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习俗对比研究(原创)

合集下载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中日两国的婚礼仪式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的体现。

虽然现在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两国的婚礼习俗有所交汇,但还是可以从许多方面看出两国的不同。

下面将从礼仪、仪式、装备等角度来比较中日婚礼的不同之处。

一、礼仪在婚礼仪式上,中、日二国大有不同。

1. 中式婚礼中式婚礼一般开展以下几个环节:(1) 提期醒亲等待结婚双方父母商量好婚期后,男家派人送提亲礼物给女方家庭。

若女方家庭同意,便会安排下一步的新娘回门。

(2) 迎亲新娘回男方家门,男方在门前张贴红纸,喜气洋洋地欢迎新娘的到来。

(3) 拜堂拜堂即新娘新郎双方向天地、祖宗等拜祭。

结婚仪式中新娘新郎双方会分别为父母敬献茶水,并在堂前行三礼,表示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4) 交杯酒交杯酒是中式婚礼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

新郎、新娘双方共喝三次酒,其中第三次为最重要的一杯。

这也是新人宣告婚姻关系开始的时间点。

(5) 宴客新人宴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这一幸福的时刻。

日本传统婚礼受维新的影响较大,后期的再发展已经包含了西洋的音乐,流行元素等等,具体环节如下:(1) 舞姿展示穿着传统和服的新娘会与新郎展示几个传统的日本舞蹈,以示尊重传统。

类似于中式婚礼中的拜堂,日本新娘新郎双方也会向天地和先辈拜礼,以表示对历史传统的感恩。

(3) 纯牧师宣誓在日本式婚礼中,新人会请一位纯牧师去宣誓。

为保证完整性,必须按照宣誓内容进行交替宣誓。

类似于西式婚礼,新郎新娘会佩戴戒指交换誓言。

(5) 射箭及破羽钉在日本有一种它们称为射礼或百矢吊礼,海外称破羽钉。

这是品尝夫妻间情感的一个古老的日本式婚礼;二、仪式在中式婚礼进行过程中,新人宣誓对彼此的终生相守和无论穷得叮当还是富得流油都会在一起。

最后,趁宴会酒过三行,他们会相互敬酒。

2. 日本婚礼在日本婚礼进行到最后,新人要举起酒杯,齐声说“干杯”,表示两个家庭永远维持友谊,财源滚滚,身体健康。

另外,在日本式婚礼中,新娘新郎会在沙画中表达一下自己爱人的情感。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一、本文概述饮食文化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礼仪。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礼仪方面的差异,增进对两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文章将从中日餐桌礼仪、餐具使用、食物种类和烹饪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中日饮食文化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中日饮食文化差异的背景和历史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日两国在历史长河中有着密切的交流与互动,但也有各自独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体系。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虽然也受到中国的影响,但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饮食文化。

在地理环境方面,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物产丰富,这为中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则是一个岛国,自然资源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

例如,日本的海鲜料理就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所孕育出的饮食文化代表。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日两国在哲学、宗教、审美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传统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和”与“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礼仪和餐桌文化。

而日本的茶道、武道等传统文化也对其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在历史上的交流和互动也对双方的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曾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就包括饮食文化。

而近代以来,随着中日交流的增多,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相互融合和借鉴。

中日饮食文化礼仪的差异源于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了解和探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中日婚俗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婚俗文化比较研究
迹和相应状态 。 ( 二 )婚 俗 形 式
《 礼记》 中说 “ 夫妇 者 ,万世 之始也 。 ”而 作为万 世之 使 的婚 姻所 产生 的风俗习惯 ,被称为婚俗 ,一切关于婚俗所产生的思想 观念 、行为 习惯及 由此所产生 的行为活动就称为婚俗文化 。婚俗文化是人类 文明史 上创造 的文化积 累中的一部分 。在人类历史发展 中,婚俗文化 反映着时 代精神和 民族群体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婚俗几乎和每个人 的生 活息息相 关 ,人 的一生都需要经历很 多礼俗 ,而婚俗是 几乎每个 人都会 经历 的。 即使有 的人一辈子不经历婚姻 ,但实际生活 中也难免会与婚俗 产生各种 各样的联系 。古今 中外 ,人们 都把婚 姻 当作人 生 中最 的重要 的事 情之 婚俗受到个人 、家庭和社会方方面面 的重视 。 婚姻是社会和发展 的基础 。婚姻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人类历史发 展到一定 阶段产生 了婚姻 ,而婚姻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 的基 础 ,将在人 类社会永恒 的存在 。婚姻对 于人类社会 的产生 、存在和发展 都具有决定 性的作用 。马克思 主义认为 , 物质资料 的生产 、精神产 品的生产和人类 自身 的生产 ,是人类社会存在 的前提条件 。其 中,人类本身 的生产又是 其他两类生产 的前提 。如果没有人类 自身 的不断生产 ,也就 不可能有物 质资料生产和精神产 品的生产 ,最后连人类社会本身也会化 为乌有 。因 此 ,充分认识婚姻 的重要性 ,对于人类 的过去 、现在 ,还是未来 ,都具 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 。 婚俗文化作为婚姻 的活动形式 和行为观念在人类社会生 活 中扮演着 非常重要 的地位 。首先 ,婚俗文化具有 明显时代烙印 ,它展 示 了一个 民 族社会群体 的生活面貌 ,体现着一个 民族 的价值观念 、宗教信仰 、审美 意识和性意识等 ,为研究 历史发 展和 社会 变迁 提供 了素 材和 视角 。其 次 ,婚俗文化还会对 民族 的凝 聚力产生强烈 的心理 暗示 作用 。虽然 ,我 们都越来越追求现代 的简洁 、个性 的婚礼 , 婚俗文化也受 到西方文化 的 影响有些变化 , 但是婚俗文化在一个 民族 的内心深处依然具 有共 同的认 可度 ,相近 习俗 和婚姻价值 观。最后 ,婚俗文化也是社 会稳定 、家庭 和 谐 的源头 。只有通过 良 好 的婚姻关 系保持稳定而 和谐 的家庭 ,才能促 进 社会 的和谐发展 。千千万万 和家庭组成 国家和社会 ,而婚姻关 系,婚 俗 文化在 家庭 中是及其 重要 的 ,因此婚俗文化对 于社会 的和谐 和发展也 具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

中日跨文化交际之中日婚礼对比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日婚礼作为两国文化之间的重要仪式,也备受关注。

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两大文明古国,孕育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礼仪习俗,其婚礼习俗更是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于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的不同,中日婚礼在准备、仪式、习俗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研究中日婚礼的对比,有助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礼习俗和价值观念,促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日婚礼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也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通过对中日婚礼的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识,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互学互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日婚礼之间的差异与共通之处,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传统和礼俗。

通过比较中日婚礼准备的差异、仪式的不同、传统习俗对比、婚宴的区别以及礼节规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并且增进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此研究旨在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互相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而促进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更加深入的跨文化交际。

深入研究中日婚礼的对比,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互鉴,增进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尊重,推动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2. 正文2.1 中日婚礼准备的差异在中日文化中,婚礼准备的方式和流程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礼准备通常是由女方家庭负责,包括选购婚纱、布置婚礼现场、准备婚宴等。

而在日本,婚礼准备则更加注重细节和仪式感,通常由专业的婚庆公司或神社负责策划和执行。

中日婚礼准备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婚礼通常在农历吉日举行,准备工作可以提前数月开始,尤其是要预订酒店、宴会厅等场地。

而在日本,婚礼通常在较短的时间内筹备完成,一般为几个月到半年不等。

日本人更注重在短时间内完美完成婚礼准备,强调效率和组织性。

中日婚礼准备中所需准备的物品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包括礼节、信仰、饮食、节日习俗等。

本文将比较和分析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是礼节方面。

在中华文化中,尊敬和谦逊的态度被看作是社交交往的基础,而在日本文化中,重视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尤为重要。

中国人经常会主动给长辈行礼,而日本人则更注重向对方表达谢意和敬意。

在交流中,中国人认为直接表达意见是一种坦率和正直的表现,而日本人则更注重含蓄和间接的方式。

信仰方面,中国主要信仰是儒教、道教和佛教的综合,这三个传统宗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日本主要信仰则是神道教,主张神灵的存在和个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不同于其他宗教,日本神道教更注重实践和仪式。

在饮食方面,中日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饮食更加注重调味和口感的丰富多样,讲究技法和烹饪艺术。

而日本饮食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健康,追求自然和清淡口感。

日本人更注重用筷子来食用,而中国人则使用筷子和勺子。

节日习俗也是中日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风俗传统。

而日本则有年末年初的休假,以及樱花季节的赏花活动等独特的节日活动。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经常用来比较,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供大家参阅!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国,在历史文化的长流中,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一次接受外来文化的高潮。

虽然日本传统文化几乎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人民也将传播而来的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本土化,因此中日文化虽然源于一宗,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只是在这种特点之下,依稀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但在近世纪,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的禁锢下,在科技上未能紧跟世界步伐,而日本却经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因此,在现在看来,日本文化主体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了富有本国特色的西方文化,比如日本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起源文化差异茶文化日本文化的起源因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交流频繁,这种影响十分深远。

但是日本人民也注重结合自己实际,不断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因此日本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由此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文化。

从历史来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唐朝文化,比如汉字、官制、法律、工农业生产技术、饮食、衣着等各方面。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日本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以此解内忧攘外患。

因而明治维新在这种条件下“出生”。

日本西化在当时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发展已经决定了落后国家要成为被掠夺者的境地,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也正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的文化发生了很大改变,或者说是新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前,不论是在内里的思想上还是外在的表象上,日本文化都烙印着深深的中国印记。

而明治维新,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还有教育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以下是明治维新的措施: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文化却有许多差异。

本文将从食物、礼仪、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比较中日文化差异,并进行分析。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在日本,餐桌上的食物注重美感和色彩搭配,注重细致烹饪和精致的摆盘。

而在中国,餐桌上的食物更加注重味道和营养,比如中餐中经典的酱油、糖、醋和香料的使用。

从饮食习惯上来看,日本人更加崇尚素食,而中国人则更加偏爱荤食。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用餐礼仪上,日本人有很多关于吃饭时如何使用筷子或者如何摆放餐具的规定,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吃食的速度和内容。

中日两国的礼仪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崇拜和尊敬,对长辈和上级有着非常严格的礼仪规范。

当人们相互见面时,必须鞠躬并使用敬语。

而在中国,人们比较注重亲切和随和,往往会较为直接地交流,不太注重礼节。

在商务场合,日本人会更加注重细节和谈判技巧,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关系的建立。

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存在差异。

日本人非常注重团队合作、集体主义和社会秩序。

他们更加重视和谐、平等和努力工作,同时也有较高的道德要求。

而中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独立和竞争。

他们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功,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中日两国的人际关系也存在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纪律和规则,不易表达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有着一定的保持距离。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人情味,注重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中国人更加习惯于在社交场合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比较开放和直接。

中日两国的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食物、礼仪、价值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

了解和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非常重要。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习俗对比研究
——中日正月节日习俗对比研究
班级: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商务英语,国际商务管理092班
学号:20090301650
序号:42
姓名:陈泳霖
从世界范围上看,节日起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迷信、祭祀活动,后发展为宗教节日;二是各国的独立日、革命日和伟人生日等各种重要事件的纪念节日;三则是对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后演化为对气候变化和农业活动的庆祝等。

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隔海相望,气候相近——两国皆以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农业则皆以种植业为主;且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多个世纪里一直以中国为楷模,两国也一直有频繁的文化交流——换句话说,从节日起源上来看,中国和日本有着十分相似的节日起源基础,因此,两国便有了许多相似的民间节日:日本有不少节日起源于中国,并发展出独有的大和特色。

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一样,对于中日两国而言,正月里的节日是在一年中最为重要的、延续时间最长的民间“节期”。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当春天来临是,民间礼俗活动便多了起来:从年末准备过节到正月末,在长达四十余天的“节期”里,排满了各种节庆活动,几乎每一天都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要祭特定的神,要做特定的事,要吃特定的食物,有特定的禁忌。

通过研究中国和日本正月里的民间节日习俗,不难发现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和日本在正月前后的节日概述
中国的除旧迎新活动通常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开始[2],经过二十四大扫除、二十五“迎玉帝”以及随后的办年货、准备年饭等预备活动后,节期进入了第一个高潮:除夕夜吃团年饭和初一开年;初一过后便是初二外嫁女归宁日、初三小年朝、初四“抢路头”[3]、初五破五祭财神开商铺、初六送穷神、初七人日、初八祭星、初九玉帝诞辰[3]、初十石头生日老鼠嫁女、十一岳父宴请女婿;过年第二个高潮在元宵,元宵的准备活动从年十二便开始了,十二搭花灯彩棚、十三试灯、十五过节、十六走桥摸钉、十八收灯结束[2];正月尾还有不少意犹未尽的节日,如十九燕九节会神仙、二十天穿节和二十三填仓节等等;此外立春还有特别的民俗庆祝活动[2]。

日本过年活动从腊月十三大扫除迎神开始,女性准备年饭,男性编织年绳,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除夕夜吃过年饭后是听梵钟和守夜,初一初二初三新年伊始,各种参拜神社、相互拜年的活动正式启动;随后是初四僧侣巡回拜年、初七人日、初十船灵除夕、十一船灵元旦农民恢复生产;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日,被称为小正月,当日有食嘉项、驱鸟仪式、劈果树仪式和插秧仪式等等;最后有二月初八古八节,象征着正月的神事正式结束;而立春则是合家团聚的日子[1]。

中国和日本过年食物的对比
独特的食物是节日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除了同样丰盛的年夜饭外,中国和日本还有不少一样的过年食品。

首先是年糕。

年糕在日本的过年食谱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日本的年糕分为年糕分为“切糕”和“圆年糕”两种,前者方后者圆。

圆年糕中还有一个品种叫“大福”,里面包有豆馅。

年糕煮法有大酱汤煮和清汤煮两种,日本人有从初一到初三连食三日年糕汤的习惯。

捣过的年糕可分制为许多小年糕作正月零食;小年糕也被称为“年五”,是年神赠送给大家的礼物:每逢正月十一,青年男女会在村里巡绕讨小年糕,讨得两枚后用一枚交换,据说吃了这种年糕可以防病;此外,每逢一月四日,主妇会为家里每个人做一块叫“灵魂”的小粘糕。

年糕除了用来吃,还用来祭神:日本人通常把两块白色的圆年糕重叠在一起,作为年神的神座,如同佛的莲花座一般[1]。

中国的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一些年糕更加入八宝、蔬菜等夹心,做法有煎、炸、蒸、汤煮等。

中国年糕也叫“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一年高于一年,也寓意着小孩快高长大[4]。

中日两国的年糕均以糯米或米粉制作,虽然吃法、口感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它们都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4]。

除了年糕,中国和日本的“正月民间食谱”中还有一道相同的菜——准确地说,不是菜,而是酒,那就是屠苏。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是这样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见,屠苏酒是中国古代民间的元日专属饮品。

相传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

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的。

孙思邈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2][3][4]。

日本的屠苏酒配方和中国的一样,但是日本人喜欢把屠苏散包在红绸内,浸入酒中饮用——过去日本人认为红色可以防瘟疫[1]。

和其它酒不同,屠苏酒一般从家中最年幼者喝起。

从药方配料上看,屠苏酒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从喝酒的形式上看,屠苏酒是百姓对远离瘟疫的期盼和对下一代的寄望[1][3][4]。

每逢正月十五时,两国民众各有不同的节庆食品,中国的是元宵,也叫汤圆,象征着团圆,起源于唐代[2]。

时至今日,汤圆已不局限在元宵节食用。

日本一月十五被称为小正月,小正月的前夕即正月十四日,许多日本人家会制作茧形面团子,供第二天挂面团子仪式用。

面团挂起风干后,人们将把面团保存起来,等遇到自然灾害时食用,这种风俗体现了日本人居安思危的岛国性格[1]。

正月时节民间节庆食物繁多,中国的饺子、烙饼,日本的御节、红豆饭,数不胜数,不一一列举[1][2]。

中国和日本过年祭神的对比
中国正月里的祭神活动有很多: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二十五迎玉帝,正月初二祭财神,初四初五迎财神迎灶神,初六送穷神,初九祭玉帝,初十祭石头神,元宵祭太一神、门神、床身和厕神,二十纪念女娲补天,最后是二十三祭仓神[2]。

在日本,新年是迎接和祭祀“年神”的节日,日本人认为,祖先的灵魂在新年时会变成“年神”降临人间,到家家户户去拜访,并把平安和幸福带来,保佑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子孙繁荣。

因此,新年期间的各种庆祝活动也主要是围绕祭祀“年神”展开的。

除此之外,日本船家还会在年十一祭船灵,以保出海平安,一帆风顺[1][4]。

总的来说,中国民间祭神趋于实用主义,所祭的神多与生活必需品有关:财神带来财富,灶王爷和仓神带来粮食,石头神门神床神等保佑日常生活顺顺利利。

祭祀活动也通常在家中进行,如烧香、贴符等。

日本民间祭神则带有更多的宗教色彩,日本人所拜之神不如中国人的繁多,少了“想要什么拜什么”的功利;祭祀活动则多以神社为中心,像除夕夜听一百零
八下钟声,初一初二初三参拜神社等。

中国和日本正月节日的现存状况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先后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发展,一些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日便逐渐消亡。

在中国“食文化”的影响下,节日庆祝内容逐渐简化得几乎只剩吃:除夕团年饭、元宵吃汤圆,其它庆祝形式只有拜年和压岁钱幸存。

许多年轻人并不知道节日的来由,更不知道碗中食物背后的故事。

烧香祭神只是家中老人的义务,甚至还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记号。

反观日本,年轻人穿上传统服装参加社区里的祭典是稀疏平常的事——民族文化成为了时尚文化的一部分,漫画里的小丸子参拜神社,杰尼斯电视剧里的男主角撒豆避邪,歌手穿着和服在音乐录像带中唱歌……
尽管日本年轻人和中国年轻人一般热衷圣诞节情人节,但是在日本,大量的民族传统元素被保留了下来,这种独特的元素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对大和文化的向往。

我们常为中国五千年文明感到自豪——的确,中国是有灿烂的历史和迷人的文明,然而,倘若这些文化都只能在古书中读到、只能在商业化的旅游景点中看到,倘若现实社会和迷人的、悠久的文化完全脱节,那么中华文化应该如何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呢,我们自豪的资本又将是什么呢?
参考书目:
[1]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235-325.
[2]大乔.图说中国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52.
[3]纪微.图解中国国俗[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70.
[4]百度百科.年糕.屠苏[E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