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

合集下载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丁香畏郁金、巴豆畏牵牛子、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肉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四)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 药物的总称,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 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五 、 中药的应用
主要包括配伍、禁忌、剂量、用 法等内容。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 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 以上的药物和在一起应用,叫做配 伍。
配伍关系:
(1) 单行---只用一味药。 (2) 相须---即性能和功效相似的 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加原有疗效.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是 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 概括。它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 包括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 性等。
(一)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基本理论之一。 1、四气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 性,也称为四性。寒凉属阴,而凉次于寒,温 热属阳,而温次于热。 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 寒热为基准。 用药原则:疗寒以热药 (热、温性) 疗热以寒药(寒、凉性)
就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方向性与疾病所表现的
方向性相反。
升与降、浮与沉都是相对立的作用趋向。 升指上升、升提;降是下降、降逆;浮 是升浮、上行而发散;沉是重沉、下行泄利。
(三)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 用,即主要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或无作用。 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说明了 药效所在。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药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效,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具体内容如下:
1.四气:在中药方面,所谓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归纳出来的。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温热的中药通常具有回阳救逆、助阳、温里散寒的功能。

2.五味: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根据五行理论具有特定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如辣椒、姜、葱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甘薯、玉米、小麦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苦瓜、莲心、野菊花等;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如柑橘、柠檬等;咸味具有软硬泻下的功效,如海带、海虾、龟板等。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中医基础四气五味,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导读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之说,且一直沿袭至今。

每味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药物的四气五味也是很多中医人的盲点,药物性味总是傻傻分不清。

到底何为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五味又是什么?且看正文!什么是四气“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如患者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反之,如患者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什么是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1辛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黄帝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

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

2甘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作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作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及其作用
中药的药性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一、中药的四气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治病的法则,也是寒热药性运用的基本原则。

1.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如石膏、知母。

2.温热药一般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的功效,如附子、肉桂。

二、中药的五味
五味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药味。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具有渗湿、利尿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

2.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

3.苦味能清泄、燥湿,能降泄肺气、胃气。

4.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5.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

三、中药的升降沉浮药性
除了四气五味之外,中药还具有升降沉浮等特性一。

1.一般而言,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向上向外的作用,如升麻、柴胡等。

2.沉降药则具有清热、泻火、泻下、利尿、消食、驱虫、平肝、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向下向内的作用,如大黄、牛膝。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 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 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 用药提供依据。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 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 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 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 厥阴肝经等。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 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
时 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
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
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
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
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
润下之品。 )、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之四气五味

中药之四气五味

中药之四气五味四气五味中药的口诀就是四气五味。

四气是什么?寒、热、温、凉。

五味呢,酸、苦、甘、辛、咸。

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

所以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你想要学好药物,你就先学什么?先学四百、五百味二里头的要药、妙药、圣药。

你上网搜要药、妙药、圣药,它会出现几十,近百种,比如说肺痈的要药是什么?肠痈的要药呢,对。

鱼腥草跟败酱草分别是肺肠痈的要药。

这个眼红热的要药是什么?对,桑叶。

鼻塞的要药是什么的?苍耳子这些都是要药、妙药。

代表头痛的代表药是什么?川芎啊。

川芎辛散。

上行什么的?头面。

乳腺增生的代表药是什么?乳房胀痛的,轻则是陈皮,重则是橘叶。

要分轻重,轻的呢,有一个轻的乳腺增生,她拿陈皮30克泡茶就治好了。

重的呢,重的在江西那边一个很厉害的。

胀了4、5年的,橘叶10到15克泡茶也吃好了,所以这就是乳腺增生的代表药。

痹痛代表药,它既能补血也能活血,鸡血藤。

反应要灵敏,鸡血藤一砍开来,它会流血的,入血分。

它砍开来横切面像车轮一样,轮状的药善转动。

所以它这个一入体内,它就善于流通气血。

单一味鸡血藤泡酒治疗痹痛非常好,它补血、活血止痹症。

好!腰痛的代表药是什么?杜仲。

痛得像断了一样,杜仲你看一拗断了它那个丝会连在一起。

所以杜仲入腰肢,它是腰部的代表药。

膝盖痛的代表药呢,牛膝。

它硕大像膝盖,非牛膝不到膝。

腹痛的,腹胀的代表药是什么?腹胀的话你要用两个,一个就是这个胸满用什么?用枳实。

腹满用厚朴,所以说满胀的代表药枳实,腹满的厚朴。

所以有些人吃东西满胀,心胸又不开朗,枳实、厚朴连用。

它就宽胸通腹。

而少腹痛的代表药是什么?小茴香。

少腹就是肚子,肚脐还要再以一下的小肚子。

所以小茴香你打成粉,拿来敷脐那肚子冷痛的效果相当好。

咽痛的代表药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咽痛用它都好,热性的、寒性的,桔梗开肺利咽。

所以桔梗甘草汤,咽痛效果良。

所以咽喉疼痛的话,你想要最普通又不伤身体,桔梗二十、三十,甘草十克煮成汤水,开咽利嗝。

中药的“阴阳”与“四气”“五味”

中药的“阴阳”与“四气”“五味”

中药的“阴阳”与“四气”“五味”
万物分阴阳,中药也不例外。

了解一些中药的阴阳属性,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疗,都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中医用阴阳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治疗疾病,必须根据治疗方法,选用阴阳适宜的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特性。

四气(又称四性),有寒、热、温、凉。

五味有酸、苦、甘、辛、咸。

四气属阳,五味属阴。

四气之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五味之中,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益气,故辛甘属阳,如桂枝、甘草等;酸味能收,苦味能泻下,故酸苦属阴,如大黄、芍药等;淡味能渗泄利尿(物质的浓淡对比而言,浓属阴,淡属阳)故属阳,如茯苓、通草;咸味药能润下,故属阴,如芒硝等。

按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分,药物质轻,具有升浮作用的属阳,如桑叶、菊花等;药物质重,具有沉降作用的属阴,如龟板、赭石等。

治疗疾病或者传统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确定治
疗调理原则,再结合药物食物的阴阳属性和作用,选择相应的药物或食物,从而达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治疗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
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

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

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

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是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温热药麻黄、青皮、附子、细辛等,多有升压和强心作用。

五味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

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

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至于燥,则用于湿证。

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

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坚阴的意义。

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

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

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辛味
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咸味
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

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

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四气五味
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两者必须综合起来看。

例如两种药物都是寒性,但是味不相同,一是苦寒,一是辛寒,两者的作用就有差异。

反过来说,假如两种药物都是甘味,但性不相同,一是甘寒、一是甘温,其作用也不一样。

所以,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

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

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