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合集下载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

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药性基础: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毒性等方面。

一、四气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对于四气的认识,起源甚早。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可知药性分寒温,不晚于西汉时代。

文中还指出药性之寒热,是“因气感之宜”所形成,所以《本经》首先提出了“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可见最早药性的四气,是以四时气候特征来概括药物性能的。

四气药性也和五味一样,寓有阴阳属性,即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凉与温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凉”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此外,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寒热之性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

一般平性药物的功效主要通过五味和其他药性来反映出来。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本经》序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指出了如何掌握药物的四气理论以指导临床用药的原则。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

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

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

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

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

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

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

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

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

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

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

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药性四气五味用药原则

药性四气五味用药原则

药性四气五味用药原则制方之道,药物的四气五味,不可不通。

同气之物(药),必有诸味;同味之物,必有诸气;相互气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

药物的功能,是气和味的综合,升降沉浮,是药物的四种趋向,归经是药物的作用范围。

制方者,必明其用矣。

应当指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是辨证施治的总纲。

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门类。

同样在制方中,也贯穿着“八纲”的精神。

1、四气五味:药用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叫四气。

又有辛苦甘酸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

凡重于味的多下行出下窍;味厚的能使大便泄泻;味薄的只是通畅;1、四气:寒热温凉。

温凉之间有平性。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1)性温性热的药物属阳性,味属辛温,大多能升浮:如麻黄,桂枝,生姜之类;如附子气之厚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茯苓为天之阳,经云气薄者,阳中之阴,茯苓利水而泻下,入手太阳小肠经。

(2)性寒性凉药物属阴性,味属苦酸咸,大多是沉降的:如大黄,芒硝牡蛎之类;如大黄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泻下。

麻黄为地之阴,阴也,经云,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麻黄发汗而上升,故入手太阴肺经;竹,淡,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茶,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也。

(3)同一温性的:生姜辛温,厚朴苦温,黄芪甘温,乌梅酸温,蛤蚧咸温。

药味可以是一种,二种或二种以上,如同一辛味的:石膏辛寒;薄荷辛凉,干姜辛温,附子辛热。

2、五味:辛酸甘苦咸(淡)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如有的药必须用几个味概括,如麻黄辛苦温。

一气多味的药:如桂枝辛甘而温,生地苦甘而寒。

《经》曰:“味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味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

”然,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

医家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性多辛热者属阳,作用升浮;性多寒凉者属阴,作用沉降。

”医家张元素说,药物补泻,必须结合脏器喜恶,病变性质,药物气味。

(1)辛味:先入肺经;辛能散结润燥;散表邪,行气活血化瘀;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如麻黄,桂枝,生姜,薄荷,木香,砂仁,当归,川芎,红花之类;如细辛辛散,知柏辛润。

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

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位以及性味归经的解释除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之外,还有一部分性质平和,称之为平性的药物。

由于平性药物的作用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在习惯上仍叫做四气。

平性的药物,因为它作用缓和,一般说来,不论是寒性的或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

味,就是药物的滋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辛,就是辛辣(如生姜)或辛凉(如薄荷、冰片)的滋味,能发散、能解气。

一般发汗的药物和解气的药物,大都有辛味。

甘,就是甜的滋味,有缓和、滋补等作用。

一般能调和药性的药物及滋补性的药物,大都有甘味。

酸,有收敛作用。

一般能够止汗、止泻等的药物,大都带有酸味。

苦,有泻火(就是指清火作用很大的意思)、清热、燥湿(指苦味燥性的药物,能化去湿气)、通泄等作用。

一部分清热药和泻下药,多有苦味。

咸,有泻下、软坚(能消散软化坚硬的结块)等作用。

一般能消散结块的药物和一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多带有咸味。

此外,还有一种淡味。

所谓淡味,就是淡而无味。

因为淡味的药物没有显著的滋味,所以实际上虽有辛、甘、酸、苦、咸、淡六味,习惯上仍叫做五味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对脏腑经络有明显的选择性,所谓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具体部位。

治某经或某几经的病,就归此经或这几经。

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

因为经络起着沟通人体表里内外的作用,生理上相互协调,发病时也相互影响。

所以,表证可以影响到脏腑,里证又可反映到体表。

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四诊合参,确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通过药物的治疗作用,便可得出归经所在。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但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关系。

由于脏腑经络在生理上相互关联,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往往不单纯使用某经的药物。

还须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 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 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 用药提供依据。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 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 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 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 厥阴肝经等。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 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
时 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
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
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
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
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
润下之品。 )、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医中的四气五味

中医中的四气五味

中医中的四气五味中医中的四气五味:(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这四种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的,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习惯上只归纳为寒、热两大类。

凡属寒凉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用于治疗阳盛热正,如石膏能清热,黄连泻火;银花能解毒等。

凡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和助阳功能的药属于热药,多用于阴盛寒证,如吴萸、干姜、桂枝、附子、肉桂等。

另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因其实际仍有微温或微凉之偏,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不独成一气,故仍总称四气。

(二)五味:“五味”是指中医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没有味的药称淡味药。

其功效用途为:辛:有发散、行气、行血、润养通阳等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床多用于外感表邪、气血阻塞或水气凝结之病证。

如,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木香行气;红花辛微温活血祛瘀;当归行血润养等。

酸:能收、能涩,有敛汗、敛气、止泻、固精止遗等作用。

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乌梅涩肠止泻;金樱子固精止遗。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生津等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养血,滋阴;甘草益气和中、缓急等。

苦:能泄、能降、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逆及坚阴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气壅喘咳、湿盛中满及阴虚、阳亢之痿证,如大黄泻下;杏仁降气止咳,黄连泻火;黄柏坚阴;黄芩燥湿等。

咸:能下,能软,有软坚散结及润肠、通便的作用。

如芒硝泻下;牡蛎、鳖甲软坚等。

淡:(附于甘)能渗利、有祛湿、利小便的作用,如芒硝泻下,牡蛎、鳖甲软坚等。

展开阅读全文。

5-1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5-1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5-1药性理论——四⽓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毒中医认为,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机理/基本作⽤)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增强机能;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最⼤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是由于药物本⾝各⾃具有若⼲特性和作⽤,前⼈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盛偏衰。

药物的偏性即指其所具的若⼲特性和作⽤。

(中药治病的基本机理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胜偏衰。

)中药治病的基本⽅式:以偏纠偏。

《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味之偏也。

”《医断》:“药者草⽊,偏性也,偏性之⽓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也。

”《医原》:“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药。

”中药的性能,⼜称为药物的偏性(也称药性),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药物性质与功能的⾼度概括(中药作⽤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度概括),是指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胜偏衰。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规律的理论(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

它包括四⽓、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毒(毒性)等。

注: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

是中药作⽤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度概括,是依据⽤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体为观察对象。

前⼈常将⼆者相联系,并⽤性状解释作⽤原理。

⼆者的含义和认识⽅法迥异,不能混淆。

中药的作⽤是指药物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包括治疗作⽤(治疗效⽤)和不良作⽤(不良反应)。

中药的治疗作⽤⼜称为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包括副作⽤和毒性反应。

总括之,其特性是对⼈体的作⽤具有两⾯性。

(⽤药的基本原则是:扬效抑毒。

即充分合理利⽤中药的治疗效⽤,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

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

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

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

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

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

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

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

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

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

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

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

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一、药物归经的历史概况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中药学的发展,如同中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

药物归经的理论,是《内经》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在《内经》已有萌芽。

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

《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记载。

这些记载表明,《内经》虽没明确提出药物归经,但已根据药物的性味总结用药规律,为后世形成药物归经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FFrE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六经证”,对每一“经”的证候,都有治疗原则和方药,已经有了药物归经的刍形,为药物归经的形成以及在临床实践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止痛等,把药物作用与脏腑结合起来的论述还很少,如“五石脂各随五色补五脏”。

唐、宋时诸家本草,把药物性能和治疗作用与脏腑相结合的论述日益增多,如某药“补肺”、某药“益脾”、某药“安心”等。

北宋的寇宗爽,在论述泽泻的功效时,已有“引药归就肾经”的说法。

这说明,北宋时,明确提出了“归经”的概念。

金元时代,随着医学的发展,推动了药物学的研究。

著名医家张元素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补泻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阐说。

金太宗时(相当于南宋宣和5年--端平3年)撰成《珍珠囊》一书,书中最早创立药物归经学说。

该书对每味药几乎都有“归经”和“引经”的记载。

并且认为,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而各归其经,则疗效更显著。

若归经不明,无的放矢,则难以获得确效。

张元素所创的药物归经,还有引经、使药等说法,进一步丰富了药物归经的理论,对处方用药确有很大帮助。

李时珍曾对他高度评价,认为他“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并且,对张氏的归经理论,李东垣和王好古都特别推崇。

如王好古著《汤液本草》,论述归经的药物已达81种。

历史表明,金元时代,盛行药物归经之说。

到明代,药物归经已成为本草书籍的专设条目,如刘文泰编著《本草品汇精要》,论述每一种药物都设24个条目,其中,专设了“走何经”一项,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归经。

《本草纲目》不仅全部继承了以前的归经内容,而且对药物的“入气分”、“入血分”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进一步体现了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比如,同归某一经的药物,再区分“入气分”或“入血分”,更能体现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清代中期,沈金鳌对药物归经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把历代本草书中论述归经的名称,如“引经”、“响导”、“行经”、“入”、“走”、“归”等名词,统称为“归经”。

在他编著的《要药分剂》书中,每一种药都列出了“归经”。

因此,后世学者大多采用了他的这一提法。

至此,药物归经的理论,基本上趋于完备了。

二、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在药物归经逐渐形成理论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按五行的理论归"许多药物的归经是根据药物本身的色、味、性能,按五行属性确定的。

《灵枢·九针篇》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

”按五行属性确定药物的归经,主要依据这种理论。

例如,青皮色青、酸枣仁酸,五行皆属木,故归肝、胆二经。

赤小豆色红、苦参味苦,五行皆属火,故归心、小肠二经。

生姜色黄、甘草味甜,五行皆属土,故归脾、胃二经。

杏仁色白,木香味辛,五行皆属金,故归肺、大肠二经。

羌活色黑,盐炒知母味咸,五行皆属水,故归肾、膀胱二经。

当然,按五行理论归经并不是绝对的,仍需根据药物的性能和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

例如,麻黄色黄,但不归脾经,而是取其味辛善治肺部病变而归肺经。

白术色白,但不入肺经,而是取其味甘善治脾部病变而归脾经。

总之,五行的理论不是药物归经的主要依据,必须根据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

2、按药物的特点归经有的药物归经是结合药物本身的特点确定的。

例如,结合药物的形状,莲翘外形颇似心脏,故归心经。

再如,结合药物的质地,灯草轻浮,故归心、肺二经。

磁石沉重,故归肝、肾二经。

但是,这种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只适用于一小部分药物。

3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归经根据临床实践确定药物的归经,是最常用的归经方法。

它克服了按五行理论和药物特点归经方法的不足,完全建立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是最主要的归经方法。

比如,杏仁、桔梗能平喘止咳,故归肺经。

柴胡、青皮能疏肝理气,故归肝经。

生姜、半夏能降逆止呕,故归胃经。

朱砂、枣仁能安神定志,故归心经。

麻黄、桂枝善解太阳之表,故归太阳经。

石膏、知母善清阳明之热,故归阳明经。

总之,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凡临床常用的药物,都适用这种归经方法。

84、病因归经法所谓“病因归经法”,是以药物所治病证的病因为药物归经的依据。

如驱虫药,具有驱虫或杀虫的功效,但中医认为“虫因湿生”,“脾主湿”,故将驱虫药大多归入脾经。

再如,暑邪伤人,直犯阳明气分,所以,善祛暑邪的药物,一般归胃经。

5、定向归经法所谓“定向归法”,是以某些药物的特异功效为药物归经的依据。

此类药物对某一“经”所属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特殊的选择性,并且,还有特异功效,可以引诸药直达病所。

例如“十二经泻火药”,它是针对十二经所属系统的热证而使用的药物。

i6、相关归经法某些药物治疗的病症,与某脏或某腑相关,则按相关的脏腑归经。

如续断,有续筋接骨之功,因“肾主骨”,“肝主筋”,所以,归肝、肾二经;白芷主散阳明经风湿之邪,因阳明经隶属于胃,故归胃经。

三、药物归经的实用价值药物归经理论以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为方法论,把临床常用的药物都归属各“经”,既发展了药物学的基础理论,又扩大了经络学说和药物的临床应用。

通过药物归经,系统归纳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进一步明确了药物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为临床辨证论治,选择用药,合理组方,提高疗效,提供了更丰富的药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说:“治病者,必先分经络、脏腑之所在……然后择何经、何脏对病之药而治之……自然见效矣……不知经络而用药,必无捷效。

”在药物归经形成理论以前,药物只有“四气五味”之分。

“四气”主要反映药物的阴阳属性,“五味”主要反映药物的味别和功效。

其治疗作用,一般都是某药治某症。

如某药治痢、某药治疟、某药治泄、某药止呕吐、某药止头痛、某药止血等,但没体现药物对某一脏或某一腑以及某种组织或某一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比如,黄芩、黄连、知母、木通均属苦寒药物,皆可清热泻火。

根据药物归的理论,才能更明确:黄芩归肺和大肠经,清肺与大肠之火;黄连归心和胃经,清心、胃之火;知母归肺和肾经,泻肺、肾之火;木通归心和小肠经,泻心、小肠之火。

因此,通过药物归经,更加明确药物治疗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过药物归经,可以指导药物的加工炮制。

药物炮制,是药物学的重要内容。

加工炮制方法得当,对引药入经,提高疗效,都有很大裨益。

比如,香附归肝经,为增加其疏肝理气的功效,常常用醋炒。

再如,黄芪、甘草都是健脾良经,归脾经,为加强健脾益气之功效,常以蜜炙,称炙黄芪或炙甘草。

总之,根据药物的归经,经过加工炮制,既能提高功效,又可直达病所,有利于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

通过药物归经,便于临证选择用药。

由于药物归经进一步明确了药物的针对性和选择性,所以,便于临证选择用药。

比如,白芷、羌活、柴胡、吴茱萸皆治头痛,但白芷入阳明经,故阳明头痛选白芷;羌活入太阳经,故太阳头痛选羌活;柴胡入少阳经,故少阳头痛选柴胡;吴茱萸入厥阴经,故厥阴头痛选吴茱萸。

中医临证,有同病异治或病同治,实施这些治则,都离不开选择不同归经的药物,如能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归经或引经的药物,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药物归经,进一步完善了“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经络学说形成以后,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中医学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具体运用时的两个重要环节。

其中,论治的精髓是治“证”,而不单是对“症”治疗。

“证”即证候。

证候不同于症状,而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体征,并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性况的病理概括。

因此,对“证”的治疗,比对“症”的治疗更进一步,必须根据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药物归经,就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归纳药物作用对脏腑组织器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然后,根据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

所以,通过药物“归经”,可以进一步完善“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比如,治疗伤寒太阳病的麻黄汤和桂枝汤、治疗太阴病的理中汤、和解少阳的小柴胡汤、疏肝理气的四逆散、滋补肾阴的六味地黄丸等,都是对“证”治疗的组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