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玉溪聂耳小学罗玉仙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这一观点是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取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句话说明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情境中组织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真实的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强烈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学中我通过游戏、故事、媒体辅助等来营造环境联系生活、模拟生活。如:在教学“统计图”后,让学生对自己家中一个月或一年的收入或支出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表,使学会用理性、科学的方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再如:上完“认识路线”一课后,有的学生对方向有点混淆,为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我出了一道题:从学校到聂耳大剧院应该怎么走呢?这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学生探究兴趣浓,思维得到极大的发散。有的小组很快就得出从学校到聂耳大剧院有哪几条路线,有的小组还讨论从学校到达聂耳大剧院有哪几路公交车等。最后,教师将这些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观察后,从中得出公交车有几辆能到达。这道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的题型,通过学生之间的思考、探讨等,使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认为合理的方法,再将方法讲解给其他同学听。这样融入生活化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由此可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的特点去设计合适的情境,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一、巧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引趣、激趣并增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小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喜欢愉快的学习气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泼、新颖的刺激情境。巧用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情境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看、感觉表象,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

副图像清晰、色彩鲜明的秋天风景,同时配上小精灵的声音:你们看,秋天多美啊!火红的枫叶,美丽的蝴蝶,青翠的松树------来到秋天的大自然中,你会发现很多美景。这时,电脑闪烁抽出枫叶、蝴蝶、松树图案,让学生找出他们的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自然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小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巧用动画,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的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搞一些趣味活动,创设"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现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例如:在上复习课或练习课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习题变成一些趣味游戏;送水、颁奖、小猫钓鱼、摘果子、青蛙吃害虫------还可以利用课件教学生进行一些小制作,这些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课堂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是感兴趣。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解决问题》时,利用多媒体制作出小学生节假日最爱去的地方--游乐场,配上优美的动画,动听的语言,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时,再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显得非常轻松、愉快。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运用声像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能激起学生积极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生活问题,培养综合素养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适当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转变。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例如:张老师带60元钱,买了7支钢笔,每支8元,还剩多少元?”这样一道例题时,就把例题改编成“张老师到商店买‘六一’儿童节活动奖品,准备买7支钢笔,每支8元,只带60元钱够买这些钢笔吗?”由于改编后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但又不能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迫使学生自己去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学生发现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应用60-7×8=4(元)进行比较外,不少学生还想出了别出心裁的方法:用60÷7=8(元)……4(元)和60÷8=7(支)……4(元)两种假设的方法进行推断,得出60元钱够买每支8元的钢笔7支。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活生生的题目,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练习贴近生活,提高实践能力

教育学认为,适度的练习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必要手段,也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知识的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