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整理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整理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整理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影像学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1、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机治疗的医学学科。

内容:x线诊断(CR、DR、DSA诊断)、超声诊断、CT诊断及MRI诊断(简答回名解+内容)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血管造影时,通过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像,使血管清晰显示的成像技术。

3、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填空):屏蔽保护、距离保护、时间保护

4、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实际应用价值极大的复杂系统,其将数字化成像设备、高速计算机网络、海量存储设备和具备后处理功能的影像诊断工作站结合起来,完成对医学影像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后处理及显示等功能,使得图像资料得以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

@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

1、星形细胞瘤: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起源的肿瘤,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儿童多见于小脑。

影像一般规律:密度逐渐不均,边界逐渐不清,水肿逐渐明显,强化逐渐明显。

2、脑膜瘤:最常见的颅内脑实质外肿瘤。多发于中年女性。好发于脑表面有蛛网膜颗粒的部位,幕上多见,大脑凸面和矢状窦旁最多见,其次为蝶骨嵴、嗅沟及前颅窝底、鞍结节、小脑桥脑角等。

组织学分:为脑膜皮行、纤维型、砂粒体型、过度型型、血管瘤型等15型

CT表现:等或高密度,边界清楚,球形或分叶形,与大脑廉小脑幕颅骨相连,常有钙化,明显均一强化。

MR表现:等T1等T2信号,边界清,有包膜,强化明显,有“硬膜尾征”。

3、垂体瘤:鞍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为大腺瘤,<为小腺瘤。

]

大腺瘤CT表现:蝶鞍扩大,葫芦状等或高密度占位,邻近组织受压或侵及,强化明显,常有出血。

大腺瘤MR表现:等T1等T2信号,其它表现同CT。

垂体微腺瘤MR表现:增强早期呈不强化的低信号区。间接征象为垂体高度>8mm,上缘隆突,垂体柄偏移,鞍底下陷。

4、转移瘤:常见。以肺癌最多见,其次为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绒癌及胃肠道癌肿等。好发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灰白质交界处,也可见于小脑和鞍区。常为多发病灶,但有1/3为单发病灶。水肿多较明显,水肿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可有坏死出血、囊变等。

MRI特点:T1WI等或略低信号,小病灶信号多均匀,大病灶信号多不均匀,黑色素瘤,胃肠道分泌粘蛋白的肿瘤多为短T1高信号。T2WI多为长T2高信号,来自结肠的转移性腺癌、肺和乳腺癌多为短T2低信号。水肿明显,与病灶不成比例。强化明显,强化形式多样。脑外伤

1、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脑挫伤是外伤引起的皮质和深层的散发小血、脑水肿和脑肿胀;脑裂伤则是脑与软脑膜血管的断裂。两者多同时发生,故称脑挫裂伤。

CT表现:损伤区局部呈低密度改变;散在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

]

占位及萎缩表现;合并其他征象。

2、脑内血肿:指脑实质内出血形成血肿。

CT表现:平扫血肿为形态不规则的高密度肿块。2~4周血肿可为等密度,超过4周可为低密度。

3、硬膜外血肿: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脑膜中动脉常见;血液聚集硬膜外间隙,由于硬膜与颅骨内板附着紧密,故血肿较局限,呈梭形。

CT表现:平扫,表现为颅板下方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附近,不跨越颅缝。

4、硬膜下血肿: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CT表现:平扫: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合密度。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

增强扫描:扫描可看到远离颅骨内板的皮层和静脉强化,也可看到连续或断续

的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1、外伤病史。

2、CT显示颅骨下双凸形高密度,边界非常清楚。

3、MRI显示血肿形态与CT相仿。

CT和MRI均有确诊意义。

5、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多见,出血多位于大脑纵裂和脑底池;吸收快。

脑血管疾病

1、脑出血:自发性脑内出血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瘤、血管畸形等,以高血压性

脑出血常见。

⑴CT表现:

①急性期:血肿成边界不清的肾形、类圆形等均匀高密度影;周围水肿带宽窄不一,

局部脑室受压移位。

②吸收期:始于出血后3-7天,血肿缩小,密度减低,水肿带增宽

③囊变期:出血两个月以后,较大血肿吸收后常遗留裂隙性囊腔,伴不同程度脑萎缩。

⑵MRI表现

①急性期:等T1稍低T2,显示不如CT清楚

②亚急性和慢性期:T1W1和T2W2均为高信号

}

③囊变期:囊肿完全形成时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周边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致

低信号环,此期比CT敏感。

2、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居首位。

⑴缺血性梗死

CT:①平扫: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脑梗死在24小时内,CT检查可不被发现,24小时后CT检查可显示清楚的低密度区,其特点是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其大小和形态与闭塞的血管有关。

②增强:见脑回状强化。1-2个月后,成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腔,且不再强化。

MRI:①发病后1小时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随之出现长T1长T2异常信号。

②DWI表现为高信号。

③MRA显示脑动脉大分支的闭塞。

[

⑵出血性梗死:常发生在缺血性梗死一周后,CT表现为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应加重。MRI梗死区内出现短T1高信号灶。

⑶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缺血性坏死。

10-15mm大小,好发于基底节区、丘脑、小脑和脑干。

CT:平扫底节区或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无明显占位表现,可多发。

MRI:比CT更敏感,能发现CT上难以发现的小病灶。

3、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是颅内血管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表现为某一区

域的血管异常增多;AVM,最多见;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

毛细血管扩张征。

<

CT表现:①局灶性混杂密度多呈团块状或片状,亦可呈点状、线状影;散在点状钙化;无水肿及占位效应;脑萎缩;可合并出血;

②增强扫描:血管团强化,可见异常迂曲扩张的血管。

AVM的MRI表现:引AVM由于血管流空效应,在T1WI、T2WI呈无信号迂曲成团的畸形血管影,呈葡萄状或蜂窝状。有出血或血栓钙化,则呈混杂信号;病灶周围可见局限性脑萎缩和软化灶形成。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呈高信号。

MRA可清晰显示供血动脉、迂曲血管团、流静脉。

第三章、头颈部

1、视神经胶质瘤:发生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儿童多见,在成人具有恶性倾向。

*

超声:视乳头水肿,视神经梭形肿大

CT:视神经增粗,视神经管扩大,轻度强化

MRI:长T1、明显长T2信号影,明显强化,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2、外伤和异物:分为金属性、高密度非金属性异物和低密度非金属性异物

超声检查:强回声,三角形回声

X-线片:用于异物定位

CT:不同类型异物成不同CT密度

MRI:金属异物禁作;非金属异物:低信号

3、眼眶骨折和视神经管骨折

眼眶骨折分:爆裂骨折,直接骨折,复合型骨折

CT:骨皮质中断,粉碎,移位,血肿形成,眼肌增粗;

CT:MRP及三维重建

X-线、MRI、超声:运用较少,作用不大

★4、鼻咽癌

①大多于40~60岁发病,鳞癌多见,男多于女,血涕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②CT扫描早期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两侧咽腔不对称,严重时咽腔狭窄,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间隙变窄或消失

③病变部位见到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楚,呈浸润性生长,局部骨质可有破坏

④MRI长T1,长T2信号,增强中度强化。对放疗敏感

⑤淋巴结转移常见

第四章、呼吸系统

1、肋骨的先天变异: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2、肺叶间裂的变异:奇叶副裂(选择)

★3、肺门(hilum of lung):正位胸片上两肺中野内带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及淋巴组织的总合投影,通常左肺门比右肺门高1~2cm。

4、肺纹理(lung marking):在正常充气的肺野,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由肺动脉、肺静脉组成,主要是肺动脉及其分支,支气管及淋巴管及少量间质组织也参与肺纹理的形成。

5、肺叶和肺段(选择)

★6、纵隔六分区法(简答):

1)前纵隔:位于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及气管之前的狭长三角区。

2)中纵隔:心脏、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占据的区域。

3)后纵隔:食管以后及胸椎旁的区域。

4)"

5)中、后纵隔的分界:食管前壁。

6)上、下纵隔的分界: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4胸椎下缘水平线。

7、淋巴结:正常短径≤10mm,≥15mm的淋巴结为病理性

肺叶及肺段支气管与相应肺动脉分支血管的相对位置、伴行关系及管径的大小教为恒定,肺动脉分支的管径与伴行的支气管管径相近。(判断支气管扩张)

8、阻塞性肺气肿X线表现(简答):

①胸廓呈桶状,肋骨走行变平,肋间隙变宽;膈低平;

②两肺野透光度明显增强,肺纹理明显稀疏变细。可见单发或多发的肺大泡;

③心影狭长而呈垂位心型。

8、阻塞性肺不张X线表现(简答):

①一侧性肺不张:一侧肺密度均匀增高,胸廓塌陷,纵隔移向患侧,肋间隙变窄,膈肌抬高,健侧肺呈代偿性肺气肿表现。

②肺叶不张:纵隔及肺门移位;邻近肺叶代偿性肺气肿;肺叶体积缩小移位并密度增高;相邻叶间裂呈向心性收缩移位。

③肺段不张:单纯肺段不张不常见;后前位一般呈三角形致密影,基底向外,尖端指向肺门;肺段缩小。

④小叶不张:为多数终末细支气管被粘液阻塞所致,表现为多数小斑片状致密影,与邻近的炎症不易区分,多见于支气管肺炎。

9、★空洞:肺内病变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并经引流支气管排出后形成

病因:结核、炎症、肺癌、真菌

分类:薄壁空洞、厚壁空洞、虫蚀样(无壁)空洞

.

病理:洞壁由纤维组织、坏死组织、肉芽组织、肿瘤组织组成

★10、空腔:与空洞不同,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 气囊等都属于空腔。

11、支气管扩张症CT 是支扩的最佳检查方法(选择):支气管壁增厚,管腔增宽,在距胸膜下边缘3cm 的肺周边也见到支气管;扩张的支气管表现为“轨道征”,“印戒征”或呈静脉曲张型—支气管呈串珠状改变的扩张;囊状扩张,见多发含气囊肿,液平面最有特征;支气管黏液栓,表现为棒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呈“指状征”

12、大叶性肺炎X 线表现(简答)

1)早期(充血期):可无阳性发现,或肺透光度略低,肺纹理增多 模糊

2)实变期 (红色灰色肝变期):以肺叶或段分布的均匀致密影,

(

实变影中可见“空气支气管征”

3)消散期:实变区的密度降低,从病变边缘开始,病灶分散呈不规则的斑片状影,

最后恢复正常

第五章、循环系统

1、心脏三位相检查:常规投照为立式后前位,可加照左前斜位或左侧位(需口服钡剂),简称心脏三相位检查。

正常心脏形态可分为横位心、斜位心和垂位心

正常人的心胸比率≦

[

在MRI 上心包超过4mm 认为增厚。

2、心脏外形异常:二尖瓣型、主动脉型、移行型、普大型

其他:靴形心、8字心、怪异形

3、心包积液:正常情况下,心包腔内有少量液体;如液体量超过50ml ,即为心包积液。 ~ ★判断肺门动脉扩张的标准为右下肺动脉主干主干直径在成人需超过,在儿童需超过胸锁关节水平气管横径。

心胸比率= 心脏横径 T1+T2 胸廓横径 T

正常上限 ~ 轻度增大

/ ~ 中度增大 > 重度增大

4、Kerley线:间质性肺水肿出现间隔线即Kerley线,以B线最常见,表现为肋膈角区长2-3cm,宽1-3mm的水平线样致密影。

5、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6、法洛四联症的基本畸形:右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肺动脉瓣或瓣下狭窄);

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7、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与冠状动脉功

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冠心病。

8、原发性心肌病:是指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性

心肌病,以扩张型心肌病较为常见。

9、主动脉夹层(AD):是主动脉内膜和部分中层撕裂,血流经破口灌入,使主动脉壁中层

分离形成血肿或“双腔”主动脉,即扩张的假腔和受压变形的真腔。

'

第六章、消化系统与腹膜腔

1、食管和胃肠道在X线造影下轮廓的改变:

①充盈缺损: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向内凹陷的表现,为腔壁局限性肿块向腔内突出,造成局部钡剂不能充盈所致。

②龛影:指钡剂涂布的轮廓有局限性外突的影像,为消化性溃疡及肿瘤坏死性溃疡形成的腔壁凹陷,使钡剂充填滞留其内所致。轴位观溃疡呈火山口状。

③憩室:表现为向壁外的囊袋状膨出,有正常黏膜通入,与龛影不同。

食管前缘可见三个压迹,由上到下依次为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压迹。

!

胃的形状:胃形态分为四种类型:牛角型, 钩型, 瀑布型,无力型.

口服钡剂小肠造影:空肠常显示为羽毛状影像。空肠和回肠间没有明确的分界。

★2、食管癌影像学表现的X线表现:

①黏膜皱襞破坏,代之以肿瘤表面杂乱不规则的影像;

②管腔狭窄,表现为局限性狭窄,管壁僵硬,钡剂通过受阻,其上方食管扩张

③充盈缺损,肿瘤向腔内突出,造成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

④不规则的龛影;

⑤受累段食管局限性僵硬。以上表现常不同程度地同时存在。

3、食管静脉曲张影像学表现:蚯蚓状、柔软

4、胃溃疡:

直接征象:龛影。龛影口部常有一圈粘膜水肿所造成的透明带,是良性溃疡的特征,依据其范围而有不同的表现:①黏膜线:为龛影口部一光滑整齐的透明带,宽1~2mm;

②项圈征:为龛影口部的透明带,宽~1cm,如一个项圈;

③狭颈征:龛影犹如一个狭长的颈。

★5、胃良、恶性溃疡的鉴别

良性恶性

龛影边缘光滑不规则,有多个尖角

-

龛影位置胃轮廓外胃轮廓内

龛影周围黏膜线,项圈征,不规则环堤,指

狭颈征压迹样充盈缺损

黏膜皱襞均匀性纠集中断、破坏

附近胃壁柔软,有蠕动波僵硬陡直,蠕动消失

6、肝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均匀低密度,边缘较清晰,占位征象不明显。

增强扫描(典型):动脉期呈明显边缘性小灶性强化;延迟期病灶逐渐向心性充填,和周围肝脏呈等密度。(早出晚归、农村包围城市)

^

直径不超过3cm的单发结节,或2个结节直径之和不超过3cm的结节,称为小肝癌。

胆总管:长约4~8cm,内径~

7、胆系先天性发育异常分型(可简答,可选择):

Ⅰ型:最多见,为胆总管呈囊状或梭形扩张,常称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Ⅱ型:为胆总管单发性憩室,可与胆总管相通或不通;

Ⅲ型:为胆总管十二指肠壁内段囊状扩张;

Ⅳ型:为肝内,外胆管多发囊状扩张,或肝外胆管多发囊状扩张;

Ⅴ型:为多发肝内胆管囊状扩张,也称Caroli病。

<

8、肠梗阻(选择):是肠内容物运行障碍性疾病,为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有无肠梗阻;若有梗阻则应进一步明确梗阻的类型,并确定梗阻的位置及病因。一般分为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3类。

单纯性小肠梗阻:病因:蛔虫、肠道肿瘤、胆石等机械性因素致肠道通畅障碍

绞窄性小肠梗阻:

①机械性因素致肠道通畅障碍同时伴有血液循环障碍;病因:扭转、内疝、套叠、粘连。

②闭袢性肠梗阻,肠腔内充满液体,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肿块,称为“假肿瘤”征。

③如充气闭袢肠管呈“U”形,形态上类似咖啡豆,称为“咖啡豆”征。

第七章、泌尿生殖系统与腹膜后隙

1、超生通常作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肾上腺和腹膜后间隙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能够发现大多数疾病,且通常能做出准确诊断。

2、输尿管三个生理狭窄:1)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2)通过骨盆缘处;

3)进入膀胱前(入膀胱开口处)

3、马蹄肾:双肾上极或下极融合,状如马蹄。肾轴由外上斜向内下;肾盂位于腹侧,肾盏指向背侧。

4、阴性结石:泌尿系统结石的成分不同,含钙量亦不同,X线检查时密度有很大差异。约90%结石可由X线平片显示,称为阳性结石;有少数结石,如尿酸盐结石难在平片上显示,称为阴性结石。

5、肾自截:肾结核晚期,出现钙盐沉积,发生局部钙化,甚至全肾钙化称为肾自截

<

6、肾透明细胞癌CT影像表现(问答)

①平扫:肾实质内肿块,较大突出肾外。

②增强:皮质期: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中央可有坏死区。

实质期和排泄期:肿瘤实质成分呈较低密度。

③肿瘤向外侵犯,肾周筋膜增厚;肾静脉瘤栓,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

可伴有肾门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④其他类型相对乏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各期均有强化,但程度较低。

7、肾上腺意外瘤:指临床上无明确肾上腺功能异常表现,而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影像学检查是所意外发现的肾上腺肿块。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

8、精囊角:两侧精囊前缘与膀胱后壁之间为尖端向内的锐角形低密度脂肪间隙,称为精囊角。

9、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移行带,前列腺癌70%发生于周围带,20%发生于移行带和中央带。

10、库肯勃瘤:卵巢转移瘤可来源于体内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其中来自消化道印戒细胞的肿瘤常称为库肯勃瘤。

11、卵巢囊肿影像学表现

1)类型:卵泡囊肿、黄体囊肿和黄素囊肿

2)CT:圆形、薄壁、均匀水样密度。

3)MRI:T1低、中、高信号;T2 明显高信号。

4)增强:均无明显强化

12、子宫肌瘤

平片及造影:盆腔平片能发现子宫肌瘤的堆积粗颗粒状钙化

较大肌瘤产生的盆腔肿块影。

CT检查:平扫:可显示子宫体积增大;不易显示肿瘤境界;

可发现囊变变性区增强,呈不同程度强化;若发现钙化可确诊

MRI检查:可发现小至3mm肿瘤肌瘤,边界清楚;T1WI 类似子宫肌信号;T2WI 呈明显均一低信号,有特征性;(较大的肿瘤如有囊变、坏死,瘤体内可有混杂信号);Gd-DTPA 增强不均一的强化;

13、早期妊娠:指受孕至第13周末。超声表现见书

14、前置胎盘

-

1)边缘性前置胎盘:胎盘下缘达子宫颈内口;

2)部分性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有部分胎盘覆盖;

3)完全性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完全为胎盘覆盖。

15、正常位置的节育环一般在耻骨联合上2~6cm ,中线两侧3cm范围内。

超声检查具有方便、价廉、无放射性辐射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广泛。通常作为泌尿、男性生殖系统、肾上腺和腹膜后间隙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技术。

腹部平片KUB:可见两肾的轮廓,右肾略低于左肾。肾轴:内上向外下。

'

第八章、乳腺

1、乳腺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目前乳腺影像检查主要以x线摄影以及超声检查为主,其间具有较好的优势互补性,已成为乳腺疾病检查的最佳组合;MRI和CT为主要补充方法。

2、乳腺基本病变的X线特点:

1)肿块:良性肿块:边缘整齐,锐利呈类圆形,密度均匀;

恶性肿块:边缘模糊不清,有长短不一的毛刺;

2)钙化:良性:较粗大、呈条状、新月形、环形,密度高、分散;

恶性:细砂样、粗细不均、浓淡不一、密集;

3)结构扭曲,不对称影,大导管征,晕圈征;

.

4)皮肤局限性增厚、凹陷:多见于恶性肿瘤,或手术后瘢疤所致;

5)乳头内陷:见于恶性肿瘤,或发育不良;

6)血管增粗、迂曲:多见于恶性肿块。

3、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X线

首选X线,MRI是重要的辅助方法

1)X线(重点):表现包括肿块、钙化、肿块伴钙化、结构扭曲或结构扭曲伴钙化等

①肿块是乳腺癌常见的X线征象,在脂肪型乳腺显示率高,而在致密型乳腺显示率则相对较低。

②钙化:钙化可单独存在,也可存在于肿块内或外。钙化的形态和分布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重要证据。

③部分乳腺癌亦可表现为乳腺结构扭曲或局限性不对称致密。

④此外,还与乳腺癌相伴随的异常征象包括导管征、血供增加、皮肤增厚和局限凹陷、乳头内陷和淋巴结增大等。

第九章、骨关节和软组织

1、(选择)X线检查:检查方便费用低廉是骨、关节疾病常用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CT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隐匿性骨折;细小钙化;三维重建

MRI检查:早期病变的发现及范围;细小钙化、骨化显示差;关节腔内

变化(滑膜、韧带等)首选检查方法

;

2、骨龄:在骨的发育过程中,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骨骺与干骺端愈合的时间及其形态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以时间来表示即骨龄。

3、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均较少,比例正常。广泛性见于老年、绝经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局限性见于骨折、炎症、肿瘤

4、骨质软化: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矿物质含量减少。

5、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造成骨组织的消失。破坏原因可由病变组织本身或由其引起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所致。

6、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多增粗。成骨增多、破骨减少。

7、骨膜增生:又称骨膜反应,是因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跃,形成骨膜新生骨。

8、骨膜三角(Codman三角):若引起骨膜增生的病变进展,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与骨皮质间呈三角形改变,称骨膜三角。

9、骨质坏死: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的中断。

)

10、儿童骨折的特点(每年都考):①骺离骨折②青枝骨折

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长骨,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通过骺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

青枝骨折:儿童骨骼柔韧性大,不完全骨折,局部骨皮质皱折、凹陷,骨小梁扭曲。11、Colles 骨折(选择):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2-3cm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断端向背侧移位,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有茎突骨折

(选择)化脓性骨髓炎:多由金葡菌引起;感染途径:血行感染(大部分);开放性骨折引起;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

(选择)急性化脓性骨髓炎:①不同范围骨质破坏;

②不同程度骨膜增生;

③死骨骨破坏为主,同时合并一定程度的骨质增生。

(选择)慢性化脓性骨髓炎:①残存的骨破坏;②大量的骨质增生;

③死骨;④瘘管骨质增生硬化为主,骨质破坏为辅。

12、骨结核(常考)继发于肺结核most,血行感染,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

长骨结核影像学表现:

1.好发于骺、干骺端松质骨

2.局限性类圆形骨质疏松、破坏

3.无骨质增生

4.骨膜增生少见

5.泥沙状死骨

6.易破坏骺侵入关节

7.穿骨皮质形成瘘管(→骨质、骨膜增生),但很少向骨干延伸

13、骨气鼓征(常考):儿童手骨结核,囊性破坏、骨干膨胀

脊椎结核:边缘型:骨质疏松、破坏--边缘非承重面

累及相邻两个椎体,后突畸形

椎间盘破坏,椎间隙狭窄

椎旁寒性脓肿

中央型:骨质破坏→压缩骨折

骨肿瘤的诊断必须是临床、影像、病理三结合

14、转移性骨肿瘤-溶骨型(most)(选择):骨质破坏--边缘清楚,无硬化。无骨膜反应;无软组织肿块;可发生病理性骨折。脊柱多累及椎体、椎弓根、椎间隙正常。

成骨型:生长缓慢,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骨小梁结构消失,无软组织肿块,无骨膜反应。

肿瘤骨无常见,针状,放射状等软组织肿块少有,边界清楚常见,边界不清

远隔器官转移无常见

16、化脓性关节炎与关节结核的鉴别诊断(不考大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