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题外话: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 如苦味药:汗生物碱和甙类成分为主。 如咸味药:含钠、钙、镁、碘等无机盐及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

医学课件
15
3.苦能泄、能燥。 泄的含义主要有三:
一是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 二是通泄,能通便泻下。 三是清泄,清火邪,清上焦,中焦之热,清下 焦湿热。 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 坚阴: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 坚阴是泻火的结果。
医学课件
16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 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
18
第三节 归经
❖ 一、归经的含义 重要内容
❖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 归有归属的意思;经是人体脏腑经络及所属 部位的概称。 所谓某药归某经或某几经,则表明该药 的有关功效对这一(或这些)脏腑或经络具有 明显作用,而对其余部位的作用则不明显, 或者没有作用。
医学课件
19
❖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经的确定
5.咸能软能下。 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
6.淡能渗能利。 表示药物有渗湿利水作用。
“土本无味,无味即淡,稼穑为甘”,所以淡附着 于甘
习惯上只是对于猪苓、泽泻、薏仁、茯苓这样少数
的几味药,认为是淡能渗能利,同时往往还把甘
加在一起。
医学课件
17
❖性能的五味和性状的五味 ❖山楂、山药、麻黄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24
❖ 清代 徐灵胎
❖ “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执经络而用药, 其失也泥,反能致害”
医学课件
25
❖ 引经或者引经报使
❖ 《神农本草经》初步奠定了药性理论的基础, 只是初步,它只有性、味和毒性三个方面。 归经和升降浮沉它最后形成比较完整、比较 系统都在金元时期,与张元素的关系都非常 密切。
两方面 4、不是所有的性质都是药性,而是要和医疗、保健

中药学课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中药学课件 第四章 药性理论

一、 归经的含义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表示药物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归——归属 经——某经所属的脏腑本身及其统属的器官 和循行部位。
二、归经的确定 以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药物所治病证为依据
1、辛:能散、能行
发散(含透疹等) 行气 行血
辛能散
生姜 辛辣 芳香
胡椒
紫苏
桂枝
羌活
防风
麻黄:辛 苦
辛能行(行气、行血)
行气药:橘皮、青皮、香橼、佛手、枳实、枳壳、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药:郁金、姜黄、川芎 化湿药:藿香、砂仁、豆蔻 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温里药: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
燥 ➢ 苦寒燥湿 黄连 黄芩 ➢ 苦温燥湿 橘皮 厚朴
坚阴 –阴虚火旺 - 知母 黄柏
4、酸和涩: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之势。 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
乌梅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5、咸:能软、能下
作用:⑴软坚散结 牡蛎 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 芒硝


降 沉
二、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对而言的 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
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 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
等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风热目疾——菊花——清肝明目
项背痛——太阳膀胱经——羌活 藁本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节 归 经
(4) 还有助于学习记忆药物的功用。
比如,同样是利尿药,因归经不同,麻黄的宣 肺利尿,黄芪的健脾利尿,附子的温肾利水,猪苓 的通利膀胱水湿的不同。
第四节 归 经
(5)便于配伍用药,精炼处方。 如左金丸(丹溪心法)-配伍精炼、药少
力专。 (6)指导中药炮制、增强药效,定向用药
如蜜制入脾、盐炒入肾。
二、名称沿革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本草衍义(寇宗奭):四气-四性。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三、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
四、平性药
是指寒热温凉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和平 ,作用和缓,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为平性药平反,理由如下:
1、医家倡导:李时珍第一个提出“平应入性,寒 热温凉平。
2、数量不少:平性药数量不少,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种,平性药122种,《中药学》教材480余种 平性药占100多味。
3、作用重要:如天麻性平,熄风止痉、主治痉厥 抽搐,寒热虚实都可以用;白果性平,敛肺平喘 ,主治喘咳痰多,无论肺热、肺寒都可以用。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五、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升:上升 浮:发散 向上、向外 降:下降 沉:收敛固藏、泄利二便 向下、向内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阳 沉降—阴
三、升降浮沉与功效的关系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 开窍。
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 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 收敛固涩、止咳平喘。
但是,也有一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 不明显,而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南 瓜子、麻黄)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中药的性能  ppt课件

ppt课件
3
属性 阴 阳
四气 寒 凉 温 热
四气属性和作用 作用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温里祛寒 助阳通络
药例 黄连 黄芩 柴胡 桑叶 防风 独活 干姜 肉桂
ppt课件
4
(二)五味
五味
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有些具淡或涩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 最初由口尝辨别,后从临床疗效归纳 五味包括了药物作用的含义
ppt课件
32
具有破血、行气、逐水、峻泻等作用猛烈的药物,
禁用药物,毒性较大或药性峻烈 巴豆,水银,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斑蝥,三棱,莪术 虻虫,水蛭,蜈蚣,麝香
ppt课件
33
慎用药物,为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 沉降之品
桃仁,红花,牛膝,丹皮
附子,乌头,干姜,肉桂
瞿麦,芒硝
ppt课件
当用
相反:两不相合(增强毒性) 相恶:夺我之能(抵消疗效)
勿用
相畏:受彼之制(毒性受制) 相杀:制彼之毒(抑制毒性) 有毒制宜
ppt课件
26
二、禁忌
临证选药组方时,原则上不能相互配伍,或配 伍应用时应注意毒副作用 十八反 十九畏 妊娠禁忌
ppt课件
27
(一)十八反
配伍时可产生毒害作用药物有十八种 半夏 瓜蒌 贝母 白蔹 白及-乌头 海藻 大戟 甘遂 芫花-甘草 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细辛 芍药-藜芦
呕吐、咳喘···向上 半夏、旋复花···降气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ppt课件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中药的性能.ppt

中药的性能.ppt
临证仍应避猛烈的药物, 禁用药物,毒性较大或药性峻烈
巴豆,水银,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斑蝥,三棱,莪术 虻虫,水蛭,蜈蚣,麝香
33
慎用药物,为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 沉降之品 桃仁,红花,牛膝,丹皮 附子,乌头,干姜,肉桂 瞿麦,芒硝
34
妊娠禁忌歌《元亨疗马集》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及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并蜈蚣, 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都不中。 蚖-青娘子;野葛-钩吻;地胆-斑蝥之一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升浮 上行 向外
升阳 发表 祛风 散寒 催 吐 开窍···
潜阳 熄风 降逆 止呕 清 阴 沉降 下行 向内 热 渗湿 利尿 泻下 止咳
14
药物归经理论,是药物疗效观察与脏腑经络理 论相联系总结出来的规律性
经络 肺经 心经 脾经 ······
病证 咳嗽 气喘 心悸 神昏 食滞 泄泻 ······
药物 桔梗治之 朱砂安神 麦芽消食 ······
归经 归肺经 归心经 归脾经 ······
15
四、毒性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 无毒,小毒,大毒,剧毒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药物的性味和效能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2
一、性味
(一)四气(四性)
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 药物作用于机体表现的反应 药物对疾病疗效的概括归纳 治疗热性证候的药物,具寒或凉性 治疗寒性证侯的药物,具温或热性 作用较缓和的药性,称为平性

4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4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寄生在马桑树上的有毒; 蜂蜜毒性与花粉来源有关:杜鹃花毒性大小
顺序黄色(羊踯躅)、白色、红色 5.储存 轻粉含氯化汞,避光保存;见光后变为高氯
化汞,有剧毒; 霉变后易产生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素。
第五节 毒性
6.炮制 加热后,朱砂产生水银,雄黄产生砒霜。 川附子加辅料为盐卤(铵盐),曾有一年用
中毒。
第五节 毒性
2.用药对证 附子用于虚寒证患者,不易引起中毒,实证、
热证易引起心毒性。 3.品种 关木通、绵马贯仲、木防己皆为有毒药物; 京大戟毒性大于红大戟; 乌头海拔越高,毒性越大; 云南附子毒性大于川附子。
第五节 毒性
4.采集 桑寄生、槲寄生的毒性与被寄生的宿主有关:
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李时珍 荆芥 生用升浮,解表;炒炭止血,沉降 大黄酒炙,泻下作用降低;川芎酒炙,活血
力量增强
第三节 升降浮沉
3.配伍 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大黄配
荆芥、防风、薄荷,轻上焦热 升浮药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麻黄配
大量石膏,治疗肺热咳喘
第四节 归经
第二节 五味
三、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 能散——发散(苏叶) 能行——行气、行血(木香、川芎)
第二节 五味
芳香药:辟秽防疫、解表散邪、悦脾开胃、行 气活血、化湿去浊、通窍止痛、开窍醒神(麝 香)
第二节 五味
2.甘
能补——补益(人参 ) 能缓—— 缓急止痛(蜂蜜、饴糖 ) 能和—— 和中、调和药性(甘草、大枣 )
淡为甘之余味、涩为酸之变味。 1.阴阳属性: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 为阴,淡味渗利为阳。”—《内经》
2.五行属性:酸苦甘辛咸——木火土金水

中药学ppt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ppt课件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2、四气的作用: ❖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等作用。
❖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4、至于寒热错杂之证,往往采用寒药热药并用。
5、对于真寒假热之证,则当以热药治本,必要 时反佐以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则当以寒药 治本,必要时反佐以热药。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 根,对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 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类药物属于 寒性药。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 属于温性或热性。如:附子、干姜, 对腹中冷痛,四肢厥逆,脉沉无力 等寒证具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 类药物属于热性药。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药物之所以能针对病情,发挥上述 治疗作用,是由于药物具有若干特性 和作用,前人称之“偏性”。意思是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 偏盛和偏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第二节: 第二节:五味 含义:指 一 、 含义 指 “ 辛 ” 、 “ 甘 ” 、 “酸”、“苦”、“咸”五种不 同的药味 。 而 “ 淡附于甘 ” , 涩为酸之变味” 故仍称五味。பைடு நூலகம்“涩为酸之变味”,故仍称五味。
12
二、“五味”的各自效能: 五味”的各自效能
散邪{ 湿等} 散—散邪{寒、热、湿等} 散结 散邪 “辛” 宣—宣肺透疹 宣肺透疹 “动” 行—行气行血 行气行血 的 通—通关通窍 通关通窍 特性
5
• P31 副作用 是指在常规剂量 ( 治疗剂 31副作用 是指在常规剂量( 副作用:是指在常规剂量 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 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通过配伍 可以监制副作用的产生。停药后可消失。 可以监制副作用的产生。停药后可消失。 • P30毒性反应 是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 30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 毒性反应 损害性反应, 损害性反应,常因剂量过大或用药过长 或体质因素而引起。广义: 或体质因素而引起。广义:指中药的偏 狭义:指中药的毒性反应, 性,狭义:指中药的毒性反应,可产生 严重不可逆的损害。 严重不可逆的损害。
13
“甘”能: 补益:补益气、 补益:补益气、血、阴、阳 和中:调理中焦脾胃功能“甘先入脾” 和中:调理中焦脾胃功能“甘先入脾” 如炙甘草、 如炙甘草、大枣 药性缓和:如防风、秦艽、 药性缓和:如防风、秦艽、天麻 风中之润剂” 缓和 为“风中之润剂” 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及解毒 、缓急止痛: 如: 甘草能缓和附子之急猛 蜜能缓和硝、 蜜能缓和硝、葶、遂之峻下 麻子仁丸中用白蜜意在缓下 甘草能缓急止痛 过食甘味,易导致甘壅,影响运化而减食。 过食甘味,易导致甘壅,影响运化而减食。 14
“ 辛 ” 还能润 ,特指能补肾壮火这类的药物 。 还能润,特指能补肾壮火这类的药物。 菟丝子之类。李时珍说: 如:桂、附、菟丝子之类。李时珍说:“肉 桂下行, 益火之源, 此东垣所谓肾苦燥, 桂下行 , 益火之源 , 此东垣所谓肾苦燥 , 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 致津液, 急食辛以润之 , 开腠理 , 致津液 , 通其气 者也。 者也。” 过食辛,损津耗气。 过食辛,损津耗气。
24
(二)逆着病势,制止病势发展 逆着病势,
肺气上逆——向上 向上——选下降的药,如杏仁 选下降的药, 肺气上逆 向上 选下降的药 内脏下垂——向下 向下——选上升的药,如黄芪 选上升的药, 内脏下垂 向下 选上升的药 邪热由气入营——向内 向内——选取外透药, 选取外透药, 邪热由气入营 向内 选取外透药 如银翘散 肺气耗散——向外 向外——选内收药,如五味子 选内收药, 肺气耗散 向外 选内收药
10
“四气”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气”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气 其在临床用药治病中有重要意义, 其在临床用药治病中有重要意义,即 寒凉药治温热病-------寒者热之 寒凉药治温热病----寒者热之 温热药治寒凉病-------热者寒之 温热药治寒凉病----热者寒之 热证皆可使用---------平性药 寒、热证皆可使用-----平性药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用药原则。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用药原则。
23
二、应用 (一)顺着病位,使药达病所 顺着病位, 风寒头痛——在上 在上——选上升的药,如川芎 选上升的药, 风寒头痛 在上 选上升的药 小便不利——在下 在下——选下降的药,如茯苓 选下降的药, 小便不利 在下 选下降的药 疹透不畅——在表 在表——选外浮的药,如浮萍 选外浮的药, 疹透不畅 在表 选外浮的药 遗精带下——在内 在内——选内沉的药,如牡蛎 选内沉的药, 遗精带下 在内 选内沉的药
中药的药性理论
• 中药的药性理论: 即中药的性能, 又称 中药的药性理论 : 即中药的性能 , 药性, 主要有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药性 , 主要有四气 、 五味 、 升降浮沉 、 归经、毒性、配伍、禁忌等。 归经、毒性、配伍、禁忌等。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以偏纠偏 ( 以中药 ----- 以偏纠偏( 的寒热偏性,纠正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的寒热偏性,纠正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 。 P13
22
第三节: 第三节:升降浮沉
一、含义: 含义 指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指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 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上升, 升——上升, 上升 下降, 降——下降, 下降 发散, 浮——发散, 发散 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沉——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
• “淡”能:
渗湿利水: 苡仁、猪苓、 渗湿利水:如茯苓、苡仁、猪苓、泽泻 • “酸{涩}”能: 能 收敛:收敛肺气, 收敛:收敛肺气,收涩止汗 固涩:固涩肾精, 固涩:固涩肾精,涩肠止泻 多食酸损骨坏齿
15
泄 “苦”
清泄火热 通泄二便 降泄肺气 苦{温}燥湿散寒 苦能抑制腺体分 功能, 功能,使水之吸 收与排泄加快
五、“四气”、“五味”的阴阳属 四气” 五味” 性 酸、苦、咸、涩味及寒凉——属阴 涩味及寒凉 属阴 淡味及温、 辛、甘、淡味及温、热——属阳 属阳
21
六、“四气”“五味”的综合 四气”“五味” ”“五味 应用
王好古《汤液本草》 药之辛 药之辛、 王好古《汤液本草》:“药之辛、甘 味也, 、酸、苦、咸,味也,寒、热、 气也。味则五, 温、凉,气也。味则五,气则四 五味之中,每一味有四气, ,五味之中,每一味有四气,有 使气者,有使味者… 所用不 使气者,有使味者 …所用不 一也。 一也。”
6
意义:有三: 意义:有三: 在医疗上采用“以毒攻毒” 一是在医疗上采用“以毒攻毒”的 方法, 治疗疮毒、 毒疠、 寄生虫病等, 方法 , 治疗疮毒 、 毒疠 、 寄生虫病等 , 如轻粉治梅毒、 如轻粉治梅毒 、 铅丹治黄水湿疮和疮疡 溃烂、苦楝皮治蛔虫等。 溃烂、苦楝皮治蛔虫等。 指导临床用药, 二是指导临床用药,根据体质虚实 和病情深浅而酌定剂量。 和病情深浅而酌定剂量。
燥 苦{寒}燥湿清热
坚阴(泻火存阴) 坚 坚阴(泻火存阴)——知、柏 知 过食“ 但少量“ 过食“苦”易化燥败胃,但少量“苦”能增加食欲 易化燥败胃 但少量
16
“咸”能 咸

软坚——“咸”性浸润,柔软坚凝, 咸 性浸润,柔软坚凝, 软坚 使肿块顽痰消散 泻下——泻下大便 泻下大便 泻下 此外, 咸走血” 此外,“咸走血”即能益肾水而清虚实之火
第一节: 第一节:四气
含义: 一:含义:指“寒”、“凉”、“温”、 四种不同的药性, “热”(平)四种不同的药性,寒、热偏性不明 平 四种不同的药性 作用和缓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显,作用和缓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四气” 二:“四气”与“四性” 一年有春温、夏热、秋凉、 一年有春温 、夏热 、秋凉 、冬寒四时不 同的自然气候, 古人以此作为说理工具, 同的自然气候 , 古人以此作为说理工具 , 用 以说明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 故有“ 四气” 以说明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 、 故有 “ 四气 ” 之名。 之名。 实际上, 实际上,药物之性与四时气候有密切关 即药物感四时之气而生成, 系,即药物感四时之气而生成,故有寒凉温热 的不同之气。 的不同之气。
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 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亦即 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治疗作用(功效) 治疗作用(功效) 中药的作用 副作用 不良作用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4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的毒性 含义: 即药物的偏性, 是药物的性能之一。 含义 : 即药物的偏性 , 是药物的性能之一 。 因病 在阴阳之偏故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病的阴阳之偏, 在阴阳之偏故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病的阴阳之偏, 以恢复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而达愈疾之目的。 以恢复重建机体的阴阳平衡而达愈疾之目的。 二、狭义的毒性 含义: 有二: 一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 含义 : 有二 : 一是 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 应用时安全系数小。二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 近,应用时安全系数小。二是指药物对机体组织 器官损害性大, 器官损害性大,可产生严重的甚至不可逆转的后 果。
1.通过炮制改变: 通过炮制改变:
干姜-辛热-炒炭-苦涩温- 干姜-辛热-炒炭-苦涩温-炮姜 生地-苦甘寒-蒸晒-甘温- 生地-苦甘寒-蒸晒-甘温-熟地
2.通过配伍改变 吴茱萸-----苦寒之性减缓 吴茱萸---苦寒之性减缓 黄连配入 升麻、柴胡-----苦降之性减缓 升麻、柴胡---苦降之性减缓
20
18
黄芩 黄连 黄柏
苦寒——清热燥湿 清热燥湿——性味相同, 性味相同, 苦寒 清热燥湿 性味相同 作用相似
甘——补脾益气 补脾益气 白术性温 白术性温 苦——燥湿利水 燥湿利水 辛——祛风湿 祛风湿 苍术性温 苍术性温 苦——燥脾湿 燥脾湿
一性多味, 一性多味, 作用广泛
19
四、“四气”、“五味”的可变性 四气” 五味”
9
三、“四气”的论定和重要意义 四气” 四气” 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 四气 ” 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 逐步 加以认定的。 加以认定的。 如: 解表热—凉 桑叶 解表热 凉 气薄则发泄 清里热—寒 石膏 内服之后 清里热 寒 解表寒—温 紫苏 通过机体 解表寒 温 气厚则发热 附子 反应 温里寒—热 温里寒 热
17
三、“四气”与“五味”综合 四气” 五味” 正确认识药物作用,经将“四气” 五味” 正确认识药物作用,经将“四气”与“五味” 综合起来。 综合起来。 如: ——发散表寒 紫苏 温——发散表寒 味同性 ——发散 辛——发散 异,作用 ——发散表热 薄荷 凉——发散表热 同中有异 浮萍 辛——发散表热 性同味 ——发散表热 ——清热 寒——清热 异,作用 ——养阴清热 麦冬 甘——养阴清热 同中有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