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赏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文1301 黄雨桐

内容提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作者丁玲写于1927年的一篇日记体裁的小说,小说描写了“五四”运动后几年北京城里的几个青年的生活。而其中小说的主角莎菲是当时新一代知识青年中社会反抗者的代表,还是女权觉醒的代表,同时也更像是作者丁玲个人的精神化身,这个角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也是十分迷人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为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正是源于莎菲这个角色的魅力。那么莎菲的魅力又在哪里呢?探寻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分析和研究莎菲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具体形象了。

关键词:二十世纪女性觉醒自由矛盾的个性

一、社会意识形态反抗者的身份

就如前文所言,《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本小说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而这个时间正是封建体制将亡未亡、外来思想将立未立之时。莎菲生活的时代,“五四运动”的高潮早已过去,原先全身心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念念不忘于服务社会和人类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已在大革命失败后恐怖、血腥的气氛中分化:有的发扬“五四”精神,沿着先烈的足迹前进;有的却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妥协,消沉甚至堕落了。有一些人已经从封建的束缚中走了出去,然而更多的人则仍然不能逃脱这束缚,而这些人则组成着社会的基本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中,顺从与奴化是生活的常态,一些人则注定是另一些人的附庸,譬如家族中长辈之于晚辈,又譬如恋爱与婚姻中的男性之于女性。然而莎菲是一个标新立异者,她不乐于服从这种毫无自我可言的生活,而是梦想着拥有自由的生活与自由的爱情。同时莎菲并不是一个空想者,她因着这样的生活感到痛苦,于是勇敢的抛弃了这样的生活去寻找自由了,这样的勇气与胆量让她被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斗士,一个社会的反抗者,而这样的形象的出现对于当时社会的状况来说是一种冲击,因了莎菲的横空出世,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由的重要,人们透过莎菲的眼看到自己的世界,一些人因为莎菲而追求自由,而女人们则更被莎菲鼓舞着去追寻女人的自由,可以说莎菲形象的塑造开启了新思潮。

二、不能推翻社会现实的命运

虽然莎菲女士的形象被塑造成了一个反抗者、一个反封建的斗士,然而她的反抗道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荆棘密布的。在小说中,她出身于一个平静祥和的家庭,这个家庭对待她也是友善的,她的生活并非苦痛,还有追求者相伴左右。她的不满足像是一种天性,天性迫使她去从命运的轨迹里脱离出去,去成为一个追梦人。然而事实上,尽管莎菲抛弃了旧生活,却最终也没能如愿以偿的寻找到她所期待的新生活——又或者说她根本不明白自己所追寻的新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只知道要从旧的生活里挣脱出去,就好像鸟儿想要从笼子里挣脱出去那样。莎菲的出身和想法与当时大量的青年人有着奇妙的共鸣,他们对现实的不满

与对未来的迷茫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莎菲一出现就能够引起广泛的反响,而莎菲徒劳无功、辗转反侧的命运也正是这些青年对未来命运的悲观想法。

三、作者情感的代入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整本小说中,丁玲女士的情感贯穿其中并且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尤其是在莎菲这一角色中,可以说贯穿着丁玲对于生活、对于爱情的认识与渴盼,在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道路上拼搏与挣扎,结合丁玲的个人经历与家庭背景【丁玲在少女时代先后在桃源、常德、长沙等地读书。曾与杨开慧同学。1921年与好友王剑虹赴上海,入陈独秀创办的平民女校,后来又进了瞿秋白等主持的上海大学。在上海期间,王剑虹与瞿秋白相爱并同居。丁玲感到形单影只,遂于1924年流浪北京。在北京期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相识,并与胡也频相爱。丁玲当时最想当一个电影明星。1926年她又去上海,到明星公司应试。丁玲年轻时长得比较漂亮,片商对她的相貌也感到满意,想和她签三年合约。但是,丁玲对电影圈子习以为常的混乱随便的男女关系,感到厌恶和恐惧,因此很快又回到了北京】,她的这种情感的注入,就使得莎菲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相当真实和符合逻辑。莎菲的性格虽然复杂难言甚至可以说有些疯癫,但是这种疯癫是在逻辑范围里的疯癫,是读者可以理解的疯癫,是能够感染人,使人共情的疯癫,也正是这种符合逻辑的矛盾特质成就了莎菲的魅力。

四、复杂矛盾的性格组成

如果说反抗精神使得莎菲成为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时代标志,那么莎菲性格上的矛盾就使得莎菲成为一个有文学魅力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莎菲所表现的性格永远都是对立的、矛盾的,她前一秒做出这样的举动,就会在下一秒表现出另一种特质,具体表现有她对待苇弟的矛盾行为和她对待凌吉士的矛盾心态上,进而表现在她的爱情观和礼教观念上,最终表现出她对生命、对世俗的矛盾看法。正是这种矛盾使得莎菲圆满,这种圆满不是说她的得到了多么美好的结局,而是她的人生在逻辑上、在命运的必然里圆满了,因为这种时代里的命运,莎菲不断追求,又不断幻灭,她的理想自始至终没得到过实现,她的欲望也自始至终没得到过满足。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欲望和个性便被扭曲,自觉不自觉地向着相反的、极端的方向发展,带上颓废、变态和病态的色彩。她性格中的“狷傲”、“怪癖”和不近情理也便由此而来。所以茅盾说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 引导语: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以下 是的为大家找到的英美文学专业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题目theApplicationandInnovation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 1.选题的目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时期以来,人们视艾米莉?勃朗特为英国文学中的“斯芬克斯”。关于她本人和她的作品都有很多难解之谜,许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往往是旧谜刚解,新谜又出,解谜热潮似永无休止。 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 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 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和发展概况 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

(Gothictradition)。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 根据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的基本内容及预期的结果(大纲)研究的基本内容:本文立足于欧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呼啸山庄》的创作源泉,指出艾米莉?勃朗特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意象及情节构造等方面都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给陈旧的形式注入了激烈情感、心理深度和新鲜活力,达到了哥特形式与激情内容的完美统一,使《呼啸山庄》既超越了哥特体裁的“黑色浪漫主义”,又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预期的结果(大纲): 1.ASurveyofGothic1.1DefinitionofGothic 1.2theOriginofGothicNovels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形象评析《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已79载,自莎 菲诞生至今,各种评论此起彼伏,见仁见智, 毁誉参半,引起过众多评价。为何莎菲这么 引人关注,毋庸置疑是莎菲有着鲜明而丰满 的性格。她的情绪和性格在文本中通过自 剖式的笔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和宣泄出来,她 的痛苦与欢乐是裸现在人们眼中的外伤,鲜 活而热烈。 一、不期而至的爱情 在凌吉士没有出现之前,莎菲生活在沉 闷和焦燥里。她远离南方的家人,以带病之 身生活在这个北方的城市里。北方的冬天, 莎菲独自一人呆在出租屋里,百无聊赖,每天 就是看看报纸,煨几次牛奶打发时光。出租 屋周围的环境一片吵杂,天又刮风,室内就是 四堵粉白的墙和天花板,一切的一切,令莎菲 生厌,就是洗脸台上的镜子,照出的人影也是 变形的,真叫人生气。莎菲的心情在这种环 境里真是糟糕透了,在文本中可以看出莎菲 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 然而在这孤独无聊的时光里也会有人 来,苇弟,莎菲的一个追求者,他的到来会令 莎菲的心情好一些。苇弟比莎菲年长4岁, 还称莎菲为姊姊,这一点就让人好笑,更惶论 他的眼泪了,他是不会懂得莎菲内心的孤独 与苦闷的。莎菲是希望被人了解的。包括她 写日记,她就是希望有人看了这日记而知道 自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她的积于心底的忧 郁和烦闷,无处诉说。毓芳和云霖是莎菲的 好朋友,可是他们也不能真正理解莎菲,莎 菲痛苦,她的情感世界是孤独的。 自打认识了凌吉士,莎菲的心就无法平 静了,丘比特的神箭已将她射中。她坐卧不 宁,寝食难安,病情加重。她几天几夜思念着 凌吉士,希望他能单独来会自己,可是他又 不来;想自己去找他,又恐太放肆;爱情的力 量驱使她采取一些行动,她顶着大风去打听 凌吉士的住处,然后就想着搬家。于是请云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曹操《短歌行》赏析(林庚)

教育资料 《短歌行》 《短歌行》赏析(林庚)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是人生的忧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欢乐。而所谓两面也就是人生的全面。整个的人生中自然含有一个生活的态度,这就具体地表现在成为《楚辞》与《诗经》传统的产儿。它一方面不失为《楚辞》中永恒的追求,一方面不失为一个平实的生活表现,因而也就为建安诗坛铺平了道路。 这首诗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感受。这一段如是,下一段也如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旋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把整个的人生表现在一个刹那的感觉上,又都归于一个最实在的生活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不正是当时的情景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正是当时的信心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衿”的更深的解释,《诗经》与《楚辞》因此才有了更深的默契,从《楚辞》又回到《诗经》,这样与《鹿鸣》之诗乃打成一片,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莫非由于“明月出天山”,“海上生明月”吗?古辞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何以知天风,因为它高;海水何以知天寒,因为它深。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对于宇宙万有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既是刀,就应该雪亮;既是盐,就应该雪白,那么就不必问山与海了。 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

现当代文学鉴赏试卷(A)

现当代文学鉴赏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祥子和虎妞是()的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2.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3.在《春之声》中王蒙采用()手法作为小说的基本结构方式。4.王一生是()的小说《》中的人物。 5.汪曾祺的《故里三陈》由《》、《》、《》三个独立的短篇构成。 6.《孕妇和牛》的作者是()。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在酒楼上》B. 《伤逝》C.《孤独者》D. 《肥皂》 2.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有() A.《倾城之恋》 B.《金锁记》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3.赵树理的小说作品有() A.《李有才板话》 B.《锻炼锻炼》 C.《小二黑结婚》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4.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 A.曾沧海 B.吴荪甫 C.方罗兰 D.赵伯韬 5.王安忆的“三恋”是指() A.《倾城之恋》 B.《小城之恋》 C.《荒山之恋》 D.《锦绣谷之恋》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语丝社: 冰心体: 《新青年》: 文学革命论: 新生代小说: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请简要说明沈从文小说在题材上的特点。 2.简要说明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 3..简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形象

五、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以《棋王》为例,分析阿城的小说所显示出的民族的传统文化。 2..论述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现当代文学鉴赏试卷(A)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老舍)《骆驼祥子》2.《正红旗下》。3.意识流 4.(阿城)《棋王》5.《陈小手》、《陈四》、《陈泥鳅》6.(铁凝)。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A)2.(AB)3.(ABC)4.(ABD)。5.(B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语丝社: 1924.11成立,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冯炳、俞平伯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林语堂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鲁迅的许多杂文及散文诗集《野草》各篇均发表于此,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语丝》小说家有冯文炳(废名)等。《语丝》于1930年停刊。 冰心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爱的哲学”,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新生代小说:新时期文学创作步入九十年代以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平民人生的倾向,使九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与八十年代不同的意蕴。

完善版美国文学期末重点

2014 Final Exam Study Guide for American Literature Class Plan of Final Exam 1.Best Choice Question 10% 2.True or False Question 10% 3.Definition 10% 4.Give Brief Answers to Questions 30% 5.Critical Comments 40%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 Poe’s Poetic Ideas; Major Ideas in Emerson’s “Nature”; Whitman’s Style; Formal Features of Dickinson’s Poetry; Analysis of “Miniver Cheevy” by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 Comment on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by Robert Frost; Naturalistic reading of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The Theme and Techniques in Eliot’s “The Waste Land”; Theme and Technique in The Great Gatsby by Fitzgerald; Comment on Hemingway’s style and theme in A Farewell to Arms; Analysis of “Dry September” by William Faulkner; Literary terms: Transcendentalism American Naturalism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Jazz Age Free Verse The Iceberg Analogy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从“女权主义”看《莎菲女士的日记》 XXX 摘要: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小说创作涉及中国女性生活的领域,如她早期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女性抗争意识和对女性在社会中处境的忧虑。本文从女性的尴尬处境及莎菲的抗争两方面分析这篇丁玲的早期作品。 关键词:莎菲、凌吉士、女权主义、婚姻、抗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前三篇没有涉及到凌吉士,是交待了一下莎菲女士的状况;接着,凌吉士开始介入莎菲女士的生活;最后一篇日记是莎菲女士要结束和凌吉士的关系。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我认为在这样的急剧转变并不是出自莎菲内心,其中还隐含着丁玲对当时乃至现代女性在社会处境的忧虑。 显然莎菲对凌吉士是一见钟情的:“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之后莎菲开始主动接近凌吉士,故意搬到和凌吉士家很近的地方。在和凌吉士交往渐深时,莎菲又发现了起肮脏的灵魂:“他除了不满于他父亲未曾给他过多的钱以外,便什么都可使他在一夜不会做梦的睡觉;如有,便只是嫌北京好看的女人太少,有时也会厌腻起游戏园,戏场,电影院,公园来……唉,我能说什么呢?”于是莎菲决定拒绝他。可是莎菲无法背叛自己的感情,就在这样的纠缠中莎菲在最后把凌吉士赶出门外,独自漂流。 我们都明白日记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得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关于凌吉士的形象或许没有莎菲写得如此糟糕,我们可以从毓芳在觉察到莎菲和凌吉士之间的不正常后的告诫里面略窥一二:“莎菲,我觉得你太不老实,自然你不是有意,你可太不留心你的眼波了。你要知道,凌吉士他们比不得在上海同我们玩耍的那群孩子,他们很少机会同女人接近,受不起一点好意的,你不要令他将来感到失望和痛苦。我知道,你哪里会爱他呢?”而且莎菲自己也曾在日记里写到:“他听后却受窘了,不好意思的在含含糊糊的回答,于是我向心里说,这还不是一个坏蛋呢,那样高大的一个男人却还会红脸?”这样一个在帮女生补习时听到女生暗暗表示的话语都会脸红的纯情男人显然不是莎菲后面所描述的那样:“是拿金钱在妓院中,去挥霍而得来的一时肉感的享受,和坐在软软的沙发上,拥着香喷喷的肉体,抽着烟卷,同朋友们任意谈笑,还把左腿叠压在右膝上;不高兴时,便拉倒,回到家里老婆那里去。” 那么莎菲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日记中欺骗自己,对自己实行自我催眠呢?我认为在整个事件中蕴姊的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莎菲和凌吉士在一月一号认识,一月四号莎菲便搬家到凌吉士附近,一月十二号两人关系便已密切,但是,接下来,蕴姊的信改变了这一切。一月十六号,蕴姊写信给莎菲,诉说自己爱情的消失,

高中语文文言文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译文 原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绕树三匝,何枝

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 所? 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 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 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 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 待。《史记》载周公自谓: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贤。”),才 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 赏析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诗22首,全是乐府诗。曹操的乐府诗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

高中英语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 Sister Carrie 学生版讲义资料

Chapter III WEE QUESTION OF FORTUNE--FOUR-FIFTY A WEEK Once 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wholesale district, she glanced about her for some likely door at which to apply. As she contemplated the wide windows and imposing signs, she became conscious of being gazed upon and understood for what she was--a wage-seeker. She had never done this thing before, and lacked courage. To avoid a certain indefinable shame she felt at being caught spying about for a position, she quickened her steps and assumed an air of indifference supposedly common to one upon an errand. In this way she passed many manufacturing and wholesale houses without once glancing in. At last, after several blocks of walking, she felt that this would not do, and began to look about again, though without relaxing her pace. A little way on she saw a great door which, for some reason, attracted her attention. It was ornamented by a small brass sign, and seemed to be the entrance to a vast hive of six or seven floors. "Perhaps," she thought, "They may want some one," and crossed over to enter. When she came within a score of feet of the desired goal, she saw through the window a young man in a grey checked suit. That he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concern, she could not tell, but because he happened to be looking in her direction her weakening heart misgave her and she hurried by, too overcome with shame to enter. Over the way stood a great six- story structure, labelled Storm and King, which she viewed with rising hope. It was a wholesale dry goods concern and employed women. She could see them moving about now and then upon the upper floors. This place she decided to enter, no matter what. She crossed over and walked directly toward the entrance. As she did so, two men came out and paused in the door. A telegraph messenger in blue dashed past her and up the few steps that led to the entrance and disappeared. Several pedestrians out of the hurrying throng which filled the sidewalks passed about her as she paused, hesitating. She looked helplessly around, and then, seeing herself observed, retreated. It was too difficult a task. She could not go past them. So severe a defeat told sadly upon her nerves. Her feet carried her mechanically forward, every foot of her progress being a satisfactory portion of a flight which she gladly made. Block after block passed by. Upon streetlamps at the various corners she read names such as Madison, Monroe, La Salle, Clark, Dearborn, State, and still she went, her feet beginning to tire upon the broad stone flagging. She was pleased in part that the streets were bright and clean. The morning sun, shining down with steadily increasing warmth, made the shady side of the streets pleasantly cool. She looked at the blue sky overhead with more realisation of its charm than had ever come to her before. Her cowardice began to trouble her in a way. She turned back, resolving to hunt up Storm and King and enter. On the way, she encountered a great wholesale shoe company, through the broad plate windows of which she saw an enclosed executive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短歌行 二首》 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 态,第二首诗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 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 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 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 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 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 此大众议论纷纷。 赏析 《短歌行》 (“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 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 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 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 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 ·周西伯 昌》。 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 犹能奉事殷纣, 故孔子盛称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 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 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 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 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 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 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 ?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 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 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 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 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 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 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 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 孤强盛, 又性不信天命之事, 恐私心相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相忖度, 每用耿耿。

1604-全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自考真题及答案

1604-全国-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诗歌《凤凰涅槃》从空间角度描绘苦难的旧中国,诅咒冷酷黑暗的旧世界的一节是()(1分) A:《凤歌》 B:《凰歌》 C:《群鸟歌》 D:《凤凰同歌》 2、杂文《春末闲谈》的结尾处引用陶潜的诗句“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所表达的意思是()(1分) A:对人民的力量与反抗精神抱有信心 B:对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 C:对甘于淡泊品格的赞赏 D:对刑天自不量力的讽刺 3、“控诉了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烂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的作品是()(1分) A:钱钟书的《围城》 B:茅盾的《子夜》 C:老舍的《断魂枪》 D:巴金的《寒夜》 4、下列诗人中,被称为“汉园三诗人”的是()(1分) A:李广田、卞之琳、何其芳 B:李广田、臧克家、何其芳 C:卞之琳、艾青、何其芳 D:艾青、臧克家、郭沫若 5、小说《小二黑结婚》中,与小二黑自由恋爱的女性是()(1分) A:曹七巧的女儿长安 B:王老大的女儿阿毛 C:三仙姑的女儿小芹 D:老头子的女儿野猫子 6、对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理解正确的是()(1分) A:大堰河虽然在贫困中死去,但是她的丈夫和儿子们却在“我”的照顾下生活得不错 B: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大堰河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C:以生动的画面表现了抽象观念,体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D:在明丽的画面中寄寓着诗人对自然、童真和母爱的向往之情 7、话剧《雷雨》中彼此交织的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1分)

A: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B:周萍和繁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C: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是明线,鲁贵和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D:周萍和繁漪的冲突是明线,四凤和蔡漪的关系是暗线 8、诗歌《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歌颂的内容是()(1分) A:黄河的地理意义、历史贡献和精神象征 B:黄河的神话传说、风土人情和启蒙作用 C:黄河的民间传说、历史贡献和精神象征 D:黄河的地理意义、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 9、小说《小城三月》中,翠姨的性格特点是()(1分) A:美丽聪明,活泼开朗 B:聪明美丽,内向孤傲 C:聪明好学,大胆泼辣 D:大说大笑,不修边幅 10、小说《春蚕》叙述的老通宝家的故事是()(1分) A:春蚕丰收却破了产 B:春蚕丰收家景好转 C:春蚕欠收而破了产 D:春蚕欠收家破人亡 11、诗歌《给战斗者》的文体形式是()(1分) A:短行体 B:小诗体 C:格律体 D:十四行体 12、话剧《上海屋檐下》中,暗示和影射当时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的自然景象是()(1分) A:雷雨天气 B:大风雪天气 C:黄梅天气 D:三伏天气 13、诗歌《婴儿》中“婴儿”象征的是()(1分) A:理想 B:时代 C:命运 D:现实 14、对诗歌《死水》赏析正确的是()(1分) A:用字富于色彩感,写出了“罗绮”、“绿酒”、“翡翠”的美丽 B:全诗韵律和谐,一韵到底

_嘉莉妹妹_中自然主义赏析

目的。笔者曾进行了这方面的一个实验;对乐理、视唱程度相当的A、B两个班,在讲小调式时,A班此时视唱只唱小调式作品,边唱边分析;B班只在乐理课上选一些典型作品作简单分析,而视唱课对小调作品概不介绍,结果发现A班大部分同学对小调式的特点掌握清晰、分析作品透彻,而B班多数同学对小调式作品的分析仍感糊涂。 (二)乐理和视唱由同一老师任教,选用乐理与视唱进度相当、联系密切的教材。 两门课由同一老师任教,这样就使老师对两门课的进度有更好的把握,从而做到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使乐理教学与视唱教学融为一体。现在有些院校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河南的黄河科技学院,商丘师院等。据笔者了解,由同一个老师任教班级学生的乐理视唱学习效果明显好于非同一教师任教的班级。 教材的选择对教学影响极大,原来的视唱教材极少有乐理内容,而乐理教材中的谱例也不多。目前新的教材已改变了这种状况,现在视唱教材中有了很好的理论知识讲授,如许敬行、孙虹编著,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视唱练习》。乐理教材有了更多的谱例,如贾方爵编著、 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基本乐理》。选用此种联系密切的教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自学时也更易理解。 (三)加强乐理、视唱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横向联系 音乐中的许多课程,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合唱、音乐史等的学习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它们的学习与对乐理和视唱的学习又能达到互相促进的目的。在乐理学教学中,学生最易迷惑的就是调式调性的判断,而进行调式判断时首先要靠听觉分辨作品的五声性和西方性。但如何能够分辨其是五声性作品还是西方调式体系作品,靠的是学生对音乐的基本鉴赏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欣赏课上要认真去听、去辨别,而欣赏老师也应该对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去辨别。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都有了了解和掌握,辨别调式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样,民族民间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起重要作用。经过同学们对民歌、戏曲等曲型片断的实际训练,在视唱这些有特点的作品时,其音乐风格的把握就会更好一些,因律制原因产生的音准问题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对民族风格的视唱会唱得更有味,把握得更准确。在这方面,如果乐理和视唱课需要,可会同其他科目的教师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调整,使之与乐理、视唱教学相适应。如有必要,也可请这方面的专家,就某一问题进行一次讲座,以加深同学们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教师亦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此方面的书籍,让学生去阅读;介绍一些音响资料,让学生有目的地听,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乐理和视唱。 总之,视唱与乐理相结合并密切联系相关科目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理论的感性认识,加强视唱时的理论指导,更增加了视唱课的趣味性,使乐理不再枯燥,视唱课不再单调。 当然,加强乐理、视唱与其他科目教学的联系并不是说这些课程什么地方都可以互融。有些乐理知识如音律很难让学生唱出来。但这并不能否认加强视唱、乐理与其他学科教学联系的必要性。 作者简介:刘建坤,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 一、美国自然主义的产生 内战之后,美国处于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人们却普遍产生了一种悲观情绪,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宇宙的在规律性和机械性中蕴涵的漠然性使其变成了人类的敌人,至少已经不是人类慈祥的朋友。斯蒂芬?克莱恩(Stephen Crane(1871-1900))的一首小诗God is cold[1] 便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状况: 一个人对宇宙说:/“阁下,我存在的!”/“不过,”传来宇宙的回答,/“你的存在虽是事实,却/并没有使我产生义务感。” 对这一思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达尔文认为:影响生物进化的因素有三种,即:自然选择、性的选择及个体有生之期获得特性的遗传。进化论的诞生,是对传统神学及理想主义神学的全盘否定,它取消了上帝设计师和创造者的地位,进而强调人类产生过程的机械性,以及人类进化过程的因果循环性。受其影响,悲观、忧郁的新自然哲学应运而生。新自然哲学指出,自然是一座对人类遭遇无动于衷的庞大机器,人类在自然中必然要为生存而相互竞争,而且,部分人的毁灭是人类进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悲观的新自然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就是产生悲观宿命的自然主义文学。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Social Darwinism)以及美国内战后的社会状况,对自然主义在美国的产生和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当时的主要作家往往把人置于庞大的自然和社会背景中,从而显示其渺小、脆弱以及无可奈何。 "生存"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目标,道德规范对于实际生活已经毫无意义。 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中,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西奥多?德莱塞。 二、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西奥多?德莱塞 [Theodore Dreiser (1871-1945)]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和代表作家,被认为是同海明威、福《嘉莉妹妹》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大师西奥多?德莱塞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自然主义在书中 主要表现为作者对失败者的深刻同情。 《嘉莉妹妹》中 自然主义赏析 文/姚晓鸣 编辑:冯彬彬 69 美与时代 2003.11下

《莎菲女士的日记》读后感

“黛玉情结”的现代重构与大时代的迷惘女性 ——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有感 这两天在陈老师的鼎力推荐下,我反复细读了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感喟良多,遂为小文一篇,略谈个人所感。 一、风谲云诡的大时代与苦闷彷徨的女性 该小说写于1927年,是以当时北京城数个男女青年的感情生活为线索的。1927年对于丁玲并不平凡,一方面国军北伐节节胜利,而另一方面宁汉两国府先后发动“反革命事变”致使“大革命失败”,五四以来的进步知识阶层不断分化,革命热情旋即转入低谷。作为具有进步倾向的年轻丁玲自然对时局颇为不满,但又无处诉说,处于一种郁闷焦灼的境地。而因迫于囊中羞涩的窘境,丁玲不得不靠发表自己的作品维持全家的生计,这使其作品中又浸染了其个人的怅惘彷徨。纵观五四之后的中国女性,虽在身心上均已得到解放,但这种解放并不彻底,加之时局的动荡与进步保守的消长,使她们处于一种旧体系将破未破、新制度将立未立的午夜与黎明之间,纠结、躁动的思绪油然而生。 二、作为新时期女性解放代表的莎菲女士 可以说全书中莎菲女士被打上了丁玲个人经历的深深烙印(毋宁说其是丁玲现实生活的写照)。与小说的情节极为相似,丁玲当时已陷入与冯雪峰及胡也频的三角恋中,加之其胞弟的去世,其虽作为当时的进步女青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但生活的压力与情感的纠葛使她无所适从,在人生的漩涡中挣扎。莎菲女士大抵也如此,面对老实懦弱的苇弟与帅气而浪荡的凌吉士,任性的她敢说敢为,但对于人性的叵测幽暗,独卧病榻的她又如大浪中的风帆反复变化,以至于最终在痛苦中决定南下。她既没有俄国作家笔下零余人的无知,也没有娜拉出走的果断决绝,有的是传统中国女性在新时代投射下来的多重面向,类似却又不同于黛玉葬花般的病态美,女性解放的波澜在其心中萌动,连茅盾对此都极为赞赏,认为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绝叫者”、“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三、其他人物——苇弟、凌吉士与蕴姊等 对于小说中某些人物如毓芳、云霖、剑如等,因其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笔者恕不赘述。而如上所述,苇弟、凌吉士与蕴姊恰是现实中胡也频、冯雪峰与丁玲胞弟的投影。蕴姊是莎菲女士的闺蜜知己,她的离世对同处病中的莎菲女士来说不啻为一记重击,使无所倚赖的莎菲女士心中更平添了几分兔死狐悲的沧凉感,由此烘托出全书悲观压抑的氛围。苇弟老实、纯真、懦弱又无主见,虽痴情于莎菲女士却因不解风情又为莎菲女士所不屑。凌吉士英俊、洒脱却又放荡、功利且老于世故,莎菲女士倾心于他且百般接近、多次几欲表白示爱,但当他伪善的画皮被掀开、露出卑鄙恶心的狰狞丑态(即书中所称的低俗、轻浮、浅薄、卑微的魂灵)后,莎菲女士又深深陷入鄙夷与绝望中,理智与情感欲望在她心中起伏交织,使本已烦躁的莎菲女士更显踟蹰无依、身心俱惫,小说在此戛然而止恰到好处,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想象。 四、散文式日记体与第一人称的巧妙运用 该小说另一大特色是作者借鉴了歌德与鲁迅等前辈的娴熟技法,灵活运用了散文式日记体展开铺陈叙事,而作者时而回忆、时而想象、时而思索,顺叙、倒叙与插叙交错运用、浑然一体。而作者巧妙选取第一人称作为其写作视角,使得文中对莎菲女士心绪波澜起伏的描摹贴切而自然,此外作者细腻而大胆的笔触使莎菲女士丰富庞杂、变化无常的独特心灵世界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功塑造了一个兼具多重个性的时代女性形象。

浅析《莎菲女士的日记》

浅谈丁玲与《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湖南临澧人。丁玲4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翌年便随母亲移居常德,她是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的。丁玲的母亲余曼贞(1878—1953),是一位坚忍刚强、勤奋豁达的女性,丁玲说:“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是最好的教育”。有这么一个坚强而新式的母亲,为丁玲日后接受“五四”运动的洗礼接受新思潮开辟了道路。丁玲从小在新式学校就读,最让人佩服的是丁玲未满18周岁就和同学跑到上海求学,这在当时的社会上是少有的,况且还是个女孩子。1922年初,丁玲和同学王剑虹奔赴上海,到达上海后她先就读于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1923年经瞿秋白等介绍,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4年,丁玲离开上海到北京,在这座古都结识了青年诗人胡也频,1925年丁玲与胡也频结婚。丁玲的创作是从1927年开始的,她的第一部小说是《梦珂》。1928年丁玲在《小说月报》上刊登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了文坛的热烈反应,丁玲被人们所关注。此外,丁玲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鲁迅旗下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中央苏区的第一位知名作家。从以上简略的丁玲成长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丁玲是一位在五四新思潮的洗礼下成长的新时期的女性,由于母亲的缘故丁玲虽没有封建家庭的束缚,但是她积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为求学不畏艰苦背井离乡,这都是让我们钦佩的。一般来说作家的创作内容大多是作家熟悉的生活方式和作家所熟悉的人物,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就是一个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成长的新女性。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在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应。。《莎菲女士的日记》描写“五四”退潮后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是细腻大胆、感情饱满的人物心理刻画典型。其主角追求而无出路,伤感、自恋、颓唐的“时代病”体现在其身上,包括病态的反抗,都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莎菲女士的日记》主要是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寄居在北京的女主人莎菲34天的心境,但是这34天并不是连贯的,日记从12月24日,写到翌年3月28日,时断时续,且年代不详。日记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人:善良痴情而懦弱的苇第,帅气迷人的纨绔子弟凌吉士,莎菲与他们在感情上有纠葛。莎菲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的新女性,她独身一人在北京求学,而且还患有肺病,加之她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