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第二章 正常人体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
1、上皮组织 定义:由大量排列紧密、结构规则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的细胞外基质组成。 上皮组织的一般特征:大量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外基质;有极性;没有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上皮组织的分布与功能:1、分布:分布于体表、管、腔、囊脏器的腔面、某些器官的表面、腺体等处。 2、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功能。 上皮组织分类: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2、被覆上皮的分类:①单层扁平上皮 表面:细胞呈不规则形或多边形,核椭圆,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边缘锯齿状,互相嵌合。 垂直面:细胞扁薄,保质少,核突向官腔。 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分布于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功能主要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有利于物质交换和液体流动,便于内脏器官活动。 ②单层立方上皮 表面:每个细胞呈六角形或多边形;垂直切面:立方形,核椭圆,位于中央。 分布于甲状腺、肾小管等处 具有吸收和分泌功能③单层柱状上皮 表面:多边形 垂直切面:细胞为柱状,核椭圆形,靠近细胞基地部。 分布于胃肠、胆囊和子宫等处 分泌和吸收功能④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锥形细胞和环状细胞组成,柱状细胞游离面有大量纤毛。 ⑤复层扁平上皮 皮肤表面的上皮细胞无核,大量角蛋白,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的浅层细胞有核,角蛋白少,称为非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⑥变移上皮 分布于膀胱及排尿管道 特点是细胞形状和层数随器官的变化而变化。
3、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㈠上皮细胞游离面1、微绒毛:微绒毛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向腔面伸出。2、纤毛: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突起,具有节律性摆动的能力。㈡上皮细侧面1、紧密连接 功能:具有增强细胞间紧密结合、封闭细胞间的游离面、防止细胞间的营养物质外泄等。2、中间连接 位于紧密连接的深部,呈连续带状环绕着上皮组织。功能: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还有粘着作用。3、桥粒 位于中间连接深部,呈斑状,大小不等。最牢固的细胞连接。4、缝隙连接 斑状,功能:细胞可借缝隙连接彼此进行某些小分子物质的离子交换,传递化学信息。并且次处电阻很低,有利于细胞间传递点冲动。 细胞连接不仅分布于上皮细胞,还存在于肌组织、神经组织及神经组织细胞间。四种细胞连接,若有两种连接同时存在,称连接复合体。㈢上皮细胞基地面1、基膜:上皮组织与深部结缔

组织之间的一层膜。对上皮细胞有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同时是半透膜,具有选择通透性,有利于上皮和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2质膜内褶 扩大了上皮细胞的基地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离子和水分的转运。3、半桥粒 结构为桥粒一半,有利于上皮细胞附着在基膜上。
4、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 腺体: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为腺。 外分泌腺一般由分泌部和导管两部分。分泌部主要由腺细胞构成,具有分泌功能。导管是直接连通与分泌部的上皮性管道,为排除分泌物的途径。 按腺细胞分泌物的性质,可分为浆液腺、粘液腺和混合腺。
5、结缔组织 ㈠结缔组织的特点:①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分基质和纤维。②细胞散在分布于细胞间质中,无极性。③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淋巴管。④来源于胚胎时期中胚层的间充质。⑤具有支持、连接、营养、保护、修复、防御等功能。㈡结缔组织的分类:1、固有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为胶体状):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脂肪组织。 营养组织(细胞外基质为液态):血液和淋巴液。
6、固有结缔组织 ㈠疏松结缔组织 是一种柔软、富有弹性和韧性、分布广泛的组织。有细胞、基质和纤维三种物质组成。1、基质:是一种均质状、半透明、不定形的胶样物质。组织液:不断循环与更新,供给细胞、组织营养物质与氧气,排出它们的代谢产物与二氧化碳。组织液是血液和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媒介。2、纤维:三种⑴胶原纤维:最多。HE成粉红色宽带状,交织成网。新鲜时呈白色,又称白纤维。化学成分为胶原蛋白。具有坚韧性,缺乏弹性。⑵弹性纤维:HE不易着色,纤维较细,排列散乱,常有分支。新鲜时呈黄色,又称黄纤维。化学成分为弹性蛋白。有良好弹性。⑶网状纤维:较细,有分支,交织成网。HE不显,银燃呈黑色,称嗜银纤维。化学成分与性质与嗜银纤维相同。3、细胞:数量少,种类多。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血细胞等。⑴成纤维细胞 结构扁平不规则形,有突起,侧观呈梭形,位于胶原纤维旁。HE染色浅,界限不清;核卵圆、色淡;核仁1~2个;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主要生成三种纤维和基质。⑵巨噬细胞 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内含大量溶酶体和吞噬体。具有吞噬和免疫防御功能。⑶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合成与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⑷肥大细胞:圆或椭圆,核小而圆。充满大量特殊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

织胺、白三烯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肝素——抗凝血,组织胺与白三烯——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引起过敏反应。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减弱过敏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