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王阳明经典语录

天道王阳明经典语录

1、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2、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3、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4、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5、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6、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8、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9、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0、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4、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15、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16、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8、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1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0、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21、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22、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23、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2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7、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9、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0、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31、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32、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3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4、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35、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36、‘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37、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38、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谷。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39、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40、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41、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在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字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42、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43、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说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

44、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45、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46、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

47、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问立志。

48、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50、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5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3、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54、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里,不须外面添一份。以此存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是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55、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经典语录)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56、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57、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58、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59、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

小道。

60、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61、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真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着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62、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63、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65、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6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67、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68、立学、立言之着,立德、立身之典。

69、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70、圣人必可学而至。

71、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72、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73、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74、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7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76、知善知恶是良知。

77、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78、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79、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80、知行本体,即是良知。

8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2、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8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84、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85、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8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

87、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88、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89、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90、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91、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92、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9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94、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95、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96、求道须深下去

97、只求力所能及

98、耐住寂寞,久久为功

99、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00、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101、天理即是仁心

102、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03、不动心,不烦恼

104、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105、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106、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107、最怕是傲字

108、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09、不做就是不知

110、参破生死,尽性知命

11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12、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14、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15、嘴巴闭关,身体力行

116、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117、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18、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119、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120、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21、自省才能自明

1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123、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4、路,尽管去走

125、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126、意即圣人的道理并不是向外索求於事物的理,人本来独立,任何的觉受当由自己承担,不该只做孤独的情态去解释,另一层意思正是指出人具有自己完成自己的心体,认识此心体才是自家体会的根本关键,更是工夫的精要处。

127、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128、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129、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130、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131、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132、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133、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34、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35、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

136、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37、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3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39、知善知恶是良知

140、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41、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42、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43、亭前格竹

1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45、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146、圣人必可学而至

14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48、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49、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传习录》

150、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151、王文成公则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152、王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53、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54、教育主张: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15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56、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57、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58、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59、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160、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61、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

162、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16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64、一念开明,反身而诚。

165、恶念者,习气也;善念者,本性也。

166、勾头女子挺胸汉,一生富贵半生闲

167、心之良知之谓圣。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8、谦受益,满招损,器虚则受,实之不受,物之恒也。

169、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70、相思不作勤书礼,别后吾言在订顽。王阳明

17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

17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173、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王阳明

174、心无外物,物以心生。王阳明

175、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王阳明

17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王阳明

177、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王阳明

178、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

179、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阳明

180、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王阳明

181、莫辞秉烛通霄坐,明日相思隔陇烟。王阳明

18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83、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

184、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王阳明

185、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

186、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王阳明

187、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18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阳明

189、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190、忽向山中怀旧侣,几从洞口梦烟萝。王阳明

191、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19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王阳明

193、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

19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19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196、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王阳明

197、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王阳明

198、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王阳明

199、雪满山城入暮关,归心别意两茫然。王阳明

20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201、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

202、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203、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204、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阳明

205、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王阳明

206、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王阳明

207、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王阳明

208、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王阳明209、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王阳明

210、为学大病在好名。王阳明

211、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王阳明

21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王阳明

213、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王阳明

214、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

215、虽万千人过,吾往矣。王阳明

216、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王阳明

217、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王阳明

218、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

219、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王阳明

22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221、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

222、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阳明223、游丝冉冉花枝静,青壁迢迢白鸟过。王阳明

224、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

225、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间关。王阳明

226、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王阳明

227、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王阳明

22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229、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王阳明

230、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王阳明

23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232、是阴阳消息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王阳明

233、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234、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王阳明

235、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236、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王阳明

23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王阳明

238、习训诂,传记诵,没溺于浅闻小见,以涂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王阳明

239、经,常道也。其在于天,谓之命;其赋于人,谓之性。其主于身,谓之心。王阳明240、克己须要扫除廊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王阳明

24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242、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王阳明

243、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

244、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王阳明

24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246、侈淫辞,竞诡辩,饰奸心盗行,逐世垄断,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王阳明247、溪云压帽兼愁重,风雪吹衣着鬓斑。王阳明

248、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

249、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王阳明

250、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王阳明

25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

252、一念开明,反身而诚。王阳明

253、心清意净天堂路,意乱心慌地狱门。王阳明

254、布裘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黎明。王阳明

255、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王阳明

256、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王阳明

257、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258、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王阳明259、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王阳明260、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王阳明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王阳明的十大经典语录 发布时间:2014-11-03编辑:1039 手机版 1、“光不仅在烛上” 故事背景: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的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的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相当沮丧。王阳明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阳明就指着船里的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最新的王阳明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

精心整理 最新的王阳明名言名句_经典语录 1、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传习录》 2、不能致良知的两种表现:懒得致,不能致 3、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4、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 5 6 7 8 9 10、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11、有而未尝有,是真有;无而未尝无,是真无;见而未尝见,是真见!----《王阳明全集》 12、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以增益其所不能”者,皆所以致其良知也。

——《传习录》 王阳明引用孟子的话,强调凡事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以往所不具备的才能的各种事情,都是为了致良知。 13、“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 又说 14 15 16 17、这独知的地方便是诚意萌芽的地方。在这个关键的地方不论是善念还是恶念,那是没有真假可言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此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的界限,在此处立心正了,就是正本清源,就是诚心正意。 18、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19、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0 21 22 23 2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是三代史” 25、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6、心无外物,物以心生

王阳明名人经典语录名言

王阳明名人经典语录名言 1、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2、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一双合脚的鞋,从这一点发散开来,王守仁进一步得出“心外无物”的结论——真正的生活在内心,只有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3、历来的赌徒,下注的那一刻,脸上的表情无不是容光焕发,紧张兴奋的。曾几何时,这些山贼还未落草为寇,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所得仅能糊口,还要饱受大户的盘剥,官府的欺凌。一天,有人跑来告诉他们,放下那沉重的锄头吧,跟我上山,你就能摆脱这无尽的痛苦。 4、曾经,我羡慕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爱情,迷恋贾宝玉和林黛玉桃花树下读西厢的意境,然而现在我明白了,男人之间那种抛却一切私心杂念,心灵契合,相互欣赏,相互提携,并肩共进的友情更显弥足珍贵,更值得激赏。 5、人,是要有些信仰才能支撑着活下去的。没有了大义可以选择苍生,如果连苍生的代言人于谦都落个鸟尽弓藏的结局,那么路在何方?像庄子那样身如不系之舟,脱离这“曳尾于涂中”的苦海?两千年来,无数的人都这么做过,刘伶醉酒,阮籍狂狷,他们真的快乐吗?

6、弱者制造麻烦、违法闹事,强者动用权力、专政镇压。在一轮又一轮的博弈中,别说法律,神也无法阻挡人们放大自己利益边界的热情,直到它遭遇更强大的阻力。 7、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8、而这一切的起点,在于每个人都能倾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价值判断。 9、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0、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坍塌后,每个人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来捍卫各自的权益。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私权的边界何在,也不清楚何种方式恰当,最终便只能演变为弱肉强食的丛林游戏。 11、一直以来,书都没有错,只是读的人错了。 12、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可以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13、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4、在官员知法犯法不是新闻、依法治国才是新闻的时代,抛开制度变革不谈,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如果体制有毒,个人在其中的罪孽就可以赦免么?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 0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阐析:《周易》有云,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为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阐析:人都会犯错,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知错,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知错而该”,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已经很了不起了。 所以,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而对于他人的错误,只要人家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之。 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阐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成为尧舜一样的人物,只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做不了圣人,自我退缩了; 第二层:“圣人”就在我们心中,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我们心中的“圣人”常常被我们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必须剪除掉我们心中那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阐析: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任为自己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没有付诸行动呢?对此,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没有体悟到付诸行动所带来的益处。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同理。

王阳明经典名句

王阳明经典名句 王阳明经典名句集锦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名句吧,名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名句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王阳明经典名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阳明经典名句 1 1、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2、切勿得失横在胸中 3、学为圣人之道,学以致良知 4、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5、心外无物,如吾心发一念孝亲,即孝亲便是物 6、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 7、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是未知 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9、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0、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 11、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12、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 13、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14、知善知恶是良知 15、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6、心之良知是谓圣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 17、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更又一层 18、亭前格竹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21、圣人必可学而至 2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

去恶是格物 23、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4、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传习录》 25、致知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 27、王文成公则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28、王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30、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31、教育主张: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王阳明经典名句 2 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2、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3、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阳明 6、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7、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8、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王阳明《王阳明》 9、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0、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阳明 11、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1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阳明 13、“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天道王阳明经典语录

天道王阳明经典语录 1、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2、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3、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4、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 5、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6、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8、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 9、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10、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11、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1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13、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4、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 15、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16、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18、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19、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20、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21、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22、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 23、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4、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25、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26、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27、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9、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0、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31、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32、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3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34、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35、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 36、‘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37、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

王阳明经典名言名句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3、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4、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7、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8、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10、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1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13、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14、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5、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1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7、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18、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9、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20、为学大病在好名。 2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2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23、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4、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25、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爱物,即仁人爱物便是一物。 26、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27、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28、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 29、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 30、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31、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32、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33、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

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

王阳明经典语录大全 1.“知行合一”,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智慧,才能 真正改变自己。 2.“救世义利”,在行动中要秉持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为了救助更 多的人,也要以和谐与善意为前提。 3.“性命一体”,人的生命是不能分割的,若想拯救自己,就必须关 注他人的需求和幸福。 4.“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一颗与众不同的内心,只要能够触发这颗 内心的良知,就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5.“知己知彼”,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才能真正了解别人,才能更好 地应对各种情况。 6.“知止而后有定”,在做任何事情时,要明确目标,知道何时停止,以免过度追求而失去方向。 7.“知行合一,知己知彼,正心诚意”,这是王阳明思想的三大核心 原则,只有真正践行,才能获得真诚的内心和真正的智慧。 8.“利民之事,本立而行”,为了造福社会,必须放下个人的私利, 投身到利民的行动中,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人。 9.“一念之差,天地悲”,人的思维和选择往往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只要有一丝不慎,就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10.“欲生欲灭之心,不仁也;欲使万物苟且,不智也”,对于欲望 的追求或放弃,只是自私和无知的表现,真正的智慧应该在于追求真善美。

11.“独有真伦理”,只有道德和伦理能够真正塑造一个人的品性和气质,而权势和财富无法给予真正的幸福。 12.“知足常乐”,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只有知足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只会带来痛苦和焦虑。 13.“致良知即救世”,只有触发内心的那颗良知,才能真正做出可以拯救世界的行动和决策。 14.“以心换心”,对于他人的错误和过失,首先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和动机,用自己的心态去替换他们的心态,才能建立真正的和谐与团结。 15.“道在人间”,王阳明认为,道并非遥远的天堂,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只要我们以真诚和善意去对待他人,就能够找到道在人间的真正力量。 这些是王阳明经典语录的部分内容,通过这些语录,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的主要观点和价值观。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的进步和和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圣人王阳明的经典语录

圣人王阳明的经典语录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仲荣,号阳明,字号并用的学者。他是明代儒学思想家,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主张以“知行合一”为核心,主张以实践来检验知识,强调个体的道德意识和自觉性。 以下是王阳明的部分经典语录: 1. “知行合一”。 2. “致良知”。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4. “心外无物,心内无物,无物处三昧”。 5. “一片丹心向阳开,道通天地无阻塞”。 6.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7. “吾日三省吾身”。 8. “吾非徒弟子,而吾友也”。 9. “知行相符,才能通达天下”。 10. “羡人有一口饭吃,忘了自己有两口饭”。 11. “是非得失,不过浮云”。 12. “立志欲其志坚,工欲其工精”。 1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 “心中有佛,何惧莫须有”。 15. “举得天子诏书,不如食得香饭”。 16. “志士不常立,勇士不常存”。 17. “位卑未敢忘忧国”。 18.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9. “心灵之境,本天成”。 20.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如何不胜任事业”。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并强调人应该以人格为中心。他认为,只有真正了解和掌握自己的内心,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这种关注内在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此外,王阳明的思想还涉及到“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融合。他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和应用。这种思想也对现代教育和职业发展有着启示。 总之,王阳明的著作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经典,也是现代人们思考人生价值和面对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励志_王阳明最经典的名言名句

王阳明最经典的名言名句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摘抄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4、回归简单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只是后世的学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却把难以明白的作为学问,这正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生启迪: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简单,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5、做人要“诚” 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诚”有从工夫上说的。诚为心之本体,要恢复心的本体,就是思诚的工夫。 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6、无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

王阳明的经典语录

王阳明的经典语录 篇一: 王阳明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王阳明的一些经典语录: 1. “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达到“知行合一”。 2. “万物皆备于我”。王阳明认为,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世界,用心去感受万物,将自己与万物融为一体。 3.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先天的道德感,即“良知”,只要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活动,就能实现内心的完善和道德的升华。 4. “知行合一,行即是知”。王阳明认为,知识和行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行动与知识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5.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王阳明推崇《易经》中的“坤”卦,认为君子应该以厚重的品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场合。 6.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王阳明认为,快乐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只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满足,就能获得快乐,甚至忘却忧愁和衰老。 7. “君逸臣劳”。王阳明认为,领导者应该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以达到更好的管理和治理效果。 以上是王阳明的一些经典语录,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借鉴。 篇二: 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历

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王阳明的一些经典语录: 1. “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知识。 2.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人类本质是好的,只要通过修炼内心,激发出内心的善念,就可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 3. “立命”。王阳明认为,人应该以自己的命运为准则,不能被命运所驱使,而是要通过奋斗和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4. “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通过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这就是“格物致知”。 5.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王阳明推崇《易经》中的“坤”卦,认为君子应该以厚重的品德承载万物,包容万物。 6.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行合一不是口头上的说辞,而是应该通过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理论。 7. “诚意正心”。王阳明认为,人应该通过内心的反省来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诚意正心,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8. “天人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王阳明的一些经典语录,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和研究。

王阳明经典语录【60句】

王阳明经典语录【60句】 【一、立什么志就是什么样人】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3、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仅仅还无法超脱生死。 4、昨日衣蟒戴玉,大家都说荣耀,可脱衣就寝,仅仅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人,人自迷耳。 5、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 解决问题的人。 6、为了自己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 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7、人人都是圣人,谁也不比任何人差。 【二、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 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很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 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1、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 ‘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2、佛道之学和圣学仅仅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 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3、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4、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三、孝道是发自内心的行为】 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 的行为。 1、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 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2、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 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3、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 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4、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能够奉迎他的错误呢! 5、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 要做到这个点,必须是你的身心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四、兵法之道奥妙在于不动心】 王阳明不但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用兵 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山。 1、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的胜利。 2、敌人只要心中生疑,这仗就赢了。 3、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 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关于王阳明励志的名言警句

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关于王阳明励志的名言警句年代:明朝王阳明作品:《传习录》王阳明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阳明最经典名言名句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传习录》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王守仁《传习录》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王守仁 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

5、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王阳明 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 8、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王阳明《传习录》 9、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阳明《传习录》 10、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守仁 1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12、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 1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王守仁 1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守仁 15、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王阳明 16、攻吾之短者是吾师。——王守仁 17、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

王阳明名言名句摘抄_王阳明名言语录

王阳明名言名句摘抄_王阳明名言语录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整理了一些王阳明的名言名句,供大家摘抄之用。 王阳明名言名句摘抄_王阳明名言语录王阳明 王阳明名言名句1、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2、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4、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 5、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6、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7、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8、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0、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11、不能等别人为你铺好路,而是要自己去走、去犯错,最后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12、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13、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14、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15、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16、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王阳明名言语录1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8、一个人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

王阳明语录

1、“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故事背景: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的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就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才做出他自认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 老师不自然地“哦”了一声:“怎么?你还有不同的看法?” 王阳明夸张地点头,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故事背景: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3、“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故事背景:

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 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回答:“还有老母。” “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4、“我以落第动心为耻” 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 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