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个)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愚公移山》)

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 两股战战。(《口技》)

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②所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①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观赏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②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①国都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两则》)

②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躬亲自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出师表》)

①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②如果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①计划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①归依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③聚集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①过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犯错误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到,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①美丽,容貌美好鸟相鸣。(《与朱元思书》)

②友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③hào喜欢,喜爱好为《梁父吟》。(《隆中对》)

①别号宅边有五棵柳,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②取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④宣称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河黄河饮与河、渭;河、渭不足。(《夸父逐日》) 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恨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患忧患;灾祸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口技》)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陈涉世家》

②体会,领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①恩惠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②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①有时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③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①到了及郡下。(《桃花源记》)

②如,比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尽头,极点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②非常初极狭。(《桃花源记》)

集鸟停息在树上沙鸥翔集。(《岳阳楼记》)

①计算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盘算,谋划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①增加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②益处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③虚报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假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①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②参与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①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②选拔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①引见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②召见,接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

③拜见子墨子见王。(《公输》)

①就要;将要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统率;率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陈涉世家》)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③将军,将领将尉醉。(《陈涉世家》)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

①渡口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①完,没有了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②全部取得利尽南海。(《隆中对》)

景日光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①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②接近,趋向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③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①经过居数月。(《塞翁失马》)

②居住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①举起,抬起举头望明月。(《静夜思》)

②发动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具

①详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全,都具答之。(《桃花源记》)

①极点以为妙绝。(《口技》)

②消失群响毕绝。(《口技》)

③极,很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①大约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②可以刿曰“未可。”(《曹刿论战》)

①爱戴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②爱恋仍怜故乡水(《渡荆门送别》)

寇入侵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公输》)类像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①面对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到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③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①命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②有名的,著名的有仙则名。(《陋室铭》)

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②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③才凡三往,乃见。羽、飞乃止。(《隆中对》)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④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⑤于是,就屠乃奔倚其下。(《狼》)

①忧愁,悲伤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②亲,亲属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③指示代词这、这片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④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不译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①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②期望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③期限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启开,打开启窗而观。(《核舟记》)

①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③尚且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①走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②生活困难,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③穷尽子子孙孙无穷匮。(《愚公移山》)

趋快走尝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

①离开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

②距离

③除掉

入进入,与“出”相对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

善善于,擅长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少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①旧读shēng,能承担,能忍受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①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②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诗》)

①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②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

③食物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使

①出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②命令,派遣,让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

③假使,假若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①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满井游记》)

②适合,适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①书写乃丹书帛曰。(《陈涉世家》)

②书信家书抵万金。(《春望》)

①展开柳条将舒未舒。(《满井游记》)

②伸展,松弛宾客意少舒。(《口技》)

①谁,哪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仔细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②动词,连接属引凄异。(《三峡》)

③类似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④下属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

①削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②损害满招损,谦受益

①“悦”的古字,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文体的一种爱莲说马说

①白色的素湍绿潭。(《三峡》)

②向来,一向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溯逆流而上沿溯阻绝。(《三峡》) 溯洄从之(《蒹葭》)

①热水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②shāng水大的样子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

涕眼泪临表涕零。(《出师表》)

徒只,仅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颓坠落夕阳欲颓。(《答谢中书书》)

①逃跑今亡亦死。(《陈涉世家》)

②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

③使……灭亡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

④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①没有微斯人。(《岳阳楼记》)

②稍微土膏微润。(《满井游记》)

放弃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介词,表示被动被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③动词,表判断动词,是谓为信然。(《隆中对》)

④动词,根据具体语境可表示多种意义(实词用法)。如:建造为坛而盟。(《陈涉世家》)

做酿泉为酒。(《醉翁亭记》)

作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⑤名词,心理活动,精神状态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①告诉,对……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

②说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为,是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④命名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①画着花纹皆披发文身。(《观潮》)

②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文采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④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鲜少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①朝向,对着眈眈相向。(《狼》)

②从前的,旧的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③趋向,奔向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隆中对》)效

①完成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②任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③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

谢道歉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①诚信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②确实谓为信然。(《隆中对》)

③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④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⑤实情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①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②修建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③培养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徐①慢慢的徐喷以烟。(《童趣》)

①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承认、同意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②上下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③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口技》)

④处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①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②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延邀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谒拜访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①留下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wèi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贻赠送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

夷平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①已经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②停止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③通“以”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①介词,用徐喷以烟。(《童趣》)

②介词,把以丛草为林。(《童趣》)

③连词,不译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④因为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⑤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便”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⑥凭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⑦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皆以美于徐公。(《邹忌

讽齐王纳谏》)

⑧如不以疾也。(《三峡》)

⑨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①不同不宜异同。(《出师表》)

②对……感到诧异父异焉。(《伤仲永》)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①交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①改变寒暑易节。(《愚公移山》)

诣拜访诣太守。(《桃花源记》)

①好处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②增加增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更加香远益清。(《爱莲说》)

①拉开弓丁壮者引弦而战。(《塞翁失马》)

②拉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

③引用引喻失义。(《出师表》)

盈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①在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童趣》)

②介绍出动作行为实行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给”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

③比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从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⑤向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⑥对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①告诉此中人语云。(《桃花源记》)

②话如有所语。(《核舟记》)

①连接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表示并列,可译为“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②给予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③通“举”,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④欣赏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狱案件小大之狱。(《曹刿论战》)

缘沿着,顺着缘溪行。(《桃花源记》)

越及,到越明年。(《岳阳楼记》)

再两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造往、到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①相当于“的”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二章》)

③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处所,可译为“他(它)”“他们(它们)”昂首观之。(《童趣》)

④补充音节,无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

⑥这种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①通“只”止有剩骨。(《狼》)

②停止一狼得骨止。(《狼》)

①作标记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②标记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③思想、志向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致得到;取得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逐竞争夸父与日逐走。(《夸父逐日》)

资资助、给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走跑几欲先走。(《口技》)

足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①终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②士兵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①成为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②创作,写作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③发出百千齐作。(《口技》)

④劳作,劳动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⑤做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⑥兴起盗窃乱贼而不作。(《大道之行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一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智子疑邻》 课文: 宋有富人,天雨(下雨)墙坏(毁坏)。其(他的)子曰:“不筑(修补),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老人fǔ)亦云(也这样说)。暮(晚上)而果(果然)大亡(丢失)其财,其家甚智(认为……聪明)其子,而(表转折,却)疑邻人之父。 1.本文选自战国末期着名思想家韩非的着作《韩非子》。 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家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4.写出文章的寓意: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告诉人们不能凭空随意猜疑或赞赏别人,要实事求是。) 《塞翁失马》 课文: 近(靠近)塞上之人有善(擅长,善于)术者(的人),马无故(原因,缘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都)吊(安慰)之,其父曰:“此何遽(就)不为(是)福乎(呢)”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富有)良马,其子好(喜欢)骑,堕(摔下)而折(折断)其髀(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拉)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此(这个人)独以(因为)跛(瘸腿)之故(原因,缘故),父子相保(保全)。 1.本文选自西汉(朝代)淮南王刘安编着的《淮南子》,此书又名《淮南鸿烈》。2.在文中括号内给加点字解释。 3.给全文翻译: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有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富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怎么就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去打仗。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这个人唯独因为瘸腿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4.下列各句加点的“之”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C )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②友人惭,下车引之③其邻人之父亦云 ④人皆吊之⑤故时有物外之趣⑥驱之别院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的用法

一、“之”的用法: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语文版初中必背文言文

语文版初中必背文言文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孟子》三则 【《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练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词练习 (附答案) 一.童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 癞.虾蟆: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 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 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文言文常用字的用法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②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⑤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二而日参省乎己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用作连词。做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四、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②余船以次俱进。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②夜以继日③秋以为期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忽魂悸以魄动。

(完整)语文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

语文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第一册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洒长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二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上 1、《论语》六则《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 古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文言文常用字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用字解释?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相当于“而且”,“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学而时习之”。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温故而知新。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译]:“假使全国的青年人如果真的都成为有为的青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曲肱而枕之 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之】 1.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汇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20、虽有嘉肴《礼记》---------------------------------------第五单元25、河中石兽纪昀---------------------------------------第六单元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10、木兰诗---------------------------------------------------- 第三单元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第六单元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 ?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文言文常见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有哪些用法?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 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 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 ⑷这,此。例: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 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③句读之不知。 ④何功之有哉?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和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 文言文和古诗词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第5课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第二单元·第10课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1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秦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三单元·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第四单元·第20课 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2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部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知识点梳理(WORD)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 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 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 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 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 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 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 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 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鲁庄公和曹 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 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 “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 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打了胜仗 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 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 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 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2.伐:攻打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4.间:参与5.鄙:鄙陋,指目光短浅6.安:养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21.鼓:击鼓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50首)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50首)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①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①?①:亻舌,音活,相会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3.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①。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①:日希,音西,干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②。②:氵矣,音四,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③。③:氵止,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4、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嘷动。鸡惊禽失。羣鸣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5、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 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二)指 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 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 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 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 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 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 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 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 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 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之"在文言文中常当代词.助词.动词用.其作用各不相同. 一.作代词 1.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 2.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 3.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 4.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 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二.作助词 1.定语的标志.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这里的[之"连结名词性 定语[百司"和中心语[职役".可译作[的".表示限制的偏正关系.此句可译为[代管百 官的职事呢?".<过秦论>中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两个[之"分别连结形 容词性定语[膏腴".[要害"和中心词[地".[郡".表示修饰的偏正关系. 2.补语的标志.如<捕蛇者说>中的[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之"在这里作补语的 标志.可译作[得".表示连结中心词[不幸"和补语[甚".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两个[之"都作 定语后置的标志.[之"字前是中心语.[之"字后是定语.此句可译为[蚯蚓(虽然)没有 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5.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 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 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 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之".接在主语[寡人"与介词结构[于国"之间.强调[于国"的意义.此句可译为[我对于治理 国家.可算是尽了心的了." 7.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如<劝学>中的[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嵌在时间词[须臾"的后面.协调音节.作词缀.此句译作[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谏逐 客书>中的[由此观之".这里的[之"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介之推不言禄".[宫之奇谏假道"中的[佚之狐".[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9.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如<病梅馆记>中的[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前一个[之"用在[病梅馆"这个专用名词中.不译. 三.作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