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

遗传学实验参考讲课教案

遗传学实验参考实验一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备及观察)〖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细胞均等增殖的过程, 是体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能复制一份, 然后分配到子细胞中,因此两个子细胞与母细胞所含的染色体在数目,形态和性质上均是相同的,在各种生长旺盛的植物组织中均存在着有丝分裂。

分生组织→固定→解离→染色→压片→观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材料洋葱或大蒜、凤眼莲或其它种子根尖方法:(1)取材:清水培养根、当根长约2厘米时,从顶端剪取0.5—1厘米长的一段,2、预处理:药物处理(秋水仙素0.1%)12-24H或冷冻处理(冰箱)(2)固定:使用卡诺氏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

一般在室温下,材料固定1~24小时(40分钟),如果材料比较大可以适当延长时间。

固定完毕后将根尖取出,再用吸水纸将液体吸干。

如暂时不用,可将根尖放入酒精中,在4℃冰箱中保存待用,保存时间不能超过两个月。

(3)解离:无论酸解还是酶解都可以很好的软化细胞壁,使细胞分散开。

酸解比较经济,效果也很好。

将根尖取出用1mol/L的盐酸解离,在60℃水浴恒温处理4分钟左右。

时间要掌握好,如果时间过长,则易使分生区和伸长区脱节,既不利于操作又会影响染色:过短则解离不足,压片时细胞不易分散,互相重叠,不易观察。

(4)染色:在各种碱性染料中,卡宝品红(石炭酸品红)和苏木精等染色剂、0.2%龙胆紫溶液在此实验中的效果都比较好。

用镊子将大蒜根尖取出来,在清水中漂洗后放在载玻片上,用镊子将根尖前端乌白色的根冠去掉,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用卡宝品红染色,这样可以使大多数细胞都充分的染色,3~5分钟后,盖上盖玻片,用拇指压盖玻片,使细胞分散开来,用吸水纸吸干多余的液体,即可观察。

(5)观察:用低倍镜在生长点附近可观察到已被染成淡紫色的、单层、排列紧密的呈正方形的细胞。

换上高倍镜进行观察,即可找到处于细胞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可清晰地辨认出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植物多倍体诱发实验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目前已知道被子植物中有1/3或更多的物种是多倍体,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多倍体物种之外,又可采用分为物理的(温度剧变、机械损伤、各种射线处理等)和化学方法的(各种植物碱、麻醉剂、植物生长激素等)诱导方法。

初中生物设计遗传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设计遗传实验教案

初中生物设计遗传实验教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豌豆的遗传规律,了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并掌握分离和重新组合的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1. 豌豆种子2. 深盘或小花盆3. 泥土4. 水5. 标签6. 铅笔实验步骤:1. 在深盘或小花盆中铺上一层泥土,并在泥土上标记出不同区域。

2. 将豌豆种子分别种植在标记好的不同区域内,并记清楚每一种子的品种及特征。

3. 给每个豌豆植株贴上标签,以便于识别。

4. 每天浇水,观察每个品种的豌豆植株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5. 记录每个品种豌豆植株的花色、花形、种子颜色等遗传特征,并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分析各个特征的表现方式和遗传规律。

实验要求:1. 每位同学选择不同的豌豆品种进行实验,确保实验结果的多样性。

2.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做好记录,并及时向老师汇报实验进展和结果。

3. 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遗传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实验评价:1. 实验过程中是否认真细致,有无遗漏操作步骤。

2. 是否能够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够进行分析和总结。

3. 是否能够根据遗传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延伸:1.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豌豆品种交配结果的遗传规律。

2. 可以寻找其他植物或动物进行类似的遗传实验,拓展遗传学的知识领域。

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涉及到植物的实验,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保护植物生长的环境。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器材整理干净,避免造成污染和浪费。

初中生物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教案

初中生物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遗传的基本概念。

2. 掌握遗传的规律和方法。

3. 了解遗传在生物进化和遗传病方面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
1. 遗传的基本概念。

2. 遗传的规律和方法。

教学难点:
1. 遗传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和课件。

2.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段生物进化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并引出遗传的话题。

二、讲解
1. 讲解遗传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染色体等。

2. 讲解遗传的规律和方法,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遗传的基本模式等。

三、实验
设计一个简单的遗传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遗传的规律和方法。

四、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遗传在生物进化和遗传病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遗传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
布置关于遗传的作业,包括课外阅读和小组讨论等。

七、反馈
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教学结束。

遗传实验课教案模板

遗传实验课教案模板

遗传实验课教案模板教案标题:遗传实验课教案模板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中学生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了解到基因传递规律、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掌握遗传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方法;- 理解基因传递规律以及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资源:- 实验材料:昆虫(例如果蝇)或其他可以用于遗传实验的模型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恒温培养箱、昆虫饲料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遗传学的基本概念,例如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 引发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有些昆虫具有明亮的颜色而其他昆虫没有。

2. 实验介绍(10分钟)- 说明本次实验将使用什么实验材料和器材;- 解释实验目标和预期结果;- 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学生的主动参与。

3. 实验步骤(30分钟)- 第一步:选择昆虫实验对象并观察其性状;- 第二步:进行昆虫交配实验,根据已知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实验方案;- 第三步:观察第一代后代的性状,并记录数据;- 第四步:根据对第一代后代的观察结果,推断父本的基因型,并预测第二代后代的性状;- 第五步:进行第二代后代的观察,验证预测结果。

4. 实验总结与讨论(10分钟)-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和数据;- 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解释;- 学生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出现的现象,引导他们理解基因传递规律;- 提出与遗传学相关的进一步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实验报告、回答问题或自主尝试扩展实验等;-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鼓励他们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究。

教学评估:- 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数据;- 学生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实验报告或其他课后作业表现。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或科学竞赛,进一步探索遗传学、生命科学等领域;- 提供额外的资源和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加深对遗传学和实验方法的理解。

遗传学实验方法教案

遗传学实验方法教案

遗传学实验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遗传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实验材料的处理、仪器的使用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验证实验。

(2)果蝇杂交实验的操作和结果分析。

2、难点(1)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误差处理。

(2)基因连锁与交换的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遗传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演示法:通过教师示范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豌豆种子、果蝇、培养基等。

2、实验仪器:显微镜、移液器、培养箱等。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验原理和操作视频。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基本内容,如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然后引出本次遗传学实验的主题——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些定律。

(二)实验一: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验证1、实验原理讲解孟德尔遗传定律中关于基因的分离和组合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来验证。

2、实验材料准备介绍豌豆的品种选择、种植和养护方法,确保实验材料的质量和纯度。

3、实验步骤(1)选择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

(2)观察并记录 F1 代豌豆的性状表现。

(3)让 F1 代自交,观察并记录 F2 代豌豆的性状分离情况。

4、数据统计与分析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不同性状的比例,然后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预期比例进行比较,分析实验误差的可能原因。

(三)实验二:果蝇杂交实验1、实验原理讲解果蝇的生殖方式、遗传特点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说明通过果蝇杂交实验可以研究基因的连锁与交换现象。

2、实验材料准备介绍果蝇的培养条件、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以及如何挑选合适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

3、实验步骤(1)选择具有不同性状的果蝇亲本,如红眼和白眼、长翅和残翅等。

遗传实验教案学生版

遗传实验教案学生版

遗传实验教案学生版一、实验目的:1. 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如遗传因子、基因、等位基因等。

2. 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 学会使用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遗传现象。

二、实验原理:1. 遗传因子: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

2.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三、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2. 实验用具:显微镜、显微镜片、载玻片、染色剂(如碱性染料)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豌豆植物的相对性状,如种子颜色、形状等。

2. 采集豌豆植物的成熟种子,制作临时装片。

3. 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细胞中的染色体。

4. 分析观察到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推测遗传规律。

五、实验报告要求:1. 记录实验观察到的豌豆植物相对性状。

2. 描述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并绘图说明。

3. 根据实验结果,阐述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4. 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的一致性,探讨可能的原因。

六、实验拓展:1. 探讨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实验中不同环境条件下豌豆植物的遗传现象,如温度、光照等对遗传特征的影响。

2. 研究基因突变:观察豌豆植物在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突变体,分析突变体的遗传特性。

七、实验技巧与注意事项:1. 制作临时装片时,确保细胞膜破裂,使染色体充分暴露。

2. 观察染色体时,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使染色体清晰可见。

3. 避免污染显微镜和载玻片,保持实验环境的清洁。

八、实验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熟练程度。

2.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遗传实验课教案

遗传实验课教案

遗传实验课教案教案标题:遗传实验课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习遗传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实验材料:果蝇、实验培养基、显微镜、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玻片、显微镜盖片、显微镜载玻片等)3. 实验记录表格4. 实验报告模板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引入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遗传实验的重要性和目的。

实验背景知识(10分钟):1. 介绍果蝇作为遗传实验的模式生物的原因。

2. 解释果蝇的遗传特性和常见的遗传变异。

3. 介绍实验所需的基本实验材料和器材。

实验设计(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2. 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标和步骤。

3.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包括选择果蝇的种类、配对实验组合和控制组合等。

实验操作(3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包括果蝇的培养、配对和观察。

2. 强调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注意事项,如避免交叉污染、正确使用显微镜等。

数据分析(15分钟):1. 指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分析数据。

2.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解释遗传规律和现象。

实验总结(10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

2. 强调实验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巧。

2. 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估他们的数据分析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进行讲座,介绍遗传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遗传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伦理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巧指导和数据分析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并理解实验原理。

2. 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遗传实验教案学生

遗传实验教案学生

遗传实验教案学生一、实验背景遗传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生物体在繁殖过程中将基因传递给后代的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原理,本实验将通过观察植物的遗传特征,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遗传规律。

二、实验目标1. 了解遗传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植物遗传实验的基本方法;3. 能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遗传规律。

三、实验材料1. 植物种子;2. 种植土;3. 标签;4. 放大镜。

四、实验步骤1. 教师向学生讲解植物遗传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定数量的植物种子和种植土;3.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将植物种子种植在土壤中,并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4.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性状特征,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5.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遗传规律。

五、实验总结本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植物遗传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的性状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遗传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植物遗传实验的基本方法,还能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遗传规律。

通过本实验,学生对遗传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六、实验拓展1.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遗传实验,观察不同植物的遗传特征;2.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观察环境对遗传的影响;3. 学生可以进行植物杂交实验,观察杂交后代的遗传特征。

七、实验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是否能够正确地种植植物和观察遗传特征;2. 评估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和总结部分;3. 询问学生对遗传实验的理解和体会,了解学生对遗传规律的掌握程度。

八、实验安全1. 避免植物种子和土壤进入眼睛、口腔等敏感部位;2. 使用放大镜时,要注意防止划伤手指;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植物的生长环境,避免植物受到损害。

九、实验建议1. 在实验前,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3. 在实验后,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遗传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制片与观察实验类型:验证型。

学时:4 。

内容: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制片技术。

2.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及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行为。

二、实验原理有丝分裂是植物体细胞进行的一种主要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的目的是增加细胞的数量而使植物有机体不断生长。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能准确地进行复制,然后能有规律地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植物有丝分裂主要在根尖、节间、茎的生长点、芽及其它分生组织里进行。

将生长旺盛的植物分生组织经取材,固定、解离、染色、压片,可以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

若进行染色体计数,则需进行前处理,即取材之后要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阻止细胞分裂过程中纺垂体的形成,使细胞分裂停止在中期,这时的染色体不排到赤道板上,而是散在整个细胞核中,便于对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进行观察。

三、试剂与器材恒温培养箱、显微镜、水浴锅、载玻片、盖玻片、单面刀片、镊子、培养皿、量筒、吸水纸等。

四、实验材料蚕豆根尖。

五、实验内容生根→取材→前处理→固定→解离→水洗与低渗→染色与压片→镜检→永久制片。

六、关键步骤及注意事项1. 取材要找分裂高峰期。

2. 前处理、固定、解离、染色等步骤,注意药品与时间的选择。

七、思考题选择有丝分裂各期的优秀细胞绘图,在典型的前、中、后、末各期之间选择一个过渡期细胞以连接染色体的动态行为。

实验二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与观察实验类型:验证型学时:4 。

内容: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植物细胞减数分裂制片方法。

2. 了解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减数分裂过程各期的细胞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减数分裂是生物在形成配子时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减数分裂是在性母细胞中进行的。

减数分裂的目的是使二倍染色体数减为单倍染色体数,以便两性配子结合时恢复形成二倍体生物。

减数分裂的特点是这些细胞连续进行两次细胞分裂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一个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四个小孢子,每个细胞只含单倍数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所以叫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的另一个特点是前期特别长,而且变化复杂,包括同源染色体配对、交换与分离等。

三、试剂与器材酒精灯、镊子、解剖针、50ml烧杯、10ml烧杯、载玻片、吸水纸、量筒、显微镜等。

四、实验材料玉米雄穗。

五、实验内容取材→固定→保存→花药剥离→媒染→水洗→染色→压片→镜检。

六、关键步骤与注意事项1. 花药剥离时大、中、小花药都要有,量要充足。

2. 镜检时首先要区分花粉母细胞和花药壁细胞,要注意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的不同型态。

七、思考题试绘制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期的典型细胞。

要求双线期、终变期染色体数目清楚。

实验三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实验类型:验证型学时:4 。

内容:一、实验目的1. 练习分离果蝇幼虫唾腺的技术,学习唾腺染色体的制片方法。

2. 观察了解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特征。

果蝇是双翅目昆虫,其唾腺细胞发育到一定阶段后停止在间期,但紧密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实为伸展的染色质丝),仍能不断复制,复制后产生的子染色体彼此不分开。

复制可达9次之多,因此一对染色体最终可产生2×29=1024条染色质丝。

它们集结在一起形成了一条多线染色体,宽度可达5μm,长度可达400μm,约为普通中期染色体的,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染色质丝的不同部位螺旋化程度不同,其中螺旋化程度较高的部位形成染色粒。

这些染色粒经由多线染色体的放大,形成染色较深的横纹,而染色粒间螺旋化程度较低的部分则形成了染色较浅的间纹。

研究表明,对一种果蝇来说,带纹的宽窄、数目、位置等是恒定的,标志着物种的特征。

当染色体上有结构畸变,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很容易在唾腺染色体上鉴别,使唾腺染色体成为染色体变异研究的独特材料。

三、实验材料黑腹果蝇三龄幼虫。

四、实验步骤1.剥离唾腺:在一干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选择行动迟缓、肥大、爬在瓶壁上即将化蛹的三龄幼虫,或者选择经低温处理的果蝇三龄幼虫置于载玻片上。

每只手各持一个解剖针,在解剖镜下进行操作。

果蝇的唾腺位于幼虫体前约1/3处,找到具有口器的头部(有一小黑点),一手用解剖针刺入(或压住)头部,将虫固定,一手用解剖针刺入体前约1/3处,适当用力向两端迅速拉开。

唾腺是一对透明的棒状腺体,外有白色的脂肪组织(不透明)。

去除幼虫其它组织部分,并把唾腺周围的白色脂肪剥离干净。

2.染色:吸去生理盐水,注意操作时要边观察边吸湿,最好用解剖针轻压,防止连同唾腺一起吸走;滴加卡宝品红染色液,染色5-10min。

3.压片:染色完成后,盖上干净的盖片,并覆一层滤纸。

将片子放在实验台上,用大拇指均匀用力压片。

(注意不要使盖片移动。

)4.镜检:在低倍镜选择唾腺细胞多且染色体分散好的视野,换高倍镜仔细观察唾腺染色体的染色中心、染色体臂、横纹、蓬突(puff)等结构。

五、注意事项1. 一定加生理盐水,否则唾腺易干。

2. 将脂肪组织清除干净3. 水不可太多,否则幼虫会漂浮而且活跃。

4. 染色时间不可过长,否则背景也着色5. 压片时要揉,用力要均匀6. 染色完以后,将旧的染色液吸去,加新的染色液,再压片。

7. 吸水时勿将唾腺一起吸走。

1.制做效果较好的唾腺染色体临时片1~2张。

检查你制作的制片,寻找形态良好、分散适中的图象仔细观察各条臂的特点。

2.画出所制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并标出明显的横纹特点。

实验四染色体数目变异的观察实验类型:验证型。

学时:4 。

内容: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鉴别洋葱、小麦等植物单倍体、二倍体、三倍体等染色体永久装片,了解倍性变化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2. 观察和分析人类染色体数目变异装片,了解染色体数目变化导致的遗传疾病。

二、实验原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相当恒定的,这是物种的重要特征。

例如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有20 个,配成10 对。

遗传学上把一个配子的染色体数,称为染色体组(或称基因组)用n 表示。

如玉米染色体组内包含10 个染色体,它的基数n=10。

一个染色体组内每个染色体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和发育、遗传和变异。

由于各种生物的来源不同,细胞核内可能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凡是细胞核中含有一套完整染色体组的就叫做单倍体,也用n 表示。

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称为二倍体,以2n 表示。

细胞内多于两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称为多倍体。

例如三倍体(3n)、四倍体(4n)、六倍体(6n)等,这类染色体数的变化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减,所以称作整倍体。

在整倍体中,又可按染色体组的来源,区分为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

凡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或者是原来的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称为同源多倍体。

如果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的物种,则称为异源多倍体。

多倍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界,目前已知道被子植物中有1/3 或更多的物种是多倍体,如小麦属(Triticum)染色体基数是7,属二倍体的有一粒小麦,四倍体的有二粒小麦,六倍体的有普通小麦。

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多倍体物种之外,又可采用高温、低温、X 射线照射、嫁接和切断等物理方法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

在诱发多倍体方法中,以应用化学药剂更为有效。

如秋水仙素、萘嵌戊烷、异生长素、富民农等,都可诱发多倍体,其中以秋水仙素效果最好,使用最为广泛。

秋水仙素是由百合科植物秋种番红花——秋水仙(Colchicumautumnale)的种子及器官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生物碱。

化学分子式为具有麻醉作用,对植物种子、幼芽、花蕾、花粉、嫩枝等可产生诱变作用。

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走向两极而被阻止在分裂中期,这样细胞不能继续分裂,从而产生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核。

若染色体加倍的细胞继续分裂,就形成多倍性的组织,由多倍性组织分化产生的性细胞,所产生的配子是多倍性的,因而也可通过有性繁殖方法把多倍体繁殖下去。

多倍体已成功地应用于植物育种,用人工方法诱导的多倍体,可以得到一般二倍体所没有的优良经济性状,如粒大、穗长、抗病性强等。

三倍体西瓜、三倍体甜菜、八倍体小黑麦已在生产上应用。

三、实验材料洋葱、小麦、人等永久装片。

四、实验器具显微镜。

五、实验步骤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染色体数目变异永久装片。

六、实验作业绘出至少3种染色体数目变异材料观察结果。

实验五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类型:综合型。

学时:4 。

内容:一、实验目的1. 学习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方法。

2. 了解人类染色体的特征。

二、实验原理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

大多数高等动植物是二倍体(diploid)。

也就是说,每一个体细胞含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用2n 表示。

其中与性别直接有关的染色体,即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每一个配子带有一组染色体,叫做单倍体(haploid),用n 表示。

两性配子结合后,具有两组染色体,成为二倍体的体细胞。

如蚕豆的体细胞2n=12,它的配子n=6,玉米的体细胞2n=20,配子n=10。

水稻2n=24,n=12。

有些高等植物还是多倍体。

染色体在复制以后,纵向并列的两个染色单体(chromatids),往往通过着丝粒(centromere)联在一起。

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固定的。

由于着丝粒位置的不同,可以把染色体分成相等或不等的两臂(arms),造成中间着丝粒,亚中间着丝粒、亚端部着丝粒和端部着丝粒等形态不同的染色体。

此外,有的染色体还含有随体或次级缢痕。

所有这些染色体的特异性构成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型。

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现代分类学和进化理论的重要研究手段,也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三、实验材料由实验室提供的正常男性染色体放大照片。

四、实验器具和药品镊子、剪刀、绘图纸。

五、实验内容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体细胞有丝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

另一类是分析减数分裂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均能得到染色体组型。

这里我们要做的是有丝分裂时期的分析。

各染色体的长臂与短臂之比称为臂率。

臂率为1.0—1.7 的归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用(M)表示。

1.7—3.0 的归为亚中间着丝粒染色体,用(Sm)表示。

3.0—7.0 的归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用(St)表示。

7.0—更大的归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用(Ot)表示。

用SAT 代表具随体的染色体,计算染色体长度时,可以包括随体也可以不包括,但均要注明。

六、实验步骤1、测量:根据放大照片测量、记录染色体形态测量数据如下:(1)臂比=长臂(q)长度/短臂(p)长度(2)着丝粒指数=短臂长度/该染色体长度×100(3)总染色体长度=该细胞单倍体全部染色体长度(包括性染色体)之和(4)相对长度=每条染色体长度/总长度×1002、填表(表格于实验结果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