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简介

合集下载

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小分子蛋白,正常人血清为4.3±2.8 mg/L。

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β主要由活化的T 淋巴细胞分泌。

TNF在体内外均能刺激IL-1的产生,不耐热,70℃30min失活。

1975年Carswell等发现接种BCC的小鼠注射LPS后,血清中含有一种能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使体内肿瘤组织发生血坏死的因子,称为肿瘤坏死因子。

1985年Shalaby把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命名为TNF-β。

TNF-α又称恶质素。

TNF的蛋白特性1、人TNF-α前体由233个氨基酸组成(26 kDa),其中包含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在TNF转化酶TACE的作用下,切除信号肽,形成成熟的157个氨基酸残基的TNF-α(17 kDa)。

由于没有蛋氨酸残基,故不存在糖基化位点,其中第69位和101位两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

人类TNF-α与小鼠TNF-α有79%氨基酸组成同源性,TNF-α的生物学作用似无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最近有人报道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了N端少2个氨基酸(Val、Arg)的155氨基酸人TNF-α,具有更好的生物学活性和抗肿瘤效应。

此外,还有用基因工程方法,将TNF-α分子氨基端7个氨基酸残基缺失,再将8Pro、9Ser和10Asp 改为8Arg、9Lys和10Arg,或者再同时将157Leu改为157Phe,改构后的TNF-α比天然TNF体外杀伤L929细胞的活性增加1000倍左右,在体内肿瘤出血坏死效应也明显增加。

TNF-α和β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天然形式是同源的三聚体。

2、人类TNF-β分子由20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34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成熟型TNF-β分子为17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5kDa。

人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6

人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6

人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6人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6(tumor necrosis factor inducible protein 6,简称TNFAIP6),是一种由人体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这篇文章将介绍TNFAIP6的生理功能、调控机制、临床应用以及对疾病的影响,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义。

首先,TNFAIP6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参与了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降解、炎症反应的调节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TNFAIP6的功能多样性使得它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发现,TNFAIP6对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护以及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TNFAIP6的表达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影响。

研究显示,多种信号通路能够调控TNFAIP6的表达,例如炎症因子、细胞因子、激素等。

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与细胞生理状态和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进一步了解TNFAIP6的调控机制有助于揭示细胞信号转导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此外,TNFAIP6在临床应用中也具有潜在价值。

一些研究表明,TNFAIP6可以作为标志物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例如,在肿瘤领域,TNFAIP6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而在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中,通过调节TNFAIP6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病情。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究TNFAIP6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应用潜力。

最后,TNFAIP6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些研究发现,TNFAIP6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癌症、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进一步研究TNFAIP6与疾病的关联性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人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6(TNFAIP6)在生理功能、调控机制、临床应用以及疾病的影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摘要恶性肿瘤疾病目前仍是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医学难题,其发病隐匿,早期容易被忽视,而临床患者多数已到中晚期,此时的疾病已很难治疗。

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种能使肿瘤出血,并能抑制、杀伤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的蛋白类物质,1984年TNF基因的克隆开辟了临床试验的时代,是第一个用于肿瘤生物疗法的细胞因子,但因其缺少靶向性且有严重的副作用,对该基因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很大的障碍,目前很多研究人员正致力于该基因改造与应用。

关键词TNF、肿瘤1 TNF的生物学特征TNF按其结构可以分为两种:TNFα和TNFβ。

TNFα是一种单核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TNFβ是一种淋巴因子,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目前研究多为TNFα。

人的TNFα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与MHC紧密连锁[1],人的TNFα基因大小为2.76kb,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

TNFα的蛋白质结构有多种形成,有二聚体、三聚体、五聚体,其中有生物活性的是三聚体。

TNFβ位于TNFα的5’端,同样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构成,其中第4个外显子与TNF α高度同源,编码80%-90%的成熟蛋白质。

2 TNFα的来源与表达TNFα在人体内的来源途径有很多,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和释放TNF α。

目前认为TNFα主要的生物合成场所有心、肝、肺、肾[2]。

各种外来刺激如内毒素脂多糖(LPS)、肠毒素、霉菌抗原、某些寄生虫的溶解物、病毒颗粒等,均可以引起TNFα的表达与释放。

在正常情况下,TNFα只由心肌间质的巨噬细胞产生,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感染或内毒素的刺激下,心脏可以产生TNFα,Giroir[3]等研究证实这一点,在这些应激状态下,成熟的心肌细胞同样可以产生TNFαmRNA及其蛋白质,且产生的量同巨噬细胞产生的差不多。

Kleine等[4]证实,在生理状态下,脑内在结构和功能方面与巨噬细胞相似的细胞如神经元、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合成分泌TNF、IL-6等细胞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1)

肿瘤坏死因子(1)

肿瘤坏死因子(1)三、肿瘤坏死因子1975年Carswell等发现接种BCG的小鼠注射LPS后,血清中含有一种能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使体内肿瘤组织发生血坏死的因子,称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1985年Shalaby把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ymphotox in,LT)命名为TNF-β。

TNF-α又称恶质素。

1.TNF的产生(1)TNF-α是一种单核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LPS是较强的刺激剂。

IFN-γ、M-CSF、GM-CSF对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TNF-α有刺激作用,而PGE则有抑制作用。

前单核细胞系U937、前髓细胞系HL-60在PMA刺激下可产生较高水平的TNF-α。

T淋巴细胞、T细胞杂交瘤、T淋巴样细胞系以NK细胞等在PMA刺激下也可分泌TNF-α。

S AC、PMA、抗IgM可刺激正常B细胞产生TNF-α。

此外,中性粒细胞、LA K、星状细胞、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亦可产生TNF-α。

(2)TNF-β是一种淋巴因子,抗原和丝裂原均可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TNF-β。

PMA刺激RPMI1788B淋巴母细胞可分泌高水平TNF-β。

2.TNF的分子结构和基因(1)人的TNF-α基因长约2.76kb,小鼠为2.78kb,结构非常相似,均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与MHC基因群密切连锁,分别定位于第6对和第17对染色体上。

1984年从HL-60、U937等细胞中克隆成功rHu TNF-α 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表达。

人TNF-α前体由2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7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切除信号肽后成熟型TNF-α为157氨基酸残基,非糖基化,第69位和101位两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

rHu TNF-α分子量为17kDa。

小鼠TNF-α前体为235氨基酸残基,信号肽79氨基酸残基,成熟的小鼠TNF-α(rMuTNF-α)分子量为17kDa,由1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69位和100位两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有一个糖基化点,但糖基化不影响其生物学功能。

肿瘤坏死因子(TNF-α):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关键靶点

肿瘤坏死因子(TNF-α):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关键靶点

肿瘤坏死因子(TNF-α):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关键靶点导语:目前,无论是传统的化药龙头,血制品公司还是很多初创的创新性药企,越来越多的公司致力于抗体类药物的研发。

一夜之间,似乎变成了不研究几个单抗产品,出去都不好意思打招呼的局面:)但是目前全球抗体类药物的市场还是集中在几家巨头手中,我国的抗体类药物更是面临着起步晚,大规模制备技术较落后,医保不能覆盖等很多问题,但随着研发技术的提高,制备工艺的优化,以及医保目录的调整等,相信我国的抗体类药物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民生证券医药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吴汉靓将通过一系列的报告来研究说明整个抗体药物领域,目前的主题包括:靶点的选择,工艺的优化,双抗产品的研发等。

下面是第一篇:肿瘤坏死因子(TNF-α):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关键靶点。

主要涉及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依那西普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益赛普,安佰诺等TNF抑制剂的现状和未来前景。

一、单克隆抗体:生物药领域最大的子行业,2016年全球市场900亿美金1)单克隆抗体:生物药领域最大的子行业,占据生物药市场的43%根据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预测,全球生物药市场将从2016年的2098亿美金增长到2024年的4798亿美金,复合增长率11%。

图1:全球生物药市场生物药可以细分为单克隆抗体、生长激素、融合蛋白、疫苗等子行业,其中单克隆抗体是生物药领域最大的子行业,2016年占据生物药市场的43%,预计从2016年的900亿美金增长到2024年的2217亿美金,复合增长率11.9%。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简称单抗,是由一种类型的B细胞分泌产生的,具有和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单抗药物针对的靶点包括细胞表面分化抗原、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

其中临床获批和临床研究最多的四个靶点是CD20、TNF-α、EGFR和HER2。

图2:临床研发和上市的生物药靶点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信号通路中重要一环,药物研发的热门靶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是一种涉及到系统性炎症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

免疫学综述

免疫学综述

2、结构:①人TNF-α前体由2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76个氨 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切除信号肽后成熟型TNF-α为157氨基酸残基, 非糖基化,第69位和101位两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rHu TNF-α分子量为17kDa。小鼠TNF-α前体为235氨基酸残基,信号肽 79氨基酸残基,成熟的小鼠TNF-α(rMuTNF-α)分子量为17kDa, 由1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69位和100位两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 二硫键,有一个糖基化点,但糖基化丌影响其生物学功能。②人 TNF-β分子由20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34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 成熟型Hu TNF-β分子为17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5kDa。rHu TNF-β分子由202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33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 成熟分子169个氨基酸残基。
五、TNF的发展前景
1、受体选择性 TNF 突变型: TNF 的生物学活性是通过 NTFR 介导 的。当 TNF 不 TNFR 结合后即内化幵降解,产生一系列细胞内 信号,导致丌同的生物学活性。虽然目前对两类 TNFR 是否有分 工及如何分 工尚无一致意见,但二者细胞内结构差别徆大,几乎 可以肯定它们在细胞内信号 传 逑上存在差异。由于多数学者认 为 TNF 的细胞毒活性是由 TNFR-p55 介导的,因此 研究者们主 要致力于改建能选择性地不 TNFR-p55 结合的 TNF 突变型。已 报道有些 TNF 突 变型能选择性地结合 TNFR-p55,而不 TNFR-p75 的亲合力徆低[a-io]。人们希望这些 TNF 突 变型用于临床治疗时 能突出其抗瘤效应,而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其毒副作用。
3.TNF-α不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不 其他细胞因子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免疫网络,相互 作用,相互影响,参不了类风湿性兲节炎,强直脊柱炎、 自身免疫性心肌炎、银屑病兲节炎、糖尿病、多发性硬 化症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4. TNF-α不其他疾病:研究表明,TNF-α是脓毒性休克时 最早释放且起兲键性作用的介质,它启动脓毒症的炎症 反应,幵在发展过程中起放大作用,即所谓的免疫炎症 的瀑布反应。另外,TNF-α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 肺组织中中性粒细胞及其他炎性细胞聚集,介质释放等 炎性过程中起兲键中用,幵且不患者气流阻塞程度有密 切兲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NF-α在妊娠期 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的作用。TNF-α也参不 了各种脑血管疾病、皮肤病、酒精性肝炎、脑型疟疾、 溶血尿毒症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
【适用症】: 肿瘤坏死因子适用于多种晚期肿瘤,尤其是失去手术机会,或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的肿瘤,对肾癌、胃癌、肝癌等的治疗已进入临床试用阶段。

血浆半衰期为30~60分钟。

肿瘤坏死因子可与干扰素或其他抗癌药物联合应用。

TNF加干扰素效力增大50~4000倍。

【注意事项】: 可有头痛、发热、发冷、寒战、脱发、低血压等。

用药前后给予消炎痛、去炎可的松等,可减轻或控制不良反应。

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肿瘤坏死因数和化疗药剂量均可减半。

【用法与用量】: 局部注射(胸腹腔内注射、瘤内注射、导管内给药):50万U/次,1次/日,4日为1疗程或2周为1疗程。

也可与免疫活性太联合给药,50万U/次,1次/日,连用4日,同时每日肌注免疫活性太10~20mg,用药12日后停用2日,2周为1疗程,可重复使用。

【包装】: 针剂:10mg,4℃保存有效期为1年,-20℃以下保存有效期为3年。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相关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相关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坏死因子及其相关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TNF 做为细胞因子和致炎因子,能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和激活免疫系统。

因此,针对 TNF 的治疗策略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本文将讨论 TNF 及其相关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和前景。

一、TNF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TNF 是一种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多功能小分子蛋白,是丝氨酸蛋白酶原转化酶的底物,在T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中都能产生。

TNF 可以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同时也是免疫细胞增殖和分化的重要调节因子。

除此之外,TNF 还能够在全身范围内影响代谢调节,调节机体的能量代谢和胰岛素分泌等。

在肿瘤治疗中,TNF 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促进肿瘤血管渗漏等机制来发挥作用。

此外,TNF 还可以激活肿瘤免疫系统,增强肿瘤免疫识别和清除的能力,从而对肿瘤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TNF 及相关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TNF受体与相关药物的发展TNF 受体是细胞与 TNF 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分子,在肿瘤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两种TNF受体,分别是 TNFR1 和 TNFR2。

TNFR1 主要介导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而 TNFR2 作用不明确,但与免疫调节和细胞增殖有关。

因此,针对 TNF 受体的药物研究一直是 TNF 相关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多种 TNF 抗体已经被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是 Infliximab,是一种特异性结合 TNF-α 的单克隆抗体。

这种抗体可以直接与 TNF-α 分子结合,从而阻断其活性,并间接干预肿瘤生长和转移。

此外,Etanercept 和 Adalimumab 等也都是TNF 抗体药物,具有结合 TNF、抑制其活性的作用。

除 TNF 抗体外,还有多种 TNF 受体亚单位和其它类共轭物质也被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例如,ATN-161 是一种TNF 受体的类共轭物质,能够干扰 TNF 受体与细胞信号传导途径的相互作用,从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坏死因子1975年E.A. Carswell等人发现接种卡介苗的小鼠注射细菌脂多糖后,血清中出现一种能使多种肿瘤发生出血性坏死的物质,将其命名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八十年代人们发现其在消耗症中起了重要作用,又称恶液质素。

TNF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产生。

1985年Shalaby把巨噬细胞产生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命名为TNF-β。

虽然TNF-α与TNF-β仅有约30%的同源性,但它们却拥有共同的受体。

TNFα的生物学活性占TNF总活性的70 %~95 %,因此目前常说的TNF多指TNF-α。

1984年TNF基因的克隆开辟了临床试验的时代,是第一个用于肿瘤生物疗法的细胞因子,但因其缺少靶向性且有严重的副作用,目前仅用于局部治疗。

1.别名:恶液质素(Cachectin)巨噬细胞毒素(Macrophage cytotoxin)坏死素(Necrosin )细胞毒素(Cytotoxin) 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necrosis factor-α)出血因子(Hemorrhagic factor) 巨噬细胞毒性因子(Macrophage cytotoxic factor) 分化诱导因子(Differentiation-inducing factor)2. 来源:巨噬细胞(Macrophages)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T淋巴细胞(T-lymphoblastoid Cells)B淋巴细胞(B-lymphoblastoid Cells)肥大细胞(Mast cells)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乳腺肿瘤细胞(Breast tumor cells)卵巢肿瘤细胞(Ovarian tumour cells)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L-929细胞(L-929 cells)枯氏细胞(Kupffer’s cells)上皮细胞(Epidermal cells)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3.TNF基因特点人类TNF-α基因于1985年成功克隆,定位于6p21.4,长约3.6 kbp,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紧密连锁位于HLA-B 和HLA-C2 位点之间的MHC3 类基因区内,由TNFA和TNFB组成,分别编码TNFα和TNFβ。

位于启动子区238位和308位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被认为可调节TNF的转录水平,与慢性乙肝、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素抵抗、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TNF基因编码的mRNA约1.7 kbp,在其3`非翻译区有一段许多细胞因子都具有的保守TTATTTAT序列(AU富含元件,ARE)。

佛波酯是TNF的诱导剂,能通过靠近启动子区TATAA框的一小段序列诱导TNF的转录。

4. TNF蛋白特性1 人TNF-α前体由233个氨基酸组成(26 kDa),其中包含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在TNF转化酶TACE的作用下,切除信号肽,形成成熟的157个氨基酸残基的TNF-α(17 kDa)。

由于没有蛋氨酸残基,故不存在糖基化位点,其中第69位和101位两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

人类TNF-α与小鼠TNF-α有79%氨基酸组成同源性,TNF-α的生物学作用似无明显的种属特异性。

最近有人报道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了N端少2个氨基酸(Val、Arg)的155氨基酸人TNF-α,具有更好的生物学活性和抗肿瘤效应。

此外,还有用基因工程方法,将TNF-α分子氨基端7个氨基酸残基缺失,再将8Pro、9Ser 和10Asp改为8Arg、9Lys和10Arg,或者再同时将157Leu改为157Phe,改构后的TNF-α比天然TNF体外杀伤L929细胞的活性增加1000倍左右,在体内肿瘤出血坏死效应也明显增加。

TNF-α和β发挥生物学效应的天然形式是同源的三聚体。

2 人类TNF-β分子由20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34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成熟型TNF-β分子为17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25kDa。

3 人类TNF-β与TNF-α其DNA同源序列达56%,氨基酸水平上同源性为36%。

应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证明,TNF是由三个相同的单体亚单位组成的致密三聚体,单体亚单位呈楔形,由β片层折叠形成β夹心结构(β-Sandwich structure)。

5.TNF受体1.1 TNF-R的分型TNFR可分为两型Ⅰ型TNF-R(又称TNFR1、CD120a、p55),439氨基酸残基,55kDa,其对应的mRNA有4.5Kbp,可表达于所有类型的细胞上,在溶细胞活性上起主要作用。

Ⅱ型TNFR(又称TNFR2、CD120b、p75)426氨基酸残基,75kDa,其对应的mRNA 有3Kbp,仅表达于免疫和内皮细胞上,与信号传递和T细胞增殖有关。

1.2 TNFR的结构功能特点两型TNFR都为糖蛋白,均包括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个部分,胞外区有28%的同源,但在胞浆区无同源性,可能与介导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多项研究证实,肿瘤坏死因子主要通过与TNF-R1作用而发挥生物活性。

TNF蛋白与TNF-R1胞外区相结合诱导TNF-R1聚集和释放死亡结构域沉默子(SODD),随后TRADD与TNF-R1中的死亡结构域结合招募更多的接头蛋白,例如RIP,TRAF-2和FADD等。

这些接头蛋白再招募其它参与信号转导的重要蛋白而发挥作用。

目前对TNF-R2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并不多,不过它缺乏死亡结构域,因此不能促进细胞凋亡过程。

然而,TNF-R2可以通过活化NF-κB和JNK通路或者抑制TRAF-2干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1.3 TNFR的分布TNFR存在于多种正常及肿瘤细胞表面,一般每个细胞受体数目在500~5000/细胞,如ME-800肿瘤细胞系TNFR约2000/细胞,Kd为2×10-10M。

不同细胞表面TNFR的数目和亲和力似乎与细胞对TNF-α的敏感性并不平行。

1.4 可溶性TNFRTNF结合蛋白(TNF-BP)是TNFR的可溶性形式,有sTNFRⅠ(TNF-BPⅠ)和sTNFR Ⅱ(TNF-BPⅡ)两种。

一般认为sTNFR具有局限TNF活性,或稳定TNF的作用,在细胞因子网络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Seckiner1988年发现发热患者尿中有TNF抑制物,分子量为33 kDa。

Olsson1989年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和尿中也发现有TNF-BP。

TNF-BP可与TNF特异结合,抑制TNF活性,如抑制其细胞毒活性和诱导IL-1产生,可促进皮下接种Meth A病毒的生长,可能为肿瘤逃逸宿主抗肿瘤的机制之一。

正常人血清中TNF-BP为1~2 ng/ml,也可见于正常妊娠尿中。

炎症、内毒素血症、脑膜炎双球菌感染、SLE、HIV感染、肾功能不全时以及肿瘤时可升高。

可溶性TNFR可有效地减轻佐剂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以及败血症休克。

6. TNF受体超家族目前,研究人员已经证实肿瘤坏死因子蛋白同系物超家族存在着29个不同的受体(图1)。

这些受体可以被分为三个主要群体:第一类受体是在胞质尾区包含死亡结构域(DD)。

通过配体与相应的包含死亡结构域的受体结合可以招募胞内含有死亡结构域的受体,例如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MORT1)和TNF受体相关的死亡结构域蛋白(TRADD),它们一起构成了所谓的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

这些分子导致caspase活化,诱导细胞凋亡,但也可以招募TNF受体相关因子(TRAF)的家庭成员。

第二类受体在胞质尾区包含一个或多个TRAF相互作用基序(TIM)。

激活此类受体可以直接募集TRAF家族成员,最终激活多个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分子,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如c-Jun N末端激酶JNK),P38(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核因子kappa-B抑制物激酶(IKK)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第三类受体不包含功能性细胞内信号结构域或者基序。

虽然这些“诱饵”受体并不参与细胞内信号传导,它可以与其它两组的受体竞争性的与相应配体结合。

7. TNF的生物学活性TNF-α和TNF-β的生物学作用极为相似,这可能与分子结构的相似性和受体的同一性有关。

但在某些生物学作用方面也有不同之处。

1.1 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TNF在体内、体外均能杀死某些肿瘤细胞,或抑制增殖作用。

肿瘤细胞株对TNF-α敏感性有很大的差异,TNF-α对极少数肿瘤细胞甚至有刺激作用。

用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C、放线菌酮等处理肿瘤细胞(如小鼠成纤维细胞株L929)可明显增TNF-α杀伤肿瘤细胞活性。

体内肿瘤对TNF-α的反应也有很大的差异,与其体外细胞株对TNF-α的敏感性并不平行。

同一细胞系可能有敏感株和抵抗株如L929-S和L929-R。

此外,靶细胞内源性TNF的表达可能会使细胞抵抗外源性TNF的细胞毒作用,因此通过诱导或抑制内源性TNF的表达可改变细胞对外源性TNF的敏感性。

巨噬细胞结合型TNF可能参与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TNF杀伤肿瘤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与补体或穿孔素杀伤细胞相比,TNF杀伤细胞没有穿孔现象,而且杀伤过程相对比较缓慢。

TNF杀伤肿瘤组织细胞可能与以下机理有关。

1.1.1 直接杀伤或抑制作用。

TNF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向细胞内移,被靶细胞溶酶体摄取导致溶酶体稳定性降低,各种酶外泄,引起细胞溶解。

也有认为TNF激活磷脂酶A2,释放超氧化物而引起DNA断裂,磷脂酶A2抑制剂可降低TNF的抗病效应。

TNF可或改变靶细胞糖代谢,使细胞内pH降低,导致细胞死亡。

1.1.2 通过TNF对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促进T细胞及其它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

1.1.3 TNF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或导致血管功能紊乱,使血管损伤和血栓形成,造成肿瘤组织的局部血流阻断而发生出血、缺氧坏死。

1.2 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加过氧化物阴离子产生,增强ADCC功能,刺激细胞脱颗粒和分泌髓过氧化物酶。

TNF预先与内皮细胞培养可使其增加MHCⅠ类抗原、ICAM-1的表达,IL-1、GM-CSF和IL-8的分泌,并促进中性粒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上,从而刺激机体局部炎症反应,TNF-α的这种诱导作用要比TNF-β为强。

TNF刺激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IL-1,并调节MHCⅡ类抗原的表达。

1.3 抗感染:如抑制疟原虫生长,抑制病毒复制(如腺病毒Ⅱ型、胞疹病毒Ⅱ型),抑制病毒蛋白合成、病毒颗粒的产生和感染性,并可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