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空中乘务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社会需求

根据中国民航“十二五”规划,全国民航机场数量要从目前的175个跨越到

2015年的230个以上,飞机总数增量1900架;民航运输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大量增加。

省近年各类境外航线快速增加,以萧山国际机场为龙头的省7家机场发展迅速;本地航空企业(吉祥航空、国航、东航/、厦航等)不断壮大;外航与地区航空驻本地(荷航、埃航、国泰/港龙、华航、复兴、长荣、澳门、亚航、全日空、捷欣航等)不断涌入;两岸直航开通,对空中乘务、航空服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

目前承办空中乘务专业的各类院校超过百家,省有三所高职院校开设专业并正式招生。由于空中乘务岗位用人标准的特殊性,尽管各院校都是依据岗位用人

的基本要求和岗位技能来进行课程设置和专业建设,但是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亟待

解决的具有共性的问题:如空中乘务专业的办学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缺乏可依据和借鉴的成功例子;由于各航空公司企业文化、使用机型的差异,课程体系不

能体现就业导向;缺乏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共享性教学资源;课程和教材建设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专业建设需要;产学合作长效机制不健全;国际化人才短缺等。

(二)专业现状

旅游职业学院是省第一家设立空中乘务专业的公办高职院校,空中乘务专业

是省级高职高专类特色专业,专业群所属航空服务实训中心为省高职示实训基地。

专业自2006年开设以来,已为民航业培养了两届约300余名专业人才,其中已有近100名乘务员,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签约率达到98%

表1空中乘务专业基本建设情况一览表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建设目标

1.定性指标

(1)专业发展定位

通过专业建设,把空中乘务专业真正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越、产学研紧密结合、人才培养质量一流、行业认同度高的国家级重点专业,成为培养国际民航高

技能高素质空中乘务人才的摇篮。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校实训基地和“两岸

三地+境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双师”结构专业师资队伍的构建等方面在同类专业中具有引领作用、示作用,辐射全省全国,以提升我国民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2)涵指标

①课程体系建设的涵指标

根据历年人才需求调研,确定空中乘务人才职业素质与品质培养重点,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课证融合、校企合作教材建设等容。

②师资队伍建设的涵指标

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兼职教师、专家顾问团队五个层次的分项建设,形成一支“双师”型、层次分明、专兼结合、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涵指标

建成含1个A320单通道模拟客舱、1个A330双通道模拟教室、CBT实训实验室、机场流程实务实验室等实训场所的航空服务实训中心,基本具备为空中乘

务专业群学生开展客舱服务、航空急救、值机业务、广播训练等项目的实践教学功能,逐步推行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将单纯学生实训的基地建设成为集实训实习、职业培训、专业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实训中心。

④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涵指标

以“两岸三地”特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境外实训基地开拓,为培养国际化民航人才提供实践教学、实习、就业机会,最终形成境外强强互补、分层次的实习基地阵容。

⑤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涵指标

以参与企业/社会合作项目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并对口支援省、中西部中职院校同类专业,发挥专业的辐射、引领作用。

2.定量指标

表空中乘务专业定量指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目标

空中乘务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民航空中服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客舱服务基本技能,能适应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运输企业或其他服务行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习惯,较强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一定的文化涵、艺术欣赏水平,热爱民航,拥有现代服务意识。

(2)掌握民航空中乘务服务的基本知识和中英文播音的基本技能,外语语音语调正确,普通话标准,熟悉民航服务及相关高端服务企业的工作业务规和流程。

(3)掌握客舱技术服务与安全服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民航急救技能

与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

(4)掌握化妆、礼仪等基本知识,具备熟练的个人形象设计能力,塑造岗位标准仪表、仪态的能力,善于塑造自身美好形象。

(5)掌握国主流服务方言、手语的专业知识,具备熟练运用普通话、英语、闽粤语的会话能力和良好的沟通技巧。

三、专业建设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

1.实施“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职业素质与品质

根据专业对应岗位(群)的素质要求,确定学生的职业品质与素质要点,实施“四

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校企社家一体”的能力培养平台,通过职业证

书、竞赛、企业文化、社区服务四个载体培养人才职业品质与素质。

①4个“C载体

Certificate :证书,在培养过程中,根据技能需求,通过课程设置,使学生考取学历+

专业+职业三类证书,从而提升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主要证书有:毕业证书、英语3-6级证书、计算机一级(及以上)证书、普通话二乙(及以上)证书、乘务英语中级证书、红十字急救证书、手语初级翻译、国际航协客运证书等。拓展证书有:高级美容师证书、中级礼仪师证书、导游证书等。通过建设,毕业生双证书100%

Competition :竞赛,通过各类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职业技能、完善面试技巧,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团队精神。常规举办的竞赛有:金通全国空乘院校大学生艺术节(安全演示、客舱服务技巧、广播词、英语、才艺综合)、院级

职业口语竞赛、院级礼仪之星大赛、院微笑大使等;学生在这些竞赛中均能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专业特有的竞赛有:民航知识竞赛、职业技能节(客舱服务技能、播音技能、急救技能等)、空中乘务面试技巧大赛、空乘才艺大赛等;这些竞赛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具有提升职业素质的作用。鼓励参加的各类竞赛有:“新世界国旅杯”旅游产品设计大赛、旅游形象大使大赛、各地旅游小姐、各航空公司选秀大赛等。建设期,学生人人参与至少1项竞赛。

Community:社会(社区)服务,为培养学生耐心、意志力、爱心以及吃苦耐劳的职业

品质,在第二学期开设为期一周的社会/社区服务。第二学期为期1-2周的社会服务实践,学生前往敬老院、福利院、社区、幼教等社会单位或服务企业进行8 小时工作制的实践,学生每天在实践手册以图片、文字记录获得的知识、感悟。

Culture :企业文化,引进先进民航企业的文化,使学生以职业岗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培养其坚韧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优秀的服务意识与团队精神等。在日常管理中,以优秀企业的标准来规学生的日常行为,实施量化管理,配以半军事化管理,塑造一支具有职业品质与意志的队伍;同时也聘请华航、国航、东航等大型航企

的资深专家前来学院与学生讲座、交流、授课,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传授、影响学生,进一步加强职业素质。

②4个角色的能力培养平台

校、企、社、家4个角色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的任务。

角色一:学校,学校在培养过程中组织课堂教学、提供校实训基地与实践教

学、举办

校竞赛、实施半军事化管理等。

角色二:企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服务、志愿者行动的机会,并提供

校外实训基

地顶岗实习的功能与行业专家指导等。

角色三:社会,社会提供敬老院、福利院、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社会、

社区服务

容,为学生社区服务实践提供载体。

角色四:家庭,家长提供学费、参与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配合实践服务。

由学校组织人才培养要素,在学生家庭的配合下,每年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

需求调研,集校、企、社、家之合力,共同推进“四位一体”的专业人才职业素质与品质培养模式。

根据空中乘务专业目标岗位(群)工作任务、核心能力分析所配置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如下表:

表3专业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体系开发

通过精品课程、校企合作教材、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提升核心技能与证书双结合的课程教学质量,打造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2.精品课程建设

对应就业岗位的专业核心技能所配置的主干核心课程为《形体训练》、《空乘礼仪》、《乘务英语》、《客舱服务规与管理》。基于此,重点建设2门省级精品课程《形体训练》、2门院级优质核心课程,形成省级精品、院级核心的课程建设梯次。旨在通过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全面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教改能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3.校企合作教材建设

以省重点教材《客舱服务规与管理》编写为抓手和起点,做好《民航地勤服

务一值机篇》实训教材的建设。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探索项目教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