以让你很清晰地感受蒙版的原理:

按住Alt点击蒙版(限图层蒙版,矢量蒙版无效),这时画板将切换至蒙版的灰度状态,使调整更加方便~按住Alt再次点击蒙版即可退出状态。

顺便一提,按住Shift点击蒙版为停用(不冷)

八、钢笔橡皮带

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下面两张对照图:

看到钢笔指针后面的小尾巴了嘛!很有意思是不是!有了这根尾巴,即可即时丈量到下一笔路径的轨迹,心里有底,手上有数。

开启方法不能再简单:

上面这里,勾上橡皮带即可。

一、路径选择工具的优化(CC+)

本条是针对PSCC及以上版本的技巧【在PSCC发布之初本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后续的更新中才加上】,第一次使用CC 时相信很多人在使用路径选择工具时都有一些不适感——尼玛怎么什么都能选。

事情是酱紫的,在CC中,Adobe将路径工具的级别变为全局(与AI类似),双击可将目标图层锁定,在未锁定的情况下路径选择不受图层限制,通俗点说就是,无论你有多少个图层,是否上锁,只要存在就可以被选中,但是选中了却未必可以操作(比如选中的路径中包含上锁图层),这与我们以往的操作习惯有很大出入,Adobe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续版本中增加了这个切换功能。

如上图,这回应该比较好理解了吧~在第一次框选时可以选中任意路径图层(包括上了锁的),重新调整过左上角的选择现有图层/所有图层后,则只能选择当前图层,有点类似移动工具的自动选择。

通过这一设置,我们可以控制路径选择的范围,需要选择某一路径而不想被其他图层打扰时使用“现用图层”,当需要批量操作时选用“所有图层”,随心控制,就是这么炫酷~ 关于这个技巧的应用,后文还有说明。

二、创建副本

快捷键:Ctrl+J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J,【C】+J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在PS中它的标准称谓是“通过拷贝的(形状)图层”,用以从一个图层中对某一区域(选区、形状)创建副本图层,说着挺绕的,所以看图吧:

那么它的拓展呢?看下面:

依然很好理解,相当于在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剪切;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用它来作甚?

这几天有小伙伴来问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统一图层中的多个形状快速成多个图层?我给他录了上述一段GIF。

1、最好选用路径选择工具中的【选择所有图层(CC+)】

2、选中图层,切换至路径选择工具

3、点选所需形状/路径,【C】+【S】+J

4、重复步骤3,直到拆分结束

很简单不是嘛,原理也很好理解,【恕我能力有限,在不使用插件的情况下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快捷的拆分方式,各位看官若有更效率的方法欢迎留言告知】,当然这一技并不仅仅局限于拆分,更多的用法等待着你去发现。

三、编组/解组配合选区对齐

快捷键:Ctrl+G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G

在第二期冷知中有提到一个对齐技巧,在文中有说过——选区这个东西无论是选择还是对齐,其优先级都是凌驾于图层之上的(对于路径无效),所以当你在画板中创造一个选区

之后,你的任何对齐方式都是以此选区作为关键对象的!

在这里做一下进一步的拓展,图层间的对齐也是分优先级的,那就是组!当对齐物件中有组存在时无论组内有多少个图层,其对齐边范围为所有组内图层边界之和。听着有点绕,我们举个栗子:

我们画A、B、C三个图层并调整其间距,另画一层D,现在我们想让ABC之间以相对不变的间距与图层D进行对齐,我给出了如下的方法:

①将A、B、C编组(Ctrl+G)

②按住Ctrl点击图层D激活该图层的选区

③点选组1,执行对齐

④解组(Ctrl+Shift+G)恢复原状

PS: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在使用了对齐之后并没有按照视觉上的边界完成对齐,这是因为在Photoshop中,形状图层的边界为路径本身,而不是图层的可视边界,在这里就不放图了,大家做个试验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四、反向图层

快捷键:无

比较隐秘的一个技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排了一堆的图层,最后发现顺序全都反了,眼见如山的图层,怎么办,挨张调整顺序?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一定有类似的插件或者动作的,其实PS里一直都有这一功能的。

图层——排列——反向(选中多个图层才能使用)

那么来看下效果(为了演示效果,此处我设置了快捷键):N个图层反向排列

快速替换内容

五、非线性历史记录

又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功能,不是很好描述,先看图吧:

上图是开启了非线性历史记录的状态,可以看到在我进行撤销操作后在进行的操作,其记录会承接之前的步骤,也就是说无论是否被撤销,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将被保留,这样我们做图时的灵活性就变得更强了,当然弊端也不少,一是开启之后历史记录条数将增长得飞快,耗资源不说,关键步骤被刷掉就悲催了。再就是习惯问题了,我第一次开启时感觉务必的别扭。新鲜劲儿过去了就改回来了,不知各位看官是否有用得习惯的~

开启方法见下图:

六、渐变窗口拉伸

不算冷,常玩PS的人应该都知道~调整超多拐点的渐变时会很费劲,那么在边缘把窗口拉开就可以了啊,如图:

七、显示蒙版

很多新手对于蒙版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这个技巧可以让你很清晰地感受蒙版的原理:

按住Alt点击蒙版(限图层蒙版,矢量蒙版无效),这时画板将切换至蒙版的灰度状态,使调整更加方便~按住Alt再次点击蒙版即可退出状态。

顺便一提,按住Shift点击蒙版为停用(不冷)

八、钢笔橡皮带

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下面两张对照图:

看到钢笔指针后面的小尾巴了嘛!很有意思是不是!有了这根尾巴,即可即时丈量到下一笔路径的轨迹,心里有底,手上有数。

开启方法不能再简单:

上面这里,勾上橡皮带即可。

一、路径选择工具的优化(CC+)

本条是针对PSCC及以上版本的技巧【在PSCC发布之初本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后续的更新中才加上】,第一次使用CC 时相信很多人在使用路径选择工具时都有一些不适感——尼玛怎么什么都能选。

事情是酱紫的,在CC中,Adobe将路径工具的级别变为全局(与AI类似),双击可将目标图层锁定,在未锁定的情况下路径选择不受图层限制,通俗点说就是,无论你有多少个图层,是否上锁,只要存在就可以被选中,但是选中了却未必可以操作(比如选中的路径中包含上锁图层),这与我们以往的操作习惯有很大出入,Adobe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续版本中增加了这个切换功能。

如上图,这回应该比较好理解了吧~在第一次框选时可以选中任意路径图层(包括上了锁的),重新调整过左上角的选择现有图层/所有图层后,则只能选择当前图层,有点类似移动工具的自动选择。

通过这一设置,我们可以控制路径选择的范围,需要选择某一路径而不想被其他图层打扰时使用“现用图层”,当需要批量操作时选用“所有图层”,随心控制,就是这么炫酷~ 关于这个技巧的应用,后文还有说明。

二、创建副本

快捷键:Ctrl+J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J,【C】+J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在PS中它的标准称谓是“通过拷贝的(形状)图层”,用以从一个图层中对某一区域(选区、形状)创建副本图层,说着挺绕的,所以看图吧:

那么它的拓展呢?看下面:

依然很好理解,相当于在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剪切;那么

问题来了!我们能用它来作甚?

这几天有小伙伴来问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统一图层中的多个形状快速成多个图层?我给他录了上述一段GIF。

1、最好选用路径选择工具中的【选择所有图层(CC+)】

2、选中图层,切换至路径选择工具

3、点选所需形状/路径,【C】+【S】+J

4、重复步骤3,直到拆分结束

很简单不是嘛,原理也很好理解,【恕我能力有限,在不使用插件的情况下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快捷的拆分方式,各位看官若有更效率的方法欢迎留言告知】,当然这一技并不仅仅局限于拆分,更多的用法等待着你去发现。

三、编组/解组配合选区对齐

快捷键:Ctrl+G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G

在第二期冷知中有提到一个对齐技巧,在文中有说过——选区这个东西无论是选择还是对齐,其优先级都是凌驾于图层之上的(对于路径无效),所以当你在画板中创造一个选区之后,你的任何对齐方式都是以此选区作为关键对象的!

在这里做一下进一步的拓展,图层间的对齐也是分优先级的,那就是组!当对齐物件中有组存在时无论组内有多少个图层,其对齐边范围为所有组内图层边界之和。听着有点绕,我们举个栗子:

我们画A、B、C三个图层并调整其间距,另画一层D,现在我们想让ABC之间以相对不变的间距与图层D进行对齐,我给出了如下的方法:

①将A、B、C编组(Ctrl+G)

②按住Ctrl点击图层D激活该图层的选区

③点选组1,执行对齐

④解组(Ctrl+Shift+G)恢复原状

PS: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在使用了对齐之后并没有按照视觉上的边界完成对齐,这是因为在Photoshop中,形状图层的边界为路径本身,而不是图层的可视边界,在这里就不放图了,大家做个试验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四、反向图层

快捷键:无

比较隐秘的一个技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排了一堆的图层,最后发现顺序全都反了,眼见如山的图层,怎么办,挨张调整顺序?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一定有类似的插件或者动作的,其实PS里一直都有这一功能的。

图层——排列——反向(选中多个图层才能使用)

那么来看下效果(为了演示效果,此处我设置了快捷键):

N个图层反向排列

快速替换内容

五、非线性历史记录

又是一个比较生僻的功能,不是很好描述,先看图吧:

上图是开启了非线性历史记录的状态,可以看到在我进行撤销操作后在进行的操作,其记录会承接之前的步骤,也就是说无论是否被撤销,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将被保留,这样我们做图时的灵活性就变得更强了,当然弊端也不少,一是开启之后历史记录条数将增长得飞快,耗资源不说,关键步骤被刷掉就悲催了。再就是习惯问题了,我第一次开启时感觉务必的别扭。新鲜劲儿过去了就改回来了,不知各位看官是否有用得习惯的~

开启方法见下图:

六、渐变窗口拉伸

不算冷,常玩PS的人应该都知道~调整超多拐点的渐变时会很费劲,那么在边缘把窗口拉开就可以了啊,如图:

七、显示蒙版

很多新手对于蒙版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这个技巧可以让你很清晰地感受蒙版的原理:

按住Alt点击蒙版(限图层蒙版,矢量蒙版无效),这时画板将切换至蒙版的灰度状态,使调整更加方便~按住Alt再次点击蒙版即可退出状态。

顺便一提,按住Shift点击蒙版为停用(不冷)

八、钢笔橡皮带

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下面两张对照图:

看到钢笔指针后面的小尾巴了嘛!很有意思是不是!有了这根尾巴,即可即时丈量到下一笔路径的轨迹,心里有底,手上有数。

开启方法不能再简单:

上面这里,勾上橡皮带即可。

一、路径选择工具的优化(CC+)

本条是针对PSCC及以上版本的技巧【在PSCC发布之初本是没有这个功能的,后续的更新中才加上】,第一次使用CC 时相信很多人在使用路径选择工具时都有一些不适感——尼玛怎么什么都能选。

事情是酱紫的,在CC中,Adobe将路径工具的级别变为全局(与AI类似),双击可将目标图层锁定,在未锁定的情况下路径选择不受图层限制,通俗点说就是,无论你有多少个图层,是否上锁,只要存在就可以被选中,但是选中了却未必可以操作(比如选中的路径中包含上锁图层),这与我们以往的操作习惯有很大出入,Adobe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后续版本中

增加了这个切换功能。

如上图,这回应该比较好理解了吧~在第一次框选时可以选中任意路径图层(包括上了锁的),重新调整过左上角的选择现有图层/所有图层后,则只能选择当前图层,有点类似移动工具的自动选择。

通过这一设置,我们可以控制路径选择的范围,需要选择某一路径而不想被其他图层打扰时使用“现用图层”,当需要批量操作时选用“所有图层”,随心控制,就是这么炫酷~ 关于这个技巧的应用,后文还有说明。

二、创建副本

快捷键:Ctrl+J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J,【C】+J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在PS中它的标准称谓是“通过拷贝的(形状)图层”,用以从一个图层中对某一区域(选区、形状)创建副本图层,说着挺绕的,所以看图吧:

那么它的拓展呢?看下面:

依然很好理解,相当于在原功能基础上增加了剪切;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能用它来作甚?

这几天有小伙伴来问了这个问题,如何将统一图层中的多个形状快速成多个图层?我给他录了上述一段GIF。

1、最好选用路径选择工具中的【选择所有图层(CC+)】

2、选中图层,切换至路径选择工具

3、点选所需形状/路径,【C】+【S】+J

4、重复步骤3,直到拆分结束

很简单不是嘛,原理也很好理解,【恕我能力有限,在不使用插件的情况下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快捷的拆分方式,各位看官若有更效率的方法欢迎留言告知】,当然这一技并不仅仅局限于拆分,更多的用法等待着你去发现。

三、编组/解组配合选区对齐

快捷键:Ctrl+G 拓展快捷键:Ctrl+Shift+G

在第二期冷知中有提到一个对齐技巧,在文中有说过——选区这个东西无论是选择还是对齐,其优先级都是凌驾于图层之上的(对于路径无效),所以当你在画板中创造一个选区之后,你的任何对齐方式都是以此选区作为关键对象的!

在这里做一下进一步的拓展,图层间的对齐也是分优先级的,那就是组!当对齐物件中有组存在时无论组内有多少个图层,其对齐边范围为所有组内图层边界之和。听着有点绕,我们举个栗子:

我们画A、B、C三个图层并调整其间距,另画一层D,现在我们想让ABC之间以相对不变的间距与图层D进行对齐,我给出了如下的方法:

①将A、B、C编组(Ctrl+G)

②按住Ctrl点击图层D激活该图层的选区

③点选组1,执行对齐

④解组(Ctrl+Shift+G)恢复原状

PS:很多人问过我,为什么在使用了对齐之后并没有按照视觉上的边界完成对齐,这是因为在Photoshop中,形状图层的边界为路径本身,而不是图层的可视边界,在这里就不放图了,大家做个试验就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四、反向图层

快捷键:无

比较隐秘的一个技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困扰,排了一堆的图层,最后发现顺序全都反了,眼见如山的图层,怎么办,挨张调整顺序?有的同学可能要说,一定有类似的插件或者动作的,其实PS里一直都有这一功能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