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造模巧记400味中药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合集下载

中医的升降浮沉

中医的升降浮沉

中医的升降浮沉
病(疾病的升降浮沉):
升——病势向上——呕吐、呃逆、喘息
降——病势向下——腹泻、崩漏、脱肛
浮——病势向外——发烧、盗汗、自汗
沉——病势向内——表邪不解、疹毒内攻
治、药(治疗和药物的升降浮沉):
升——(治疗疾病的降)——升阳、发表——升麻降——(治疗疾病的升)——降逆——半夏浮——(治疗疾病的沉)——散寒、解表——麻黄、桂枝沉——(治疗疾病的浮)——潜阳、重镇——龙骨、牡蛎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辛甘温热——主升:麻黄、桂枝
酸咸苦寒——主降:大黄、芒硝
升降浮沉与药质轻重的关系:
主升——质轻:花叶(菊花、桑叶)
主降——质重:子实(苏子、磁石)
特殊的药物(例外的情况):
旋复花:质轻,主沉降
苍耳子——质重,主升浮。

升降浮沉五味各表

升降浮沉五味各表

升降浮沉五味各表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向,在于说明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性能。

药物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素问·六微旨大论》谓:“升降出入,无[sa5]器不有。

”指出气机升降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一旦发生故障便会产生疾病。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以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金元时期升降浮沉学说得到了全面发展,张元素在《医学启源》中旨承《内经》,首倡“气味厚薄升降图说”,用运气演说阐发了药物具有升降浮沉不同作用趋向的道理。

其后,李东垣、王好古、李时珍等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使药物升降浮沉学说趋于完善。

它作为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依据,是对四气五味的补充和发展。

五味的作用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

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

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将药食的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并用滋味来解释药食的作用。

而在医学中则以之作为概括药物作用的理论,这样就形成了最初的五味理论。

五味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

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

《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还以五味配合四气,共同标明每种药物的药性特征,从而为五味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后世历代医家的补充,逐步完善了中药的五味理论。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

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药物五味的认定,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但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不同反应和获得不同的疗效,而被归纳总结出来的。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

归经升降浮沉五味四气文章目录•一、四气五味•二、升降浮沉•三、归经四气五味四气五味,是说明药物性能的基本部分。

用气味来说明药性,是中药学中的特点。

所谓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这四种不同的药性,都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上表现出来,而为我们所认识,譬如能治疗热病的药物,我们便知道它具有寒凉的性质;能治疗寒病的药物,便知道它具有温热的性质。

《内经》上所说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以及《神农本草经》上“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说法,便是把药物寒、热、温、凉的作用加以归纳后,给后人提出的治病用药的原则。

寒热与温凉,实际上就是阴阳两方面。

寒凉为阴,温热为阳。

寒和凉,温和热,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所以,历代本草书上每有寒、微寒,温、大温等叙述。

所谓微寒,即相当于凉,大温即相当于热。

此外,又有一种平性的药物,这些药物,偏胜之气不很显著,性质和平,故称为平性。

但实质上,仍有温偏凉的不同,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一般仍总称为四气。

运用药物,必先掌握寒热温凉四气,当我们治疗一个疾病,通过四诊八纲的诊断后,首先应考虑到的就是这个病属于阴证呢?还是属于阳证?用药就应随其证候而选择寒药或热药。

例如一个表现为大热口渴、目赤心烦、脉搏洪数等阳盛的病人,就必须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如石膏、知母、黄连、黄芩之类;若表现为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疲倦欲寐、脉搏微弱等阴盛的病人,就必须用温热药祛寒助阳,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之类。

如果不明四气,不分阴阳,治疗阳性的热病用热药,阴性的寒病用寒药,则无异于助纣为虐,其后果必然会促使病情的加速恶化,甚而造成死亡。

五味,就是辛、酸、甘、苦、咸,可通过味觉而加以辨别,古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不但知道食物具有五种不同的味道,且体会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

《内经》上所说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便是把五味的作用,进行了归纳。

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补充为“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苦能燥能泻,酸能收能涩,咸能软能下”。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一、四气五味寒热温凉谓四气,四性添平五气谈。

药性寒凉能清热,泻火解毒养阴管。

温性药物能通络,助阳温中能散寒。

寒凉属阴治热病,温热属阳阴寒散。

药性平和作用缓,实际平性有偏袒。

辛酸甘苦咸五味,药味不同作用换。

味辛能散行气血,气滞血瘀表证散。

苦味能泻善燥湿,泻火通便降气宜。

酸涩收敛固涩用,久痢脱肛遗盗汗。

咸有软坚润下功,痰核瘰疠便秘搬。

甘能补虚和缓急,补益调和缓痉挛。

甘淡渗湿利小便,水肿胀满最好用。

四气五味有联系,不能分割和切断。

黄连苦寒能燥湿,浮萍辛寒风热散。

黄芪甘温能补气,芦根甘寒清热烦。

更有药物兼味多,兼味越多功亦繁。

二、升降浮沉药有升降浮沉分,体内作用不一般。

升浮质轻上行走,升阳发表散风寒。

沉降质重善下行,潜阳降逆能收敛。

升浮性多辛甘热,沉降寒凉咸苦酸。

辛温甘平或微苦,气薄发汗升阳散。

麻黄荆芥柴胡类,升麻葛根均发散。

气厚温里能散寒,附桂姜萸诸药联。

味厚能泄苦咸寒,清火泄下三黄煎。

味薄能通甘淡酸,通降下行茯苓串。

花叶质轻能升浮,旋复独降不一般。

种子果实质量降,芫荽牛蒡能发散。

根据需要定性能,炮制配伍能变换。

酒炒能升姜炒散,盐炒下行醋炒敛。

升降浮沉配伍好,跟随主药能升潜。

三、归经药物总有特殊用,治疗疾病有殊功。

药物归经是特点,长期实践认识通。

脾病泄泻食不馨,止泻健运脾经从。

咳嗽痰喘是肺疾,止咳化痰肺经供。

桑皮清肺能归肺,夏枯草清热肝胆攻。

石膏清热并泻火,肺胃有热此药送。

熟地补肾归肾经,白术健睥脾经碰。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药到病自除什么是家庭单方药呢?它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单独一味药,另一个是指它的功用:简单、实用、有效、副作用小。

中药的治病原理是什么呢?清代著名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健康至简之道:“以偏纠偏”中药有“四气”和“五味”,就是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调和人体某方面的偏性,也就是“以偏纠偏”,让人体五脏六腑达到平衡和谐。

例如秋冬天里怕冷的人,中医一般认为是阳虚,那就要用一些偏热性的,属阳的药物来补人体的阳气才能改善。

什么是“四气”呢?“四气”指的是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实际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寒热两性,寒属阴,热属阳。

因为温次于热,凉次于寒,我们有时候也称“温热”和“寒凉”。

一般来说,寒凉性质的药物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用来治疗热证,例如黄芩和板蓝根可以治疗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温热性质的药物有温里散寒、温经通络等功效,用来治疗寒证,例如肉桂和干姜等可以治疗脘腹冷痛、畏寒肢冷等证。

什么是“五味”呢?“五味”指的是辛、甘、酸、苦、咸五味。

有一味中药就是因为五味俱全而得“五味子”之名,有补五脏之功效。

五味,最初确实是指药物的真实滋味,例如黄连和黄柏味苦,甘草和枸杞味甘等等,但是后来渐渐地抽象化,以具体作用来定药味。

一般来说,辛味的药有发散、行气血的功能,如薄荷和木香等;甘味的药有补虚,调和的作用,如人参和熟地等;酸味的药物有收敛的作用,如山茱萸能止汗,乌梅能止咳;苦味的药可泄火,能燥湿,如黄连和厚朴;咸味的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所谓“软坚散结”,就是使坚硬的东西变软,使聚集的包块散开,此外鳖甲、穿山甲也是属咸味的药物,以其甲壳本身之坚,加上动物本身爱钻洞的习性,软坚散结的作用非同小可!此外还有升降沉浮和药物归经,分别指的是药物作用的趋向性(例如升麻、桔梗主升)和所作用的人体部位(例如杏仁归肺经,熟地归肾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

好记不难中药口诀知识点速记(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中药的学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需要
掌握。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口诀来帮助我们速记中药的知识点。

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口诀,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一种基本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中药
的性味特点。

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寒热温凉,分外有关;
酸苦甘辛咸,通五行。

寒药怕热,热药怕寒;
温药怕热,凉药怕寒。

酸味收敛,苦味泻下;
甘味缓和,辛味散透;
咸味软坚,皆有所固。

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作用
特点。

升降浮沉即代表中药的一种功效或作用。

升降浮沉,记心中;
升气宣营,降气下降;
浮阳升发,沉阴下降。

归经是指中药归属于哪个经络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药的用途
和适应症。

五经六脉,药物有办法;
手太阴肺,少阳胆与心包;
手阳明大,厥阴少阳命;
手心主三明,手太阳小结经;
足厥阴肝,足少阳与胃;
足阳明住,太阴脾与胆;
足太阳对,手少阳胆。

以上是中药口诀的一些知识点,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和理解中药的性味、作用和归经。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理解还需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中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综合考虑中药的综合性、矛盾性和个体差异性。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药的知识。

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

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

解读: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升降浮沉四气所谓四气,乃四性也。

即寒、热、温、凉。

四气中寒、凉和温、热即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药性。

另外,还有一类药性平和,但这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寒、凉的药物,多具有清热、下火、解毒、养阴、平肝等作用,适用于热证、阳证。

而温、热的药物,则具有温中、散寒、助阳的功效,适用于寒证、阴证。

五味五味,是指药物的味道,即辛、甘、酸、苦、咸。

而实际上,药物的味道并不止这五种,有的还有涩、淡之味。

但是,这五味是最基本的味道,因为它首先是经过我们口尝,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最真实的味道。

1,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的功效。

常用于表证、气滞血瘀、窍闭神昏、湿邪阻滞等证。

2,甘: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的作用。

多用于虚证、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

3,酸:可以收敛固涩,因而常用于虚汗、久泻、遗精、遗尿、出血等证。

4,苦:苦有泄和燥的作用,其中泄的含义较广:主要包括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泄肺气等。

多用于里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肺热咳喘等证。

5,咸:能够软坚散结、泻下。

常用于瘰疬、瘿瘤、痞块、燥热便秘等证。

归经归,是指中药作用的去向。

经,则是指我们人体的脏腑经络。

而归经,就是说药物对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几部分的作用,或者对某经、几经(人体经络)的作用。

其实,也就是指明了药物的作用范围。

毒性众所周知,有些中药是有毒的。

而中药的”毒“,狭义讲是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广义讲则是所有药物的总称,药物的偏性以及它作用的大小。

升降浮沉顾名思义,升,即是上升;降,即是下降;浮,即是发散;沉,即是泄利。

因此,升浮药大多具有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的作用。

常可用于腹泻脱肛、痰涎壅盛、窍闭神昏等证。

而且,升浮之药多味辛、甘,性温、热。

凡轻质的花、叶类药物,例如薄荷、辛夷、桑叶等大多具有升浮作用。

沉降药多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潜阳息风、利水渗湿等作用。

常可用于里热证、实热便秘、呕吐呃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喘咳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笔者的研究, 符合 ( 图 9) 几何模型( 四) , 药 性辛热的药物有樟脑、 高良姜、 荜茇、 胡椒、 砒石。通 过研究可得药性辛热, 归相邻两经新药的几何造模, 见图( 10) 几何模型 ( 五 ) 。本模型可为这一型的新药 开发提供线索。 2 4 运用子午流注赋予升降浮沉新涵义 用药法
图 10
图1
四气盘
子时 , 是一天中最冷的时间段, 是阴极, 方位在
1 2 五味盘 的组成及意义 五味的本义, 是指药 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包括 辛甘酸苦咸 5 种最基本的滋味外 , 还有淡味和涩味。 内经! 根据五行学说 , 将五行与自然界众多事 物的属性联系起来 , 在人体则以五脏为中心, 五味五 色五臭等皆与 四时五脏相配属, 故有& 五味所入∋ , & 色味为五脏∋ 等论述。 内经 ! 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 本作用 , 如辛散, 酸收, 甘缓 , 苦坚 , 咸软。 五脏衍源于阴阳, 阴阳合抱于太极, 故五行与太 极关系密切, 见图 2。太极图说蕴涵& 太极一气产阴 阳 , 阴阳化合生五行, 五行泛萌合万物∋ , 说明& 水为 至阴 , 故居于下, 值阴之极位 ; 火为至阳, 则居于上, 处阳之盛位 ; 木主升发 , 故居于左 , 方位在东; 金主收 降 , 则位于右 , 方位在西; 土为成数之因, 故居于中; 气化运行, 阴阳升降, 故肾水上济 , 心火下降, 肝木左 升 , 肺金右降∋ , 此即& 太极阴阳化五行, 五行化生五 脏∋ 的原理。 运用以上原理 , 将 B 盘以 45 为单位, 把圆 8 等
时辰 子 卯 午 酉 方位 北 东 南 西 刻度 0∗ 90∗ 180∗ 270∗ 四气 寒 温 热 凉
北 , 刻度为 0 ∗, 四气盘中与& 寒∋ 相对 ; 午时, 是一天 中最热的时间段, 如正午的太阳 , 是阳极, 方位在南, 刻度为 180 ∗, 四气盘中与& 热∋ 对应 ; 卯时 , 处于由寒 向热渐变的中点, 为阴渐消阳渐长 , 如旭日之东升, 方位在东 , 刻度为 90 ∗, 四气盘中与& 温∋ 相对应; 酉 时 , 处于由热向寒渐变的中点, 为阳渐消阴渐长, 如 太阳西沉之际, 方位在西 , 刻度为 270 ∗, 四气盘中与 & 凉∋ 相对。基本图形, 见图 1。
归 经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时辰 子 寅 辰 午 申 戌 刻度 0∗ 60∗ 120∗ 180∗ 240∗ 300∗ 归经 足厥阴肝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手少阳三焦经 时辰 丑 卯 巳 末 酉 亥 刻度 30 ∗ 90 ∗ 150 ∗ 210 ∗ 270 ∗ 330 ∗
第7卷 第1期 2005 年 1 月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COLLEGE OF TCM
Vol. 7 No. 1 Jan. , 2005
基础医学研究
几何造模巧记 400 味中药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许仕杰 , 黄纯美, 指导: 周福生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广东 广州 510405) 摘 要 : 几何造模 , 是运用平面内的点 、 线、 角和图形来表示中药的性能 ( 归经 、 四气 、 五味 、 升 降浮沉 ) 的一种 方 法 。其目的是 将传统中药学与几何结合起来 , 从而 使中药 的归经 、 四气 、 五 味、 升 降浮沉 直观化 、 形 象化 , 有规律 可 循 。 通过 中药学! ( 第 6 版 ) 教材 中的 400 味中药 的研究 , 认 为几何 造模具有 以下意 义 : ∀ 直观 化 、 形象化 , 便于 记 忆 ; # 优化临床医生用药 ; ∃ 有利 于新药的开发 ; % 运用& 子午 流注学说∋ 赋予升 降浮沉新 涵义 。 总 之 , 几 何造模 转 变药性文字记忆为图形记忆 , 具有创新性 、 可行性 、 实用性 。 关键词 : 几何造模 ; 巧记 ; 400 味中药 ; 药性 中图分类号 : R285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8- 4231( 2005) 01- 0015- 03
Hale Waihona Puke 图6几何造模 ( 一 )
几何造模巧记 400 味中药的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的几何模型, 由 A 盘& 四气盘∋ 、 B 盘& 五味 16
A 盘 90 ∗: 温 B 盘 270 ∗: 辛; C 盘 120 ∗: 足阳明胃 经 , 150 ∗: 足太阴脾经。 我们可以巧记如下。记住图 6 几何造模( 一 ) 和 以下 C 盘的刻度 C 盘 60 ∗檀香、 大蒜、 生姜、 香薷、 藿香、 半夏、 白 豆蔻; C 盘 90 ∗: 肉豆 蔻; C 盘 270 ∗: 丁香; C 盘 30 ∗、 270 ∗: 小 茴 香; C 盘 90 ∗、 210 ∗: 大 腹 皮, C 盘 240 ∗、 270 ∗: 荜澄茄。 以 C 盘为 60 的檀香、 大蒜、 生姜、 香薷、 藿香、 半夏、 白豆蔻为例说明 , 见图 7 。 药物名称 : 檀香、 大蒜、 生姜、 香薷、 藿香、 半夏、 白豆蔻。
图2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太极图说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刻度 90 ∗ 180 ∗ +++ 270 ∗ 0 ∗ 时辰 卯 午 +++ 酉 子 图4 归经盘
五行配属关系, 为了方便 B 盘的刻度表示 ( 以 45 ∗为 单位 , 8 等份 ) , 笔者将涩味与东北方向对应 , 刻度为 45 ∗; 淡味与东南方向对应, 刻度为 135 ∗; 甘味与西南 方向对应, 刻度为 225 ∗; 四气盘 中的平性与西 北方 向对应, 刻度为 315 ∗。具体图形 , 见图 3。
几何模型 ( 五 )
图8
几何造模 ( 三 )
A 盘 90 ∗: 温性。苍耳子 > 款冬花> 白前。 B 盘 180 ∗: 苦。白前 : 降气, 取苦味的降泄; 款冬 花: 润肺, 取苦味的坚阴; 苍耳子: 除湿 , 取苦味的燥 湿。 270 ∗: 辛。白前 : 偏于化痰 ; 款冬花: 偏于止咳 ; 苍耳子: 偏于止痹。 这 3 种药的几何模式相同, 故可归纳为一组药来 比较, 从而得出三者的异同点。三者均入肺经, 但白前 降气化痰; 款冬花润肺止咳; 苍耳子散风除湿、 通窍止 痛。运用几何造模可让医生更好的掌握药与药之间的 异同, 处方遣药更能妙到毫巅, 真正体现了中医辨证论 治的特色, 做到因人用药, 从而达到优化临床用药。 2 3 有利新药的开 发 目前 , 中药的 总数达 8000 种左右,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及中药事业自 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本草学 要取得更大的成就, 为人类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增加 中药在国际上地位, 就要开辟新的研究途径。而且,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改变, 西药的副反应及激素滥用的 危害, 使中药的新药、 特效药的开发迫在眉睫。中药 几何造模, 相当于基因学的& 基因图谱∋ , 或化学的& 元 素周期表∋ , 它可为新药的开发提供线案, 明确新药开 发的方向。为方便读者理解, 现简单举例如下。以药 性辛热, 归相邻两经的药物为例, 见图 9( 四) 。
1期
许仕杰等 : 几何造模巧记 400 味中药归经 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
图9 图7 几何造模 ( 二 )
几何模型 ( 四 )
药物类别: 檀香 : 理气药; 大蒜 : 解毒杀虫燥湿止 痒药 ; 生姜 : 发散风寒药; 香薷 : 发散风寒药; 藿香: 化 湿药 ; 半夏 : 化痰药; 白豆蔻: 化湿药。 2 2 优化临床医生用药 运用几何造模不仅使中 药直观化、 形象化、 便于记忆。而且可以优化医生临 床用药, 现以白前、 款冬花、 苍耳子 3 味药为例说明 , 白前、 款冬花、 苍耳子的药性基本相同, 都符合图 7 几何造模 ( 二) 。导致它们功效不同的原因可能跟其 类属及用药部位有关, 白前为萝摩科多年生草本植 物柳叶白前的根茎及根; 款冬花为菊科多年草本植 物款冬的花蕾; 苍耳子为菊科多年草本植物苍耳的 果实。现将这 3 种药比较 , 见图 8( 三 ) 。
图5
几何造模基本模型
图3
五味盘
2 几何造模的意义 2 1 直观化 形象化 便于记忆 通过对 中药 学! 第 6 版教材的归纳得出结论如下。运用几何造模方 法研究檀香、 大蒜、 生姜、 香薷、 藿香、 半夏、 白豆蔻、 丁香、 肉豆蔻、 小茴香、 大腹皮、 荜澄茄得出其基本模 型 , 见图 6( 一) 。
1 3 归经盘的组成及意义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 位概念, 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 经是脏腑经络概称。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 以所治病证为依据确定的。掌握归经, 有助于提高用 药的准确性。正如徐灵胎所说: & 不知经络而用药, 其 失泛也∋ , 不同医家在确定药物归经时, 或侧重经络系 统, 或侧重脏腑系统。子午流注学说渊源于 内经! , 形成于金元时代, 是针灸学家贾氏及阎广明等人的心 血结晶。它不仅继承了 内经! 的有关理论, 而且将 & 四时针刺∋ 进一步发展为& 子午流注学说∋ 。其特点 是运用十二经脉气血盛衰开合的时机取穴 , 运用天干 地支进行推算 , 并以人体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变化及 昼夜阴阳二气消长变化规律为依据。 笔者将& 归经理论∋ 与& 子午流注学说∋ 结合 , 形 成了 C 盘& 归经盘∋ , 根据人体十二经分值十二时辰 ( 12 刻度 ) , 将 C 盘以 30 ∗为单位 , 12 等份。
收稿日期 : 2004- 03- 30 基金项目 : 广州中医药大学挑战杯科技创新基金 作者简介 : 许仕杰 ( 1981- ) , 男 , 广东汕头人 , 本科学生 , 主要从事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