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第五章章末总结

机械原理第五章章末总结
机械原理第五章章末总结

《第五章 轮系及其设计》知识总结

小组成员:何春江 陈彦智 陈肯

第一节 轮系的分类

根据轮系中各个齿轮的轴线位置相对于机架的关系,轮系可分为两大类。定轴轮系和周转轮系由这两种轮系组合成的轮系称复合轮系(或混合轮系)。

第二节 定轴轮系及其设计

本节将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定轴轮系的运动学分析,主要内容是讨论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2)定轴轮系的动力学分析,主要内容是讨论定轴轮系的传动效率计算。 一、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传动比k k k n n i 111==ωω。式中ω和n 分别表示轴的角速度和轴的每分钟转数。轮系的传动比计算,除了需要确定i 1k 的大小之外,还需确定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转向关系。 1)传动比大小的计算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等于组成该轮系的各级齿轮传动比的连乘积。传动比的大小等于各对相互啮合的齿轮中,所有从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与所有主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之比。即

积所有主动轮齿数的连乘积所有从动轮齿数的连乘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 2)定轴轮系输入、输出轴转向关系的确定

定轴轮系中各轮的转动方向以及输入、输出轴的转动方向可用标注箭头的方法来确定。两外啮合圆柱齿轮表示转向的箭头方向不是相背,便是相向;两内啮合圆柱齿轮表示转向的箭头方向总是一致的;相啮合的两圆锥齿轮转向的箭头方向不是同时指向节点,便是同时背离节点;蜗轮蜗杆传动方向可根据蜗杆螺旋线的旋向(右旋蜗杆用右手判断、左旋蜗杆用左手判断)和蜗杆的转动方向(用四个指头握住蜗杆、使四指尖的弯曲方向与蜗杆转动的方向一致,这时大姆指表示的方向为蜗轮不动时蜗杆旋进的方向。但因蜗杆被约束不能旋进,则在啮合点处蜗轮应沿蜗杆旋进的反方向运动)来确定蜗轮的转向。

对于所有齿轮轴线相互平行的定轴轮系,轮系中所有齿轮的转向相对于输入轴的转向,不是相同就是相反。因此由圆柱齿轮组成的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的大小及输出轴的转向关系可表示为: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1)m

所有主动轮齿数的连乘积

所有从动轮齿数的连乘

式中:m —轴全部平行的定轴轮系中外啮合齿轮的对数。

必须强调指出:如果输入轴与输出轴线不平行,则不能用正负号表示其转向关系,也不能用(-1)m 来计算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转向关系,而只能用画箭头的方法来确定各轮的转向

二、定轴轮系的传动效率计算

轮系传动的效率计算主要考虑轮齿的啮合损失、轴承的损失以及搅油损失。轮系传动效率的计算通常采用根据对各种齿轮机构实测所积累的数据定出一个概略的效率值,然后根据轮系组成的结构形式,按相应的方法进行计算。

表5-1 几种常用齿轮机构传动效率概略值表

类型

效率值

开式闭式

圆柱齿轮机构0.94—0.96 0.96—0.99 圆锥齿轮机构0.92—0.95 0.94—0.98 蜗轮蜗杆传动

自锁蜗杆单头蜗杆双头蜗杆多头蜗杆圆弧面蜗杆

0.30

0.50—0.60

0.60—0.71

——

——

0.40

0.70—0.75

0.75—0.82

0.82—0.92

0.85—0.95

整个轮系的效率取决于其齿轮机构的组合形式。

1)由齿轮机构串联而成的定轴轮系的效率等于各齿轮机构效率的连乘积。

2)由齿轮机构并联组成的轮系的效率不仅与各齿轮机构的效率有关,而且与各齿轮机构传递的功率有关。

3)混联轮系的效率分别按串联和并联分别进行计算后,将两部分的效率按串联方式来计算轮系的总传动效率。

第三节周转轮系及其设计

一、周转轮系及其结构分类

周转轮系的基本构件包括行星轮,、系杆、中心轮(或称太阳轮)。

周转轮系可以按两种方法进行分类:

1)按轮系的自由度分。自由度为1的行星轮系和自由度为2的差动轮系。

2)按基本构件的特点分。2K-H型周转轮系和3K型的周转轮系。

二、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采用反转法原理转化原周转轮系得到对应的转化定轴轮系,称为原周转轮系的转化轮系。于是可以按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来计算轮系中各构件的角速度和各构件间的传动比。周转轮系中各构件的角速度在转化前后的变化如下表。

构件序号 相对于机架的角速度

转化后的角速度

(即相对于系杆的角速度)

中心轮1 ω1 H H ωωω-=11

行星轮2 ω2 H H ωωω-=22

中心轮3

ω3 H H ωωω-=33

H

ωH

0=-H H ωω

三、行星轮系的传动效率计算

根据机械效率的定义,轮系的效率η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d

f d

f r r

N N N N N N -=+=

ηη或 式中:N d ——轮系的输入功率;N r ——输出功率;N f ——摩擦损失功率,

f r d N N N +=。

四、行星轮系设计的几个问题 (一)行星轮系类型的选择 (二)行星轮系各轮齿数的确定

行星轮系在设计时,轮系中各齿轮的齿数应满足以下四个条件:

(1)保证实现给定的传动比要求;

(2)保证两中心轮和系杆转轴的轴线重合,即满足同心条件;

(3)保证在采用多个行星轮时,各行星轮能够均匀地分布在两中心轮之间,即满足安装条件,以实现行星轮—系杆系统惯性力的平衡;

(4)保证多个均布的行星轮相互间不发生干涉,即满足邻接条件 (三)行星轮系的均载装置

周转轮系常采用“柔性浮动”的方法,使其自动调节各行星轮载荷的装置,称为均载装置。

五、 常用行星轮轮系的传动形式与特点

为便于行星轮轮系的设计与选型,提供常用行星轮轮系的传动形式与特点如表5-3所示。

表5-3 常用行星轮系的传动形式与特点

传动形式简图

概略值

特点传动比效率

最大

功率

KW

NGW (2K-H的负号机构)1.13

~

13.7

0.97

~

0.99

不限

效率高,体积小,重量

轻,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传动功率范围大,轴向尺寸

小,可用于各种工作条件,

在机械传动中应用最广。但

单级传动比范围较小。

NW

(双联行星轮的2K-H负号机构) 1~50

效率高,径向尺寸比

NGW型小,传动比范围比

NGW型大,可用于各种工作

条件。但双联行星轮制造、

安装复杂。

WW (双联行星轮外啮合的2K-H正号

机构)

1.2

~

10000

随传动

比增加

而下降

20

传动比范围大,但外形

尺寸及重量较大,效率很低,

制造困难,一般不用于动力

传动。当行星架从动时,传

动比从某一数值起会发生自

锁。

NGWN (3K-H)

500

100

结构紧凑,体积小,传

动比范围大,但效率低于

NGW型,工艺性差,适用于

中小功率或短期工作。

N (K-H-V)7~100

0.8

~

0.94

75

传动比范围较大,结构

紧凑,体积及重量小,但效

率低于NGW型,且内啮合

变位后径向力较大,使轴承

径向载荷加大,适用于小功

率或短期工作。

NN

(双联行星轮内啮合的2K-H正号

机构)

1700

随传动

比增加

而下降

40

传动比范围较大,效率

比WW型高,但仍然较低,

适用短期工作。当行星架从

动时,传动比从某一数值起

会发生自锁。

第四节复合轮系及其设计

复合轮系的设计主要讨论两个问题:1)复合轮系的结构设计及传动比计算;2)具有差动轮系的复合轮系中,输入功率的分流情况。

一,复合轮系的结构设计及其传动比的计算

图5-22 双重系杆型复合轮系

复合轮系按其结构的组成方式,可分为三种: (一)串联型复合轮系

显然整个复合轮系的传动比,是前后串联的基本轮系传动比的乘积。 (二)封闭型复合轮系的结构设计与传动比

将一个自由度为2的差动轮系,通过在该轮系中加入某种约束结构,以一定的函数

关系约束掉其中一个自由度,使之成一个自由度为1的系统。

对已有封闭复合轮系的运动分析与传动比计算,将差动轮系与封闭结构区分开来即可求出整个复合轮系的传动比。

(三)双重系杆型复合轮系

在基础轮系的系杆上还有一个带系杆的周转轮系,故称为双重系杆型复合轮系。要求解这种复合轮系的传动比,首先应将整个轮系加上(–ωH )反转,写出基础轮系1-2-(H )-5-6的传动比关系,然后将装在系杆上的行星轮系)(432'

h ---,视为相对于系杆H 的一级传动,其传动比为H

h i '2而包含在整个转化轮系的传动比H

i 16中即可。而H

h i '2就是将系杆H 视为机架时的2K-h 行星轮系的传动比。

*二、 封闭型复合轮系的功率流

封闭型的差动轮系常能实现用较小的机构外廓尺寸获得较大的功率传递 (一)作用在差动轮系三个基本构件上的转矩比

设作用在三个基本构件:中心轮1、3和系杆H 上的转矩分别为M 1、M 3和M H ,当轮系匀速运转在不计摩擦的条件下,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有: M 1+M 3+M H =0

H

H

H i i M M 13

13

31-=

(二)封闭型差动轮系中的功率流

在不计摩擦及其它因素引起的功率损耗的条件下,输入功率的大小与输出功率的大小相等,即N =-N H 。

复合轮系时应避免内功率流的出现。即应保证两分功率均匀输出功率(即两功率值均为负)。 流回至功率输入轴。因此,这类无级变速器当设计要求有较大调速范围时,应当充分注意内功率流对皮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影响,避免因机构过载而影响整个机构的正常运行。

第五节 轮系的功用

通过前面各节的讨论可以看出,轮系的功能与用途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获得大的传动比

2)在不改变传动比的条件下增大传动距离

3)实现分路传动

4)实现变速传动

5)改变输出轴的转向

6)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7)实现复杂的轨迹运动和刚体导引

8)在机构尺寸、重量较小的条件下实现大功率传动

*第六节少齿差传动简介

渐开线行星减速传动,当行星轮齿数与其啮合的内齿轮齿数相差很少时(称为少齿差传动),不但装配方便、体积小,而且传动效率高、传动比大、无需贵重金属铜。

(一)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

(二)摆线针轮传动

(三)活齿传动

(四)谐波齿轮传动

高中化学选修4 第四章知识点分类总结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原电池: 1、概念: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_______ 2、组成条件: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②电解质溶液③电极用导线相连并插入电解液构成闭合回路 3、电子流向: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4、电极反应:以锌铜原电池为例: 负极:氧化反应:Zn-2e=Zn2+(较活泼金属) 正极:还原反应:2H++2e=H2↑(较不活泼金属) 总反应式:Zn+2H+=Zn2++H2↑ 5、正、负极的判断: (1)从电极材料:一般较活泼金属为负极;或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从电子的流动方向负极流入正极 (3)从电流方向正极流入负极 (4)根据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流向正极,阴离子流向负极

(5)根据实验现象①__溶解的一极为负极__②增重或有气泡一极为正极 第二节化学电池 1、电池的分类:化学电池、太阳能电池、原子能电池 2、化学电池:借助于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3、化学电池的分类: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 一、一次电池 1、常见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锌银电池、锂电池等 二、二次电池 1、二次电池:放电后可以再充电使活性物质获得再生,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又叫充电电池或蓄电池。 2、电极反应:铅蓄电池 放电:负极(铅):Pb+SO 4 2--2e-=PbSO4↓ 正极(氧化铅):PbO2+4H++SO 4 2-+2e-=PbSO4↓+2H2O 充电:阴极:PbSO4+2H2O-2e-=PbO2+4H++SO 4 2- 阳极:PbSO4+2e-=Pb+SO 4 2- 两式可以写成一个可逆反应:PbO2 2H2SO42PbSO4 ↓+2H2O 3、目前已开发出新型蓄电池:银锌电池、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三、燃料电池

高中化学选修五(人教版检测)第五章章末系统总结Word版含答案

章末系统总结 (对应学生用书P91) 一、重点知识梳理 二、实验专项探究——酚醛树脂的制备 1.合成方法。 (1)酸催化。 在酸催化下,等物质的量的苯酚与甲醛反应,苯酚邻位或对位的氢原子与甲醛的羰基加 成生成羟甲基苯酚: 然后羟甲基苯酚之间相互脱水缩合成线型结构高分子:

(2)碱催化。 在碱催化下,等物质的量或过量的甲醛与苯酚反应,生成羟甲基苯酚、二羟甲基苯酚、 三羟甲基苯酚等,然后加热继续反应,就可以生成网状结构(也称体型结构)的酚醛树脂。 2.实验探究酚醛树脂的制备和性质。 1.实验室制取少量酚醛树脂的过程如下:在大试管中加入2.5 g苯酚,加入2.5 mL 质量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再加入1 mL浓盐酸,加热,等反应不再剧烈进行后,再加热一会儿,即可看到黏稠的近似固体的酚醛树脂。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加热的方式是________。 A.用酒精灯直接加热B.沸水浴 C.50 ℃~60 ℃水浴 D.用手微热 (3)本实验中还用到乙醇,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反应所属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制取酚醛树脂时,甲醛和苯酚在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沸水浴加热可制得线型结构的热塑性酚醛树脂,该树脂可溶于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乙醇清洗盛酚醛树脂的试管。 答案:(1)催化剂(2)B (3)清洗盛酚醛树脂的试管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总结教学教材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机械振动 (一)机械振动 物体(质点)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所做的往复运动就叫做机械振动,物体能够围绕着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必然受到使它能够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即回复力。回复力是以效果命名的力,它可以是一个力或一个力的分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 产生振动的必要条件是:a、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后要受到回复力作用。b、阻力足够小。 (二)简谐振动 1. 定义:物体在跟位移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研究简谐振动物体的位置,常常建立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原点的坐标系,把物体的位移定义为物体偏离开坐标原点的位移。因此简谐振动也可说是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跟位移相反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即F=-k x,其中“-”号表示力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 2. 简谐振动的条件:物体必须受到大小跟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的回复力作用。 3. 简谐振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有关机械运动的概念和规律都适用,简谐振动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周期性运动,它的位移、回复力、速度、加速度以及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三)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简谐振动是一种周期性运动,描述系统的整体的振动情况常引入下面几个物理量。

1. 振幅: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常用字母“A”表示,它是标量,为正值,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的大小表示了振动系统总机械能的大小,简谐振动在振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而总机械能守恒。 2. 周期和频率,周期是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频率是一秒钟内振子完成全振动的次数。振动的周期T跟频率f之间是倒数关系,即T=1/f。振动的周期和频率都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简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是由振动物体本身性质决定的,与振幅无关,所以又叫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四)单摆:摆角小于5°的单摆是典型的简谐振动。 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悬点,另一端拴一个小球,忽略线的伸缩和质量,球的直径远小于悬线长度的装置叫单摆。单摆做简谐振动的条件是:最大摆角小于5°,单摆的回复力F是重力在 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单摆的周期公式是T=。由公式可知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固有周期与振幅,摆球质量无关,只与L和g有关,其中L是摆长,是悬点到摆球球心的距离。g是单摆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在有加速度的系统中(如悬挂在升降机中的单摆)其g应为等效加速度。 (五)振动图象。 简谐振动的图象是振子振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象。所建坐标系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图象是正弦或余弦函数图象,它直观地反映出简谐振动的位移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要把质点的振动过程和振动图象联系起来,从图象可以得到振子在不同时刻或不同位置时位移、速度、加速度,回复力等的变化情况。 (六)机械振动的应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的分析 (1)物体在周期性的外力(策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频率在振动稳定后总是等于外界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2)在受迫振动中,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声音的共振现象叫做共鸣。 2机械波中的应用问题 1. 理解机械波的形成及其概念。 (1)机械波产生的必要条件是:<1>有振动的波源;<2>有传播振动的媒质。 (2)机械波的特点:后一质点重复前一质点的运动,各质点的周期、频率及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相同。 (3)机械波运动的特点:机械波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传播,振动的能量被传递,但参与振动的质点仍在原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没有随波迁移。 (4)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关系:v T f ==? λ λ 注:各质点的振动与波源相同,波的频率和周期就是振源的频率和周期,与传播波的介质无关,波速取决于质点被带动的“难易”,由媒质的性质决定。 2. 会用图像法分析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振动图像,例:波的图像,例: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的区别横坐标表示质点的振动时间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表征单个质点振动的位移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 表征大量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于平衡位 置的位移 相邻的两个振动状态始终相同的质 点间的距离表示振动质点的振动周 期。例:T s =4 相邻的两个振动始终同向的质点间的距 离表示波长。例:λ=8m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05章 曲线运动章末总结(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05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讲)(提升版) (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知识网络

※知识点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曲线运动的思维流程:(欲知)曲线运动规律――→ 等效 分解 (只需研究)两直线运动规律――→ 等效 合成 (得知)曲线运动规律。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正交的两个分运动的关系 (1)s=x2+y2——(合运动位移等于分运动位移的矢量和) (2)v=v21+v22——(合运动速度等于分运动速度的矢量和) (3)t=t1=t2——(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和同时性) 2.小船渡河问题的分析 小船渡河过程中,随水漂流和划行这两个分运动互不干扰,各自独立而且具有等时性。 (1)渡河时间最短问题:只要分运动时间最短,则合运动时间最短,即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渡河 时间最短,t min=d v船 。 (2)航程最短问题:要使合位移最小。当v水v船时,船不能垂直到达河岸,但仍存在最短航程,当v船与v合垂直时,航程最短。 3.关联物体速度的分解 在运动过程中,绳、杆等有长度的物体,其两端点的速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但两端点的速度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确定;二是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特别提醒: 关联物体运动的分解

1.常见问题:物体斜拉绳或绳斜拉物体,如图所示。 2.规律:由于绳不可伸长,绳两端所连物体的速度沿着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同。 3.速度分解方法:图甲中小车向右运动,拉绳的结果一方面使滑轮右侧绳变长,另一方面使绳绕滑轮转动。由此可确定车的速度应分解为沿绳和垂直于绳的两个分速度。甲、乙两图的速度分解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 【例题1】如图所示,以速度v沿竖直杆匀速下滑的物体A用轻绳通过定滑轮拉物体B,当绳与水平面夹角为θ时,物体B的速度为( ) A.v B. v sin θ C.v cos θD.v sin θ 【答案】D 【解析】将A的速度分解为沿绳子方向和垂直于绳子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得, v B=v sin θ,故D正确。 【针对训练】 如图所示,杆AB沿墙滑下,当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B端的滑动速度为v B时,求A端的滑动速度v A。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对于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 r):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素 一、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区 别含义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 联系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还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7个横行18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 机械波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 突破一波的图像反映的信息及其应用 从波的图像可以看出: (1)波长λ;(2)振幅A;(3)该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情况;(4)如果波的传播方向已知,可判断各质点该时刻的振动方向以及下一时刻的波形;(5)如果波的传播速度大小已知,可利用图像所得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求得各质点振动的周 期和频率:T=λ v,f= v λ。 [例1] (多选)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实线所示,从此刻起,经0.1 s波形图如图虚线所示,若波传播的速度为10 m/s,则() A.这列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这列波的周期为0.4 s

C.t=0时刻质点a沿y轴正方向运动 D.从t=0时刻开始质点a经0.2 s通过的路程为0.4 m 解析从题图可以看出波长λ=4 m,由已知波速v=10 m/s,求得周期T=0.4 s;经0.1 s波传播的距离x=vΔt=1 m,说明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t=0时刻质点a 沿y轴负方向运动;从t=0时刻开始质点a经0.2 s,即半个周期通过的路程为s=2A=0.4 m。 答案BD 突破二波的图像和振动图像的综合应用 对波的图像和振动图像问题可按如下步骤来分析 (1)先看两轴:由两轴确定图像种类。 (2)读取直接信息:从振动图像上可直接读取周期和振幅;从波的图像上可直接读取波长和振幅。 (3)读取间接信息:利用振动图像可确定某一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振动方向;利用波的图像可进行波传播方向与某一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 (4)利用波速关系式:v=λ T=λf。 [例2]如图所示,甲为t=1 s 时某横波的波形图像,乙为该波传播方向上某一质点的振动图像,距该质点Δx=0.5 m 处质点的振动图像可能是()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教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 《第五章曲线运动》章末总结★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重难点一、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曲线运动的思维流程:(欲知)曲线运动规律――→ 等效 分解 (只需研究)两直线运动规律――→ 等效 合成 (得知)曲线运动规律。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正交的两个分运动的关系 (1)s=x2+y2——(合运动位移等于分运动位移的矢量和) (2)v=v21+v22——(合运动速度等于分运动速度的矢量和) (3)t=t1=t2——(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时性和同时性) 2.小船渡河问题的分析 小船渡河过程中,随水漂流和划行这两个分运动互不干扰,各自独立而且具有等时性。 (1)渡河时间最短问题:只要分运动时间最短,则合运动时间最短,即船头垂直指向对岸渡河时间最短, t min=d v船。 (2)航程最短问题:要使合位移最小。当v水 v船时,船不能垂直到达河岸,但仍存在最短航程,当v船与v合垂直时,航程最短。 3.关联物体速度的分解 在运动过程中,绳、杆等有长度的物体,其两端点的速度通常是不一样的,但两端点的速度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确定;二是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特别提醒: 关联物体运动的分解 1.常见问题:物体斜拉绳或绳斜拉物体,如图所示。 2.规律:由于绳不可伸长,绳两端所连物体的速度沿着绳方向的分速度大小相同。 3.速度分解方法:图甲中小车向右运动,拉绳的结果一方面使滑轮右侧绳变长,另一方面使绳绕滑轮转动。由此可确定车的速度应分解为沿绳和垂直于绳的两个分速度。甲、乙两图的速度分解如图所示。 【典型例题】小船匀速横渡一条河流,宽200m,当船头垂直对岸方向航行时,从出发点经时间400s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处,求: (1)水流的速度; (2)若船头保持与河岸成某个角度向上游航行,使船航行的轨迹垂直于岸,则船从出发点到达正对岸所需要的时间. 【答案】(1)(2) 【解析】根据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时性,即可求解水流的速度;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得船在静水中速度,当船的合速度垂直河岸时,依据矢量的合成法则,求得合速度大小,从而求得到达正对岸的时间. (1)当船头垂直对岸方向航行时,从出发点经时间400s到达正对岸下游120m处,将运动分解成水流方向与垂直水流方向,再依据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那么设水流速度为 (2)由题意可知,设船在静水中速度为v c,则有: 当船头保持与河岸成某个角度向上游航行,使船航行轨迹垂直于岸,则合速度大小 因此船从出发点到达正对岸所需要的时间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总结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章末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参考答案:①向斜②内力作用③侵蚀作用④断层⑤三角洲平原⑥交通运输 [触摸高考] 主题一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 1.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D.降水多少 解析:岩石性质、地质构造和降水多少等对河床的侵蚀程度有很大影响,进而影响河床的形态;而通航里程不会影响河水对河床的侵蚀作用的强弱,进而对河床的形态影响不大。故选B。 答案:B 主题升华外力作用空间分布规律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和堆积地貌。 (2)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显著,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形成地貌差异。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主题二地质剖面图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读图,完成2~3题。

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甲处岩层向上倾斜为向斜,A错;甲处向斜槽部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山谷,C对,D错。故选C。 答案:C 3.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砂岩 B.花岗岩流纹岩 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 解析: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与周围岩石不同。读图,丙处岩层按顺序形成较晚,且没有侵入或切断的形态,是在地表沉积形成,可能是石灰岩、砂岩等沉积岩,A对。不可能是岩浆岩,B、C、D错。 答案:A 主题升华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1.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图1)、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图2)、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图3)等。 图1 图2 图3 2.判读内容。 根据地质剖面图主要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①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②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③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

第05章章末总结

ZHISHIHULIAMWANG 知识互联网 02 易错警示录 【例1】如图1所示,人在岸上拉船,已知船的质量为与水平面 的夹角为B时,船的速度为V,此时人的拉力大小为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错因分析1?人拉绳行走的速度即绳的速度,错误地采用力的分解法则,将人拉绳行走的 速度按图甲所示进行分解,水平分速度为船的速度,得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 ②项. 第五章章末总结 万 有 引 力 定 律 抛 休 运 动 与 圆 周 运 动 鸟错点iE找不准合运动、分运动,造成错误 图1 ①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VC0S 9②人拉绳行走的速度为韵 ③船的加速度为 Feos 9— F f m ④船的加速度为 F — F f m 2?错误地认为绳作用于船的拉力的水平分力即为错选④项. 有错必SJdlf钟氏鸣 m,水的阻力恒为F f,当轻绳 F,则此时(). v eos 错选

a t a 2 a 2 v 2 正确解析 船的速度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滑轮与船间的绳缩短,二是绳绕滑轮顺时针 转动,因此将船的速度进行分解如图乙所示,人拉绳行走的速度 v 人=VCOS 0,①对、②错; 绳对船的拉力等于人拉绳的力,即绳的拉力大小为 F ,与水平方向成 0角,因此Feos 0— F f 正确解析飞机在空中水平盘旋时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到重力和空气的作用 2 力两个力的作用,其合力提供向心力 F n = m*.飞机受力情况示意图如图乙所示, 根据勾股定 理得:F = , mg 2 + F n 2 = m - : g 2 + R 2. 答案 C 屯错点二 混淆同步卫星、近地卫星、地球赤道上物体 【例3】 如图3同步卫星与地 图3 心的距离为r ,运行速率为v i ,向心加速度为a 仁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 加速度为a 2,第一宇宙速度为 v 2,地球半径为 R ,则下列比值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③④ C . ①④ D .②③ 错因分析 解本题容易犯的错误是,不分青红皂白,由于思维定式,对近地卫星、同步 =ma ,得 a = FCOS 0 - F f ,③对、④错. 答案 C 【例2】 不能建立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 恒定速率 为g ,则此时空气对飞机的作用力大小为 2 V A . mR C . m 「+ R v 在空中水平盘旋(如图2 所示),其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 R ,重力加速度 (). B . mg g 2 -存 错因分析本题错误的原因:一是不能正确建立飞机运动的模型 (实质上是圆锥摆模型), 错误地认为飞机沿倾斜面圆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受力情况示意图如图甲所示,得出 F = .mg 2— F n 2 = m : g 2 — R ,错选 D ; 机的作用力就是向心力而错选 二是对飞机受力情况分析错误,错误地认为空气对飞 m v 2 ④也

教科版选修3-4 第2章 章末总结 机械波

章末总结

一、对波的图像的理解 从波的图像中可以看出: (1)波长λ;(2)振幅A ;(3)该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情况;(4)如果波的传播方向已知,可判断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以及下一时刻的波形;(5)如果波的传播速度大小已知,可利用图像所得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求得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T =λv ,f =v λ. 例1 (多选)一列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当波传到x =2.0m 处的P 点时开始计时,该时刻波形如图1所示,t =0.9s 时,观测到质点P 第三次到达波峰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1 A.波速为0.5m/s

B.经过1.4s 质点P 运动的路程为70cm C.t =1.6s 时,x =4.5m 处的质点Q 第三次到达波谷 D.与该波发生干涉的另一列简谐横波的频率一定为2.5Hz 答案 BCD 解析 简谐横波向右传播,由波形平移法知,各点的起振方向为竖直向上.t =0.9s 时,P 点第三次到达波峰,即为(2+14)T =0.9s ,T =0.4s ,波长为λ=2m ,所以波速v =λT =2 0.4m/s =5 m/s ,故A 错误;t =1.4s 相当于3.5个周期,每个周期路程为4A =20cm ,所以经过1.4s 质点P 运动的路程为s =3.5×4A =70cm ,故B 正确;经过4.5-2 5s =0.5s 波传到Q ,再经过2.75T 即1.1s 后Q 第三次到达波谷,所以t =1.6s 时, x =4.5m 处的质点Q 第三次到达波谷,故C 正确;要发生干涉现象,另外一列波的频率与该波频率一定相同,即f =1 T =2.5Hz ,故D 正确. 针对训练1 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t =0时的波形如图2所示,质点a 与质点b 相距1m ,a 质点正沿y 轴正方向运动;t =0.02s 时,质点a 第一次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由此可知( ) 图2 A.此波的传播速度为25m/s B.此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C.从t =0时起,经过0.04s ,质点a 沿波传播方向迁移了1m D.t =0.04s 时,质点b 处在平衡位置,速度沿y 轴负方向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可知波长λ=2 m ,周期T =0.08 s ,则v =λ T =25 m/s ,A 对;由a 点向上运动知此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B 错;质点不随波迁移,C 错;t =0时质点b 向下运动,从t =0到t =0.04 s 经过了半个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曲线运动(人教版)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曲线运动(人教版)这一章是在前边几章的学习基础之上,研究一种更为复杂的运动方式:曲线运动。这也是运动学中更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章的重难点就在于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考试的要求: 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曲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知识构建: 新知归纳: 一、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 1、定义:物体的运动轨迹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这个合力总能产生一个改变速度方向的效果,物体就一定做曲线运动。 (2)当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它的合力所产生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也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受力条件及初始运动状态共同确定的. 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物体运动的性质由加速度决定(加速度为零时物体静止或做匀速运动;加速度恒定时物体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

变化时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在曲线运动中,运动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切线的方向。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无论速度的大小变或不变,运动的速度总是变化的,故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4、曲线运动的轨迹:作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向的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是向圆心弯曲等。 ●曲线运动常见的类型: (1)a=0: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a 恒定:性质为匀变速运动,分为:①v 、a 同向,匀加速直线运动;②v 、a 反向,匀减速直线运动;③v 、a 成角度,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在v 、a 之间,和速度v 的方向相切,方向逐渐向a 的方向接近,但不可能达到。) (3)a 变化:性质为变加速运动。如简谐运动,加速度大小、方向都随时间变化。 二、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 ●合运动和分运动 当物体实际发生的运动较复杂时,我们可将其等效为同时参与几个简单的运动,前者——实际发生的运动称作合运动,后者则称作物体实际运动的分运动.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已知分运动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已知合运动求分运动,叫做运动的分解,这种双向的等效操作过程,是研究复杂运动的重要万法.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其运动规律为: (1)水平方向:a x =0,v x =v 0,x=v 0t 。 (2)竖直方向:a y =g ,v y =gt ,y=gt 2/2。 (3)合运动:a=g ,22y x t v v v +=,22y x s +=。v t 与v 0方向夹角为θ,tan θ=gt/v 0,s 与x 方向夹角为α,tan α=gt/2v 0. 平抛运动中飞行时间仅由抛出点与落地点的竖直高度来决定,即g h t 2= ,与v 0无关。水平射程s=v 0g h 2.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应用 (1)进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对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或求差.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如下原理:

九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全

九上生物知识点 一、食物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1、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能释放热量 2、不同点:体内氧化是一个缓慢的氧化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体外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过程,迅速地放出热量。 实验:测试食物能量的实验结论:花生仁(脂肪)是较好的能量来源。 热量价――每克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的产生的能量。 三大营养物质的热量价蛋白质:16.7千焦/克糖类:16.7千焦/克脂肪:37.7千焦/克 二、食物中的营养素及其作用 1、食物中的营养素主要有水、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粗纤维等7大类。 2、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1)糖类:①是人体细胞最重要的供能物质;②人体细胞的—种组成成分。 (2)蛋白质:①是细胞生长和修补的主要原料;②可以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部分能量;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3)脂肪:生物体贮存能量的物质。 (4)水:①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②各种生理活动的基础。 (5)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但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6)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除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人体均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7)粗纤维: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由纤维素组成,不能被消化吸收,但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等。 牙齿是人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能切割、撕裂、捣碎和磨细食物。人的牙的总数为28颗~32颗。

(1)牙的组成 牙冠——牙被牙釉质所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的交界处称为牙颈。 牙根——牙被牙骨质所覆盖的部分。 (2)牙的分类 ①从成分上分: 牙本质——构成牙的主要成分。 牙骨质——牙根的表面。 牙髓腔——由牙本质围成,内有牙髓,为富有神经、血管的结缔组织。 4.2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三类大分子物质最终消化产物。 ①淀粉 → 葡萄糖 ②蛋白质 → 氨基酸 ③脂肪 → 甘油与脂肪酸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具有的特点) ①小肠很长②内壁有许多皱襞③小肠内壁有绒毛④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⑤小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4、七大营养素在消化道被吸收的情况: 胃:酒精和少量的水 小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维生素、无机盐 大肠: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5、消化分为两类: 物理性消化:牙齿――切、撕、磨(咀嚼) 胃――搅拌 小肠――蠕动 胆汁――乳化作用 化学性消化:各种消化液中的消化酶的作用 实验: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实验方法:对照实验。 酶的特点:多样性、高效性、专一性 酶的催化条件:温度、PH 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 酶 (1) 酶的概念 (2) 酶的作用特点 (3) 酶缺乏或不足,会导致代谢紊乱,甚至出现疾病,如白化病。 ???? ????? ? ?????????? ???????????????? ???????? ?????盐酸和胃蛋白酶胃腺:分泌胃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肠腺:分泌肠液,含有小消化腺消化酶肝脏:分泌胆汁,不含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胰液,含有 有唾液淀粉酶等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大消化腺消化腺肛门大肠部位小肠:消化道中最长的部位胃:消化道中最膨大的 食道咽口腔消化道消化系统

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导读: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重要知识点 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⑴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⑵频率f: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 ⑶波速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波的干涉和衍射 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显著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 稳定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减弱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 判断加强与减弱区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画峰谷波形图,峰峰或谷谷相遇增强,峰谷相遇减弱。二是相干波源振动相同时,某点到二波源程波差是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增强,是半波长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高中物理选修3-4重要知识点 相对论的时空观 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是绝对的,空间与时间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相对论的时空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空间和时间都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 相对论的时空观更具有普遍性,但是经典物理学作为相对论的特例,在宏观低速运动时仍将发挥作用。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长尺短) 1.同时的相对性:指两个事件,在一个惯性系中观察是同时的,但在另外一个惯性系中观察却不再是同时的。 2.长度的相对性:指相对于观察者运动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的长度,总是小于物体静止时的长度。而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其长度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 1.简谐运动 (1)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2)简谐运动的特征:回复力F=-kx,加速度a=-kx/m,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总指向平衡位置. 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

(完整版)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保证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对绘制好的简图需进一步检查与核对(运动副的性质和数目来检查)。 2.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判断所设计的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是本章的重点。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目等于运动链的自由度数目。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错误会导致对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机械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准确识别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做出正确处理。 (1) 复合铰链 复合铰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时组成的运动副。 正确处理方法:k个在同一处形成复合铰链的构件,其转动副的数目应为(k-1)个。 (2) 局部自由度 局部自由度是机构中某些构件所具有的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的自由度。局部自由度常发生在为减小高副磨损而增加的滚子处。 正确处理方法:从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中将局部自由度减去,也可以将滚子及与滚子相连的构件固结为一体,预先将滚子除去不计,然后再利用公式计算自由度。 (3) 虚约束 虚约束是机构中所存在的不产生实际约束效果的重复约束。 正确处理方法:计算自由度时,首先将引入虚约束的构件及其运动副除去不计,然后用自由度公式进行计算。 虚约束都是在一定的几何条件下出现的,这些几何条件有些是暗含的,有些则是明确给定的。对于暗含的几何条件,需通过直观判断来识别虚约束;对于明确给定的几何条件,则需通过严格的几何证明才能识别。 3.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过程和机构的结构分析过程正好相反,前者是研究如何将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以组成新的机构,它为设计者进行机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后者是研究如何将现有机构依次拆成基本杆组、原动件及机架,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分类。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基本概念:速度瞬心、绝对速度瞬心和相对速度瞬心(数目、位置的确定),以及“三心定理”。 2.瞬心法在简单机构运动分析上的应用。 3.同一构件上两点的速度之间及加速度之间矢量方程式、组成移动副两平面运动构件在瞬时重合点上速度之间和加速度的矢量方程式,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解? 4.“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的应用条件。 5.构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以及构件上某点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6.哥氏加速度出现的条件、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确定。 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基本概念:“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 、“平衡力”或“平衡力矩”、“摩擦角”、“摩擦锥”、“当量摩擦系数”和“当量摩擦角”(引入的意义)、“摩擦圆”。 2.各种构件的惯性力的确定: ①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②绕通过质心轴转动的构件;

曲线运动知识点详细归纳

第四章曲线运动 第一模块: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夯实基础知识』 ■考点一、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即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性质 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物体做一般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物体只受重力,初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 可推广为物体做类平抛运动的条件:物体受到的恒力方向与物体的初速度方向垂直。 (3)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 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垂直于物体的速度方向,且合外力方向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即在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内) 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5、分类 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考点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⑴运动的等效性(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⑵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 ⑶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物体在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都按其本身的规律进行,不会因为其它方向的运动是否存在而受到影响。

第四章 电磁感应章末总结综合练习

第四章 电磁感应章末总结 知识点一 三定则、一定律的综合应用 (一)程序法(正向推理法) 例1.如图所示装置中,cd 杆光滑且原来静止.当ab 杆做如下哪些运动时,cd 杆将向右移动(导体棒切割磁感线速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 A .向右匀速运动 B .向右加速运动 C .向左加速运动 D .向左减速运动 练习1.(2017·全国卷Ⅲ)如图,在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中有一U 形金属导轨,导轨平面与磁场垂直。金属杆PQ 置于导轨上并与导轨形成闭合回路PQRS ,一圆环形金属线框T 位于回路围成的区域内,线框与导轨共面。现让金属杆PQ 突然向右运动,在运动开始的瞬间,关于感应电流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B .PQRS 中沿顺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C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逆时针方向 D .PQRS 中沿逆时针方向,T 中沿顺时针方向 (二)逆向推理法 例2.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两条光滑轨道上有可自由移动的金属棒PQ 、MN ,MN 的左边有一闭合电路,当PQ 在外力的作用下运动时,MN 向右运动,则PQ 所做的运动可能是( ) A .向右加速运动 B .向左加速运动 C .向右减速运动 D .向左减速运动 练习2.如图所示,金属导轨上的导体棒ab 在匀强磁场中沿导轨做下列哪种运动时,铜制线圈c 中将有感应电流产生且被螺线管吸引( ) A .向右做匀速运动 B .向左做减速运动 C .向右做减速运动 D .向右做加速运动 【小结】:1.规律比较: 2(1)应用楞次定律时,一般要用到安培定则。 (2)研究感应电流受到的安培力,一般先用右手定则确定电流方向,再用左手定则确定安培力的方向,有时班级: 姓名: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1、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比较 硅的化合物的转化 H2SiO3 Na2SiO3 SiO2 H2Si03+2NaOH==Na2SiO3+2H2O Na2SiO3+2HCl==2NaCl+H2SiO3↓ SiO2+2NaOH == Na2SiO3+H2O SiO2+Na2CO3高温 Na2SiO3+CO2↑ 2、液氯、新制的氯水和久置的氯水比较 新制氯水变质的原理:H2O+Cl2==HCl+HClO 2HClO==2HCl+O2↑

3、氯气的性质 4、二氧化硫的性质 2SO

5、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 6强酸制弱酸 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 CaCO3+2HCl==CaCl2+H2O+CO2↑Ca CO3+2H+==Ca2+++H2O+CO2↑ Na2SiO3+2HCl==2NaCl+H2SiO3↓SiO32-+2H+==H2SiO3↓ C a(C l O)2+2HCl== CaCl2+2HClO 2C l O-+2H+==2HClO 应用 (1) Na2SiO3溶液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变质 Na2SiO3+H2O+CO2==Na2CO3+H2SiO3↓SiO32-+H2O+CO2==CO32-+H2SiO3↓ Na2SiO3+2H2O+2CO2==2NaHCO3+H2SiO3↓SiO32-+2H2O+2CO2==HCO3-+H2SiO3↓ (2) 漂白粉在空气中变质 C a(C l O)2+H2O+CO2== CaCO3↓+2HClO C a2++2C l O-+H2O+CO2== CaCO3↓+2HClO (3) 实验室制SO2 Na2SO3+2H2SO4==Na2SO4+H2O+SO2↑SO32-+2H+==H2O+SO2↑ (3) 实验室制H2S FeS+H2SO4==FeSO4+H2S↑FeS+2H+==Fe2++H2S↑ (4)除杂质 CO2中混有SO2 SO2+2NaHCO3=Na2SO3+H2O+2CO2↑ CO2中混有HCl HCl+NaHCO3=NaCl+H2O+CO2↑ SO2中混有HCl HCl+NaHSO3= NaCl+H2O+SO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