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四说课稿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化学选修四的第二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为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为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一理科学生,经过高一上学期以及前一段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必修二中初步学习了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对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基础,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根据上述情况,我为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能运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测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通过小组讨论用碰撞理论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制定的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根据:其他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可归结为活化分子的浓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用碰撞理论解释解释影响因素

根据:这是将碰撞理论用于现象解释,对于学生来说将知识形成整体网络是个难点。

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教学方法。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提问式教学同时采用了探究发现式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思路设计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共一课时,内容好理解,关键是上升到理论层次很难,加上必修的知识基础及序言中的碰撞理论的讲解,组织好学生讨论思考成为本节课的设计关键所在。所以本节课设置了大量的讨论,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我进行了分组实验,并运用了电脑动画进行动态模拟,来验证学生的讨论结果,增加学生的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

教法:本节课利用提问式教学: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通过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探究发现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探究法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法为核心,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学法:跟随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1、引入: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阅读课本的第一段内容

1、我们能通过计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速率,能否改变反应速率

呢?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人类能否控制这个因

素?

3、我们能否改变外在条件来改变反应的速率呢?试根据人们日常

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通过以上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和学生的阅读能达到以下的目的:

1、物质本身的性质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人类是无法

控制的

2、让学生回想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对反应速率

的影响。

(2)重点: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本节的重点我采取实验探究法

具体实施: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做实验2-2、2-3、-24并对实验做如下改动:2-2增加条件(提供热水),2-3增加0.01mol·L-1硫酸溶液2-4提供热水,并将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的产生速率改为收集气体,从气泡的产生速率判断反应快慢。

设计、实施目的:1、分三组做不同的实验,节省时间。2、增加条件是为了学生在减少实验时不减弱效果,促使学生动脑,尽量利用有限的药品检验尽可能多的影响因素,尽量让他们都能体验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通过实验,复习了第一节中化学速率的表示方法,验证了以前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试验中感受化学的神奇

(3)重点2:从现象到质的飞跃:利用碰撞理论解释以上现象

回顾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的概念然后提示学生用碰撞理论总结出化。这样就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做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碰撞理论从活化分子方面解释以上现象。(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1、升高温度—分子能量增加且运动加快—造成活化分子百分数

增多且碰撞增多—使有效碰撞增多—推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2、增加浓度—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增多—单位体积内活化分

子数目也相应增多—在单位时间内有效的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

3、加催化剂—降低了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活化分子百分数大

大提高—是反应速率增大。

4、学生可总结出: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均可总

结位于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浓度有关,从而突破了本节的重难点

(4)利用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扩展到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这里设置一个疑问: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改变压强能引起那些变化?

在物理学上学生已经学过在温度不变时,一定量的气体的压强与其体积成正比,p1v1=p2v2,所以学生能得出温度不变时压强增大,体积将会变小的结论,然后让小组讨论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由前三个因素的影响规律做铺垫,学生很快能得出以下结论:

1、温度不变增大压强时,体积必然减小,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增

多,亦即相当于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温度不变减小压强时结果反之。

2、对于固体和液体(或溶液)参加的反应,改变压强影响对体积

影响很小可以认为改变压强时对他们的反应速率无影响。

(5)小节补充:

1、强调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判断的前提是其他条件不变

2、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导致体积的变化,否则不能引起浓度的变化,

3、催化剂有正负之分有选择性,难获得现在还只能依靠经验获

得,但它为工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简单介绍其他因素:如光辐射,超声波,电弧等

(6)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做简单的随堂练习。学生举例生活中以上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例:为什么在实验室进行的化学反应时,常常通过给反应物加热来家加快反应速率,为什么我们的食品放在冰箱中保存可以防止食品腐败。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主题2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 5点: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教材中的内容

本节内容介绍了“焓判据、熵判据及自由能(△G=△H-T△S)”知识,有一定难度。人教版教材将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之后以知识介绍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决定反应进行方向的因素不是单一的焓变,熵变也是决定因素之一。

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分四个层次就化学反应的方向进行了介绍。第一,以学生熟悉的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为例,介绍化学反应有向能量降低的方向自发进行的倾向——焓判据;以生活现象为例,说明混乱度(熵)增加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一种倾向——熵判据。第二,用实例说明单独运用上述判据中的任一种,都可能出现错误,都不是全面的。第三,要正确的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需要综合考虑焓变和熵变的复合判据。第四,简单介绍了自由能判据的结论性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焓判据及熵判据;

(2)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构建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构建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全面分析问题。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焓减和熵增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应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学会归纳、概括,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

3、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及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构建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联想、质疑]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氮以及燃料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它们是现代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为了减轻大气污染,人们提出通过以下反应来处理汽车尾气:2NO(g) + 2CO(g) = N2(g) + 2CO2(g),你能否判断这一方案是否可行?理论依据是什么?

[课的引入]上述问题是化学反应的方向的问题。反应进行的方向、快慢和限度是化学反应原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和讨论,我们已经初步解决了后两个问题,即反应的快慢和限度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讨论反应的方向的问题。

[设问]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说我们见过的自发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不需外力作用就能自动进行的过程)。

[学生讨论]……

[总结]生活中的自发过程很多,如:水由高处往低处流,自由落体,电流由电位高的地方向电位低的地方流,铁器暴露于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室温下冰块会融化,……这些都是自发过程,它们的逆过程是非自发的。

科学家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自身能量趋于“最低”和由“有序”变为“无序”的自然现象,提出了互相关联的焓判据和熵判据,为反应方向的判断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板书]一、反应方向的焓判据。

[交流讨论]19世纪的化学家们曾认为决定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因素是反应热:放热反

应可以自发进行,而吸热反应则不能自发进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曾经学习的反应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

[汇报交流结果]我们知道的反应中下列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NaOH(aq) + HCl(aq)= NaCl(aq) + H2O(aq)△H = -56KJ/mol;

2Na(s)+ 2H2O(l)= 2NaOH(aq) + H2(g);

Al(s) + HCl(aq) = AlCl3(aq) + H2(g);

CaO(s) + H2O(l)= Ca(OH)2(aq)

……

[追问]上述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回答后总结、板书]焓判据:放热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降低,因此具有自发进行的倾向。[指出]多数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是放热反应,但也有不少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如:

N2O5(g)= 4NO2(g)+ O2(g)△H = +56.7KJ/mol;

NH4HCO3(s)+ CH3COOH(aq)= CO2(g)+CH3COONH4(aq)+ H2O(l)△H = +37.3KJ/mol;

因此,反应焓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二、反应方向的熵判据。

[交流讨论]我们知道,固体硝酸铵溶于水要吸热,室温下冰块的溶解要吸热,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反应的气体通入一密闭容器中,最终会混合均匀,这些过程都是自发的,与焓变有关吗?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

[阅读思考]课本P37相关内容。

[汇报交流、自主学习成果]上述自发过程与能量状态的高低无关,受另一种能够推动体系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即体系有从有序自发地转变为无序的倾向。

[总结、板书]熵判据:体系有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加(即熵增)方向转变的倾向。

[释疑]如何理解“熵”的含义?

[板书]混乱度:表示体系的不规则或无序状态。

[指出]混乱度的增加意味着体系变得更加无序。

[板书]熵:热力学上用来表示混乱度的状态函数。

[指出]体系的有序性越高,即混乱度越低,熵值就越小。有序变为无序——熵增的过程。[板书]熵值的大小判断:

(1)气态 > 液态 > 固态

(2)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板书]反应熵变△S=反应产物总熵-反应物总熵

[讲述]产生气体的反应,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反应,△S通常为正值,为熵增加反应,反应自发进行。

[学与问]发生离子反应的条件之一是生成气体。试利用上面讲的熵判据加以解释,由此你对于理论的指导作用是否有新的体会。

[指出]有些熵减小的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自发进行,如:

-10℃的液态水会自动结冰成为固态,就是熵减的过程(但它是放热的);

2Al(s)+ Fe2O3(s)= Al2O3(s)+ 2Fe(s)△S = -39.35J·mol-1·K-1。

因此,反应熵变是与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有关的又一个因素,但也不是唯一因素。

[板书]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

[讲述]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既与反应焓变有关,又与反应熵变有关。研究表明,在恒温、恒压下,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是:

[板书]体系自由能变化(△G、单位:KJ/mol):△G = △H - T△S

[指出] 体系自由能变化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对体系的影响。

[板书] △H - T△S <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H - T△S = 0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H - T△S >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展示]

[举例]对反应CaCO3(s)= CaO(s)+ CO2(g)

△H = + 178.2 KJ·mol-1△S = +169.6 J·mol-1·K-1

室温下,△G =△H-T△S =178.2KJ·mol-1–298K×169.6×10-3KJ·mol-1·K-1=128 KJ·mol-1>0 因此,室温下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如要使反应自发进行,则应使△H - T△S < 0,

则T>△H/△S=178.2 KJ·mol-1/0.1696 KJ·mol-1·K-1 = 1051K。

[知识应用]本节课一开始提出处理汽车尾气的反应:

2NO(g) + 2CO(g) = N2(g) + 2CO2(g),

已知,298K、101KPa下,该反应△H = - 113.0 KJ·mol-1,△S = -143.5 J·mol-1·K-1

则△G =△H-T△S = - 69.68 KJ·mol-1 < 0

因此,室温下反应能自发进行。

[指出]但该反应速率极慢,需要使用催化剂来加速反应。

[总结]能量判据和熵判据的应用:

1、由能量判据知∶放热过程(△H﹤0)常常是容易自发进行;

2、由熵判据知∶许多熵增加(△S﹥0)的过程是自发的;

3、很多情况下,简单地只用其中一个判据去判断同一个反应,可能会出现相反的判断结果,所以我们应两个判据兼顾。由能量判据(以焓变为基础)和熵判据组合成的复合判据(体系自由能变化:△G = △H - T△S)将更适合于所有的反应过程;

4、过程的自发性只能用于判断过程的方向,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会发生和过程的速率;

5、在讨论过程的方向时,我们指的是没有外界干扰时体系的性质。如果允许外界对体系施加某种作用,就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

6、反应的自发性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由于吸热反应都是非自发的;

B.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增大,非自发反应一定是熵减少或不变;

C.自发反应在恰当条件下才能实现;

D.自发反应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实现。

2.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是()

A.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 C.熵增加反应; D.熵增加或者放热反应。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热反应一定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B.吸热反应一定是非自发进行的;

C.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容易发生; D.有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4.250C和1.01×105Pa时,反应2N2O5(g)=4NO2(g)+ O2(g)△H=+56.76kJ/mol,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 D.熵增大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5.下列过程属于熵增过程的是()

A.硝酸钾溶解在水里面; B.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C.水蒸气凝结为液态的水; D.(NH4)2CO3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氨气和水。

6.以下自发反应可用能量判据来解释的是( )

A.硝酸铵自发地溶于水;

B.2N2O5(g) = 4NO2(g)+ O2(g) △H=+56.7kJ/mol;

C.(NH4 )2CO3(s)=NH4HCO3(s)+NH3(g) △H=+74.9 kJ/mol;

D.2H2(g)+ O2(g)=2H2O(l) △H=-571.6 kJ/mol。

[布置作业]

广州市教研室编的《高中化学基础训练》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一节内容。

六、教学反思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本节课的授课应对这种思想有所体现,学生已知道很多化学反应并了解反应的吸放热情况,运用这些已知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焓判据。这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对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知识。

2.相对于上一年的教材,这本书对能量判据通过例子进行了说明,且后面通过科学视野对综合考虑了焓变和熵变的自由能变化作了介绍,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理论根据的理解。在授课中如能对熵的概念作简单介绍,利用简单例子应用自由能变化判断反应的方向将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方向判断的理论根据的理解。

水的电离

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二节《水的电离》是高中化学中的重要内容。教材将其安排在电离平衡以及强弱电介质之后,是为了便于衔接,并且为后面的盐类的水解的本质以及书写盐类水解的电离方程式打下基础,并且也为后面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提供可靠地基础。

一、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确

定出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其中1、 2 、3为知识目标、4为能力目标以及思想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水的电离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

3.使学生掌握纯水及溶液中离子浓度及溶液pH、离子积常数的有关计算及换算。

4.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电离平衡分析基本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水的离子积的计算,提高有关的计算能力,加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认识;通过对水的电离平衡过程中的H+、OH-关系的分析,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由水的电离平衡体会到自然界和谐的统一美以及此消彼长的动态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水的离子积、c(H+)、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难点:水的离子积,有关pH的简单计算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一边分析一边讲解的方式,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讨论启发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并且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演示以及板书分析比较相结合的方式相结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发挥以突破重点难点。

学法:学生学习的方法根据学生的思维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及里,由理论到运算的模式,使学生了解本节的重点,理解难点。

五、教学过程

[引言]在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一些pH的知识,现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溶液的pH 与酸碱性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投影显示]

[过渡]这节课的标题是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那么溶液的pH与水的电离有关系吗?我们学习完本节的内容就知道了。

[板书]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

一、水的电离

[提问]什么样的物质才能发生电离?

[生]电解质。

[师]本节的标题为水的电离和溶液的pH,那么水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生]弱电解质。

[师]弱电解质的电离有什么特点?

[指定学生回答,并由其他学生补充]

①不能完全电离;②电离过程可逆,存在电离平衡;③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讲述]水的电离也具有以上特征,水中也存在着电离平衡。

[板书]H

2O+H

2

O H

3

O++OH-

简写为H

2

O H++OH-

[电脑模拟显示]水的电离平衡的建立。

[师]大家能根据水的密度求出纯水的浓度吗?请大家求一下是多少mol·L-

1?

[学生活动]1000 g·L-1/18 g·mol-1=55.56 mol·L-1

[师]实验证明,25℃时,1升水中只有1×10-7mol的水分子发生电离,那么纯水电离出的H+及OH-浓度是多少呢?

[生]均为1×10-7mol·L-1

[师]可见水的电离程度是很小的。在一定温度时

.....,c(H+)与c(OH-)的乘积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它写作K

,叫水的离子积常数。

W

[板书]1.水的离子积常数

K

=c(H+)·c(OH-)叫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水的离子积。

w

[问]已知25℃时,水电离出的H+和OH-浓度均为1×10-7mol·L-1,那么在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多少?

[生]1×10-14

[板书]25℃时,K w=1×10-14

[讲述]虽然c(H+)和c(OH-)都有单位,但水的离子积常数是没有单位的,在计算时,注意别画蛇添足。

[问]影响弱电解质电离的因素有哪些?

[生]浓度、温度

[问]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

[生]升高温度,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使c(H+)与c(OH-)均增大,因此水的离子积常数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师]指出:水的离子积只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与浓度无关。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学过的电离平衡知识讨论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2.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

[投影]改变下列条件水的电离平衡是否移动?向哪个方向移动?水的离子积常数是否改变?是增大还是减小?

①升高温度②加入NaCl ③加NaOH ④加HCl

[学生讨论]

[答案]①平衡正向移动,离子积增大;②平衡不移动,离子积不变;③平衡逆向移动,离子积不变;④平衡逆向移动,离子积不变。

[小结并板书]a.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增大。

[讲述]实验证明,在100℃时,水的离子积为1×10-12

[板书]100℃时,K w=1×10-12

b.加入某些盐,促进水的电离,K w不变。

[提问]水中加入酸后,就成了酸溶液,此时溶液中还有OH-吗?

[生]有。

[过渡]既然酸溶液中有OH-,碱溶液中有H+,那么为什么溶液还有酸、碱之分呢?酸或碱溶液中的H+和OH-浓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溶液的酸碱性和pH

1.溶液的酸碱性与c(H+)、c(OH-)的关系

[讲述]由于酸、碱或盐溶液中都同时存在着H+和OH-,而且水的离子积与浓度无关,在水中加酸时,水的电离平衡移动后,OH-浓度减小了,但溶液中H+浓度增大了,在水中加碱水中OH-浓度增大,H+浓度减小,但在酸或碱的稀溶液中,H+浓度和OH-浓度的乘积始终等于水的离子积,在25℃时,为1×10-14。

[师]请同学们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1. 0.1 mol·L-1的NaOH溶液中,c(OH-)=? c(H+)=? 由水电离出的c(OH-)

=?c(H+)水=?

2. 0.1 mol·L-1的H

2SO

4

溶液中,c(H+)=? c(OH-)=? 由水电离出的c(OH-)

=?c(H+)水=?

3.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c(H+)=? c(OH-)=?

[说明]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水的离子积均指25℃的数值。

[答案]1.c(OH-)=0.1 mol·L-1c(H+)=10-13mol·L-1c(OH-)水=1×10-3mol·L-1

c(H+)

=1×10-13mol·L-1

2.c(H+)=0.2 mol·L-1c(OH-)=5×10-14mol·L-1c(OH-)水=5×10-14mol·L-1

c(H+)

=1×10-14mol·L-1

3.c(H+)=1×10-7mol·L-1c(OH-)=1×10-7mol·L-1

[讨论]从以上练习可以看出,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的H+、OH-浓度有何关系?在酸、碱或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OH-浓度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指定学生回答,并由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板书]a.溶液中c(H+)>c(OH-),且c(H+)>10-7mol·L-1时,溶液显酸性。

b.溶液中,c(OH+)>c(H+),且c(OH-)>10-7mol·L-1时,溶液显碱性。

c.溶液中,c(OH-)=c(H+)=1×10-7mol·L-1时,呈中性。

d.无论在什么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浓度总等于水电离出的OH-浓度。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一、1、2 三、1

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电解池(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1.理解认识电解原理。2.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对电解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对间接的影响

四、教法通过实验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进行问题探究、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五、说学法1、学情分析:知识角度,高二学生在必修1 必修二和选修四中已经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同时物理学中电学知识也相当丰富,学习本节内容并不陌生,难度不大。能力角度,高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已充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也在迅速发展中,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实验探究的热情高,但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

2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问题引入——活动探究1——学习电解理论——活动探究2、活动探究3——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

本节课的容量大,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3分钟)

直接提出问题“电解质溶液为啥能够导电?电解质溶液导电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引入新课2、学习电解原理(38-40分钟)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提示学生观察电解质溶液、两极有什么变化?

活动汇报:实验现象: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问题1:通电前,氯化铜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问题2:在通电时这些微粒各向什么区移动?思考3:通电后在阳极和阴极各会发生什么样的电极反应?

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1、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2、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3、电解本质:阳极:2Cl-+2e-=Cl2 (发生氧化反应)

阴极:Cu2++2e-=Cu(发生还原反应)

4、能量变化:电能转变为化学能

5、电解工作原理

探究活动2:探究电解质溶液对电解的影响(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反应容器(U型管)、直流电源、导线、电极(碳棒)

第一组:NaCl溶液第二组:CuSO4溶液第三组:Na2SO4溶液

活动汇报:第一组:阳极:Cl2阴极:H2

第二组:阳极:O2阴极:Cu

第三组:阳极:O2阴极:H2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Cu2+>H+>Fe2+>Zn2+ >Al3+> Mg2+> Na+> K+

阳离子:Ag

阴离子:S2->I ->Br ->Cl - >OH ->含氧酸根

【设疑】不同电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

给出电极:铜棒、碳棒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电极材料对电解的影响

【学生讨论】对比实验(电解质溶液不变,只改变电极)

【探究活动3】电解质溶液:Na2SO4溶液(观察电极的变化)

第一组:阳极Cu 阴极Cu 第二组:阳极碳阴极Cu 第三组:阳极Cu 阴极碳【活动汇报】第一组第三组的阳极本身参加了反应

【小结】金属电极做阳极,金属本身被氧化(金、铂除外)

3

4

(1)、以碳棒为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时,在阴、阳两极上分别是什么离子放电?总结有什么特点或规律?

第一组:HCl、CuCl2第二组:NaCl、CuSO4第三组:Na2SO4、H2SO4、NaOH

(2)、以小组为单位,将下发的“银白色”钥匙变成“铜”钥匙

(3)选作:查阅资料,设计一套简单的家用简易消毒器

七、板书设计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Cu2++2Cl-

阴极:Cu2++2e-=Cu(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电解

总反应:CuCl2==Cu+Cl2↑

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而在阴、阳两极上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

把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或电解槽。

2、电解池的两极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3、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4、电子和离子的移动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出,从正极流入

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

二、放电顺序(常见)

阳离子放电顺序:Ag+>Hg2+>Cu2+>Fe2+>Zn2+>H+>Al3+>Na+>K+

阴离子放电顺序:S2->I->Br->Cl->OH->含氧酸根

金属电极做阳极,金属本身被氧化(金、铂除外)

八、教学反思

1提前布置预习,学生提前设计方案,上课时直接提交实验方案,其它组的学生进行评价

2、要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

3、要有合理的评价体系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课-《原电池原理化学电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电池理论是电化学的基础,是高中化学也是本章中的重点。学习本节内容,既可以加深对氧化还原理论的理解,又能用此原理去解释很多问题。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何况《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之一,既可以综合学科内知识,也可以涉及学科间知识的运用。还可以与生产生活、新科技及新技术等问题相联系,是不可忽视的的一个知识点。当然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原电池原理及应用》考察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原理,形成条件,电极的判断及电极电池反应式的书写,以及对一些新型电池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化学的实质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涉及到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因此有比较宽的命题背景。

二.复习目标分析

【考纲要求】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3、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课标要求】

1.进一步了解原电池原理,能写出电极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知道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国防中的实际应用

【高考热点】

1电极反应式多以新型电池为背景进行考察

2原电池作为电解池的外接电源,将原原电池与电解池整合在一起的题型应备加关注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是化学联系社会的重要窗口,以此为素材考察原电池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构成条件,能解释和判断;了解常见的化学电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现象观察、自主阅读提高分析、联想、迁移及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建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学以致用的观点,学会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激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分析和电极方程式书写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燃料电池的电极方程式书写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三、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本节课理论性较强,主要采用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首先,利用教材、课外资料、生动的图片、事实数据等教育资源,进行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使他们有机会去研究和总结。然后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实现以“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变。再通过设计方案,小组

交流讨论,形成的原电池的概念。

其次,通过动画模拟在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通过分组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最后,通过课后练习实现本课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巩固,

四、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 导入

二. 师生互动

装置特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形 ① 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成 ② 电解质溶液(一般与活泼性强的电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条 ③ 形成闭合回路(或在溶液中接触)

④ 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负极: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负极一定发生氧化反应 正、负极

正极:原电池中电子流入的一极,正极一定发生还原反应

失电子沿导线传递,有电流产生

主要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原电池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

1、定义

2、实质

3、形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

5、两级判断

二、化学电源——燃料电池

1. 氢氧燃料电池

2. 甲烷燃料电池

高三化学专题复习课-《原电池原理化学电源》教案

【考纲要求】 1.了解原电池原理,能写出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

【课标要求】 1.进一步了解原电池原理,能写出电极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了解化学电源的种类及其工作原理,知道它们在生产、生活

和国防中的实际应用

【高考热点】 1 .电极反应式多以新型电池为背景进行考察

2.原电池作为电解池的外接电源,将原原电池与电解池整合在一

起的题型应备加关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原电池工作原理,抓住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电源工作原理的本质,能正确判断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并书写其

电极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液态燃料电池和固态燃料电池原理研

究,让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出燃料电池的电极方程式的方法。培

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

养,使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充分的锻炼与提高。同时培养学生

建立绿色化学思想。

【教学重点】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的分析和电极方程式书写

【教学难点】燃料电池的电极方程式书写

【教学方法】讨论、归纳、总结法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入电化学基础的学习,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必修2当中所学的知识,回顾总结一下构成原电池的定义及形成条件。

【知识回顾】

一、原电池

1、概念:原电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装置。

本质: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

练习(见PPT)

_______________,该反应_________反应

【思考1】简单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负极: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向外电路提供电子

正极:不活泼金属(或惰性电极如石墨)——发生还原反应——接受外电路提供的电子给溶液中的阳离子

【思考2】判断原电池负极,除了要考虑金属的活泼性外,还要考虑:

电解质溶液性质

(总结)2、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①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单质或金属氧化物)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④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下列哪些装置能构成原电池?(见PPT)

【设问】如果要使G装置成为原电池,可以作如何改进?

(学生活动)总结出双液电池的优点。

(看PPT 原电池工作原理动画演示)总结出:

3、原电池工作原理(PPT)

4、原电池的正负极的判断方法(PPT)

鲁科版化学教案选修四1.2.2《电解原理的应用》

第二节《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能够正确判断电解池的阴极和阳极。 ⑵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电解原理,能准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解反应式;掌握惰性材料作电极时,离子的放电顺序。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及计算。 ⑵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观看氯碱工业的模型、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等,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迁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同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以电解熔融的氯化钠为例,理解电解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一般电解反应产物的判断方法。 学习难点:了解氯碱工业、精炼粗铜及电镀铜的原理,体会电解原理的应用。(阴极和阳极以及电极反应的概念、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 1.2.2《电解原理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提问】 1、电解的工作原理 2、采用何种装置完成电解? 【板书】课题电解原理的应用 【设疑】 1 工业上冶炼金属的方法有哪些? 2、工业上如何冶炼钠、镁、铝? 下面我们进行第1个小活动,以饱和NaCl溶液和熔融的NaCl为离子导体设计电解池。 【交流研讨1】请选用合适药品和仪器画出你设计的电解池装置并写出电解熔融的NaCl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化学方程式。 阳极:2Cl--2e-=Cl2↑

阴极:2H ++2e-=H 2↑ 总反应:2NaCl=====通电 Cl 2↑+2Na 【点拨】刚刚我们设计的第一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冶炼金属钠的原理。 【讲述】电解是最强有力的氧化还原手段,电解法是冶炼金属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于冶炼像Na 、Ca 、Mg 、Al 这样活泼的金属我们常选用电解其熔融态的化合物的方法。这就是电冶金。 【板书】1、电冶金,冶炼活泼金Na 、Mg 、Al 等。 【投影】工业上常用电解熔融氯化镁的方法制取镁,电解熔融氧化铝的方法制取铝。 【讲述】我们设计的第二个电解池就是工业上制取烧碱的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获得烧碱的同时还得到了H 2和Cl 2,习惯上把这种工业叫做氯碱工业。 【板书】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氯气和氢气 —(氯碱工业) 【演示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 【观察、思考】 (1)电解池的两极各产生什么现象?若在两极附近均滴加酚酞试液,会有什么现象? (2)怎样初步检验两极产物的生成? (3)结合教材,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总结】 现象: 阳极:有气泡产生,使湿润的淀粉-KI 溶液变蓝 阴极:有气泡产生,滴加酚酞溶液变红 阳极:2Cl --2e - =Cl 2↑ 阴极:2H ++2e - =H 2↑ 总式:2NaCl +2H 2O=====通电2NaOH +H 2↑+Cl 2↑ 【讲述】这就是氯碱工业的核心原理,具体生产工艺则属于化学与技术范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 【知识拓展】氯碱工业: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 (1)生产设备名称:离子交换膜电解槽 阴极:碳钢 阳极:钛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教学教材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复习(人教版)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考点大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考点大汇总(打印版) 考点1 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能量的常见转化形式, 重点分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之间的转化, 涉及键能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及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形式. 【精确解读】 1.化学反应中的能力变化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常见能量转化有: ①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如铜、锌形成原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②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燃料燃烧产生能量最终带动发电机发电, 将化学能转化 为电能; ③化学能和光能、风能的相互转化等. 【精细剖析】 1.判断化学能转化为其它形式能的方法: 一看, 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看, 产生了什么, 如果是热量, 则转化为热能;如果产生了电, 则是转化为电能, 如果产生了光, 则是转化为光能. 【典例剖析】化学能与热能、电能等能相互转化.关于化学能与其他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 B.铝热反应中, 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低 C.图I所示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D.图II所示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答案】A 【变式训练】模拟植物的光合作用, 利用太阳能将H2O和CO2化合生成二甲醚(CH3OCH3), 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H+由交换膜右侧向左侧迁移 B.催化剂a表面发生的反应是2CO2+12e-+12H+═CH3OCH3+3H2O C.该过程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D.消耗CO2与生成O2体积比为1:1 【答案】D

【实战演练】 1.下列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其它不同的是( ) A.铝热反应B.燃料燃烧C.酸碱中和反应 D.Ba(OH)2?8H2O与 NH4Cl固体混合 【答案】D 【解析】A.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A错误;B.燃料燃烧是放热反应, 故B 错误;C.酸碱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C错误;D.氯化铵晶体与Ba(OH)2?8H2O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故D正确;故答案为D. 2.2016年3月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首先发现:在光、碱性CeO2修饰TiO2的复合纳米材料的催化作用下, 二氧化碳和水可转化为甲烷和一氧化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此反应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B.CO2和CH4均含极性共价键 C.产物可能还有O2 D.CO2溶于水呈酸性的原因:CO2+H2O?H2CO3H2CO3?2H++CO32- 【答案】D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二节盐类水解 测试 选择题 (本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4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升高温度可以抑制盐类的水解 C 、正盐水溶液pH 均为7 D 、硫酸钠水溶液pH 小于7 2、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 离子浓度分别为 A mol ·L -1与B mol ·L -1,则A 和B 的关系为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4、向0.1 mol ·L —1醋酸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会引起 A 、溶液的pH 增大 B 、溶液中c (CH 3COO — )减小 C 、溶液中c (H +)增大 D 、溶液中c (H +)·c (OH —)增大 5、pH=1的HClO 溶液与0.1 mol ·L —1的NaOH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 A 、c (Na +) = c (ClO —) B 、pH>7 C 、pH=7 D 、pH<7 6、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A 、纯碱溶液去油污 B 、加热氯化铁溶液颜色变深 C 、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 D 、浓硫化钠溶液有臭味 7、0.1 mol/L NaHCO 3溶液的pH 最接近于 A 、5.6 B 、7.0 C 、8.4 D 、13.0 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下列既能跟NaOH 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溶液反应的溶液中,pH 最大的是 A 、Na 2CO 3溶液 B 、NH 4HCO 3溶液 C 、NaHSO 4溶液 D 、NaHCO 3溶液 9、下列各溶液中,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 、0.1 mol/L Na 2CO 3溶液:c (OH —)=c (HCO 3—)+c (H +)+2c (H 2CO 3) B 、0.1 m o C 、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的酸性混合溶液:c (Na +)>c (CH 3COO —)>c (H +)> c (OH —) D 、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的pH =5的混合溶液:c (Na +)>c (NO 3- ) 10、有①Na 2CO 3溶液、②CH 3COONa 溶液、③NaOH 溶液各25 mL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最全考点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巩固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提升应用盖斯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灵活应用盖斯定律. 【精确解读】 1.内容: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 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热只与其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应用: a.利用总反应和一个反应确定另一个反应的热效应; b.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代数变换等数学处理; 3.反应热与键能关系 ①键能:气态的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既是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 放的能量, 也是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 ②由键能求反应热:反应热等于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为“+”)和形成生成 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为“-”)的代数和.即△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E反-∑E生 ③常见物质结构中所含化学键类别和数目:1mol P4中含有6mol P-P键;1mol晶体硅中含 有2mol Si-Si键;1mol金刚石中含有2molC-C键;1mol二氧化硅晶体中含有4mol Si-O 键. 【精细剖析】 1.盖斯定律的使用方法:

①写出目标方程式; ②确定“过渡物质”(要消去的物质); ③用消元法逐一消去“过渡物质”. 例如: ①Fe2O3(s)+3CO(g)=2Fe(s)+3CO2 △H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H2 ③Fe3O4(s)+CO(g)=3FeO(s)+CO2(g)△H3 求反应FeO(s)+CO(g)=Fe(s)+CO2(g)△H4的焓变 三个反应中, FeO、CO、Fe、CO2是要保留的, 而与这四种物质无关的Fe2O3、Fe3O4要通过方程式的叠加处理予以消去, 先②+③×2-①×3先消除Fe3O4, 再消除Fe2O3, 得到④6Fe(s)+6CO2(g)=6FeO(s)+6CO(g)△H5, ④逆过来得到 ⑤6FeO(s)+6CO(g)=6Fe(s)+6CO2(g)-△H5, 再进行⑤÷6, 得到△H4=-; 2.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方向改变, 方向改变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 反;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可以同时改变倍数; ③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叠加, 叠加时, 物质和反应热同时叠加; ④当对反应进行逆向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反. 【典例剖析】己知:Mn(s)+O2(g)═MnO2(s)△H l S(s)+O2(g)═SO2(g)△H2 Mn(s)+S(s)+2O2(g)═MnSO4(s)△H3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H2>0 B.△H3>△H1 C.Mn+SO2═MnO2+S△H=△H2-△H1 D.MnO2(s)+SO2(g)═MnSO4(s)△H═△H3-△H2-△H1 【答案】D

鲁科版高中化学目录(最新整理)

(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目录 必修一 第一章认识化学科学 1、走进化学科学 2、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3、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2、电解质 3、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1、碳的多样性 2、氮的循环 3、硫的转化 4、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1、硅、无机非金属材 2、铝、金属材料 3、复合材料 必修二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3、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1、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2、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3、化学反应的利用 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1、认识有机化合物 2、石油和煤、重要的烃 3、饮食中的有机化合 4、塑料、橡胶、纤维 选修一 主题一呵护生存环境 1、关注空气质量 2、获取安全的饮用水 3、垃圾的妥善处理与利用 主题二摄取益于健康的食物 1、食物中的营养素 2、平衡膳食 3、我们需要食品添加剂吗 4、正确对待保健食品 主题三合理利用化学能源

1、电池探秘 2、家用燃料的更新 3、汽车燃料清洁化 主题四认识生活中的材料 1、关于衣料的学问 2、走进宝石世界 3、如何选择家居装修 4、金属制品的防护 5、几种高分子材料的 主题五正确使用化学用品 1、装备一个小药箱 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 3、选用适宜的化妆品 选修二 主题一空气资源、氨的合成 1、空气分离 2、氨的工业合成 3、氨氧化法制硝酸 主题二海水资源、工业制碱 1、海水淡化与现代水处理技术 2、氯碱生产 3、纯碱制造技术的发展 主题三矿山资源硫酸与无机材料制造 1、“设计”一座硫酸厂 2、陶瓷的烧制 3、金属冶炼和金属材料的保护 主题四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1、从石油中获取更多的高品质燃油 2、源自石油的化学合成 3、煤的综合利用 主题五生物资源、农产品的化学加工 1、由大豆能制得什么 2、玉米的化学加工 主题六化学·技术·社会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2、药物的分子设计与化学合成 3、化学·技术·可持续性发展  选修三 第一章原子结构 1、原子结构模型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1、共价键模型 2、共价键与分子的立体构型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测试

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测试 姓名_________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7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一定条件下反应N 2(g)+3H2(g) 2NH3(g )在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测得2min 内,N2的物质的量由20mol减小到8mol,则2min内N2的反应速率为A.1.2mol/(L·min) B.1mol/(L·min) C.0.6mol/(L·min) D.0.4mol/(L·min) 2.已知450℃时,反应H 2(g)+I2(g) 2HI(g)的K=50,由此推测在450℃时,反应2HI(g) H 2(g)+I2(g)的化学平衡常数为 A.50 B.0.02 C.100 D.无法确定 3.用酸滴定碱时,滴定前读酸式滴定管读数时视线低于水平线,滴定结束时读数正确,这样会使测得的碱溶液的浓度() A.偏高 B.偏低 C.不受影响 D.不能确定 4.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池反应如下:PbO2 + Pb + 2H2SO4= 2PbSO4↓+ 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PbO2是电池的负极 – 2e – = PbSO4↓ B.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 + SO 2 4 C.PbO2得电子,被氧化 D.电池放电时,溶液酸性增强 5.在25℃、101kPa下,1g乙醇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9.72kJ,下列热化学方 程式正确的是()A.CH3CH2OH(l)+3O2(g)=2CO2(g)+ 3H2O(l);△H=+1367kJ/mol B.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2734kJ/mol C.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1367kJ/mol D.2CH3CH2OH(l)+6O2(g)=4CO2(g)+ 6H2O(l);△H=+2734kJ/mol 6.1gH2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H2(g)+O2(g)=2H2O(l);ΔH=-142.9kJ·mol-1 B. 2H2(g)+O2(g)=2H2O(l);ΔH=-571.6kJ·mol-1 C. 2H2+O2=2H2O ;ΔH=-571.6kJ·mol-1 D. H2(g)+1/2O2(g)=H2O(g);ΔH=--285.8kJ·mol-1 7、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因保存不当,吸收了少量的二氧化碳,若有1%的NaOH转变为Na2CO3,以此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甲基橙作指示剂;盐酸浓度的测定结果会()

高中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人教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 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mol H 2(g)燃烧,生成1mol H 2 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 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一节燃烧热能源 1.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牟平一中高二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反应的限度》练习 1. 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 + B2(g)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AB B.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C. 单位时间生成2n mol的AB同时生成n mol的B2 D. 单位时间生成n mol的A2同时生成n mol的B2 2.在一定温度下,下列叙述不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的是(1)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2)单位时间内amol A生成,同时生成3amol B;(3)A、B、C的浓度不再变化;(4)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5)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6)单位时间消耗amol A,同时生成3amol B;(7)A 、B、C的分子数目比为1:3:2。 A (2)(4)(5). B.(2)(7) C. (1)(3)(4) D.(5)(6)(7) 3.已知:xA(g)+yB(g ) zC(g);△H=a。将x molA和y molB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T1>T2)及压强(P1>P2)下,C的物质的量n(C) 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y=z;a>0 B.x+y>z;a<0 C.x+y0 4. 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mA(g)+nB(s) 3C(g)达到平衡时,测得C(A)为0.5 mol/L在温度 不变的情况下,将容积增大一倍,当达到新的平衡时,测得C(A)为0.3 mol/L,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混合气体密度一定减小 B.平衡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化学计量数:m+n<3 D.物质C的体积分数减小了 5. 可以判断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正、逆反应速率的改变 B.加入催化剂 C.增大压强 D.反应转化率的改变 6.可逆反应aX(g)+bY(g)cZ(g)在一定温度下的密闭容器内达到平衡后,t0时改变某一外界条件,化学反应速率(v)—时间(t)图象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B.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催化剂 C.若a+b≠c,则t0时只能是加入催化剂 D.若a+b≠c,则t0时只能是增大反应体系的压强 7.反应A2(g)+2B2(g)2AB2(g)的ΔH<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加,逆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知X 2 、Y 2 、Z的起始浓度分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已 别为0.1mol/L、0.3mol/L、0.2mol/L,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是 A. Z为0.3mol/L B. Y 2 为0.4mol/L C. X 2 为0.2mol/L D、Z为0.4mol/L 9.在一定温度下将1mol CO和3mol水蒸气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发生下列反应: 达到平衡后,测得CO 2 为0.75mol,再通入6mol水蒸 气,达到新的平衡后,CO 2 和H2的物质的量之和为 A.. 1.2mol B .1.5mol C. 1.8mol D . 2.5mol 10. 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SO2+O22SO3,下列叙述能够说明反 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 容器中SO2、O2、SO3共存 B. SO2与SO3的浓度相等 C. 容器中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 D. 反应容器中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11. 一定条件下的反应:PCl5(g)PCl3(g)+Cl2(g)(正反应吸热)达到平衡后,下列情况使PCl5 分解率降低的是 A.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氩气 B. 体积不变,对体系加热 C. 温度、体积不变,充入氯气 D. 温度不变,增大容器体积 CO g H O g CO g H g ()()()() ++ 222 X g Y g Z g 22 2 ()()() + A g B g C g ()()() +32 桑水

【重点推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放热与吸热反应的几种类型: 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碳酸钙受热分解B.乙醇燃烧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氧化钙溶于水 二、△H的计算方法=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15分)化学键的键能是指气态原子间形成1mol化学键时释放的能量。如:H(g)+I(g)→H-I(g)+297KJ 即H-I键的键能为297kJ/mol,也可以理解为破坏1mol H-I键需要吸收297KJ的热量。化学反应的发生可以看成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下表是一些键能数据。(单位:kJ/mol) 键能键能键能 H-H 436 Cl-Cl 243 H-Cl 432 S=S 255 H-S 339 C-F 427 C-Cl 330 C-I 218 H-F 565 C-O 347 H-O 464 Si—Si 176 Si—O 460 O=O 497 (1)根据表中数据判断CCl4的稳定性(填“大于”或“小于”)CF4的稳定性。 (2)结合表中数据和热化学方程式H2(g)+Cl2(g)=2HCl(g) ΔH=-QKJ/ mol;通过计算确定热化学方程式中Q 的值为②请写出晶体硅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硅的热化学方程式: 三、物质稳定性的比较:能量越低越稳定键能越高越稳定 已知25℃、101KPa下,4Al(s)+3O2(g)=2Al2O3(s)ΔH=-2834.9KJ/mol 4Al(s)+2O3(g)=2Al2O3(s)ΔH=-3119.1KJ/mol,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O2比O3能量低,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B.O2比O3能量高,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放热反D.O2比O3稳定,由O2转变为O3为吸热反应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判断: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C(s)+O2(g)==CO2(g);△H=+393.5kJ/mol B、2SO2+O2==2SO3;△H= —196.6kJ/mol C、H2(g)+1/2O2(g)==H2O(l);△H=—285.8kJ/mol D、2H2(g)+O2(g)==2H2O(l);△H= —571.6KJ 五、反应热△H大小的比较: 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 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 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 ↑ ↓ ↓ ↓ ↑ ↑ ↑

高中化学 2.4 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习题 鲁科版选修4(1)

第4节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其中NH3只占15%,所以生产氨的工厂的效率都很低 B.由于氨易液化,N2、H2在实际生产中是循环使用,所以总体来说氨的产率很高 C.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温度控制在500 ℃,目的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合成氨厂采用的压强是2×107~5×107 Pa,因为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大 解析:合成氨的反应在适宜的生产条件下达到平衡时,原料的转化率并不高,但生成的NH3分离出后,再将未反应的N2、H2循环利用,这样处理后,可使生产氨的产率都较高,故A 项错误,B项正确;合成氨工业选择500 ℃左右的温度,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确定的,因 合成氨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低温才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项错误;无论从反应 速率还是化学平衡考虑,高压更有利于合成氨,但压强太大,对设备、动力的要求更高,基 于此选择了2×107~5×107 Pa的高压,催化剂活性最大时的温度是500 ℃,故D项错误。 答案:B 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在500 ℃左右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 ) A.500 ℃时此反应速率最快 B.500 ℃时NH3的平衡浓度最大 C.500 ℃时N2的转化率最高 D.500 ℃时该反应的催化剂活性最大 解析:工业合成氨反应采用500 ℃的温度,有三个方面的原因:①有较高的反应速率; ②反应物有较大的转化率;③催化剂的活性最大。 答案:D 3.合成氨时,既要使合成氨的产率增大,又要使反应速率增快,不可采取的方法是( ) A.补充N2B.升高温度 C.增大压强 D.分离出NH3 解析:补充N2、增大压强既能加快反应速率,又能促进平衡向生成氨的大向移动;分离 出NH3,能使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反应速率是提高的;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但 不利于氨的生成。 答案:B 4.(双选题)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N2(g)+3H2(g)2NH3(g),在673 K、30 MPa下n(NH3)和n(H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试卷

灌南高级中学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可能用到的数据:H —1 O —16 Na —23 Fe —56 S —32 Ag —108 一、选择题(本小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物质按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顺序排列的是( ) A .纯盐酸、水煤气、硫酸、醋酸、干冰 B .冰醋酸、玻璃、硫酸钡、氢氟酸、乙醇 C .单甘油酯、冰水混合物、苛性钠、氢硫酸、三氧化硫 D .绿矾、漂白粉、次氯酸、氯化钾、氯气 2.下列描述中,不符合生产实际的是 ( ) A.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用铁作阳极 B.电解法精炼粗铜,用纯铜作阴极 C.电解饱和食盐水制烧碱,用涂镍碳钢网作阴极 D.在镀件上电镀铜,用铜作阳极 3. 在pH 都等于9的NaOH 和CH 3COONa 两种溶液中,设由水电离产生的OH -离子浓度分别为 Amol/L 与Bmol/L ,则A 和B 的关系为 ( ) A .A > B B .A =10-4B C .B =10-4A D .A =B 4.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其中属于盐类水解反应的是 ( ) A .NH 4+ +2H 2O NH 3·H 2O + H 3O + B .HCO 3- + H 2O H 3O + + CO 32- C .HS -+H +═ H 2S D .Cl 2+H 2O H ++Cl -+HClO 5. 25℃时,由水电离出c(H +)=1×10-9 mol/L 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 A .Al 3+、NH 4+、SO 42-、Cl - B .Mg 2+、K +、SO 42-、HCO 3- C .K +、Na +、Cl -、SO 42_ D .Ba 2+、Cl -、Na +、SO 42- 6. 已知一种[H +]=1×10-3mol/L 的酸和一种[OH -]=1×10-3mol/L 的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 性,其原因可能是: ( ) A .浓的强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B .浓的弱酸和稀的强碱溶液反应 C .等浓度的强酸和弱碱溶液反应 D .生成了一种强酸弱碱盐 7、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表示为 Ag 2O + Zn + H 2O 2Ag + Zn(OH)2,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 、Ag B 、Zn(OH)2 C 、Ag 2O D 、Zn 8. 对于难溶盐MX ,其饱和溶液中M +和X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c(H + )× c(OH -) = K w , 存在等式c(M +)×c(X -) = K sp 。现将足量AgCl 的分别放入下列物质中,AgCl 的溶解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 放电 充电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一一课本习题参考答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一一《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考答案 J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 H,单位是kJ/mol。例如1 mol H (g)2 燃烧,生成1 mol HO(g),其反应热4 2 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 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 吸热反应 1W卓4 :;JI g 2 W ⑴M g) F 出! f C k 亠 F i7.( J-lirt 灯?HMt) 1 :; 1 I 'u i “I* 匕 1 -厂|H1iH-!_.7 11mol ([i J ii 11*41' nt,:i kJ nn (;」+ i ■■J _■ 卜:-?H I Jl 1? A H-iJ * L|inoi i i t11 (1 > -学{L (ji J ― 9( < 1 1) I I i I i AJI-j .1 JM k l rni3: 仁■:I) I ■■ .H ■' ^:■< 'I F ,皿IL - j AH'1 <1tEUI 1 ! 211 'll- 1 :;! - H : J 厂 1 M ;!■ Ti f >(X: 』■1H-il kJ mill 第二节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

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 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 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 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 倍。如果找到了 J 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 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