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作文教学案

点面结合作文教学案
点面结合作文教学案

特写局部,点面结合

●方法指导

一、明确场面描写概念: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例文: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 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

二、探究场面描写奥妙

(一)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

(二)面点结合——两个“基础”。

同学们在看电影或电视(包括风光纪录片)时,一定会看到摄影师不仅运用全景(远景)镜头反映大场面的画面,也常结合使用特写(近景)镜头反映局部个别的画面。这里的“面”指的是事物的全局和总貌(概括描写,顾及全局),“点”指的是事物的有代表性的局部(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情景)详细描写,突出重点。这种把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的情况和反映事物个别的情况这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写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法。

整体与局部的组合

1.先整体,后局部。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过程中,作者可以先对描写的对象进行整体记述,然后再聚焦这个人或事物的一个或几个局部,进行详细刻画——整体为面,局部为点,是典型的“先面后点”的写法。

例如:

一只凶猛的黑熊突然从树丛里窜了出来。两米多的身长,三四百斤的体重。平常看似蠢笨的形体,在发怒的一瞬间,就像一发出膛的重型炮弹,呼啸着冲了过来。两只眼睛,闪着摄人心魄的凶光。高高扬起的熊掌,凝聚的力量,足以把一个人一下子拍成肉泥。

这一段描写黑熊的文字,就是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点面相结合写法。先描绘整个灰熊——面,后集中描写它的两只眼睛和熊掌——点。二者结合,就把黑熊的凶猛表现的淋漓尽致。

2.先局部,后整体。这种写法的表现原理和先整体后局部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先后顺序做了调整,是典型的“先点后面”的写法。

例如:

一只凶猛的黑熊突然从树丛里窜了出来。两只眼睛,闪着摄人心魄的凶光。高高扬起的熊掌,凝聚的力量,足以把一个人一下子拍成肉泥。两米多的身长,三四百斤的体重。平常看似蠢笨的形体,在发怒的一瞬间,就像一发出膛的重型炮弹,呼啸着冲了过来。

3.详略结合式。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的几个情节或细节——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

例如:

难忘的元旦晚会(片段)

下午一点整,三年六班庆元旦文艺会演在一片欢呼声中准时拉开了序幕。

“第一个节目,由我们班的‘金嗓子’郭晓宇为大家演唱——故乡的云”,主持人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来雷鸣般的掌声。谁也没有想到,经过短短一周的准备,同学们准备的节目简直就像一个点燃的万花筒:张松的笛子独奏,余音绕梁;李俊等人的舞蹈活力四射;王伟的魔术表演亦真亦幻;赵名刚的女声演唱足以以假乱真……主持人的每一次报幕,都仿佛给我们注入了一只强力兴奋剂,伴随而来的掌声,一如初涨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节目——脑筋急转弯。我竖起了耳朵,生怕漏掉了一个字:一个人,手中只有一颗子弹,现场有两个强盗,能一枪打死吗?

“能!”

“怎么打?”

“一箭双雕!”

“恭喜你——答错了!——打不死,因为剩下的一个子弹在其中的一个强盗手中!”

“什么火,不烫人?”

“怒火!”

“对不起,答错了——那是不可能的!”

……

有趣的问题接踵而至,意想不到的答案应接不暇,吊人胃口式的给答案方式让大家悬念迭生,幽默的音调和表情如相声小品,就连台下的观看节目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台上的节目中去。

后来,又表演了很多节目,也都很精彩,但在我的心中,都不如脑筋急转弯有趣,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也代替不了我的最爱。

……

这篇文章就运用了“面中有点”的点面相结合手法——记述整个元旦晚会过程为面,详写脑筋急转弯这一情节为点。作者通过这样的点面结合,避免了把一次晚会写成记录过程的流水账,同时又通过对点的详写,把文章要表达的核心凸显出来,让故事情节细致丰满,有血有肉。

一般与个别的组合

1.先群体,后个体。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在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例如:

上课了,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次最平常不过的停顿。没有一个人关注窗外的鸟,没有一个人去关心不小心碰落在地上的笔和橡皮,每一个人都用心体会着这位特级教师的风采。

坐在最前面靠近窗子的李娜,偷偷的打开了从家里带来的录像机,想把这一切都变成永恒的记忆。

这里的两个自然段的描写,运用的就是先群体后个体的点面结合法。第一自然段描绘的是所有同学的表现,第二自然段,将镜头对准其中的一个同学——李娜。

2、先平常,后特定时间。先描绘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平常是怎样一种状态或平常都怎样做的,后描绘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这个人或事物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怎样做的。平常是面,特定时间点的表现是点。

例如:

妈妈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为爸爸准备好上班穿的干净衣服,为我收拾好书包,将客厅打扫得干干净净,等我们起来的时候,香喷喷的饭菜,早已准备停当。

可是,去年夏天一个周三,我一起床,发现一切都变了。

……

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先写平常,后写特定某个时间的点面结合法。

概括与具体的组合

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在描绘具体事例,体现或者说证明这个人或事物的确具有这个本质特点。概括为面,具体事例为点。

例如:

我的同学小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傻大胆。

我和他是邻居,我们都爱放鞭炮。一到过年,我俩总会用鞭炮第一个奏响我们小区的新春序曲。小斌放鞭炮,对烟花毫不感兴趣,用他的话来说,没有声,没有力量,一点刺激性也没有,那是小女孩才玩的东西。他喜欢放二踢脚,别人燃放,都是将爆竹放到地上,而他,偏要拿在手里点燃。随着一声脆响,剧烈的爆炸就在离他不到一尺远的地方炸开,随即腾空而起,又响起第二声震耳欲聋的响声。小女孩吓得捂着耳朵四散奔逃,而他,总是冲着他们的背影,送上一句:下丫头,胆小鬼!

第一句是概括——是面;第二自然段借助放鞭炮一件具体的事来表现他的大胆——是点。这部分描写作者运用的就是概括与具体结合在一起的点面结合写作手法。

主与次的组合

一般情况下,主与次的组合,都采用次先写,主后写的顺序;同时,次要的事或方面,通常要选择几个点,而主要的事件或方面通常只选一个点来写。这样既能保证重点突出,又能达成立体表现的目的。次为面,主为点。写作过程是,并列选择几件事,选出其中的一件详写,其他略写。

根据表达的目的,这种组合又可分为两种形式:

1.多角度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选择的事件,每一件都表现人物的不同本质,每一件事展示人物的一个本质侧面,多件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多个侧面,详写事件要表现的,是作者要突出的人物的核心本质。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是以一种品质为主,其他多个品质多侧面呈现的立体形象。

例如:

邻里谁家孩子得了病,爸爸都要回家翻找药盒,帮助寻医问药。单位里的叔叔阿姨,偶尔做事或说话不小心,伤害了爸爸,他也总是一笑了之。有时候亲戚朋友困难了,明知道有的人从来都是有借无还,爸爸也总会解囊相助,他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三穷三富活到老,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不还就不还吧,没钱,用什么还?

爸爸做过的最难忘的事,发生在我刚上初一的时候。(表现爸爸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共选取了四件事:一是帮助邻居孩子治病;二是原谅本单位叔叔阿姨对自己的伤害;三是周济只借钱不还钱的穷亲戚、穷朋友;四是我刚上初一的一件事。前三件为次要事件,从三个角度,分别表现爸爸乐于助人、宽宏大量、不计经济得失三种品质,最后一件为主要事件,凸显爸爸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主体形象。前三件事构成一个面,后面重点写的事是作者集中刻画的一个点。点面结合,就塑造了爸爸以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主,以其他三个侧面为辅的立体形象。

2.多角度呈现人物的一个主要特点或本质。选择多个事件,这些事件表现的是人物共同的本质,详写的事件更能表现这个本质。多件事表现同一个单一的主题,主题非常集中,但塑造出来的人物是平面化的——有的就是一个勤劳的人物形象,有的就是一个负责的人物的形象,有的就是一个善良的人物形象。一般中小学生愿意采用这种写法,成熟的作家一般都采用上面的立体塑造人物的方法,避免人物形象扁平化。

例如:

爷爷的衣服很少。有数的几件衣服中,最新的一件也是三年前买的。爸爸妈妈一提及给他添置几件新衣服,他就会变得异常生气:“衣服好好的,花那个钱干什么,攒下来,留着用在该用的地方吧!”隔一个阶段,爷爷就会争着去买菜,每每这时候,我们就明白,爷爷又是嫌家里的生活太“奢侈”了,每当爷爷有这种举动的时候,家里至少都要过上一周的忆苦思甜的生活。前两天,家里的冰箱坏了,爷爷一次性拿出了四千元,一家人全都愣了,爷爷没有退休金,哪里来的这么多钱?结果令一家人惊叹,原来妈妈给爷爷的零花钱,他一分都没舍得花!

前天,爷爷做了一个决定,更让我们全家人震惊。

(后面写他买了一个小车,走街串巷捡废品、收废品)

这一部分,运用的写作技法就是多角度呈现人物的一个特点的经典案例。作者选择了四件事,全部表现爷爷的节俭。只是前面三件事略写,是次要材料,共同构成一个面,最后一个事件详写,是主要材料,是集中刻画的点,面和点组合,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赞美爷爷节俭的品质,共同塑造爷爷的平面形象——节俭形象。

另外还有几个小窍门:(1)特写镜头: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2)侧面烘托(口技课文里的侧面描写是典范)。

例文:科代表拿着试卷,刚进教室门,同学们立刻蜂拥而至,好像是狗仔队见着了寻觅已久的大明星。科代表随即淹没在人群之中。“曾琴,98分!”“哇!!”教室里一片惊叹。曾琴满脸笑容的拿到试卷回到座位。拿到试卷的人,有的伸长脖子到处问:“你考了多少分?”有的语带讽刺夸奖别人:“你考得好好哦!”还有的后悔的说:“早知道就不该改答案呀!”最后拿到试卷的林小雨,不断摆头,似乎在后悔不已,又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怀疑老师将分数算错了,翻着卷子,念念有词的算分,结果丝毫不差。他气得把试卷揉成一团,觉得不妥,又打开,这时试卷就像泡菜坛子里的咸菜一样。他“唉”的一声趴在了桌上。“死得惨哦”,“看来不怎么样”,他后面的同学小声议论,“回去有笋子炒肉吃了”……在分数的指挥下,同学们奏出了喜怒哀乐的乐章。

以上这段场面描写是围绕成绩公布时学生的表现展开的,详略得当,生动形象。

三、迁移运用提能力

病文示例:《课间十分钟》

下课了,老师还没有走出教室,同学们就已经开始各做各的事情了,有的同学上厕所,有的同学讨论作业,最热闹的是任君杰在开个人演唱会。教室里一片喧腾。

升格示例:

下课了,老师扯着嗓子布置今天的作业,满座学生仅十余人听着,其余人早已开始成就自己的大业了。一时间,教室百态,尽收眼底,二分之一者问老师留了哪些作业,四分之一者冲向WC。其余人在关注着任君杰开办的小型演唱会。

此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片沸腾。哎呀,还真有点派头,偶像小天王任君杰大显身手,拿着扫帚当吉它,一只荧光笔当麦克风,开始表演了。他清了清嗓子,暗示为他伴奏的铁哥们准备。老韩像鬼魂一样悠然飘来接过“吉他”。“在你的心上,自由的飞翔……”呵,还真是神气十足,任君杰的个子比较矮,在人群中像个跳蚤,他越唱越起劲,自我陶醉得把

眼睛都闭上了,像获胜的将军走过凯旋门一样。“谢谢大家……”,自恋使他的声音十分响亮。他把头一甩,摆出一个沉思者的造型。他的“铁杆粉丝”十分兴奋,“再来一个!”“偶像!签名!”……喝彩声、起哄声把课间十分钟推向了高潮。

叮铃铃……上课了,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像澎湃的潮水开始退潮了。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由于课间十分钟使大家紧张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缓冲,同学们又聚精会神地去迎接新的课堂。

对于多而复杂的事、景和活动,我们在动笔前,一定要有“点面结合”的表达意识,想好“面”,选好“点”,这样才能在文中重点泼墨于“点”,突出重点人物和活动,同时又有“面”的描写,烘托整体气氛。从而形成有点有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最佳效果。

●实战演练

1.他们

2. 的滋味

【思路点拨】

这两个作文题都要求能够运用场面描写表现中心,这就对选材有一定的要求。“他们”这个文题要求写群体形象,是写一群人,或是一类人,只要能够在特定的场景中写出典型人物的表现,从而表达中心。“的滋味”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这就要求作者在补题上有利于场面描写,如观看篮球赛的滋味、考试的滋味等。

【范文引领】

他们

六年级的暑假,我游了趟三峡。时光荏苒,那烟雨中的白帝城和那朦胧的神女峰早已流出记忆之河,可那大山里卖石子的孩子,他们成为了我永不消逝的记忆……

毒花花的太阳如血鞭抽打着大地,尽管在着万林之中,但仍然是热。船顺着江水靠岸,这里是巫峡的一个小山村。刚下船,一群孩子仿佛一只只小蜜蜂追逐着花儿朝我们涌来。他们一个个黑黝黝的脸庞像熟透了的高粱膨胀着,汗水像洪峰一样从他们的额头、鬓间倾泻而出,但他们并不忙着擦拭,而是向我们奔来。

“阿姨,买一块石头吧!可漂亮啦!”

“叔叔,看看石头吧!”

“爷爷,买一块作纪念吧!”

……

一个个清脆的喉咙发出长长的叫卖声,久久地回荡在山谷中,仿佛树林深处长长的猿鸣,震撼着我的心。

我们顺着导游的指向上山去。一路上。那一群卖石子的小孩跟着我们不停地叫卖着。我看着看着,发现几个小孩上身穿着陈旧去不掉色的红色校服,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昂着头挺着胸,总是饱满着精神,总是不停地叫卖着,奔跑着。突然,一个身着红色校服的小女孩走到母亲前面,她先是重重地咳了两声,然后发出如同乌鸦撕叫般沙哑的声音:“阿……阿姨,买块石头吧?”母亲爽快地答应了。与她闲聊间得知,原来这一群孩子是这村庄的小学生,家里穷,只得出来卖石子赚钱,他们首先要有一套新校服,然后有一套新文具……望着周围一个个小孩子,望着他们消瘦而淡黄色的脸,望着他们一些人红校服,一些人还没有新校服而穿的粗布大衣,望着他们一个个东奔西跑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低下头。曾几何时,我因为名牌而闹得家里天翻地覆;曾几何时,我因为几只掉色的文具盒而丢之弃之;曾几何时,我因为学校生活的无聊而垂头丧气……

站在山头,我静静地望着江水。周围那一群孩子在烈日的曝照下仍撕心竭力地叫卖着,每卖出一块石头,他们总会乐滋滋地咧开干裂的嘴唇,轻轻地在衣服上蹭蹭光亮的硬币,然后塞进衣兜里。他们每个人的眼睛都如此的澄净,仿佛充满光韵的璀璨银河,又如那泉眼生生不息的净泉,从那里,我看到了他们每个人的梦想,每个人对梦想的渴望,对梦想渴望的强烈……

这一遭游三峡,这一群卖石子的小孩,他们明净的双眼深深地镌刻在我内心最感动的地方,镌刻在记忆深处的云锦中……

他们

他们,是指我可爱的同学们。

我且以一日为载体,诉说一段精彩的生活。

序曲

闹钟舞动着双锤,释放它所有的能量与激情,我按了四遍才将它制止,拖着半醒的身躯,终于晃悠到了校门口,虽说是早晨,却并不乏活力四射的人,瞧我眼前这一位。一面狂蹦,一面向嘴里送烧饼,身后的书包早已迎风飘起,像只风筝拖着长长的书包带挂在身后,双脚因为高频率地摆动已分辨不清左右,但脚上那对鞋却是格外扎眼,我之所以说是一对,是因为我认为鞋是分公母的,而那位仁兄脚上的,绝对不是“原配”。

课堂上的阿橙是徘徊在现实与虚幻间的,但沉默的他偶尔也会冒上几句。化学老师一向以幽默风趣著称,临近下课,她笑着对大家说(那笑里分明藏着一把刀):“今天晚自习默写,不过关的跟我‘约会’。”阿橙一听“约会”,随即加了句:“晚餐。”同学们齐声问道:“去哪儿啊?”他不紧不慢地说:“惠乐呗!”全班笑成一团。

据《校园宝典》显示,政治课是治疗失眠的最佳时间,但作为祖国未来花朵的我们,又怎么能把宝贵时间浪费在睡觉上呢?大家应该抓紧一切时间看漫画、看小说、传纸条……当然,会周公也不失为一良策。瞧!阿明不是旁若无人的趴在桌子上流着口水吗?再回首,小胖正在专注的喷他的发胶,小三正在继续昨晚的小说,我汗然,可怜的政治老师还在继续他的“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么的忘我。

不要认为同学们什么时候都不认真学习,中考临近,谁都憋足了劲头,番茄这一回数学终于拿满分了,这对于百胜将——豆丁无疑是个打击,谁都知道,打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两人便扛上了,幸运的是,中途冒出个第三者——贝贝,冲击了两极格局,却不想,很快就又成了三足鼎立……

墙上的挂钟一刻也不停歇的走着,黑板上的倒计时一天天少着,我知道,我与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但我相信,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依然记得他们,记得我可爱的同学们!

初三的滋味

“这道题怎么做,教我一下。”

“嘿,昨天晚上小说更新了没。”

“哈哈,我终于解出来了。”

到了初三,耳畔总是充斥着这样的话语,初三的滋味,也迅速弥漫开来。

早上上学时,同学们总是一路小跑着,怕错失一分一秒的学习时间。瞧那位仁兄,一手

紧紧地揪着那随风飘舞的书包带,一手将面包使劲往嘴里塞,整件校服在风中凌乱的飘着,仔细一看,那鞋子还不是“原配”。

第一节课是数学课,身材矮小的数学老师在前面眉飞色舞地指画着那面目全非的二次函数,他讲得很费力,我们听的也很费力。前排的学生瞪大了双眼,希望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线段、关系式,而后排呢,那“西伯利亚平原”不正是在讨论玩游戏的技巧和经验么?那“格陵兰岛”不是在集体春眠么?而那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小岛屿不也是在若无其事地吃着零食么?老师偶尔会停下来做一段思想教育,却也只换来大家不屑的笑声。

下课,是个完玩乐学习的好时光。有几个同学挤在一起讨论题目,也有些同学拿出习题奋力拼搏,而更多的,是趴在桌上养精蓄锐,三三两两聊天。走廊似乎是个旅游胜地,那里总是挤满了人:或是倚在栏杆上故作文艺范地欣赏景色;或是三三两两地进行殊死决斗,发出各种不堪入耳的惨叫声;或是悠闲的走来走去,再走来走去,走到上课才回班。但不管怎样,只要听到班主任那串清脆的钥匙声,所有人都如亡命徒般冲进教室,满脸惊慌状。教室中的同学也随机应变的回到自己的座位,收起小说和零食,从桌洞里掏出作业,埋头故作沉思状。

当然,初三的主旋律应当是紧张且急促的毕竟只剩下了一个月的时间,同学只间互帮互助,共同学习的氛围也在这时格外浓厚,记得满满的笔记本,打满标注的试卷和浓浓的黑眼圈都是我们努力的见证,桌子上的倒计时数字一天天减少,离中考的日子也越来越近,我也会细细品味初三的滋味,品味和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在一起的日子,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共享这初三的滋味。

幸福的滋味

我的家临着一条狭长而又拥挤的小街散漫的吆喝,烧烤摊升腾的袅袅烟气,穿着睡袍悠然过的妇人,在我的眼前展开一幅沙僧动鲜活的市井图画。走在小街上,我不禁嗅到了幸福的滋味。

看,那个街角叫卖的小贩,我喜欢买他的菜。他总是那样自豪地炫耀他的货物:“看看这番茄,不是捂红的,熟着呐;山药是新下来的,开锅就烂乎;青菜可水灵呐,一掐就能流出水来。”有时候他还会神秘地揭开身旁的苫布,凑到你耳旁悄悄地说:“这是新摘的黄瓜,上了农家肥的,贵是贵点,一般人我不留给他。”每次到他的摊前,我总是会捧一大袋红肥绿瘦回家。那一个个平凡的瓜果蔬菜在他的指点下都成了沦没尘间的宝物,在阳光下闪着五彩的光芒。但我相信他的话,我相信每一个心存幸福的人都能改变生活平淡的滋味,嗅着瓜果的清香,我闻到了幸福的滋味。

隔壁是一家开了多年的豆腐坊,里面都是黑乎乎的,但生意却好得很。人多的时候长长的队伍一直横到小街的中央。老人们都喜爱吃她家的豆腐,说是卤水点的有豆腐味。老板娘的丈夫几年前去世了,忙的时候邻里都来帮她忙。虽然她没有“豆腐西施”那样美,但也白白胖胖的,脸上时不时挂着一抹微笑。她总是热情的招待大家,用微笑温暖着大家的心,那种美,是自内心的真诚,是对生活的感恩,吃着她的卤水豆腐,我尝到了幸福的滋味。

小街中央有一块大大的空地,是一个操着安徽口音的男人开的露天炒货铺。炽热的火舌终日撩拨着一口巨大的黑锅,干燥的焦香在小街里肆意弥漫。虽然他远来异地为生计而奔波,钱对他来说很重要,但他的炒货依然便宜又好吃。闲暇之余,他总爱打开收音机,听听具有乡情韵味的黄梅戏。那清越欢快的曲子便似一条快乐的小溪,流淌过小街的每一个角落。听着那美妙的戏曲,闻着那焦香,我再一次领悟到幸福的滋味。

总爱到这条小街来,有时买几只香瓜几把瓜子,有时就不买什么,只是走走看看,看看这些教会我尝幸福滋味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终日为生计在烈日、尘土之下工作生活,却又努力从苦日子中活出幸福的滋味。他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感受一切,将幸福如酒精般点燃,发出淡蓝色火焰,不留一丝渣滓。

走在小街上,闻着瓜果蔬菜的清香,卤水豆腐的卤味,瓜子花生干燥的焦香,我尝到了幸福的滋味,终于明白,幸福的滋味,要用感恩的心去体会。

暖暖的滋味

轻轻打开生活的行囊,一丝淡淡的香气恬然涌入胸膛,一如他们,一如阳光。

小时候,总喜欢搬着个小板凳儿,倚在村口那棵大榆树下,细数着叶缝间透出的点点阳光。外婆则会变戏法似的,从怀中拂出一块手绢来,一层一层地、小心翼翼地展开,露出一颗颗饱满的葵花子。岁月似是一股巨浪,将外婆原本白纤的手冲击得伤痕累累。外婆望着我,甜甜地笑了,一如温暖,一如阳光。她用食指和大拇指夹起一颗,划过阳光,放在嘴角轻轻一嗑,再掰开。那瓜子仁通体发亮,在空中跳过一个回旋,连同阳光,落在我的手心。我乐呵呵地望着外婆傻笑,外婆则会用手指着我的鼻尖,亲昵地嗔怪道:“你个小馋猫!”待集满二十颗,我便又会一把塞在嘴里,夸张地嚼着。

那个村口,充溢着的,是满口瓜子仁的香气和阳光淡淡的温暖啊!

外公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厚厚的脚板总是沾着稀泥和污垢,洗也洗不净。可我就是爱在他的背上,度过绚烂的童年。每逢村里赶集,我总会硬扯着的衣角,拉着他向前走。

烈日像一条血鞭,拼命地抽打着大地,世界活似一个大炉窖,连树叶也烧得低垂下了头。我站在外公后面,踩着他的大脚印,一步一步地挪着。汗水继续蒸发着我的意志,外公见状,迅即一只手将我托上了半空,另一只手紧贴我的后背,将我扛在了肩头。我被逗得哇哇直叫,眼泪鼻涕直往下掉,我死死地拍打着外公的背,一边叫,一边笑……

傍晚,我惬意地躺在了外公的背上,口里含着一支刚买的棒棒糖。阿婆阿婶们望见了我,总会过来摸我的头,我则会拿出糖,向他们吼上几吼。此刻阳光也收敛了许多,慢慢地向我靠了过来。

那条巷子,氤氲着的,是棒棒糖的甜味儿和暖暖的阳光啊!

黄昏,外公外婆支起八仙桌,将几碟农家小菜端了上来。天空像是打翻了墨水的幕布,五彩纷呈。夕阳在一点点退却,远处的天边,出现了第一颗星星。外婆装作不经意的样子,将剩下的一个肉丸子放进了外公碗里,外公愣了一愣,望了望外婆,笑了一笑,放进了我的碗里。我则望着他们两个,指指肚子,撒娇道:“我吃饱啦。”又夹给了外婆……就这样,一双双筷子在空中来回交织,阳光似乎也被感动了,一齐跳进了碗里。

那座老屋前,定格住的,是祖孙的亲情和暖暖的阳光啊!

我的童年,我的幸福,便是由这阳光堆砌出来的。我要将所有暖暖的感觉串在一起,串成世上最耀眼的珍珠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