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球面光学技术综述(激光杂志)

非球面光学技术综述(激光杂志)
非球面光学技术综述(激光杂志)

非球面光学设计技术综述

勾志勇1

摘要非球面光学在工业、国防和商业等领域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用非球面设计光学系统时,非球面方程的选用十分重要,决定着系统最佳优化结果。文章介绍了非球面光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常用非球面的应用方程,并对非球面应用方程的特点及非球面系数的关系进行了概述,较详细地分析了各类非球面应用方程的适用范围,最后概述了非球面光学在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非球面光学;非球面透镜;非球面系数;光学设计

The summary of aspheric optical design technology

Abstract Aspheric optics is important in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and other fields of application. While using aspheric surfaces in the design of optical system, it is quite important to decide which aspheric equations to choose. And it can also make the optics system perfe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aspheric optics and analyzes some kinds of aspheric equations. It also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pheric equ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aspheric coefficient. And it details the areas of applications on some kinds of aspheric equations. In the end, the paper presents the typical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aspheric optics in military, industry field, and so on.

Keyword aspheric optics; aspheric lens; aspheric coefficient; optical design

引言

16世纪,人们逐渐开始对非球面光学感兴趣,在古代和中世纪,人们就知道用抛物镜通过反射对远距离物体成像。1611年,Johannn Kepler打算把双曲面应用在透镜表面上。可在折射定律为人们所不知的年代,就透镜而言,他不能用科学证明来支持他的观点。直到1618年,Snell确立了折射定律。基于此发现,1638年,Johannn Kepler把非球面面型在透镜上进行实验,使在近、远距离获得无球差像面,从而逐渐奠定了非球面光学基础,此面型也被命名为笛卡儿面 (Cartesian surfaces)[1]。自从加工工艺和光学检测水平提高,非球面光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美国AN/AVS-6型飞行员微光夜视眼镜中就采用了9块非球面塑料透镜,另外,在AN/PVS-7步兵微光夜视眼镜、HOT夜视眼镜、“铜斑蛇”激光制导炮弹导引头和其他激光测距机、军用望远镜及各种照相机的取景器中都采用了非球面透镜。

1.非球面之定义

非球面光学元件,是指面形由多项高次方程决定、面形上各点的半径均不相同的光学元件。一般应用在光学系统中的透镜及反射镜,曲面型式多数为平面和球面,原因是这些简单型式的曲面加工、检验容易,但是用在某些高度精密成像系统有一定的限度。虽然非球面的复杂曲面制造困难,但在某些光学系统中依然是需要的。采用非球面技术设计的光学系统,可消除球差、慧差、像散、场曲,减少光能损失,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效果和高品质的光学特性(如图1)。

作者简介:勾志勇(1979-),男,重庆人,土家族,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光学系统设计工作。

作者e-mail:gouzhiyong@https://www.360docs.net/doc/f74546532.html,

(a)残存有球面透镜的像差 (b)利用非球面消像差

图1:球面和非球面的比较

2.非球面曲面方程

首先我们考虑二次曲线方程[2]-[4]

,设光轴为x 轴,即非球面的对称轴,坐标原点取在顶点。

202)1(2x k x R y ++= (1)

式中0R 为曲面近轴曲率半径,k 为曲面的圆锥系数; 扩展方程(1)到多项式

??????++++=44332212x a x a x a x a y (2)

式中的......,,,4321a a a a 为方程系数,其中012R a =,122-=e a 。 对方程(2)求解x 得: ?????++++=84634221y A y A y A y A x (3)

其中方程(2)和方程(3)系数

[2][4]

的关系

121

R A =

,91531232142211322425362114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 30228R a A -

=,7

14

2132132455A A A A A A A a --=, 500322316R R a a A --=,5

11

32232A A A A a -=,

7

02042033

241284105R R a a R a a A -+-,312

2

A A a =, 905302023220422034252564612217R a R R a a R a a R a a A -++-=,1

1

1

A a = 方程(1)和(3)经过系列数值变换可转化为常用的非球面型式[5][6]

(如图2),其数学示为

???+++++++-+=

12108642

2

2

)1(11)(Er Dr Cr Br Ar r

c k cr r Z (4)

图2:镜面的凹陷度与半径r 之示意图

其中222y x r +=,Z 为镜面的凹陷度;r 为镜面的孔径半径;c 为曲率半径的倒数;A 、B 、C 、D 、E 为r 的各阶系数;此方程在欧美国家成为标准的加工方程,在国内,云南爱克瑞、成都奥晶等光学厂家和一些研究所都以此方程为加工标准方程。其中方程(4)与(3)的非球面

系数关系[2][4]

为:

8)1(3

21C K A A +-

= 16

)1(5

22C K A B +-

= 128

)1(57

23C K A C +-

= 256

)1(79

24C K A D +-

=

当A 、B 、C 、D 、E 为0时,方程变为二次曲面方程[5][6]

2

2

2

)1(11)(r

c k cr r Z +-+=

(5)

当k=0时,为一般圆;当-1﹤k ﹤0,为椭圆方程;k=-1,为抛物线方程;k ﹤-1 为双曲线方程;k >1,为横扁椭圆方程。

(1)椭圆面[5][6]

1)(22

22=+-b

r a a z

图3:椭圆面示意图

曲率半径a b R 2=,圆锥系数222)(a a b k --=,两焦点距离2F,222b a F -=。

该非球面用途较广泛,当其结合高阶非球面系数成为高次椭圆非球面透镜时,可用于半导体激光准直和大的数值孔径的光纤激光准直,对于NA=0.20的光纤的准直系统和NA=0.50

0.20 NA Collimator 0.50 NA Collimator

图4 0.20 NA 和0.50 NA 的准直镜

的半导体激光准直系统,人们常用三片球面透镜。而当采用非球面透镜,一般一片就能满足片系统要求。这样在提高系统光束质量的同时,又能使结构相对简单,系统重量减轻,这在

很多系统中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很多成像系统和聚焦系统中都采用也常用椭圆非球面。在望远反射系统和离轴反射系统中,椭圆面和双曲面常结合起来使用。

(2)双曲面[5][6]

1)(22

22=--b

r a a z

图5:双曲面示意图

曲率半径b R 2=,圆锥系数222)(a b k +-=, 如果切线角度可知,那么圆锥系数也可表示为)tan 1(2θ+-=k 。

该非球面和椭圆面一样,当带有高阶非球面系数时,可用于聚焦成像系统,又可以作为激光和光纤准直透镜,最广泛应用是把高次双曲面和高次椭圆非球面相结合。对于双曲面,在望远反射系统中用得比较广泛,尤其是R-C 系统。由两个双曲面镜子组合的R-C 系统,在加工和安装时允许的失调量较大时,还能保证光学成像质量。

(3)抛物面[5][6]

F

r R r Z 422

2=

=,其中2R F =。人们常用抛物反射镜作为望远离轴系统的主镜和聚光镜。在调校激光发射和接收光学系统的同轴时,抛物反射镜作为首选。当然,在某些成像系统中也常使用抛物非球面透镜。

近年来,由于半导体激光器的优越性不断得到体现,已经应用于工业、国防和商业领域中。为适应半导体激光的应用,非球面方程(4)演化为一种新的方程,称为双非球面方

程,也叫复合双曲面方程[5]-[7]

,此方程如下: ),()1()1(111

161

161

2

2222

2?ρβαi N

i i i i i i i i y y x x y x Z A y x y

c k x c k y c x c z ∑∑∑===++++-+-++=

(6)

其中y

y X x R c R c 1,1==

,该非球面主要针对非对称系统,如半导体激光用于半导体准直﹑整形,半导体激光耦合光纤等。随着加工和检测工艺的提高,此类非球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非球面光学应用发展

随着光学事业不断发展以及光学仪器在各个领域的高要求、高精度应用,非球面光学设计由原来的单一型、低阶次逐渐向复合型、多阶次方向发展, Code v 、Zemax 、Oslo 等光学软件中的也相应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复合型非球面。为满足这些非球面加工、检验,新的加工技术、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目前,国内外非球面加工技术主要有:计算机数控单点金刚石车削技术、高精密数控抛光技术 、光学玻璃透镜模压成型技术、光学塑料成型技

术……,检测非球面光学系统的方法主要有干涉法、阴影法、激光束平移旋转法等[8]-[11]

非球面光学与球面光学相比,有很大的优势,非球面可以提高系统的相对口径比,扩大

视场角,在提高光束质量的同时透镜数比球面构成的少,镜头的形状小型化,可减轻系统重量等。采用非球面技术设计的光学系统,可消除球差、慧差、像散、场曲,减少光能损失,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图像效果和高品质的光学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军用产品(微光夜视、激光测距、导引头等)、现代光电子产品、图像处理产品如数码相机、VCD、DVD、电脑、CCD 摄像镜头、大屏幕投影电视机及军事、天文和医疗等行业,是集现代光学工程、光学材料工程、超精密机械加工、超精密成型工艺、超精密检测、精密镀膜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并且是当今世界光学领域一项用途十分广泛的、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

参考文献

[1].E Heynacher Aspheric optics Phys.Technol,Vol.10 1979

[2].Cox, Arthur A system of optical design Focal Pr Published 1964

[3].Dr.Bohumil Jurek,Dr.Sc Optical Surfaces,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ed,New York 1977

[4].杨力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p326-327

[5].ZEMAX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Zemax Optical Design Program User's Guide. July 1.2005, https://www.360docs.net/doc/f74546532.html,

[6].Op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Code V 9.50 August https://www.360docs.net/doc/f74546532.html,

[7].G.Groot Gregory,Edward R.Freniere,Leo R.Gardner Using Spline Srufaces in optical Design Software SPIE Vol4769(2002)

[8].潘君华. 光学非球面的设计加工与检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9].M.Rockt?schel,H.J. Tiziani Limitations of the Shack-Hartmann sensor for testing optical aspherics .Optics & Laser Technology 34 (2002) p631-637

[10].D J Nicholas and J E Boon The manufacture of aspheric focusing lenses for high-power multiwavelength laser systems. J.Phys.D:Appl.PHYS.20(1987) p182-186

[11].王光伟对于非球面度较大的非球面光学零件的加工方法云光技术 Vol.36 No.3 2004

我国激光切割技术的发展现状讲解

我国激光切割技术的发展现状 激光切割是激光加工行业中最量要的一项应用技术,由于具有诸多特点,已 广泛地应用于汽车、机车车辆制造、航空、化工、轻工、电器与电子、石油和冶金等工业部门。近年来,激光切割技术发展很快,国际上每年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 我国自1985年以来,更以每年25 %以上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激光工业基础较差,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尚不普遍,激光加工整体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相信随着激光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障碍和不足会得到解决。激光切割技术必将成为21 世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钣金加工手段。激光切割加工广阔的应用市场,加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对激光切割加工技术进行不断探入的研究,推动着激光切割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 (1伴随着激光器向大功率发展以及采用高性能的CNC及伺服系统,使用高功率的激光切割可获得高的加工速度,同时减小热影响区和热畸变;所能够切割的材料板厚也格进一步地提高,高功率激光可以通过使用Q 开关或加载脉冲波,从而使低功率激光器产生出高功率激光。 (2根据激光切割工艺参数的影响情况,改进加工工艺,如:增加辅助气体对切割熔渣的吹力;加入造渣剂提高熔体的流动性;增加辅助能源,并改善能量之间的耦合;以及改用吸收率更高的激光切割。 (3激光切割将向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CAD/CAPP/CAM以及人工智能运用于激光切割,研制出高度自动化的多功能激光加工系统。 (4根据加工速度自适应地控制激光功率和激光模式或建立工艺数据库和专家自适应控制系统使得激光切割整机性能普遍提高。以数据库为系统核心,面向通用化CAPP开发工具,对激光切割工艺设计所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相适应的数据库结构。

全息照相技术综述

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 作者:张新成 学号:20114052021 单位: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2011级应用物理班 内容摘要: 全息摄影亦称:“全息照相”,一种利用波的干涉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或透射)光波中信息(振幅、相位)的照相技术。全息摄影是通过一束参考光和被摄物体上反射的光叠加在感光片上产生干涉条纹而成。全息摄影不仅记录被摄物体反射光波的振幅(强度),而且还记录反射光波的相对相位。全息图并不直接显示物体的图象。用一束激光或单色光在接近参考光的方向入射,可以在适当的角度上观察到原物的像。这是因为激光束在全息图的干涉条纹上衍射而重现原物的光波。再现的像具有三维立体感。本文试论全息照相的基本原理,来叙述学习本章节后的收获和感想。 关键词: 全息照相,波的干涉,全息照片,全息摄影 引言: “全息”来自希腊字“holos”,意即完全的信息------不仅包括光的振幅信息,还包括位相信息。利用干涉原理,将物光波前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由于物光波前的振幅和位相及全部信息都存储在记录介质中,顾晨伟“全息图”。光波照明全息图,由于衍射效应能再现出原始物光波,该光波将产生包含物体I全部信息的三维像。这

个波前记录和再现的过程就是全息术。 1947年匈牙利出生的英国物理学家D.伽柏(D.Gabor)提出全息术的设想,意图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方法是完全撇开电子显微物镜,用胶片纪录经物体衍射的末聚焦的电子波,得到全息图。一相干的可见光照明全息图,衍射波将产生原物体放大的光学像。为了检验他的理论,1948年他利用水银灯发出的可见光代替电子波,获得了第一张全息图及其再现像。由于全息图的发明,D.伽柏197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20世纪50年代GL诺杰斯(G.L.Rogers)等科学家进一步丰富了波前再现理论。 光波的位相信息是通过与参考光波相干涉,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干涉图而记录下来,所以要求两束光高度相干。早期由于没有更好的相干光源,在两侧同轴方向产生不可分离的“孪生像”。观察者对虚像聚焦时,会看到由实像引起的离焦像;対实像聚焦时,伴随有离焦的虚像。从而像质大大降低。由于光源相干性的限制以及”孪生像“的问题,全息术研究的进展极大受阻。 1960年,激光的出现为全息术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激光是一种单色性很强的光,是制作全息图最理想的光源。196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雷达实验室的 E.N利思(E.N.Leith)和J.乌帕特尼克斯(J.upatnieks)借鉴雷达中载频技术,提出”斜参考光法“。这种方法不像伽柏全息图那样以物体直接透射光作为参考光,而是单独引入分离的倾斜照射的参考光波。依据这种方法采用氦氖激光器拍摄成功第一张三维物体的激光透射全息图。激光照明全息图,可看到清楚的三

光学树脂材料综述

摘要:我国眼镜片行业所用各种树脂消耗量大约为6000吨/年。然而,本土企业生产的光学树脂还不到总量的5%,中高端树脂市场基本还是空白。本文对传统光学树脂材料和新型光学树脂材料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光学树脂材料;树脂镜片 上世纪30年代以前,光学领域的主要材料是光学玻璃,其种类有将近240多种,折射率从1.4到2.8,可以选择的范围相当广。眼镜片对比重和抗冲击性能的要求都比较高,然而大部分光学玻璃比重较高,容易破碎。与光学玻璃相比,光学树脂具有质量轻、抗冲击和易加工成型等优点,一经推出,很快就替代了光学玻璃成为眼镜片的主流产品。国外对光学树脂的开发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到目前为止已经生产出数十种不同规格的光学树脂,其中,日本、美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国家已有多种新型树脂商业化,他们在我国申请大量的专利,期望长久占有中国市场,赚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与国外相比,国内树脂镜片生产厂家研发力量单薄,生产技术大多是通过国外引进,基本没有新型的树脂材料推出。上海伟星光学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技术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打造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不断的努力开发出新型的树脂材料,商品牌号PU-1、PU-2,并已经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了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眼镜行业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将使得中国在光学树脂原料的生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为了让更多的人对光学树脂有更深的了解,本文将分传统光学树脂材料和新型光学树脂材料两类,对光学树脂材料进行综述。 1 传统光学树脂材料 传统的光学树脂材料有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AA)、聚苯乙烯(PS)、聚碳酸酯(PC)和聚双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CR-39)。其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苯乙烯的共聚物为一种新型的树脂,其名称为MS;苯乙烯和丙烯氰共聚为另外一种树脂,其名称为NAS。表1-1详细介绍了这些树脂的性能,并与光学玻璃进行了比较。 编者按:上海伟星光学有限公司依靠自身研发力量,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1.61和1.67高折射率聚胺酯树脂镜片单体,并申请两项专利。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内眼镜行业的空白。伟星光学认为,这只是本土镜片公司走研发创新之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步,离发达国家在镜片单体研发方面取得的成就还相距甚远。伟星公司开设此专栏,旨在与行业有识之士共同探讨本土企业树脂镜片如何创新——或自主研发、或与国外与国内相关机构合作、或与国外镜片企业达成技术合作,共同推动本土镜片在技术创新领域获得突破,实现产品升级。 光学树脂材料综述 文汪山献松 陈国贵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折射率角度而言,玻璃的折射率更高,传统光学树脂的折射率相对较低。光学玻璃在阿贝数、玻璃化温度和抗老化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性能,但是其密度高、冲击强度低,这对于眼镜镜片而言将会带来两个致命的弱点:镜片太重而且容易破碎。基于对眼睛的保护,光学树脂塑料取代了光学玻璃成为眼镜片的主流材料。就传统树脂材料而言,PMMA具有较高的阿贝数和较低的双折射率,光透过时其色散程度很低,但是其折射率和冲击强度较低。CR-39是早期最成功的光学树脂,具有很高的阿贝数,较好的抗冲击强度,做成树脂镜片可以通过FDA测试(落球实验,美国镜片的检验标准),另外其变性温度很高,有利于镜片的后续加工。CR-39树脂是由美国PPG公司于1945年投放市场的,又名哥伦比亚树脂(Colulnbia Resin),是聚双烯丙基二甘醇碳酸酯的商品名称,单体的结构如下: 因为是烯丙基型双键,聚合活性低,需要高效引发剂如IPP、EHP引发才能聚合;由于是高度交联,其制品连续使用温度可以承受100℃,短暂工作温度可以达到150℃。随着新型树脂材料的不断推出,CR-39由于其折射率太低,在光学树脂领域所占的份额逐年降低,目前已经逐渐淡出中国的镜片市场。PC具有较高的折光指数,其优良的抗冲击性能受到了广大美国用户的肯定,占据着美国镜片市场的30%,但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该树脂镜片的阿贝数较低,抗老化性能不好,另外镜片基材较软,不耐磨损。PS尽管有较高的折射率,但是由于其阿贝数较低、抗老化性能差和抗冲击性能差等多种原因,很少单独作为光学镜片的树脂材料,往往都是和其他材料复合使用。目前,国内市场使用最多的是MS。MS 的折射率高于CR-39,阿贝数也比PC高,且该材料加工制备简单,价格比较便宜,受到了广大中国消费者的欢迎。NAS 的折射 性能nd νd b b(nm)T%T%UV IPS L H Td R%α ρSR% BK-71.52640.3 9292 565 0.0742.53 光学玻璃SF-21.64340.4 8989 428 8.83.85 光学塑料 PM M A 1.4958-12<209291~922~380~10090~1002.00.71.190.2~0.6 PS 1.5931-15>1009060~702~370~90940.20.81.060.1~0.5 PC 1.5830-1420~1009070~8080~100701300.40.71.20.5~0.8 N A S 1.5734~35-1420~1009070~802~370~90900.80.71.070.2~0.6 PM M A 1.5640-1420~10089882~370~95900.80.81.090.1~0.5 PM M A 1.5058 20~10091902~31001401.01.21.3214nd :折光指数, νd :阿贝数, β:折射率温度系数, b :双折射,T%UV : UV 照射2000小时后的透光率,IPS :冲击强度,LH :洛式硬度,Td :热变形温度, R%:饱和吸湿率, α:热膨胀系数, SR%:成型收缩率 表1 光学玻璃和光学树脂的性能比较 ■ 【伟星科技?树脂镜片创新论坛】 ■ 060 ■ China Glasses

激光在军事武器中的应用研究

文献综述 激光在军事武器中的应用研究 2016年6月2日

目录 摘要 (1) 1.绪论 (2) 1.1引言 (2) 1.2激光技术发展历程 (2) 1.3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的研究现状 (3) 2.激光的基本特性 (4) 2.1激光的概念 (4) 2.2激光的特点 (4) 2.3激光的产生 (5) 3.激光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6) 3.1激光武器的分类 (6) 3.2已装备的激光技术军事运用 (8) 3.3激光武器的特点及局限 (12) 展望 (13) 参考文献 (14)

激光在军事武器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随着人类文明和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被运用,许多技术被运用到军事领域上来,研制了许多的军事武器,高技术武器装备的研究更是带动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激光技术进步。 激光技术是人类20世纪60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之一,激光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及相干性好的特点,尤其在现代军事的观测、监视、通信及武器系统方面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现代军事侦察技术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地球上空有千余颗各类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对世界各国进行着全方位、全频谱、全时、全维的侦察和探测。激光技术用于军事,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常规武器的命中率,而且可为军队提供新型战术武器,从而大大增强军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能力,其应用有激光雷达、激光测距、定向能激光武器、激光制导、激光通信、航空航天、电子对抗等方面,受到各大军事强国的重视,成为军事技术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关键词:激光技术,激光测量,激光通信,激光制导,激光武器

1.绪论 1.1引言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问世并运用于局部战争,高技术局部战争便应运而生,并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高技术局部战争以其鲜明的特征,标志着战争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社会现象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由于霸权主义的争夺而导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连绵不断,在新技术革命大潮的冲击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军事高技术的兴起,使军队的武器装备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件件新式武器装备诞生了,一件件旧式武器装备被淘汰了。高技术局部战争便是这种军事高技术与局部战争的结合体。 因此,在现代战争中,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负。高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首先直接作用于武器装备,引起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而新式武器装备用于战争,便出现许多新的作战样式,产生新的作战方法,引起了战争形态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军事理论的变革,科学技术不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战争的发展。当今,一个研究高技术、利用高技术的浪潮正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研究军事高技术,利用军事高技术,正是时代的需要,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而激光技术正是其中一项。 1.2激光技术发展历程 激光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受激辐射概念的提出、微波波谱学的创立、微波激射器的问世、激光器诞生以及激光技术的发展这五个阶段。[1] 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之后, 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认为辐射不仅在发射和吸收过程中是以量子的形式出现的,而且辐射本身也是由光量子组成的。1909年,爱因斯坦对辐射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他在《论辐射问题的现状》中明确指出, 普朗克定律本身隐含着这样的内容:辐射场不仅显示出波动性, 而且显示出粒子性,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辐射的“波粒二象性”概念。1911年, 卢瑟福提出原子结构的核模型。1913年, 波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 1954年7月美国物理学家汤斯和他的小组研

材料工程新工艺新技术论文——激光切割的原理及应用

激光切割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 激光加工技术是一种先进制造技术,而激光切割是激光加工应用领域的一部分,激光切割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切割工艺。由于它具备精密制造、柔性切割、异型加工、一次成形、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所以在工业生产中解决了许多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激光能切割大多数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 【关键词】激光切割的原理 激光切割的分类及特点 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 1.概述 激光切割是激光加工行业中最重要的一项应用技术。它占整个激光加工业的70%以上。激光切割与其他切割方法相比,最大区别是它具有高速、高精度及高适应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割缝细、热影响区小、切割面质量好、切割时无噪声、切割过程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激光切割板材时,不需要模具,可以替代一些需要采用复杂大型模具的冲切加工方法,能大大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 因此,目前激光切割已广泛地应用于汽车、机车车辆制造、航空、化工、轻工、电器与电子、石油和冶金等工业部门中。 2.激光切割的原理 在激光束能量作用下(氧助切割机制下,还要加上喷氧气与到达燃点的金属发生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材料表面被迅速(ms 范围)加热到几千乃至上万度(℃)而熔化或汽化,随着汽化物逸出和熔融物体被辅助高压气体(氧气或氮气等惰性气体)吹走,切缝便产生了(原理图见图2)[1]。脉冲激光适用于金属材料, 连续激光适用于非金属材料, 后者是激光切割技术的重要应用领域。与计算机控制的自动设备结合, 激光束具有无限的仿形切割能力, 切割轨迹修改方便通过预先在计算机内设计, 进行众多复杂零件整张板排料, 可实现多零件同时切割 , 图 2激光切割的原理图 图 1 激光切割

激光切割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1. 激光切割技术简介 (2) 1.1激光切割技术概述 (2) 1.2激光切割技术的原理 (4) 1.3激光切割技术的发展历史 (5) 2.激光切割的特点 (6) 2.1激光切割的总体特点 (6) 2.2 CO2激光切割技术的特点 (7) 2.3半导体激光切割机 (8) 2.4光纤激光切割机 (8) 3. 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10) 3.1激光切割技术的市场现状 (10) 3.2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 (12) 结论 (13)

材料12A文修曜 摘要 激光加工技术是一种先进制造技术,而激光切割是激光加工应用领域的一部分,激光切割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切割工艺。由于它具备精密制造、柔性切割、异型加工、一次成形、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所以在工业生产中解决了许多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激光能切割大多数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 Abstract The laser 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laser cutting is part of the laser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laser cutting is the current advanced cutting technology in the world.Because it has flexible cutting, stone processing,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a forming, fast speed, higher efficiency, so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solved many conventional methods cannot solve the problem.Can laser cutting most of the metal materials and nonmetal materials. 关键词:激光切割的原理;激光切割的分类及特点;激光切割技术的应用 1.激光切割技术简介 1.1激光切割技术概述 激光切割是激光加工行业中最重要的一项应用技术。它占整个激光加工业的70%以上。激光切割与其他切割方法相比,最大区别是它具有高速、高精度及高适应性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割缝细、热影响区小、切割面质量好、切割时无噪声、切割过程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激光切割板材时,不需要模具,可以替代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综述及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74546532.html,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综述及发展趋势 作者:李洋 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第01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的概况,并对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展开了进一步 的探讨。 关键词:光学遥感;卫星测绘技术;发展趋势 DOI:10.16640/https://www.360docs.net/doc/f74546532.html,ki.37-1222/t.2016.01.083 0 引言 测绘卫星就是具备立体测图能力的卫星,主要任务是通过立体观测得到地面目标的物理、几何属性。其中采用光学传感器的高分辨率测绘卫星应用最为广泛,文章就此对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的概况和发展趋势加以分析。 1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综述 光学遥感立体测绘技术主要包括测绘相机与时间同步技术、卫星定轨定姿技术、影像压缩及质量评价技术、几何定标及立体测图技术。 1.1 测绘相机与时间同步技术 具有特定交会角的正视、前视和后视三台独立的CCD扫描相机的组合体就是三线阵测绘相机[1]。卫星在飞行中,任意推扫就会形成三个不同视角且相互重叠的图像。测绘相机的镜 头相质优异、内方位元素稳定才能使立体测图保持在较高的精度范围。 测绘卫星进行CCD线阵推扫摄影的时候,几毫秒的差异就可能会导致定位出现几米的误差,测绘影像的定位精度大大降低。所以,测绘卫星应该增加具有高效载荷时间、高精度的系统,保证卫星在CCD推扫摄影上保持时间的一致,以达到测绘任务的有关要求。 1.2 卫星定轨定姿技术 为了保证卫星轨道的测量精度和姿态的确定精度,借助航天遥感影像精确定位地面目标的时候,通常需要地面控制点的辅助。如果在部分地区工作人员无法设立控制点,无控制点摄影测量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三线阵测绘卫星需要在无控制点摄影测量时满足三个条件,进而才能完成立体测图以及定位目标任务。首先,借助设备定位测量卫星轨道,并提供三个外方位位置元素;其次,借助三线阵相机推扫摄影地面空间,构成三幅重叠的航带图像;最后,测量卫星

激光制导武器的现状、关键技术与发展

激光制导武器的现状、关键技术与发展 作者:王狂飙, WANG Kuang-biao 作者单位: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9 刊名: 红外与激光工程 英文刊名:INFRARED AND LASER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7,36(5) 被引用次数:11次 参考文献(8条) 1.YOUNGER S参数描述和光束质量[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4(01) 2.BRADAS J C The Future of Small Missiles 2005 3.Shaul Attar Gill Man-portable Anti-Tank Weapon System 1999 4.崔得东光纤图像精确制导系统[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3(03) 5.王狂飙走进新世纪的反坦克导弹 2003 6.THOMSON R3rd Generation ATGWs:How They Compare?KORNET Vs.TRIGAT,KBP HORIZONS 1998 7.美国国防部;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美国国防部报告--海湾战争 1991 8.邓仁亮光学制导技术 1992 引证文献(11条) 1.于洵.宇文乾.姜旭.李博.刘宝元激光驾束制导仪制导过程中信息场参数测量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应用光学2011(1) 2.叶顺流.朱少岚.孙启兵.阎德科大气湍流对激光半主动制导精度的影响[期刊论文]-激光与红外 2010(6) 3.佟海鹏.徐海刚激光指示在导弹上的运用及环境的影响[期刊论文]-飞航导弹 2010(12) 4.雷萍.邢晖.薛挺.吕鸿鹏激光主动探测系统的探测能力分析[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6) 5.马晓辉.史全林.徐莉.王玲.王智超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光纤耦合模块[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4) 6.何衡湘.陈亦庆.赵刚.贾立新.刘勤.孙爱鲜激光导引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分析[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3) 7.牟宇.林德福.祁载康.程振轩激光末制导炮弹比例导引律性能研究[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9(2) 8.刘宁.柴金华四象限光电探测器在激光光学系统中的典型应用分析[期刊论文]-光机电信息 2009(1) 9.周木春.陈延如.赵琦激光驾束制导偏振编码器设计参数[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8(6) 10.王祥科.张辉.郑志强激光主动成像图像制导导引头设计[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8(5) 11.魏文俭.秦石乔.张宝东.李华.战德军激光半主动半实物仿真导引头光学系统的设计[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8(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74546532.html,/Periodical_hwyjggc200705018.aspx

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

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论述了激光焊接工艺的特点、激光焊接在汽车工业、微电子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研究现状,激光焊接的智能化控制,论述激光焊接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关键词:激光焊接;混合焊接;焊接装置;应用领域 引言 激光焊接是激光加工材料加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70年代主要用于焊接薄壁材料和低速焊接,焊接过程属于热传导型,即激光辐射加热工件表面,表面热量通过热传导向内部扩散,通过控制激光脉冲的宽度、能量、峰值功率和重复频率等参数,使工件熔化,形成特定的熔池。由于激光焊接作为一种高质量、高精度、低变形、高效率和高速度的焊接方法,随着高功率CO2和高功率的Y AG激光器以及光纤传输技术的完善、金属钼焊接聚束物镜等的研制成功,使其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粉末冶金、生物医学微电子行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02激光和YAG激光焊接各种金属材料时的理论,包括激光诱发的等离子体的分光、吸收、散射特性以及激光焊接智能化控制、复合焊接、激光焊接现象及小孔行为、焊接缺陷发生机理与防止方法等,并对镍基耐热合金、铝合金及镁合金的焊接性,焊接现象建模与数值模拟,钢铁材料、铜、铝合金与异种材料的连接,激光接头性能评价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 一、激光焊接的质量与特点 激光焊接原理:激光焊接是将高强度的激光束辐射至金属表面,通过激光与金属的相互作用,金属吸收激光转化为热能使金属熔化后冷却结晶形成焊接。图1显示在不同的辐射功率密度下熔化过程的演变阶段[2],激光焊接的机理有两种: 1、热传导焊接 当激光照射在材料表面时,一部分激光被反射,一部分被材料吸收,将光能转化为热能而加热熔化,材料表面层的热以热传导的方式继续向材料深处传递,最后将两焊件熔接在一起。 2、激光深熔焊 当功率密度比较大的激光束照射到材料表面时,材料吸收光能转化为热能,材料被加热熔化至汽化,产生大量的金属蒸汽,在蒸汽退出表面时产生的反作用力下,使熔化的金属液体向四周排挤,形成凹坑,随着激光的继续照射,凹坑穿人更深,当激光停止照射后,凹坑周边的熔液回流,冷却凝固后将两焊件焊接在—起。 这两种焊接机理根据实际的材料性质和焊接需要来选择,通过调节激光的各焊接工艺参数得到不同的焊接机理。这两种方式最基本的区别在于:前者熔池表面保持封闭,而后者熔池则被激光束穿透成孔。传导焊对系统的扰动较小,因为激光束的辐射没有穿透被焊材料,所以,在传导焊过程中焊缝不易被气体侵入;而深熔焊时,小孔的不断关闭能导致气孔。传导焊和深熔焊方式也可以在同一焊接过程中相互转换,由传导方式向小孔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施加于工件的峰值激光能量密度和激光脉冲持续时间。激光脉冲能量密度的时间依赖性能够使激光焊接在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期间由一种焊接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转变,即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焊缝可以先在传导方式下形成,然后再转变为小孔方式。 1、激光焊接的焊缝形状 对于大功率深熔焊由于在焊缝熔池处的熔化金属,由于材料的瞬时汽化而形成深穿型的圆孔空腔,随着激光束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使小孔周边金属不断熔化、流动、封闭、凝固而形成连续焊缝,其焊缝形状深而窄,即具有较大的熔深熔宽比,在高功率器件焊接时,深宽比可达5:l,最高可达10:1。图2显示四种焊法在316不锈钢及DUCOLW30钢上的焊缝截面形

大功率激光切割机G3015日常操作规范

G3015激光切割机维护、保养指南 综述 为了保证G3015激光切割机的正常使用,必须对设备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由于整个机床采用高精密的部件组合而成,在日常维护过程中必须格外小心,严格按照各部分的操作规程进行,并且由专人进行维护,不得野蛮操作,以免损坏元器件。 一般准则 用最适合的润滑剂来进行专业润滑是保持机床质量的前提。这样可以避免运行故障及其后果。在这个意义上应当注意下述注意事项。 润滑注意事项:机床的润滑根据润滑图和对润滑图的说明进行。此外还要注意下面各点:加油和排放口不要超过规定时间打开,并经常保持清洁。 擦洗油槽和润滑点只准使用没有纤维屑的擦布,不要使用废羊毛,不要使 用煤油和汽油,而要使用稀薄液体状态的主轴润滑油("喷射润滑油")。 不允许将合成润滑油与矿物油或其他厂家生产的合成油混合使用。即便是 对于其他厂家生产的同等特性的合成油也是如此。 废油只能在暖机状态下排放。 必须特别重视废油的无害处理。 清洗注意事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全面清洗整个设备。明显的污垢可以擦洗,或用工业吸尘器吸除。 安全提示:当进行养护工作时必须通过主开关来关闭机床,将其关闭并且把钥匙拔下。 必须严格遵守安全规定,以便避免发生事故。 用户应常备的维护备品如下: a. 丙酮:纯度99.5%,水少于0.3%,容量500ml一瓶。 b. 脱脂棉:5包。 c. 酒精:500ml,纯度99.5%以上。 d. 镜头纸:5本。 e. 吹气小球:一个。 f. 滴管针:一个(医用)。 g. 有机玻璃:200×300×20。 h. 砚台(红色):一块。 i. 棉棒:两包。 j. 万用表:一只。 基本维护按下表操作: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综述精选文档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综述 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综述 1.引言 客观景物三维信息的获取是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重建以及三维成像技术中的基础环节,被测物体的三维信息的快速、准确的获得在虚拟现实、逆向工 程、生物与医学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 三维测量方法总的包括两大类,接触式以及非接触式。如图所示。 图三维测量方法分类 接触式的三维测量方法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方面的技术理论已经非常完善和成熟,所以,在实际的测量中会有比较高的准确性。但 是尽管如此,依然会有一些缺点[2]: (1) 在测量过程中,接触式测量必须要接触被测物体,这就很容易造成被测物体表面的划伤。 (2) 接触式测量设备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测量头有时会出现形变现象,这无疑会对整个测量结果造成影响。 (3) 接触式测量要依靠测量头遍历被测物体上所有的点,可见,其测量效率还是相当低的。 接触式三维测量技术发展已久,应用最广泛的莫过于三坐标测量机。该方法基于精密机械,并结合了当前一些比较先进技术,如光学、计算机等。并且该方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物体的轮廓、尺寸等信息的精确测量上。在测量过程中,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头在世界坐标系的三个坐标轴上都可以移动,而且测量头可以到达被测物体上的任意一个位置上,只要测量头能到达该位置,测量机就可以得到该位置的坐标,而且可以达到微米级的测量精度。但由于三坐标机测量系统成本较高,加之上述的一些缺点,广泛应用还不太现实。

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技术一般通过利用磁学、光学、声学等学科中的物理量测量物体表面点坐标位置。核磁共振法、工业计算机断层扫描法、超声波数字化法等非光学的非接触式三维测量方法也都可以测量物体的内部及外部结构的表面信息,且不需要破坏被测物体,但是这种测量方法的精度不高。而光学三维轮廓测量由于其非接触性、高精度与高分辨率,在CAD /CAE、反求工程、在线检测与质量保证、多媒体技术、医疗诊断、机器视觉等领域得到日益广泛的 应用,被公认是最有前途的三维轮廓测量方法[3]。由于光不能深入物体内部,所 以光学三维测量只能测量物体表面轮廓,因此,本文中所言光学三维测量即指光学三维轮廓测量,此后不再单独解释。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主动式光学三维测量和被动式光学三维测量,根据具体的原理又可以分为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法、离焦测量法、飞行时间法、激光三角法、莫尔轮廓术和结构光编码法等。下面就刚刚提到的几种光学三维测量技术的原理进行逐一讲解。 2.测量原理 被动式光学三维测量 双目立体视觉测量法 双目成像采用视觉原理来获得同一场景的2幅不同图像。通过对物体上同一点在2幅图像上的2个像点的匹配和检测,可以得到该点的坐标信息。测量原理如图所示。设摄像机基线长为B,视差定义为D= P1- P2,其中P1、P2为空间点W(X,Y,Z)在2像面上的投影点,则由几何关系可得Z=Bf/ D。计算出物点的深度坐标后,其它2个坐标可以通过简单的几何透视关系得出。双目视觉成像原理简单,但由于需要在两幅图像中寻找对定点的匹配,实际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图双目立体视觉法三维测量原理图

激光焊接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激光焊接是激光加工材料加工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70年代主要用于焊接薄壁材料和低速焊接,焊接过程属于热传导型,即激光辐射加热工件表面,表面热量通过热传导向内部扩散,通过控制激光脉冲的宽度、能量、峰值功率和重复频率等参数,使工件熔化,形成特定的熔池。由于激光焊接作为一种高质量、高精度、低变形、高效率和高速度的焊接方法,它已成功地应用于微小型零件焊接中。 随着高功率CO2和高功率的YAG激光器以及光纤传输技术的完善、金属钼焊接聚束物镜等的研制成功,使其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工业、粉末冶金、生物医学微电子行业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开辟了激光焊接的新领域。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02激光和YAG激光焊接各种金属材料时的理论,包括激光诱发的等离子体的分光、吸收、散射特性以及激光焊接智能化控制、复合焊接、激光焊接现象及小孔行为、焊接缺陷发生机理与防止方法等,并对镍基耐热合金、铝合金及镁合金的焊接性,焊接现象建模与数值模拟,钢铁材料、铜、铝合金与异种材料的连接,激光接头性能评价等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 所有的研究大大地扩大了其应用的领域范围,主要应用于:制造业应用、粉末冶金领域、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生物医学、其他领域如对BT20钛合金、HEl30合金、Li-ion电池等激光焊接。 激光焊接主要是通过高能激光脉冲来实现的。激光电源首先把脉冲氙灯点着。激光电源对氙灯脉冲放电,形成一定频率,一定脉宽的光波,该光波经过聚光腔辐射到Nd3+ YAG激光晶体上,激发Nd3+YAG激光晶体发光,再经过激光谐振腔谐振之后,发出波长为1.06um脉冲激光,该脉冲激光经过扩束、反射、聚焦后打在所要焊接的物体上;在计算机系统控制下,移动数控工作台,从而完成焊接。焊接时需要的脉冲激光频率、脉宽、工作台速度、移动方向等通过计算机来控制。通过对机关电源的频率、脉宽的不同设定可调节控制脉冲激光的能量。 这里的脉冲激光焊机主要由激光电源、PC数控系统、光学系统、冷却系统、CCD监视系统及吹起装置等组成。 激光焊接的特点是被焊接工件变形极小,几乎没有连接间隙,焊接深度/宽度比高,因此焊接质量比传统焊接方法高。但是,如何保证激光焊接的质量,也就是激光焊接过程监测与质量控制是一个激光利用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利用电感、电容、声波、光电等各种传感器,通过电子计算机处理,针对不同焊接对象和要求,实现诸如焊缝跟踪、缺陷检测、焊缝质量监测等项目,通过反馈控制调节焊接工艺参数,从而实现自动化激光焊接。在激光焊接中,光束焦点位置是最关键的控制工艺参数之一,在一定激光功率和焊接速度下,只有焦点处于最佳位置范围内才能获得最大熔深和好的焊缝形状。在实际激光焊接中,为了避免和减少影响焦点位置稳定性的因素,需要专门的夹紧和设备技术,这种设备的精确程度与激光焊接的质量高低是相辅相成的。 与其它传统焊接技术相比,激光焊接的主要优点是:

激光全息检测技术资料

激光全息检测技术 1.激光全息检测技术概述 全息术或称全息照相(Holography )的思想是英国科学家丹尼斯·伽柏(Dennis Gabor )在1948年首先提出来的。由于他的发明和对全息技术发展的巨大作用,他于1971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全息术与普通照相术的区别是,普通照相术只记录物体表面光波的振幅信息,而把相位信息丢掉了,这样只记录物体表面光波部分信息(二维信息)的照片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一样的。而全息术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将物体发射的特定光波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再现,形成物体逼真的三维像。由于记录了物体的全部信息(振幅、相位、波长),因而成为全息术或全息照相。如图,比较了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区别: 激光全息无损检验是全息干涉分析的一种应用,它可以用来监视一个复杂的物体在两种不同时刻里所发生的变形,不管物体表面是光洁还是粗糙,都可以观测到光学公差水平几分之一微米以下,由于它是利用全息技术再现原理,因此是无接触地进行三维立体观测。 同其他检测方法比较,激光全息检测的方法有如下优点: 1. 激光全息检测是一种干涉测量技术,干涉测量精度与激光波长同数量级,微小(微米数量级)的变形均能被检测出来,检测灵敏度高; 2.由于激光的相干度很高,因此,可以检测大尺寸工件,只要激光能够充分照射到这个工件表面,都能一次检测完成; 3.对被检对象没有特殊要求,可以检测任何材料和粗糙表面; 4.可对缺陷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干涉条纹的数量和分布确定缺陷的大小、部位、深度。 5.非接触测量、直观、检测结果便于保存。 但是,物体内部缺陷的检测灵敏度,取决于物体内部的缺陷在外力作用下能否造成物体表面的相应变形。如果物体内部缺陷过深或过于微小,那么激光全息照相这种检测方法就无能为力了。对于叠层胶接结构来说,检测其脱粘缺陷的灵敏度取决于脱粘面积和深度比值,在近表面的脱粘缺陷面积,即使很小也能检测出来,而对于埋藏的较深的脱粘缺陷,只有在脱粘面积相当大时才能够被检测出来。另外,激光全息检测目前多在暗室中进行,并需要采用严格的隔震措施,因此不利于现场检测。 综上,激光全息检测具有如下缺点: 1.对内部缺陷的检测灵敏度较低:灵敏度取决于内部缺陷在外力作用下所造成的物体表面的变形大小。 2.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暗室中进行,严格的隔振措施。 图1:全息照相与普通照相的区别

激光切割机使用说明书

激光切割机使用说明书 BYL-3015-B 北京万通博瑞金属加工有限公司 前言 很荣幸您购买我公司的产品,成为我公司的用户。 本说明所描述的是我公司生产的型号为BYL-3015-B的金属激光切割机。 本说明书详细介绍了切割机的安装,使用方法及相关维护步骤。在您使用本机器前请注意以下事项: 建议每一位与本机器有关的工作人员(维修、操作、日常维护、定点检查人员)都要阅读这本说明书; 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技术培训,或有专人指导; 如果您能遵循说明书中的提示,不仅可以避免危险事故,降低维修费用,减少停机检修时间,还可以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说明书应保存好以供随时查阅。 注意: 使用激光切割机前请详细阅读本说明,用户错误操作可能引起设备运行不良、设备损坏甚至造成人身伤害。 警告: 本切割机所用激光为不可见光,不可直视,否则可能造成眼睛伤害,使用时请佩戴护目镜。 目录 前言2 第一章简介 1.1 主要用途及特点 (4) 1.2 适用范围 (4) 1.3 产品型号及意义 (5)

第二章主要规格与技术参数 (5) 第三章产品的主要结构与原理 (6) 第四章产品的工作条件 (6) 第五章产品的系统说明 5.1 机械与传动系统 (7) 5.2 电气系统 (9) 5.3 气动系统 (10) 5.4 光学系统 (10) 5.5 水冷系统 (11) 5.6 切割头 (11) 第六章吊运与保管 6.1 开箱 (11) 6.2 机床的吊运与保管 (11) 第七章安装与调试 7.1 安装 (13) 7.2 调试 (13) 第八章使用与说明 8.1 安全使用 (14) 8.2 操作使用步骤 (15) 综述 (16) 9.2 日常维护与保养 (16) 9.3 运行时的维护与保养 (17) 9.4 长期停放的维护与保养 (17) 第十章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18)

钣金激光切割技术

钣金激光切割技术 1、焦点位置控制技术: 激光切割的优点之一是光束的能量密度高,一般>10W/cm2。由于能量密度与4/πd2成正比,所以焦点光斑直径尽可能的小,以便产生一窄的切缝;同时焦点光斑直径还和透镜的焦深成正比。聚焦透镜焦深越小,焦点光斑直径就越小。但切割有飞溅,透镜离工件太近容易将透镜损坏,因此一般大功率CO2激光切割工业应用中广泛采用5〃~7.5〃??(127~190mm)的焦距。实际焦点光斑直径在 0.1~0.4mm之间。对于高质量的切割,有效焦深还和透镜直径及被切材料有关。例如用5〃的透镜切碳钢,焦深为焦距的+2%范围内,即5mm左右。因此控制焦点相对于被切材料表面的位置十分重要。顾虑到切割质量、切割速度等因素原则上<6mm的金属材料,焦点在表面上;>6mm的碳钢,焦点在表面之上;>6mm的不锈钢,焦点在表面之下。具体尺寸由实验确定。 在工业生产中确定焦点位置的简便方法有三种: (1)打印法:使切割头从上往下运动,在塑料板上进行激光束打印,打印直径最小处为焦点。 (2)斜板法:用和垂直轴成一角度斜放的塑料板使其水平拉动,寻找激光束的最小处为焦点。 (3)蓝色火花法:去掉喷嘴,吹空气,将脉冲激光打在不锈钢板上,使切割头从上往下运动,直至蓝色火花最大处为焦点。 对于飞行光路的切割机,由于光束发散角,切割近端和远端时光程长短不同,聚焦前的光束尺寸有一定差别。入射光束的直径越大,焦点光斑的直径越小。为了减少因聚焦前光束尺寸变化带来的焦点光斑尺寸的变化,国内外激光切割系统的制造商提供了一些专用的装置供用户选用: (1)平行光管。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即在CO2激光器的输出端加一平行光管进行扩束处理,扩束后的光束直径变大,发散角变小,使在切割工作范围内近端和远端聚焦前光束尺寸接近一致。

激光武器现状综述

激光武器现状综述 06061232李腾海子 摘要本文介绍了激光武器的分类、现状,并给出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激光武器 “激光 ”、“原子能”、“半导体”和“计算机”称为20世纪的“新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激光技术用于军事,不仅可以提高现有常规武器的命中率,而且可为军队提供新型战术武器,从而大大增强军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战能力,其应用领域涉及雷达、测距、定向能武器、导弹、航空航天、电子对抗等方面,受到各大军事强国的重视,未来有望成为军事技术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到目前为止,激光技术在军事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激光制导、激光雷达、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模拟、激光侦察、激光武器、激光对抗、激光告警。激光武器是一种定向能武器,它利用强大的定向发射激光束直接毁伤目标或使之失效。与传统武器相比,激光武器作为一种新概念武器,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拦截距离远、火力转移迅速、不受外界电磁干扰、持续战斗力强等优点,而且激光武器每次使用的费用很低,通常在几美元左右,与每枚成本达几百万美元的导弹相比十分便宜。正是激光武器具有其他武器无法比拟的优点,目前世界上各军事强国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进行研发。根据作战用途,这种新型武器分为战术激光武器和战略激光武器两大类。战术激光武器是利用激光作为能量,像常规武器那样直接杀伤敌方人员、击毁坦克、飞机等,打击距离一般可达20 km。这种武器是一种近程激光武器,主要有使人致盲的激光枪,也有用来对付来袭飞机、导弹、军舰、坦克的激光炮。战略激光武器可攻击数千公里之外的洲际导弹,还可攻击太空中的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等。根据能量大小、激光的打击方式可分为软打击和硬打击两种:软打击主要是打击导弹的导引头和整流罩,破坏其传感器和电子线路,致使导弹不能准确飞向目标。这种打击射程可超过10 km。而硬打击则是把导弹的壳体、燃料室以及整体结构彻底摧毁,使导弹在空中爆炸。按搭载载体的不同,激光武器可分为:舰载式、车载式、机载式、地基式、星载式(天基)激光武器系统。据报道,目前美、俄等世界军事大国已投入巨资用于新型高能激光武器的研发,将高能激光武器作为其提升威慑力和打击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激光技术的研究,俄罗斯的理论研究处于领先地位,美国与以色列在激光武器应用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新兴激光的军事技术方面,由于我们与美国起步点相差不大,所以我们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由目前我们已有能力使用激光武器拦截低空巡航导弹,如何把攻击激光雷达装载于卫星,是我国目前正在全力研究攻关的目标。 激光武器计划一直伴随着激烈反对的声音,主要阻力是技术暗礁和经费短缺。总的来说,制约激光武器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研制与部署费用过高。如天基激光武器的核心-“阿尔法”激光器系统的发射成本按改进型一次性运载火箭5650 美元/kg计算,全部研制与发射成本总计近1000亿美元。2、系统作战效能有限。如MTHEL系统很庞大(相当于6辆城市公共汽车) ,不便于快速机动部署;在烟雾和阴雨天,激光武器很难发挥作用等。3、后勤保障困难并存在安全隐患。在作战时,如何保燃料的供应,涉及到复杂的后勤供应问题,包括应该在哪里建两种燃料的化工厂以及如何快速运输等问题。而且激光器会排放出有毒气体,现在还没有找到可以处理这些毒气的有效办法。4、技术障碍。激光武器的几个关键技术挑战包括:在功率和效率上能远距离摧毁导弹的激光器,能使保证激光器光学性能最佳又可以保护其不受激光加热损害的光学涂层;以及控制大气扰动的主动系统。在真空高空中的激光器性能和整套系统在高空的性能都无法在地面进行验证等等。 综上所述,激光武器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现象,各国都在加紧研究激光武器,但激光武器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研制和发展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有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目前各国普遍反对建立天基激光武器系统,因为激光武器的强大威力能使一些军事强国可以随心所欲的实时打击地球上的任何目标,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参考文献: [1]吕明春,梁红卫,高能激光武器及其技术发展,激光杂志,V.29,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