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硅方面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掺杂纳米碳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掺杂纳米碳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掺杂纳米碳化硅薄膜的制备及光学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其在多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而掺杂纳米材料则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纳米碳化硅是一种具有良好光学和力学性能的材料,具有很高的硬度和化学惰性,在一些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其进行掺杂,可以进一步改变其电子结构,从而改善其光学性质,提高其应用性能。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制备掺杂纳米碳化硅薄膜,探究其光学特性及其与掺杂元素的关系,为其在光学、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纳米碳化硅薄膜的制备: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纳米碳化硅薄膜,并探究其制备条件对薄膜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2)掺杂元素的选择:选择适宜的掺杂元素,如氮、硼等,并探究其不同掺杂浓度对纳米碳化硅的影响。

(3)光学特性的研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掺杂纳米碳化硅的光学特性,探究掺杂元素对其光学性质的改变。

四、研究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高。

纳米碳化硅由于其良好的光学和力学性能,在光学、电子学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前景。

而通过对其进行掺杂,则可以进一步改善其光学性能,提高其应用性能。

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纳米碳化硅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等多个方面的应用提供可能性。

Fe3O4纳米颗粒及SiO2Fe3O4复合颗粒的制备的开题报告

Fe3O4纳米颗粒及SiO2Fe3O4复合颗粒的制备的开题报告

Fe3O4纳米颗粒及SiO2Fe3O4复合颗粒的制备的
开题报告
1. 研究背景
Fe3O4纳米颗粒因其在磁性材料、医学、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而
备受关注。

其具有高比表面积、磁性强、化学惰性、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靶向药物输送、恶性肿瘤治疗、磁性纳米传感器、催化剂等领域。

而SiO2Fe3O4复合颗粒由Fe3O4纳米颗粒表面包覆一层硅石墨化后形成的SiO2层。

由于SiO2膜具有优异的化学惰性和稳定性,可以进一
步增强Fe3O4颗粒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光稳定性等,进一步提高
其应用性能。

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Fe3O4纳米颗粒及SiO2Fe3O4复合颗粒的制备过程,寻找优化的方法和工艺,提高其纳米材料的纯度和制备效率。

同时,通
过表征等手段对合成的样品进行形态、结构和性质方面的分析,以期进
一步探究该材料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3. 研究方法
(1) Fe3O4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溶剂热法、共沉淀法等
(2) SiO2Fe3O4复合颗粒的制备方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等
(3) 对样品的形态、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SEM、TEM、XRD、FTIR 等
4. 研究意义
(1) 探究制备Fe3O4纳米颗粒及SiO2Fe3O4复合颗粒的不同方法,为其在药物输送、磁性纳米传感器、催化剂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材料基础。

(2) 通过合成的样品进行性质表征,探究其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质方面,为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3) 对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其制备效率和纯度,为大规模制备和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的基础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的基础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的基础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碳化硅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其具有高硬度、高化学稳定性、高热导率等优异性能,在高温、高压、高频电子器件、催化剂、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碳化硅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表面效应和量子大小效应,具有比传统的碳化硅材料更优异的性能,成为当前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并研究其结构、形貌、光电性能等性质。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合成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碳纤维(或其他适宜的基底)上制备碳化硅纳米线或纳米棒。

2. 结构、形貌表征: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研究纳米材料的结构、形貌。

3. 光电特性研究:采用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技术手段,研究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质。

三、研究方法
1.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

2. 扫描电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纳米材料进行结构、形貌表征。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其光电性能。

四、预期成果
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结构、形貌、光电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为一维碳化硅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纳米复合二氧化硅高性能润滑脂的制备的开题报告

纳米复合二氧化硅高性能润滑脂的制备的开题报告

纳米复合二氧化硅高性能润滑脂的制备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润滑脂是机械制动装置和运动部件等的重要保护和润滑材料,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的制造和维护中。

传统润滑脂通常由基础油、增稠剂和一定的添加剂组成。

然而,传统润滑脂往往存在着使用寿命短、温度变化对润滑效果的影响大、在高速高温环境下容易失效等问题。

为了解决传统润滑脂存在的缺点,近年来,开发出了许多新型润滑脂,例如高温润滑脂、耐磨润滑脂、高速润滑脂等,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本文的选题是纳米复合二氧化硅高性能润滑脂的制备,旨在通过将纳米二氧化硅复合到润滑脂中,提高其使用寿命和润滑效果,以满足高速、高温、高压等特殊工况下的润滑需求。

二、研究内容
1.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
本研究将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首先将硅酸四乙酯(TEOS)和水混合,加入乙酸带底物,反应产生二氧化硅,最终得到纳米二氧化硅。

2. 纳米复合二氧化硅高性能润滑脂的制备
在传统润滑脂中加入适量的纳米二氧化硅,并采用机械混合的方法将其均匀分散到润滑脂中,形成纳米复合二氧化硅高性能润滑脂。

3. 性能测试
对比传统润滑脂和纳米复合二氧化硅润滑脂的摩擦系数、耐磨性、润滑效果等性能,并探究纳米复合二氧化硅润滑脂在不同工况下的润滑性能。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通过纳米材料的应用,提高润滑脂的润滑效果和使用寿命,扩展润滑材料在特殊工况下的应用范围,有助于推动润滑材料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本研究所采用的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

金属纳米粒子和飞秒脉冲激光对硅纳米线的表面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属纳米粒子和飞秒脉冲激光对硅纳米线的表面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金属纳米粒子和飞秒脉冲激光对硅纳米线的表面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研究了金属纳米粒子和飞秒脉冲激光对硅纳米线表面的改性。

由于硅纳米线的应用需要具有良好的表面性质,因此表面改性是非常关键的研究方向。

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采用金属纳米粒子和飞秒脉冲激光两种方法进行硅纳米线表面的改性研究,并对采用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有望为硅纳米线在微纳电子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金属纳米粒子;飞秒脉冲激光;硅纳米线;表面改性引言硅纳米线具有很好的电学、光学和机械性能,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微纳电子学、光电子学、生物学等领域中,硅纳米线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但是,由于硅纳米线的表面性质对其应用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表面改性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研究表明,金属纳米粒子和飞秒脉冲激光是改性硅纳米线表面的有效方法。

金属纳米粒子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表面能,可以有效地改善硅纳米线表面的化学性质。

飞秒脉冲激光则可以引起硅纳米线表面的极化和结构上的变化,从而改善其光电性质。

本文将采用金属纳米粒子和飞秒脉冲激光这两种方法对硅纳米线表面进行改性,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研究内容1.金属纳米粒子对硅纳米线表面的改性研究本文将采用定向沉积的方法将金属纳米粒子沉积在硅纳米线表面上。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来研究硅纳米线表面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2.飞秒脉冲激光对硅纳米线表面的改性研究本文将采用飞秒脉冲激光对硅纳米线表面进行处理,通过研究硅纳米线的结构变化、光学性质等方面的变化,来研究飞秒脉冲激光对硅纳米线表面改性的效果。

预期成果通过金属纳米粒子和飞秒脉冲激光这两种方法对硅纳米线表面进行改性,本文将得到硅纳米线的表面结构、化学性质、光电性质等方面的变化。

并将对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此来评估不同方法的优劣性。

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硅纳米线在微纳电子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硅基纳米金刚石膜生长及其发光器件的开题报告

硅基纳米金刚石膜生长及其发光器件的开题报告

硅基纳米金刚石膜生长及其发光器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
硅基纳米金刚石膜具有很高的硬度、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良性质,是一种具有很高应用前景的材料,特别是在微电子器件、生物医学器械和能源领域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硅和金刚石的化学性质差异很大,导致生长硅基纳米金刚石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在硅表面制备高质量的纳米金刚石膜成为当前材料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2.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硅基纳米金刚石膜的生长制备及其在发光器件方面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硅基纳米金刚石膜的生长机理及优化方法研究
(2)硅基金刚石膜的发光特性及其电学性能的研究
(3)基于硅基纳米金刚石膜的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3.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生长硅基纳米金刚石膜,通过对沉积参数的优化,获得高质量的硅基纳米金刚石膜。

接着,采用光电化学法研究膜材料的发光特性及其电学性能。

最后,利用制备出的硅基纳米金刚石膜制备发光器件,并测试其发光性能。

4.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硅基纳米金刚石膜的生长制备及其在发光器件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通过对硅基纳米金刚石膜的深入研究,将对纳米材料在新型芯片制造、激光器件、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应用化学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纳米SiO2 为无定型白色粉末,无毒、无味、无污染,表面存在羟基和吸附水,具有粒径小、纯度高、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分散性能好的特点,以及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触变性和优良的光学及机械性能,广泛用于陶瓷、橡胶、塑料、涂料、颜料及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对产品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氧化镁还可作为填料增强剂用于涂料、化妆品、橡胶和塑料。

此外,近年来在生物、医学方面也得到了应用。

纳米固体或纳米微粒是指颗粒粒度属于纳米量级(1nm~100nm)的固态颗粒。

纳米SiO2固态颗粒主要是用人工方法合成的。

方法可分为干法和湿法两大类。

干法包括气相法和电弧法,湿法有沉淀法和凝胶法。

其中沉淀法生产流程简单,能耗低,是目前主要的制备方法。

目前,制备纳米SiO2 的方法有很多,人们用等离子体法、CVD等方法已成功制备纳米级SiO2 玻璃粉或非晶薄膜,还有像沉淀法、溶胶- 凝胶法、微乳液法、真空冷凝法等,都可以制得纳米SiO2 粉体。

其中化学沉淀法制备过程简单,且对实验设备要求不高,能耗少,投资低。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制备纳米二氧化硅的方法和复合材料(聚乙烯)加入纳米二氧化硅以后的性能的变化。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实验原理:用水玻璃为原料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时,其实验原理一般为:H2SO4+Na2SiO3---------Na2SO4+H2SiO3H2SiO3------------H2O+SiO2仪器与试剂:试剂硅酸钠(AR,如皋市金陵试剂厂)、浓硫酸(AR,衢州巨化试剂厂)、氯化钠(AR,上海试四赫维化工有限公司) 、无水乙醇(AR,杭州长征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仪器磁力搅拌器、分析天平、烧杯、抽滤瓶、真空泵、干燥器、烘箱、万能电子拉力机等。

实验步骤:(1)配制15. 00%NaCl溶液即用天平称量150.00gNaCl固体,然后用蒸馏水冲稀至1L。

二氧化硅多层膜中微结构与发光增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二氧化硅多层膜中微结构与发光增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中微结构与发光增强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是一种多层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由硅和二氧化硅交替堆叠而成。

其具有多项优异特性,如高透过率、高反射率、高抗腐蚀性等,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材料以及生物医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的微结构与表面形态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其在发光增强方面的应用。

因此,本文将探究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中微结构与发光增强的关系,旨在为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支持。

二、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1.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的制备与表征: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不同厚度的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

2.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中微结构与荧光增强的关系:分析不同微结构下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的荧光特性,探究微结构对纳米硅发光增强的影响机制。

3.影响纳米硅荧光增强的因素:研究微结构、硅粒子尺寸和分布、外界环境(温度、湿度等)等因素对纳米硅荧光增强的影响,建立模型预测纳米硅荧光增强的最佳条件。

4.应用探究:将优化后的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研究其在生物成像及药物载体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有望为纳米硅/二氧化硅多层膜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其特性与性能,为发展更高性能的纳米复合材料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可为生物医学领域的成像与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丰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内容,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近年,硅基纳米材料的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纳米硅膜nc-Si:H(Hydrogenated Nanocrystalline Silicon)的制备、结构与物性研究又是一个热门课题,这是由于nc-Si:H膜以其所具有的新颖结构特征,使它呈现出许多鲜为人知的物理性质,如室温电导率高、光热稳定性好、压阻系数大等特征[1]。nc-Si:H半导体薄膜材料作为硅材料中派生出一种新型半导体人工薄膜材料,已有的研究表明其具有的新颖物性使得其在在异质结二极管、太阳电池、薄膜晶体管、单电子晶体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的应用。nc-Si:H半导体薄膜新颖的物性也同样吸引了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领域的关注,然而其杨氏模量(弹性模量)、应变系数(也称应变灵敏系数)等参数是应用MEMS技术设计器件的必需参数和基础,测量其参数值对于薄膜器件实用化开发、器件结构的优化及性能的改进具有重大意义。半导体应变系数是表征半导体在受到力作用时其电阻相对变化与所受应变之间的关系,测量其参数值的关键也即要准确测量到电阻相对变化与应变值。

二、 选题研究的内容 (一) 题目:nc-Si:H半导体薄膜材料的应变系数与弹性模量的测量

(二) 研究重点

要求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并采用相关的硬件,设计应变系数的测量方法和装置,

能准确测量到nc-Si:H半导体薄膜材料在受到力作用时电阻相对变化与应变值,从而得到应变系数大小。同时,设计合适的装置或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弹性模量进行测量。半导体应变系数是表征半导体在受到力作用时其电阻相对变化与所受应变之间的关系,测量其参数值的关键也即要准确测量到电阻相对变化与应变值。

(三) 研究难点

整个课题研究的难点是在硬件方面,nc-Si:H半导体薄膜的应变系数的测量装置

的精确度至关重要。 三、 选题研究现状及综述 (一)国内外现状 对于新型材料以及新型测量仪器的研究,国内起步较晚,许多新型材料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的,特别是参数方面的研究。因此,在国内专注于此的讨论与钻研并不是很多。相对的,国外对新型材料的研究,特别是半导体方面的钻研就较为深入了,且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学者们思考出了各种测量方法。

(二)文献综述

写者发现国内此类研究文献比较少,大部分是国外学者的文献。经过几周的仔细

阅读,写者大致能从中分出下面几类测量方法。

1. 碳纤维式测量应变系数

图1.测量碳纤维应变系数的实验设备

J.K.Kim在《Measurement of the gauge factor of carbon fib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ensors》中提出了一种测量碳纤维应变系数的方法。 如图1是测量碳纤维应变系数的实验设备,在此写者只大概描述有关应变系数测量方法,有关碳纤维的其他信息详见参考[2]。图中,利用微型镊子将碳纤维的一端放在铝电极上。然后再使铝蒸发一部分,从而减小碳纤维与电极之间的连接电阻。微操作机器人使用一个导电探针对碳纤维的自由端施加一定的应力。由施加应力显示出的弯曲特性通过CCD摄像机观察。

图2.碳纤维电阻随长度增长发生的变化

如图1所示,在各种应力下的碳纤维的电性能通过电源电表测量出来,可以观察到关于碳纤维长度导致的电阻的线性增长。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相比较,可以确定作用在碳纤维上的应力强度和碳纤维的最大应变。通过比较这些结果,碳纤维的应变系数也可以估计出来。常规方程/KRRe(其中,R是因为长度的变化而导致的电阻的变化,e是元素;R是原电阻)可以用来计算应变系数。

此方案在数据处理上方便准确快捷,但鉴于此方案适用于碳纤维这类微细物质材料应变系数的测量,其在半导体薄膜上的适用度比较小,而且如图1的实验设备较昂贵,不够经济。

2. 光纤布拉格光栅测量应变系数 J.-G. Liu在《Dynamic strain measurement with a fibre Bragg grating sensor system》中提到一种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测量应变系数的方法。如图3所示为光纤布拉格光栅系统的示意图。

图3.光纤布拉格光栅系统的示意图

图3实际是获得地下岩石动态应变信号的实验装置,其测量方法也可以用来参考。图3中,一束3-dBm的激光(波长为1548.75~1551.25nm),以优化过的波长发一个光信号,光信号通过光纤光循环器投射到光纤布拉格光栅上。一部分光信号从布拉格光栅反射回来,回到循环器中被探测器接收到,再被转化成电信号。电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通过示波器采样。最终,采样信号送入PC系统处理。其中被反射回来的光信号的强度与布拉格光栅的波长有关,而光栅的波长与光栅的应变有关。所以,从反射回来的光信号所得的强度变化测量可以获得动态应变。详细的有关应变计算的描述见[3]。

此装置测出应变,要想测得应变系数,还需搭建电桥,测得∆R/R,此为后期处理。参考[4],Hongbo Zou描述了一种波长耦合的光纤布拉格光栅传感系统测量动态应变和静态应变。

光纤光栅优点是显著的,它抗电磁干扰,电绝缘性能好,安全可靠。但也有其不足之处。第一,光纤光栅是以光栅的波长作为传感媒介,通过波长漂移来感知外界物理参量的变化,欲加宽测量范围就必须采用宽带光源,而欲提高分辨率就必须压窄反射线宽(这就大降低了宽光源的功率利用率),这样就要求在光纤光栅传感应用系统中,必须采用宽带大功率光源,才能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实现可靠的信号检测;第二,对外界物理参量变化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波长漂移,所以欲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就必须采用高性能的单色仪或光谱仪,这样一来,势必增加整个系统的造价,降低其实用性。

3. 四点弯曲测量法 四点弯曲测量法在测量领域中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将其有效用于薄膜的应变测量,参考[5-11]中均有描述。

图4.四点弯曲夹具图解

将用来做实验的薄膜放在四点弯曲夹具中(如图PEDT Resistor的位置)。这样,薄膜将有一个纯弯矩,这将使薄膜受到均匀应力。向上部的两个刀身施力,致使薄膜按对底部的刀身,这就使得在沿薄膜的长度轴上,上部的两个刀片之间受到均匀应力。薄膜受到的轴向压力可以由下列公式得到:

23xFlwt (1)

其中,F是施加在刀身2,3上的力,l是刀身1和2之间的距离,w是薄膜的宽度,t是薄膜的厚度,负号表示梁表面受到的是压力。

再由下述公式得到应变: xE

 (2)

其中E是弹性模量。

图5.四点弯曲夹具实图

a. 两点测量

为了得到薄膜的应变系数,则要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我们将160Mpa的拉应力间替作用于薄膜,即两分钟不施力,接着的两分钟施力,再下面的两分钟又不施力,如此循环。进行了两个完整的周期,图6显示的是测量出的电阻R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彩色区域显示的是有拉力施于薄膜时的情况,而在无色区域则显示的是没有拉力施于薄膜时的情况。从图6可以清晰地看出,当对薄膜施加拉力时,薄膜电阻值下降。根据胡克定律以及公式,/RRK(其中ε是应变),可以计算出薄膜的应变系数。

图6.循环应力作用下电阻的变化

b. 四点测量 将一定恒流通过聚苯胺薄膜,当对薄膜施加压力时,对下降的电压进行监测。在一次循环中,施加的应力分10个步骤从0升到一定值,再回到0Mpa,完成三个完整的循环。图7显示的是关于应变ε的函数--电阻的相对变化,/RR。根据公式/RRK,我们可以发现曲线的斜率即为应变系数。

图7.电阻值变化与应变曲线

经过比较,四点弯曲测量无论在实验情况和经济情况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写者较偏向于此方法,在以后的实验中将以此为基础。

4. 其他方法 a.3D数码影像相关技术测量应变

E.Verhulp在[12]中用3D数码影像相关技术测量非封闭结构物体的应变,如松质骨。此种技术需要利用高分辨率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来测量这种结构物体的位移。此类方案不仅使用的设备昂贵,而且显然不适用于薄膜的应变研究。

b.3D扫描仪测量动态应变

C. Vuye在参考[13]中用3D多普勒扫描仪测量叶轮的动态应变,此方案缺点同上,故不予详细介绍。 四、 研究方案及思路 在测试纳米硅薄膜的应变系数实验中,采用4片应变片分别粘贴在梁的两内支点之间的上下表面构成全桥桥路,并通过National Instruments公司生产的带有负载端电压采样和分流校准误差消除机制的±25 mV/V、24位的半桥/全桥同步电桥模块NI9237对桥路供压,并同时对桥路的应变进行采集从而输入电脑之中,而纳米硅薄膜的电阻变化接入四分之一桥,通过万用表Aligent 34410A采集电压与电脑连接。

图8.总体结构图 五、 研究计划 起 讫 日 期 工 作 内 容 2.20~3.4

3.5~3.18 3.19~4.22 4.23~4.29 4.30~5.27 5.28~6.3

6.4~6.10

明确任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初步拟出总体方案,提交文献综述报告,并进行外文翻译,(2周)

外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并提交外文翻译(2周)

进行理论研究和整体系统构思,并进行设计方案论证(5周)

毕业设计中期检查(1周) 硬件调试,软件编写。(4周) 系统整体调试和仿真,提出改进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1周)

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即大论文,并进行论文修改;同时进行资料总结,打印,归档,准备毕业设计答辩(1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