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技术等

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技术等作者:周宜贵赵加林徐国成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0年第04期一、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毒是由灰飞虱传给稻苗而导致发生的病。
灰飞虱能在本土越冬,一年繁殖5~6代。
灰飞虱获毒和传毒的能力很强。
病毒被灰飞虱传给稻苗后,秧苗期10~15天后发病,分蘖盛期15~20天后发病,分蘖末期拔节初期30天后发病,甚至更长时间才发病。
稻苗越小越容易染毒发病。
秧苗至分蘖期极易染毒发病,稻苗圆株拔节后耐毒能力逐渐增强,不宜发病显症。
秧苗一旦染毒发病,同株的所有分蘖都发病,而且不可康复转好,全部死亡,或穗不畸形、很少结实。
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要按照“切断毒源、治虱防病、综合治理”的原则,重点加强灰飞虱防治工作,特别要抓好水稻育秧和移栽前期灰飞虱的防治工作。
(一)合理选用抗(耐)病品种。
一般籼型品种发病轻于粳型品种,条纹叶枯病发生严重地区要优先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抗病品种鉴定筛选,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
(二)清洁田园,防除杂草。
在水稻播种和移栽前,要及时清除田边、沟边、路边、渠边和农田杂草,消除灰飞虱越冬滋生地。
(三)适当迟播迟栽。
推广适期迟直播稻、抛栽稻、机插稻等栽培技术,避开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本田的高峰期,减轻病害发生。
(四)加强苗床管理。
秧田要远离麦田和上年发病中的冬闲田,采取集中连片育秧,减少一代成虫迁入传毒几率。
按照控氮、稳磷、增钾的要求,科学施肥,防止过嫩过绿,诱发灰飞虱危害。
(五)严格把关,治虱防病。
水稻播种出苗后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盛期,也是传毒高峰期。
药剂防治时要把好以下三关:1是越冬虫源地防治,把住减少迁入量关。
越冬虫源地灰飞虱虫量较大区域,在化学除草的同时,要做好麦田和农田及周围的禾本科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选用敌敌畏、毒死蜱(麦子穗期不宜使用)等药剂,在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2是秧田期防治,把住前期危害传毒关。
在水稻催芽播种前,选用吡虫啉、锐劲特等内吸性较强的药剂,结合水稻种子处理进行药剂浸泡,对干稻种采取咪酰胺或其他种子处理与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000倍液中浸泡48小时。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综述

%" 防治技术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 应立足于预防, 采取 “切断毒 源、 治虫防病、 综合治理” 的对策, 综合运用农业、 物理、 生 物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防治病虫害, 特别要打 好水稻育秧和本田移栽前期灰飞虱防治的关键性战役。 坚持做到治麦保稻、 治秧田保大田、 治前期保后期、 统防统 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控制灰飞虱传毒和条纹叶枯病的流 行。 %$ !" 农业措施 %$ !$ !" 合理选用抗 (耐) 病品种" 水稻品种间抗病性差异 较大, 一般籼稻品种发病轻于粳稻品种, 重病区应提倡压 “粳” 扩 “籼” ; 种植粳稻应选用扬稻 ",$C 、 盐稻 C 号、 盐稻 # 号、 镇稻 "" 、 镇稻 CC 、 常优粳 ! 号等品种, 压缩武育粳 $ 号 等高感品种。 %$ !$ #" 加强苗床管理、 推广轻型栽培" 入传毒机率。 %$ !$ %" 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 将水稻播期推迟到 , 月 ’( 日以后, 避开 ! 代灰飞虱迁入高峰, 将移栽期推迟到 # 月 !, 日以后, 减轻 ’ 代发生基数。 %$ !$ &" 应急补救措施 " 对已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 块, 要及时拔除病株, 切断毒源, 防止灰飞虱为害后再次传 毒; 对病害发生重的田块实行移密补稀, 将健株 (蘖) 移栽 在拔除病株留下的空穴, 适当加施速效肥, 促进稻苗生长; 对病株率超过 )(B 的田块应翻耕改种。 (下转 !’# 页) 秧田应远离麦田 和上年发病重的冬闲田, 集中连片育秧, 减少 ! 代成虫迁
摘& 要: 水稻条纹叶枯病近年 来在江苏、 浙江、 安徽等省区呈逐年加重发生态 势, 作 者就水稻条 纹叶枯病 发生特点、 影 响因子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水稻条纹叶枯 病; 发生特点; 影响因子;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

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原因及综合防治摘要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毁灭性水稻病毒病,一旦发病,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通过研究发现:暖冬造成灰飞虱种群基数大、灰飞虱带毒率持高不下、感病品种种植比例高是水稻条纹叶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
可以采用开展灰飞虱的虫情监测与适期播种避病、推广高效抗病品种、改免耕直播为翻耕直播、适期进行化学防治压低灰飞虱基数等综合措施来控制。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重发原因;防治措施近年来,浙北晚粳稻区由于耕作制度改变,以及气候、抗性等原因,水稻条纹叶枯病呈快速上升趋势。
2006年我们在县科技局立项《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2006年和2007年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应用,水稻条纹叶枯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病丛率被控制在1%以下,确保了粮食的丰收。
1严重发生原因分析1.1暖冬造成灰飞虱种群基数大2005年秋冬和2006年春季气候对灰飞虱越冬、繁殖有利。
一是秋季温度偏高,造成5代灰飞虱发生量大;2005年9~10月份温度比常年偏高1.5℃,10月10日测区稻田平均成虫量49.5万头/hm2,是前5年同期平均虫量的2.78倍。
二是冬季温度偏高,造成灰飞虱越冬存活率高。
2006年4月1日调查越冬基数,麦田平均虫量为290.7万头/hm2,是2005年同期的66倍。
三是春季温度偏高,有利灰飞虱生长和繁殖。
2005年3~5月温度偏高0.6~1.8℃,5月19日调查田间虫量为1 545万头/hm2,其中越冬代至1代的增值倍数达5倍多。
四是春季高温低湿的环境促进灰飞虱的发育进度,提早了第1代成虫从麦田到秧田的危害期。
2006年4月1日越冬基数调查时,成虫占75.76%,2005年同期成虫占34.40%,比2005年提早了41.36个百分点,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比2005年提早7d左右,造成2006年条纹叶枯病发病比2005年早10d左右。
2007年同样如此,2007年2月温度偏高2.4℃,造成灰飞虱越冬存活率高,3月30日各类型田平均越冬基数为261万头/hm2,其中麦田密度为768.75万头/hm2;最高田块达1 054.5万头/hm2,比2006年同期增加了1.6倍;4月22日小麦田调查平均虫量达9 547.5万头/hm2,为历史罕见。
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132-01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90年代初期,在我国江苏省开始零星发生。
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该病毒一旦侵入水稻体内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
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植物病毒治疗剂,加上媒介灰飞虱的传毒时间很短(一般为10~30分钟,最短传毒时间仅为3分钟),因而此病的防治技术要求高,防治难度大。
依据近几年来盘锦地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现将该病有关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症状特点依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结合作者几年连续调查,不同水稻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水稻的不同生育期对该病的感病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水稻在苗期、分蘖期为高度敏感期,如果此期间灰飞虱虫口密度大、带毒率高,加之水稻品种布局零散,关键期防治措施不到位,极易造成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爆发流行。
调查研究表明:水稻在拔节后的感病程度明显减低,但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田间症状,到7月上、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开始大量出现矮缩苗,最终导致减产。
1.苗期发病主要症状特点为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
糯稻、粳稻主要显现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
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
2.分蘖期发病主要症状特点为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
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
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本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不传病。
介体昆虫主要为灰飞虱,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至于白背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
最短吸毒时间10分钟,循回期4~23天,一般10~15天。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和发生特点,系统地提出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原因;发生特点;防治策略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发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当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致使植株死亡[1-2]。
最近几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组成严峻要挟。
水稻条纹叶枯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1发生原因适宜的农田生态环境,专门是循环不断的寄主植物链,是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而诱发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进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最近几年来随着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土地流转愈来愈多,多数农田被大户承包。
小麦连片种植的面积愈来愈多,油菜种植面积相对愈来愈少,田岸、荒地杂草丛生,寄主植物增多,为灰飞虱越冬、生长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致使灰飞虱大发生。
二是无针对性防治灰飞虱,致使其虫源基数高。
多数大户对夏熟作物小麦的防治病虫偏重点在防病上,治虫药大体不用或少用。
2005年前农业植保部门一直未把灰飞虱作为主要查报和防治对象,常年来主要以褐飞虱为主要防治对象。
加上扑虱灵、吡虫啉的连年利用,灰飞虱对这些农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防效下降,从而使得灰飞虱的数量及毒源基数得以连年积累。
三是春天气温偏高致使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样转变。
最近几年来的暖冬季气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虫源基数大。
且雨水偏少,异样的天气条件带来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样转变,致使灰飞虱发育加速,迁入秧田时刻早,传毒时刻长,这是条纹叶枯病暴发的主要原因[3]。
四是水稻品种杂,感病品种多。
秧田播期盲目提前为灰飞虱发生起到了桥梁作用。
五是农人防治灰飞虱的机会掌握不准,错过了有效防治时期。
要防治好水稻条纹叶枯病,最关键的办法是秧田期用好药。
大部份农户往往对此缺乏熟悉,对秧田期的灰飞虱防治不力,因此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技术

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技术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等特点。
近年,我省水稻条纹叶枯病呈上升趋势,2004年,在浙北粳稻区发病,局部水稻发病严重;2005年发病区域扩大,全省有20余个县有不同程度发病,发病面积达40余万亩。
日前省农业厅办公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控工作。
去年我区在杂交水稻种植田块已发现该病疑似病例,如不采取有力防控措施,将会导致今年病害暴发成灾,为此,现将该病发生症状和主要防控技术介绍如下:一、水稻条纹叶枯病症状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扩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
糯、粳稻和高秆籼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假枯心”。
矮秆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减少,病株提早枯死。
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
籼稻品种不枯心,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
病株常枯孕穗或穗小畸形不实。
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色条纹,各类型稻均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形成“假白穗”。
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1、清洁田园,防除杂草。
杂草是越冬灰飞虱主要寄主植物之一。
在水稻播种和移栽前,要及时清除田边、沟边、路边、渠边和农田杂草,消除灰飞虱越冬孳生地。
2、切断毒源、治虱防病。
水稻播种出苗后是一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盛期,也是传毒高峰期。
此时应狠抓秧田期防治,可选用速效性强的毒死蜱、敌敌畏与持效性好的锐劲特或吡虫啉混用,每隔4-5天防治1次。
3、初发田块,药剂防治。
对发病初期田块使用病毒钝化剂8%“菌克毒克”水剂30-45毫升/亩或50%灭菌成水溶性粉剂40-60克进行防治,并及时拔除田间病株,可适当减轻病害的发生。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一)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摘要介绍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原因和发生特点,系统地提出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策略,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原因;发生特点;防治策略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1-2]。
近年来,发生趋势逐年加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水稻条纹叶枯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1发生原因适宜的农田生态环境,特别是循环不断的寄主植物链,是灰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而诱发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种植结构调整为灰飞虱创造了良好的繁衍场所。
近年来随着规模经营面积不断扩大,土地流转越来越多,多数农田被大户承包。
小麦连片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多,油菜种植面积相对越来越少,田岸、荒地杂草丛生,寄主植物增多,为灰飞虱越冬、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灰飞虱大发生。
二是无针对性防治灰飞虱,导致其虫源基数高。
多数大户对夏熟作物小麦的防治病虫侧重点在防病上,治虫药基本不用或少用。
2005年前农业植保部门一直未把灰飞虱作为主要查报和防治对象,常年来主要以褐飞虱为主要防治对象。
加上扑虱灵、吡虫啉的多年使用,灰飞虱对这些农药已经产生了耐药性,防效下降,从而使得灰飞虱的数量及毒源基数得以多年累积。
三是春季气温偏高导致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
近年来的暖冬天气有利于灰飞虱的越冬,虫源基数大。
且雨水偏少,异常的天气条件带来灰飞虱群体动态的异常变化,致使灰飞虱发育加快,迁入秧田时间早,传毒时间长,这是条纹叶枯病暴发的主要原因3]。
四是水稻品种杂,感病品种多。
秧田播期盲目提早为灰飞虱发生起到了桥梁作用。
五是农民防治灰飞虱的时机掌握不准,错过了有效防治时期。
要防治好水稻条纹叶枯病,最关键的措施是秧田期用好药。
大部分农户往往对此缺乏认识,对秧田期的灰飞虱防治不力,因而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
水稻条纹叶枯病与白叶枯病防治措施

水稻条纹叶枯病与白叶枯病防治措施作者:王云龙赵鹏海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第03期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危害而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暴发性、间歇性、迁移性等特点,病毒一旦侵入就会立即在植株体内蔓延,常导致植株死亡。
而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主要病害之一,也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对水稻危害性很大。
一、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措施1、发生特点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在水稻秧苗期至抽穗期都能发病,其中以苗期至分蘖期最易感病。
一旦发病,难以治愈,病株产量损失几乎达100%,具有毁灭性的特点。
一般在1个单株发病以后,在其单株上所产生的分蘖株也会全部发病,曾有水稻“癌症”之称。
(1)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具有持久传毒功能。
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主要与灰飞虱虫量、带毒率、品种抗性及水稻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灰飞虱带毒率高、虫量大、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则发病重。
(2)栽培措施不同,病情差异大。
水稻不同育秧方式之间的病情差异比较大,表现为播种越早,秧田期越长发病越严重,孤立秧田重于连片秧田。
在防治水平基本相同条件下,小麦茬移栽稻田的病情最重,油菜茬、移栽稻田次之,机插秧和直播稻田发病则较轻,稻田周围杂草丛生,则病害发生重。
(3)不同水稻品种类型对条纹叶枯病抗病能力有所不同,同一品种播种期不同其发病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粳稻品种重于籼稻品种,早播重于迟播。
2、防治措施(1)狠治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迁入秧田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
(2)适期防治大田灰飞虱,在灰飞虱卵孵高峰期用药防治。
在药剂防治上重点是要把握好3个关:一是抓好越冬虫源地防治,把住减少迁入量关。
在越冬虫源地灰飞虱虫量较大区域,在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做好药剂防治,做好麦田灰飞虱的防治及其他冬闲田杂草上的灰飞虱防治,防治冬闲田的灰飞虱可结合喷施草甘膦时加入毒死蜱进行混配防治。
二是抓好本田前期防治,减少再次传毒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总结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症状、大发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提出以调整播种期等农业措施为主的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水稻条纹叶枯病;灰飞虱;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2-0129-01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取食传播的病毒病害,其他途径不传病,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发生后一般可造成水稻减产15%~30%,严重田块减产达50%,甚至绝收。
2004年以来,凤阳县粳、糯稻田块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特别是2007年,年前暖冬,年后4~6月干旱少雨,气候条件对该病的发生十分有利,发生程度更加严重,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个别田块甚至绝收。
2008年大发生,部分杂交籼稻田块也发生了条纹叶枯病。
水稻条纹叶枯病已成为制约凤阳县粳、糯稻优质高产的重要障碍。
该病的发生主要是农民对病源及苗期病害认识不足,从而造成病害蔓延。
为此,现总结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为农民提供参考。
1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概况
1.1发生程度
自2004年以来我县粳、糯稻田块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逐年加重。
2007~2008年杂交稻种子,特别是冈优系列的杂交稻苗期发病较重,其他品种也有不同程度发生。
1.2发生症状及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苗期发病,心叶基部出现褪绿黄白斑,后展成与叶脉平行的黄色条纹,条纹间仍保持绿色。
粳、糯稻心叶黄白柔软,卷曲下垂,成枯心状。
杂交籼稻不呈枯心状,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减少,植株矮小,重病株提早枯死。
病毒病引起的枯心苗与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相似,但无蛀孔,无虫粪,不易拔起。
分蘖期发病,先在心叶下一叶基部出现褪绿黄斑,后扩展形成不规则黄白色条斑,老叶不显病,杂交籼稻不枯心,粳、糯稻品种半数表现枯心。
拔节后发病,在剑叶下部出现黄绿条斑,不枯心,但抽穗畸形,结实很少,杂交稻的稻壳为麻褐色。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播期、种植方式等因素有关。
从品种上来看,杂交稻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比粳、糯稻的抗性明显强;从播种时间上看,该病的发生主要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初;从种植方式看,育苗移栽的麦茬稻田块发病较普遍,而直播田块发病较少。
1.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水稻条纹叶枯病主要是靠灰飞虱传毒,一旦获毒可终身并经卵传毒,至于白背飞虱,在自然界虽可传毒,但作用不大,其他途径不传病。
一般暖冬有利于灰飞虱繁殖越冬。
带毒的灰飞虱若虫在大、小麦田和田埂边的杂草中越冬,羽化后在原麦田繁殖,病毒在带毒飞虱体内增殖,还可以经卵传递,然后迁飞到秧田或本田为害。
水稻收获后迁飞回冬麦和杂草上越冬。
该病的发生与灰飞虱的发生
量、带毒虫率有直接的关系,而带毒飞虱在健苗上取食15min就可能传毒,循回期4~23d,一般10~15d,水稻的苗期至分蘖期与灰飞虱迁飞高峰期相吻合,故易发病。
稻、麦两熟区发病重。
春季气温偏高,降雨量少,虫口多,发病重。
2水稻条纹叶枯病大发生的原因
2.1水稻感病敏感期与灰飞虱传毒期相吻合
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凤阳县粳、糯稻的商品价格持续高于杂交稻,因而粳、糯稻的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
由于凤阳县大部分为麦茬稻,一般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开始播种育苗。
到小麦成熟收割期,正是1代灰飞虱由麦田向其他禾本科作物田迁入期。
这时其他禾本科作物几乎没有,只有育秧田里的秧苗,所以此时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秧苗极易感病,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及产量形成。
2.2不少农民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发生原因认识不够由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入侵后,潜伏期长,开始无明显症状,等到农民发现症状时,已无法防治。
据了解,有不少农民不知道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得了病又不知道如何去防治,致使病害有逐年扩展加重的趋势。
3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监测和预报,指导大田防治。
在粳、糯稻种植面积大的乡镇有重点定期调查杂交稻和粳、糯稻播种时期,同时必须注意5~6月的预报,6~7月注意重点防治。
当带毒飞虱发生量大而水
稻又正值感病阶段时,该病有重发生的可能。
(2)种植抗(耐)病品种。
尽管目前生产上应用的主栽品种缺乏抗病性强的良种,但品种之间感病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要根据当地条件选用抗性相对较强的品种,减少发病程度。
(3)成片种植,调整播期,避免因插花种植和小部分秧田感病期与灰飞虱盛发期相吻合,造成灰飞虱传毒。
移栽期避开灰飞虱迁飞期,可采用直播种植以避开灰飞虱的迁飞期,减轻病害发生。
(4)水稻播种前或出苗前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生存环境,从而减少毒源。
发病后及时剔除病苗,减少再次侵染。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进行肥水调控,以改善根部土壤与根系通透性,使秧苗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5)化学防治。
控制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对灰飞虱的防治,抓住传毒迁飞前期集中防治。
在灰飞虱1~2代成虫高峰期和2~3代若虫孵化高峰期适期防治,阻断毒源传播,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播种前和秧苗期对田埂和周边杂草喷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1 500倍液,或锐劲特450~600ml/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在药液中加0.2%中性洗衣粉可提高防效,移栽前3~5d再补治1次。
在水稻返青分蘖期用48%毒死蜱长效缓释剂1 500倍液,加锐劲特300ml/hm2,对水675kg/hm2均匀喷雾,防治大田灰飞虱。
水稻分蘖期大田病株率0.5%以上的田块,用氮苷吗啉胍375g/hm2对水450 kg/hm2,均匀喷雾,1周后再补治1次,效果良好。
另外,成片种
植田块需统一时间进行统一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