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三大挑战(上)解读

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三大挑战(上)解读
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三大挑战(上)解读

2008年中国经济:应对三大挑战(上)

在过去的27年中,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9.8%。经历了连续5年高增长、低通胀之后,2007年中期以来,经济过热迹象已经越来越明显。2008年中国经济面临三大挑战:通货膨胀恶化,经济增长减速和资产泡沫崩溃。为了同时应对这三大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双防”政策。货币政策进一步从紧、人民币升值加速、稳定资本市场的措施相继出台。作者希望通过本文对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中的一些重要争议问题予以梳理,并给出合乎实际和逻辑的回答。

一、三大挑战

1.通货膨胀

2007年7月,中国的广义消费物价指数(Headline CPI)突然跃升到5.6%。当时CPI的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上涨引发的。因此,经济学界与政府官员普遍认为,当猪仔长大之后,猪肉的供给将随之增加。猪肉价格下降,CPI也将下降。简言之,中国的通货膨胀仅仅是个猪仔问题,无须大惊小怪。但是,通货膨胀形势却迅速恶化。2008年2月,CPI增长速度达到了8.7%,是近11年来的最高涨幅。与此同时,物价上涨不仅迅速从猪肉向其他农产品扩散,而且还从农产品向工业品扩散。原来一直维持在低水平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上涨幅度也达到了6.6%。通货膨胀的迅速恶化表明,当前的通货膨胀远非仅仅是个“猪仔”问题。而且在根本好转之前,通货膨胀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目前中国国内已经达成共识:通货膨胀是对经济稳定的严重威胁,反通胀应该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但是,对于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学界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是自然灾害、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标准收严、外部供给冲击(国际市场上

原油、铁矿石和粮食涨价)等因素造成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通货膨胀是需求过度(excess demand)引起的。归根结底,是货币供给过量造成的。对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性质的认识,决定了反通货膨胀政策的选择。而选择是否正确,将决定中国今后是否能够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因而,对通货膨胀的性质,有必要做进一步讨论。

200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是11.9%,如果考虑到低报等因素,真实的GDP增长速度可能更高。长期以来,中国公认的潜在增长速度是8%—9%。现实的GDP增长明显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这就表明经济中出现了过度需求。而过度需求的存在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有人可能会指出,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大大提高。但大量事实表明,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生产率有一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同经济周期有关),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外延型和粗放型,不仅依然未摆脱高耗能、高投入和高污染的特点,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很难相信,中国的潜在增长速度在几年时间内已经从8%—9%跃升到12%。

导致需求过度的两个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投资(包括地方政府推动的造城运动)以及出口增长速度过快。21世纪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是推动经济增长(从需求方看)的最主要动力。而房地产投资增长则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在过去数年中,房地产投资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他部门投资增长的贡献。更成问题的是,多年以来许多地方级政府都在大盖楼堂馆所,大搞经济开发区,全国上下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对资源造成大量浪费。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推动了钢铁、水泥、建材等一系列行业投资的增长,成为中国经济过热的重要源头。

出口的高速增长是中国近年来出现过度需求的又一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国出口的增长往往同国内需求不足有关。因此,一些外国观察家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国内需求不足,而不是需求过度。事实是,60%左右的中国出口—加工贸易,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以海外市场为目标的,出口加工贸易品在出口和内销之间的替代性是相当弱的。至少2005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增长并不是国内需求不足所致。全球需求旺盛和人民币汇率低估才是近年来中国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和出口的增长共同增加了对国内供给能力的压力。

为什么许多经济学家(包括我本人)一度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用微观分析方法来回答宏观经济问题。例如,由于CPI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于是大家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猪肉市场。然而对猪肉市场的分析表明,居民对猪肉的需求并无明显变化。是生猪周期、蓝耳病、农民养猪积极性下降等原因导致了猪肉供应减少。于是,便出现了中国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动型的、是一次性的(小猪长大,猪肉供应就会增多,猪肉价格就会下降,从而通货膨胀就会自动降下来)等等说法。孤立地看,猪肉涨价确实主要是供给问题。但是,为什么农民不愿养猪?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房地产市场和出口加工企业能够提供更高的收入,农民选择了当建筑工人,到出口加工企业打工。其他本应满足猪肉生产的资源也转到了其他部门。其实,不仅猪肉生产,其他农产品的生产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除蓝耳病之类的纯供给方原因之外,猪肉和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还与房地产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相关。事实上,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一般不会在所有部门同时发生,而要先发生在某些特定部门,然后再向其余部门扩散。如果得到信贷支持的部门A(如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商、购房者都能从银行得到贷款)出现需求过度,其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就会上升。生产要素就会从部门B向部门A转移。生产要素供给的减少就会导致在部门B出现成本推起型的价格上

涨。显然,不能因部门B的价格上涨表现为成本推起型,就推出整个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型的结论。

但是,分析通货膨胀不是应该从CPI着手吗?造成CPI上涨的最重要原因不是猪肉价格上涨吗?而猪肉价格上涨不是因为猪肉供给减少所造成的吗?从理论上说,从CPI及其构成着手分析通货膨胀原因的方法是合乎规范的。但由于CPI的编制存在问题,我们可能被误导。中国是一个国内生产总值达20多万亿人民币的经济体。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例在10%左右,养猪业对GDP的贡献根本不可与房地产投资同日而语。多年来住房价格一直以10%左右的速度上涨,大城市中房价的上涨速度则更快。房屋价格的飙升说明在经济中的一个最重要部门中存在严重的供求失衡。但在作为衡量经济供求是否失衡的最重要指示器的CPI却不包含房屋价格。包含在CPI中的租金的变化又与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相脱节。因而,尽管CPI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物价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但CPI并不能全面、及时地反映经济中的供求失衡。事实上,早在2004年中国经济就出现了过热迹象。而央行当时就提出过,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应该成为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重要指示器。可惜的是,在2007年以来对通货膨胀的讨论中,我们往往教条主义地认为房屋价格是资产价格,因而将其置而不论。这样,我们就低估了整个经济供求失衡的严重性,延误了采取严厉紧缩措施的时机。

对通货膨胀性质的判断又有什么政策含义呢?如果中国的通货膨胀仅仅是猪肉和某些农产品供给不足引起的,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紧缩货币并不能增加猪肉供给。但是,如果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总体的过度需求引起的,紧缩货币就不但可以解决经济总体的过度需求问题,而且有助于增加猪肉供给。货币紧缩意味着部门A将得不到信贷支持,对该部门生产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对产品的需求将受到抑制,该部门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上涨也都将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就会流回部门B,其供给就会增加。相反,如

果不能通过货币紧缩抑制经济总体上的过热,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猪肉价格上涨、政府补贴)得到的好处,很快就会被通货膨胀所侵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重新降低,猪肉价格就会进一步上升。货币紧缩虽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对抑制通货膨胀却是必不可少的。在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政府则应该对城市低收入者实行补贴,改善农产品生产的条件,增加进口。应该指出,在极端情况下,对于农产品价格,动用政府储备平抑物价是可以的,但实行价格管制则是完全错误的。除非劳动生产率上升,不允许猪肉价格上涨,但如此一来,农民就不会养猪。

中国经济中一直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能源价格过低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能源价格早就应该调整,可以说我们又错过了最好的调整时期。石油的国际价格已由2007年初的50美元上涨到当前的120美元。如果国内石油价格不能根据国际价格进行相应调整,中国的石油短缺就会日益严重,中国经济的效益就会进一步下降。而效益的恶化最终将会导致通货膨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中国政府不应因通货膨胀形势严重就放弃调整相对价格的计划(一般情况下用市场方法,对于垄断性国有企业可以用行政方法)。但必须强调,货币紧缩是调整价格消除价格扭曲的前提条件。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允许能源价格上调,通货膨胀必然因轮番涨价而加剧,相对价格的调整也将无法实现。同时,能源价格调整的步伐,应该考虑公众对汽油价格上涨的接受能力,必须有配套措施,对于弱势群体,政府应进行补贴,否则后果严重。由于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能源价格调整的具体步骤,应该由政治家决定。总之,在此番通货膨胀加剧之时,我们不但不应该实行价格管制,而且应该继续相对价格的调整,以便尽快消除严重的价格扭曲。当然,相对物价的调整会增加当前通货膨胀的压力。而这正是我们强调通货膨胀压力巨大,货币紧缩十分重要的原因。

当前通货膨胀最令人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而是公众日渐形成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会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很可能会导致竞争性

价格上调、囤积、要求增加工资等,而这些会进一步恶化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需求拉动”的恶性循环会很快形成。在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竞争性价格上涨是不同社会阶层保护自己,使自己的收入免于被通胀稀释的重要手段。目前,企业在没有任何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提高产品价格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保持利润上占先机,或是利用这一机会来提高利润水平。为使企业和公众,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博弈不至于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政府必须释放出强有力的信号,使公众相信政府的反通货膨胀决心,并通过货币紧缩来遏制竞争性物价上涨。

近年来,世界通货膨胀形势急剧恶化,几乎所有重要商品价格都在大幅上涨,粮食价格暴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引起骚乱。基本金属的价格在多年暴涨的基础上仍在大幅上涨。所有这些无疑都对中国的通货膨胀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2008年、2009年通货膨胀压力的严重性不可低估。还应看到,中国并非完全是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被动接受者。在相当程度上,中国需求本身就是推动许多国际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如铁矿石价格)。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通货膨胀的严重性,毫不动摇地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对于贯彻中央的“双防”和从紧方针,我们不应有任何动摇。

2.次贷危机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

屋漏偏遭连夜雨。正当中国开始反通胀时,美国的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爆发并迅速发展为信贷危机(credit crisis)。全球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至今仍受到严重影响。目前美国经济已经或即将进入衰退。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放缓无疑会导致中国净出口的下降,并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每年有2400万新增就业人口,中国经济增长如果低于8%,就业压力将变得难以承受。当前令人担忧的一个重要问题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货

币紧缩和人民币升值是否会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无法接受的水平?因而,中国政府是否应该对此前制定的“双防”政策进行调整,或干脆放弃货币紧缩政策?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对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景做一简单分析。

美国的次贷危机将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中国。例如,美国资产价值缩水已经对中国的金融机构造成直接损失。中国的外汇储备,作为中国人民数十年来积累的财富,正在迅速贬值。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股市下跌,给中国股市交易造成了心理压力,并导致中国股市同时下跌。美国的次贷(信贷)危机与资产价格下降,给跨境资本流动的方向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美联储减息、为金融体系大量注入流动性和听任美元贬值的政策,导致美元急剧贬值(是否继续贬值,还要看欧洲中央银行的利息率政策)和美国通货膨胀加剧。美联储的政策加大了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美国经济减速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美国GDP增长速度下降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而且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并进而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同时,中国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会直接导致GDP、投资、进口(加工贸易所需的进口)增长速度的下降,并通过这些变化,反过来进一步导致中国GDP增长速度的下降。目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正在测算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的影响。初步的测算结果是: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按IMF预测放缓0.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将下降0.94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1.7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2.28个百分点。

除美国经济增速下降的影响外,中国的货币紧缩政策本身也将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事实上,尽管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反应存在较长时间的滞后,然而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统计分析证明,在中国,

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在上次宏观紧缩期间,经济增长率由1993年的13.5%降至1995年的10.5%。而通货膨胀率则由1994年的24.1%降到1996年的8.3%。在此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一年后通货膨胀率下降约5个百分点。换言之,为使通货膨胀率在一年以后降低一个百分点,当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下降0.2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变化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变化这一特点具有重要政策含义。可以认为,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在很大程度上是同2007年以前经济增长相关的。而2008年紧缩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要到2009年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而,在强调2008年实行紧缩政策重要性的同时,对2008年底实现较低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应抱过高期望。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将因政府的紧缩政策而受到影响,取决于紧缩力度。在1993—1997年宏观经济治理期间,尽管政府实行了力度很大的紧缩政策,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基本是每年1个百分点左右,最多时为2个百分点。参照这一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假设,2008年所实行的紧缩政策对2008年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不超过2个百分点。

除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货币紧缩的影响外,我们还必须考虑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不利影响。自2005年7月到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上升了15%。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上升了5%。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上升以来,中国的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肯定小于以一般贸易为主的国家。但汇率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影响肯定是重要的,否则,为何相当多的出口企业对人民币升值叫苦不迭呢?影响一国贸易总体状况的汇率是名义有效汇率(或实际有效汇率,如果各国通货膨胀率差异显著),而不是单边名义汇率。过去三年中,人民币升值并未对中国贸易顺差的增加造成重要影响,是因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上升幅度不大。如果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加速,如果通货膨胀加剧导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进一步上升,中国贸易顺差最终将受到升值的显著影响。升值幅度在很大

程度上也取决于中国货币当局的政策选择,现在很难判断人民币在2008年到底会有多大幅度的升值。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过快,货币当局可能会调整升值速度。由于缺乏人民币升值对贸易差额影响的经验数据,很难判断如果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0个百分点,中国净出口将受到何种影响。2007年中国的净出口为2600亿美元,同上年相比,增速接近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应该在4个百分点左右。假设2008年人民币升值10%,中国净出口的增长速度下降到25%,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如果考虑到净出口对投资、消费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净出口增长减速而受到的影响将更为严重。

孤立地考察影响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即假定美国经济减速0.7个百分点,中国实行力度与1993—1997年相当的紧缩政策,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上述三个因素并非独立,三者的影响不应该简单相加。例如,如果中国贸易顺差的增速因美国经济增速回落而明显下降,人民币升值幅度就会相应减少。又如,紧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抵消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贸易顺差增长的抑制作用。因而,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形势不会像上述推算的那么严重。真正严重的形势可能要到2009年才会逐步显现。事实上,2008年第一季度在面临三种压力的条件下,GDP增长速度超过10.6%,增速下降仅1.3个百分点。尽管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够保持在9%左右。政府提出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为8%的目标,是留出了足够的余地。

这里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将出现下滑,对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否应该调整?如果需要调整,又应该如何调整?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将通过贸易渠道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出口的高速增长则是中国近年来出现过度需求的重要原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出口增长速度下降将减轻经

济中过度需求的压力。但是,出口增长速度的下降并不能代替紧缩货币的政策。首先,出口增速下降不一定意味着流动性自动减少。例如,资本的跨境流入可能会抵消因贸易顺差增速下降导致的资金流入的减少。如果经济中的流动性未见减少,总需求中其他部分的增速将会上升,从而使经济中的过度需求得以维持。其次,由于出口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重要地位,出口增速下降所释放的生产能力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能用于满足内需,因而不能发挥抑制通胀的作用。最后,通货膨胀作为一种恶性循环过程,一旦形成就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出口增速下降即便可以影响也不能改变这一过程。因而,尽管可能需要进行某种调整,中国实行紧缩政策的重要性不会因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而降低。

3.资产泡沫崩溃

除了通货膨胀和经济放缓之外,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威胁是资产泡沫。毫无疑问,中国的资产市场泡沫一度非常严重。经过了一系列的调整之后,中国的证券市场处于一种观望状态。但是,市场仍然有可能随时崩溃。股市的崩盘将对数千万甚至上亿中小投资者造成伤害,其社会和政治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股市一旦崩盘,中国股市将长期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但是,股市崩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目前并不十分明朗。政府对股市稳定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无论是在泡沫急剧膨胀时期还是泡沫行将崩溃时期。当然,这种义务并不等于要为投资者买单。中国股市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建设问题。这一问题还远未解决。在制度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资本市场的急剧扩张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与股市相比,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问题更令人担心。近几个月来,房地产市场热度已经有所下降,尽管趋势还不明显。在房地产调控上,中国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政府必须对飞涨的房价采取降温措施。这意味着房地产开发速度和房地产需求都必须得到控制。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高度依赖商业银行

信贷,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重要调整,银行必将受到冲击;并导致系统性危机。房地产问题说到底是银行风险防范问题。香港房地产几经大起大落,但银行却是始终岿然不动。大陆的银行经得起房地产泡沫崩溃吗?

从长远来看,在经历2007年以来的暴涨、暴跌,在看到被我们认为理想模式的美国资本市场的严重危机之后,我们已经到了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2017年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课后习题答案

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一)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关于经济学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单选题】影响人们快乐与否的因素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4 【判断题】“福利刚性”专指人们对自己的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的心理预期。()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经世致用之学与中国道路(二)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经济增长的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的一个()。?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0.0分 2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的移民方式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20.0分 3 【单选题】“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出自()。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0.0分 4 【判断题】 闯关东的行为主要是经济的驱动,是人们为了满足的基本经济需求。()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5 【判断题】汉代时期中国实行单嗣继承制。() 我的答案:×得分:20.0分 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逻辑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中国历史上比较多的移民方式是()。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不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3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来源:京华时报 201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归纳为:经济下行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各种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同时,发展经济的优势也有很多。在这种状况下,要有忧患意识,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勤奋。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Q:如何把握经济状况有什么简单方法? A:不看经济数据就看煤电油运 2011年一季度到2012年三季度,中国经济连续7个季度增速下行。曾有人问,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把握中国经济状况?我说有,不看数据,就看煤电油运。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他观察经济看三个指标:铁路货物运输量、电力消费和银行贷款。西方媒体称之为“克强指数”。我看宏观经济,就看煤电油运。如果煤电油运紧张,说明经济在往上走;如果煤电油运过剩,说明社会需求疲软。 比如说电,生产多少产品就需要消耗多少电。2012年12月,全国日用电量140亿千瓦时,2013年1、2月份日用电量129亿千瓦时。电和经济增长的关联系数,计算起来很复杂,可以从以往的对比中简单看出它们的关系。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47万亿,全国用电总量4.7万亿千瓦时,即一度电带来10元钱的GDP。2013年1、2月份比2012年12月份,一天少用电11亿度,可见经济增长掉到了什么程

度。此外,煤炭库存量的急剧增加、铁路运输货运量的下降,都印证了经济疲弱。 为什么经济会下行?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出口受阻。目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导致中国出口受阻。2011年4月,中国出口增长率为24.9%;2012年4月增长4.9%;2012年7月,出口同比增长1%,扣掉价格因素几乎没有增长。经济学有个概念叫出口依存度,2011年我国的出口依存度是0.25略高一点。这意味着中国有超过1/4的庞大国民经济活动与出口紧密相关。可见,出口受阻,经济不可能不下行。 2012年讨论欧债危机时,都在争论中国要不要救欧洲,我认为要救欧洲。我小时候受的教育是:帝国主义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现在不是这样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全方位融入世界经济。现在不是他们烂下去,我们好起来,而是他们烂下去,我们会受牵连。 Q:中国出口为什么会受阻? A:传统增长方式已到穷途末路 有人认为可以等待外部形势好转,再按照原来的方式方法继续干。我觉得这不正确,对出口受阻导致中国经济下行进行分析后,会发现根本问题在我们自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点不能放到外部需求上。我们要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把经济支撑点放到扩大内需上。要扩大内需,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结构。1997年到现在,我们在扩大内需、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结构上确实有进步、有成就。但也要承认,我们没有根本性成就,没有实质性进步。所以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一有病,我们就咳嗽;他们的经济一衰退,我们的工厂就被迫减产甚至关门。 具体说来,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没有受阻,受阻最严重的是传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新、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势发展,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对社会主义阵营保持强大的优势,这将无疑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念。 2、网络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途径不断增多,而且内容多种多样,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淡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而网络具有的全球性、虚拟性、互动性、自由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性,使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导向产生了巨大的难度。目前,我国80%的网上信息是美国提供的,90%以上是英语,我国的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量的0.05%。因此,网络的发展其实是为西方的思想渗透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和发展,社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破解资源环境制约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目标要求,都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将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未来5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而扩大消费需求,是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途径。因此要不断增强消费拉动作用。不断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突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发展。 突出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提供了新的动力,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会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我国要赶上和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就必须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关键。 突出优化社会管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必须进一步优化社会管理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和重要动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推进基本公

八大经济圈格局重点

72 《科技与企业》杂志 2010年第11期 “八大经济圈”格局已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实施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挥,国际次区域合作也取得显著进展,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未来,我国将以城市群为核心形成“八大经济圈”。 一、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的国土面积很大,但适合人类居住的空间并不多,我国的资源很丰富,但人均数量却不多,尤其是土地资源、石油资源及淡水资源属于短缺资源,所以,必须大力倡导集中发展、集群发展、集约发展,在人居环境比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东北地区及成都平原、关中平原,聚集大量人口和城市。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 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7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 D P 所占比重为66%。(参见表2。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十 分之一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三分之二以上的G D P 。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 P 。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除了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

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希望发展成为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 这些城市群现在和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我国经济要素集聚的地方。从GDP所占比重来看,承载人口的潜力还很大。在上述城市群地区,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保护并改善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是我国的长远大计。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以城市群为单元进行规划,使之成为吸引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聚集的重点区域。 以上述城市群为核心,将形成若干经济区或称经济圈,如以长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大长三角经济圈,以京津冀、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泛渤海经济圈、以珠三角为核心的大珠三角经济圈,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东北经济圈、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台北为核心的海峡经济圈、以长江中游和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中部经济圈、以川渝城市群为核心的西南经济圈、以关中为中心的西北经济圈,基本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城市群将起到辐射带动整个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在经济圈范围内,加强联系,加强 文/师宇 城市群 名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 (万人市域GDP (亿元长三角 10.97 8368.2846860.30 珠三角 5.44 2868.0225605.99 京津冀 18.27 7184.9425071.79山东半岛 9.28 5062.9919731.82 川渝16.67 9969.35 12969.63辽中南 9.71 3110.21

中国经济三大失衡趋于严重

中国经济三大失衡趋于严重 向松祚 2013-05-21 09:37:00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3年05月20日 从金融视角深入分析一季度经济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经济三大失衡日趋严重。 首先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背离。一季度M 2增长15.7%,信贷增长14.9%,M 2净增额达到61951.2亿元,同比增长40.88%,M 2与G D P之比超过200%。社会融资总额新增61479亿元,同比增长58.09%。社会融资各分项指标亦快速增长。 同一时期,G DP增长7.7%,消费增长12.6%,出口增长8.4%。工业增加值增长9.5%,比上年同期回落2.1%。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主要是因为上年同期下降5.2%。财政收入增长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均远低于货币金融各项指标增速。 与此同时,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成交量和价格持续上涨,再严厉的宏观调节亦遏制不住上涨势头。一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增长61.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1.3个百分点,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全线上涨,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全年加快4.0个百分点。 虚拟经济异常火爆,实体经济相对衰退,形成“冰火两重天”。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没有好转,钢铁、水泥、汽车、家电、机械、重化工、造船等主要制造业之开工率不足70%。许多企业销售不畅,经营困难,盈利能力萎缩。以钢铁为例,2012年全行业利润总额负增长,采选与冶炼业利润亦分别出现-1.02%以及-37.34%的下降。 导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冰火两重天”的主要原因。一是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流动性过剩,必然流入资产市场进行炒作。二是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国际投机热钱利用汇率升值无风险套利,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价格上涨。三是实体经济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迫使企业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和金融投机领域,以牟取比实体经济高得多的收益。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方伟 摘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美国,几乎各大超市卖场都充斥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没有了中国商品似乎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那我们中国应该从中得益良多吧!可是事实上,我们并未从中获益多少。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四个方面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转轨经济大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回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经济增长的动源总是起源于结构性的失衡状态,而增长的实现或消失又总是取决于结构性矛盾的缓解或加剧扭曲。因此,结构性政策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增长核心的政策。 一、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简要归纳 结构性矛盾,从本质上来说是既定的增长格局和经济运行的方向与经济增长的客观趋势之间出现的背离或扭曲状态,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有四个结构现象,我们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一)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过低,甚至出现服务业比重下降的现象。1998年与1990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比重由41.6%上升到5 5.60%,其中工业的比重由37%上升到51%,增长的幅度之大是罕见的。进行国际比较就会发现,目前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低于低收入国家10个百分点左右,最近,世界银行经济家E.C.HUA做了一次很好的研究,他发现即使在通货紧缩之中,第三产业的价格还在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结构性短缺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国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问。 服务业为什么出现滞后的现象呢?第一,制度性的垄断,包括单一或有限的供给商结构,包括各种进入的壁皇、排斥竞争的价格政策、对国有部门所有制的盲目性等等。第二,目前对服务业存在着不正确的歧视和偏见,“无工不富”、“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这种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歧视和偏见是自足经济或者封建意识,而不是分工的思想,在本质上是逆市场化的。 (二)城乡人口比例失调。目前经济结构的第二个明显矛盾是城乡人口的比例失调和极低的城市化率。目前中国的工业化率已经超过50%,而城市化率只有30%,这20个百分点的差别 导致了一系列的扭曲,一方面加剧了农村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另一方面导致了国内市场的狭窄,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仅服务于占人口30%的城市市场,目前中国真正有效的市场空间仅以2亿多人口为基数。虽然大家对进一步发展城市有了基本的共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形成一种更有吸引力的、有活力的都市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从而对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有足够的吸引力,使他们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从农村走向城市。 目前中国存在五类城市:第一类,特大型国际都市;第二类,比较有吸引力的城市经济,如一批沿海省会城市及中部省会城市;第三类,发展较好的小城镇,这在江苏、浙江、广东、山东都可以看到好的样板;第四、第五类分别是没有吸引力的、死的城市经济,比如很多老的工业基地和军工城市,还有逐步消亡的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城乡人口结构调整的本质应该是形成一种新的机制,努力创造一种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有吸引力的都市经济,而不简单是建设一批新的城市。十分明显,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将是一批城市的出现。 (三)社会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严重滞后。尽管中国的硬性基础设施,包括供电、供水、供气和公路、码头还要继续发展,但是目前软的基础设施与经济转制不配套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增长。比如目前的居民对未来改革充满着不稳定的预期,而我们相应建立社会保障的速度和政府的支持能力与居民预期之问是严重不对称的。 (四)公司或企业治理结构改革不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增长之间存在着非常明确的关系,有了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的信心增强,投资的回报有了保证,这样外资会不断增加,国内储蓄会更快转为投资,于是可以享受比较健康的经济增长率;而如果没有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话,我们就会看到投资率相应地下降,可能经济会产生一系列的风险。另外,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积累之问也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目前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2018尔雅答案完整版

日常生活中得经济学现象 1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影响人们快乐与否得因素?(A) A、供给得多少 B、价格变动指数 C、待遇得增减 D、时间问题 2 下面哪一项就是关于经济学得错误解释?(C) A、可以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B、可以作为一种话语体系 C、可以作为一种哲学体系 D、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 3 下列说法中错误得就是(A)。 A、中国得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得理解就是不同得、 B、传统机制下价格得提高会增加供给 C、经济学就是没办法解释一个人得快乐与否 D、70年代中国省里得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 4 不同群体在不同得发展阶段对同一事情不会有完全不同得理解、(×) 5

人们对自己得福利待遇具有允许其上下波动得心理预期叫做“福利刚性"。(×) 经济学-—经世致用之学 1 下面不属于中国历史上得移民方式得就是(B)。 A、行政性移民 B、军事移民 C、灾害移民 D、商业移民 2 谁提出了“权然后知轻重,学然后知不足”?(A) A、马寅初 B、李家驹 C、屠良章 D、蔡元培 3 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得(A)之一就是经济增长得预期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得差距。 A、自然基础 B、社会基础 C、客观基础 D、主观基础

4 经济学可以在同一模型中同时讨论效率与公平得问题。(×) 5 优良得商业环境有利于吸引劳动力。(√) 构建与谐社会得经济学逻辑 1 下面哪一项就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多得移民方式?(A) A、灾害移民 B、商业移民 C、行政性移民 D、战争移民 2 基本公共品不包括(D)。 A、基本医疗 B、公共卫生 C、基本社会保险 D、大学生就业 3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劳动力与人得再生产?(A) A、智力再生产 B、脑力再生产 C、体力再生产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 竞争力得以增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 阶段。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 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0.95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 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1)主要物流园区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17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考试答案满分尔雅

得分:99.3 已完成 一.单选题(100题,75.0分) 1、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引发因素很多,其中更多的来源于()。 A.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制度的改变 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 C.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中观念的差异 D.现代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 0.7 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2、基本民生问题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公共服务 B.基本公共设施 C.居民奢侈品消费 D.基本消费品 0.7 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关于“产品市场”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低层次市场 B.进入市场的关卡很低 C.无购买力的需求 D.商品经济运行的载体或现实表现 0.7 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4、关于权利有效界定的重要性,不正确的是()。 A.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B.有助于改善人和物的关系 C.对组织财产的安全至关重要 D.能够促使产品的改进 0.7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自由是一种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关系。 A.利用 B.交换 C.转嫁 D.契约 0.7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经济学上定义一个国家是不是市场经济国际,取决于()。 A.两层次市场

C.配置的差异 D.以上均是 0.7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70年代中国省里的粮票可视为全国通用型粮票 B.传统机制下价格的提高会增加供给 C.经济学是没办法解释一个人的快乐与否 D.中国的改革前后,人们对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 0.7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8、劳动力具有多样的流动性,其中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 A.心的流动 B.身体的流动 C.地域流动 D.职业流动 0.7 分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9、用经济学解读中国的维度不包括()。 A.总量 B.结构 C.制度 D.宏观行为 0.0 分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C 10、“欧洲中世纪城堡是被价值规律所摧毁”出自()。 A.恩格斯 B.马克思 C.亚当·斯密 D.威廉·佩蒂 0.7 分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11、中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试行于()年。 A.1990 B.1988 C.1987 D.1986 0.7 分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江三角洲包括那些城市 上海市;江苏省的8个市: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7个市: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 “珠三角”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九十年代初,九十年代后期,在“(小)珠三角”的基础上出现了“大珠三角”的概念。2003年,又提出来了“泛珠三角”的概念。至此,“珠三角”实际上涵括了“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三个不同层面既相互区分又紧密关联的概念。 (一)“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国土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2003年“小珠三角”GDP总值达11450.9亿元(1383.5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0%。 (二)“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指“小珠三角”和港澳,另一是指粤港澳。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就是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大珠三角”面积18.1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8679万,2003年GDP总值3287亿美元。以经济规模论,“大珠三角”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 (三)“泛珠三角” “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 吕长森 在全党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开展《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讲课,这是提高党员素质、领会国家政策涵义、增强党性观念、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形式。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大家交流学习的课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仅供党员同志们参考借鉴。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因这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与英文“砖块”相似,故称金砖“四国”,其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

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韬:隐藏,光:锋芒,养:修养,晦:昏暗、不足之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也是外交策略)。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在自己民族史上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2009年,我国GDP达到33.53万亿元(折5万亿美元,日本达5.07万亿美元,美国为14.27万亿美元,中国GDP占日本的96%,仅为美国的34.5%),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2010年第二季度已超过发达国家日本,赶超美国也不是很远(预计再过30年超美)。 什么是发达国家? 国际上通行的评判标准并非总量而是人均,2005年的标准是1万美元/人均GDP进发达国家。目前被定为发达国家的共有40多个国家,其它150多个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人均GDP不到765美元的49个国家称“最不发达国家”。 中国人对GDP有着特殊的情结,因为GDP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而强国,则是中国人一百多年的梦想。《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记载,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明末1644年清初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韩文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展望 2012年04月13日13:53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压力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人口红利持续衰减,劳动力供求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其中结构性矛盾逐步上升,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现象长期化。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与周边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从最低工资看,2011年北京、上海、深圳、河南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160元、1280元、1320元、1080元,比2005年分别提高100%、85.5%、91.3%、125%。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近四倍,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l1年的2.9美元。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由10年前的偏低转变为偏高,目前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 从土地价格看,2011年末,全国主要监测城市地价总水平

为3049元/平方米,是2005年末的2.4倍,其中,商业服务、住宅、工业地价分别比2005年上涨174%、267%、32.5%。 传统比较优势弱化的结果是,原有传统产业(特别是一般加工制造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目前这一势头己相当明显,如重庆、安徽等地的许多产业是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过来。耐克等国际品牌逐步把制造工厂更多迁至越南等国。美国寇兹(Coach)公司宣布今后五年中国工厂的订单份额将由85%降至45%,日本无印良品(MUJI)公司计划三年内把中国合作工厂从229家减至86家。这种情况将驱使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否则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和经济减速。 (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空前提高。 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广泛关注的社会民生问题。一方面,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过去上百年甚至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环境问题也快速积累,并集中爆发出来。可以说,目前中国正进入各类环境与健康事件的高发期。另一方面,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要求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公众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渐加强,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提高,环境危机较易演化成社会危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特别是媒体监督报道力度加大,环境问题对公众心理的影响更为直接和迅捷。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些环境事件,如大连PX项目,康菲渤海漏油事件,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日期:2010-11-09]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 究基地江瑞平教授 [字体:大中小]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是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围绕中国经济外交的国内形势和国际环境发生的这一系列重要变化,也为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提供了多层面的重要机遇。 机遇之一:全球化受挫增大经济外交需求 一般认为,全球化的首要表现是经济全球化,其时间起点是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至少从三方面增大了经济外交需求——越来越需要通过经济外交拓宽国际经济交流渠道、形成国际经济交往规则和化解国际经济摩擦。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向仍未发生根本变化,因而对经济外交的上述需求仍呈强化之势,但进程遇到阻碍,势头受到挫折,从而其速度也显现出减缓甚至停滞之势。其主要表现包括:(1)反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最近一段时间每到WTO、APEC、G20等重要全球和地区经济组织举行会议期间,就会遇到绿色和平组织、工会组织等各类团体和民众举行越来越广泛和激烈的抗议示威活动,即是其突出表现。(2)新保护主义影响扩大。目前新保护主义已扩展到贸易、投资、技术转让、资源环保等国际经济活动的所有领域,更加重要的是,实行保护主义的已不再是那些传统的弱小、落后国家,那些强大、先进的发达国家反而越来越成为新保护主义的主要执行者。这方面一个明显的事例是,2007年夏开始陷入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后,在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中,均带有浓重的保护主义色彩。(3)国际经济组织功能缺失。这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各地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几乎无所作为,而改革又停滞不前;世界贸易组织新一轮谈判原定于2005年完成,而迄今仍未真正启动等事实中即可得到证明。而这些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本该扮演重要角色,是经济全球化必需的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和监管者。(4)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国际贸易迄今仍是全球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最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近期其增长速度却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之势,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更是如此。如据IMF资料,1991—2000年全球贸易增长率平均达7.1%,而2001—2010年将降到3.5%,下降一半以上。2009年更是出现了11.0%的负增长。(5)国际投资剧烈波动。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近前其发展势头出现的剧烈波动更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的重要表现。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资料,全球国际直接投资(FDI)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高速增长后,于2000年达到历史高点(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