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

明清时期的海外移民潮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海外移民潮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促使着大批中国人选择了离开故土,前往海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一、经济因素1. 种植业危机:明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灾害等原因,中国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导致粮食供应紧张。

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种植业陷入了危机,人们纷纷希望通过移民来寻找新的生计机会。

2. 商业的崛起:明清时期,中国的商业逐渐崛起,为海外移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一些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希望通过投资海外来寻求更高的利润。

与此同时,外国的商品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商人借此机会积极开拓外贸,推动了海外移民的发展。

二、政治因素1. 动荡的局势:明朝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情况逐渐加剧。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人选择了离开中国,以求远离战乱的危险。

2. 支持移民的政策:明清时期,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以及扩大影响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政策。

其中包括为移民提供资金支持、免税待遇以及开辟殖民地等,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中国人的目光。

三、社会因素1. 人口压力:明朝晚期,人口增长迅速,导致土地资源紧张,劳动力供应过剩。

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一些人选择了海外迁徙。

2. 宗族渊源:明清时期,中国人的宗族观念非常强烈,宗亲之间的联络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选择移民,是为了跟随自己的宗族,一起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四、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海外移民地1. 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是明清时期中国人移民最多的地方之一。

当时的中国人主要定居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与当地人民一同开设商铺或从事农业生产。

2. 菲律宾:菲律宾是中国人移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他们在菲律宾从事贸易、种植等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庞大的华人社区。

3. 日本:明清时期,日本成为中国人移民的一个重要目的地。

商人和手艺人等职业的中国人在日本定居,为两国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徙事件,主要原因是战乱、灾害、瘟疫等所致,有六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而每一次迁移都对历史产生了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磨灭的,因为直至今日我们依旧在被影响。

第一次,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自太康二年至太熙元年(282—292)十年间,因黄河流域涝旱蝗虫瘟疫之灾频繁,土地早已贫瘠,连年烽烟不断,而长江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极佳,许多百姓为了能在战争中生存,成群结队的选择迁移到长江流域,人口数量有百万之多。

西晋中后期八王之乱,加以天灾连年,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起兵犯我中原。

永嘉五年(311),洛阳被匈奴攻陷,怀帝被作为人质掳走,歼灭晋军十万,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

北方陷入水深火热,胡人肆虐侵犯,百姓为求汉人风骨不失,集结南下避难。

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

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据史学家考证,当时迁移到南方的流民高达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两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南京至镇江呈高度集中状态,这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住居民还要多。

这次南渡殷氏在政治舞台上是最活跃的姓氏之一。

第二次,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蜀。

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起,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本来繁荣兴旺的大唐发生了一场持续七载的战役,带领叛乱的主人公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次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七年的时间僵持也许对很多战役都不值一提,但对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国破山河在大抵如此,北方大地从此再未太平,直到五代十国全部覆灭、宋朝建立,往日安定才慢慢恢复,可曾经盛唐时期的繁荣却再也没有回归。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

闯关东《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离乡背井闯关东的故事。

朱开山历史背景闯关东,从“流人”到“流民”,到东北“移民社会” 。

清初民族矛盾尖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极其残酷的镇压手段。

将“造反”者遣送边陲“烟瘴”之地,山东触犯刑律者多发配“极边寒苦”的东北,这种遣犯史称“流人”。

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几百年来人囗压力就使汉人不断向周边扩散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

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

“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社会意义上,东三省基本上是华北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

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

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走西口“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走西口》讲述的是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山西祁县大户田家,因为家庭变故和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走西口”的传奇故事,田青。

历史背景“走西口”是清代以来,因晋北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历史上的6次人口大迁移,来看看你老家在哪

历史上的6次人口大迁移,来看看你老家在哪

历史上的6次人口大迁移,来看看你老家在哪中华大地的民族和民众分布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经历了历史上多次大规模迁移才有的现在这种状况。

历次移民的结果都让后世子孙有了一个可以遥遥相望熟记于心的“祖地”,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根”。

什么原因造成人口大规模迁移造成历史上多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1、官府主导这种原因几乎在每个朝代的移民中都有存在。

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都咸阳,为充实关中的经济实力和整治影响力,“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估计总人口在100万左右。

2、战祸避难这也是一种被动的迁移,一般都是一部血泪史,在战祸相逼下,背井离乡寻求生机。

我们熟知的“闯关东”、“走西口”都是这种模式。

3、自主迁移这是一种寻求自我发展空间拓展的迁移,有辛酸更有积极。

唐朝以后逐渐有大批人到南洋谋生,就是这种模式。

历史上的8次人口大迁移:1、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又来五胡乱华。

晋朝士大夫家族纷纷南迁至江苏南部、浙江、湖南、湖北。

2、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中原烽火四起,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分两条路外迁,一是南下江淮,二是西向入川。

3、北宋末年,金兵挥鞭南下,宋高宗一味南逃,中原居民随之大规模南迁。

这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迁徙地遍及当今东南各省。

这次移民活动,还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金兵侵占中原。

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4、明朝初年,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5、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

由于张献忠占领四川后惨无人道的杀戮和其后吴三桂叛变惹来的战火,使四川人民遭受几近毁灭性打击。

清初的湖广填四川,个大地理概念,包括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

当代四川人口中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

6、近代,“闯关东”,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很多人往东北迁移,其中又数山东人数最多。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 “移民”作名词讲,一般来说是指迁离了
原来的居住地而在其他地方定居了较长
时间的人口,任何参与了这一迁移过程

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 民身份。但把移民作为争论的对象或一

种社会现象,即以一群人或一个群体。

➢依据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特点,中国
移民史上的“移民”的定义是“具有肯

定数量、肯定距离、在迁入地居住了肯
1、促进了耕地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2、先进技术和物种的传入,如湖广 地区的精耕细作法,烟草、糖蔗、楠 竹的种植,豆豉和造纸业等。
3、番薯和玉米的种植。
闯关 东
➢ 什么叫闯关东?
➢清军入关以后,满族人大量移居关内,东 北地区留下了大片可垦的土地。清初又以 东北为龙兴之地,严禁汉人自由迁入垦殖, 并在辽东边墙插柳结绳,形成柳条边。由 于灾荒等缘由,华北等地的大量汉人迫于 生计,纷纷以各种方式走到关外去谋生, 这些活动是在封禁的条件进展的,故历史 上称“闯关东”。
客家 的独 特文 化
客家 文化
横断 山民 族大 走廊
➢ 概念
在中国西部甘青川滇直到东南亚地 区山脉南北纵列,金沙江、澜沧江、怒 江、岷江、雅砻江、大渡河六江从北向 南奔涌,河谷深切。在中国历史上,横 断山纵列河谷受东亚历史气候和环境等 因素的影响,演出了一次次从北往南的 民族大移民,故被称为横断山民族大走 廊。
三、 四阶 段及 影响
➢第三阶段 1912-1930,东北移民进入缓慢增长期。
➢第四阶段 1931-1949,外籍移民和华北劳工的进 入。
➢影响 ➢汉族移民的进入,促进了东北的开发, 对边疆的稳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走西 口
➢ 何谓“走西口”?

拓展阅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

拓展阅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

拓展阅读: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
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开始,一直到周朝,我国人口重心均分布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秦汉时期,北方大规模战乱屡屡发生,使人口多次迁往南方,内地农民去内蒙古河套地区垦荒戍边的也很多。

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左右。

东汉末年,北方的草原民族陆续内迁。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而继续南迁。

尤其是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发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北方人口南迁的高潮。

到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再次引发了北方居民大规模迁往南方的高潮。

在这之后的五代十国、北宋和南宋期间,北方居民因不堪忍受金人的统治仍大举南迁。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以后,达到了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北宋末年,南方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2/3左右。

元明清期间,政治中心在北京,北方战乱平息,人口数量增加。

此外,由于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等原因,还经常发生汉族迁往边疆、边疆少数民族迁往内地等人口流动现象。

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

唐朝时,我国东南部有居民迁往东南亚等地落户谋生。

自明朝郑和下西洋开通海上商路后,去海外谋生的人口逐渐增加。

1/ 1。

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移民活动

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移民活动
中国历史时期的重大移民活动
对于人口地理的静态研究,即在通代或断代 人口分布研究中,主要对人口的数量、密度、 地理分布的研究。 历史人口地理的动态研究,即是人口迁移的 研究,或者称为移民史。 移民:具有一定数量、一定距离,在迁入地 居住了一定时间的迁移人口。
生存型移民 发展型移民
湖广填四川
四川人口康熙二十年:50万左右 康熙六十一年:231万左右
乾末:接近5000万
下南洋
走西口
闯关东
移台湾
移民传说
山西洪洞大槐树:华北为主(明初为主) 山东兖州枣林庄:皖北(明初) 河北滦平小兴州:京津冀(明初) 河南信阳固始:福建(唐)。(光山罗山) 河南滑县白马城:广西(宋)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 模的人口迁徙:
永嘉南渡
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 之民族迁徙》
安史之乱后出现中 国历史上第二次大 规模的人口迁徙 周振鹤《唐代安史 之乱与北方人民的 南迁》
清河郡:
天宝元年 83万
至德元年 10多万
靖康之变后出现中 国历史上第三次大 规模的人口迁徙。 吴松弟《宋代靖康 之乱以后北方人民 的南迁》
山东兖州城北七里的安邱王府村
兴洲村在滦平县城东北10公里, 金元时期宜兴州之治所
固始至罗山一带是历史上移民进出的重要地区
古白马县城在今河南省滑县城东10公里

广东南雄珠玑巷:珠三角(宋元) 福建宁化石壁村:客家人(明清) 江苏苏州阊门:苏北(明初) 湖北麻城孝感乡:四川(明清) 江西鄱阳瓦屑坝:安庆及其周边地区(明初)
宁化石壁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

闯关东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人们多会想起“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但对“闯关东”似乎知之甚少。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约略地反映出一些有关“闯关东”的历史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这一大规模移民现象的关注。

那么,真史中的“闯关东”是怎样形成的?究竟是哪些人在“闯关东”?如何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这段移民史?“闯关东”体现和孕育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看———主持人李庆英话题特邀嘉宾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徐彻(辽宁古籍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王振忠(复旦大学教授)刘德增(山东教育学院教授)“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中国移民史上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主持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闯关东》,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

在我国历史上,几次有名的大规模的移民现象都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如“湖广填四川”、“洪洞大槐树”、“下南洋”、“走西口”,其形成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那么,为什么把关内向关外移民的这种现象称为“闯关东”呢?葛剑雄:“闯关东”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1644年清兵入关后,满族人口几乎全部从东北迁入关内,原来汉人相对集中的辽东也变得人口稀少。

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辽东一带还是“有土无人”,“自沈阳至卜奎(今齐齐哈尔),中间数百里无居民”。

为了限制蒙古人内迁和汉民外迁,划分游牧地和农业区,清朝于顺治年间沿明朝辽东边墙旧址筑了约900里长的“柳条边”,康熙年间又加筑了新边墙。

边墙设了20座边门,每门常驻数10名官兵,稽查出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放牧。

由于关东长白山地区盛产人参,从事采参与贩运获利丰厚,关内人出关买卖人参的人日渐增加。

顺治十一年(1654年)规定,凡出入山海关者都须凭印票,禁止挟带人参入关。

但对出关于“柳条边”之内垦殖依然允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上三大移民潮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移民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时有发生,已经成为现代人寻根和领会地方文化的金钥匙。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了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于是“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规模的移民浪潮。

走西口:晋陕百姓大量进入内蒙
据记载,清光绪年间,晋北地区出现了严重自然灾害,晋北人不得不到“口外”即蒙古地区谋生。

这场移民潮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影响深远。

西口,即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西北部,现为集中展示“西口文化”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而“走西口”则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

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

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造成的饥民。

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灾”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部分地区寸雨未下。

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迁徙,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

史载,“阳高地处北塞,砂碛尤甚,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

”在土地贫瘠、气候寒冷、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蒙古,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

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改变。

伴随着“走西口”,口外蒙古地区由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

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

“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闯关东:山东百姓的苦难开拓史
清统治者曾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

19世纪初,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闯”入东北讨生活,这便是“闯关东”的由来。

至1840年,东北人口突破300万,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1860年,官府在东北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东北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

民国年间(1912-1949),“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成立前夕达到近4000万人。

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留住的山东人达到792万,可以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闯关东,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

闯关东,存在特定的路线和背景。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推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少妇,老母唤其子女,前后相望。

由奉天至吉林,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

下南洋:以中原和两广人士为主
明末清初,大批不愿臣服清朝的汉族人纷纷移民东南亚,称为“下南洋”。

这场移民运动持续了数百年,奠定了如今东南亚国家的人口格局。

南洋,主要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广义的南洋还包含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

中国与东
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代。

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

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

不过,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

华人历史上几次规模较大的“下南洋”,其起因、年代和大体情况如下:1、西汉末年,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越南;2、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一批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3、唐朝后期,黄巢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4、元灭南宋时,大批遗臣遗民也落难到此;5、明末清初,大量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及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

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余人、战船50余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1659年,跟随永历帝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

一般来说,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替,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

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中国人下南洋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

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

那个时候下南洋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也有在家乡故土呆不下去的人;最后,劳力需求
也是华人下南洋的原因。

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

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

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