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的流变与名篇欣赏
传统白话文学名作赏析

传统白话文学名作赏析传统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白话为表达语言,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也可以领略到作者们独具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下面,我将对几部传统白话文学名作进行赏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学流派。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传统白话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线,描绘了贾家宅院的兴衰和人物的生活经历。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阴暗面和道德沦丧。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曹雪芹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更通过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传递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水浒传》是另一部著名的传统白话小说,它以宋江、吴用等梁山好汉为主角,描绘了他们的英雄事迹和抗争历程。
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节,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施耐庵不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和对正义的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西游记》是一部以佛教传说为背景的传统白话小说,它以孙悟空、唐僧等人物为主角,讲述了他们的取经之路和经历的各种奇遇。
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幽默的语言,吸引了广大读者,同时也传递了对人生意义和人性追求的思考。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吴承恩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更通过对佛教经典的深入研究,传递了对信仰和智慧的理解。
除了这些著名的传统白话小说,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秀作品,如《聊斋志异》、《子夜吴歌》、《镜花缘》等。
这些作品以各自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描绘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同时也传递了作者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
总之,传统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白话为表达语言,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也可以领略到作者们独具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历程

环境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相吻合
第三课时
文章写人,主次、详略、虚实
结合,集体与单独介绍相结合
主要人物
王熙凤 林黛玉
、贾 母 、贾宝玉
实写、详写
次要人物
邢夫人 、 王夫人 迎春、探春、惜春
略写、实写、集体写
贾政、贾赦
虚写、略写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曹雪芹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 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 材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 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第一部分(开端)林黛玉到荣国府。 第二部分(发展)通过林黛玉所见所 闻,介绍贾府环境和人物。 第三部分(结尾)安排林黛玉住处。
❖ “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 别家不同。”这次来了,他看到的、感受到 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1)贾府地处街市繁华人烟阜盛之处,黛玉 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 在贾府里聚居着两类人,一类便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 的少数主子,他们的荣华富贵依恃那握 有“万几宸翰之宝”的皇帝;另一类则 是人数众多的为主子服役的小厮、媳妇 (此处指女仆)、婆子、嬷嬷以及等级 不同的丫鬟,他们是受压迫、被奴役的 奴隶。
根据以上思路,分析贾母处、 贾赦处、贾政处的环境特征各是 怎样?作者有何用意?
··
·
词语 偏僻 便宜 态度 风流 风骚
古义
今义
偏激 不端正 偏远交通不便之地
古代历代小说发展演变

历代小说演变1.先秦两汉:神话传说、寓言、史传文学2.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标志小说体裁的确立)3.唐:传奇、传奇小说(小说进入自己创作时代)4.宋:分两支:短篇文言小说和白话,宋代文言成就不高,白话:宋元话本,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5.明:四大奇书:三国、西游、水浒、金瓶梅(长篇)三言二拍(短)6.清:文言: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白话:儒林外史、红楼梦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一)1.关于“小说”“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
以“小说”与“大达”对举,是指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
后来,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与《庄子》所说的“小说”含义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古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始终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在这一点上,二者仍然是接近的。
东汉班固据《七略》撰《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略十家的最后。
这是小说见于史家著录的开始。
诸子略共4324篇,小说就占了1380篇,是篇数最多的一家。
班固据《七略·辑略》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这是史家和目录学家对小说所作的具有权威性的解释和评价。
他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
这虽是小道亦有可取之处。
中国历代小说发展历程

中国历代小说发展历程“小说”一词最早见十《庄子·外物》: “饰小说以十县令, 其于人达亦远矣。
”这里小说指的是琐屑的言谈。
一直等到了汉朝, 小说的地位才稍有上升,而且对小说的概念也与后世有点相近, 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载道:“小说家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涂说之所造也。
”中国小说起源于上古神话传说。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这句话准确论述了神话的由来。
如女娲补天,共工颛顼的故事都是这个时期的神话,大体就是把人神化。
“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
”有了人性的神,再为其加上故事就成了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中蕴含了一定的小说元素,具有非自觉的虚构和形象塑造的萌芽。
例《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继神话传说之后,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和发展了寓言故事。
“寓言”一词, 最早见于《庄子》。
寓, 即寄托、寄寓。
寓言就是采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来寄托某种思想哲理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艺术经验。
首先,寓言的讽刺艺术影响着后世的讽刺小说。
其次,它开创了虚构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
寓言已经注意到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以加强它的感染力量。
尤其善于运用白描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如同漫画那样表现事物的特征。
例《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中的寓言。
先秦两汉的史传著作,对小说的影响更为直接。
例《左传》叙事既注意事情发展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又注意突出主要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另外《左传》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郑伯克段于鄢》;《战国策》的特点是长于说事,尤其善于刻画人物。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史记》写人物时常依据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需要选择和组织史料,善于抓住关键时刻和重要场面,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作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作小说的起源在古代中国,“小说”的概念相当含混。
尽管《庄子·外物》中已出现“小说”字眼,但并不是在文类意义上使用的。
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录“小说”15家,并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此说影响甚大,可仍是界说不清。
后人虽借助“虚—实”这一理论尺度,力图把小说与史书区分开来(如明人胡应麟、清人纪昀等),然中国“小说”概念之含混这一先天性特点,仍无法根本改变。
一方面是不同时代“小说”的概念有所演变;一方面是同一时代接受不同文学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心目中的“小说”大不一样。
大致而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概念大大超过现代文类学意义上的小说(在现代人看来,许多文言小说不是小说),而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概念则可能小于现代文类学意义上的小说(宋代说话四家,小说只居其一)。
小说的发展历程一、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二、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

现代文学名篇赏析现代文学名篇犹如一片沃土,滋养着读者的心灵,启迪着思维的智慧。
今天,我们将走进现代文学的殿堂,一同赏析几位著名作家的经典之作。
一、鲁迅《狂人日记》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狂人日记》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成为了经典之作。
该篇文章通过主人公患上精神疾病的形式,对封建礼教进行讽刺和批判。
文中狂人对于封建礼教的叙述与讽刺,让人深思佛教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舒芜《七夕》舒芜是中国著名作家,他的《七夕》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在这篇小说中,舒芜以“七夕”作为背景,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七夕节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舒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之间深沉而又甜蜜的爱情。
三、杨过《平凡的世界》杨过是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平凡的世界》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80年代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孙少安一家的故事展示了普通农村人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
这部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四、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米兰·昆德拉是捷克的著名作家,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者以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托玛斯和其情妇特蕾莎的爱情故事,揭示人性的脆弱和生命的无常。
该作品以其深刻而且独特的叙述方式,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的著名作家,他的《百年孤独》被誉为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
该小说以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的兴衰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富有魔幻色彩的故事。
马尔克斯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细腻的笔触,将爱情、战争、家族纷争等主题融入其中,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珍宝。
以上所提到的几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展示了现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完整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一、小说的源头——神话传说早期的神话故事就有《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古代社会生活不发达,神话传说反映了初民与自然的斗争,同时有着奇幻的想像和离奇的故事,塑造了许多神话人物形象,这些都成了后代小说发展的土壤和养分。
另一方面,先秦的历史散文和历史著作为魏晋的志人小说提供了艺术手法和形象基础。
如先秦的《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多是纪录人物行事的,在讲述故事、刻画人物方面多有精彩之处。
《论语》、《孟子》、《庄子》等多记录人物言论,通过语言展开故事事件、描摹人物,这种方法为《世说新语》所吸收。
二、魏晋小说——志人志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小说的形成时期。
从内容说,分为谈论鬼怪神魔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的逸闻趣事的“志人小说”。
魏晋时期大量产生志怪小说,著名的作品有《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刘义庆的《幽明录》等,其中最出名的是干宝的《搜神记》。
在艺术上,魏晋志怪小说多取材于非现实的故事题材,显示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故事结构上多数粗陈梗概,也有一些结构比较完整,描写比较细致,初具短篇小说的规模,并且出现了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
它对唐代的传奇影响很大。
“志人小说”出现在东汉末年的清议品评人物的社会风气基础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它主要记录当时士族统治阶级人物的逸闻趣事,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说:“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三、唐人小说——唐传奇唐代小说被后人称为唐传奇,是小说成熟的标志。
从此小说正式形成自己的规模和特点,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
唐传奇的产生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随着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市民阶层,为了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进而产生了“市人小说”。
同时唐代科举发达,许多诗人和历史家都加入了小说创作的队伍,形成了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形式的交互影响和融合。
唐传奇的小说作品多收录于《太平广记》,其中名篇很多,如《古镜记》《枕中记》《南柯太守记》《任氏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
中国小说的演变史

中国小说的演变史中国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不断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古代传统小说、明清小说、新文化小说和现代小说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小说的演变史。
一、古代传统小说古代传统小说是中国小说的起源,起初以口头传统方式流传。
这些小说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素材,形式多样,如《山海经》、《竹书纪年》等。
到了汉代,随着纸张的普及,小说开始以书面形式出现,如《史记》、《汉书》等。
而《西游记》、《红楼梦》等则是古代传统小说的代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分为两大流派: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文言小说以《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为代表,语言华丽,情节曲折,多描写英雄壮丽的故事。
而白话小说则以《金瓶梅》、《红楼梦》等为代表,语言通俗,情节细腻,多描写家庭生活和社会风俗。
这个时期的小说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女性作家,如李渔、李时中等,她们的作品对于描写女性角色和女性心理有着独特的贡献。
三、新文化小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点,也对中国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小说以鲁迅为代表,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呼吁革命和进步。
同时,新文化小说也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现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鲁迅为奠基人,以《呐喊》、《彷徨》等为代表。
现代小说在题材和形式上都有了更大的创新,涉及到社会问题、人性探讨、历史反思等多个方面。
其中,魏巍的《长征》、余华的《活着》等作品,对于描写历史和人性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小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传统小说到明清小说,再到新文化小说和现代小说,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中国小说的演变史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也展示了中国作家的创造力和智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文学浩瀚如流,而小说便是重要的支流之一,小说有较严格的文体概念,是明清以后才形成的。
小说文体的基本要素有四:一是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有性格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三是以代言体为主;四是有合理的虚构。
只有具备这些要素,才能跟叙事文学中的其他文体区别开来。
中国古代小说一直要到唐代才真正具备以上的要素。
(注一)「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县」,古悬字,高也。
是说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治国安邦的大道理相比就差太多了,这里的「小说」,是指琐碎浅薄的言论,小道理,与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并不相同,桓谭《新论》说:「若其小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桓谭对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作了论述,认识较《庄子进》进了一步。
然后汉艺文志列「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第一次承认小说是一种独立的学术流派,并解释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败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小说是民间稍有知识的人创造的,是居高位的所不为的;「小说」又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具有虚构性。
《汉书》的说法实际上又反映了汉代人的一般看法,这与今天对小说的认识就大体接近了,但汉魏六朝的小说,还只是粗陈梗概,多为记录民间流传的故事,这是中国小说的早期形态。
由是两汉是迷信盛兴的时代,汉代的小说和传说,都不同程度地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注二)关于「小说」的起源,以往学者常常笼统言之,由于各人的看法不同,所以说法各异,以下介绍几种说法: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奠基者鲁迅先生认为:「至于小说,我以为是起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藉它忘却劳苦了,则郅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
」这种说法的影响很大,使得大家习惯于从保留大量远古传说的《山海经》、《穆天子传》等书中去探求中国小说的源头,却对汉书艺文志中小说类的十五家小说或表示不理解,或索性忽略,其实,《山海经》、《穆天子传》是直到清朝修《四库全书总目》时,才被视为小说,才置于小说家类的,在此之前,《山海经》一向被视为地理著作,而《穆天子传》则是起居注或实录,虽然这两本书影响志怪小说甚大,但毕竟只是来源之一,而且鲁迅先生所谈的仅是小说的发生及其内容的起源,而并未涉及小说的产生过程及主体,谈小说的起源不谈这些,大概不算完满。
另外,古今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小说起源于汉武帝时的方士,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张衡的《西京赋》:「匪惟翫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末自虞初,从容之求,实俟实储。
」这篇文章收于梁代的《昭明文选》之中,薛综注曰:「小说,医巫厌祝之术,凡九百四十三篇,言九百,举大数也。
」就是说武帝时方士,则小说兴于武帝时矣。
汉武帝迷信方术与鬼神,方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信任,风尚所及,「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这样说来,中国古小说的起源便被延至西汉武帝时期,这与中国小说的实际发展并不相符,因为在先秦时期,确实有小说作品如《伊尹说》等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方士小说实是两汉小说的主流。
有一些学者谈小说的起源时,总是有意无意的回避着《汉书》艺文志,或怀疑《汉志》提倡的「小说家出于稗官说」究其原因无非是对稗官这一官职深表怀疑,「稗官」其名不见于先秦古籍,颜师古注也语焉不详,「稗官」究竟是什么样的官?《汉书》如淳注曰:「《九章》『细米为稗』。
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
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如淳注虽点出语,但割裂解释,往往使人误入歧途,倒是颜师古注最有启发:「稗官,小官。
《汉名臣奏》:『唐林请省置吏,公卿大夫至都官稗官,各减什三』,是也。
」这里,把都官、稗官与公卿大夫相对,都官为京官之通称,稗官也正是小官的通称或雅称,并非有一专门的官职,那么,何为「小官」呢?在古代官制中,士是公卿大夫以下地位最低的官,故通称小官或稗官,其职掌也明确。
《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族于市,百工献艺。
又《国语、晋语》曰: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祅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有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
韦昭注曰:「在列者,公卿至于列士也。
风,釆也。
胪,传也。
」至此,我们已经很清楚,在古代政治制度中,君王听谏是很重要的事,而士的专职,是采传言于市,问谤誉于路,了解平民百姓的喜怒哀乐与愿望呼声,这正是《汉志》所谓的「街谈巷语,道听涂说」,并把它传达给上一级官吏,以作为君主决策的依据,这就是「士传民语」。
士所传达的内容必然广而杂,无所不包又往往浅薄琐碎,士在记录这些民语的过程中,必然有所选择整理,他最后交给上官、诵于朝廷的应该就是小说最初的形态。
也正是由于小说产生的这个过程,才决定了小说篇幅短,内容小的特点,所以,有学者认为小说起源于「士传民语」,出于稗官或公卿之手,《汉志》的说法并非穿凿附会,而是于史有据的。
(注三、顾青,1995)注一见李悔吾(1995)中国小说史注二见门岿,张燕瑾(1995)中国俗文学史注三见韩秋白,顾青(1995)中国小说史先秦小说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在文学发展的长流中,小说有其辉煌灿烂的一面,时间越久越见其璀璨,而一开始我们要谈的是小说的萌芽前期,也就是神话与寓言小说。
神话小说以严格的角度来说,神话并非合格的小说,但是神话的内容却深深影响后代小说的题材。
神话是古代口耳相传的民间创作,茅盾在《中国神话研究》一文中认为:它「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确信以是真的。
」这里对神话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却太过简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昔者初民,见天地蔑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
」以上这段话则更明显的指出,神话乃是初民解释天地万物中,非人力所能及的的各种变异现象。
(注一)神话是人类文学的童年,上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抗争中,要求用艺术的形式歌颂自己的力量,但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经常受着自然的严重威胁,对于常见的自然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现实生活的矛盾,引起人们幼稚的、主观化的想象,初民按照自己的想象,按照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期望,创造了神话,也按照自己的生活、自己所熟悉的形象,创造了人洛化的神,因,神话反映的人类的力量,乃是一种夸大了的理想化、英雄化和神化了的人类的力量。
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而它的艺术手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注二)壹、神话的产生与演变神话产生的时代主要是在原始社会,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人们的知识也很贫乏,也由于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灾异,使得他们对这些自然现象产生了敬畏,慢慢的,初民虚构了形象化、人格化的神,如风有风神,雷有雷神,雨有雨神,,这些带有泛神论的神话,就是初民对于自然现象的天真、大胆的解释,也就是自然神话的来由。
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移,初民发明了许多工具,从这些工具中初民得到了力量,不在甘心屈服于自然力下,于是以人民中的英雄为模板,创造出一些夸张人力战胜自然力的故事,这是对自然斗争的神话。
接着,人类社会对金属的利用,人口的增多,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使得社会生活更形复杂,当时的人们为了生产及权力进行了著名的团体战争,如《黄帝与蚩尤之战》,这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作品,由此可见,神话所反映的范围,最初是自然现象,其后,随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氏族制度逐渐形成,扩大到社会现象中来。
贰、神话大量亡佚之因中国在远古时的确产生了许多瑰丽的神话,但是流传下来的却是相当少,为什么神话会大量亡佚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中国古代没有记录神话的专书,古代的神话,原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作品,古代既无专书记录神话,这自然无法大量地保存下来。
二、封建社会的思想家、历史家把神话加以历史化,这些思想家、历史家受到他们的时代和学术思想的局限,对神话的性质、特点并不认识和理解,为了把它作为掌故以增强自己的思想或学说的说服力,就常常加以窜改附会,使之历史化。
三、在先秦时,离神话的产生时代并不远,有的作家学者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感情,阐述某种哲学道理,记录某种史地知识,才在无意中引用了片段的神话,因此神话的全貌就无法被后人看见。
四、在印刷术没有发明的古,保存古代文化和神话的书籍,多靠手抄,易于丢失,加上社会和时代的动乱,秦始皇焚书,楚项羽烧咸阳,和两汉之间、汉魏之间、两晋之间的战乱,等等,随着社会的大动荡,大量的古书散失乃至被焚毁,因之有了文字记录的神话也亡佚了。
虽然神话流传下来的数量远比当时的创作要少,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许多优秀的神话,就是靠着文人学者的记录终得保存至今,这笔遗产是很丰富的。
(注三)参、神话对后代小说的影响中国小说的根,来自远古的神话和历史传说,它对后代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以下列三方面影响最大:由于神话形式的启示,才出现小说这种形式,作为艺术形式来说,神话和小说的共同之点,是具有虚构的人物、故事,其不同之点,在于:神话的虚构,是不自觉的,小说的虚构,是自觉的,神话的故事比较简单,人物性格着重刻划某一点,小说的故事比较丰富,人物性格被刻划的比较具体,也多方面,正是由于神话形式的不断流传与启示,才促进了小说形式的产生。
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艺术传统也给后代小说以积极的影响,神话的这种艺术传统,表现在对于现实有着积极态度和进取精神,对于人间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强烈夸张而这正是中国小说战斗精神的传统所在。
神话中的人物、故事乃至素材,也给后代小说以一定的影响,后代有的神话小说的人物、故事,也有直接从神话中吸取,加以变化。
(注四)寓言小说寓言之始先秦寓言产生于春秋末年,形成于战国初期到了战国中后期已臻成熟,风行于世。
每一种文学都有其来源,寓言也不例外。
一、比喻比喻是我国人民叙事、言志、抒情所惯用的手法,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泪起了奴隶强烈的愤懑和反抗,他们除了暴动逃亡以外,常常运用民歌、谣谚「愤以斥,环譬以托讽」,这些民歌、谣谚往往用巧妙的比喻,委婉曲折地宣泄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抑郁和悲愤,用耳闻目睹的事物连模拟附,影射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
先秦学者从中吸取了这比喻手法,创造了许多巧比善喻,并逐步扩展成有动作、有对话、有形象的简故事,这就成了寓言的形态。
二、隐语隐语又叫廋辞,大体上和后来的谜语差不多,在春秋战国时期,隐语相当盛行,当时的统治者,昏庸残暴者多,一言不慎,获罪连株,一语称心,立为卿相,因此游说之士面对统治者暴虐行径,只好用隐语旁敌侧击,婉言讽谏,但由于封建文人的偏见和鄙弃,大量佚失,没有保存下来,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隐语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地编造和广泛流传,有力地促进了寓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