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王磊化学

合集下载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 ----化学新课程和教师专业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 ----化学新课程和教师专业成长
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有层次 揭示学科本质\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功能化 超越具体性知识传授,注重观念建构,促进认识方式转变
高中化学新课程课程结构 的主要变化
层次性__必修\选修 多样性__领域\模块 选择性__必修学分\选修学分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内容变化特点
内容的模块化和主题性 内容的多元化和层次性 内容的结构化和建构性
与化学相关的 生活知识
与生活相关的 化学知识
环境、饮食、能源、材料、日用品 等生活中的问题
《化学与技术》
· ·
资 源
化学生
产 品
社 会
原 料
产技术
材 料
经 济
化学科学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能量转化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反应的热效应
化学能与电能 的相互转化
焓变概念 焓变计算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教师的专业态度
专业理想 专业情操 专业性向 专业自我
对教学工作来说,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 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 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 教学行为的教学工作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 过程。
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师发展什么
化学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大一统的课程结构被打破,逼迫教师要具有基 本的课程意识
大一统的教材被冲击,逼迫老师要树立新的教 材观
稳定不变的教学内容体系被替换,逼迫老师要 重构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单一的教学方式受到挑战,逼迫老师要学习多 样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教师最不适应之处就是专业发展的关键之处
是“6+0”?,这样是否会削弱化学学科的地位?
高中化学两个必修模块之间是什么关系?是

王磊教授对优质课的点评

王磊教授对优质课的点评

王磊教授评"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华北、东北赛区)"专题实录我受大会的委托,受整个评委团的委托,在这里与大家做40分钟的交流。

首先,我想先代表我自己,前面将要说的这些话仅代表我个人的感受,两年和四年前我都参加了这样的会议,今年很高兴又有机会参加华北和东北联合举办的会议。

个人觉得收获很多很多,因为感觉到非常受鼓舞,我主要的感受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看到了初中化学老师的风采,看到了初中化学课堂面貌的巨大变化,我想每位在座老师都能感受到。

这三天无论是从说课还是到现场课我们已经都全方位、多层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新课程带给我们初中化学老师专业素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全面的变化;第二个方面是我们从学生的现场表现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我们看到以哈尔滨的萧红中学学生为代表的这一批初中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这种自信、大胆、知识面的开阔、勇于提问质疑、善于交流表达的素养,让我们觉得初中化学的教与学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另外,我在下面跟老师交流时感受到华北和东北片区8个省市全面地在进步,省市之间高端的教学设计水平差异日益在缩小。

我觉得这些都是今年初中优质课比赛带给我们的鼓舞。

具体来看一天的说课和将近两天的讲课。

我们40节的说课,一共是大概15节比较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课,涉及了初中课标中的空气、单质碳、二氧化碳、金属、酸碱盐特别是盐这样一些核心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大概除了氧气外其他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说课中都有所展现。

有14节比较典型的概念知识课,也包括初中课标中涉及到的微粒、元素、质量守恒定律、溶液、化学用语,这些概念的面也是比较宽的。

另外,这次优质课说课评比还有7节特别体现化学与社会发展类型内容课的探索,比如说像水、能源、燃料这样一些侧重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

同时我们看到一节绪言类的课,一节是实验的专题复习课、还有一节是侧重于生活探究的专题课。

应该说40节的说课内容非常丰富,类型多样。

2021年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课程结构及必修课程内容》(北师大王磊)

2021年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课程结构及必修课程内容》(北师大王磊)
• 学科能力是指个体能够顺利地完成特定的学科 认识活动和问题解决任务的稳定的心理调节机 制,具体包括定向调节机制和执行调节机制。
• 其中陈述性知识是定向调节机制的经验基础程 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是执行调节机制的经验 基础。
王磊,教育研究,2016.9
知识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和素养发展价值
知识是认识主体针对研究对象,在特定问题驱动下,选取 特定认识角度,经历特定推理过程和认识路径,形成的特定 认识结果。
45%
40.00% 40%
35.20% 35%
30%
25%
20%
18.80%
15%
10%
4.80% 5%
0.00% 1.30% 0%
水平6 水平5 水平4 水平3 水平2 水平1
水平 等级
6
水平描述
自主基于多角度认识物质性质,完成探究创 新型任务
科学探究 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更加整合 更有功能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更加具体明确 更有学科内涵
课程结构的调整
体现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 保持原有课程结构的整体 适应新的高考改革方案 更便于学校实施和兼容
高中化学的学段、模块和学分的规划

选 选修
要 求
(0--4学分) 0.5学分 为单位
完全校本 任意组合
学习要求模糊
修订后 主题1 化学科学与实验探究 主题2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主题3 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 主题4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主题5 化学与社会发展
修订重点: 打通模块边界,合理统筹课时; 删减调整具体物质性质的知识;
规定学生实验及探究; 适当加强有机化学的初步认识 素养导向、聚焦大概念、明确学业要求

化学教学论-王磊-《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1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王磊-《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1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 王磊-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1 及答案《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1 北京师范大学2005~2006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卷)本试卷共三道大题一、解释(每个5 分,共15 分)1、双基2、探究式教学3、活动表现评价二、简答(每个5 分,共10 分)1、请说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并进行简要分析。

2、你认为新课程高中必修教材有哪些特点?从内容、体系和呈现方式进行说明。

三、论述题(共25 分)1、请概括现行化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2、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及教学的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金属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2)元素化合物知识在中学化学教育中都含有哪些内容?写出这些内容在现行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大体学习顺序,并简要分析这样学习顺序的原因。

(3)谈谈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2005~2006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B 卷)课程名称:化学教学论任课教师姓名:胡久华刘小英本试卷共三道大题一、解释(每个5 分,共15分)1、科学素养2、探究式教学3、档案袋评价二、简答(每个5 分,共10分)1、请说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并进行简要分析2、简明分析现行高中教材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

三、论述题(共25 分)1、请概括现行化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2、请设计“盐类水解”一课时的教案。

《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及评分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05~2006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A 卷)本试卷共三道大题一、解释(每个5 分,共15 分)1、双基答题要点:传统的双基是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包括:有关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最基本概念和初步原理;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事实及其基本规律;实验观察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进行简单化学计算的技能;运用科学语言和化学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技能。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 教学理解与实践 王 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 教学理解与实践 王 磊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 新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
既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又要积极促 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学生什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 观)(原有认识和认识方式的转变和发展)
教学的结构观
从具体性知识传授为本的教学到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 突出知识的核心内在联系 搭建合理的知识内容组块 促使知识结构功能化 知识结构分层构建 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 向下分解与向上归属,化学主题引导,价值取向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物质中心到元素中心,从性质学习模式到转化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
• • • • • • • 基于观察-思考-讲授的教学 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 以问题解决为驱动的教学 基于交流研讨的概念建构与转变教学 案例教学 基于课题的综合与开放教学 学生自主性学习
课标\教材\教学\考试\高考 之间的关系
1.课标是对学段目标、学习结果的规定 和表述; 2.教材是对学习序列、内容组织、内容 的内涵和外延、学习过程的一般性设计 和规划;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 三维目标 • 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 • 教学内容深广度 哪些是更重要的? 哪些是高中才学的?哪些是选修才学的? 联系实际和探究的内容也应注意深广度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 教学理解与实践
王磊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wangleibnu@
必修课程实施中遇到的 主要困难和问题
• 对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准,不会 选择性地处理栏目内容,“超前”、 “超标”、“一竿子插到底“地进行 教学,致使课时紧张。 • 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新的课程结构,尚 未真正理解新教材对知识内容处理的 特点,盲目依赖过去的教学内容处理 经验和惯性,导致穿新鞋走老路。

初中化学开题报告

初中化学开题报告

初中化学开题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中化学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化学知识的普及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思维方法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初中化学作为学生科学素养的第一步,对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培养基本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开发更有效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成绩,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化学素养的人才。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初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梳理与重点突出。

通过分析初中化学课程大纲和教学大纲,梳理出各个内容知识点的脉络和重要性,为教师在授课时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

2. 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实践。

通过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例如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期找到最适合初中化学教学的方法。

3.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通过设计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预期结果和成果通过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预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更多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深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初中化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持续发展,提升整个初中化学教育的水平。

四、研究展望本次研究只是初步探索,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更多更有效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为整个化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 化学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精选】

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 化学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精选】
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到位,又加上现在的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 验划分。因此,在许多学校的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出现被削弱 的现象。那么,在推动新课程的进程中,我们如何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化学学 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功能? 如何处理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学生讨论以及教师讲授的关系? 化学课堂中演示实验、多媒体实验、实验录像、学生动手实验的作用各是什么?我 们该如何用好他们? 新课程中是否还需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又应如何引导? 交流研讨是新课程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时,容易出现 的一些问题及其对策? 有人认为:“把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就是探究式教学”,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不能亲自动手做实验,是否就无法开展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合理的确定探究的核心问题?针对哪些内容 和环节组织学生的分组活动?针对哪些问题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在探 究过程中,教师的讲解是否有必要?应该如何进行? 在基于探究和交流讨论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如何引导学生归纳 整理重要的结论和要点?课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及时的巩固和练习? 如何处理教学设计与教材的关系?如何看待既认真遵循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有老 师认为新教材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减轻了教师教学设计的负担;另有老师认 为拿到新教材后不会进行教学设计,不知该如何实施教学,应该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如何评价目前各地广泛开展的课堂教学评优活动?评优课与日常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的集体备课、地区的教学教研、教师的教学反思如何进行,各起什么作用?
更加符合学科本质
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
更好地解决差异问题
更好地解决操作性问题

必修课程内容的修订重点(王磊).docx

必修课程内容的修订重点(王磊).docx

必修课程内容的修订重点王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经过化学课程学习所形成和发展的正确态度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对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次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是如何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导向选取和制定课程内容和学业要求的?本文做一简要介绍。

核心观念统领,聚焦学科大概念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硏究领域,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的能力素养培养价值的学习主题。

对于无机元素化合物主题来讲,主题大概念应该是元素观。

在必修课程阶段,元素观的发展内涵包括:〃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⑴,这可以简言概括为基于价类二维的元素观。

这是必修阶段学生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认识方式,是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的重要标志。

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相比初中化学阶段,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的认识方式的发展进阶如下:(1)基于具体物质的具体性质和反应的类比思维;(2)基于一类物质的一般性质的概括思维;(旳基于离子的性质和反应的微观概括思维;(4)基于化合价升降的氧化还原思维;(5)综合类别通性的酸碱盐离子反应和价态升降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多角度思维。

促进学生元素化合物认识方式发展的核心概念包括:物质分类、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电离和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本主题要求学生对这些核心概念形成基本理解:"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