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五味

合集下载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

四气五味名词解释味指五味的特征,即甘、辛、酸、苦、咸。

“五味”即五脏的精气所化,为中医最基本的用药指导原则。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五味: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五运六气:古人根据一年的天时气候变化规律所总结出来的。

五行生克:将五行学说应用到具体病证上。

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药性寒凉,如干姜、附子等。

辛温:药性温热,如肉桂、细辛等。

酸苦甘辛咸:五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五个内脏。

五行: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概念。

四象:指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味:指甜、酸、苦、辣、咸五种不同的滋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两纲:指寒、热两纲。

四性:指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药性。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类辨证方法。

四性:寒凉:味辛、性凉、无毒或味酸、性寒、有毒的药物。

温热:味辛、性温、无毒或味苦、性热、有毒的药物。

药物的五味,各自都具有相应的性能和作用。

但五味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保持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例如辛能散,苦能泄,咸能软,淡能补,这就是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味有四气五味。

味分四种,即甘、酸、苦、辛。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所谓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味有阴阳属性。

“五味”属性,归经而言,是指归于五脏。

所谓归经,就是进入体内,循行的路线。

归经的主要部位是五脏。

因此五味所归的五脏,实际上是五味对五脏的作用,是对脏的作用。

药物的四气,温热和寒凉,具有不同的性质。

对于一定的疾病来说,既可以治疗其寒证,也可以治疗其热证。

药物的四气,不仅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四种药性,还包括了药物的升降浮沉的四种趋向。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中药四气五味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中药的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效,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

具体内容如下:
1.四气:在中药方面,所谓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四气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而归纳出来的。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温热的中药通常具有回阳救逆、助阳、温里散寒的功能。

2.五味: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根据五行理论具有特定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如辣椒、姜、葱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甘薯、玉米、小麦等;苦味具有燥湿、泻火的功效,如苦瓜、莲心、野菊花等;辛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如柑橘、柠檬等;咸味具有软硬泻下的功效,如海带、海虾、龟板等。

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建议患者遵医嘱用药。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第一节四气】】】1、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 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 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 用药提供依据。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 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 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 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 厥阴肝经等。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 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
时 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
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
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
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
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
润下之品。 )、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之四气五味

中药之四气五味

中药之四气五味四气五味中药的口诀就是四气五味。

四气是什么?寒、热、温、凉。

五味呢,酸、苦、甘、辛、咸。

对应的是肝、心、脾、肺、肾。

所以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

你想要学好药物,你就先学什么?先学四百、五百味二里头的要药、妙药、圣药。

你上网搜要药、妙药、圣药,它会出现几十,近百种,比如说肺痈的要药是什么?肠痈的要药呢,对。

鱼腥草跟败酱草分别是肺肠痈的要药。

这个眼红热的要药是什么?对,桑叶。

鼻塞的要药是什么的?苍耳子这些都是要药、妙药。

代表头痛的代表药是什么?川芎啊。

川芎辛散。

上行什么的?头面。

乳腺增生的代表药是什么?乳房胀痛的,轻则是陈皮,重则是橘叶。

要分轻重,轻的呢,有一个轻的乳腺增生,她拿陈皮30克泡茶就治好了。

重的呢,重的在江西那边一个很厉害的。

胀了4、5年的,橘叶10到15克泡茶也吃好了,所以这就是乳腺增生的代表药。

痹痛代表药,它既能补血也能活血,鸡血藤。

反应要灵敏,鸡血藤一砍开来,它会流血的,入血分。

它砍开来横切面像车轮一样,轮状的药善转动。

所以它这个一入体内,它就善于流通气血。

单一味鸡血藤泡酒治疗痹痛非常好,它补血、活血止痹症。

好!腰痛的代表药是什么?杜仲。

痛得像断了一样,杜仲你看一拗断了它那个丝会连在一起。

所以杜仲入腰肢,它是腰部的代表药。

膝盖痛的代表药呢,牛膝。

它硕大像膝盖,非牛膝不到膝。

腹痛的,腹胀的代表药是什么?腹胀的话你要用两个,一个就是这个胸满用什么?用枳实。

腹满用厚朴,所以说满胀的代表药枳实,腹满的厚朴。

所以有些人吃东西满胀,心胸又不开朗,枳实、厚朴连用。

它就宽胸通腹。

而少腹痛的代表药是什么?小茴香。

少腹就是肚子,肚脐还要再以一下的小肚子。

所以小茴香你打成粉,拿来敷脐那肚子冷痛的效果相当好。

咽痛的代表药呢,不管是什么样的咽痛用它都好,热性的、寒性的,桔梗开肺利咽。

所以桔梗甘草汤,咽痛效果良。

所以咽喉疼痛的话,你想要最普通又不伤身体,桔梗二十、三十,甘草十克煮成汤水,开咽利嗝。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热证
温热—祛寒、温里、助阳—治疗寒证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

辛——发散、行气、行血—治疗表证、气滞血瘀证
甘——补益、和中、缓急—治疗虚证、缓和拘急疼痛
通泄—用于热结便秘
泄降泄—用于咳喘
苦—清泄—用于热盛心烦
苦温—用于寒湿证
燥—燥湿—用于湿证
苦寒—用于湿热证
酸——收敛固涩—用于虚汗、久泻等证
咸——软坚散结、泻下—用于瘰疬、痰核、痞块、热结便秘等证(淡)—渗湿利水—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药物的四气五味

药物的四气五味

药物的四气五味药物的四气五味:一、四气:寒热温凉(平)。

二、五味:1、甘味能补虚缓急;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

滋润,渗下。

能补五脏。

人参、麦冬、饴糖、甘草,质润而善于滋润、补五脏。

猪苓、茯苓等利尿药。

2、酸味能敛肺涩肠;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酸味,故酸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月经过多、白带不止等病证。

如乌梅、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3、苦味能降泄燥湿;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降气平喘、止呕止呃、通利大便、清热燥湿、祛寒燥湿、泻火坚阴的药物多具苦味,故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气逆喘咳、呕吐呃逆、大便秘结、湿热蕴结、寒湿滞留等病证。

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

苍术、黄连,燥湿。

黄柏、知母泻火存阴(坚阴)。

4、咸味能软坚散结;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一般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咸味,故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症瘕痞块等病证。

还有些咸味药走血分,有清热凉血作用,主治热入营血的病证。

多为动物药、矿物药。

有治惊悸、瘲瘛,如龙骨、牡蛎。

5、辛味能发表行散;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薄荷、姜、桂枝等。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

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渗湿利尿药多具有淡味。

涩味与酸味药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的作用,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来标明药性。

苦寒通便除热: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酒洗)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枳实五枚(苦寒,炙)芒硝三合(苦寒)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厚朴二两(苦温炙,去皮)枳实三枚(苦寒,大者,炙)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苦寒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苦寒)白头翁汤方白头翁二两(味苦温)黄连(苦寒)黄柏(苦寒)秦皮(味苦微寒)各三两辛甘助阳: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味甘平)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温)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去皮,味辛温)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苦甘: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半斤(味甘平)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黄芩二两(味苦平)黄连三两(味苦寒)四逆散方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平)芍药(味苦平)甘寒:猪苓汤方猪苓(去皮,甘平)茯苓(甘平)阿胶(甘平)滑石(碎,甘寒)泽泻(甘寒)各一两苦甘开降与辛甘发散法合用: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味苦平)黄芩三两(味苦平)半夏半升(洗,味辛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人参三两(味甘微寒)甘草三两(味甘平)大枣十三枚(掰,味甘平)小建中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味辛温)生姜三两(切,味辛温)芍药六两(味苦平)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平)胶饴一升(味甘温)三、疑问:麻黄味苦却能发表,居然不是辛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它是天地所生的。

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视野非常辽阔,看任何一个东西,首先都要想到天、地、人。

中药生在天地之间,天生四气,地生五味。

四气,就是一年四季寒热温凉,这是天赋予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是地赋予的。

每一味药的禀赋都不一样。

人得天地之全,药得天地之偏
你说天地偏不偏心?天地是非常偏心的,它在四气五味上给每一种动物、植物、矿物,都只给一部分。

比如说,给了石膏、黄连寒性,给了附子、干姜热性,给了山莫肉温性,给了白苟酸味,给了黄连苦味……
有人要说,五味子不是酸苦甘辛咸都有吗?但这种情形较少。

而且,五味都具备了,它在四气上必有所偏,五味子是温性的。

很多药,比如很多植物药,它是春天生,秋天就枯了,还有的药冬至时发芽,到夏至的时候就枯死了,一年四季它都没有走完;有的药只能生在南方,有的药只能长在北方,东西南北都没有走遍。

其性之偏,显而易见。

只有人是天地之灵,得天地赋予之大全。

人的寿命是很长的,他要历经许多个春夏秋冬;人的适应性也强,可以东南西北到处跑,所以人身上是四气五味都有,寨赋很全。

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成为人,跟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咱们千万不要说,人也是动物。

人有动物的属性,但人绝不是动物。

人在人道,动物是在畜生道,畜生道属于三恶道,人道比畜生道的层次要高,人身难得啊!人是天地的骄子,自然的宠儿,天地对人是很照顾的,所以,
天地会生出很多的物来养人。

人生病了,身体里四气五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有所偏了,这时,就可以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给人体补偏救弊。

这是四气五味的第一重含义。

四气五味都有各自的作用:如果人体过于寒,就要用温药或者热药来温暖它;如果身体过于热,那么就要用凉药来凉它,甚至要用寒药去它的大热。

这就叫“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作用,主要是:辛散,咸软,酸收,甘缓,苦燥。

气味也有厚薄之分,我们可以概括为:“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味薄则通,味厚则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