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共3篇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本篇文章为教师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与妻书》这篇课文。本篇文章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3. 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2)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背景、写作体裁等,整

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2. 朗读法:由教师和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加强对文章情感的

理解,提高朗读技能。

3.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式、修辞、意象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互动法: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进行短问短答、小组讨

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 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文章提炼主旨、做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导师可以以如下形式展开讲述:

教师先简单介绍文本背景及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爱情故事和感受,明确角色关系,创设文本的共情环境,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2. 讲授

(1)介绍作者及主题: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与妻书》的主题;

(2)语篇分析:在整体阅读前或整体把握阅读后,教师需要分析文章文体、文本类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文章分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有所谓的“高潮、转折、结尾”等等;

(3)语句分析:针对文章中的一个或多个段落,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其语句构成,如词汇用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3. 读写训练

(1)读课文(多次朗读和阐释);

(2)综合训练,如训练阅读速度和感觉陈词滥调;

(3)字词、短语、句子辨析;

(4)写作练习,根据题目完成个人作品。

4. 课堂拓展

(1)进行实例解析,扩展课文主题,引入学术文献或现代文献的互文关系;

(2)提升学生们的自学能力,自己搜索一篇相关原文,展开解析、比较阅读,针对语言知识、文化背景、风格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

(3)引入多媒体进行阅读,如PPT、录像、音频等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阅读与分析一篇名人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常见的例子进行了分析、讨论、填空、写作等训练,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

力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习惯和亲密感,所以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深入分析了名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结构,通过阅读和分析的训练,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了提高。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氛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够独立阅读和分析更多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将持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学教育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与妻书》是唐代王勃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具有较高的地位。本篇文章为粤教版高一必修篇目,是高一新生的语文课本内容,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王勃的文学风格,掌握文学元素运用;了

解婚姻家庭问题,掌握社会知识。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

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尤其是文言文的写作。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感情体验能力,从中感受到家庭与

婚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崇尚家庭、崇尚婚姻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分析文学元素,理解文本内涵;

2、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词语用法和句式结构,掌握写作技巧。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篇:“第一章:兢兢业业”

第二篇:“第二章:爱怀子”

第三篇:“第三章:过弊而不改”

第四篇:“第四章:官后思乡”

第五篇:“第五章:慈孝养亲”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讲解、讲授型教学、小组探究、思维导图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文学元素的应用,以及背后蕴含的价值观与人生哲理。

五、教学过程

Step 1 课前预习

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中与“与妻书”一章有关的背景知识,写下自己预习的问题,以作为后期学习的探究方向。

Step 2 导入

启发学生注意信息整合,开始从课堂教师给出的贴片和信息上分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Step 3 阅读材料

学生在课堂上分组或个人阅读本文,了解文章的主旨、要点、思想内涵和文学元素的运用。教师在阅读过程中强调重要的段落,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有用信息的提取。

Step 4 思维导图

视学生情况设计思维导图的板块,以引导学生做好重要文章分析笔记,明确文学元素的使用方法,并分析背后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提出讨论性问题。

Step 5 课内分享

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分享笔记,并就以上提出来的问题进行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意潜质,探索文本之外的内容。

Step 6 个性化扩展

为了促进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结束后,设计相关阅读材料,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如给出一篇古代妇女的书信等等。

六、教学评价

1、小组或个人笔记的评价

2、课堂观察和思维导图的评价

3、学生自评,评价个人听讲和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

四种不同评价工具,可在教学进程中相互配合,为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本文介绍了一节高中语文课的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采用主题式教学,以“用爱去追求”为主题,围绕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展开。在课程设计中结合了启发学生自主探究、阅读材料、思维导图、课内分享、个性化扩展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同时,在教学评价中采取小组或个人笔记的评价、课堂观察和思维导图的评价、学生自评等不同评价工具,以综合性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意潜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并领悟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形式中书信写作的特点及表述方法。

2.能够通过与妻书的阅读,感悟儒家文化精髓和人生哲理。

3.掌握书信文体写作的技能,能够写出简洁明了、逻辑明晰、情感饱满的书信。

4.通过写书信增进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与妻书的学习,把握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名句,掌握其文学特点及表述方法。

难点:通过与妻书的阅读,让学生体会到文学中的儒家文化精髓和人生哲理。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对名师为《与妻书》的推崇与阐释,先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以激发对名家名篇的热爱和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学习。

2.解读法:通过对文章内容的重点讲解,让学生们深入思考文章的意义,并能够融汇贯通自己的生活经验,增强阅读体验。

3.思维导图法:通过该方法,让学生们尝试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思考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并能借此方法巩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4.剧本阅读法:通过拟写及阅读书信的剧本,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书信中作者的思想、表情和语气,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1. 开篇

通过掌握作者、时间、地点等基础信息,让同学们对故事情节有个初步了解。

2.导入课题

通过对《与妻书》一文的简介、作者的介绍,介绍《与妻书》这篇文学名著的背景和写作特点。

3.本文详读

通过节选文章中的若干段落进行细致解读,让学生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与作者表达的情感。

4.引导问答

以常见问题的方式进行提问,针对学生的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部分,逐一做出解答。

5.思维导图展示

设计思维导图,让学生开始尝试自己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6.剧本阅读法

将文字转化为语言,让同学更好的理解书信中表达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7.小组讨论

让同学们分组,对书信内容和结构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更深层次的体会和理解。

8.写作练习

通过模仿书信模板,让学生练习应用书信的写作技巧,进而能够掌握并写出一篇简洁明了、逻辑明晰、情感饱满的书信。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书信文体的写作技巧,理解与妻书寄情妇道的深刻内涵,从中体味到儒家文化的精髓,更好的理解和吸取文学中的人生哲理,不仅进一步提升语文写作水平,还能够更好地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方法,在回家之后书写自己的家庭故事和发表家庭作业中,更多的将情感和思想都能融入到自己的文字之中,使得现实生活中家庭和睦愉悦,挥写成一段佳话,被人称誉为“有生之年最美好的回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从书信中学习了如何用文字表达情感、表达思想,并掌握了书信的基本写作技巧。同时也理解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儒家文化的精髓,这对于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写作水平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应对写作教学和实际应用,同时也会更珍惜和关注自己的家庭和亲情,将家庭温暖和和睦体验到实际生活中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教案《与妻书》教学设计 《与妻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通过诵读,感悟文章情感,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要求 1.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流畅地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画出蕴含真挚感情、内涵丰富的句子。 3.反复朗读全文,体味文中的儿女情长和革命豪情。 (二)教学活动 1.导入新课。 2.作者及背景介绍。(借助课文注释及多媒体) 3.正音正字。 (1)教师范读课文。(把握节奏,读准每一个字) (2)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如何理解其含义?(多媒体显示) 意映卿卿如晤(wù)几家能彀(gòu)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jīn)嗟夫(jiē)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àng)使之肖吾(xiào)

4.学生讨论交流。 (1)文中的多义词,如: ①且以汝之有身也怀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自身 ②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信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 ③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 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 独善其身代词,自己 汝其勿悲副词,表示期望 (2)词类活用现象,如: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瓜分之日可以死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汝幸而偶我 ⑤当尽吾意为幸 (3)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如: ①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 5.再次朗读课文,体味作者感情。 6.展开质疑、讨论活动。 (1)作者的衷情是什么?

与妻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14 与妻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革命前辈“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目标1和3。 指导法、分析法、积累法。 投影仪、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中国同盟会成员,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黄花岗起义时被俘,最后从容就义,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背景链接 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殓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封《与妻书》是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的。 2.生难字词 (1)字音 肖.(xiào)不能禁.(jīn)如晤.(wù)旁.(bànɡ)的.的(dí) (2)词义 【如晤】如见面。旧时书信用法。【狼犬】狼和狗,喻指坏人的帮凶。 【太上】最上,最高。【语云】古语说。 【盖】原本,原来。【有身】怀孕。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全文按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忍悲为汝言之”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 第二部分:(2~4):从情理、事势、后事等几方面具体阐述“吾衷”。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吾衷”作了真实、深刻、详尽的阐述,感人肺腑,令人激奋,慰人勿悲,从而达到了作者写信的目的。 第三部分:(5~6):加深言情,情至生死永相旁;深入说理,志高不幸生中国。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和加深,全面地阐明了“情至生死永相旁”。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交流展示:第一件事是夫妻谁先死的谈话,说明自己本不愿因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两次离家未能将实情告诉妻子的原因和心情,说明自己“至爱”妻子,怕妻子担受不起沉重的悲痛。(这三件事的共同之处是都反映了烈士生前对妻子的眷念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即“吾至爱汝”。) 2.这封信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交流展示:(文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爱汝”与“勇于就死”,看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是统一的。请在这一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作者是怎样将这两者统一起来的。)林觉民极爱其妻,正是这种感情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正因为自己享受了爱情、家庭的幸福,所以希望“天下人”也能享受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甘于牺牲自己小家庭之幸福,其情操高尚,十分感人。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举例说明。 交流展示: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例: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第1、5段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第2、4、6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这封信写得豪情万丈,又缠绵悱恻。朗读下列句子,体会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 (1)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2)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精品教学】11 《谏逐客书》《与妻书》(教学设计)-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教学 (统编版)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谏逐客书》《与妻书》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学习文章抒情、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技巧;学习两篇文章本铺陈、排比、比喻、设问、反问、用典等修辞格的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谏逐客书》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理解《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两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真挚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李斯的靓谏方式;学习林觉民“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教学重点分析课文结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理解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谏逐客书》所用的靓谏方式,了解李斯让嬴政改变初衷所使用的“攻心术”;品味《与妻书》语言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教学时数 5课时。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

教学要点分析鉴赏《谏逐客书》。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识人 1.齐读诗歌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 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 这首诗歌描写的是谁?(李斯) 2.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高一语文 第6课《与妻书》教案

高一语文第6课《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设想: 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一、回忆,对第三、四自然段中出现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高潮部分大家还有印象吗?想起来是不是还会热血沸腾、心扑扑跳呢?呵呵,现在,请大家将心放安静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这么精彩的段落之中有什么需要我们必须掌握的文言知识,好吗?好,现在请大家自愿起来将课后总结出的该部分的文言知识告诉老师。 同学答。答完以后,可问还有没有不清楚的,有的话联系课文给以解决,最后,由PPT 放映出该部分全部文言知识,让学生与自己所做的进行对比,至此,该部分的文言知识总结完毕。 (1)词类活用: a) 名词活用作动词: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使眼色若入前为寿:走上前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b) 名词作状语: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 c)使动用法: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入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 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 高一语文第6课《与妻书》教案 (2)通假字: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 (3)一字多义: 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击:为击破沛公军(动词,攻打)

11《谏逐客书》《与妻书》(教案+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教案+练习

11《谏逐客书》《与妻书》(教案+同步练习)-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教案+练习备课优选(统编版 必修下册) 【课程名称】高一语文《谏逐客书》《与妻书》 【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政治局势,理解杜甫《谏逐客书》的创作背景,理 解杜甫对于官员腐败现象的反思和谏诤精神。 2. 理解李清照《与妻书》的创作背景,了解元代女性的社会地 位与职责,感受如梦似幻、深情纯美的婚姻生活。 3. 掌握辨析我们的社会与古代社会中的弊端,思考改革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杜甫《谏逐客书》的反腐精神和谏诤文学的价值 2. 掌握李清照《与妻书》的语言表达和婚姻生活的描绘 【教学难点】 1. 唐代政治制度及官员的腐败现象的理解 2. 如何将杜甫的《谏逐客书》和李清照的《与妻书》联系起来,理解两篇文章之间的文学价值和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文章,并 加以分析和解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准备】

1. 电子教案PPT 2. 阅读指导材料 3. 练习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引入杜甫《谏逐客书》与李清照《与妻书》的背景,让学生对唐代和元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一个大致了解。 二、讲授文本(30分钟) 1. 审读《谏逐客书》和《与妻书》两篇文章 2. 分析杜甫的反腐思想,探究其谏诤文学的价值 3. 分析李清照的文本表达和婚姻生活描绘,探究其代表的元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三、学生合作(15分钟) 1. 学生请教老师关于文本阅读和分析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文本中的问题,交换意见并进行辩论 四、练习(20分钟) 1. 布置《谏逐客书》和《与妻书》的阅读题目,让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学习。 2. 组织小组展示和汇报,积极分享和探讨答案和体会。 五、总结(10分钟) 回顾两篇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时代背景,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和理解。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思考如何对现有的弊端进行改革和提高。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共3篇 与妻书(粤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本篇文章为教师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粤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的《与妻书》这篇课文。本篇文章旨在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3. 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意识和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掌握关于情感、生活观念等方面的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课文中的情感与精神内涵。 (2)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本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讲授法: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作者、背景、写作体裁等,整 体把握文章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思路和主旨。 2. 朗读法:由教师和学生轮流朗读文章,加强对文章情感的 理解,提高朗读技能。 3. 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文学形式、修辞、意象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互动法:通过让学生与教师互动,进行短问短答、小组讨 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5. 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如写文章提炼主旨、做读后感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导师可以以如下形式展开讲述: 教师先简单介绍文本背景及一些背景知识,让学生回想自己的爱情故事和感受,明确角色关系,创设文本的共情环境,引导学生展开阅读。 2. 讲授 (1)介绍作者及主题: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陶渊明和《与妻书》的主题; (2)语篇分析:在整体阅读前或整体把握阅读后,教师需要分析文章文体、文本类型、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例如文章分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有所谓的“高潮、转折、结尾”等等; (3)语句分析:针对文章中的一个或多个段落,教师需要仔细分析其语句构成,如词汇用意、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3篇 《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文中所用典故,及其相关成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人就和反扑的水师提督李准的部队激战,因众寡悬殊,大多数革命志士牺牲,黄兴只身脱逃。这次起义,战斗牺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烈士。事后群众收得尸骸七十二具,葬在广州西北郊的黄花冈,所以后人把这次起义叫作“黄花冈起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历次起义中战斗最激烈的一次,也是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全国的革命高潮,是五个多月后的武昌(辛亥)起义的前奏。 (二)烈士生平简介。 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14岁进高等学堂,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课余谈到时事,总是慷慨激昂地说:“中国不革命不能自强”。毕业后到日本留学。 1911年(就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春天,留日学生接到黄兴、赵声两人的来信,说事情大有可为,林觉民于是离东京回国,准备在福建起义响应。到了香港,黄兴把他留下来协助广东革命事务。于是他便停止了建州起义响应的计划,专程回福建召集同志来香港参加广州起义。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十七日)早晨,他和方声洞等率领全体福建同志入广州,和林广尘(文)会于城内。下午五点多钟,一同攻击轰炸督署,不幸中弹受伤,力尽被捕。在审讯中,他从容不迫,纵论世界大势,宣扬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主张,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三)本文的写作经过。 1、这封《绝笔书》是林觉民烈士在起义前三天的三月二十六日(阳历四月二十四日)夜里写的,原书共两封,一封是给他父亲的,内容仅云:“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

《与妻书》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与妻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结构,概括大意。(教学难点) 3、翻译课文前三段。(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由童安格《诀别,真爱是谁》导入: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板书:《与妻书》 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划分结构,概括大意。(教学难点) 3、翻译课文前三段。(教学重点) 三、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章大意。(5分钟) 四、自学指导,紧扣教材。 (一)1、默读《导学案》110页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的知识讲解,了解作者及话剧的知识。

2、时间:共计5分钟。 (二)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概括大意。 3、用自己的话对课文进行初步解读。 4、翻译前三段,掌握关键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5、时间:共计15分钟。 五、自学展示,精讲点拨。 (一)1、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岗,故又名之曰“黄花岗起义”。 2、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岗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二)1、诵读理解课文基本结构:

11.2《与妻书》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沉重、坚决、不舍又必须选择的复杂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问题牵引理解文章写作的核心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探究文本感人至深的原因。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水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中所蕴含的复杂、深沉的情感; 2.探究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写作技法探究)。 导入:古今贤人对生命和生死有很多的认知和观点: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问题:在生命、爱人、家国只能择其一时,我们将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题《与妻书》引入下面的问题: 一、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先生给妻子讲述了什么?试分析 有人概括为“三次回忆”“三个嘱托”“三个心愿”,结合文本把他们找出来。(1)“三次回忆”(3.4段) “汝忆否”——讨论夫妻谁先死的问题 “回忆”——回忆新婚的甜蜜生活情景 “又回忆”——回忆起自己两次回家的情景 ⟹三次回忆将二人的深情、甜蜜、幸福展现出来,让人羡之、感之、叹之。(2)“三个嘱托”(5段) 一嘱好好抚养孩子 二嘱教子承父志 三嘱清静安稳度日 ⟹三个嘱托是对对妻子的期望,亦是责任的托付。 (3)“三个心愿” 一愿与汝相守以死(5段) 二愿吾灵伤依依旁(6段) 三愿尽吾意为幸(8段) ⟹三个心愿传递对妻子的不舍,亦述尽赴死的决心。

《与妻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与妻书》教案课题名《与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感叹句、反诘句、对偶、排比等句式表达情感的写法,以及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3.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学习革命先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教学难点 1.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授课所用视频、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译文:清朝末年,(我们)革命党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艰难危险,凭着坚毅不屈的精神,同残害民众的敌人相搏斗,遭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然而)牺牲状况的惨重,要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总督衙门这场战役为最(厉害了)。我们党的精华,(几乎)全部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太大了!然而这次战役,(英雄们)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溅红宇内,(他们的)浩然正气充满四面八方,草木(有情)为这次战役满怀悲痛,风云(有知)因(这次战役)而变了颜色。全国长期受压抑的人心,(也因此)才大大地振奋(起来)。(人民对于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洪水冲击山沟一样,(气势浩大,)不可阻挡,不到半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五单元《与妻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新教材教学设计:必修下第五单元《与妻书》教学设计【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虚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熟悉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规范,能运用书信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情感沟通。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唤醒对家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1.查阅资料,了解《与妻书》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 补充: ①作者: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②写作背景:1911年4月27日,一群年龄平均20多岁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踏上了寻找理想的征程。他们就是黄花岗起义七十二烈士,后来,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的遗体被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后来广州红花岗也被改成了黄花岗,此次起义便称为黄花岗起义。 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当时,他从广州来到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同志,住在临江边的一幢小楼上。夜阑人静时,想到即将到来的残酷而轰轰烈烈、生死难卜的起义以及自己的龙钟老父、弱妻稚子,他思绪翻涌,不能自已,彻夜疾书,分别写下了给父亲和妻子的诀别书,即《禀父书》及《与妻书》,天亮后交给一位朋友,说:“我死,幸为转达。” ③文体:书信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说:“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这就意味着早在春秋时期书信即已产生,而绵延两千多年之后,中国又形成了独特的书信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爱情正是通过家书、情书等等得以传递和保存。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林觉民的《与妻书》、鲁迅的《两地书》、沈从文的《从文家书》、傅雷的《傅雷家书》等等,它们如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经典,植入到国人的情感记忆之中。 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既然书信属于应用文,就有它惯用和固定的格式:称呼(收信人);问候;正文;祝辞;署名(写信

2021学年统编版必修下册《与妻书》课文解说、赏析及教学设计

(一)课文解说 1911年春,奉孙中山之命在香港筹备广州起义的黄兴、赵声,写信给身在日本的革命党 人林文,号召旅日革命志士回国举义。留学日本东京的学生所组成的同盟会第14支部 (即福建支部)经商议决定,派林文去香港与黄兴接洽,派林觉民回福建组织响应起义。 林觉民由此回福建家中,与老父、妻子等家人见了最后一面(即文中的“前十余日回家”),却并未告知家人自己可能要牺牲的实情。后为集中力量组织广州起义,决定停在福州起事 的计划,林觉民便离开福建,受命赴广州、香港筹备起义。在起义前三天,忙碌一天回到 住处的林觉民无法入睡,想到自己归家当日未能实情告知家人,心中愧疚沉痛,又担心没 有只言片语的解释和安慰,老父和妻子无法承受失去至亲的痛苦,于是连夜给父亲和妻子 写下了两封诀别书。其中这封给妻子陈意映的信,林觉民写在了贴身使用的一方手帕上, 嘱托友人:“我死,幸为转达。”后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就义,成为著名的“黄花岗七十二 烈士”之一,而他的这封“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的情书也是遗书,被后人命名《与 妻书》,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人。 《与妻书》虽是作者即兴而作的书信,却结构清晰,条理清楚。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此书信的原因和悲痛之心。信的开端便是“吾今以此书与汝 永别矣”,生离死别之巨大悲痛即刻弥漫开来,溢满篇首,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一 人”“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将情感推至高潮,以致“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接下来的一个“恐汝”,两个“谓吾”,又表现出作者自我情感的克制,为的是安慰挚爱之妻,使其明己之志。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由恣肆到克制,波澜起伏,其内心的矛盾与不舍,悲伤与沉痛,还有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二部分(第2―5段),是全文的关键部分,作者回忆恩爱往事,反复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原因,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恋与不舍之情,抒发了“牺牲吾身与汝身之 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怀。 第2段首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概括性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也是全文的纲。整段文字由情出发,又以理撼人,引经据典地表达了自己由至爱妻子推而爱天下人,从而为人民为国家“勇于就死”的革命信念与决心,尽显志士胸怀与内心悲壮。 第3、4段倾诉“吾至爱汝”的衷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对夫妻恩爱过往的三段 追忆:一为夫妻谈论谁先死的情景,表达自己本不愿先死而留给妻子痛苦;二为回忆夫妻 在“双栖之所”甜蜜的新婚生活,点滴过往萦绕心头,表达对爱妻的“真真不能忘”;三为回 忆六七年前自己“逃家复归”,妻子“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的“泣告”,讲述“前十余日”二人最后一见时,自己却未能把将要赴义的事情告知妻子的原因,表现自己的矛盾之感和椎心 之痛。三段回忆并未以时间排序,想必是作者情之所至,信手写来,有景有情,边叙边议,所述皆夫妻至爱之言,所叹皆一往情深之痛,真情流露,感人肺腑。第5段以“吾诚愿与 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阐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 勇于就死也”的道理。这一段可以说是第2段所述书信主旨的进一步阐释,从当时中国的 现状出发,说明想苟且偷生也很难,即使不死也是更痛苦的生离,所以为了“吾与汝”也为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11.2与妻书教案部编版下册

与妻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文中所用典故及相关成语. 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童安格《诀别,真爱是谁》导入: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难舍弃思国心情∕灯欲尽独锁千愁万

绪∕言难启诀别吾妻∕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二、简介作者及其他 (一)时代背景 清代末年,清政府极度腐朽反动,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丧权、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强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人民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治纲领.在我国南方,先后发动了十几次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从美洲来到南洋,在槟榔屿(现在马来西亚西北部)召集革命党人开会,总结了过去多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决定在广州再发动一次规模更大的起义。孙中山亲自在华侨中募捐,派人到各国购买武器。同盟会总部又从国内各省、南洋华侨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中征集挑选八百人作为起义骨干,同时联络清军中的新军、防营和民间会党响应。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1911年4月23日,总指挥黄兴由香港秘密来到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设立指挥部,部署起义.但这次起义仍然失败了.因为在关键时刻,负责运输枪械的人叛变了,不仅一部分枪械不能到手,而且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得到消息后收缴了倾向革命的新军二营的枪支,调兵加强了广州的戒备。结果革命党人只好放弃原来的十路进兵的计划,集中全力攻打总督衙门。4月27日,黄兴率一百多人攻入总督衙门,张

4.7与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二)

4.17 与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必修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比较,深入分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2.通过诵读感悟,深入体会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来源于作者至情与至理的交融。 3.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为天下谋永福”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1.理解文中典故所表达的情感 2.多种表达方式交融来凸显情感和深入说理。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近代作品,又是一封家书,语言浅近平易,使用了杂有白话成份的通俗文言,所以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文言教学点难度不算很大,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及有关资料基本能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在课前我先发放学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背景,了解典故的出处和意义以及初步体会此典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靠自己的能力进行有关字、词的文言知识点梳理。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同学们在学案学习中出现的知识难点进行点拨,并通过提问检测其掌握程度。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自主性。而本课时的重点则放在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把握上,体会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至情与至理得以充分的体现,也让妻子能“尽吾意”,理解“我”的选择,借以突显作者的铁骨柔情,为循大义而抛私情,儿女情长和英雄气壮两相融和的可歌可泣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读书交流:(学生活动)请你用一句话写写林觉民给你的印象。 如:我读到了一个的林觉民。 小结:插入简单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和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 思考:

1.本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你会用文中的哪句话? 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吾至爱汝”?哪些地方写的是“勇于就死”的呢? 三)深入鉴赏3、4段。(注意层次划分:吾至爱汝——勇于就死) 学生朗读3-4段前部分。(“吾至爱汝”部分) 思考: 1)本部分写了几件事表达“吾至爱汝”?你能试着用文言句子来概括这几件事吗? 2)老师出示改写片段与原文对照 吾至爱汝,吾尝愿汝先于吾死,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令汝担悲。吾与汝初婚,并肩携手,两情依依。前十余日归家,吾见汝之有身也,恐不胜长途跋涉、路途艰险之苦,未能以此行语汝。吾爱汝之心,天地可鉴。 改写片断读来平淡,与原文相比,它到底少了些什么?你体会到原文写得动人之处在哪里?(从比较中分析文章的精彩之处) 小结:细节描写,深情叙述为抒情铺垫 3)请同学朗读此片段,并请大家思考:这部分的文笔极为细腻,突显自己对妻子的深情,你会认为这样的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有损他的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吗? 小结:愈写夫妻恩爱之深,愈见夫妻生死离别之情重,愈衬托他舍此捐躯的高尚情操,读来更显哀婉悲痛。 4)归纳: 突出艺术特点(以情说理) 2.本文是绝无粉饰的内心世界的展示,在爱妻和爱国之间的抉择尤其体现林觉民内心的痛苦,他那么深爱自己的妻子,为何最终还是离她远去,选择赴死呢?请同学朗读第4段后部分。 1)思考:他那么深爱自己的妻子,为何最终还是离她远去,选择赴死呢? 重点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

林觉民《与妻书》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 《与妻书》优质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词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领会“吾至爱汝,既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意映卿卿如晤(晤,音wù,相遇、见面,引申为面对面) 的的非吾所忍(的,音dí,实在、的确) 2、通假字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通傍,靠近) 3、一词多义 A动词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终了,本课) 此县官重太后,故不竟也(追究《汉书、霍光传》) 轻舟竟川(从头到尾,曹操《善哉行》) B副词 道竟何为耶(究竟、终究,刘禹锡《天论上》) 神农竟不知(竟然、居然,杜甫《游何将军山林》) A名词 首身离合心不惩(身体、躯体,《国殇》) 且以汝有身也(有身指怀孕,本课) B代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自己、自身《出师表》) 身是张翼德也(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 C副词 将军身披坚执锐(亲自《陈涉世家》) 4、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汝幸而偶我(婚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尊敬。幼,疼爱) B.名词用作状语 汝泣告我(哭着) 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分瓜一样) C.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使……完毕) 当尽吾意为幸(使……尽) D.形容词用作动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完善) E.形容意动用法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以……为乐) 5、古今异义 汝可以模拟得之(模拟古义:想象、揣摩。今义:模仿) 6、句式解析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主谓倒装句) 【难句解析】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全句译为: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把信写完就搁笔了,又很担心你不能深深地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丢了你去死,说我不了解我的不要我死去(的心情)啊,因此忍着悲痛跟你讲讲这种苦衷。 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春衫”实际是“青衫”,原句是《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太上”就是“太古”,最远最古的,引申为最高尚的人。全句译为:江州司马的青衫(湿了),我不能学那些修养高超的人忘怀于世理人情。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乐”意动用法,以……乐。全句译为: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也能把天下人(的福利)放在心上,(那么),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去为天下人谋福利啊!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 “适”,合适的意思。“筛”名词兼动词,既表动作又表动作使用的工具。“依稀”作“仿佛”、“朦胧”讲。译作:新婚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的某个月半的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就象筛孔一样,筛出了稀疏的月影,(梅影和月影)朦胧地互相掩映。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牺牲”和“百死”同义,这里复用,为的强调死。译作: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目标告诉你,是我的不是;但是,如果告诉了你却又很怕你天天替我担忧,我即使牺牲一百次也不退避,使你担忧倒的的确确不是我能忍心的。 【内容主旨】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第2、3、4段),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2段开头一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是全文的纲。烈士在这段里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第3段,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恩爱的追忆。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对妻子的`眷恋之深,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用事实说明自己绝不是一个无情的人。 第4段,开头用“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作为过渡,把“吾至爱汝”的倾诉过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说理。先列举种种“可以死”的情况,说明延缓此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死;次讲破镜难以重圆,说明“生离”较“死别”更为痛苦;再说“天下人”生死离别的惨状,说明“钟情如我辈者”不能忍心不救,从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顾汝”的道理。最后写对妻子的叮嘱,把磁头后人的任务托给妻子。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林觉民及本文时代背景,掌握谓、至、语、其、依依、善、尽等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体会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3、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本文的至情至理。 2、难点:走进烈士心灵,理解烈士舍家为国、舍生取义的情感历程。 【课时安排】拟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和荷西 你的眼睛可真好看,里面有晴雨、日月、山川、江河、云雾、

花鸟,但我的眼睛更好看,因为我的眼里有你。 遇见你之前,我从未想过结婚;遇见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人。 ——钱钟书我进清华,一为读书,二为钟书。 ——杨绛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 沈从文和张兆和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

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 二、简介背景和作者 (一)背景 【媒体显示】 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在打两广新高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在黄花岗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封写给妻子。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就是《与妻书) (二)作者 【媒体显示】 林觉民(1887-1911)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少年时就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二是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三是24岁——参加广州起义,25岁——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土之一。主要的思想(“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案 《与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林觉民及文章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言语言、情感的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作者采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其中记叙和议论的密切结合,更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5、文中多处用了典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真切感人,扣人心弦。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一首诗,题目是《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珍视和追求。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无数先烈,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爱情,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林觉民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与妻书》。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简介: 明确:林觉民(1886—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林觉民阅读了大量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书刊,确立

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思想。他曾留学日本庆应大学,在那里加入了同盟会。写了一些宣传革命思想的论文及小说。后在“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二十五岁。 2、题目解说: 明确:本文是早期民主革命先驱者林觉民烈士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表现了高尚情操和对妻子的深情。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3、背景资料:1911年4月27日(阴历辛亥年3月29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经精心准备,但因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一百多革命志士遇难。后收敛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震动全国,不久爆发了武昌起义。 4、学习生字: 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 婉(wǎn)嗟(jiē)虐(nüè)眷(juàn)旁(bàng)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作为遗书的开端,简要地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是信的核心。在这部分中,烈士心情倾诉自己“至爱汝”又“忍舍汝而死”的心情和道理。 第三部分(5-7):作为遗书的结尾,再一次倾诉自己“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肠。 四、古汉语知识: 1、通假字: (1)、几家能彀.(“彀”通“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