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判断题(正确请画“√”,错误的画“×”)

1.当温度接近0K时,所有的放热反应可以认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2.△S >0的反应,必定是自发反应。

3.对于一个反应如果△H>△G,则该反应必定是熵增的反应。

4.△Gθ值大,平衡常数Kθ值就愈大。

5.平衡常数K值越大,则反应速度越快。

6.对于△H<0的反应,提高温度速度常数k值减小。

7.对于△Hθ>0的可逆反应,提高温度平衡常数Kθ值增大。

8.的△θm(298.15K)>0,空气中的N2和O2在常温常压下稳定共存。但在高温常压时能发生

反应,说明该反应是△Hθ>0, △Sθ>0的反应。

9.反应(g) = C(s)+1/2O2 (g)的△G>0,正向非自发,加入催化剂后降低了活化能,则反应正

向进行。

10.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体积和温度不变,则系统中

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不变。

11.一定温度下,对于△υ0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改变系统中某组分的浓度或分压,平衡

不移动。

12.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保持总压力不变,

平衡不发生移动。

13.某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率α值增大,则在该条件下平衡常数K值也一定增大。

14.对于一个复杂反应,当总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为:

△Gθ总=△Gθ1+△Gθ2

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θ总θ1θ2

15.单质的△θm(298.15K)值一定为零。

16. 反应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计量系数。

17. 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具有较小的活化能。

18. 基元反应是指一步完成的简单反应。

19. 其它条件固定时,活化能小的反应,其反应速度快。

20. 化学平衡是指系统中正逆反应活化能相等的状态。

21. 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就越小。

22.平衡常数Kθ值小于1,则△Gθ>0。

23.反应:22(g)2(g) 23(g),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平衡,在该平衡系统中加入惰性气体,体积保持不变,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4.一定温度下,对于△υ0的反应体系,改变平衡态容器的体积,平衡不发生移动。25.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商Q<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

26.对于△H>0的反应,一定是正向不自发的反应。

27.平衡常数Kθ值可以由该反应的ΔG值求得。

28.对于可逆反应2(g)2(g) 22(g)达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保持体积和温度不变,系统总压力增加,而平衡向右移动。

29.对于放热反应来说,提高温度,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Gθ值一定减小。

30.因为△(T)≈ △(298.15K), △(T)≈ △(298.15K)

故△(T) ≈ △(298.15K)。

31.在等温等压条件下,某反应的△ 5.01,表示该反应正向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32.因为2(l)的△θm (298.15K)>0,因此2 (l) 在标准压力和室温下一定不能稳定存在。

33.在标准状态下,任何纯净物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等于零。

34.在标准状态下,指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等于零。

35.在标准状态下,指定单质的标准摩尔熵等于零。

36.在标准压力下,水溶液中,当c (,)=11时,其标准摩尔熵等于零。

37.放热反应通常是自发反应,那么自发反应必定是放热反应。

38.在水合离子中,氢离子的标准摩尔熵最小。

39. 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式为: -△/

40. 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正逆反应活化能之差近似等于反应的内能变。

二、选择题(填写正确答案A 、B 或……)

1.在等温等压条件下,某反应的△10 1这表明该反应正方向:

A .一定能自发进行。

B .一定不能自发进行。

C. 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方能判断。

E. 不能判断。

2.某温度时,反应H 2(g)2(g) 2(g)其平衡常数4×10-2, 则反应:

2(g)2(g)2(g)的平衡常数值为:

A.1/(4×10-2) B . 212)10

4/(1-? C.4×10-2 D . ()

212104-?

3.对于反应N 2(g)+3H 2(g) 23(g),△(298.15K)= -92.2 1, 若升温到100℃,对△H θ和△S

θ的影响是:

A. 增大

B. 减小

C. 影响很小

D. 不能判断

4. 在3题的情况下,对△ 的代数值和 值的影响是:

A .△ 增大, 减小 B. △ 减小, 增大

C .△ 不变, 不变 D. △ 减小 , 减小

5. 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卤素单质中 m (298.15K )值最大的是:

A .F 2 (g) B. 2 (g)

C .2 (l) D. I 2 (s)

6. 在5题中 m (298.15K )值最小的是:

7. 下列卤化氢气体中 m (298.15K )值最大的是:

A.

C.

8. 不用查表判断气态H 2O 、3和在标准条件下的 m (298.15K )值大小顺序

A .S θ (H 2O)> (3)> ()

B .S θ (3)> (H 2O)> ()

C .S θ ()> (H 2O)> (3)

D.无法判断

9.已知反应H 2(g)+1/2O 2(g) = H 2O(g)在高温下逆反应能自发进行,正反应的△H θ和△S θ应当

满足:

A .△H θ>0,△S θ>0 B. △H θ<0,△S θ<0

C .△H θ>0,△S θ<0 D. △H θ<0,△S θ>0

10. 下列各式中不能用来表示反应或过程处于平衡态的是:

A. ΔG = 0

B. ΔH -T ΔS = 0

C. ΔH =T ΔS

D. ΔG ≠ 0

11. 对于一个△H θ>0,△S θ>0的反应,欲使该反应能够进行,其温度条件应当是:

A .θθS H T ??= B. θθ

S

H T ??> C. θ

θ

S H T ??< D. 任何温度下不能进行

12. 某反应的△H θ<0,△S θ<0,该反应进行的温度条件是:

A .θθS H T ??= B. θθ

S

H T ??> C. θ

θ

S H T ??< D. 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13.已知和2的△(298.15K)分别为90.25和33.18·1,

2(g) + O 2(g)=22(g), 该反应可以在:

A.低温下自发进行

B.高温下自发进行

C.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D.没有数据△S θ,不能判断

14.巳知反应C(s)2(g)2(g)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那么该反应的△H θ和△S θ应当满足:

A. △H θ>0,△S θ>0

B. △H θ<0,△S θ<0

C .△H θ<0,△S θ>0 D. △H θ>0,△S θ<0

15. 反应(s)2O(l)()2(s),在25℃是自发反应,但在高温下逆反应自发,这意味着正反应的和

应为:

A. △H θ>0,△S θ>0

B. △H θ<0,△S θ<0

C .△H θ<0,△S θ>0 D. △H θ>0,△S θ<0

16. 巳知反应22(g)2(g) 23(g)的平衡常数是K 1,如果反应方程式改写为:2(g)+1/2O 2(g) 3(g)

平衡常数是K 2为:

A .21

1K B. 1

1K C. 2111

K D. 21K

17. 下列情况使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最少的是:

很大 很小

C.K=1

D.无法判断

18.根据实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已知基元反应22 = 2符合质量作用定律,该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表达式和反应级数为:

A. {}2·{2},三级反应

B. {}·{2},二级反应

{}2,二级反应

D. {},一级反应

19. 下列反应达成平衡后,不会因容器体积改变破坏平衡态的是:

A . 2(g)2(g) 22(g)

B . 3O 4(s)+4H 2(g) 3(s)+4H 2O(g)

C. 2(g)2(g) (g)2O(g)

D. 3(s) (s)2(g)

20. 在一定条件下,3(s) (s)2(g),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A .(2) (2)

C. p (2)() (2)

21. 已知过程 H 2O(l) H 2O(g)

△θm (298.15K)/ ·1 -237.2 -236.7

计算正过程的△G θm (298.15K)/ ·1,在25℃下,能否自发进行

A .0.5,不自发 B. 0.5,自发

C .-0.5,不自发 D. –0.5,自发

22. 利用下列反应的△G θm (298.15K)值,求3O 4的△θm (298.15K)/ ·1为:

① 2(s)+3/2O 2(g)2O 3 △G θm (298.15K)742 ·1

② 42O 3(s)(s)=3 3O 4 △G θm (298.15K)78 ·1

A .-1015 B. –3046

C. –936

D. -2890

23. 用教材附表3中的数据,计算下列反应的△(298.15K)1值,及判断在298.15K时,H2O、

能否自发分解成其单质。

2H2(g) + O2(g) = 2H2O(g)(1)

N2(g) + O2(g) = 2(g)(2)

A.(1)式逆向不自发,-457.2

B.(1)式逆向不自发,-228.6

C.(2)式逆向自发,173.1

D.(2)式逆向不自发86.6,

24.查表算出下列反应的△Sθ(298.15K)/1和△(298.15K)1值。

(1)3 (s) + 4 H2O (g) = 3O4(s) + 4H2(g)

(2)(s) + H2O(l) = 2+ () +2()

A.(1)式66.8和307.2 B. (1)式-168.1和-101.1

C.(2)式-184.3和-26.9 D. (2)式-173.5和130.4

25. 糖在新陈代谢中发生的总反应可以用下式表示:

C12H22O11(s) + 12O2(g) = 122(g) + 11H2O(l)

若在人体内实际上只有30%上述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可以转变成有用功,则

4.0g糖在体温37℃时进行新陈代谢,可以作的功为:

A. 19.3

B. 20.3

C. 21.6

D. 19.0

26. 巳知反应:

(g) + (g) = 2(g) + 1/2N2(g)

△(298.15K)1-110.5 90.4 -393.5 0

(298.15K)/(11) 197.9 210.6 213.6 191.5

则该反应的△(298.15K)1和△(298.15K)/(11)为

A. –373.4和2.2

B. -373.4和-3.4

C. 373.4和2.2

D. -373.4和-99.2

27. 根据26题的结果,计算该反应在标准条件下进行的温度条件是:

A.<3764K B.>3764K

C. <3771K

D.>3473K

28. 根据27题的结果,计算该反应的△(298.15K)·和25℃下的平衡常数为:

A. -343.8和1.677×1060

B. 343.9和5.888×10-61

C. -345.8和1.318×1066

D. 345.8和7.586×10-66

29. 已知反应:

H2 (g) + 2 (g) = 2(g)

△(298.15K)1 0 0 -92.3

(298.15K)/(11) 130.6 223.0 186.7

该反应的△Gθ(298.15K)1为:

A. -95.3

B. -190.5

C. -42.6

D. -134.9

30. 求29题反应在25℃和200℃的平衡常数:

A. 4.786×1016和3.236×1010

B. 2.346×1033和2.47×1021

C. 2.089×1032和2.344×1020

D. 1.445×1016和1.514×1010

31. 在298.15K下, △θm()= 86.57·1,则反应N2(g)2(g) 2(g)的平衡常数为:

A. 1.45×1015

B. 6.844×10-16

C. 2.01×1030

D. 4.684×10-31

32. 巳知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有以下几种平衡

(1)2(g) (g)+1/2O2(g)

(2) 2(g)+1/2O2(g) 3(g)

(3) 2(g)2(g) (g)3(g)

设方程式(1)和(2)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和K2,方程式(3)的平衡常数为:

A. K1+ K2

B.K1  ̄K2

C. K1 / K2

D. K1.K2

33. 巳知反应22(g)2(g) 23(g),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平衡后,各种物质的量分别为2=0.230,

O2=0.615 , 3=0.770 。反应前后压力为101.325,温度为600℃,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约为:

A.29.4 B. 18.2

C. 5.44

D. 23.7

34. 巳知反应:2S (s)2 (g) = 2 (s) + H2S (g),在某温度下的= 0.34。若在该温度下,在密闭容

H的物质的量为:

器中将1.0 2S全部还原为, 最少需用

2

A. 2.9

B. 3.9

C.3.7

D. 2.7

35. 巳知反应1/2 2 (g) + 1/2 H2 (g) = (g)在298K下平衡常数为4.9×1015,

△(298.15K)92.31 。求在500K时的平衡常数为:

A. 1.4×109

B. 3.5×107

C. 1.4×1010

D. 3.5×108

36. 巳知反应(1) N2 (g) + O2(g) = 2(g)和(2) 2 (g)+ O2(g) = 22(g)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分别

为△1 (T)和△2 (T),求反应(3) N2 (g)+2O2 (g) =22 (g)的△3(T)等于:

A. △2(T)/ △1(T)

B. △1(T) + △2(T)

C. △2(T) -△1(T)

D. △1(T) .△2(T)

37. 假如有一反应具有ΔH<0和ΔS<0, 该反应正向进行的温度条件是:

A. 低温

B. 高温

C. 所有温度

D. 任何温度下不进行

38.一定温度下,下列各式中能表示化学反应正向进行的是:

A. Q

B. Q>K

C. D. 都不能表示

39. 某反应△= 0,对于该反应,下列表示中正确的是:

A. △= 0

B. △= 0

C. = 0

D. 1

40. 对于反应22(g) 2 (g) + O2(g), 在某温度下1.8×10-6,求反应:

K值是:

(g) +1/2O2(g)2(g)相同温度下的θ

A. 9.0×105

B. 7.5×102

C. 5.6×105

D.2.8×105

41.已知汞的平衡系统:(l) (g)

△(298.15K)/ (·1) 0 61.32

(298.15K)/(1·J·1) 76.02 174.85

则标准压力下汞的沸点,即上述平衡时的温度为:

A.620.5?C

B.347.3?C

C.273.6?C

D.78?C

42. 巳知平衡系统H2O(l) 2O(g) 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A. p(H2)

B. p(H2O)

C. (H2)

D. (H2)(H2O)

43. 设有一可逆反应A(g)+2 B(g) C (g) + D (g)的△H<0 ,欲使A和B的转化率增大,其最

佳条件是:

A. 低温低压

B. 低温高压

C. 高温低压

D. 高温高压

44.下列表示正确的:

A.△(T)= △(298.15K)-T△(298.15K)

B.△△-T△

C.因为-△,故我们完全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自发性方向。

D.通常温度对△值的影响较大。

45.己知298.15K时,下列反应中各物质的标准摩尔熵为:

2(g) →H2(g) + 2(g)

·1·1187 130 223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反应的△J·11=21 J·1·1

B.反应的△J·1·121 J·1·1

C.反应的△J·1·1=166J·1·1

D.此反应为吸热反应,因此应为熵增反应。

46.已知2O(s)的△(298.15K)11.2·1,则2O(s)分解成(s)和O2(g)的反应:

A.在标态时是个非自发反应。

B.在标态时是个自发反应。

C.在室温的标态时是个自发反应。

D.在室温的标态时是个非自发反应。

47.根据46题所给条件,则下述反应的(298.15K)为:

22O (s) 4 (s) + O2 (g)

A.1.09×10-2

B.1.19×10-4

C.9.03

D.91.68

48. 根据47题所给条件,求298.15K时下述反应达平衡时氧气的分压最接近于:

22O(s) 4(s)+ O2(g)

A. 10-4

B. 10-2

C. 10-40

D. 102

49.己知反应:23(g) 22(g)2(g),其△198.2 ·1,此反应达平衡时,对于此反应式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增大p(3),平衡向右移动,值增大。

B.平衡移动,值一定变化。

C.若值改变,意味着平衡移动。

D.升高温度,值减小,平衡左移。

50.已知反应:4(g)2O(g) (g)+3H2(g),在700K时的7.4,此时在密闭容器中各物质的分压为:p(4)(H2O)=0.2,p()=0.3,p(H2)=0.1,则此时上述反应:

A.向右进行

B.向左进行

C.处于平衡态

D.反应终止

二.计算题

1.某温度时,8.0 2和4.0 O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生成3气体,测得起始时和平衡时(温度

不变)系统的总压力分别为3.0×105和2.2×105, 试求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和2的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练习

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练习 1、下列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 CO和赤铁矿反应冶炼生铁 C.制取水煤气 D. 我国古代湿法冶铜 2、某一反应的产物中有单质和化合物,则该反应() A.一定是复分解反应B。不可能是分解反应 C.一定是置换反应D。不可能是化合反应 3、某反应的产物是盐和水,则该反应() A.一定是中和反应B.一定是置换反应 C.不可能是复分解反应D.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4.下列关于单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质不能用分解反应制取B.单质可以用化合反应制取 C.单质不参加复分解反应D.单质只能用置换反应制取 5.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B.氧化铜加入到盐酸中 C.酒精在空气中燃烧D.高温煅烧石灰石 6.过氧化氢(H2O2)在MnO2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若把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二氧化锰、 氧化钠、氯化镁混合后,发生的反应均不属于下列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7.下列反应中,能表明CO2具有氧化性的是() A.CO2+Ca(OH)2=CaCO3↓+H2O B.C+CO22CO C.CO2+H2O=H2CO3 D.CaCO3+2HCl=CaCl2+CO2↑+H2O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8.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C.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混合物 9. 4+2Mg==Ti+2MgCl2该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10.“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下列反应类型中,一定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 A。复分解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化合反应 11..气体X是一种纯净物,将X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物质,由此可知气体X具有(选项可填“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若上述变化属于置换反应,则气体X是。 12.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氢氧化钾作漂洗剂。前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作用,即可得氢氧化钾。 (1)上述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基本类型共有种。 (2)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题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一、单选题 1.下列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分解反应,但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 碳氧气二氧化碳 B. 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C. 碳酸水二氧化碳 D. 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答案】B 【解析】【分析】 根据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析;根据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分析;根据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A.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一种,符合化合反应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两种,既不符合化合反应特征,也不符合分解反应特征,但是反应物为酒精和氧气反应即有氧气参与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B符合题意; C.反应物为一种,生成物为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反应物为两种,生成物为两种,既不符合化合反应特征,也不符合分解反应特征,但是反应物也没有氧气参与化学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含有氧分子 B. 可用于灭火 C. 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转化成 D. 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答案】B

【解析】解:A、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B、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故正确; C、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将转化成,而不是将转化成,故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而不是易溶于水,故错误. 故选B. A、根据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特点分析判断; C、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的特点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微观构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反应基本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 A. 置换反应 B. 化合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反应类型判定方面的知识,解答是要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然后再根据各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A.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但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氧化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化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含氧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燃烧一定发光发 热缓慢氧化一定引起自燃.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热是指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 B.1molH2SO4和1mol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C.相同条件下将两份碳燃烧,生成CO2的反应比生成CO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多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2、用铂电极电解下列溶液时,阴极和阳极上的主要产物分别是H2和O2的是() A、稀NaOH溶液 B、HCl溶液 C、NaCl溶液 D、酸性AgNO 3 3、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某中纯净物(括号内物质),可使溶液恢复到原来的成分和浓度的是() A、AgNO3 (AgNO3) B、NaOH (NaOH) C、KCl (HCl) D、CuSO4 (Cu(OH)2) 4.已知31g红磷(P,固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P4O10固体放出738.5kJ热量,31g白磷(P4,固体)在氧气中燃烧生成P4O10固体放出745.8kJ热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P4(s)+5O2(g)=P4O10(s)△H=-745.8kJ·mol-1 B.红磷转化成白磷时放出热量 C.红磷比白磷稳定 D.31g红磷中蕴含的能量为738.5kJ 5.增大压强,对已达到平衡的下列反应产生的影响是()3X(g)+Y(g) 2Z(g)+2Q(s) A.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没有变化,平衡不发生移动 6.在稀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 NH4++OH-,要使用NH3·H2O和NH4+的浓度都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NaOH溶液B.加NH4Cl固体C.加盐酸D.加NaCl溶液7.在密闭容器中,反应SO2+NO2NO+SO3(气),达到平衡后,若往容器中通入少量O2,此时将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A.容器内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完整版)化学反应中两类典型的优先反应原理

化学反应中两类典型的优先反应原理 一. 优先置换原理 1. 若某一溶液中同时含有多种金属离子,则加入一种金属时,优先置换出金属活 动性弱的金属的离子。 〖例1〗、在盛有AgN03和Cu(NO3)2混合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存在。过滤,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滤渣是( ) A. Cu B. Ag C. Zn 和Ag D. Zn 和Cu 解析:由于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Cu> Ag,因而加入的锌粉优先与AgN03 反应,只有AgN0 3完全反应后,锌粉才能与Cu(NO3)2反应,否则不反应。“向滤液中加稀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的AgN0 3尚未反应完,故Cu(NO3)2 不可能反应,证明锌量不足,所以滤渣的成分应选B。 〖例2〗、向含AgN03、Cu(NO3)2、Zn(N0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反应完成后过滤,下列情况是可能存在的是( ) A. 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Fe?+ B. 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Fe2+ C. 滤纸上有Ag、Fe,滤液中有Zn2+、Fe2+ D. 滤纸上有Ag、Zn、Fe,滤液中有Zn2+、Fe2+ 解析:铁粉加入混合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Fe+ 2AgNO3= Fe(NO3)2+ 2Ag①;Fe+ 2Cu(NO3)2= Fe(NO3)2+ Cu②,根据溶液中的优先置换原理,反应①优先于反应②进行。因此,A选项中,滤液中有Ag+证明反应①未完成,自然反应②还未进行,正确;B选项中,滤纸上已经有Cu,说明反应②已经发生或已经完全发生,则反应①应完全反应,滤液中不可能有Ag+,不正确;C选项中,滤纸上有Fe,说明反应①②都已完全,但滤纸上没有Cu,不正确;D选项中,滤纸上由Zn,不正确。 2. 若某一溶液中只含有一种金属离子,则加入多种金属单质时,活动性强的金属优先发生置换。 〖例3〗、在盛有AgN0 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试管底部有少量固体存在。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则滤渣含有的物质是( ) A. Cu 和Ag B. Ag C. Zn 和Ag D. Zn、Cu 和Ag 解析:由于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Cu> Ag,因而加入的锌粉优先与AgN03 反应,只有锌粉完全反应后,铜粉才能与AgN03反应,否则不反应。“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锌粉尚未反应完,故铜粉不可能反应,所以滤渣的成分应选D。 小结:某金属能同时与多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或者多种金属能同时与一种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一般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相隔越远的越优先发生置换反应。 二. 优先中和原理 如果在溶液中能同时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和其他复分解反应时,一般是酸碱中和反应优先于其他复分解反应而进行。

2011年全国各地市中考最新化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2

2011年全国各地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认识几种化 学反应 2 (安徽巢湖市)5.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 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 (O农小ft总f* ?丧爪力附廉屮) B、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C、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D、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重庆重庆一中)7.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 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符合中和 反应原理的是( ) A ?工业上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混合制烧碱 B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C .蚊虫叮咬分泌的蚁酸可涂抹氨水消除 D .用稀盐酸洗净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 (重庆南开中学)12.在A + B = C + D的反应中,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 ) A .若C和D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C . 10 gA和15 g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D的总质量为 25 g D .若A、C为单质,B、D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四川内江市)3、将光亮洁净的铁丝浸入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溶 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 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这层物质是

( ) A. Zn B. Cu C. Zn 和Cu D. Fe 和Zn 11、在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四川内江市) ( )

A. (上海市模拟)32、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上海市模拟)34、在化学反应:2Mg + CO2点燃2MgO + C 中作还原剂的物质是 A、C B、Mg C MgO D、CO (上海市模拟)41、下图是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图中生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D、反应中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山东泰安市)5 .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A . Mn + H2SO4 = MnSO 4 + H2 f B . Mg + MnSO4 = MgSO4 + Mn C. Fe + MnSO4 = FeSO4 + Mn D . Mn + CuSO4 = MnSO 4 + Cu (辽宁锦州市)7?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 B. 在一定条件下,金属都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 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 铝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辽宁锦州市)12.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溶液质量增大;把X投入Z(NO3)2溶液中,得到X(NO3)2,溶液质量减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C. A、Cu B、Zn C Mg D、Ag

高中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全国各地市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分类汇编认识几种化学反应2

(安徽巢湖市)5.右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 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由原子构成 B 、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C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为原子 D 、该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重庆重庆一中)7.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符合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 .工业上用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混合制烧碱 B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C .蚊虫叮咬分泌的蚁酸可涂抹氨水消除 D .用稀盐酸洗净盛放石灰水的试剂瓶 (重庆南开中学)12.在A + B = C + D 的反应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若C 和D 为盐和水,则该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 .此反应可能是复分解反应 C .10 gA 和15 gB 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 、 D 的总质量为25 g D .若A 、C 为单质,B 、D 为化合物,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四川内江市)3、将光亮洁净的铁丝浸入硫酸铜和硫酸锌的混合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这层物质是 ( ) A .Zn B . Cu C .Zn 和 Cu D .Fe 和Zn (四川内江市)11、在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镁,下列图像中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pH 7 溶 液 的 质 量 /g 产生H 2 的质量 H 2SO 4 溶质 质量 分数

(上海市模拟)32、下列金属活动性最弱的是 A、Cu B、Zn C、Mg D、Ag (上海市模拟)34、在化学反应:2Mg + CO2 点燃2MgO + C 中作还原剂的物质是 A、C B、Mg C、MgO D、CO2 (上海市模拟)41、下图是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图中生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为N2 C、该反应使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 D、反应中生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山东泰安市)5.若金属锰(Mn)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铝和锌之间,则下列反应不正确的是 A.Mn + H2SO4 = MnSO4 + H2↑B.Mg + MnSO4 = MgSO4 + Mn C.Fe + MnSO4 = FeSO4 + Mn D.Mn + CuSO4 = MnSO4 + Cu (辽宁锦州市)7.下列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铁有良好的导热性,常用来制作炊具 B.在一定条件下,金属都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铝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是因为铝表面易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辽宁锦州市)12.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溶液质量增大;把X投入Z(NO3)2溶液中,得到X(NO3)2,溶液质量减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能是Z>Y>X B.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Z C.X、Y、Z可能依次是: Al、Fe、Cu

2018年高考化学真题与模拟类编:专题14-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含答案)

1.【2018新课标1卷】采用N2O5为硝化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硝化技术,在含能材料、医药等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Devil用干燥的氯气通过干燥的硝酸银,得到N2O5。该反应的氧化产物是一种气体,其分子式为___________。 (2)F.Daniels等曾利用测压法在刚性反应器中研究了25℃时N2O5(g)分解反应: 其中NO2二聚为N2O4的反应可以迅速达到平衡。体系的总压强p随时间t的变化如下表所示(t=∞时,N2O5(g)完全分解): t/min0408016026013001700∞ p/kPa35.840.342.5. 45.949.261.262.363.1 ①已知:2N2O5(g)=2N2O4(g)+O2(g) ΔH1=?4.4kJ·mol?1 2NO2(g)=N2O4(g) ΔH2=?55.3kJ·mol?1 则反应N2O5(g)=2NO2(g)+ 1 2 O2(g)的ΔH=_______ kJ·mol?1。 ②研究表明,N2O5(g)分解的反应速率() 25 31 210?min N O p kPa υ-- =??。t=62min时,测得体系中2 O p p O2=2.9kPa,则此时的 25 N O p=________kPa,v=_______kPa·min?1。 ③若提高反应温度至35℃,则N2O5(g)完全分解后体系压强p∞(35℃)____63.1kPa(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原因是________。 ④25℃时N2O4(g)2NO2(g)反应的平衡常数K p=_______kPa(K p为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计算 结果保留1位小数)。 (3)对于反应2N2O5(g)→4NO2(g)+O2(g),R.A.Ogg提出如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N2O5NO2+NO3快速平衡 第二步NO2+NO3→NO+NO2+O2慢反应 2018年高考试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一、判断题(正确请画“√”,错误的画“×”) 1.当温度接近0K时,所有的放热反应可以认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2.△S >0的反应,必定是自发反应。 3.对于一个反应如果△H>△G,则该反应必定是熵增的反应。 4.△Gθ值大,平衡常数Kθ值就愈大。 5.平衡常数K值越大,则反应速度越快。 6.对于△H<0的反应,提高温度速度常数k值减小。 7.对于△Hθ>0的可逆反应,提高温度平衡常数Kθ值增大。 8.NO的△f Gθm(298.15K)>0,空气中的N2和O2在常温常压下稳定共存。但在高温常压时 能发生反应,说明该反应是△Hθ>0, △Sθ>0的反应。 9.反应CO(g) = C(s)+1/2O2 (g)的△G>0,正向非自发,加入催化剂后降低了活化能,则反 应正向进行。 10.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进行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平衡条件体积和温度不变,则系统中 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不变。 11.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可逆反应,达平衡后改变系统中某组分的浓度或分压,平 衡不移动。 12.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保持总压力不变, 平衡不发生移动。 13.某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率α值增大,则在该条件下平衡常数K值也一定增大。 14.对于一个复杂反应,当总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为: △Gθ总=△Gθ1+△Gθ2 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θ总=Kθ1+Kθ2 15.单质的△f Gθm(298.15K)值一定为零。 16. 反应级数取决于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计量系数。 17. 自发进行的反应,一定具有较小的活化能。 18. 基元反应是指一步完成的简单反应。 19. 其它条件固定时,活化能小的反应,其反应速度快。 20. 化学平衡是指系统中正逆反应活化能相等的状态。 21. 反应的活化能越高,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就越小。 22.平衡常数Kθ值小于1,则△Gθ>0。 23.反应:2SO2(g)+O2(g) 2SO3(g),在一定条件下达成平衡,在该平衡系统中加入惰性气体,体积保持不变,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4.一定温度下,对于△υg=0的反应体系,改变平衡态容器的体积,平衡不发生移动。25.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商Q<K时,该反应正向进行。 26.对于△H>0的反应,一定是正向不自发的反应。 27.平衡常数Kθ值可以由该反应的ΔG值求得。 28.对于可逆反应2NO(g)+O2(g) 2NO2(g)达平衡后,加入惰性气体,保持体积和温度不变,系统总压力增加,而平衡向右移动。 29.对于放热反应来说,提高温度,在标准状态下该反应的△Gθ值一定减小。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第一节原电池 东湖高中易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深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三次理论分析使学生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产生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橘子电池的实验活动,体验建构模型的过程。通过Zn-CuSO4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兴趣,感受高效率原电池原理形成过程。通过双液双池模型的建构,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教学重点:盐桥概念的建立以及原电池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5、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分开在两极发生(分池、分液) 6、教法和学法:采用“实验探究—模型建构—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建构原电池模型,结合理论分析,不断深入认识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上的跨越。 二、教学过程 1、【引入】独立自学-------我复习我知道 环节一:教师引导学生从制作一个橘子电池开始复习必修2关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 学生活动一: 实验1:回忆水果电池的制作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取一瓣橘子,制作一个橘子电池。实验可供选择的材料:灵敏电流计、铜丝、锌条、导线、培养皿、一瓣橘子 【实验要求】要求以一瓣橘子制作一个橘子电池。分析这个原电池的正负极,电流流向,电子流向,离子移动方向等。原电池形成的条件 注意:锌片和铜片插进去不要拔出,等一会后观察指针偏转变化。 【小组实验】 【小组展示】 环节二:合作共学-----------提炼出原电池装置的模型。 教师引导:一瓣橘子盛有电解质溶液的烧杯。

几种典型化学反应装置

几种典型化学反应装置 化学反应装置可按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分为下列几类: 1.固-固加热反应的装置 用固态物质加热制得气态产物,一般选用硬质大试管,配上带有导气管的橡皮塞。操作步骤如下: (1)从便于收集气体和加热的情况出发调节好铁夹的高低,然后确定酒精灯位置。 (2)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3)将加好反应物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4)塞好导气管,调整试管的位置,使试管底部略高于口部。 (5)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反应物所在的部位加热,先加热前面的反应物,然后往试管底部移动。 (6)如果气体是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完毕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停止加热。此装置可用于制取氧气、氨气、甲烷等。 2.固-液不加热反应的装置 制取氢气、硫化氢气、二氧化碳气等。如需要气体的量大,而且要使气流和速度易于控制,可用启普发生器。如果所需气体量较少,为了安装方便可用简易装置。如用带导管的大试管或平底烧瓶加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配套组成,如果使用长颈漏斗的,必须注意把漏斗管的下端插入液面以下,封闭液面。

3.固-液加热反应的装置 固-液加热反应制取气体常用图5-11的装置,安装步骤如下: (1)将酒精灯放在铁架台上,根据酒精灯的位置,在它的上方固定好铁圈并放上石棉网。 (2)将装有固体反应物的圆底烧瓶(或蒸馏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安装好分液漏斗(或长颈漏斗)和导气管的橡皮塞塞在蒸馏烧瓶上。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经分液漏斗往烧瓶里加液体反应物,连接好集气装置后再行加热。 (5)实验完毕应先从水槽中取出导气管,然后停止加热。这一类装置可用以制取氯气、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气体。

2021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专题测试卷

2021届中考化学一轮复习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专题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已知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 .氧化汞???→加热汞+氧气 B .石灰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C .酒精+氧气????→点燃水+二氧化碳 D .木炭+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2.化学方程式不能提供的信息是( ) A .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反应 B .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C .哪些物质参加反应 D .化学反应的速率 3.如图是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2H 2+O 2点燃2H 2O B .S+O 2点燃 SO 2 C .CH 4+2O 2点燃 CO 2+2H 2O D .2CO+O 2点燃 2CO 2 4.下列叙述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在100 g 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30 g 过氧化氢和70 g 水 B .水结成冰前后,质量保持不变

C .50mL 水和50mL 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 D .1.2 g 碳与3.2 g 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4.4 g 二氧化碳 5.下列关于化学方程式225 4P+5O 2P O 点燃的读法,错误的是( ) A .在点燃的条件下,磷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 B .在点燃的条件下,4个磷原子和5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C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4个磷原子和5个氧气分子结合生成2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D .在点燃的条件下,每124份质量的磷和160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84份质量的五氧化二磷 6.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 .氢气+氧气点燃水 B .水通电氢气+氧气 C .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 D .二氧化碳+氢氧化钙→碳酸钙+水 7.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B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C .该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原子种类均没有改变 D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8.下列物质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 .NaNO 3、NaCl 、KNO 3、(NH 4)2SO 4 B .H 2SO 4、HCl 、AgNO 3、Na 2SO 4 C .KMnO 4、CuCl 2、Fe 2(SO 4)3、NaNO 3 D .K 2SO 4、NaCl 、K 2CO 3、NaOH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解题方法指导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2、电解池或原电池方程式的书写或电极反应式书写、新情景下陌生氧化还原型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3、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4、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以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5、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6、酸碱中和滴定的扩展应用(仪器使用、平行实验、空白试验、误差讨论) 7、Ksp的计算和应用 8、综合计算(混合物计算、化学式的确定、关系式法、守恒法在计算中的应用) 三、不同知识点的解题技巧 1、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或反应热计算 【方法指导】首先根据要求书写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产物并配平,其次在反应物和产物的后面括号内注明其状态,再次将目标热化学方程式与已有的热化学方程式比对(主要是反应物和产物的位置、系数),最后根据盖斯定律进行适当运算得出目标热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热△H,空一格写在热化学方程式右边即可。 注意:并非所给的热化学方程式一定都用到。 2、电解池或原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或电极反应式书写、新情景下陌生氧化还原型的离子方程式书写 【方法指导】首先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产物,其次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电子守恒配平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系数,再次配平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的系数,最后根据质量守恒添加并配平其他未变价物质的系数。 注意:一般未变价物质是酸、碱或水。 【方法指导】读懂题意尤其是相关示意图,分析电解池的阴极室和阳极室存在的阳离子、阴离子及其放电顺序,必要时根据题目要求还要考虑分子是否会放电。首先写出阴(阳)极室发生还原(氧化)反应的反应物和产物离子(分子),分析其化合价变化,标出其得失电子的情况,然后根据电荷守恒在左边或右边配上其他离子,左后根据质量守恒配上其它物质。注意:①并非放电的一定是离子,应根据题目要求及时调整。 ②用来配平电极反应式的离子(物质)应是电解池中含有的,而且前后不能矛盾。 3、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实验探究 【方法指导】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是关键。 4、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以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方法指导】①判断一个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两个直接标准是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保持不变,另外间接标准是“变量不变”即观察一个可逆反应的相关物理量,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若全部为反应物如何、全部转化为产物该物理量又如何,如果该物理量是可变的而题目说一定条件下保持不变即可认为该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另外也可以用Q与K比较(Q=K则处于平衡状态;Q<K未达平衡状态、v正>v逆;Q>K、未达平衡状态、v正<v逆)。 ②平衡移动的方向、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产率变化均可通过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的改变,平衡移动的方向加以判断,也可以通过平衡常数的计算得到。但要关注特殊反应的特殊性。 5、化学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方法指导】平衡常数的计算可用三段法即找出浓度可变的反应物、产物在起始时、转化的、平衡时的浓度,然后带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系数次幂的乘积与反应物系数

12无机及分析-第03章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带答案

第3章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1) 一、判断题: 1、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 ( × ) 2、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 √ ) 3、同一体系同一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 ( × ) 4、体系的焓值等于恒压反应热。 ( × ) 5、最稳定单质的焓值等于零。 ( × ) 6、由于C a C O 3分解是吸热的,所以它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负值。 ( × ) 7、体系的焓等于体系的热量 ( × ) 8、由于反应焓变的单位是kJ?mol -1,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不影响反应的焓变值。 ( × ) 二、计算题: 1、某汽缸中有气体1.20L ,在97.3 kPa 下气体从环境中吸收了800J 的热量后,在恒压下体积膨胀到1.50L ,试计算系统的内能变化ΔU 。 J 77110)20.150.1(103.97800V P Q W Q U 33=?-??-=-=+=-?? 2、根据Δ f H m Θ的值,计算下列反应的Δr H m Θ(298K ) 是多少: (1)H 2O (l )+ ? O 2(g ) H 2O 2(l ); H 2O (l ) + ? O 2(g ) == H 2O 2(l ); Δ f H m Θ/ kJ?mol -1 -285.8 0 -187.8 Δr H m Θ(298K ) = -187.7 - (-285.8 + ?×0) = 98 kJ?mol -1 (2)CH 4(g) + H 2O (g ) CO (g ) + 3 H 2(g )。 CH 4(g) + H 2O (g ) == CO (g ) + 3 H 2(g )。 Δ f H m Θ/ kJ?mol -1 -74.6 -241.8 -110.5 0 Δr H m Θ(298K ) = (-110.5 + 3×0) -(-74.6 – 241.8) = 205.9 kJ?mol -1

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三、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有机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即原子或原子团“有进有出”。 常见取代反应: ①烷烃的卤代 ②苯的卤代、硝化、磺化 ③卤代烃的水解 ④醇和钠反应 ⑤醇分子间脱水 ⑥酚和浓溴水反应 ⑦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 ⑧ 酯的水解反应 发生取代反应的基/官能团 2、加成反应:有机分子里的不饱和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成一种新有机物的反应,即原子或原子团“只进不出”。 目前学习到的不饱和碳原子主要存在于碳碳双键、碳碳三键、苯环、碳氧双键等基团中,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主要有烯烃、炔烃、芳香族化合物、醛等物质。其中烯、炔常见的加成物质是氢气、卤素单质、卤化氢和水。 醛常见的加成物质是氢气,而羧酸、酯、肽键中的碳氧双键一般不能加成。 3、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适当条件下,从一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水、卤化氢),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链或叁键)化合物的反应,即原子或原子团“只出不进”。 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有机物有:卤代烃、醇。 发生消去的结构要求:有机物分子中与官能团(—OH ,—X )相连碳原子的邻碳原子必须要有氢原子。 4、聚合反应 加聚反应:含有碳碳双链等的不饱和有机物,以加成的方式相互结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发生加聚反应的有烯烃以及它们的衍生物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缩聚反应:单体间的相互反应生成高分子,同时还生成小分子副产物(如H 2O 、 有机物 无机物/有机物 反应名称 烷,芳烃,酚 X 2 卤代反应 苯的同系物 HNO 3 硝化反应 苯的同系物 H 2SO 4 磺化反应 醇 醇 脱水反应 醇 HX 取代反应 酸 醇 酯化反应 酯 醇 酯交换反应 酯/卤代烃 酸溶液或碱溶液 水解反应 二糖、多糖 H 2O 水解反应 蛋白质 H 2O 水解反应 羧 酸 盐 碱石灰 脱羧反应

主题12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_最新修正版

主题12 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质量守恒定律 及化学方程式 (建议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 1. (2018本溪)关于化学反应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解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B. 化合反应一定是两种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 C. 置换反应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D. 两种化合物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2. 下列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石墨制成金刚石 B. 2 g H 2完全燃烧生成36 g H 2O C. 水变成汽油 D. 冰转化成干冰 3. (2018桂林)向原煤中加入适量生石灰制成“环保煤”,可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生石灰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 +m SO 2+O 2=== m CaSO 4,则m 的值是( ) A. 1 B. 2 C. 3 D. 4 4. (2019哈尔滨)下列有关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 A. 溶洞的形成 Ca(HCO 3)2=== CaCO 3+H 2O +CO 2↑ 分解反应 B. 酸雨的形成 CO 2+H 2O=== H 2CO 3 化合反应 C. 碳与灼热氧化铜反应 C +2CuO=====高温 CO 2↑+2Cu 还原反应 D. 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Al(OH)3+3HCl=== AlCl 3+3H 2O 复分解反应 5. 关于化学方程式C +H 2O=====高温 H 2+CO 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保持不变 B. 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氢气和一氧化碳 C. 每1份质量的碳和1份质量的水完全反应 D. 在点燃的条件下,碳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 6. (2019西宁)为及时发现燃气泄漏,常在燃气中加入少量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 2H 5SH),乙硫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 2H 5SH +9O 2=====点燃 4CO 2+2X +6H 2O ,下列关于X 的说法正确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1.某同学设计如下三个实验方案以探究某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方案一:如图1,在小烧杯里放一些除去氧化铝保护膜的铝片,然后向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稀硫酸,再插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温度由20 ℃逐渐升至75 ℃,随后,温度逐渐下降至30 ℃,最终停留在20 ℃。 方案二:如图2,在烧杯底部用熔融的蜡烛粘一块小木片,在烧杯里加入10 mL 2 mol·L-1硫酸溶液,再向其中加 入氢氧化钠溶液,片刻后提起烧杯,发现小木片脱落下来。 方案三:如图3,甲试管中发生某化学反应,实验前U形管红墨水液面相平,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U形管两侧红 墨水液面高低判断某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序号甲试管里发生反应的物质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 ①氧化钙与水左低右高 ②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充 分搅拌) ? ③铝片与烧碱溶液左低右高 ④铜与浓硝酸左低右高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方案二中,小木片脱落的原因是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则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

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右边。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可观察到U形管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6)方案三实验②的U形管中的现象为________,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答案】放热 2Al+6H+===2Al3++3H2↑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低于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金属与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铝片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6H+===2Al3++3H2↑,故答案为放热;2Al+6H+===2Al3++3H2↑; (2)方案一中,温度升至最大值后又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故答案为反应完全后,热量向空气中传递,烧杯里物质的温度降低; (3)方案二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得蜡烛熔化,小木片脱落,故答案为蜡烛熔化;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放热; (4)方案三中,如果甲试管里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装置中气体的压强增大,U形管里红墨水液面:左边低于右边,故答案为低于; (5)由方案三的现象得出结论:①③④组物质发生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如果放置较长时间,热量散失,装置中气体的压强与外界压强相等, 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故答案为放热;红墨水液面左右相平; (6)方案三实验②属于吸热反应,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故答案为红墨水液面左高右低;小于。 2.水合肼(N2H4·H2O)是一种强还原性的碱性液体,常用作火箭燃料。利用尿素法生产水合肼的原理为CO(NH2)2+2NaOH+NaClO=N2H4·H2O+Na2CO3+NaC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