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揭示3 种关键温室效应气体反应速率

最新研究揭示3 种关键温室效应气体反应速率
最新研究揭示3 种关键温室效应气体反应速率

最新研究揭示3种关键温室效应气体反应速率根据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最新消息,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J. Michael Nicovich和Paul Wine 日前在其最新研究中成功揭示了3种目前已知最强温室效应气体SO2F2、NF3和SF5CF3在大气上层特定化学反应过程中被分解的反应速率。

SO2F2被作为对大气臭氧有消耗作用的CH3Br的替代品,广泛用于消毒剂和杀虫剂的制备。NF3被广泛用于电子工业等离子蚀刻和设备清洁。SF5CF3则是目前已知的每分子单位最强的温室效应气体,作为一种绝缘化合物的击穿物质被广泛用于高电压设备。

这3种化合物具有潜在重要性,因为它们吸收位于所谓“大气窗”区域的红外辐射能量,而在该波长范围区域,其他主要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等并不产生温室效应(即不阻止红外辐射进入太空)。尽管目前上述具有较长生命周期的化合物在大气中的浓度相对较低,但它们能够吸收上述波长范围的能量即意味着如果其浓度持续增长,将导致全球变暖加剧。

由于这些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对并不活跃,因而关于它们如何与电子激发态原子氧即O(1D)发生反应的信息将有助于改进全球气候变化模型的精度,即能实现对这些能量吸收组分在大气中存留时间的准确估算。这方面的信息将能够回应目前关于工业用途化学制剂是否应该被那些具有较小气候变化效应的化合物所取代的公共政策的探讨。

该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这些化合物对气候的长期影响。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化学以及地球与大气科学学院教授Paul Wine认为,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将明确这些对红外辐射具有极强吸收能力的组分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吸收大气窗区域(在此区域其他温室气体并不起作用)红外辐射的化合物。

研究证明,上述3种化合物能够产生比大气中其他任何目前已知化合物更强的全球变暖效应,其中SF5CF3产生全球变暖效应能力是二氧化碳的约18000倍(每单位质量),NF3是其17000倍,而SO2F2吸收红外辐射能的效力则为二氧化碳的4000倍。

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中的含量及其潜在的导致气候变化的作用直到最近才被认识到。在大气电离层之下被分解的化学反应过程是这些化合物同电子激发态氧原子发生反应的唯一路径。尽管目前它们的大气含量还相对较低,但研究表明,它们的浓度正呈持续上升之势,NF3的大气含量每年增长超过10%。

这些化学物质相对不活跃使其具有专门用途,Wine指出,但是正是由于其化学惰性,使得它们在大气中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因而可以长时间吸收红外辐射,这大大增加了其具有极高的导致气候变暖的潜能。

大气中的电子激发态原子氧是臭氧和氧气在紫外线照射下相互作用产生的,

其迅速同周围的其他分子发生反应,如氮气和氧气,形成基态原子氧。其在上层大气中的含量要高于低层大气。为研究这些化合物同不活跃的原子态氧之间的反应,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模拟大气环境,在200—350K温度条件下,使用激光分解技术产生电子激发态原子氧并使其暴露于上述3种化合物中。

研究人员发现,氧原子在同SF5CF3反应分解破坏SF5CF3的作用中,至多每1000次反应完成一次分解破坏过程,这意味着释放到大气中的这种化合物仍将存留很长时间,可能至少1000年。

对于NF3,研究人员发现其反应速率是之前研究报道速率的2倍,这意味着该化学物质的变暖效应要低于此前的预期;而对于SO2F2,则同之前的研究结论一致,主要来自海洋。

Wine称,新的有关这些化合物的数据将被纳入下一份IPCC重要报告,这些化合物可能在大气中存留的期限将使得更为精确计算何种物质能够产生显著的红外辐射吸收效应成为可能。

Wine指出,“一般来讲,如果向大气中红外辐射能已经被二氧化碳和甲烷吸收的区域释放新的物质,那么如果要使这种物质产生任何影响都必须使其在数量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由于上述物质在大气窗区域即8—12微米波长范围之间产生红外辐射吸收效应,因而这使得它们不必在数量方面占据优势就可以产生相应的效应。这正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之所在。”

该研究成果即将发表于2月2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同时,有关上述3种化合物反应速率的信息还将在近期的《大气化学杂志》上以专题报道的形式予以介绍。该研究受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资助。

(张树良编译)来源:New Study Documents Reaction Rates for Three Key Greenhouse Gases. 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3471277.html,/newsroom/release.html?nid=49711.

3 Greenhouse Gas Reaction Rates Revealed in New Study.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3471277.html,/articles/2010/

02/01/3-greenhouse-gas-reaction-rates-revealed-in-new-study.aspx?admgarea=ht.air

检索日期:2010年2月2日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后果、解决措施

1.全球气候变暖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 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而产生的。 2.具体原因:(1)工业生产中,大量利用煤作为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二氧化碳。(2)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3)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产生后果:(1)两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沿 海低地的地区可能被淹没。(2)旱涝等灾害性天气加剧。 4.解决措施:(1)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2)植树造林, 改善环境。(3)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1.全球气候变暖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 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而产生的。 2. 具体原因:(1)工业生产中,大量利用煤作为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二氧化碳。(2)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3)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 产生后果:(1)两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沿 海低地的地区可能被淹没。(2)旱涝等灾害性天气加剧。 4. 解决措施:(1)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2)植树造林, 改善环境。(3)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1.全球气候变暖又称温室效应,这种现象主要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 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而产生的。 2. 具体原因:(1)工业生产中,大量利用煤作为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 量的二氧化碳。(2)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等大量燃烧煤、石油等,排放二氧化碳。(3)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3. 产生后果:(1)两极地区的冰川大量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沿 海低地的地区可能被淹没。(2)旱涝等灾害性天气加剧。 4. 解决措施:(1)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2)植树造林, 改善环境。(3)低碳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温室气体不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

二氧化碳不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课程名称:环境科学前沿 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 学生姓名:李白 学号: 1513091004 指导老师:韦保仁

温室气体不一定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摘要:本文通过IPCC的全球气候报告的内容分析和对温室气体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得出:全球气候变暖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温室气体排放,应从自然和人类两者的相互作用着眼,科学分析,广泛调研,实事求是来破解全球气候难题。 关键词:IPCC 温室气体气溶胶冰期 1.前言 1.1IPCC的全球气候评估 针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趋势的愈发明显,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 年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全面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原因、对自然和社会系统的潜在影响,以及人类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IPCC是一个政府间机构,它向UNEP和WMO所有成员国开放,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1] IPCC 下设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负责评估气候变化的自然科学基础, 致力于回答全球变暖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第二工作组负责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研究;第三工作组主要进行气候变化影响的社会经济分析工作。IPCC 先后于1990 年、1996 年、2001 、2007和2013 年完成了5次评估报告。现将历次报告内容简述于下:[2] IPCC在1990年发布了第一评估报告。报告中主要说明了,在过去一百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温室气体(主要 指二氧化碳)浓度从工业革命(1750~1800年)的20mL·m-3上升到353 mL·m-3。 第二次评估报告( SAR, 1996) 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解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提供科学技术信息。报告指出人类健康、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对气候变化的程度和速度是敏感的, 其不利影响有一些是不可逆的,而又有一些影响是有利的, 因此社会的各个不同部分会遇到不同的变化, 其适应

引起全球变暖原因及处理方法

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

温室效应及其影响研究

浅析温室效应及其影响 摘要温室效应是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文介绍了温室效应的机理和温室气体的来源,分析了温室效应的主要生态影响,并探讨了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温室效应的控制除了要提高能效、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植被面积、减少沙漠化、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国际合作之外,还要推广应用燃料电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积极研究开发二氧化碳的新应用技术,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关键词温室气体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控制对策 导言当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已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并且几乎都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诸多的环境问题中,气候变暖问题是显著的问题之一。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开垦荒地,使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日益增强。相对于水污染,放射性元素污染和土壤污染,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是缓慢的,不易明显察觉的,但是它将对世界社会政治稳定及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气候学者向近日聚会海牙的世界各国政要、科学家、工业家和环保主义者发出警告:在未来一百年内全球气温将升高1.5—6屯,海平面将升高15~95em,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恶劣,厄尔尼诺现象将更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人们的生活。 1.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1.1温室效应概念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辐射能量,通常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允许太阳辐射的短波部分通过,但是却阻挡地面的长波辐射,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和地表组成的这一系统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我们将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的存在保存了地球的热量,使地球温度适宜人类生活。人

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化碳、一氧化二氮、臭氧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层的构成发生了尺人的变化。许多科学家断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温室气体的积累很可能引发全球气候的变暖。实际上,由于人为的影响,局部区域的变暖已经出现。 根据统计和测算,全球由于燃烧排入大气中的碳已连续6年缓慢增加,1994年达到59.25亿吨。同时,由于砍伐森林使大气中增加的碳也在1.1-3.6亿吨之间。众长时间尽度看,全球温度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量有着密切而明显的相关性。尽管没有证据表明二氧化碳水平变化直接引起温度的变化,但自18世纪中叶以来,二氧化碳的水以及其它温室气体已经达到过去16万年中前所未有的浓度。 尽管氟氯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也有积累。但是二氧化碳对全球温度的影响,比这些气体加起来的总和,至少高出60%。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是造成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全球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变化。1860年全球丈夫驻为0.93亿吨,1900年急剧上升到5.25亿吨,1950年达到16.2亿吨。但是,仍然不及瑞在排放量的1/3。从70年代起,排放量增长的速度开始变慢,1950-1973年平均增长4.6%,而1973-1988年间平均增长仅为1.6%。近年来碳排放量经较平稳,究其原因,一是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二是前苏联集团经济的萎缩。但是,在今后一个时期仍保持稳定增长。 虽然近年来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但是,按人均排放量计算,发展中国家仅为0.5吨,百工业化国家排放量达至3吨以上。按总量计,发展中国家仅占全球总量的1/3,而发达国家则占据2/3以上。令人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的贡献率正在增长,大鸡每14年翻一番。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危害

题目: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危害 院系: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年月日 摘要 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再一次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人类生存的气候上来,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为了明天”的确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地球的温度正在逐年升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温室效应对环境及气候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 关键词 :温室效应危害

目录 引言 1、温室效应的简介、概论及特点 (1) 2、温室效应的形成 (4) 3、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 (4) 3.1、对环境的影响 (4) 3.2、对人类生活得影响 (6) 4、控制温室效应的对策 (6) 5、展望 (8) 6、总结 (8) 参考文献 (9)

引言 自1975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9华氏度,由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了引起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学术界一直被公认的学说认为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温室效应会导致许多的可怕的后果,包括南北极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将直接淹没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的大陆沿海低地地区,因此后果十分严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次会议上,44个小岛国组成了小岛国联盟,为他们的生存权而呼吁。 此外,研究结果还指出,CO2增加不仅使全球变暖,还将造成全球大气环流调整和气候带向极地扩展。包括我国北方在内的中纬度地区降水将减少,加上升温使蒸发加大,因此气候将趋干旱化。大气环流的调整,除了中纬度干旱化之外,还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区气候异常和灾害。例如,低纬度台风强度将增强,台风源地将向北扩展等。气温升高还会引起和加剧传染病流行等。以疟疾为例,过去5年中世界疟疾发病率已翻了两番,现在全世界每年约有5亿人得疟疾,其中200多万人死亡。 所以说温室效应已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环境危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全球的德环境需要每一个国家的努力。相信大家携起手来一定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家园。

研究性学习报告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研究性学习报告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篇一:温室效应的研究性学习 篇二: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初一(7)班 组长:邱恒志 小组成员:林润康于颖区健瑜 蔡权星李沃霖 前言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超快的生活节奏,严酷的社会竞争,猛烈的信息爆炸,让人不得不感到,我们的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变化,人类对科学的渴望和追求为自身带来许多宝贵的回报。可是当我们正跨着大步向前走时,却伴随着对大自然贪婪的,毫无节制的掠夺,而且规模庞大让人无法想象,在我们呼吸的瞬间,也许就有许多大树倒下,在我们转头之间,也许就有一条河流干涸,在太阳西下后,也许就有一个物种灭绝?? 这一切都给大自然造成了无可弥补的创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可怕的后果,其中最为明显之一的,是全球气候变暖。 调查流程: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方法

3、研究步骤 4、研究结果 5、分析与建议 1、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变暖的后果是什么?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1、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大暖化∶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了世界作者:[美]布赖恩费根) 2上网(百度、Google等) 2、研究步骤 书籍中的答案:中文名称:全球气候变暖 英文名称:global warming 定义:指全球的平均气温逐渐升高的现象。其原因可能

世界各国温室效应现状

据2009年12月21日中国节能产业网讯,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Maplecroft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数据显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排行榜如下: 中国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60亿吨,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压力。 排名第二的美国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达到59亿吨。此外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每年19.58吨,仅次于中国位居全球第二。 俄罗斯自1999年至2005年大规模扩大工业化生产,因此其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至17亿吨,排名第三。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日前承诺,到2020年俄罗斯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到25%。 作为全球第四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印度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9亿吨,其人均排放量仅有1.2吨。鉴于印度的发展水平,任何降低碳排放量的举措都会导致贫困加剧。 因经济危机导致工业能源需求量下降,日本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2.47亿吨,仍排名全球第五。这一数据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3%。 德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6亿吨,位居全球第六。德国长期以来注重风力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绿色能源扶持计划。但因为工业化水平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排在世界前列。 排名第七的加拿大每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6.1亿吨。加拿大政府承诺到2020年在2006年基础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20%,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 英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86亿吨,全球排名第八。英国政府于2008颁布实施《气候变化法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 韩国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5.14亿吨,全球排名第九。韩国承诺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4%,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0%。 伊朗温室气体年排放量为4.71亿吨,排在全球第十位。 另外,根据联合国“跨政府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报告指出,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增加至现今的380ppmv;而台湾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以土地面积平均来说是世界第一,每人平均年排放量超过12吨,是全球平均值的三倍。 如果将一个国家所有发电厂一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全部加起来,再平摊到该国每个公民头上,澳大利亚每年人均排放近11吨二氧化碳,居全球第一位;美国紧随其后,为9吨;而同是发达国家的英国状况则好得多,只有3.5吨,居第9位。 此前人们一直指责发展中国家使用煤发电,污染了空气,但是该报告指出,中国人均每年仅排放2吨二氧化碳,而印度则只有500公斤。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称,从一九五0年到二00二年,

温室效应简述及其应对策略

课程:环境化学 论文题目:温室效应简述及其应对策略班级:应用化学1001班 学号:2010310200103 姓名:张自强

温室效应简述及其应对策略 张自强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温室效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如何对温室气体进行合理回收与利用已成为关键环节。 关键词: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回收利用吸收吸附分离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 Analysi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coping strategies Zhang Ziqiang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impact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on human life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even to the point of having to governance. Now, a reasonable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has become a key link. Key Words:greenhouse effect, greenhouse gas, recovery, utilization, absorption, adsorption , separation, global warming,

rising sea levels 0. 引言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又名“花房效应”,是对大气保温作用的一种通俗的命名。太阳光的短波辐射可以经过大气到达地面,而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却被低层大气吸收引起低层大气的温度升高,因其作用效果与农耕所用温室相似,故得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消耗日益加剧,同时也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如二氧化碳一样能够吸收热量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累积引起全球变暖、海平面升高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近年来,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危机之一,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关注。 1.温室效应的原因 以人类参与影响与否为原则,我们把引起温室效应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1. 自然因素

温室效应 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由地球温室效应引起的地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已成为举世关 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气候变暖的危机感正笼罩着全世界。不少 国家的首脑一致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必须解决的重大 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警惕,全球变暖"。 地球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不断向大气层大量排放各 种各样有害气体而造成的。在这些有害气体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此外, 还有氟、氯化碳、臭氧、甲烷、氢氧化物、氯化物等40多种微量气体。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让太阳辐射热顺利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且它们能够吸收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地面辐射热无法散发到外层空间去,只好在象温室一样的、被有害气体污染的大气层里不断贮存和积累起来,从而导致地面和低层大气温度逐渐升高。这就是所谓的地球温室效应。引起温 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称为温室效应气体。尽管温室效应气体以二氧 化碳为主,但是其他微量有害气体的综合作用引起的温室效应的强度却比二氧 化碳要大得多。前者约为后者的2~3倍。例如,一个氟氯化碳分子吸收的热量,相当于10万个二氧化碳分子吸收的热量。 地球温室效应的必然结果是地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据预测,到2030年地球年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1.5~4.5℃。另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地球年平 均温度将升高1.5~6.5℃。美国专家指出,在过去100年里,地球年平均温度 仅升高了0.3~0.7℃,但是在这100年里累计的地球年平均气温升高幅度,绝 大部分是在近25年里发生的。据报道,地球上最暖的5个年份是:1980、1981、1983、1987和1988年。显然,地球年平均气温升高速度已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地球气温正在悄悄升高,灾祸正在向人类逼近,而千千万万的人们却很少觉察。 需要指出的是,地球年平均气温升高几度事关重大。据考证,近1万年来 地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未超过2℃。可见,若到2030年地球年平均气温升高 1.5~4.5℃,那就相当于甚至超过地球历史上成千上万年的气候变化。其变化速度之快不能不令人万分震惊。

浅谈温室效应

浅谈温室效应 燕立立,叶晶晶 摘要:温室效应多年来一直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本文介绍了温室效应的基本含义,机理,阐述了温室效应的主要成因,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及危害,并探索性的提出了部分控制对策。 关键词:温室效应;成因;危害;控制对策 0 引言 1988年“温室效应”一词的出现,引起了全球的关注。2006年底-2007年初全球气温升高现象在整个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温室效应增强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遭受严重的损害。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棘手的热点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1 温室效应的简述 1.1 温室效应介绍 名称:温室效应 英文:Greenhouse effect 定义: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在大气中有些含量十分微小,却会对气候造成相当程度影响的气体,这些气体擅长吸收长波辐射但不吸收短波辐射,它们允许约50%太阳短波辐射能量穿过地球大气,这些能量会被地表吸收;地表在吸收这些能量后,本身会放出长波辐射,但这些由地表或大气放出的长波辐射却会被刚才提到的那些气体吸收,並且再將之放射出來,使得地表及对流层溫度升高。在夜晚,这些气体继续放射长波辐射,地面就不会因为缺乏太阳的加热而变得太冷.因此我们称这些气体为“温室气体”,它们的影响则称为“温室效应”。 广义上的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称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度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据估计,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 大气中的这些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18℃。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3℃。有了温室效应,才使地球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气温,从而使生命世界繁衍生息,兴旺发达。

大自然的科普知识:温室效应

大自然的科普知识: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由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它温室气体所造成的暖化效应我们都称这为温室效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比起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出很多(虽然水蒸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并不如二氧化碳般较为稳定)﹐所以温室效应的暖化效果主要是水蒸气造成的。但是有部分波长的红外线是水蒸气不可吸收的。二碳化碳所吸收的红外线波长刚刚有部份是在这个空隙的。如果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那么多些热就会被保存着﹐令到地球更加暖化。 虽然水蒸气在大气中向来大体上都有一定的浓度﹐但二氧化碳的浓度却不然。自从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就开始上升。在工业革命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280-90ppm,但是在1990年﹐浓度已上升成大约340ppm. 地球暖化起来并不但仅因为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其它的温室气体的浓度亦是一个因素。我们常在谈论温室效应的时候也谈起二氧化碳﹐仅仅因为二氧化碳的影响性为(它在大气中的浓度正持续上升)。虽然其它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比二氧化碳低很多﹐但它们对红线的吸收力﹐却比二氧化碳好﹐所以﹐它们的潜在影响力比较大。 温室效应除了会令地球气温上升外﹐也可使沿海地区被海水淹没﹐虽然如此﹐若没有温室效应的话﹐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将为-18度﹐而不是现在的15度。 为何地球是暖的 太阳其实是持续向四面八方发出射线﹐这些射线的波长段是在紫外光到红外线之间。这些太阳射线能够在通过大气层时不太会被空气中的气体所吸收。当这些射线到达地球表面时﹐它们就会被物体所吸

收﹐转成了热﹐所以地球表面和海面亦是暖的。这些“热”了的物体 亦因它们“热”了﹐而放射出另一种波长转长的射线(红外线)﹐向四 方八面散射出去。 虽然同是射线﹐但这些红外线却不像那些来自太阳的。它们在经 过大气层时﹐是会被气体如水蒸气﹐臭氧﹐二氧化碳和其它的气体所 吸收。(这些能够吸收红外线的气体﹐可统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气 体在吸收了这些红外线并将其转化成热﹐因而令附近的温度上升。 这些气体一如地面上的物质一样﹐“热了”亦会散射出红外线。 一些会射向外层空间﹐一些则会反射回地面。 这些温室气体因而好象地球的一张“被”﹐为地球保温。 温室效应的影响 i)水轮回的影响 世界降雨量可能会增添。不过,地域性降雨量的改变则仍未知道。某些地域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域的雨量可能会削减。此外,温度 的提升会增添水份的蒸发,这对地面上水源的使用带来压力。 科学家展望:若是地球概况温度的升高按此刻的速度继续成长, 到2050年世界温度将上升2-4℃,南北极地冰山将年夜幅度融化,导 致海平面年夜年夜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 搜罗几个闻名的国际年夜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ii)农业的影响 尝试证实在CO2高浓度的情形下,植物会发展得更快速和高峻。 不过,‘世界变暖’的功效可会影响年夜气环流,继而改变世界的雨 量分布与及各年夜洲概况土壤的含水量。因为未能清楚体味‘世界变暖’对各地域性天色的影响,甚至对植物生态所发生的改变亦未能确定。 iii)海洋生态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效应读书报告

温室气体排放及温室效应读书报告 一、全球气候变化 过去100年来,地球正在经历着一次显著的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其变化的速度与强度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成为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川融化,以及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事实,可以看出地球气候系统变暖的趋势明显。 1、地表温度变化 1000年至2100年地表温度变化 世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2010:气候变化与发展》中给出了1000-2100年全球温度变化曲线,从中可看出工业革命之前的1000年里,全球气候基本无太大变化,但自1750年全球气温开始上升,到目前为止增幅超过1℃,在未来100年里有可能进一步上升2-5℃。近百年气候变化由自然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共同造成,而近50年的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所导致,尽管对此尚有争论,但总体上在科学界已达成共识。随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关

于气候变化成因的认识逐步深化,“最近50年的气候变化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结论可信度逐渐提高。IPCC的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指出,新的、更强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大部分增暖可能归因于人类活动(66%以上的可能性);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也显示,人类活动很可能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90%以上的可能性)。地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但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总体是缓慢的,而现代气候变化则是快速的,比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化速率要快1000—10000倍,变化速度是空前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影响到整个人类在21世纪的基本生存,且其影响还将越来越大。 2、陆地温度变化 上:1979-2005年地球地表温度(左)和卫星观测的对流层温(右)的线性趋势 下:全球平均气温及对应的线性拟和 图中的下图显示的是综合了陆地和海洋的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情况。从这个图可以看到,在19世纪后半期一直到1910年代,全球表面气温有上下0.2-0.3摄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影响 赵帅在当今社会,由于科技的法以及经济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工厂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污染,由环境污染引起的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就是温室效应 所谓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人类活动和大自然还排放其他温室气体,它们是:氯氟烃、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气体。 关于温室效应它会带来以下列几种严重恶果:

1)地球上的病虫害和传染疾病增加;由于全球气温上升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2)海平面上升;冰川和格陵兰及南极洲上的冰块溶解使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害,使鱼类资源减少,淹没城市和农田 3)气候反常,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科学家预测:如果地球表面温度的升高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发展,到205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2-4摄氏度,南北极地冰山将大幅度融化,导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将淹于水中,其中包括几个著名的国际大城市:纽约,上海,东京和悉尼。 我们能做什么?为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们尽量节约用电,少开汽车;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陆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热带雨林。所以,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乱砍滥伐森林,不让海洋受到污染以保护浮游生物的生存。我们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等行动来保护绿色植物,使它们多吸收二氧化碳来帮助减缓温室效应。 调查显示,各国已经就温室效应的问题展开行动。在联合国的等国际组织的带领下,各国陆续签署了有关环境保护的条约,力

什么会导致温室效应

什么会导致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俗称“大气保温效应”。来自太阳的热量以短波辐射的形式到达地球外空间,然后穿越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吸收这些短波辐射热量后升温,升温后的地球表面反而向大气释放长波辐射热量,这些长波热量很容易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吸收,这样就使得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升高,这种增温效应类似于栽培植物的玻璃温室,故此得名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本来是有利于地球生物生存的一件事情,但是随着人类的活动地球温室效应却慢慢变了味道,正朝着灾害性方向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温室效应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那么什么会导致温室效应呢? 首先,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除二氧化碳以外,对产生温室效应有重要作用的气体还有甲烷、臭氧、氯氟烃以及水气等。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相应增多。

其次,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气中应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由于二氧化碳逐渐增加,温室效应也不断增强。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降低20℃。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 总之,温室效应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更多温室效应对地球有哪些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安全小知识,请大家继续关注的内容。

教学案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教学案 睢宁高级中学北校张艳 教学目标:①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和主要的温室气体 A ②知道地球表面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A ③知道遏制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措施 A 教学重点:知道遏制温室效应加剧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知道地球表面气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阅读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南极冰川融化图片 【学生活动】探讨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活动】地球温度上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 【板书】 二、温室效应 【观察与思考】P4图1-1温室效应实验装置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信息提示》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 【板书】 1、温室效应的原理:温室气体如CO2吸收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增多 2、主要温室气体:、、。 【多媒体展示】温室效应引起的危害介绍及土地沙漠化图片 【学生活动】思考并总结温室效应的加剧对地球有哪些危害呢? 【板书】 3、温室效应引起的危害 (1)、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气候反常,海洋风暴增多; (4)、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

【相关链接】《京都议定书》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已经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了,我们作为地球的一份子,也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环境,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活动】提问:面对日益变长的夏季,你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 【板书】 4、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的措施 (1) (2) (3) 【教师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课堂练习】 1、下列气体属于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是() A、CO B、SO2 C、CO2 D、H2S 2.已知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H4是一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前者大。下面是有关天然气的几种叙述:①天然气与煤、柴油相比是较洁净的能源;②等质量的CH4和CO2产生的温室效应也是前者大;③燃烧天然气也是酸雨的成因之一。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B、只有①C、①和②D.只有③ 3、我国三峡工程所提供的清洁、廉价、大功率可再生的水电,相当于每年燃烧3×107吨原煤的火力发电厂产生的电能。因此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 A、温室效应 B、氮的氧化物的排放 C、白色污染 D、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煤气 D、酒精 5.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致使一年内产生的CO2 约达200亿吨,若植物将这些CO2全部转化为淀粉,那么最终由此而生成的淀粉最接近 A、1200亿吨 B、120亿吨 C、200亿吨 D、400亿吨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李玉辉程仕才时腾飞丁睿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引言:为了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 区的代表在日本东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经过紧张而艰难的谈判,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对各发达国家说来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则不必削减,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议定书同时允许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别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一,全球正在变暖 众所周知,近百年来,全球的地面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根据气象学记录,我们知道,自1860年以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6摄氏度。而进入了20世纪,全球温度进一步升高。其中1998年又创历史新高,是20世纪最热的一年,它比1860年至2000年间的平均值高了0.55摄氏度,成为了自1860年人类来使记录气温以来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同时,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最高的。总的变暖趋势越来越明显。 气候变暖使南极,北极及高山大冰川融化,融化的水流向海洋,从而使海平面上升。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全世界海平面一共上升了10~20cm。而且自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冰雪的覆盖面积已经减少了10%。 近几年,我们仍可看见一些温度急剧上升的迹象。 ※ 2000年2月18日,海水淹没了有11万人口的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区域。 ※今年新华社电:非洲最高峰乞力玛扎罗山上的冰雪正在融化,如果情况恶化,15年乞力玛扎罗山的冰雪将不复存在。 ※今年9月北极冰盖面积约为535万平方公里,比1978年至2001的同期平均值缩小了20%,也创下了面积最小历史记录。 ※巴西亚马逊河日前正遭受着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主要河流水位下降,不少支流和湖泊干枯。亚马逊地区近5年来降雨量逐年减少,这也与全球变暖有关。 今年发生在墨西哥湾的卡特利纳飓风也与全球变暖有关.总之,事实摆在眼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变暖的世界中。 二.温室气体 1.何谓温室气体? 通常是指大气中那些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对地表有一种遮挡作用的气体。那么究竟大气中哪些气体是温室气体?是不是仅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CO2?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大气起源和地球大气圈: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摘要: 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英文:Greenhouse effect,是指能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地表与低层大气变暖的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关键词:温室效应,气候变暖,京都协议书 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已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放射能量,这种传播能量的方式就是射。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高能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射低能长波辐射。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为288K,地表辐射为长波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仅散失少量热辐射到宇宙空间去。由于大气吸收热量多,散失少,使地球气温升高,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1]。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体成分”称为温室气体。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和氟利昂类物质(CFCs)、水汽(H2O)等[1]。其中,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尽管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非常有限,但是对地表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却非常强烈,从而使长波辐射保留下来,减少了地面的热量散失。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气温度会升高,地面长波辐射也会增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也随之增多。最终,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应该强调指出,当前举世瞩目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实质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大气温室效应增强。大气中本来存在着水气、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本来就存在的。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C,而是十分低的-18°C。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33°C[1]。有了温室效应,地球便面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又适宜的温度,使得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成为可能。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九、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 前言: (1)地球温室效应形成南极大峡谷 冰块全部融化的南极东部冰川地区露出了迷宫一样的巨大峡谷。长达45公里的这个迷宫大峡谷是因为1200万年至1400 万年前形成的地下冰川全部融化后形成的。公开这幅照片的美国波士顿大学警告说,如果地球温室效应持续下去,这样的环境灾难将会继续上演。 (2)图为一个爱斯基摩人正走在融化的冰上,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他们不得不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陆续撤离他们的村庄。 (3)十二月初本该是欧洲各国滑雪场旺季到来的时候,由于欧洲今年遭遇暖冬,雪迹罕至。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一片鸟语花香,根本无雪可滑。 横亘在欧洲腹地的阿尔卑斯山,已经被深入开发利用了数个世纪,现在只有17%作为公园被保护起来,可利用的空间极为有限。阿尔卑斯山的雪,正在慢慢消融。 在法国温泉城埃维昂,人们将矿泉水成瓶灌装,每天将600万升阿尔卑斯山的水送出工厂。在他们推销产品的广告中,有浪漫的雪峰,雪峰上方的文字非常简单:“欢迎来到我们的工厂。”他们说对了:阿尔卑斯山就仿佛是一个工厂。山区出产数百万立方米的木材,几十万吨的铁和盐,更不要说数量惊人的奶酪、葡萄酒和苹果,此外还有运动上的挑战、艺术上的灵感、精神上的启示以及各种昂贵、危险的娱乐。采矿业和伐木业正在滑坡,但在大约140年前冬季旅游业出现之后,阿尔卑斯山就变成一座巨大的娱乐工厂。 我们总惊叹高山的壮丽,但真正滋养一切的是水,水滋养了雪绒花、野山羊,甚至高山本身。白雪、冰川、永冻层、汩汩涌动的温泉、碧色的冰壁,连岩石的“微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水顺着黑色岩面滑下,滴入幽深的山洞水潭。如果阿尔卑斯山有自己的声音,那就是潺潺水声。是水把高山连在一起。如果冰和冰冻层开始失去凝结力(现在已经发生),山体就会开始崩解。 瑞士弗里堡大学气候专家马丁·贝尼斯顿说:“高海拔地区似乎对气候变暖更为敏感,冰川消退就是一个征兆。现在最令我们担忧的就是气候变暖的速度,非常快!”有多快呢?科学家估计,在过去100年中,阿尔卑斯山失去了一半的冰川冰,其中20%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丧失的。在过去15年中,瑞士境内的冰川表面面积减少了五分之一。 随着气温升高,雪线也升高了。一些滑雪中心迟早会面临没有雪的困境,它们的城镇也会萎缩。以前,落石仅仅是偶尔才发生的危险,现在则越来越多,威胁着通讯塔和无线电设施,更不要说偶尔在场的人员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