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液循环是怎样的

正常血液循环是怎样的
正常血液循环是怎样的

正常血液循环是怎样的

血液循环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部分,主要通过心脏和肺部和心血管系统对心脏供应的血液进行运输,病同时进行血液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送往返新陈代谢物质的排除,正常的成年人记忆胎儿的血液循环是不同的,如果因为一些原因造成了血液不循环会导致体内毒素的淤积,介绍相关的促进血液循环的方法。

在人的体内循环流动的血液,可以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当血液流出心脏时,它把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各处;当血液流回心脏时,它又将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大约相当于体重的8%。血液把氧气、食物、营养素和激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并把代谢出来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血液还能保护身体,它能产生一种叫“抗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能黏附在微生物上,并阻止其活动。于是,血液中的其他细胞会包围、吞噬、消灭这些微生物。血液也能够凝结成块,帮助我们堵住出血的伤口,防止大量血液流失以及微生物入侵。

1.胎儿的营养与气体交换是通过胎盘与脐血管来完成的。

2.只有体循环,几乎无肺循环。

3.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肝脏是纯动脉血供应)。

4.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胎儿血

液循环中的特殊通道。

5.胎儿时期肝血的含氧量最高,心、脑、上肢次之,而

下半身血的含氧量最低。胎儿体内绝大部分是混合血(但肝脏是纯动脉血供应)。

6.静脉导管、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是胎儿血液循环中的特

殊通道。

7.胎儿时期肝脏供血的含氧量最高,下半身供血的含氧量最低。

8.胎儿时期右心室承担着较左心室更大的容量负荷和压力负荷。

不论是胎儿还是正常的成年人或是其他年龄段的人,正常血液循环都对其有很大作用,在胎儿发育期间注意母体的营养,认真做一些相关的健康检查,成年人要多注意运动,躲在饮食中添加造血的食物,也要注意相关的血液检查。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整理

血液循环 百科名片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目录 简介 过程和分类 血液的作用 肾脏血液循环 系统介绍 路线介绍 历史发现 能量介绍 简介 过程和分类 血液的作用 肾脏血液循环 系统介绍 路线介绍 历史发现 能量介绍 *主要功能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 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 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 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编辑本段过程和分类循环过程 心血管系统 (systemacardiovaschlare )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血管系统 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循环种类

人体血液循环简易模型的制作与使用

人体血液循环简易模型的制作与使用 摘要:通过洗瓶、硅胶管、单向阀等材料实现了血液循环系统模型拼装简易,功能完善:不但能演示血液循环的途径,还能体现心脏作为动力的来源及其各部分活动规律,以及在模型的功能上增加模拟血液成分变化的过程。课堂上可使用学生自主构建模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体验程度,促进探究等多项能力的提升,使得该概念传递的效率更高。 关键词:血液循环;简易模型;自制;传递效率 在初中生物学中有这样一个概念“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为帮助此概念的传递,课程标准建议“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现象”,在教材中也安排了该观察实验,但实验的结果只能呈现血液在不同血管中的流动情况而未能完整呈现血液在心脏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所以教师在传递此概念的时候经常使用到血液循环途径的示意图、视频和模型。刘恩山教授在“关于凸显重要概念”教学的答记者问中也特别指出过:“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接受需要以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这是在强调概念教学之后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为此,使用模型教学落实重要概念的传递也越来越受重视。模型能简化和纯化复杂的认识对象,巧用物理模型,能使核心概念变抽象为具体[1]。但教学中凡使用到物理模型教学,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演示,众多学生则只好在台下围观。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懒于思考、惰于实践、动手能力弱。所以,一些简便易行的实验或活动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2]。 因此,对血液循环这一复杂抽象的概念来说,通过自主构建模型来完成效果比观察模型、观看视频和图片好。所以不少血液循环模型[3-6]应运而生。但有些模型组装过于复杂[3-5],有些准备时间过长[6],有些不能模拟心脏为动力器官[5],并且还没发现有模拟肺部毛细血管网和身体其他各部毛细血管网中动静脉血的变化的模型。为此,本人参考了上述模型的制作,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和创新,制作出的模型不但拼装简便,耗时短,适合学生分组活动,对模拟的效果也够全面,不但能模型血液在封闭的系统中循环流动,还有模拟瓣膜保证血液单向流动的单向阀、循环过程由心脏提供动力、心脏的活动规律、血液成分变化等,几乎涵盖了整个血液循环的概念中的内容。所以本模型的模拟效果是比较全面的。 1 制作材料 模型循环系统结构的材料:洗瓶(1000ml、500ml、250ml)各2个、单向阀(5mm)6个、Y型三通管(2mm)4个、变径直通(5.6mm*2.4mm)4个、透明硅胶管(内5mm)约4米、半透明硅胶管(内2mm)约2米、注射器(10ml)2支;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复习学案) 河店中学 徐凤伟 复习摘要: 血浆 成分:主要成分是,还有及其它养料和废物 血液 功能: 血细胞:三种血细胞的比较 血管

心壁:主要由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左心房<) 结构四个腔 <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 <连通肺动脉) 瓣膜房室瓣<只能向心室开) 动脉瓣<只能向动脉开) 心脏功能:血液运输的动力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生理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血液循环体循环:左心室→→各级动脉→→各级静脉→→右心房 的途径肺循环:→肺动脉→→肺静脉→ 血型:ABO血型系统将人类血型分为: 输血与血型输血:输血时应以为原则 血量:成人体重的7%~8%;献血量: 典例解读:

例1、如下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加入抗凝剂,C、D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b5E2RGbCAP 例2、下图是小动脉、小静脉与毛细血管示意图,根据图填写内容。 <1)A是;B是;C是。 <2)在显微镜下辨别三种血管的理由是:动脉内血液由较的血管流向较而的血管;静脉内的血液由而的血管汇流入较的血管;毛细血管内血液中的红细胞一般成_____通过,血流速度。p1EanqFDPw 例3、输血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有些患者只是缺少血液中的某些成分,并不需要输全血<含全部血液成分)。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出成分输血,即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补充血液中缺少的成分,请分析下列患者应该输入什么血液成分?<1)大面积烧伤患者;<2)贫血患者;<3)血流不止者。DXDiTa9E3d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六、教法和学法 突破重点与难点: (一)、教法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利用生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展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二)、学法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最新人体循环系统

人体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第一节概述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 2.熟悉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 3.了解中医学中循环系统的有关记载。 一、循环系统的组成 循环系统为一套密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其内流动的是血液;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其管道内流动着淋巴,最后注入静脉。 二、循环系统的功能 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消化管吸收的营养物质、肺吸入的氧和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运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并将它们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往肺、肾和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第二节心血管系统 一、总论 1.掌握心血管系的组成;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循环径路。 2.了解血管吻合以及侧支循环。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心血管系统由心、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1. 心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通过节律性的收缩,象水泵一样把从静脉吸入的血液不断地推送到动脉。 2. 动脉是运送血液离开心的管道,在行程中不断分支,愈分愈细,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动脉因承受的压力较大,故管壁较厚。 3. 静脉是引导血液返回心的管道,起于毛细血管,在回心途中逐渐汇合变粗,最后注入心房。管壁较薄,管腔较大,管腔内可有静脉瓣,防止静脉倒流。 4. 毛细血管是连接动脉与静脉间的微血管,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身(软骨、角膜、晶状体、毛发、指甲和牙釉质除外)。毛细血管的壁极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液循环的径路 血液循环的径路 血液由心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再返回心,周而复始,形成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这两个循环是同步进行的。 1. 体循环(大循环) ◆体循环(大循环)的途径:左心室收缩时,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注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分支到达全身的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把动脉血带来的营养物质、激素和氧送

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人体共有八大系统,它们分别是: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使得我们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今天,我们来了解血液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是血液。淋巴系统内流动的是淋巴液。淋巴液沿着一系列的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终汇入静脉,因此淋巴系统也可认为是静脉系统的辅助部分。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由心脏和血管所组成。 1、心脏

心脏的内部有四个腔,分别是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同心房和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之间是互相隔开的。 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由此可见,心室与动脉相连,心房与静脉相连。在心房和心室之同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血管和心脏的结地点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 2、血管

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3、人体的血液循环

心脏不停地跳动,促使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网中 循环流动,这程就是血液循环。 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等。 根据人体血液循环路径的不同,可以将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 肺循环两部分。 血液由左心室进人入主动脉,再流经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最后经上、下腔静脉流入右心房的循环称为体循环; 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最后由 肺静脉流回左心房的循环称为肺循环。

人体循环系统基础知识点及图解

淋巴循环 淋巴系统——淋巴管道、淋巴器官、淋巴组织 淋巴管道——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淋巴导管 淋巴器官——淋巴结、脾脏、胸腺 淋巴组织——为含有大量淋巴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粘膜内,称为上皮下淋巴组织 毛细淋巴管——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间多呈叠瓦状排列,连接处的间隙有些可达 0.5微米以上。被重叠的内皮细胞边缘游离内垂形成瓣状结构,可允许液体流 向管内,不允许向外返流。使得它具有比毛细血管更大的通透性。一些不易透 过毛细血管壁的大分子物质(蛋白质、细菌、异物、癌细胞等),可以进入毛 细淋巴管内。 淋巴循环 →人体除脑、软骨、角膜、晶状体、内耳、胎盘外,都有毛细淋巴管分布,数目与毛细血管相近。小肠区的毛细淋巴管叫乳糜管。毛细淋巴管集合成淋巴管网,再汇合成淋巴管。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深、浅淋巴管:浅淋巴管收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液(简称淋巴);深淋巴管与深部血管伴行,收集肌肉、内脏等处的淋巴。全部淋巴管汇合成全身最大的两条淋巴导管,即左侧的胸导管和右侧的右淋巴导管,分别进入左、右锁骨下静脉。 →胸导管是全身最粗、最长的淋巴管,由左、右腰淋巴干和肠区淋巴干汇成。下段有膨大的乳糜池。胸导管收集左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淋巴,约占全身淋巴总量的3/4。 →右淋巴导管由右颈淋巴干、右锁骨下淋巴干和右支气管纵膈淋巴干汇成,收集右上半身的淋巴,约占全身淋巴总量的1/4。 →淋巴循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单向流动而不形成真正的循环。 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 血液经动脉运行到毛细血管动脉端时,其中一部分液体经毛细血管壁流出,进入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后,→大部分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血管后静脉处被吸入静脉,→小部分(主要是水和从血管溢出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则进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淋巴沿淋巴管道向心流动,最后归入静脉。 淋巴流入血液循环系统的生理意义。 →回收蛋白质。组织间液中的蛋白质分子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但比较容易透过毛细淋巴管壁而形成淋巴的组成部分。每天约有75~200克蛋白质由淋巴带回血液,使组织间液中蛋白质浓度保持在较低水平。 →运输脂肪和其他营养物质。由肠道吸收的脂肪80%~90%是由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 →调节血浆和组织间液的液体平衡。每天生成的淋巴约2~4升回到血浆,大致相当于全身的血浆量。 →淋巴流动还可以清除因受伤出血而进入组织的红细胞和侵入机体的细菌,对动物机体起着防御作用。

人体血液循环途径

互动课堂环境下“血液循环途径”一节教学设计 顾源媛(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初级中学苏州215000)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1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内容。营养和废物的运输都离不开血液的循环流动。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与消化、呼吸、泌尿系统均有密切的联系。本课时是在学习了血管、心脏、血液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的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分,是学生掌握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尝试在互动课堂环境下开展活动,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环节,通过学情前测、分组实验、观察模型、小组讨论等手段,让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发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同时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适当的启发、点拨等手段,师生共同搭建构成重要概念的知识框架。 2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及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归纳、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及观察、综合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理解科学发展的艰难和曲折,形成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 3 教学过程 3.1 教学前准备 3.1.1完成预实验,确定实验材料 本节课学生需要对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进行观察,以此理解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本地区易捕捉或购买到的小鱼有泥鳅和草金鱼。教师可在课前完成预实验,尝试观察,确定实验材料。泥鳅易得,价格便宜,生命力强。因其活动能力较强,可在5%的酒精溶液中麻醉约5分钟后,进行观察【1】。但泥鳅尾鳍中色素斑点较多,血液流动速度快,学生可能无法在显微镜下快速分辨三种血管(如图1);而草金鱼尾鳍内无色素斑点,血流速度相对和缓,若选择尾鳍色素较少的草金鱼,观察更为便捷(如图2)。

人体循环系统教案

2018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 放大的“金鱼” B. 墙上的手影 C. 斑马在水中的倒影 D. 雨后的彩虹 2. 最先精确确定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关系的物理学家是() A. 欧姆 B. 焦耳 C. 奥斯特 D. 法拉第 3. 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分别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同一位置同时向上运动,两物体运动的s﹣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 A. 第4s时两者相距16m B. 甲受到的拉力比乙大 C. 甲做速度为4m/s的匀速运动 D. 以甲为参照物乙竖直向下运动 4.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 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C. 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D. 摩托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5. 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 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 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D. 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6. “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是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安全意识。下列关于安全用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要不接触高压设备就不会触电 B. 使用测电笔时,手指不能接触笔尾金属体 C. 电灯的开关可以接在零线和灯泡之间 D. 一旦发生触电事故,应先切断电源再进行抢救 7. 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如果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减少一个,杠杆将() A. 左端下降 B. 右端下降 C. 仍然平衡 D. 无法判断 8. 如图是实验电路连接完毕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四种情形,已经可以闭合开关进行实验的是() A. B. C. D. 9. 汽车转向灯电路要求:左转弯时只能左转向灯亮,右转弯时只能右转向灯亮。不能出现操作转向开关,左、右转向灯同时亮的情况。下列设计最合理的是() A. B. C. D. 10. 某同学设计的煤气检测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R为定值电阻,Q为气敏元件,其阻值随煤气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闭合开关S,当煤气浓度升高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电流表示数变小,输出信号电压U ab变大 B. 电流表示数变大,输出信号电压U ab变大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认同健康而强壮的心脏对生命的重要 意义,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教学方法: 1、问题教学法——设置疑问,引起思考。 2、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4、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学法指导: 1、联系已学的血液、血管、心脏相关知识认真仔细观看视频,了解体 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分析循环过程的血液成分变化,明白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协作关系、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2、分别联系“消化与吸收”和“人体的呼吸”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的 过程和作用,认识到人体生理活动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初步建立人体是一个整体的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1、预习有关血液循环的内容 2、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制作血液循环的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为什么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容易疲倦的症状? 2、识别图中的三种血管,指出适合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并说明其特点。 3、心脏有哪几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连通? 预习自测: 1、血液循环可人为地分成哪两条路线? 2、把这两者连通起来的是什么器官?这两条路线的共同点是都 从→→各器官的毛细血管→→。 3、你怎么理解体循环的“体”?你认为通过体循环起到什么作用? 4、肺循环是发生在哪两部分之间的血液循环?你认为肺循环有什么作用? 5、判断正误:(1)动脉里流的血叫动脉血() (2)静脉里流的血叫静脉血() 6、动脉血与静脉血的主要不同之处是什么? 导入新课: 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的内容,了解到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着。 播放视频:人体的血液循环 多媒体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适时暂停,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观观察提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细致观看视频,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先观察体循环,教师指导: 1、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体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3、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变化?为什么 会在这些部位发生 改变? 4、体循环产生了什么意义? 再观察肺循环,教师指导观察: 1、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分别是哪儿? 2、肺循环的大致路径是怎样的?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3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说明不同类型血管的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能概述心脏的生理特征。 4、能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出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5、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的实验,学习用比较法归纳三种血管的区别。 6、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血液循环的途径与意义。 (4)血压与脉搏的概念。 2、难点 (1)不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心动周期与心脏功能的方法。 (3)体循环、肺循环中的气体交换。 (4)血压、脉搏的形成;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第。 教学用具 显微镜血管的横切片猪心脏水蚤鲫鱼 教学方法 探究试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 (一)复习提问 1、常见的血型有几种?

2、输血时有什么原则 (二)新课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实验:用显微镜观察各种血管 观察步骤 (1)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的横切片,区别并比较动脉与静脉管壁结构的差异。 (2)观察毛细管装片。 2、三种血管的比较学习 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的模式图 讨论三种血管的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 (1)动脉:A概念: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位的血管。B特点: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最快。 (2)静脉:A概念: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B特点:与同级动脉相比,静脉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 (3)毛细血管:A概念:是连通微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B特点: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极小,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内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离心血管,静脉是回心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之间的血管,它有很多特点有助于血液和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第2课时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用多媒体课件讲述世界上第一张心电图的故事: 今天课堂讨论的主题就是心脏。人只要活着,心脏就在不断地跳动。将你的右手按住胸部的左侧,感觉一下心脏的搏动。一般来说,一旦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那么,心脏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心脏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