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自学中医不能不认识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一览表

自学中医不能不认识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一览表一、四气主要用以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的作用性质,是药物最主要的性能。
自《神农本草经》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后,一直沿用至今。
而四气,又称为四性,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根据阴阳理论划分,则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微寒与凉相似。
寒凉药性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温热药性具有温里、祛寒、助阳、通络等作用。
介于寒凉与温热药性之间,自古以来,将其称为平性。
二、五味的本义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到的真实滋味。
而药物或食物的滋味实际上不止这五种,因受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为了能与五行学说相结合,人为地将淡味视为甘之“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将涩味视为酸味的“变味”,而附于酸味,所以,一直习称五味。
以上各种味中,辛、甘、淡属阳,酸、咸、苦、涩属阴。
五味与药物的作用,根据前人的论述,目前一般认为:1、辛能散、能行用辛味表示药物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等方面的作用。
如细辛能发散风寒解表,木香行气止痛等。
2、甘能补、能缓、能和用甘味表示药物有补虚、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方面的作用。
如能调和药性的甘草和蜂蜜等。
淡能渗,如茯苓能利尿除湿。
3、苦能泄、能燥、能坚泄有降泄、通泄和清泄之分;降泄如杏仁、葶苈子能降壅遏上逆的肺气而止咳平喘,枇杷叶、代赭石能降上逆的胃气而止呕吐呃逆,使肺胃壅逆向上之气下降而复常等。
4、酸与涩都能收能涩用酸味或涩味表示药物有收敛固涩作用。
如乌梅能涩肠止泻、止咳、止血等。
5、咸能软、能下表示药物有软坚散结或泻下作用。
如海藻、昆布能消痰散结,治瘿瘤、瘰疬等证。
注:手打笔记版,难免会有打错字的时候,分享是个人学习的习惯,喜欢或你有更好的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或关注我在下一次分享时不见不散。
中药学歌诀

中药学歌诀
以下是一些中药学歌诀供参考:
中药性能歌:中药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
四气歌:四气分寒热温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温热可补火助阳,温里散寒;寒凉可清热泻火,解毒助阴。
治疗大法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纲。
五味歌:五味指辛甘苦咸酸,各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辛可行气血、主发散,甘和补中、能缓急,苦可燥湿降泄、能坚阴,咸能润下软坚,酸能固涩收敛,淡能渗湿利水。
十八反歌:本草明确记载十八种药物相反,如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等反乌头,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人参、细辛、芍药反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中药四气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
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
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
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
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
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
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
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
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
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
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
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
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
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味,就是药物的滋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发散、能解气。
一般发汗的药物和解气的药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
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
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等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
苦,有泻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热、燥湿(指苦味燥性的药物,能化去湿气)、通泄等作用。
一部分清热药和泻下药,多有苦味。
咸,有泻下、软坚(能消散软化坚硬的结块)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多带有咸味。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
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
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实际上虽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习惯上仍叫做五味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
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此经或这几经。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
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
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
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经的药物。
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 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 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 用药提供依据。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 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 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 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 厥阴肝经等。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 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
时 火。
珍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
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
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
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
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
润下之品。 )、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也称四性。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阴阳气血之间的偏盛或者偏衰。
中草药的自身所具有的四气五味我们称之为药物的偏性,作用于人的机体后发生的反应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温凉相对应,它可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可以消除病因,恢复脏腑功能,从而确定了中草药所具有的四性五味在临床应用的重要标志。
药物的偏性:性味、归经、升降浮、有毒、无毒等,统称药性。
中药药性理论,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按照中医学理论,中药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以及介于四性之间无明显偏颇的平性。
但是,中医理论习惯称之为四性。
❶寒凉药:大多具有:滋阴、清热、生津、泻火、凉血、解毒、潜阳、等作用,可以保护人体阴液,减轻或消除热性病证。
如:黄芩、板蓝根、菊花、藕、梨、荸荠、绿豆、番茄、西瓜、萝卜、丝瓜、菱、冬瓜、白木耳、苹果、柚等。
寒凉药,适用于阳性体质和热性病证。
对素体阳虚的人,素体阴性体质的人则更伤人体阳气。
可能出现腹痛、便溏等不适。
❷温热药大多具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可以扶助人体阳气,改善寒性体质,减轻或消除寒性疾病与瘀血等,如:附子、干姜、羊肉、狗肉、生姜、小茴香、大葱、辣椒、胡椒、酒等。
这类药适用于阴寒体质和寒性病证。
对于阳性体质、实热证或阴虚内热者,会组成助热耗阴,导致或加重阴虚内热的症状。
❸平性药作用缓和,寒热之性不甚显著,无明显副作用,应用范围较广,可用于治疗亚健康状态、神疲乏力、大便稀溏、水肿、小便不利等。
如:鲤鱼、猪肉、茯苓、薏苡仁、莲子、芡实、赤小豆、白扁豆、山药、黑豆、木耳、百合、香蕈、胡萝卜、无花果等。
在治疗原则方面,最基本的用药规律,就是——寒以热之,热以寒之。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代表着药物不同的功效及应用。
五味的确定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与实际口尝感觉有关;二是药物临床应用的归纳和总结。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药到病自除什么是家庭单方药呢?它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单独一味药,另一个是指它的功用:简单、实用、有效、副作用小。
中药的治病原理是什么呢?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健康至简之道:“以偏纠偏”中药有“四气”和“五味”,就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调和人体某方面的偏性,也就是“以偏纠偏”,让人体五脏六腑达到平衡和谐。
例如秋冬天里怕冷的人,中医一般认为是阳虚,那就要用一些偏热性的,属阳的药物来补人体的阳气才能改善。
什么是“四气”呢?“四气”指的是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实际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寒热两性,寒属阴,热属阳。
因为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我们有时候也称“温热”和“寒凉”。
一般来说,寒凉性质的药物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用来治疗热证,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温热性质的药物有温里散寒、温经通络等功效,用来治疗寒证,例如肉桂和干姜等可以治疗脘腹冷痛、畏寒肢冷等证。
什么是“五味”呢?“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味。
有一味中药就是因为五味俱全而得“五味子”之名,有补五脏之功效。
五味,最初确实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例如黄连和黄柏味苦,甘草和枸杞味甘等等,但是后来渐渐地抽象化,以具体作用来定药味。
一般来说,辛味的药有发散、行气血的功能,如薄荷和木香等;甘味的药有补虚,调和的作用,如人参和熟地等;酸味的药物有收敛的作用,如山茱萸能止汗,乌梅能止咳;苦味的药可泄火,能燥湿,如黄连和厚朴;咸味的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所谓“软坚散结”,就是使坚硬的东西变软,使聚集的包块散开,此外鳖甲、穿山甲也是属咸味的药物,以其甲壳本身之坚,加上动物本身爱钻洞的习性,软坚散结的作用非同小可!此外还有升降沉浮和药物归经,分别指的是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例如升麻、桔梗主升)和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例如杏仁归肺经,熟地归肾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
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
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
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
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
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
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
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
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
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
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
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一、药物归经的历史概况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中药学的发展,如同中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
药物归经的理论,是《内经》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在《内经》已有萌芽。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
《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记载。
这些记载表明,《内经》虽没明确提出药物归经,但已根据药物的性味总结用药规律,为后世形成药物归经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FFrE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六经证”,对每一“经”的证候,都有治疗原则和方药,已经有了药物归经的刍形,为药物归经的形成以及在临床实践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等,把药物作用与脏腑结合起来的论述还很少,如“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唐、宋时诸家本草,把药物性能和治疗作用与脏腑相结合的论述日益增多,如某药“补肺”、某药“益脾”、某药“安心”等。
北宋的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已有“引药归就肾经”的说法。
这说明,北宋时,明确提出了“归经”的概念。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的发展,推动了药物学的研究。
著名医家张元素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补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说。
金太宗时(相当于南宋宣和5年--端平3年)撰成《珍珠囊》一书,书中最早创立药物归经学说。
该书对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引经”的记载。
并且认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而各归其经,则疗效更显著。
若归经不明,无的放矢,则难以获得确效。
张元素所创的药物归经,还有引经、使药等说法,进一步丰富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对处方用药确有很大帮助。
李时珍曾对他高度评价,认为他“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并且,对张氏的归经理论,李东垣和王好古都特别推崇。
如王好古著《汤液本草》,论述归经的药物已达81种。
历史表明,金元时代,盛行药物归经之说。
到明代,药物归经已成为本草书籍的专设条目,如刘文泰编著《本草品汇精要》,论述每一种药物都设24个条目,其中,专设了“走何经”一项,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归经。
《本草纲目》不仅全部继承了以前的归经内容,而且对药物的“入气分”、“入血分”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进一步体现了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比如,同归某一经的药物,再区分“入气分”或“入血分”,更能体现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清代中期,沈金鳌对药物归经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把历代本草书中论述归经的名称,如“引经”、“响导”、“行经”、“入”、“走”、“归”等名词,统称为“归经”。
在他编著的《要药分剂》书中,每一种药都列出了“归经”。
因此,后世学者大多采用了他的这一提法。
至此,药物归经的理论,基本上趋于完备了。
二、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在药物归经逐渐形成理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五行的理论归"许多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药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属性确定的。
《灵枢·九针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
”按五行属性确定药物的归经,主要依据这种理论。
例如,青皮色青、酸枣仁酸,五行皆属木,故归肝、胆二经。
赤小豆色红、苦参味苦,五行皆属火,故归心、小肠二经。
生姜色黄、甘草味甜,五行皆属土,故归脾、胃二经。
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属金,故归肺、大肠二经。
羌活色黑,盐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属水,故归肾、膀胱二经。
当然,按五行理论归经并不是绝对的,仍需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
例如,麻黄色黄,但不归脾经,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变而归肺经。
白术色白,但不入肺经,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变而归脾经。
总之,五行的理论不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
2、按药物的特点归经有的药物归经是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的。
例如,结合药物的形状,莲翘外形颇似心脏,故归心经。
再如,结合药物的质地,灯草轻浮,故归心、肺二经。
磁石沉重,故归肝、肾二经。
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药物。
3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归经根据临床实践确定药物的归经,是最常用的归经方法。
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论和药物特点归经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是最主要的归经方法。
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归肺经。
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气,故归肝经。
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呕,故归胃经。
朱砂、枣仁能安神定志,故归心经。
麻黄、桂枝善解太阳之表,故归太阳经。
石膏、知母善清阳明之热,故归阳明经。
总之,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凡临床常用的药物,都适用这种归经方法。
84、病因归经法所谓“病因归经法”,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因为药物归经的依据。
如驱虫药,具有驱虫或杀虫的功效,但中医认为“虫因湿生”,“脾主湿”,故将驱虫药大多归入脾经。
再如,暑邪伤人,直犯阳明气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药物,一般归胃经。
5、定向归经法所谓“定向归法”,是以某些药物的特异功效为药物归经的依据。
此类药物对某一“经”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并且,还有特异功效,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
例如“十二经泻火药”,它是针对十二经所属系统的热证而使用的药物。
i6、相关归经法某些药物治疗的病症,与某脏或某腑相关,则按相关的脏腑归经。
如续断,有续筋接骨之功,因“肾主骨”,“肝主筋”,所以,归肝、肾二经;白芷主散阳明经风湿之邪,因阳明经隶属于胃,故归胃经。
三、药物归经的实用价值药物归经理论以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方法论,把临床常用的药物都归属各“经”,既发展了药物学的基础理论,又扩大了经络学说和药物的临床应用。
通过药物归经,系统归纳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药物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为临床辨证论治,选择用药,合理组方,提高疗效,提供了更丰富的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而治之……自然见效矣……不知经络而用药,必无捷效。
”在药物归经形成理论以前,药物只有“四气五味”之分。
“四气”主要反映药物的阴阳属性,“五味”主要反映药物的味别和功效。
其治疗作用,一般都是某药治某症。
如某药治痢、某药治疟、某药治泄、某药止呕吐、某药止头痛、某药止血等,但没体现药物对某一脏或某一腑以及某种组织或某一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比如,黄芩、黄连、知母、木通均属苦寒药物,皆可清热泻火。
根据药物归的理论,才能更明确:黄芩归肺和大肠经,清肺与大肠之火;黄连归心和胃经,清心、胃之火;知母归肺和肾经,泻肺、肾之火;木通归心和小肠经,泻心、小肠之火。
因此,通过药物归经,更加明确药物治疗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过药物归经,可以指导药物的加工炮制。
药物炮制,是药物学的重要内容。
加工炮制方法得当,对引药入经,提高疗效,都有很大裨益。
比如,香附归肝经,为增加其疏肝理气的功效,常常用醋炒。
再如,黄芪、甘草都是健脾良经,归脾经,为加强健脾益气之功效,常以蜜炙,称炙黄芪或炙甘草。
总之,根据药物的归经,经过加工炮制,既能提高功效,又可直达病所,有利于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便于临证选择用药。
由于药物归经进一步明确了药物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所以,便于临证选择用药。
比如,白芷、羌活、柴胡、吴茱萸皆治头痛,但白芷入阳明经,故阳明头痛选白芷;羌活入太阳经,故太阳头痛选羌活;柴胡入少阳经,故少阳头痛选柴胡;吴茱萸入厥阴经,故厥阴头痛选吴茱萸。
中医临证,有同病异治或病同治,实施这些治则,都离不开选择不同归经的药物,如能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归经或引经的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药物归经,进一步完善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经络学说形成以后,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中医学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运用时的两个重要环节。
其中,论治的精髓是治“证”,而不单是对“症”治疗。
“证”即证候。
证候不同于症状,而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体征,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性况的病理概括。
因此,对“证”的治疗,比对“症”的治疗更进一步,必须根据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药物归经,就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归纳药物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然后,根据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
所以,通过药物“归经”,可以进一步完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比如,治疗伤寒太阳病的麻黄汤和桂枝汤、治疗太阴病的理中汤、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疏肝理气的四逆散、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等,都是对“证”治疗的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