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 四气五味共48页文档
从四气五味认识中草药的性能

从四气五味认识中草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方面。
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并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
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寒、热、温、凉四气,就是寒、热、温、凉4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2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
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桂枝、生姜煎汤饮服后,使患者发汗,就能消除上述症状,说明桂枝、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
如果生了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连翘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连翘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寒凉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热性病证。
温热药大多具有温中、助阳、散寒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证。
此外,还有一些药物的药性较为平和,称为“平”性。
由于平性药没有寒凉药或温热药的作用来得显著,所以在实际上虽有寒、热、温、凉、平五气,而一般仍称为四气。
五味:辛、甘、酸、苦、咸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5种不同的滋味。
它主要是由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或是根据临床治疗中反映出来的效果而确定的。
各种滋味的作用如下。
辛 有发散、行气或润养等作用。
一般发汗的药物与行气的药物,大多数有辛味;某些补养的药物,也有辛味。
甘 有滋补、和中或缓急的作用。
一般滋补性的药物及调和药性的药物,大多数有甘味。
酸 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一般带有酸味的药物,大都具有止汗、止渴等作用。
苦 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等作用。
一般具有清热、燥湿、泻下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大多数有苦味。
咸 有软坚、散结或泻下等作用。
一般消散结块的药物和部分泻下通便的药物,带有咸味。
其他 在五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它们的意义和作用如下。
中药四气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发表时间:2009-09-13 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504)中药的性能,指与中药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质和功能。
是所有的药物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
中药的性能理论,又称为药性理论。
它既是中药功效的高度概括,也是认识中药功效和应用中药的理论基础。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而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而,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乎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其恢复阴平阳秘。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作用,是由于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之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
古人未能对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以药物的偏性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清代医家徐洄溪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则不仅指出了“凡药之用”“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而且进一步对药物的各种偏性作了探求。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中药治疗疾病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将其复杂的性质与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方面。
这些性能理论,是我国历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
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赖以们学习、应用和研究中药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
一、五味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

中药的性能及配伍禁忌2011.7李冰一、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中药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一般来讲,寒性和凉性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如黄芩、黄连、黄伯、大黄等;温性或热性的药物,具有温里散寒、助阳通脉、回阳就逆等作用,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寒凉药用治阳热证,温热药用治阴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守的用药原则。
(二)五味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此外,还有较少的淡味和涩味药,但习惯上称为五味。
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而后者五味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五味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因此辛味药多用于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如,干姜、川穹、香附等。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如,人参、熟地、甘草等。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
中药性能四气五味

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 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就是把药物的作用 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 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从而为临床辩证 用药提供依据。
一般采用十二脏腑经络法表述,常直接书为归心、肝、 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心包、三 焦经等;或不提脏腑之名而用经络的阴阳属性表述, 如入少阴、入太阴、入厥阴、入少阳、入太阳、入阳 明;有时也将上述二法合并表述,如入少阴心经、入 厥阴肝经等。
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 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
时 火。
珍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
收清热生津之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
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
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
其中,升与降、浮与沉是相对立的。
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
(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在里(如里
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
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 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了。
由于疾病在病势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呃逆、喘息)、向下(如脱肛、遗尿、崩漏)、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表证未解而入里),在病位上则有在表(如外感表证
润下之品。 )、在里(如里实便秘)、在上(如目赤肿痛)、在下(如腹水、尿闭)等的不同,因而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中医中的四气五味

中医中的四气五味中医中的四气五味:(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这四种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的,寒与凉、温与热只是程度上的差别,习惯上只归纳为寒、热两大类。
凡属寒凉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用于治疗阳盛热正,如石膏能清热,黄连泻火;银花能解毒等。
凡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和助阳功能的药属于热药,多用于阴盛寒证,如吴萸、干姜、桂枝、附子、肉桂等。
另外还有一种平性药,因其实际仍有微温或微凉之偏,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不独成一气,故仍总称四气。
(二)五味:“五味”是指中医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没有味的药称淡味药。
其功效用途为:辛:有发散、行气、行血、润养通阳等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床多用于外感表邪、气血阻塞或水气凝结之病证。
如,麻黄辛温发汗解表;木香行气;红花辛微温活血祛瘀;当归行血润养等。
酸:能收、能涩,有敛汗、敛气、止泻、固精止遗等作用。
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乌梅涩肠止泻;金樱子固精止遗。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生津等作用.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养血,滋阴;甘草益气和中、缓急等。
苦:能泄、能降、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逆及坚阴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气壅喘咳、湿盛中满及阴虚、阳亢之痿证,如大黄泻下;杏仁降气止咳,黄连泻火;黄柏坚阴;黄芩燥湿等。
咸:能下,能软,有软坚散结及润肠、通便的作用。
如芒硝泻下;牡蛎、鳖甲软坚等。
淡:(附于甘)能渗利、有祛湿、利小便的作用,如芒硝泻下,牡蛎、鳖甲软坚等。
展开阅读全文。
中药学四气五味

第一节四气《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
每味药物都有四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之间、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有些本草文献对药物的四性还用“大热”“大寒”“微温”“微寒”加以描述,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示以斟酌使用。
然从四性本质而言,只有寒热两性的区分。
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药性的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平性能否入性,医家见解不同。
有的主张“平应入性”,如《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平性药占100余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草部》卷前绪论中说:“五性焉,寒热温凉平。
”第一个提出五性分类法。
如天麻性平,凡肝风内动,惊厥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可见无论文献记载,还是临床实践,均显示平性是客观存在的,“平”应入性。
然而也有不少医家认为虽称平性,但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性凉,炙用则性偏温,所以平性扔未超出四性的范围,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绝对的平性,因此扔称四气(四性)而不称五气(五性)。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
中药的性能.ppt

巴豆,水银,大戟,芫花,商陆 牵牛子,斑蝥,三棱,莪术 虻虫,水蛭,蜈蚣,麝香
33
慎用药物,为祛瘀通经、行气破滞、辛热滑利 沉降之品 桃仁,红花,牛膝,丹皮 附子,乌头,干姜,肉桂 瞿麦,芒硝
34
妊娠禁忌歌《元亨疗马集》 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及天雄, 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并蜈蚣, 三棱代赭芫花麝,大戟蛇蜕黄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 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 硇砂干漆蟹甲爪,地胆茅根都不中。 蚖-青娘子;野葛-钩吻;地胆-斑蝥之一
泻痢、脱肛···向下 升麻、柴胡···升举
自汗、盗汗···向外 龙骨、牡蛎···止汗
表证未解···向内
防风、荆芥···发散
9
升降浮沉属性及作用
属性 药物 作用趋向 药物功能
阳
升浮 上行 向外
升阳 发表 祛风 散寒 催 吐 开窍···
潜阳 熄风 降逆 止呕 清 阴 沉降 下行 向内 热 渗湿 利尿 泻下 止咳
14
药物归经理论,是药物疗效观察与脏腑经络理 论相联系总结出来的规律性
经络 肺经 心经 脾经 ······
病证 咳嗽 气喘 心悸 神昏 食滞 泄泻 ······
药物 桔梗治之 朱砂安神 麦芽消食 ······
归经 归肺经 归心经 归脾经 ······
15
四、毒性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 无毒,小毒,大毒,剧毒
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
药物的性味和效能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归经 毒性
2
一、性味
(一)四气(四性)
寒、凉、温、热四种不同药性 药物作用于机体表现的反应 药物对疾病疗效的概括归纳 治疗热性证候的药物,具寒或凉性 治疗寒性证侯的药物,具温或热性 作用较缓和的药性,称为平性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寒`热`温`凉. -五味:酸`咸`甘`苦`辛. -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最基本的理论,如寒者热之(阐述了寒病用热药),热者寒之(阐述了热病用寒药),四气的作用. -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如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药的效用:辛味能温散,苦味能吐泄,甘味能缓补,酸味能收敛,咸味能润下软坚等.也是中医辩证施治基本理论之一. -药性具有:升`降`浮`沉的摡括性作用. -凡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浮而降,味薄者升而生(象春),气薄者降而收(象秋),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味厚者沉而长(象冬),味平者化而成(象土),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这是一般的说法并非没有例外. -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紫苏`升麻`葛根`细辛`羌活`独活`白芷`蔓荆子`藁本`辛夷`苍耳`木贼`生姜`葱白`西河柳`浮萍`香薷. -清热泻火药: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龙胆草`胡黄连`柴胡`青蒿`鳖甲`秦艽`地骨皮`知母`石膏`天花粉`薄荷`元参`菊花`桑叶`芦根`地龙`石斛`竹茹`牛黄`十大功劳`人中白`天竺黄`木蘭`东瓜子`草决明`马勃`熊胆`蕤仁`谷精草`龟板`炉甘石. -解毒杀菌药: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大青叶`板蓝根`紫草`山豆根`马齿苋`蒲公英`紫花地丁`白头翁`苦参`鸭胆子`大蒜`大风子`夏枯草`常山`土茯苓`白藓皮`蟾酥`青黛`犀角`羚羊角`狼毒`玳瑁`穿山甲`砒石`败酱`蚤休`紫荆皮`雄慌`斑猫`铅丹. -化痰药: -半夏`桔梗`前胡`白前`瓜蒌`沙参`射干`麦门冬`紫菀`款东花`莱菔子`葶苈子`五未子`皂荚`白芥子`竹瀝`百合`海浮石`磞砂`薤白`灯笼草`橘络`硵砂. -止咳药: -贝母`杏仁`桑白皮`马兜铃`枇杷叶`白果`百部`蛤蚧`. -补气药: -人参`黄芪`党参`五味子`菖蒲`龙脑`樟脑`苏合香`麝香`合欢皮`茶(松罗茶)番木鳖`萱草. -理气药: -厚补`枳实`枳壳`青皮`陈皮`砂仁`白豆蔻`草豆蔻`沉香`木香`乌药`旋复花`代赭石`柿蒂`三稜`逢莪术`佛手`佩蘭`檀香. --补脾药: -白术`苍术`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甘草`大枣`蜂蜜`饴糖. -消食药: -神曲`麦芽`谷芽`山查`鸡内金. -泻下药: -大黄`芒硝`牵牛子`续随子`大戟`芫花`甘遂`巴豆`冬葵子`蘆荟`决明子`青礞石`郁李仁`胡麻`番泻叶`蓖麻子`藤黄. -渗湿利尿药: -茯苓`猪苓`泽泻`大腹皮`木通`车前子`萹蓄`瞿麦`滑石`灯心草`竹叶`海金沙`地肤皮`石苇`商陆`王不留行`防己`薏苡仁`木瓜`西瓜`萆薢`茵蔯蒿`蝼蛄`半边莲`赤小豆`水银`海藻`轻粉`瞿麦. -收涩药: -五倍子`地榆`诃子`椿樗白皮`石榴皮`肉豆蔻`补骨脂`乌梅`罂粟壳`龙骨`牡蛎`赤石脂`伏龙肝`禹余粮`海螵蛸`山茱萸`益智仁`金樱子`复盆子`莲鬚`荷叶. - 止汗药: -麻黄根节`浮小麦`五味子`黄莲`龙骨`牡蛎`山萸肉`. - 补精药: -肉苁蓉`锁阳`巴戟天`蛇床子`枸杞子`菟丝子`淫洋藿`沙苑蒺藜`韭子`仙茅`阳起石`海狗肾`蛤蚧`冬虫夏草`海马海龙`紫稍花`琐琐葡萄(藏葡萄). -滋阴补血药: -当归`川芎`地黄(生地黄`熟地黄)`阿膠`龙眼肉`鹿茸`鹿角`鹿角膠`玉竹`黄精`何首乌`女真子`桑椹`紫河车. -温热药: -附子乌头`肉桂`吴茱萸`干姜`高良姜`丁香`川椒`胡椒`筚拨`小茴香`硫黄`筚澄茄`, -止痛药: -乳香`没药`延胡索`金铃子`荔枝核`葫芦巴`五灵脂`白芍`续断`郁金`姜黄`洋金花(曼驼罗花)`黄腊`橘核. -逐瘀通经药: -桃仁`红花`赤芍药`藏红花`血竭`苏木`益母草`牛膝`刘寄奴`刺蒺藜(白蒺藜)`水蛭`虻虫`地鳖`土鳖`丹参`自然铜`芸台子. -止血药: -三七`白芨`仙鹤草`大蓟`小蓟`白茅根`藕节`茜草`蒲黄`艾叶`乌贼骨`棕榈皮`侧柏叶`槐花`百草霜`卷柏`降真香`猥皮`丝瓜`鸡冠花. -去风药: -天麻`天南星(虎掌)`钓藤`全蝎`蜈蚣`白殭蚕`蝉退`白花蛇`虎骨`青风藤`天仙藤`公藤(牻牛儿苗)`海桐皮`五加皮`骨碎补(申姜)`千年健`白附子`狗脊`威灵仙`桑枝`野葛`蜣螂(铁甲将军)`狶莶草`露蜂房`钻地风(地风). -安神药: -硃砂`琥珀`磁石`酸燥仁`柏子仁`远志`茯神`珍珠`密驼僧. -降血压药: -杜仲`夏枯草`桑寄生`黄芩`茺蔚子`槐花. -涌吐药: -瓜蒂`藜蘆`明礬(白矾)`缘礬(皂矾). -驱虫药: -槟榔`雷丸`贯众(管仲)`榧子`无荑`使君子`鹤虱`鹧鸪菜(海人草)`苦陈皮. -掌握了中药的药性;结合脏腑辩证;合理配伍;科学的炮制;季节的选择(夏不用热药,冬不用寒药).药有君`臣`佐`使;主病之药为君药,佐君之药为臣药,与君相反而相助之药为佐,引药至于病所(引经)者为使. - 掌握药性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中药的性能 四气五味
16、自己选择的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