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中药学总论-第4章中药的性能
题外话:味的物质基础-现代研究 如苦味药:汗生物碱和甙类成分为主。 如咸味药:含钠、钙、镁、碘等无机盐及
其他活性成分。如芒硝含硫酸钠,在肠内不 易被吸收,保留肠内水分,使肠溶积增大, 肠壁蠕动增强而泻下。
用中药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能指导中药临床 应用吗?“废医存药”?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
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趋向(定向 方向)。
(2) 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更宜性味、功效合 参。
第二节 五 味
六、进一步理解性味、功效合参 气味相同,作用相近 气味不同,作用各异 一药数味,效用扩大
比如当归:味辛、甘,性温,甘以补血疗虚,辛以行气 活血润燥,温可祛寒止痛,总结功效如下:补血活血、行气 散寒、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第二节 五 味
第一节 四气(四性)
四气的现代研究: 有研究显示:与无机元素含量、Na-K ATP酶 活性因素相关性等,但均无定论。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还有
淡味和涩味。五味的本义原是指药物和食物的 真实滋味,后用于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味,其作用与酸味相 同,故涩附于酸后;
六、四气的作用-扶阴抑阳、扶阳抑阴:
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退虚热、清化 热痰、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心开窍、滋阴潜 阳、凉肝熄风等。
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 救逆、暖肝散结、温肺化痰、助阳化气、峻下冷 积、引火归源、温宣开窍等
第一节 四气(四性)
七、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法和遣药处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 药,疗热以寒药。”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真 寒假热用热药,真寒假热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 并用;寒热温凉程度不同,恰当用药,当用热药 而用温药如隔靴搔痒,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如扬 汤止沸。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第三节:升降浮沉
(二)逆着病势,制止病势发展 肺气上逆——向上——选下降的药,如杏仁 内脏下垂——向下——选上升的药,如黄芪 邪热由气入营——向内——选取外透药, 如银翘散 肺气耗散——向外——选内收药,如五味子
第三节:升降浮沉
(三)升降浮沉特性的转化 1.通过炮制转化:如黄连酒炒则升,盐 制则降,姜制则浮,醋制则沉。 2.通过配伍转化:如附子配磁石以温 肾;李时珍说:陈皮同升药则升, 同降药则降。
第二节 五味
四、“四气”、“五味”的可变性 (一)炮制:干姜 辛热 ——炒炭——苦涩温(炮姜) 生地 苦甘寒——蒸晒——甘温 (熟地) (二)配伍 香连丸 黄连配入 苏连丸 中,其苦寒之性有所改变 变通丸 姜黄散
第二节 五味 五、“四气”、“五味”的阴阳属性 酸、苦、咸味及寒、凉——属阴
辛、甘、淡味及温、热——属阳
第二节 五味
一、含义:指“辛”、“甘”、“酸”、“苦”、“咸”五种 不同的药味。而“淡附于甘”,“涩为酸之变味”,故 仍称五味。 二、“五味”的各自效能: 散—散邪{寒、热、湿等}、散结 “辛”能 宣—宣肺透疹 “动”的 行—行气行血 特性 通—通关通窍 “辛”还能润,如桂、附、菟丝子之类。李时珍说: “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东垣所谓肾苦燥,急食 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其气者也。”过食 辛,损津耗气。

三、方法:
(一)同类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 原有疗效。 (二)异类相使:即在性能或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或 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 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三)相畏相杀:这是一种配伍关系的两种说法。一药的毒性 或副作用能被另一药减轻或消除称相畏。反过来,一药能减轻 或消除另一药的毒性或副作用称相杀。 (四)相恶相反: 相恶:两药合用,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能降低甚至丧失。 相杀: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五味
•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 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 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 滑、遗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 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 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 崩止带等。
五味
•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 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 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热、泻火存阴的药物 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 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 子清热泻火,杏仁、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 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 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 阴等。
六、毒性
• 中药性能 • 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有毒无毒” 也可简称 为“毒性”, 也是药物
•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 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 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 莲代天麻使用;
性能的重 • 四气 • 五味 • 补泻 • 归经 • 毒性 • 升降浮沉
目录
一、概要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 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 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此外, 还有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如质轻、质重、 质润、质燥、气味芳香等,也是药物性能 理论的一部分。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
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确保用药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

中药四气

中药四气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什么是中药的性能?

什么是中药的性能?

什么是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是用以描述药物作用的特性,以服药后的人体为观察对象;以阴阳、脏腑、经络、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并以药物作用为依据。

主要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

1.四气四气又称为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温热属阳,凉寒属阴。

中医中病有寒热证性,治疗热证的药物大多数属于凉、寒性,如清热药、利尿通淋药、凉血止血药、平抑肝阳药等。

治疗换证的药物大多属于温、热性如温里药、补阳药、祛风湿药、行气药、补气药等。

2.五味五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还有淡和涩两味。

中药的五味主要是用以反映药物作用在补、泄、散、敛等方面的特征性,辛、甘、淡属阳,苦、酸、涩、咸属阴。

五味中各自的功能为:辛能发散、理气;甘能滋补、和中;苦能通泄、燥湿;酸与涩都能收敛、固涩;咸能软坚、泻下;淡能渗湿、利尿。

3.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脏腑或经络发生明显的作用。

药物的归经主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但与药物自身的特性有关,其中五味与归经的关系最为密切,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归经与药物的形和气也有关,如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连翘像心而入心经清心降火等等,都是以形、气归经的例子。

归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不能偏执一说,要全面分析归纳。

4.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

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升浮属阳,降沉属阴。

属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升降浮沉主要是可以调整脏腑气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

疾病常常表现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邪不解、疹毒内攻。

此外,还与药物的四气五味、气味厚薄和药用部位等有关,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5.毒性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把药物毒性的强弱分为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产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如砒霜、胆矾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二是误服伪品,如误用独角莲代天麻使用;三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乌头与栝楼同用。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1、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有淡味或涩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辛:发散、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药物。

甘: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

甘味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收敛、固涩作用。

治疗虚汗、泄泻等证。

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有指降泄的,有指清泄的。

燥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热湿、温湿的苦味药适用于寒湿,寒性的苦味药用于湿热。

咸:软坚散结,泻下作用,治疗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淡:渗湿,利尿作用,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2、升降沉浮: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通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都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能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能升浮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能沉降的药物大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

药物炮制,经酒炒则升,姜汁炒则能散,酸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3、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有清热作用,有偏于清肺热,偏于清汗热,各有所长,归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应用药物的时候,只掌握药物的归经而忽略四性、五味、升降沉浮等性能,是不够全面的。

4、有毒与无毒:《神农本草经》把攻病愈疾的药物,称为有毒,可以久服补虚的药物看作无毒。

后世许多本草书籍,在药物性味之下的标注的“大毒”、“小毒”,大多是指一些具有一定毒性或副作用的药物,用得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主要包括: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能。

气味配合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二个或更多。

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气味配合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作用相近,如麻黄、紫苏均味辛性温而发散风寒;气同味异,功能不同,如浮萍辛寒能发汗清热,芦根甘寒能清热生津,黄连苦寒能清热泻火,牡蛎咸寒能育阴潜阳;味同气异,功效有别,如石膏甘寒能清火生津,石斛甘凉清热生津,黄芪甘温能补气升阳,山药甘平能平补脾肺肾;一气多味,作用广泛,如白术苦甘,苦能燥湿,甘能补脾。

四气五味是中药性能的核心内容,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一) 四气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包括平性 )1. 确立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2. 作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二)五味即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

1. 确立依据: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2. 作用:五味是药物对人体不同效用的概括。

“效用”包括治疗作用和不良作用。

①辛味能散(发散薄荷)、能行(行气香附、行血川芎)②甘味能补(补虚人参)、能缓(缓急饴糖)、能和(和中大枣、调和诸药甘草 )③酸味(涩味)能收、能敛(收敛固涩乌梅)④苦味能泄(清泄黄连、降泄杏仁、通泄大黄)、能燥(燥湿苍术)、能坚(坚阴黄柏) ⑤咸味能软(软坚散结昆布)、能下(泻下通便芒硝)⑥淡味能渗、能利(渗湿利水茯苓)(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疾病的趋向相反,与疾病的部位相同)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

浅谈中药的“气”(性)、“味”、归经+五脏用药简决和脏腑用药妙诀中医运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学术,阐明药物功效和应用,是中医药理一大特点。

其中以四气五味为运用中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中药性能的核心。

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四气五味,对学好方剂和指导医疗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现就四气五味的运用原则,配伍方法和性味取舍等问题概述如下。

1、运用原则(一)四气是指寒凉温热四性。

运用原则是:“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温性,热性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多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症;寒凉性药如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等,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阳热症。

温热与寒凉药同用,则多用于寒热错杂症。

(二)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寒、咸五味,“辛散能行,”“甘能补能和”,“酸能涩能收,”“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

”运用原则是:辛味药如麻黄,川芎,半夏等多用于外邪袭表,气滞血瘀,痰湿等症;甘味药如生地,鹿茸,黄芪,阿胶等多用于阴阳气血诸虚症;酸味药如山茱萸,五味子,乌梅,金英子,白芍等,多用于久病滑脱虚症;苦味药如大黄,葶苈子,槟榔,莪术等多用于瘀结,痰饮,积滞,气逆,湿阻等症;咸味药如芒硝,牡蛎,鳖甲,海藻,等多用于瘰疡,瘿瘤,血分瘀结,大便燥结等症。

大部份药物只具有一性一味,即使多味药也是其中一味为主,绝无二重性。

诚然单行是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因此必须相互配伍运用。

2、配伍方法:(一)辛甘温热法:辛甘发散以治寒症。

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为发散风寒,如桂枝汤,用辛、甘、温配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外感风寒症;二为发散风,寒,湿如桂枝附子汤,用甘大热附子,辛、甘、温桂枝配甘草,大枣用于风寒湿邪留着肌肉,痹阻筋脉症。

(二)辛甘化阳以治阴虚里寒症。

主要用于三种情况:一为心阳虚,如桂枝甘草汤,用辛甘温桂枝入心助阳,配甘草益气。

二药辛甘合化,阳气乃生,用于心阳虚心悸症;二为脾阳虚,如附子理中汤,甘辛大热附子,干姜配人参,白术,甘草合化,温中助阳,益气健脾,用于脾虚寒吐利腹痛症;三为肾阳虚,如四逆汤,用甘辛大热附子,干姜温肾回阳,配甘草益气补虚,合为辛甘化阳,回阳救逆要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至四肢厥冷,腹痛吐利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