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三)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证明(三)

1.平行四边形(三)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八年级(上)已经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这些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了大量探索,在探索的同时,也经历了推理过程,具备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八年级(下)最后一章和九年级(上)第一章,又学习了证明,已经能够对前面探索过的一些图形性质进行严格的证明,具备了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证明(一)、证明(二)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个以前没有探索过的命题,学生已经经历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体会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中各自发挥的作用,获得了证明一个新命题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但这仅仅是这堂课外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或者说是一个近期目标。数学教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渐次梯进的课堂组成,因而具体的课堂教学也应满足于整个数学教学的远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积累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①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会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的问题;

②进一步经历“探索一发现一猜想一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

③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④在证明过程中体会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第二环节:提出问题;第三环节:猜想结论;第四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五环节:运用巩固;第六环节:课堂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①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现要测量出AB两地的距离,给你的工具只有皮尺,你能想办法测量出来吗?

② 小明是这样做的:先在AB外选一点C,然后测出

AC BC的中点M N,再测出MN勺长,由此

他就知道了AB间的距离。你知道他是怎么算的吗?你

能设法验证吗

活动目的:根据我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学习水平,我认为教材中创设的问题情境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突破,可能会在此耽误时间,影响了后面定理的探索。因此我设置了这个问题情境,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复习串连了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自然而然地引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通过活动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所以这道题学生不难解决,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活动②,通过对所提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弓I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指向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活动的实际效果:部分学生能够联系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构造出图形,确定出测量方案,教师给予总结鼓励,提出问题②。对于问题②,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给予解释,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提出问题

活动内容:

①教师指出上题中的线段MN叫做△ ABC的中位线,请同学们尝试定义什么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在练习本上画出△ ABC的一条中位线DE

②学生思考: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

③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活动目的:活动①承接上面的问题自然引出,通过学生尝试定义,动手画图促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概念。活动②的目的既为后面的练习埋下伏笔,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来掌握概念。活动③将问题直接指向本节课的研究重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活动实际效果:通过学生自己尝试定义三角形的中位线以及对比三角形的中线定义,学生能够抓住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两个中点这一本质特征,对于这一概念掌握得非常牢固。

第三环节:猜想结论

活动内容:学生基于个人不同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通过不同的方法给出猜想活动目的:问题③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由于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放手给学生后,学生的方法各异,教师通过巡视,掌握信息,给予指导。

活动实际效果:有的学生是基于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给予合情推理得出的,有的学生是动手测量猜想结论的,但多数学生能够猜想出数量上的关系,而忽略了位置上的关系,教师可加以适当地提示点拨。

第四环节:验证明确结论

活动内容:

①引导学生把刚才的猜想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写出已知、求证。

②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证明,教师巡视指导,给予适当引导、启发(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问题1证明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启发学生联想由角的相等或互补得出平行、由平行四边形得出平行等。问题2证明线段的倍分的方

法有那些?启发学生将较长的线段分割,或将较短的线段补长)。

③学习小组间互相交流不同的证明方法,彼此开拓思路,同时选取最优方法, 个人独立写出证明过程。

④明确结论,教师板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活动目的:这一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由于这个结论的证明思路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彼此互相启发,共同研究,能够自己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学生思考未果的小组,教师可以通过上面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找到证明思路。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能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证明方法,开阔思路,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优化自己的证明方法。这些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活动实际效果:在教师的适当点播下,学生思维活跃,得到多种证明方法。大致总结出2种方法。

附:学生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B 1 ------------------ C

1

求证:DE BC,DE = — BC

2

证法一:延长DE至F,使EF = DE,••AE = CE,Z AED = /CEF,•••△DE 也zCFE

••AD = CF,/ADE = /F

••BD /CF

••AD = BD

••BD = CF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DF /BC, DF = BC A

---F

* f

* t

J

f

Jr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