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西传

中国文化的西传
中国文化的西传

中国文化的西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人不仅创造了发达的物质文化和科技文化,而且在哲学、艺术、政治文化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和物质文化、科技文化一样,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在向海外传播的过程中给其他民族的文化带去了中国的智慧。实际上,以上所说的传播到海外的几项文化成果,只是择其要者,述其大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几乎中华民族创造的所有文化成就,从物质到精神,从生产到生活,从政治到艺术,从宗教到民俗等等,都或多或少、或远或近传播到海外,对世界各民族文化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影响。然而中华文化中容易西传的有如下内容:

造纸术:西汉先后出现絮纸和麻纤维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阿拉伯军队与唐军大战之后,阿拉伯将军齐雅德·伊本·萨里带着数千名唐军俘虏回到撒马尔罕。

就在这些被俘获的唐军士兵当中,有不少是造纸工匠。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发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在撒马尔罕专门设立了造纸作坊,请这些造纸工匠为阿拉伯帝国工作。

不久,这里开始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张,闻名于整个西方世界,被称为撒马尔罕纸。后来,阿拉伯人又请中国工人到报达(当时是阿拔斯王朝德国都),建立纸厂,从事造纸。这样,阿拉伯人就掌握了造纸技术。

中国的造纸术由此而被带到了中亚和西亚各地,在13世纪又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之后进一步传播到美洲等世界各地。

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带动人民根据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北宋时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裝于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南宋时随着中外海上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指南针传到了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随后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11世纪,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年。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随着中外贸易活动的发展,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

火药:火药的发明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唐朝时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火药已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南宋时又有所发展。

金朝火器制造业发达,曾用火器打败蒙古军队。我国的火药随着13世纪蒙古军队的西征而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人传入了欧洲。

四大发明向西传播到世界各地,从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突飞猛

进的发展,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天文学方面:传教士宋君荣在北京坚持作了36年的天文观测,直至逝世。他对中国各个朝代的天文历法及其使用情况,日月食的计算方法,各种天文观测以及天象记录等,作过系统的考察和研究。他的有关论述和天文观测结果,屡被欧洲天文学家所引用。他的著作为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西方学者所必读。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连续、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这令世人很为赞佩。

植物学方面:传教士卜弥格研究中国的植物颇下了一番功夫,1656年在维也纳出版了著作《中国植物志》,主要描述了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如槟榔、椰树、芭蕉、荔枝、龙眼、菠萝蜜、芒果、枇杷、胡椒等,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动物。这些内容曾收入介绍中国的图书中。传教士们还把他们在中国采集到的大量植物种子寄往欧洲,进行引种。中国的一些植物在法国、英国、德国、瑞典、荷兰等许多国家都成功地得到了移植。

在医药方面:卜弥格曾专门讲解过与欧洲诊断方法大不相同的脉诊,即通过把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当时,中国的脉学曾引起欧洲医学家的兴趣,而针刺术则被视为神奇之事。传教士们还很详细地记述过中国的种痘术。在清朝宫廷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服务长达四十多年的法国传教士巴多明,对中药曾有多年观察研究。他向法国科学院写信,详细描述过冬虫夏草、三七、大黄、当归、阿胶等药材,还寄去了样本。他们也很重视我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工程技术:在基歇尔神父1667年所编《中国事绩图说》中就有关于建筑、道路、桥梁以及印刷术等诸方面的记载,后来传教士们又特别把中国的活字排版和纸张制造方法对欧洲进行介绍。

瓷器:中国人是首先发明瓷器制造技术的,中国的瓷器早已大量出口,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令欧洲人赞美不已。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江西居住多年,一方面搜集和阅读中国有关瓷器制造的资料,一方面利用到景德镇布道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和多方询问。1712年他在信中描写了景德镇的地理、历史和现状,讲解了各种瓷器的制作方法。1722年他根据新的了解又写了第二封关于瓷器制造的信,对前一封信有修正和补充。这些有助于欧洲各国对中国的瓷器进行仿造。

白铜:在参加大地测量时,被派到云南的传教士见到了云南的特产镍白铜,其外观像银,具有很强的抗腐蚀性。18世纪中国的镍白铜开始出口到欧洲,深为欧洲人所喜爱,引导欧洲人开始了对这种白铜的研制,这是载入世界冶金史的一件大事。

纺织:传教士们根据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中有关栽桑、养蚕、纺织的方法的记载,以及他们对中国的纺织技术所做的大量调查,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养蚕技术和丝绸业。

漆器:中国的漆器曾使欧洲人着迷。传教士们曾对中国的漆和漆器做过考察,他们对漆和漆器的产地、漆树的生长、漆的采集和制备,以及漆器的制作工序等都向欧洲作了详细介绍。18世纪以后欧洲才有独立的制漆工业。

焰火:传教士们对中国的焰火制造工艺进行详细考察以后,确认中国的焰火技术要比欧洲的好,中国的焰火更为精美,于是他们把中国焰火所用的原料、各种配方和制作工艺都传播到了欧洲。

综上,容易西传的中国文化内容,主要是科学技术等器物层面。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方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走在世界前列。对落后地区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中学西传正是基于这种魅力。

中国在长时间内国家政治稳定,中央政府实力强大,国内各民族团结和睦,一心维护中央政府。为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统治者推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使文化的碰撞、交流、传播成为可能。

中国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发达的对外贸易,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颇有造诣。这些为中学西传奠定了基础条件。

西方自身比较落后,打心底地仰慕中国文化,对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奇的物品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社会各阶层争相学习并模仿中国文化。如:瓷器、丝绸、家具、糊纸等。

交通的发达:从中国到欧洲的路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丰富的物质产品和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入欧洲。

中西使节代表政府的相互往来更加巩固了双方的关系,也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商旅往来频繁,加深了中学西传的深度,拓宽了交流的广度。明清时期的来华传教士把中国文化更加系统地介绍到西方。

科学技术和物质产品能迅速丰富西方人的物质生活,给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进步,因此传播起来更容易些。

然而,中国文化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易西传的。如:

儒家思想,“礼治”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以上这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的儒家思想,与追求个性的西方文化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西传起来也就不易了。究其原因有:

中西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也就不一样。

经济、政治发展历程的不同,导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不同的特点。中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得到系统的发展与完善。西方的封建社会较短,文艺复兴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启蒙运动提倡理性、追求现世的幸

福。

三百年的工业化,是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得到长足发展。与中国的中央集权制文化差异明显。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文化以空前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开来。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也迅速传播开来。全球正掀起一股学习中国文化的浪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