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研究方案

渭南市实验小学韩利娜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学困生”问题是每个班级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8%—10%,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目光,因此,对“学困生”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往往是因为别的孩子轻而易举能学会的东西,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我们老师没有等到或没有创造机会让这些孩子付出自己的努力时就给他们下了定论——他是“学困生”。实际上,这些孩子是最需要爱和帮助的,这里劝君千万莫弃“学困生”。素质教育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着眼于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加特长培养、落实于学生身心潜能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学校教育。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困生”的转化已被放到教育的越来越突出位置;事实上,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稳定一个班级局面、促进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以及成绩的全面提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在新形势下,我们界定的学困生是指目前存在的部分学业不良以及存在学习障碍的学生。其含义如下:第一,学困生是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班级的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第二,学困生是个别的,即班级中的绝对少数;第三,学困生的智力正常;第四,学困生的学业成绩处于暂时落后状态。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与先前经验建构新知,它倡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有效构建。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2、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认为:人类存在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与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着眼于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学困生”转化,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比较典型的有:

1、泉州市实验小学孙坚力老师在《有效转化学困生策略研究》中认为:转化“学困生”要做到以下五点:一要找原因,寻突破,消除厌学思想;二要相信你,你能行,激发学习兴趣;三要低起点,小目标,获得成功体验;四要一对一,请帮手,增加成功体验;五要反复抓,抓反复,养成良好习惯。

2、福州市琅岐实验小学陈师煊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应该做到“五心”即: 爱心、信心、细心、耐心、恒心。只有这样才能开启“学困生”的心灵之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3、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曾说过:“只有对人和人的本性彻底的、充足的、透彻的认识,根据这种认识,加以勤恳的探索,自然地得出有关爱护和教育所必须的其他一切知识以后,才能使真正的教育开花结果,欣欣向荣。”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要调动“学困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必须优化“学困生”的心理,使他们消除厌学的思想,才能取得成功。

4、美国的瓦恩布雷纳所著的《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提供了众多操作性极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从备课、上课到评价,从语言教学到各科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到情感、个性的发展,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到与家长的联系等等,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关心“学困生”的教师都能从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找到适宜的工作方法。

5、大量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存在:学习基础差;家庭原因;学校周边环境;班风校风;教师本身的影响等。主观上讲有: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习方法、策略运用不当;依赖心理强、逆反心理严重、学习习惯差等。在“学困生”的界定、学困生的特点、类型、学困成因及诊断等方面也取得不少研究成果,

但在如何帮助“学困生”开发自身的潜能,让他们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尚待深入的研究,而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调查数学学困生学习的现状。

2、分析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3、探索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转化“学困生”的途径与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6—2012.10)学习理论知识,主要阅读了《致力于没有差生的教育》、《教育心理学》、《陶行知教育名篇》,另外还阅读了许多有关转化学困生方面的论文。同时对学生的作业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就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设计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12.11—2013.1)整理、研究相关资料,对方案的可行性作出论证。设计出具体的策略,据此进行实证性研究,记录实施的过程和效果,并根据实施的情况和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策略,逐步形成研究体系。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2---2013.6)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实验情况,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形成详细、具体的研究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数学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数学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本人执教的五年级学生。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案例。

2、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论文。

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公开课教学设计。

4、课题研究报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