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综合性作业及要求

作业一综合性作业及要求
作业一综合性作业及要求

作业一(综合性作业)及要求

全面理解此次修订课程标准的背景,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试论它给我们客观认识教育对象(学生)和教育本身带来的启示。

学习《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的启示

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背景回顾

1、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经济飞速增长,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起来,各种新思想、新思潮得到广泛的传播,产生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之间发生着剧烈的冲突和交融的问题,这给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带来了严重冲击,给孩子的道德成长、个性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如何教育青少年学生去认识和辨别这些新思想和新思潮,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必然成为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2、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成为了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公民的重要方面。而改革思想品德教育成为关乎人才竞争的重大问题。

3、当代少年儿童具有与以往孩子不同的特点

当代青少年在各种新思想、新思潮的影响下,发展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现在这一代孩子的整体价值体系和认知受社会的影响力度和深度比任何时代的孩子都大。他们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不足。人生价值目标追求主动,但是单一,缺乏远大理想信念支撑的扎实行动,心理较脆弱……。

以上所述的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由此出现的当代少年儿童的新特点.、新变化,使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新变化、新挑战的事实都给我们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我们必须客观认识现在的学生,明确《标准(2011年版)》突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追求点,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帮助的定位;应认真吸收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教育内容、基本教育原则、教育方式的把握上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给我们客观认识学生和转变

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启示:

1、新课标理念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思想品德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德育课程的内在情感性、体验性等学科独特性,肯定情感体

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强调德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充分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动在学生道德学习和品德结构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主张通过情感陶冶、情感关怀、情感体验等方式来实现道德内化和激励道德行为,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来完成德育的使命,促进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使道德真正发自人的内心。

2)、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着比其他学科更多的新变化、新挑战,为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要更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所思所想。面向生活实际,以生活为基础,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以上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新课标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与新课程的教育内容相适应的基本教育原则和教学途径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总目标、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新课程改革。要求初中思品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经过十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的总结和这次对修改的新课标学习,本人认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做到:

1),要在备课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教学目标的首位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确立了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程课程中的地位,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教师必须明确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摆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资源的搜集、教学手段的选择等。

2),要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的教学资源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经验,学生只有在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拓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也才能真正地理解道德规范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利用好课本中的图片、漫画、辅文、活动平台、扩展阅读等之外,还应注意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具有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的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平时就要多关注了解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通过网络、电视、报刊了解国内、国际时事,开阔视野,博闻广见。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来完成德育的使命,促进学生个体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使道德真正发自人的内心,更好地实现目标。

3),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

“三维目标”的提出确立了情感体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

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实践、体验、创造,达到知与行的统一,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同时,还要求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通过自己丰富而准确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动作等方面的情绪渲染,来感染打动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采用诸如多媒体、视频、音乐、小品表演、漫画、图片等手段来展示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4),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模式是充分尊重德育课程的内在情感性、体验性等学科独特性,肯定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的必然选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或减少主讲式、以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课堂组织模式,而应在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情景的基础上设置与主题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分享、互动对话、阅读感悟、活动体验等过程中积极介入进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更好地实现德育为先的目标。

仁化县周田中学

华永明

2012年6月15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