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味指五味的特征,即甘、辛、酸、苦、咸。
“五味”即五脏的精气所化,为中医最基本的用药指导原则。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五运六气:古人根据一年的天时气候变化规律所总结出来的。
五行生克:将五行学说应用到具体病证上。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性寒凉,如干姜、附子等。
辛温:药性温热,如肉桂、细辛等。
酸苦甘辛咸:五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四象:指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两纲:指寒、热两纲。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辨证方法。
四性:寒凉:味辛、性凉、无毒或味酸、性寒、有毒的药物。
温热:味辛、性温、无毒或味苦、性热、有毒的药物。
药物的五味,各自都具有相应的性能和作用。
但五味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例如辛能散,苦能泄,咸能软,淡能补,这就是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味有四气五味。
味分四种,即甘、酸、苦、辛。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所谓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味有阴阳属性。
“五味”属性,归经而言,是指归于五脏。
所谓归经,就是进入体内,循行的路线。
归经的主要部位是五脏。
因此五味所归的五脏,实际上是五味对五脏的作用,是对脏的作用。
药物的四气,温热和寒凉,具有不同的性质。
对于一定的疾病来说,既可以治疗其寒证,也可以治疗其热证。
药物的四气,不仅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四种药性,还包括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的四种趋向。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药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效,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具体内容如下:
1.四气:在中药方面,所谓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归纳出来的。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温热的中药通常具有回阳救逆、助阳、温里散寒的功能。
2.五味: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根据五行理论具有特定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如辣椒、姜、葱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甘薯、玉米、小麦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苦瓜、莲心、野菊花等;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如柑橘、柠檬等;咸味具有软硬泻下的功效,如海带、海虾、龟板等。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第一节四气】】】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之四气五味

中药之四气五味四气五味中药的口诀就是四气五味。
四气是什么?寒、热、温、凉。
五味呢,酸、苦、甘、辛、咸。
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
所以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你想要学好药物,你就先学什么?先学四百、五百味二里头的要药、妙药、圣药。
你上网搜要药、妙药、圣药,它会出现几十,近百种,比如说肺痈的要药是什么?肠痈的要药呢,对。
鱼腥草跟败酱草分别是肺肠痈的要药。
这个眼红热的要药是什么?对,桑叶。
鼻塞的要药是什么的?苍耳子这些都是要药、妙药。
代表头痛的代表药是什么?川芎啊。
川芎辛散。
上行什么的?头面。
乳腺增生的代表药是什么?乳房胀痛的,轻则是陈皮,重则是橘叶。
要分轻重,轻的呢,有一个轻的乳腺增生,她拿陈皮30克泡茶就治好了。
重的呢,重的在江西那边一个很厉害的。
胀了4、5年的,橘叶10到15克泡茶也吃好了,所以这就是乳腺增生的代表药。
痹痛代表药,它既能补血也能活血,鸡血藤。
反应要灵敏,鸡血藤一砍开来,它会流血的,入血分。
它砍开来横切面像车轮一样,轮状的药善转动。
所以它这个一入体内,它就善于流通气血。
单一味鸡血藤泡酒治疗痹痛非常好,它补血、活血止痹症。
好!腰痛的代表药是什么?杜仲。
痛得像断了一样,杜仲你看一拗断了它那个丝会连在一起。
所以杜仲入腰肢,它是腰部的代表药。
膝盖痛的代表药呢,牛膝。
它硕大像膝盖,非牛膝不到膝。
腹痛的,腹胀的代表药是什么?腹胀的话你要用两个,一个就是这个胸满用什么?用枳实。
腹满用厚朴,所以说满胀的代表药枳实,腹满的厚朴。
所以有些人吃东西满胀,心胸又不开朗,枳实、厚朴连用。
它就宽胸通腹。
而少腹痛的代表药是什么?小茴香。
少腹就是肚子,肚脐还要再以一下的小肚子。
所以小茴香你打成粉,拿来敷脐那肚子冷痛的效果相当好。
咽痛的代表药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咽痛用它都好,热性的、寒性的,桔梗开肺利咽。
所以桔梗甘草汤,咽痛效果良。
所以咽喉疼痛的话,你想要最普通又不伤身体,桔梗二十、三十,甘草十克煮成汤水,开咽利嗝。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热证
温热—祛寒、温里、助阳—治疗寒证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发散、行气、行血—治疗表证、气滞血瘀证
甘——补益、和中、缓急—治疗虚证、缓和拘急疼痛
通泄—用于热结便秘
泄降泄—用于咳喘
苦—清泄—用于热盛心烦
苦温—用于寒湿证
燥—燥湿—用于湿证
苦寒—用于湿热证
酸——收敛固涩—用于虚汗、久泻等证
咸——软坚散结、泻下—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等证(淡)—渗湿利水—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药物的四气五味

药物的四气五味药物的四气五味: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1、甘味能补虚缓急;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
滋润,渗下。
能补五脏。
人参、麦冬、饴糖、甘草,质润而善于滋润、补五脏。
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2、酸味能敛肺涩肠;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如乌梅、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3、苦味能降泄燥湿;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苍术、黄连,燥湿。
黄柏、知母泻火存阴(坚阴)。
4、咸味能软坚散结;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
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多为动物药、矿物药。
有治惊悸、瘲瘛,如龙骨、牡蛎。
5、辛味能发表行散;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薄荷、姜、桂枝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渗湿利尿药多具有淡味。
涩味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来标明药性。
苦寒通便除热: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枳实五枚(苦寒,炙)芒硝三合(苦寒)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厚朴二两(苦温炙,去皮)枳实三枚(苦寒,大者,炙)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苦寒)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味苦温)黄连(苦寒)黄柏(苦寒)秦皮(味苦微寒)各三两辛甘助阳: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味甘平)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温)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味辛温)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苦甘: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味甘平)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黄芩二两(味苦平)黄连三两(味苦寒)四逆散方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平)芍药(味苦平)甘寒:猪苓汤方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寒)各一两苦甘开降与辛甘发散法合用: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味苦平)黄芩三两(味苦平)半夏半升(洗,味辛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人参三两(味甘微寒)甘草三两(味甘平)大枣十三枚(掰,味甘平)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味辛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芍药六两(味苦平)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平)胶饴一升(味甘温)三、疑问:麻黄味苦却能发表,居然不是辛味。
中药的四性与五味

中药的四性与五味中药的四性:寒热温凉,是中药进补治疗的依据中药的药性万物各有特性,中药亦然。
因其性味不同,每一味中药所针对的病症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用药之前,应先了解各种药材的性味,然后针对自己的体质来选择药材治病养生,这样才能使药材真正发挥功效,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中药有“四性”之说,所谓“四性”,又称“四气”就是指寒、凉、温、热四种药性。
四性之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偏向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的一类药。
1、寒性中药寒性中药属阴,有清热解暑、泻火通便、消除热证的功效,多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疽水肿等诸多热性病症。
代表中药有黄连、黄芩、金银花、知母等。
2、凉性中药凉性中药也属阴,具有清热泻火、滋阴除烦的功效,用于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等热证,代表中药是西洋参、薏苡仁、罗汉果等。
3、温性中药温性属阳,具有温阳利水、温经通络、清风祛寒、温中补虚的功效,多用于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寒证,代表中药有大枣、当归、川芎、龙眼肉等。
4、热性中药热性属阳,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的功效,多用于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症。
代表中药有肉桂、附子、炮姜等。
平性中药:平性属阴,有健脾开胃、强壮补虚的功效,用于脾胃不调、腹胀积滞、干瘦无力等症,代表中药有阿胶、枸杞子、甘草、芡实、银耳等。
……………………………………辛.酸.甘.苦.咸,五味中药补五脏中药的五味:所为的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中药还具有法淡味咸涩味,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1、辛味药辛味药具有发散表证、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紫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性——四气五味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法除病邪,消除病固;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药物性能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创造和逐步发展了中药基本理论。
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和五味: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
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
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
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
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素间。
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
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酸有收敛、固涩作用。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
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
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至于燥,则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多用以治疗瘰疬、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淡:有渗湿、利尿作用。
多用以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
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
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
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
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
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